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道扬镳的轻重骑兵战术

分道扬镳的轻重骑兵战术

分道扬镳的轻重骑兵战术
分道扬镳的轻重骑兵战术

“分道扬镳”的轻重骑兵战术

作者:屈怡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9年第1期,第61~65页

从第一匹战马出现在战场,到坦克的横空出世取代战马的地位,骑兵已经驰骋沙场两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多少凶悍的游牧民族,骁勇的骠骑将军,威武的骑兵军团呼啸而来,扬尘而去,在历史上留下闪耀的光辉,他们将骑兵战术薪火相承,发扬光大,成为今天装甲兵战术的基础。当我们怀着崇仰的心情重新回顾这部马背上的英雄战史时,会发现骑兵战术的发展以地理上的大乌拉尔山、小亚细亚半岛一线为界,呈现出两种风格迥异模式,他们就是东西方文明各以为豪的轻骑兵和重骑兵。

轻骑兵和重骑兵,是骑兵战术发展过程中两个主要的分支,仔细研究会发现从时间概念上看,两种战术的发展经历了同源而起、分道扬镳、殊途同归3个过程。所谓“同源而起”是指,无论是东方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东地区的亚述骑兵,还是西方的希腊骑兵,骑兵用于战争之初都只是辅助作用,主要武器就是弓矢、标枪,战马只不过是一种交通工具和投射武器的平台,骑兵战术也仅限于主要用于侦察、警戒、偷袭,不存在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而“分道扬镳”则是,东西方的轻骑兵和重骑兵走上了不同的战术发展道路;所谓“殊途同归”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机枪和坦克大量运用于战场,无论轻骑兵还是重骑兵,都面临着血肉之驱和钢铁弹雨较量的尴尬,无奈地退出战争舞台,其作用又一次回归到边防警戒、礼仪巡逻上。

骑兵消亡于战场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机械化战争取代冷兵器战争的必然结果,是所有战术发展的一般模式,并不足为奇,但同源而起的骑兵战术,却因为战术文化和地理空间以及马种和兵器技术发展的不同,而产生轻重相异的两种战术风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文化差异,战术理念迥异

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战争的发展,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战争方式。东西方文化受地理、历史原因影响,自成体系、独立发展,虽不断有相互交流,但依旧特色鲜明,所以在各自文化孕育下的骑兵战术,必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和所有战术发展的动因一样,骑兵战术分道扬镳的动因,也是因为技术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马镫的发明,千万别小看这个小发明,是它让骑兵在马背上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支点,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起地球,何况给剽悍的骑兵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使骑兵有了借力之处,它给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骑兵终于解放了时时紧夹的双腿,大大降低了骑手的疲劳,骑兵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更远距离的机动;另一方面,它让骑手支撑厚重的铠甲和锋利的长矛,从而透过矛头把马匹在冲锋时的全部力量传送出来,形成巨大的冲击力。这两大变化让无足轻重的骑兵,一举成为战阵上的主战兵种。

分析这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我们看到,无论是什么文化,技术对战术的带动作用是一致的,但随后对这种带动的理解却是不同的。面对这场骑兵技术革命,东西方文化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汲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成分:东方长于思辨,善以迂回手段实现意图,所以东方战术文化一向关注战斗中的机动要素,始终强调

以灵活的机动实现巧妙的战法,战术中更多地运用迂回、穿插、奔袭等手段,因此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东方文化看中马镫对骑兵机动性的影响,从此骑兵们轻装上阵,不断演绎着“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奔袭神话;而西方文化重实证,长于分析,喜欢以更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反映在西方战术文化上,就是注重力量和防护因素,强调以强大的冲击力直接击溃对手,战术中主要以方阵冲锋为主,因此,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更看中马镫对骑兵突击力的影响,从此骑士的装备越来越重,唐?吉诃德式的冲锋,在欧洲大地此起彼伏。

文化的差异让轻重骑兵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样还是文化的差异,让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东方文化讲究中庸、含蓄,这就使得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不会走向极至,骑兵战术在东方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现象,即使在骑兵最辉煌的时代,也没让步兵完全退出战场,始终强调多兵种配合。东方的轻骑兵并非不穿盔戴甲,只是没有也不可能向着重甲方向发展,而对防护装备的改进从没有停止过,但历代兵家的注意力都在战术运用上;而西方文化重张扬,使得骑兵战斗往往以一种炫耀骑术的比武方式进行,而骑兵的兴起也是以淘汰步兵为代价,对防护要素的重视使得西方骑兵对铠甲的发展到了极限,今天西方坦克的发展,某种程度也可以看作骑兵发展的后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贯穿于任何战争形态。

地理差异,战术发展相背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任何战术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地理环境独立发展,所以轻骑兵和重骑兵战术的发展,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你打开欧亚大陆的地图时,就会发现:如果以大乌拉尔山、小亚细亚半岛一线为界,我们所谓的东方民族占据着广阔的幅员,几个主要的东方民族所控制的地域都能和今天的整个欧洲相比,这种格局到今天也没有改变,如此辽阔的土地使得发生在其中的战争,具备了较大的作战纵深,这就使得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能够组织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战争,对骑兵而言,为其机动性提供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空间。

骑兵的机动性与战场空间的关系极其密切,而且,骑兵的机动性在战略、战役层次的作用要远比战术层次大,无论是霍去病战匈奴的夏季攻势,还是李靖灭突厥的三千轻骑,都是在战役范围内实施几千公里的机动,而真正在战场上战术范围的骑兵机动,不过是将步兵的正抗侧击战术复制到了马上,这只能叫速度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机动优势。有如此广阔的土地,自然会孕育出无数“日行千里夜八百”的飞将军。骑兵长途机动,成为东方民族最惯用的战术手段,所以在中国古代每一个北方民族的共同革命理想就是“饮马长江”,而每个中原王朝的一贯斗争纲领就是“封狼居胥”,从地图上一量算,不管是去“喝水”还是去“立碑”,单程至少一千公里,而要让骑兵狂奔千里,最重要的是要让骑兵减负。

而在西方,也就是今天的欧洲大陆,这种情况正好相反。欧洲为小国林立,中古时代更是如此,建个城堡就能当国王,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冲突,所以无论是战场、参战人数、国家规模、战争持续时间,都远比东方小得多,而更多的作战是面对面的决斗,多余的战场机动很可能出界,牵扯第三国的麻烦,这一切都抵消了骑兵的机动优势,却使得骑兵突击力的地位日益显现。在战术层面,

冲击力远比机动性重要得多,所以西方骑兵为了在最后的决斗中取得胜利,只得不断地增加铠甲和武器,以期在致命一击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马种差异,决定轻重有别

讲骑兵就不能不谈马,马种的特点与骑兵战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东西方骑兵呈现轻重之分的一个原因。尽管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民族最早对马匹进行驯化,但自然条件赋予我们的马种却不是最优秀的,这一点好像是上天注定的,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系不大。在中国古代主要的马种是蒙古马,祖先是匈奴马,其身高大多在1.3米以下,体形偏小,属于轻型马,耐力强而爆发力不足。蒙古马适合长途机动,蒙古骑兵就赖于此横扫欧亚,但蒙古马矮小的体形和“慢热”的特点,在战场上冲击力明显受限,如果再驮上重甲骑士,劣势就更为明显,所以历史上骑乘蒙古马的军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轻骑兵的机动战术。

当年汉武大帝也看到这一问题,曾两度出兵向大宛索要“汗血宝马”,也就是今天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这种马体高1.5米左右,具有极强的爆发力,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但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影响。倒是处于东西方结合部的阿拉伯地区,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骑兵坐骑——阿拉伯马,这种马无论是力量还是速度都堪称马中极品,完全具备发展重骑兵的条件,但古代阿拉伯骑兵并没有因此走上重甲骑兵的道路,因为仅以马匹的质量还不足以决定骑兵战术发展走向的全部。

而以欧洲为主的西方马属于重型马,身高体壮,冲击力极强,非常适合做重甲骑士的坐骑,而且在古代欧洲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热衷对马的品种培育,建立了完整的培育谱系,不断引进优良马种,使得马匹在质量上不断提高,今天闻名世界的英国纯血马,就是成功引进阿拉伯马的结果,今天我们能看到所有的马术表演中名贵马种,都是欧洲血统,正是这些优良的马种为西方重骑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攻击性武器,制约东方重骑兵

重骑兵在东方没得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和东方民族杀伤兵器的发展有关。综观军事史,武器装备总是在对抗中发展的,“盾”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矛”的进一步发展。就和今天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一样。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骑兵,也曾大量装备重甲,特别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重骑兵被称为甲骑具装,因为其优异的防护性能在中原战场大量使用,但随之而来的攻击性武器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还是在南北朝,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对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更为实用的“灌钢法”和多种介质的“淬火法”开始普及,而这项技术欧洲人到了17世纪才开始掌握。在如此高水平的冶炼技术支撑下,攻击性武器的性能成几何倍增长,据史料记载:使用“灌钢法”锻造的钢刀,已经能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此外,东方民族的弓弩技术进一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就有用车载、用牛拉、用铁锤发射的“万钧神弩”,发射几米长的箭,一发能贯穿多名骑兵,刘裕著名的“却月阵”就以此大破鲜卑骑兵,到了唐代这些弩炮进一步被改进,

居然一次可以同时发射6-7枚箭,而蒙古人的复合弓力量之大,能借助马的速度将骨制箭头射穿铁制铠甲!

