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邱先杰

【论文摘要】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的题书房名为“四友斋”的何俊良是明代重要的戏曲思想家,其主要戏曲思想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他的戏曲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戏曲语言的声律美,他的戏曲主张引起了戏曲界广泛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在明朝文化中的影响以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最后,对他的戏曲思想做一个简要评价。

【关键字】何良俊本色美声律美争论发展评价

(一)何良俊对戏曲研究

何良俊,字元朗,嘉靖年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南方文人。他本人也爱好戏曲,家蓄戏班,曲皆手自校定,曾聘著名曲师顿仁,研讨音律。其主张的戏曲思想主要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共三十条,提出了“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1】1的著名本色理论和“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2】的声律思想。他是一个积极研究戏曲并进行戏曲创作的戏曲思想家。(二)他的主要戏曲思想主张

(1)戏曲语言的本色美

他的“本色美”主张见于“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即是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语言要具有本色之美、要通俗化、浅近、质朴、情真语切、蕴藉有趣。因此,何良俊从本色论的视角出发,对《西厢》、《琵琶》以及《拜月》三部作品的优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他认为:《拜月》的艺术成就高于《西厢》和《琵琶》,原因在于《西厢》充满了“脂粉之气”,而《琵琶》买弄学问;相反,《拜月》的语言具有本色之美,质朴浅近。云:“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驿馆中相遇数折,彼此问答,皆不许宾白,而叙说情事,婉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3】何良俊把“本色”作为戏曲的重要审美标准,而《拜月》具有的本色美是另外两者所不具备的,所以才会做出上述的评价。然而,他的这种评价引起了其他戏曲研究者的广泛争议。有反对这一评价的人,如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王世贞在其《曲藻》中指出:“《琵琶记》之下,《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撰,亦佳。元朗谓胜《琵琶》,则大谬也。”他认为:《琵琶记》善于“体贴人情,描写物态”,又有“琢句之工,使师之美”,故而冠绝诸剧”。二则《拜月亭》中间虽有一二佳句,然无词家之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补风教,二短也。王世贞从传统诗教和重案头鉴赏的戏曲审美角度出发,全面批驳何俊良的观点。王骥德则说:“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何元朗并訾之,以为《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殊寡本色。夫本色尚有胜二者乎哉?过矣。”【4】同时,他认为《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

【1】1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2】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3】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4】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页

元朗以为胜之,亦非公论。当然,也有支持何良俊观点的,如徐复祚、沈德符、臧懋循等。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写道:“何元朗谓《拜月亭》胜《琵琶记》,而王世贞力争以为不然,此是王识见未到处。”沈的原因在于:《琵琶》无论袭旧太多,与《西厢》同病。且其曲无一句入弦索者;而《拜月》则字字稳妥,盖南词全本可上弦索者惟此耳。”而徐复祚在《曲论》中以“本色”言论来支持何良俊的见解,他写道:《拜月亭》宫调极明,平仄极叶,自始自终,无一板一折非当行本色语”,即是徐复祚也认同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此外,何良俊还从本色论的标准出发,对元曲四大家的顺序做出了排列。元曲四大家最早见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自序》,作品列举了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即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但并没有对四人做出排序。而何良俊则提出了郑、马、关、白的排列顺序,并提出:“马之词老健而缺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之词简淡而乏俊语,惟郑第一”,【1】1推崇郑光祖的原因是他的词最具本色与质朴浅近。

总而言之,无论是何良俊对《琵琶》、《西厢》以及《拜月》的评价,还是对元曲四大家的排序,何良俊都是从他的“戏曲语言本色”论出发。“本色”论就是他的戏曲审美标准之一,他当然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评价任何戏曲作品,至于能不能得到其他戏曲研究者的赞同与支持,这就得依据他们自己的戏曲评价标准,戏曲研究者研究戏曲的角度或者标准可以不一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戏曲研究成果或者理论;相同的人从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得到的戏曲研究理论或思想也不尽相同。最为重要的是,由何良俊对三个作品的评论以及对元曲四大家的排序与评价所引起的争论具有深远意义:产生争论的前提或者基础是戏曲思想家非常看重、关注、研究戏曲,而对戏曲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是不会参与争论的,就是因为戏曲研究者对戏曲有着深厚的兴趣与感情,甚至亲自参与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才会与其他的戏曲研究者争辩,从而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或思想或理论,让其他的戏曲研究者关注或赞同自己的理论。所谓戏曲的“百家争鸣”就是持不同戏曲审美标准的人向其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戏曲向多样性与全面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戏曲思想的人相互争鸣、交流、借鉴、指正以及融合,进而有些戏曲思想家会改变自己原来的主张或理论,转而支持另外一种戏曲理论,从而推动戏曲统一性的发展和形成相同戏曲思想的学术流派。可见,由何良俊的“语言本色论”所引起的争论让其他的戏曲思想家了解到了这个戏曲审美标准,也让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戏曲理论。