在东方骑兵出现重骑兵发展倾向的时期,杀伤兵器的威力显著增长,这些都对重甲骑兵赖以防御的铠甲产生了巨大威胁。在军事史上,当杀伤兵器的威力显著超过防护装备时,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是设法加强防护装备,中国后来的几支骑兵也进行过尝试,像“铁浮屠”和“拐子马”,但最终没成什么气候,另一种则是既然横竖都防不住,索性取消防护装备,以减轻负重,提高机动性,东方骑兵最终走上了这条路。而西方骑兵,却一直没有有效的对付重甲的攻击性武器,直到英国长弓手的出现,才让嚣张的法兰西重骑兵尝到了苦头。

“兵贵神速”的轻骑兵战术

作者:屈怡郑玺吴学平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9年第2期,第54~58页

“轻骑兵”和“重骑兵”是一对相对的称谓,在描述时不可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轻骑兵尚无一个精准的概念描述,一般而言是指战马不戴护具,骑手不穿或只穿戴简单盔甲以骑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骑兵。由于自身的特点,轻骑兵非常注重骑兵机动优势的发挥,在历史上以唐朝骑兵和蒙古骑兵为代表的东方骑兵,将轻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长途奔袭,达成作战突然性

在战役范围实施大规模的机动作战,是轻骑兵最经典的战术,也是轻骑兵发挥优势最好的舞台。历代轻骑兵战术专家们对此极为推崇,上千里的长途奔袭、大纵深的穿插迂回战例不绝于史。东方兵圣孙子反复强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侦察手段和通信手段相对落后的冷兵器战场,轻骑兵是最快的机动力量,是实现战役突然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轻骑兵长途机动达成突然性,能够彻底打乱对手的作战部署,迅速改变战场态势,中国古代的轻骑兵奔袭战术,成就了无数不可思议的战例。

首开轻骑兵长途奔袭经典的,是名震古今的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之际,集结联军56万,攻占项羽都城彭城(今徐州)。这时,正在山东作战的项羽留下主力,自带3万轻骑从今山东曲阜一路南下,越过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并在已经达成战役突然性的情况下,战术灵感突然迸发,一贯猛冲猛打的项羽没有急于率军掩杀,而是绕开刘邦大军,迂回了一个大弯到达彭地西郊的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这就意味着3万骑兵从汉军翼侧做横向运动,一直绕到汉军后侧,并于集结后不久即向汉军后侧发动攻击。此时,刘邦大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没有防范,项羽最大限度地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此时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兵力优势大打折扣,项羽从早晨发起攻击至中午就大破汉军,将汉军压迫于谷、泗、睢水地区,汉军溃败,而追击更是轻骑兵的拿手好戏,此役汉军被歼十余万人,项羽收复彭城。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对阵刘邦56万步兵取得胜利,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轻骑兵机动战术的巨大作战潜能,后人每读史至此都觉不可思议,其实这不过是轻骑兵驰骋疆场的发轫之作,此类战役由此层出不穷。

项羽的轻骑兵从山东连夜奔袭江苏,两地相距不过300余公里,并不能完全彰显轻骑兵无以伦比的机动性,随着轻骑兵战术的不断发展,这种遗憾很快就消失了。长达百年的汉匈战争,培养了数不清的骑兵良将,和匈奴骑兵长年作战,使得汉军骑兵也深谙奔袭之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少年英雄霍去病的河西之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对匈奴展开夏季攻势,霍去病率领严格挑选的精骑,开始了汉族骑兵历史性的长途机动,注意霍去病的机动路线:自灵武(今宁夏银川北)渡河,先是翻越贺兰山,而后又“涉钩箸、济居延”,即穿过浚稽山沙地(今巴丹吉林大沙漠),绕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而转向南,沿弱水行军,通过小月氏地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余里,进至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独立作战的霍去病毅然指挥部队向匈奴军的侧背后发动攻击,如此的长途奔袭是任何对手都猝不及防的,以轻骑立国的匈奴也不例外,很快就一败涂地。看今天的中国地图你会发现,霍去病的这条路线至今都没能修上公路,可见当年大汉轻骑兵为了达成突然性,实施了多大规模和难度的战役迂回,这一次,轻骑兵的长途机动战术被彰显无余。

到了唐代,轻骑兵战术发展到了顶峰,长途奔袭几乎成了每战必用的战法。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3000轻骑兵“夜袭定襄”,大败突厥,而后又率大军分进合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复制了霍去病的河西之战,剿灭吐谷浑。最为经典的是灭高昌之战(高昌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附近),当时的高昌王麴文泰自以为“天高皇帝远”,经常玩“墙头草”的游戏。当时唐疆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其中戈壁沙滩约占2000里,路上没有水草,这在冷兵器时代似乎是不可逾越的距离。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轻骑数万,横越7000余里,突然兵临高昌城下,听到这个消息高昌王麴文泰居然“一骇而亡”,唐军轻骑兵的奔袭能力可见一斑。

广泛机动,夺取战场主动权

如果说轻骑兵长途奔袭是为了达成作战突然性的话,那么轻骑兵战术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进退自如,轻骑兵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性。这一点东方的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高明许多,强大的秦始皇之所以耗费万千财力、身负千古骂名也要修筑万里长城,很大原因就是对匈奴轻骑兵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能胜则战、不胜则散的战术特点无可奈何,任你有千军万马,始终被对手调动得疲惫不堪。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战部署的翼侧总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因为任何军队都是靠正面实施攻击,双方都力图避开对方的正面而寻求其翼侧实施攻击,所以“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思想颇有市场,而轻骑兵无异是那个时代最有效的奇兵。

在轻骑兵战术非常盛行的唐初,利用轻骑兵实施翼侧包抄、迂回断后的战例很多。公元618年,军阀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向唐军挑战,李世民率4万唐军实施反击,双方主力在高坡(今天的陕西长武以北)遭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双方刚一接战,薛举即派出一支精锐轻骑兵,快速绕到唐军后方发动进攻。唐军没有料到大批敌军骑兵会忽然出现在自己身后,毫无防备之下便遭到猛烈冲击,众军大溃,唐军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

连夜收拾残军,逃回长安。这场战役也是李世民一生少有的败绩,但历史很快让唐军挽回了面子。胜利后的薛举暴病而亡,其部队撤退。但不知道见好就收的薛举之子薛仁果,几个月后就卷土重来,李世民再次率军与其会战于浅水原地区。这次战役中,唐军没有首先出战,只和对方进行相持,两个月后,李世民根据对手急于寻战的心理,命令行军总管梁实率部在高城南的浅水原上扎营,做出攻击姿态,将对手注意力吸引到浅水原以东地区,薛仁果一见唐军出战集中全军精锐轮番攻击,一度险将唐军大营攻破,看来诱敌也不是个轻松活儿。此时,李世民命令大将庞玉率领轻骑兵迂回至敌军南侧实施翼侧攻击,薛仁果迅速调动所属轻骑兵,向南推进,牢牢封住唐军南线的攻击,庞玉竟也险些没抗住,看来不是每次翼侧包抄都能得手,如果李世民的部署仅此而已,恐怕还是难逃败绩,但高明的将领从不复制而是突破,在战役到双方相持的关键时刻,李世民突然亲率2 000骑兵主力,从高城中杀出,此时的薛仁果先是被梁实吸引至东侧,继而被庞玉吸引至南侧,原本正面对向高城池的队形已经被调动的面目全非,而且一步步形成背对城门的态势,李世民的精锐轻骑从后方一参战,整个战场局面顿时逆转,薛仁果三面受敌,迅速溃退,战果自不必多说。

轻骑兵的广泛机动,不仅能有效夺取战场上战术范围内的主动权,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在更广阔的战役范围夺取主动权。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骑兵,是历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骑兵战术的集大成者,对轻骑兵战术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程度,在广泛机动、夺取战役主动权上更是杰作频出,其中征灭花剌子模战役堪称极品。

公元1218年,蒙古人已经征服了西夏和朝鲜并迫使金求和,成吉思汗的目光开始转向中亚,夺取古丝绸之路,西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刚刚建国的花刺子模,这是一个由突厥人建立的国家,同样有一支令人胆寒的精锐骑兵。为了征服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动用了12万蒙古骑兵,而花剌子模则动员了近20万部队,两支都曾在蒙古高原创造过辉煌的轻骑兵部队相遇了。

花剌子模的国王穆罕默德,没有集中兵力实施机动防御或是主动出击,而是决定在锡尔河一带保持守势。他不顾善战的儿子扎兰丁的反对,把兵力分散在沿河800公里的各个城堡里,这一举动给了成吉思汗天才表现的机会,为机动性极强的蒙古轻骑搭好了舞台。1219年春,蒙古大将术赤带领3万人入侵药杀水北段地区。1220年1月,哲别率2万人突然穿过埋在深雪中的泰莱克要塞,向药杀水南段的浩罕进军,并直接威胁了穆罕默德的右翼和他的2个实力中心:首都萨马尔干和西边的博卡拉。在蒙古人一南一北的攻势面前,穆罕默德第一次判断失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药杀水南段。他加强了这一区域的防守力量,但是成吉思汗率察合台3万和本部4万骑兵在术赤攻击的北段加入战斗,这3部蒙古骑兵共计10万人,于1220年2月到达药杀水北段,轻松夺取了兀塔赤尔,第一阶段战役结束,花剌子模的防线被成功撕开。

在攻下兀塔赤尔后,术赤和察合台的部队开始向南方挺进,同时在药杀水南段攻击的哲别开始向北前进,这些举动使穆罕默德的注意力被牢牢固定在药杀水防线上,他把所有的后备力量都派到了那里,几百年后的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拿破仑说过:“战场上谁能在最后时刻投入一个营的预备队,谁将取得胜利”。由此看来穆罕默德的做法没错,但问题的关键是——这还没到最后时刻。穆罕默德的第二个错误发生了,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成吉思汗没有和这些王子们一起行动,而是神秘消失了,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消失往往都是可怕的。成吉思汗的部队离开了战场北上,攻陷了一座土库曼城市扎尔努克。因为这条路可以沿绿洲

穿越克孜勒库姆沙漠。于是,成吉思汗和他的4万轻骑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了沙漠,在1220年4月突然出现在博卡拉,穆罕默德军队的大后方。一举破坏了穆罕默德的整个防线,切断了他和西方各省的联系;这时4支蒙古骑兵改变了攻击方向,同时向萨马尔干挺进,并成功会师,10余万蒙古骑兵将这座城市围了个水泄不通,之后进城大开杀戒!

精于骑射,避免形成胶着战

历史上名闻遐迩的几支轻骑兵部队,无一不是靠精湛的骑射功夫横扫天下的,特别是游牧民族的骑兵,更将这一技能发挥到了极致。据史书记载,西汉初有一汉军的巡逻队与3名匈奴射雕者遭遇后,双方二话不说都开弓放箭,但一通对射之后,数十人的汉军巡逻队只回去几个报信的,而匈奴不折一人。据说,最后还是那个“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亲自出马才把他们射伤俘获。而到了满清立国之初,游牧民族的这种传统丝毫没有丢失。据记载,当时在辽东作战阵亡的明军,无一不是浑身中满箭矢,怪不得当时明军哀叹:“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轻骑兵注重骑射是和其自身装备有着密切关系的。由于没有重甲防护,一旦与对手进入胶着状态,轻骑兵就失去了灵活的机动性,不得不与对手近战肉搏,静止的骑兵搏斗是轻骑兵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此时,如果和另一支骑兵近战,胜负就要看个人素质了,人高、马大、甲厚、刀快的一方自然占优,这明显不是轻骑兵的特长,轻骑兵取胜从来不是靠单挑;如果是和一支步兵近战,那无异于以已之短攻敌之长了。历史上不管名声多大的轻骑兵,都在力避与敌胶着。

而对轻骑兵教训最深的还是——蒙古骑兵在艾因?贾鲁战役中的失败。1253年,蒙古的西征大军在旭烈兀的统帅下,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波斯和两河流域,几年间就将整个伊斯兰世界击垮。1260年,蒙古骑兵开始进攻叙利亚,埃及的马木留克政权应叙利亚王纳塞尔的请求,由苏丹忽秃思率领近5万马木留克骑兵和其他穆斯林军队,作挽救伊斯兰教最后之努力。马木留克是阿拉伯语“奴隶”的意思。从公元9世纪起,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就开始从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购买奴隶,从小进行严格训练后组建成骑兵部队,成为哈里发直接指挥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来,这种做法被阿拉伯其他各国的苏丹所效仿,纷纷组建自己的马木留克部队。马木留克骑兵的终身训练制度,使得他们军事技能极其娴熟,他们佩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钢丝密织而成的锁子甲,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而坐骑均是世界闻名的阿拉伯纯种马,身高腿长,冲刺速度极其惊人。马木留克骑兵长期和欧洲的十字军作战,使得他们的骑兵装备要远优于其他东方民族。

此时的蒙古骑兵,是旭烈兀麾下头号悍将怯的不花率领的2万多横扫阿拉伯世界的精锐骑兵。1260年9月3日,马木留克骑兵和蒙古骑兵在今天巴勒斯坦那布卢斯附近的艾因?贾鲁平原相遇。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蒙古骑兵,根本没将这支与众不同的骑兵放在眼里,蒙古骑兵主动发起攻击,两支都精于骑射的骑兵交战,密集的箭雨互射是不可缺少的,蒙古骑兵集中兵力向马木留克骑兵的两翼实施主攻,并很快得手,处于守势的马木留克骑兵开始出现溃败的迹象,但在这关键时刻,埃及的统帅忽秃思似乎得到真主安拉的保佑,突然奋起神威,挥舞着大马士革钢刀带领马木留克骑兵,冲进蒙古骑兵的队形中,展开贴身近战,这是蒙

古人意料之外的情况。受到主帅鼓舞的马木留克骑兵,迅速恢复平静,开始展示精湛的格斗技巧。

在近战中,蒙古人引以为豪的骑射根本无法发挥,而单兵格斗又是马木留克骑兵的独门秘技,几百年后的拿破仑还在日记中提到这一点。一代天骄们,终于遭遇了他们西征以来最难应付的敌人,在大马士革钢刀和阿拉伯马面前,蒙古人的弯刀和矮马相形见绌,马木留克骑兵的兵力优势和单兵格斗优势渐渐显现出来,经过一天的血战,蒙古骑兵败下阵来,由于蒙古主帅怯的不花高傲地拒绝了主动撤退的建议,使得蒙古骑兵全军覆没,这是蒙古人西征的第一次失败,也是伊斯兰世界得以存世的关键一役,被西方历史学家评价为历史转折点。蒙古骑兵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无奈之中选择并不擅长的贴身近战,无疑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

“势如破竹”的重骑兵战术

作者:屈怡陶大勇刘敏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9年第3期,第53~57页

重骑兵是相对轻骑兵而言的,我们所讲的重骑兵主要是指骑手和战马都覆盖以重甲,以冲击方式作战的骑兵。而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受西方中世纪重骑兵的影响。实际上,东方民族也拥有重骑兵。中国的重骑兵最早出现在三国,当时开始初步使用马铠,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已拥有马铠300具;曹操与马超大战于潼关时,拥有铁骑5000,“精光耀日”。而十六国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重甲骑兵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马铠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唐以后轻骑兵战术的兴起,使得中国重骑兵很快消亡,在战术上远没有西方重骑兵辉煌,所以在研究重骑兵战术时,我们把注意力较多地关注到了西方。由于轻重骑兵分别发挥着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两种优势,因此在战术运用有着较大差异。对于重骑兵来说,具体的战术运用不如轻骑兵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集团冲击

战斗队形是军队根据战斗任务和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组合各种力量,实现最大战斗效能的方法,即使在今天的战场上,战斗队形问题依旧是指挥员重点考虑的内容。在冷兵器战场,由于冷兵器的杀伤范围有限,靠严格纪律排列的战阵,成为战斗队形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组成的各种队形能充分发挥兵器的特点,实现攻防结合、优势互补,因此在火器大量运用于战场之前,密集战阵一直为世界各个军队所广泛使用。东西方世界分别产生了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战阵,西方的战阵有罗马方阵、马其顿方阵等;而中国的战阵被评书演员精彩的总结为: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人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卦连环阵、九宫八卦阵、十面埋伏阵等等。这些都说明战阵的普及。面对这些刀山剑林般的阵形,如何破阵成为作战的关键,所以我们在许多反映古代战争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对阵双方相互冲击,都试图破坏对方的阵形,而靠冲击力来破坏阵形的方式,为重骑兵的作用发挥提供了平台。由于骑兵对于徒步作战的步兵而言,有着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对于静止