(2)戏曲语言的声律美

何良俊戏曲声律美的主张见于《曲论》当中:“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另外,也提出:“歌声,当以谐俗耳”。在声律与文辞的关系中,这两句话表明:何良俊把戏曲语言的“声律”看得比“文辞”更为重要,在两者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声律的完整。而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重要的“沈汤之争”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声律与文辞,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是赞同和支持何良俊的声律美,沈璟提出:“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抓嗓,宁律协而辞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2】。相反,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则反对这一主张,他们提倡戏曲的“意

【1】1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2】引自吕天成《曲品》

趣神色”,强调文辞比声律重要,甚至汤显祖提出:“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歌舞剧,因此它是一种表演艺术,它需要演员在舞台上唱出戏曲语言以及表演动作。何良俊重声律的思想就是摒弃戏曲语言的佶屈聱牙,强调戏曲演员要能够顺畅的把戏曲言语唱出来,不会造成观众听觉上的困难,不会形成戏曲欣赏上的障碍。另外,从戏曲语言的歌唱性以及听众的接受性来看,而声律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戏曲演员能够流畅的、生动的、完整的唱出戏曲,吸引更多的听众或观众接受戏曲,扩大戏曲的影响和推动戏曲的发展与繁荣。

(三)评价何良俊的戏曲思想

戏曲作为一种大众性的艺术形式,需要戏曲创作者、演员以及听众的参与。只有戏曲创作出来后,演员才有剧本可演以及人民大众才有机会欣赏。而当创作出来的戏曲为了文辞的华丽以及“意趣神色”而拗折天下人嗓子,那么就会让演员难以熟练流利地唱出戏曲,也进一步影响了听众的欣赏和违背了戏曲民间化、舞台化的特点。而何良俊的“戏曲语言本色论”和“戏曲语言声律论”则符合戏曲的民间化和舞台化特性,而这两个主张的提出对于戏曲的广泛传播与兴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两个主张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思想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

【3】李婵娟.何俊良戏曲审美论.戏剧文学第322期

【4】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宋子俊.何良俊《曲论》述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五辑.2007 【6】陈维昭.何良俊与明代戏曲学命题.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第137期.2007 【7】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正确答案:综合艺术 2、《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正确答案:王国维 3、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正确答案:时间艺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正确答案: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5、越剧是哪个省份的地方戏? A:浙江 B: 山东 C:江苏 D:广东 正确答案:浙江 第二章 1、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大官生 2、《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A:老生 B: 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正确答案:巾生 3、《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正确答案:小旦 4、戏曲行当中扮演奸臣形象者,称为。 A:正净 B:副净 C:白净 D:毛净 正确答案:白净 5、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正确答案:丑 第三章 1、中国戏曲中,生旦化妆的主要目的是。 A:夸张

B:美悦 C:虚拟 D:象征 正确答案:B 2、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正确答案:C 3、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正确答案:D 4、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A:铠 B:甲 C:靠 D:盔 正确答案:C

教育评估与督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

获得所需的数据资料,寻找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督导是指调查研究性督导。 35、学生质量综合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6、教育督导的始点和终点是要对被督导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的工作起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督导的促进性原则。 37、“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这是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的观点。 38、教育督导的任务从内容看其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 39、具有规范的标准,对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来加以组织并对误差进行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我们称之为标准化考试。 1、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育测量: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说它是对测量标准的参与回应,是以多或少的数量表示的。 3、教育评估: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4、相对评估:以评估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估对象在群体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估方式。 5、绝对评估:在评估对象的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先设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把评估对象与之比较,寻求评估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估。 6、诊断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7、形成性评估: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做出的价值判断,也称过程评估。 8、终结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总结性评估。 9、定量评估: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也称量化评估。 10、自我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评估原理对照一定的评估标准主动评估自身的评估类型。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6

《教育原理》模拟试卷(六)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 ________。 2.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3.教育平等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4.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等。 5.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6.“狼孩”的故事说明,________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_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8.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________。 9.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我国也于1985年颁布________,提出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 2.人口教育 3.培养目标 4.师生互动 5.行动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象范围和教育内容是如何变化的。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4.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5.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评价原则。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发展趋势。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一个11岁的小男生递给老师一张纸条:“我要杀了你!”男生偷偷地将菜刀放进了书本。这一切,皆因孩子没有将纸扔进垃圾桶,老师当场命令孩子将地上的纸含在嘴里长达20分钟所致。孩子认为老师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因而极端憎恨教师。学校和媒体在介绍和报道这名老师时,强调她是“全校公认的一名优秀教师”。 阅读案例,运用新课程的学生观对此事进行分析,并谈谈教师如何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 一、1孔子2实现教育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4环境教育、人口教育;5外部因素;6环境7教育目的8教育目标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1.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福利化等方面。教育