的一方拥有高速冲击产生的强大动能;因此在冲击对方战阵时能发挥出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重骑兵战术从登上战争舞台开始就是以冲击作为最主要的战术手段。

物理学中的动能公式告诉我们:要提高物体的动能,就必须在速度和质量上下功夫。对于重骑兵而言,战马的速度是相对稳定的,那么要想靠提高动能来增加冲击力就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对于骑兵个人来说,增加质量的方法就是增加铠甲,这样既能提高冲击力,又能增强防御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重骑兵也正式按照这个思路发展的;但相对于骑兵整体而言,增加质量的方法就是增加骑兵的数量,一个庞大的重骑兵阵所产生的冲击力,决不亚于今天的装甲集群。于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骑兵集团冲击的战术手段惊人的相似。中国的“甲骑具装”“铁浮屠”等,都是追求以强大的冲击力来击垮对手;到了宋代,金国的重骑兵部队“拐子马”为了增加重骑兵集团的冲击力,甚至将重骑兵以铁索相连;而在西方,由于对骑兵冲击力的重视远远大于其机动性,因此,其重骑兵战术最大特点就在于聚力。骑兵作战和步兵一样,双方排列整齐的阵形相互冲击,为了体现这一简单的战法,保持宽大阵形的整齐对于重骑兵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在轻骑兵的战术中是极其罕见的。

重骑兵集团冲击战术,是一支军队形成强大的首次突击力的关键。通常情况下,进攻的一方都是通过重骑兵的集团冲击直接撕开对方的第一二道防御阵形,为后续部队加入战斗提供条件。早在公元8世纪,加洛林王朝的重骑兵部队就开始运用骑兵集团冲击的战术。自从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查理曼大帝组建了以重骑兵为核心的加洛林军队,在历次战斗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加洛林骑兵是有记载以来最早运用重骑兵冲击的部队,而其冲击的经典动作就是平握标枪,利用战马的速度赋予标枪极强的冲击力,给对手造成极大的杀伤。具体的战术是:三四排重骑兵同时向敌人发起冲击,当敌人坚固的防守队形阻止了骑兵冲击时,骑兵就可以分散并转向侧面,再在其他骑兵阵线后方集结,转而由下一轮冲击阵线进行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固定的敌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连续的消耗效果。在拿破仑以前,横队是一切骑兵冲锋通用的基本形式。在整个8世纪,仅在一种场合,即在必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时,骑兵才排成纵队冲锋。到了12世纪后期之后,平握标枪进行连续冲击逐渐成为西方重骑兵的主要战术,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骑兵手中的标枪变成了长达三四米长的像大铅笔一样的东西,专门用来冲击。在接敌前一直是垂直向上的,快接近对方阵线时,开始平举,迅速刺向对方士兵,并迅速脱手,因为巨大的冲击力不但能击倒对方,还能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其实,我们今天对这件武器应该非常熟悉,无论是小时候看的《堂吉诃德》还是后来看的《勇敢的心》,都有相关的场景。到了十三、十四世纪后,骑兵板甲的迅速发展,使得重骑兵成了名副其实的人体坦克,冲击能力达到巅峰,所以当时欧洲各国军队都将重骑兵集团冲击作为主要战术。各国军队的操典对冲击时的骑兵行动方法各有不同的规定,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横队尽可能以慢步开始前进,然后转为快步,距离敌人300米左右时转为轻跑步,并逐渐加快前进速度,转为快跑,距敌人二三十米时则全速前进。

重骑兵集团冲击除了真刀真枪的干,还有强大的二次效应,那就是给对手心理上的巨大震撼。在公元1066年的黑斯廷会战中,威廉为了改变仰攻不利的局面,采取佯攻诱敌的方法,使哈罗德率领的英格兰步兵脱离既设阵地,诱至山谷平地时,威廉率领的诺曼重装骑兵突然发动反击,集团冲击所产生的噪音加上视觉效果,使阵型散乱的英格兰步兵彻底崩溃,根本没有做任何抵抗就遭践踏之灾。

重骑兵集团冲击所产生的震撼效果,一度成为西方重骑兵制胜的法宝,以至于到后来,战场上甚至出现了重装骑兵集团以冲击来恐吓对手的战术,重骑兵冲击战术的目的都不在于与敌军直接对抗,而是使这些士兵从战场上逃跑。重骑兵往往在作战初期集中力量向对手发动冲击,如果对手训练水平不高,战场纪律松散,极可能被这排山倒海的阵势所吓倒,从而发生溃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阵型就会混乱,对手的重装骑兵及其后续部队就会借此冲入阵中。如果对手顶住这轮冲击,重骑兵往往会停止攻击,撤回本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西方特有的社会情况关系紧密。在重骑兵战术极其盛行的西方,骑兵的出现是以淘汰步兵为代价的,这里说的“淘汰”并不是指步兵这一兵种的消亡,而是指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里,骑兵被认为是军队的主力,只有有身份的贵族市民才能成为骑兵,因而骑兵保持着极高的荣誉感和严明的纪律,加之精良的装备,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而此时的步兵已经沦为辅助兵种,都是由破产的农民和社会低层人员临时组建,装备简陋、纪律涣散,是以获取佣金为主要目的,因而战斗力低下,以至于恩格斯说:西方重骑兵之所以能在中世纪称雄,并不是因为骑兵战术自身有多大优势,而是由于步兵的素质低劣。所以各个国王都愿意花重金雇养骑兵,而不愿在平时建立常备的步兵。这样一支步兵很难在战场上经得住重骑兵的恐吓,所以在中世纪的西方,重装骑兵可以单纯依靠冲击战胜步兵,除非遇上一支像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那样强悍的步兵。

捉对厮杀

与轻骑兵注重骑射的单兵技能不同的是,重骑兵在单兵技能上更加重视近战格斗。特别是在崇尚靠力量取胜的西方社会,对弓和弩有种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在1139年的第二次拉特兰公会上,教皇英诺森二世甚至宣布弩为该诅咒之物,而禁止在基督徒之间的战争中使用。所以在中世纪的西方重骑兵身上,很少有弓弩这样的装备,除了前面提到的那支长枪,他们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长剑、战斧等,当重骑兵完成集团冲击后,会主动放弃手中长枪,拿出自己的近战兵器开始格斗。由于对步兵的蔑视,重骑兵们通常会寻找对方的骑兵相互搏斗,不仅如此,在荣誉感的驱使下,他们还会尽可能寻找与自己爵位相同的骑兵捉对厮杀。

东方民族很难理解西方重骑兵的这种奇怪战术,除了文化差异外,还与缺失中世纪西方社会的骑士制度背景有关。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到了12世纪,骑士制度已经遍布整个欧洲,这种制度是从军事活动开始,后来衍生到社会各个层面,总的来讲就是将骑士作为一种爵位和身份的象征,荣誉感将伴随其一生,对于一名骑士来说,战争胜负和个人生命无关紧要,自己骑士的荣誉才是最终的追求。于是,骑士就具备了很多令人称颂的美德:作为武士,他们忠诚;作为信徒,他们谦恭;作为男人,他们纯洁;作为贵族,他们有同情心。在西方,骑士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荣耀和浪漫的象征。骑士制度则成为西方的伦理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时至今日,英国仍然设有骑士头衔,凡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勋。总之,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直接影响了西方重骑兵战术,使得2名骑士间的格斗成为骑兵战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中世纪的许多骑兵会战,在我们眼里就是一连串单挑的组合。

据记载,在重骑兵战术盛行的法国,一名骑士的合格考试之一就是身上没有

任何护甲,然后空手与野猪搏斗,能够把野猪干掉的话,才能通过。按照这个标准,没有几个东方轻骑兵有资格穿戴这幅重甲,这也就是为什么阿拉伯骑兵极力避免与十字军近战的根本原因。由于对单兵格斗技能近乎疯狂的追求,使得西方重骑兵在没有战事时,通过大量的竞赛来保持战斗技能,这种竞赛后来发展成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是争取荣誉、解决纠纷甚至吸引异性的重要手段。在竞赛时,被障碍隔开的2名骑士将手持长矛冲向对方,与对手的甲胄、盾牌和头盔接触就能得分,如果打坏了长矛,让观众愉悦就可以加分。当然,竞赛时所用的长矛和武器都是经过护具保护的,但是为了争取荣誉,双方在格斗时没有武侠小说中常提到的“点到为止”的说法,因此伤亡情况大量出现。其中最著名的要属1559年7月1日,法国的亨利二世在庆祝爱女结婚的典礼上与蒙哥马利伯爵举行比武,伯爵枪头上的护套突然脱落,这位国王被刺穿了大脑。这可能是整个中世纪骑兵竞赛挂掉的最高职位的骑士。

在中世纪的西方战场,单兵格斗技能高超的重骑兵总能在战场上获胜。法国重骑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尽管法国重骑兵在历史上因为战败而让英国长弓手和哥萨克骑兵这两个对手名声鹊起,但这并不影响其重骑兵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1214年的布汶战争,就向整个欧洲展示了法国重骑兵无以伦比的战斗力。当时法国国王菲利普率领的法军,被由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和反叛的法国主教组成的联军追赶,当法军到达法国北部的达布地区(今天法国里尔)时,决定与联军作战。当时法军拥有1200名重骑兵,联军拥有1500名重骑兵。作战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先期抵达的联军与法军右翼以骑兵冲击的形式展开,与法国重骑兵对阵的是联军中的佛兰芒人,这些无名小辈自然难抵法国重骑兵,在一小时之内就逃离了战场;第二阶段,是双方骑兵和步兵的中间部队之间的战斗,神圣罗马帝国的步骑组合一度冲至菲利普马前,但无论是战斗精神还是战斗技能都高于对手的法军重骑兵,没让这种局面维持多久,硬生生将对手一步步逼退;第三阶段,是左翼的法军步兵和骑兵与后期抵达战场的联军步兵部队作战。对于破例和步兵作战的重骑兵来说,冲进步兵阵中进行一通削瓜切菜,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场欧洲中世纪的战争,规模仅次于十字军东征,但双方没有什么为后人称道的战术运用,只是法国重骑兵以自己精湛的格斗技能捍卫法兰西的荣誉,这场战争的伤亡记录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理解的,尽管双方都没有将步兵伤亡进行记录,但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只有169名联军骑兵和2名法军骑兵被杀,似乎让看惯东方战场动辄横尸遍野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钢板甲的优异防护性能,另一方面还有骑士间的默契与规约——要求善待俘虏及索取合理的赎金额,所以战场上的杀戮要远远少于东方战场。但同样规矩下的伤亡比例,也反映出法国骑兵极其强悍的战斗技能。

骑兵战术之东西对决

作者:屈怡张向东李国栋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9年第4期,第54~59页

轻骑兵和重骑兵作为骑兵战术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战术形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曾创造过辉煌的战绩,就其特点而言,各有优长难分伯仲。但是当两种战术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它们的较量就不再是抽象而空泛的概念比较,更是东

西方两种文化和战术思想的整体较量,因而成为整个骑兵史上最耐人寻味的精华。

重骑兵:正面冲击,谁与争锋

对重骑兵而言,在战场上实施正面集团冲击是最拿手的本事。用钢铁武装到战马的重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组织冲击是任何靠人力组织的防线所无法抵御的。无论对手是阿拉伯骑兵还是蒙古轻骑,西方的重骑兵都试图寻找机会与对手在战场上正面交锋,一旦把握住这样的战机,轻骑兵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恩格斯曾写道:“从匈奴人在沙隆战役(651年)以后一直到1857年印度西帕依起义期间,就没有一个例子能说明出色的、但非正规的东方骑兵(欧洲认为轻骑兵是非正规骑兵),曾以冲锋打垮过哪怕只是一个团的正规骑兵。”

在十字军第一次东征过程中,东西方的骑兵开始了历史性的大碰撞。著名的安条克之战中,十字军仅以700名重装骑士,在正面冲击中攻击了至少有1.2

万人的阿拉伯部队。当时,十字军占据了安条克以东11公里的一个地方,他们这支小部队可以得到起伏地形的遮蔽,而阿拉伯军队要通过那里,则必须穿过一条河流和一个湖泊之间宽仅1600米的间隙地。在十字军重骑兵完成隐蔽后的次日黎明,阿拉伯骑兵开始毫无戒备地通过这个地段。展现重骑兵集团冲击的时机到了,十字军突然发起了冲锋,仍处于行军队形的阿拉伯轻骑兵,被限制在这个左有大河右有湖泊的地带,由于缺乏对重骑兵冲击能力的了解,阿拉伯骑兵没有选择比较擅长的夺路而逃,而是仓促列阵准备迎击,但是阿拉伯骑兵很快发现这些钢铁骑士冲击所掀起的滚滚黄沙,完全不同于他们司空见惯的沙尘暴,但一切都晚了,十字军在成功突破对方阵形后,开始对没有盔甲的轻型骑兵大肆砍杀,此役阿拉伯骑兵至少2000余人被剑砍死或淹死,十字军大获全胜。

同样的经历发生在1099年叙利亚的阿斯卡隆,十字军的重骑兵又一次用集团冲击教训了在东方民族中一直自称重骑兵的埃及人。交战时,双方都有一翼靠海岸。十字军还是按照与轻型骑兵战术系统战斗的方式组织自己的军队,会战以埃及骑兵首先发起攻击开始,埃及骑兵准备发挥其骑兵机动灵活的特长,向十字军暴露的翼侧实施了战场迂回,但是这一企图被对手识破,位于翼侧的十字军重型骑兵支队很快进行了戒备。与此同时,十字军的重骑兵通过步兵支队的间隙发起了冲锋,而埃及骑兵也不甘示弱,同样发动了集团冲锋开始反击,一场硬碰硬的决斗开始了。埃及人的重骑兵,是相对其它东方民族而言,通常只是一些简单的锁子甲,而此时的十字军重骑兵已经开始向钢板甲方向发展,无论质量还是重量都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从埃及骑兵发起冲击的那一刻起,这场战斗的结果就已经注定,埃及军队彻底崩溃了。

轻骑兵:频繁机动,以柔克刚

面对西方重骑兵秋风扫落叶般的集团冲击,东方的轻骑兵也开始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的特长。对于轻骑兵来说,机动性是其最主要的战场优势,失去了机动性就等于失去了骑兵战术的一切。但骑兵的机动性并不能直接构成击败对手的战斗力,如何让自身的机动优势转化为战术优势,成为历代轻骑兵指挥官在与重骑兵对阵时反复探索的内容。

重骑兵集团冲击所产生的强大气势,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骑兵全副武装的铠甲;另一方面是重骑兵严整队形产生的整体优势。沉重的铠甲在给骑兵带来巨大动能的同时,也增加了骑兵的负荷,使得这种冲击动能不可能保持很久,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鉴于重骑兵冲击优势的这两个特点,轻骑兵取胜的关键就在于“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迫其分散、逐个歼灭”。实际上,历代东方轻骑兵也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对抗西方重骑兵的。

被称为“沙漠之王”的阿拉伯领袖萨拉丁对此颇有心得,他率领的阿拉伯骑兵很少与重骑兵正面交锋,而是通过频繁的机动骚扰,来破坏重骑兵的冲击阵形,最后将其拖垮。公元1187年,萨拉丁率领的阿拉伯骑兵开始攻击太巴列,盖伊率领着十字军重骑兵前往增援。7月3日拂晓,十字军开始从希弗里亚向东前进,萨拉丁得到十字军出动的消息后,迅速出动轻骑兵开始阻击,阿拉伯轻骑兵的阻击实际上就是骚扰,每当十字军重骑兵向他们列阵冲击时,他们就在最后一刻闪开一条通道让骑士们冲过去,然后扬长而去,不一会又返回来向重骑兵们射箭,以激怒这些钢铁机器,尽管阿拉伯轻骑兵的弓箭不足以直接杀伤十字军骑兵,但许多战马受伤,骑士不得不改为徒步行进。7月的阿拉伯沙漠,让这些重骑兵饱尝高温的蹂躏,疲劳和干渴逐渐成为十字军最主要的对手。当天夜里,十字军不得不在哈丁组织宿营,但萨拉丁的骑兵一夜没有安静过,不是放冷箭,就是高唱《古兰经》。第二天早上起来,萨拉丁还是不肯接战,而是迅速补充弓箭,骚扰持续到中午左右,精疲力竭的十字军完全没有了斗志,被阿拉伯骑兵牢牢拖在了沙漠中,这时撒拉丁把部队摆成一个月牙形,两翼前突、中央后缩,开始向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十字军发起了攻击,十字军一触即溃,全军覆没。