戏剧鉴赏方法

一、了解主要矛盾冲突 理清矛盾冲突的线索(如何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了何种性质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发展进程如何),就完整地鉴赏了戏剧文学的主要情节。 二、鉴赏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尽管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起辅助说明的作用,因此,鉴赏戏剧文学,更要紧的是品味人物语言。品味人物语言,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1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的语言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重要。优秀的戏剧人物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个性展示出来。 2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即戏剧冲突中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或人物内心活动。 我们常说的“行由心指”“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必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出自人物内心,因而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境界。 3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也就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这是话语字面意思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优秀的台词往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广的想像空间,能起到一石多鸟之效。 三、在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不应忽视对戏剧人物形象的鉴赏 1欣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关注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在欣赏人物形象时,首要的是抓住其主要性格特征。 2要揣摩人物的语言。

2019年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尔雅课后章节测试上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表演艺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A、吴梅 ?B、王国维 ?C、王季烈 ?D、钱南扬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A、时间艺术 ?B、空间艺术 ?C、综合艺术 ?D、造型艺术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A、表现内容的写意性 ?B、舞台时空的虚拟性 ?C、舞台形象的程式化 ?D、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二章中国戏曲的脚色体制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____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老生 ?B、巾生 ?C、大官生 ?D、小官生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A、小旦 ?B、贴旦 ?C、正旦 ?D、武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单选题】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A、生 ?B、旦 ?C、净 ?D、丑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第三章中国戏曲的化妆与服饰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____ 。 ?A、黑色 ?B、白色 ?C、红色 ?D、金色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____ 。 ?A、胡子 ?B、须 ?C、夹嘴 ?D、髯口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____ 。 ?A、铠 ?B、甲 ?C、靠 ?D、盔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单选题】中国戏曲中,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____ 。 ?A、厚底靴 ?B、福字履 ?C、薄底靴 ?D、登云履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现代教育原理答案

哦现代教育原理01任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 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3.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4.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 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 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6.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 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7.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 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二、简答题 1. 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

中传戏剧真题

中传2000到2009真题 2000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戏剧四要素 2、体验派 3、表现派 4、关汉卿 二、作品分析评论(各40分,共80分): 1、洪昇《长生殿》的主题内容。 2、试选一部当代话剧进行分析评论。 2001戏剧评论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20分): 1、幕表制 2、悲喜剧 3、契诃夫 4、舞台时空 二、简答题(各10分,共20分): 1、剧本是“一剧之本”吗?谈谈你的理解。 2、就王国维的“戏曲”定义,谈谈你对戏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各30分,共60分): 1、联系实例,比较舞台剧与影视剧在观演关系上的差异。 2、评论一部悲喜剧作品(中外皆可)。 2003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梅兰芳 2、文明戏 3、戏剧GC 4、易卜生 5、《俄狄浦斯王》 6、样板戏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明清传奇有何特征?请与元杂剧相比较来谈。 2、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戏剧情境的重要性。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谈谈新的传播媒介(如唱片、广播、电视等)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变革的积 极意义。 2、结合自己的观剧体会,谈谈舞台剧的美感魅力。 3、联系实际,选取你认为典型的事例,分析近年来戏剧艺术演进中的一个或 若干突出之点。 04戏剧戏曲史论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0分):

1、四大徽班 2、南洪北孔 3、发现与突转 4、南国社 5、《安提戈涅》 6、梅特林克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戏剧艺术有哪些基本要素?试分述之。 2、关于戏剧的规律,有“冲突”说、“激变”说、“观众”说等多种,还有人认为 演员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你倾向于哪一种(或几种)意见?试述理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第1、2题选做一题,第3题必答。): 1、就你所熟悉的一个戏曲剧种,描述其形态特征、评述其代表性剧目和演员 (举例一二即可)。 2、任选西方戏剧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试述其创作和艺术实践成就及 对后世的影响。 3、悲剧和喜剧各有那些基本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述。 05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荒诞派戏剧 4、李渔 5、四功五法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戏剧是“综合艺术”? 2、简述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略论戏剧的本质特性。 2、《牡丹亭》评析(原作与改编作品均可) 06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1、百戏 2、“四大传奇” 3、《雷雨》 4、《茶花女》 5、存在主义戏剧 二、简答题(各20分,共40分): 1、布莱希特演剧理论 2、谈谈你对元杂剧《西厢记》的了解和评价。 三、论述题(各40分,共80分): 1、你认为21世纪的戏曲会怎样处理程式?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论述。 2、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中国戏剧流派的看法 07戏剧戏曲基础 一、名词解释(各6分,共30分):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教育现代化内涵给我的启示