对于轻骑兵典范的蒙古大军来说,面对西方的重骑兵同样不能正面力敌,还是利用轻骑兵高度的机动能力调动对手,破坏重骑兵严整的冲击阵形,最后通过战役迂回实现围歼。1241年蒙古西征大军来到匈牙利平原,匈牙利国王贝拉立即组织了10余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当6万蒙古骑兵在布达佩斯集结完毕时,贝拉的重装骑兵在教堂的钟声中鱼贯出城,此时的西方重骑兵战术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完备的钢板甲进一步增强了重骑兵冲击时所带来的震撼,加之十字军东征的经历让这些重骑兵对自己的集团冲击能力极度自信。而这些来自东方的蒙古人,他们的轻骑兵战术之所以威震东西,名垂千古,是因为马背上的民族对骑兵战术的理解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在他们眼里,骑兵战术不是简单的骑马打仗,更不是硬碰硬的单纯消耗,而是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当贝拉的匈牙利重骑兵开始冲击的时候,蒙古骑兵一哄而散,并不断发挥回射绝技“曼歹古”,面对四散奔逃的蒙古人,已经鼓足劲的匈牙利重骑兵失去了一个受力面,不得不减速,但不久他们发现蒙古人又在不远的前方重新列阵,于是又一轮的冲锋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蒙古人将这支重骑兵引到了绍约河畔的莫希平原,而匈牙利重骑兵一直以为是自己将蒙古人追至此地。很有战术素养的匈牙利军队,在绍约河畔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并在河西岸用大量马车连成了坚固的兵营,准备在安全的休息之后继续追歼残敌。第二天清晨,拔都率领蒙古骑兵突然发动反击,冲破匈牙利的桥头堡,从北面发动进攻,贝拉率领重骑兵部队仓促应战。让匈牙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次蒙古人没有出现前几天的一触即溃,而是与重骑兵顽强作战,不过匈牙利人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正当重骑兵步步紧逼北面作战的拔都时,大军后侧突然遭到攻击,原来从前天夜里开始,蒙古人的想象力就开始发挥了,蒙古悍将速不台率领3万轻骑兵,连夜从匈牙利大营以南几百里以外开始渡过绍约河,从匈牙利军队的后侧发起攻击,面对两面夹击,

贝拉想将重骑兵调转阵形,分兵抵抗,但几万人的横队顿时大乱,蒙古骑兵趁此良机前后夹击,一举击败了10余万重骑兵。

但此时,蒙古骑兵战术的想象力还远未发挥完,重甲防护下的重骑兵在战场上并没有太大的伤亡,当残余的匈牙利骑兵撤回军营防御后,蒙古人开始运用他们从南宋学来的攻城之法,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甚至是烟花爆竹。根据对手急于突围的心理,蒙古人又一次运用了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的“围三阙一”战术,当困兽犹斗的重骑兵突然发现包围圈的西面有缺口时,争先恐后从缺口夺路而逃,这下蒙古骑兵优异的机动性能又一次得到了发挥,突围的匈牙利人没跑出多远,就发现大批蒙古骑兵从两侧跟了上来,将匈牙利溃兵夹在中间,密集的箭雨将这些可怜的重骑兵笼罩,中箭落马的匈牙利士兵被蒙古人用长矛和马刀一一了结。此役,匈牙利大军只有不足1万人生还。

重骑兵:披坚持锐,近战破敌

完备的铠甲防护和优秀的格斗技能,一直是西方重骑兵保持不变的优良传统,在无数次与轻骑兵的较量中,这一优势让重骑兵出尽风头。可以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支轻骑兵敢于和重骑兵贴身近战,重骑兵的钢板甲、双手剑始终是轻骑兵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场噩梦的开始,可能就是蒙吉萨战役。

公元1177年,以抗击十字军而闻名于世的萨拉丁,率领近3万余人的马木留克骑兵准备进攻耶路撒冷,在进至拉马拉附近时和鲍德温四世率领的十字军相遇,此时鲍德温四世手下只有600余名重骑兵,面对压倒性优势的马木留克骑兵,十字军也感到十分恐惧,鲍德温四世为了稳定军心,下马拿出十字架说了一些“上帝保佑,我们必胜”之类的话,然后上马指挥这600余人的重骑兵向马木留克骑兵发起了攻击,萨拉丁被十字军“以卵击石”的主动进攻所震惊。在这场不需要什么具体战术运用的战斗中,十字军重骑兵的个人格斗技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场战役萨拉丁最精锐的马木留克骑兵几乎被全歼,总伤亡达到了2万余人。萨拉丁是阿拉伯民族的英雄,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有目共睹,至少不能用“一将无能,累及千军”来解释这场让人费解的战斗。尽管任何战役制胜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重骑兵无与伦比的近战能力,是蒙吉萨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

同样是这支大败于十字军的马木留克骑兵,在百年之后又用同样的方式粉碎过蒙古大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前文介绍过在艾因贾姆战役中,蒙古轻骑兵因近战不敌对手而首尝败绩,时隔20年,由蒙哥帖木儿率领的蒙古轻骑再次卷土重来,于1281年再次与马木留克骑兵争夺叙利亚。10月30日清晨,两军会于哈马和歆姆斯之间的平原,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歆姆斯战役,这场战役基本上由两场几乎独立的战斗组成。在西面,蒙古军的右翼对埃及军左翼宋豁儿部发动进攻并击败之,但蒙古军左翼对埃及军右翼的冲锋被粉碎。在此期间,埃及苏丹哈拉温坚定地立于旗帜之下,受其感召,马木留克骑兵对蒙古军左翼发动了一次有决定意义的攻势,将蒙古骑兵拖入了混战,和第一次艾因贾姆战役的情况一样,马木留克骑兵凭借大马士革钢刀和阿拉伯纯种马的优异性能,第二次战胜蒙古骑兵。

说到这里,必须仔细分析一下马木留克骑兵为什么能两次战胜蒙古骑兵?马木留克骑兵属于东方骑兵,但是由于埃及和阿拉伯地区位于欧亚非的结合部,因此是受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地区,在战术上也不例外,前文讲过,马木留克骑

兵在东方民族中一直被认为是重骑兵,因为他们在与西方骑兵的作战中学会并习惯于给人马都穿戴护甲,而且终生训练的体制使他们单兵技能异常突出,加之阿拉伯纯种马优异的生理条件,也使得马木留克具备发展重骑兵的条件。不过,马木留克的重甲是相对于东方民族身上的皮甲而言的,广阔的地域和东方文化的影响,使马木留克骑兵在具体战术上倾向于轻骑兵的机动作战,因此他们还保持着极其精湛的骑射能力。在西方正宗的重骑兵看来,马木留克骑兵就是一个四不像,有铠甲但防护能力弱,善骑射但要和十字军列阵对冲,所以蒙吉萨战役这样的惨败纪录由他保持;但是对于东方民族来说,马木留克骑兵却是既有重甲防护善于冲击格斗,有快马配合善于骑射机动,所以战胜横扫天下蒙古轻骑兵的纪录也由他保持。客观讲,蒙古骑兵在机动性等能力上一点都不逊于马木留克骑兵,但是持续的胜利使得蒙古骑兵在对付东方民族的作战中,很少运用对付西方骑兵的诱敌深入、逐个歼灭的战术,正因如此,才让近战中具有格斗特长的马木留克骑兵占尽了先机。

轻骑兵:弓马娴熟,远距扬威

在重骑兵神话般的近战能力面前,轻骑兵自然不敢动不动就“放马过来”,在战场上利用弓弩远距离杀伤对手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这种战术今天有了一个非常高科技的名字叫“非接触作战”。

精于骑射、弓马娴熟是对轻骑兵的形容。早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突厥人的轻骑兵就让重骑兵领教了骑射的威力。史料记载,突厥骑兵从不靠近对手,而是沿着十字军的阵形驰骋,发射弓箭,并注意躲避十字军骑士冲击的集团。十字军发起小群冲锋,突厥人就立即后撤,并继续发射弓箭。十字军的盔甲足以保护人员免受箭伤,但战马却被射死不少,而当冲锋的小群脱离主力时,突厥人就将其完全包围。突厥骑兵的这种战法充分发挥了不接触的骑射特长,但是由于突厥骑兵的弓箭不足以直接杀伤十字军骑兵,因而这种战术并没有引起对手的注意。当蒙古骑兵来到欧洲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蒙古人将复合弓改进到了空前绝后的境界,在一份材料中对蒙古强弓和英国长弓进行了比较,英国长弓还属于单体弓,拉力通常在36公斤左右,射程约23 0米;而蒙古重弓属于典型的复合弓,其拉力可达75公斤,射程达320米。蒙古优秀射手甚至可以达到更远的射程。根据蒙古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攻灭花喇子模以后大摆庆功宴,宴席上一个叫额桑杰的蒙古贵族,射中了550米以外的目标。所以,在蒙古人眼里,突厥骑兵用的弓箭无异于打鸟用的弹弓。当蒙古人开始和重骑兵作战时,骑射就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蒙古骑兵在波兰大败欧洲重骑兵的战例,就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1241年,当拔都的蒙古大军来到波兰时,亨利国王率领着的重骑兵早就等候多时了,战斗以重骑兵经典的集团冲击开始,博列斯拉夫公爵率领第一道阵线发起攻击。数千波兰铁骑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上来,而蒙古骑兵也以最经典的机动战术开始回避,迅速分散以避开欧洲人的正面冲击,但装备强弓的蒙古骑兵开始以密集的弓箭齐射攻击敌人。波兰骑兵在蒙古阵营里左冲右突,所到之处蒙古骑兵尽皆闪避,只围绕着他们不停地放箭,就是不和波兰骑士们近距离厮杀,让波兰人的长矛重剑毫无用武之地。蒙古人精准的箭术逐渐发挥作用,先是重骑兵战马的大量伤亡,继而是重骑兵在近距离被蒙古骑兵的回马箭贯穿,博列斯拉夫