教育现代化内涵给我的启示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主要是: (1)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 (2) 正如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种动态的变革过程一样,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它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性,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3) 教育现代化是从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教育形态向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形态转化,其实质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超越性的教育机制。 (4)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狭义的数量增长现象,而是广义的整体转换,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内部来说,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体制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社区教育现代化等。从纵向序列分析,又包括学前教育现代化、初等教育现代化、中等教育

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人教育现代化等。二是从教育外部来说,包括科学的教育决策和发展战略、健全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平衡等; (5) 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教育为立人之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个人现代化的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转变。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以上分析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剖析到位,从多个视角点明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我们应该肩负起教育“育人为本”的光荣使命,使每一名受教育者变成现代化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应率先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 1. 较高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素养; 2.具有现代新型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3. 通晓和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 4. 有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献身教育的坚强信念;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 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 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 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 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 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 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 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 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 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 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 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 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 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 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 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 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 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 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 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 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戏曲属于何种艺术? 答案:综合艺术 2、《宋元戏曲史》的作者是? 答案:王国维 3、音乐属于何种艺术? 答案:时间艺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戏曲艺术的写意性的表现? 答案:剧本语言的艺术性 5、越剧是哪个省份的地方戏? 答案:浙江 第2章单元测试 1、戏曲行当中扮演文职官员或帝王形象者,称为。

2、《西厢记》中的张生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答案:巾生 3、《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属于以下行当中的哪一种? 答案:小旦 4、戏曲行当中扮演奸臣形象者,称为。 答案:白净 5、戏曲脚色中扮演诙谐幽默者,称为____ 。 答案:丑 第3章单元测试 1、中国戏曲中,生旦化妆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美悦 2、中国戏曲中,关羽脸谱的主色是。 答案:红色 3、中国戏曲中,男性人物的胡须叫做。

4、中国戏曲中。武将所穿的衣服叫做。 答案:红色 5、中国戏曲中,官生所穿的鞋子叫做 ____ 。 答案:厚底靴 第4章单元测试 1、明代前期的“四大声腔”指的是。 答案: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2、“四大声腔”中,哪一种成为明清最盛行的声腔? 答案:D 3、改良昆山腔的曲师是。 答案:D 4、以下几点钟,不属于南曲特点的是。 答案:字多腔少 5、昆曲的主奏乐器是。

答案:A 第5章单元测试 1、魏良辅云“曲有三绝”,以下不属于“三绝”的是哪一个?答案:启口轻圆 2、老生演唱时,使用的是。 答案:A 3、在演唱时,“收音”称为一个字的。 答案:字尾 4、以下不属于“五法”的是。 答案:建筑 5、站立步式属于“五法”中的。 答案:步 第6章单元测试 1、下图属于哪种舞台样式? 答案:芍药

戏曲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等五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经典剧目:霸王别姬(梅派)、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群英会、借东风(须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关、望江亭、徐策跑城、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全部)锁麟囊、探阴山、杨门女将、文姬归汉、罗成叫关、孟丽君、游上林(折子戏)、赵氏孤儿、谢瑶环......

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

1.评价(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评价)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评价的: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与其交往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后,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从而对其作出“是好是坏”的判断,这往往就被称作评价。所以,评,判断;价,即价值。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本质) 在英语中,评价是evaluate,它由词头“e-”、词干“value”和动词词缀“-ate”组成。词头有“out”的含义,表示引出;词干是“价值”。可见,评价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 既然“评价”的本质是用“价值”来解释的,那么什么是“价值”。我认为通俗点来讲,“价值”就是“有用没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含义。首先,“有用没用”说明它是一种与客观事实有差别的概念,它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其次,“有用没用”说明它必须依赖主客体存在。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价值的特点。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价值,但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要靠人们去判断,也就是评价。而且创造价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那么创造的价值到底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评价。 所以,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对于人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于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而又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以成绩测验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强调必须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教育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对教育评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严谨的、被一致接受的科学定义。 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评价概念提法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特点还是有着一致的认识: (1)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2)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3)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同意的。 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作出判断,并以此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定、教育评估的意义混淆,借此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区分。教育测量就是给那些教育所关注的某些属性如智力水平等分配数值的过程。它是查明事实的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定的目的也在于说明真相,不同的是它的对象更多的是人或人群较为系统全面的情况。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只不过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带有“估计”和“推测”的性质。 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实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学前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性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的特点主要有: (1)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 (2)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