公爵很快发现自己伤亡渐增,于是撤回本阵。但国王亨利只看到蒙古人不敢和波兰铁骑正面交战,于是将波兰联军重新排列,形成一个异常宽广的正面,然后一起冲锋,逼迫蒙古人接战。

亨利的战术似乎发挥效用,轻装的蒙古骑兵抵挡不住波兰联军强劲的冲击,开始败退。蒙古统帅拜答尔的大旗也开始退却,于是波兰骑兵准备挥军掩杀,冲进敌阵,好好施展一下近战格斗的功夫,但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利,当追击的波兰重骑兵整齐的阵形开始散乱的时候,退却的蒙古轻骑兵很快迂回到波兰联军骑兵的两侧和后面,将其团团围住,而事先部署好的阻击部队的骑兵此时突然出现,拦住重骑兵的去路,真正的战斗这才开始。蒙古阻击部队排成一道人墙,用重弓发射一波又一波的长箭,而轻骑兵们在波兰联军侧后来回奔驰,在30米的距离上用轻弓飞快放箭,波兰联军像牛群一样渐渐被驱赶到一起。围猎场面再次重现,蒙古骑兵兴奋异常,毫不留情的用尽自己所有的箭支。此役,波兰联军统帅亨利以及其他数名波兰贵族都力战而死,重骑兵精锐圣殿骑士团参战部队全部阵亡,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施特恩身负重伤,波兰联军阵亡达2.5万人。据说,蒙古人从阵亡的欧洲人头上割下的耳朵足足装了9大麻袋。

说战马

作者:爱新觉罗?昊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9年第5期,第51~56页

当人们为骑兵的辉煌战绩折服惊叹时,或是对龙城飞将的功勋伟略心怀崇敬时,驮载着他们的战马却始终默默无语,然而人们最清楚: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动物像马这样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影响如此巨大。回顾历史上的英雄名将,无一不是骑在马背上成就千秋霸业,也正是驰骋的战马,让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跌宕起伏蔚为壮观。

畜力时代的最佳选择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朝大将戚继光的《马上作》,不经意间为后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当时的军人,不可一日无马。今天,曾经笑傲沙场的神骏良驹已渐行渐远,茫茫车海淹没了它们的踪影,然而仅仅一个世纪前,在蒸汽机问世近百年后,人类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能量,仍然有94%是靠肌肉劳动来提供的。几千年来,马又是如何从各种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战争与生活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的呢?

没有发动机的时代,人们生产生活和军队作战的常规动力来源只有2种:人力和畜力。体重百十公斤的人,三四十公斤的重量就已经是重负了。这样的力量远远无法满足战争和一些大规模工程的需求。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大型动物。遴选的标准也很简单:第一,这种动物要能驯服。人类需要自己能够掌控的力量,否则,力量越大,危险也就越大。记者曾尝试过制服一头三四月龄的小非洲狮,费尽力气却死活按不住稚气未脱的小狮子,其力量之猛,未曾接触过的人难以想象。解剖学揭示,由于肌肉纤维的差异,狮、虎等猛兽的力量非常惊人,但人们始终无法将其驯服役用。第二,这种动物要有力。它的力量要远远高于人类,否

则便失去了价值。用这两条标准筛选过后,象、骆驼、牛、马等几种大型役用动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第三,这种动物必须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也是军用使役动物最重要的一点。人的活动区域比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都广泛,特别是行军作战中的军队,高山要上得去,沙漠能出得来,冰雪、酷暑气候下都能正常工作。如此筛选下来,象和骆驼只能被淘汰掉,剩下的只有牛和马了。这两种最常见的役用动物,究竟谁更符合军队的需求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先比力量。古今中外,牛都被视为力量的象征,马多被当做速度的代表,单比力量,看起来马似乎并不占优势。事实是否如此呢?中国畜牧专家曾做过一系列牛和马挽力的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同等体重的牛和马,挽力基本相同,但马的速度要比牛快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牛和马的牵引力相同时,马的功率更大。畜牧试验毕竟枯燥,我们不妨借助西班牙斗牛,对牛和马的力量对比有个感性认识。斗牛时,长矛手要在主斗牛士上场前刺公牛2矛,以增加公牛的凶悍。刺公牛绝对是个危险活儿。因此,所有的长矛手都是骑马出场。公牛在被激怒后,往往拼尽全力撞向长矛手的坐骑。于是,斗牛场上经常出现公牛顶在马的护甲上、牛马对峙角力的场面。马仅仅在刚被公牛撞击的一刹那调整一下脚步,当马站定后,牛和马通常就陷入了僵持。蛮力十足的公牛在高头大马面前,占不到什么便宜。当长矛手准备撤出时,马又可以凭借速度优势摆脱公牛。这就是牛马力量对比的真实写照。

与牛不同,马在具有强大力量的同时,还兼备速力。因此,作为使役动物,马更受到军队的青睐,于是当蒸汽机发明后,人们仍然习惯用“马力”而不是“牛力”来衡量它们的功率。物理课本上对马力的解释是:1秒钟完成75千克?米的功,即1马力是用1分钟以75公斤的牵引力前进60米,这正好大致相当于一匹马的能力。即便现代主战坦克功率强大,但衡量它的仍然是古老的“马力”。

改变世界的速度

马以善跑著称。人类跨上马背,世界历史的进程才得以提速,战争模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马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呢?中国人自古崇尚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是中国人对快马的希冀,世界上真的有千里马存在吗?

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家曾对中国境内的各种马匹进行全面的速力测定。内蒙古锡盟地区产的蒙古马,轻松地骑乘行进,8个小时可以走60公里。产自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百岔铁蹄马,是蒙古马中一个较为优秀的类群,骑乘测试的行进速度可达日行75-100公里,快马可达150公里。新疆伊犁自古盛产名马,汉朝时所说的西极天马,指的就是伊犁出产的哈萨克马。今天,以哈萨克马为基础培育的伊犁马,行进50公里仅需2小时18分54秒,7个半小时可骑乘行进1 00公里。中国马的另一个著名培育品种三河马,在速力测试中更胜一筹。三河马是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而成,骑乘行进50公里用时2小时3分29秒,100公里骑乘也只需7小时10分钟。记者所查阅的资料记载中,日行程最远的是一匹名叫喀加尔号的俄罗斯顿河马。这匹马在1947年的测试中,驮着73公斤的骑手,一天行进了263.6公里。即便如此,也只称得上是“半千里马”。

清代传递最紧急的官府文书时,有一种六百里加急的传递:兵丁骑马沿驿道飞驰,为了保持高速行进,途中不断更换马匹,一日夜可行进300公里。这几乎是马速度的极限了。由此可见,真正日行千里的马是不存在的。对于普通的战马

来说,驮着骑兵和给养,日行约在60-80公里。

这些数字对于习惯了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人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你真正迈开双腿走上一天,就能理解马对于古代军队的重要了。一位在解放军塞北某野战炮兵旅服役的士官,向记者介绍了今天部队的拉练情况:部队总行程300公里,7天时间完成,每天行进40多公里,要走10小时以上。单从距离上看,步兵日行军里程约为骑兵的一半。但事实上,骑兵与步兵的机动差别远不止于此。解放军徒步行军时的单兵负重为25公斤,日行进40多公里后,官兵极度疲劳,常常在途中休息时躺在雪地上就睡着了。7天中,这名士官每天都要减掉一斤体重。7天拉练结束时,官兵的体能已经接近极限。

骑兵则不然。骑兵可以承受的单兵负荷远高于步兵,日行进80公里是很平常的事。更重要的是,一名日行进80公里的骑兵,他的疲劳程度大大低于日行进40公里的步兵。这就意味着部队可以连续较长时间保持这种速度行军,并且在行军途中保持较高的战斗力。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远征欧亚时,骑兵边行军、边作战,每日可以推进80公里。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推进80公里和日行军80公里可不是一个概念。凶悍的蒙古骑兵是在奔袭与作战同时向前推进,算上迂回和冲锋,每名骑兵实际的行进距离绝不止80公里。要知道,即便是二战中最快的德军装甲部队,日推进也超不过80公里,美军装甲部队日行程只有三四十公里。

短途冲刺更是骑兵的强项。在缺乏火器的年代,当冲锋的骑兵呼啸而来的时候,野战步兵几乎是无法抗拒的。红军时期,一线指挥员会在战斗前对官兵做这样的战前动员:“同志们,把敌人放近了再打!”战斗中,红军的确常常把敌人放到二三十米处才开火。红军这样做,一来是弹药紧缺;二来缺乏专业训练的官兵的射击技术欠佳,远了打不准。这种战术在打敌步兵时屡试不爽。步兵冲击速度慢,即便在二三十米的距离上,红军战士还有射击第二枪的时间。然而一些缺乏战斗经验的红军部队,在对抗敌骑兵时仍然采用放近了才开火的战术,结果刚放一枪,敌人骑兵就冲到眼前了,红军曾多次出现一线指挥员被敌匪骑兵手刃的惨剧。

不同马匹的性能差异

《三国演义》中这样记录了河北大将颜良被关羽阵斩的情形: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可见,颜良死得多少有些冤枉,他没料到赤兔马如此神速,否则凭颜良的武艺,多少也会和关公走上几个回合。如果事实真如《三国演义》所记载,其中有些地方倒是值得思考。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大将,颜良应该通晓马性,怎么会面对赤兔马如此猝不及防?我们无法让历史重现,但却可以依据现代畜牧业的数据,来对比一下各种马的能力。

骑兵最令人恐惧的就是那如疾风闪电般的冲击,这种冲击的基础,就是战马短途冲刺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西方马占尽了先机。以1000米冲刺为例,英国纯血马需时53.7秒,苏格兰纯血马为59.6秒,中亚的阿拉伯马需54秒。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弓箭射程在一二百米,如果使用弓箭对付骑乘英国纯血马的骑兵,射手在敌骑兵进入弓箭的有效射程内,也只有一两次射箭的机会。迎面百米之内,骑兵五六秒钟就冲到眼前,弓箭手根本来不及备箭,就会被铁蹄踏翻。

短途冲刺是中国马的短板。蒙古马冲击1000米需要1分27秒,河曲马约1分23秒,浩门马约1分36秒。如果让英国纯血马与蒙古马在赛马场进行千米竞速,当英国纯血马跑完全程时,蒙古马距离终点还有小半程。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纯血马并不是一个原始马种,而是英国人在17世纪中叶开始人工繁育的品种。遗传育种科学被应用于纯血马的繁育,大大提升了马匹的速度。中国畜牧专家以蒙古马为基础培育的三河马,在短程冲刺的能力上有了极大提升,1000米冲刺耗时仅为1分钟。

如果要较量一下远程奔袭,那么蒙古马堪称所向无敌。蒙古马的耐力极强,当英国纯血马等短程竞速马种体力衰竭后,蒙古马却依然保持着相对较快的行进速度。如果把比赛的距离从1000米拉长到100公里、甚至1000公里,那跑到最后的一定是蒙古马。

如成吉思汗蒙古骑兵那样长途奔袭,马匹仅有耐力也无法完成。作为草原型马种,蒙古马体质结实粗壮,性格强悍,极其吃苦耐劳。畜牧学对蒙古马有这样一项评价:耐粗饲。在战场环境下,战马不可能随时能够吃到高质量的饲料和牧草,而一旦粮草断顿,一些西方马匹就难以为继了,整支部队也将随即失去动力。蒙古马则不然,即便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上,蒙古马会自动刨雪觅食,一旦粮草接应上,蒙古马可以在短时间内增膘。古代蒙古骑兵远征作战时,每个人都要携带几匹战马,轮换骑乘,以保持高速行进。蒙古骑兵在挑选战马时,下过驹的母马备受青睐。缺乏后勤供应的蒙古勇士,危急时刻可以靠饮马奶充饥。

东西方轻重骑兵的发展差异,与马匹本身关系紧密。可以想见,任何一名上战场拼杀的骑兵,肯定希望自己能身着重甲,以提高防护力。然而对于平均体高不到1.3米(从髻甲至地面)的蒙古马,在骑兵体重以外多驮载几十公斤的重甲,显然是力不从心了。西方马种通常身高体重,经试验测定,一些优秀品种的重型马,其短时功率可达10马力,是蒙古马等轻型自然品种马的十几倍(一些轻型马功率不到1马力)。因此,西方优秀的重型马种从体能上为重骑兵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反映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章节是专门描述战马的。武圣关羽得到赤兔马,惊喜之情令曹操都备感惊讶;唐代大将秦琼即便落魄到食不果腹时,仍不舍得将自己的黄骠马贱卖;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准备自刎于乌江边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艄公。其实,军人与战马的这种感情并不难理解,在靠铁蹄纵横驰骋的古战场,战马就是军人的第二生命。两军争锋,你的战马比敌人快一点点,你就可能斩将夺旗,否则就可能命丧沙场。

对军人来说,战马是武器,更是伙伴,战马可以带给军人无穷尽的精神力量。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著名作家徐朝夫,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朝鲜战争时期,一次徐朝夫与一名驭手赶着2辆马车运送给养。每辆马车配3匹军马。这3匹马成倒品字形排列,前面是2匹套马,后面是一匹最有力的马驾辕。行进途中,车队突遇美机空袭。当时,马车正在重载上山,只能进,不能退。周围又没有可以隐蔽之处,只能豁出命去向前方一处树林中冲。驭手和军马都训练有素,在敌机的轰炸下表现得非常镇定。正向前跑着,驭手突然惊叫一声——他发现一匹军马的后腿从飞节处炸断了。那匹马一声不吭,用剩下的3条腿努力地蹬着。在它身

后的公路上,洒下了一条鲜红粗重的血线。当马车进入可以隐蔽的小树林后,重伤的军马血已流尽时才倒下。

其实,马是一种非常敏感脆弱的动物。国外曾经有人对警用巡逻马做过实验,当警员乘马经过时,路边的实验人员突然用大音量放音乐,未经过训练的马会马上表现得惊慌失措,拒绝前进。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巡逻马再次遇到异响后,可以表现得非常镇定,然而兽医通过对马生理指数的监控,发现即便是经过训练的巡逻马,在遭遇异响后心跳速度还是会骤然加快,只是马会努力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了解了马的这种特性,我们顿时对那些冒着敌机轰炸继续前进的军马肃然起敬。

血沃沙场是战马的本分,然而像伊吾保卫战那样,一匹军马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却不多见。

1950年3月底,新疆国民党残余势力纠集了700余名匪徒,包围了伊吾城。伊吾城位于新疆哈密东北,四周环山,地势险要。当时,驻守伊吾的解放军只有一个步兵2连,最近的援军距离伊吾也在200公里开外,并且当时通往外界的电话线已经被切断,伊吾已经变成一座孤城。2连决定誓死保卫伊吾城。

伊吾城外的北山主峰是整个战场的制高点,2连派出了一个班抢占了北山主峰阵地。随后的战斗中,匪军始终未能在北山阵地的火力下接近伊吾一步。于是,匪军便对伊吾通往北山主峰阵地的道路实施严密的火力封锁。北山主峰阵地的给养和饮水一下子被掐断了。

2连组织了兵力试图突破封锁线,但始终冲不上去。就在北山主峰阵地危急时刻,2连指挥员把运送饮水和给养的任务交给了连里的一匹军马。这匹枣骝色的军马很通人性,随2连南征北战,是一匹有经验的老马。每逢黄昏,枣骝马驮着水和给养悄悄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北山主峰阵地前进。如遇到匪徒射击,枣骝马立即卧倒,待枪声过后继续前进。伊吾保卫战打了一个多月,枣骝马送给养送了40天,直到援军赶到,伊吾保卫战获得胜利。

战后,部队给这匹枣骝马立了三等功,并且决定对这匹马不作退役处理。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到伊吾烈士陵园,还能看到肃然耸立的军功马纪念碑。

英国长弓手巅峰对决法国骑士

作者:倪海宁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08年第6期,第58~63页

远征军深入险境

1415年10月24日夜,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正陷在最窘迫的泥沼里——伤病和疲劳,已将他的远征军消磨殆尽。放眼望向前方小村,村外处处是法国人的帐篷,闪动着的篝火明亮而密集。看起来法国大军的兵力最少是英军的3倍,而且自信满满,严阵以待,亨利顿生“在劫难逃”之感。此时,没有人能料到:亨利五世以及他前方小村——阿金库尔的名字,将因次日那场著名战役而永载史册!

自从1066年带有法王属臣身份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起,英吉

战前红军关于战略骑兵的争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退出欧洲战场的骑兵在国内战争中再度复兴起来,不仅恢复了作为真正作战单位的骑兵军,而且出现了以前欧洲军事史上从未有过的骑兵集团军,红军和白军的庞大骑兵部队曾多次进行激烈的遭遇战。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骑兵相比,红军骑兵有很大不同。 红军骑兵尤其是骑兵集团军不仅有骑兵部队,往往还编有步兵师、步兵旅、装甲分队,装备有装甲列车、步枪和机枪。 白军骑兵擅长骑兵冲刺(即大规模骑兵攻击)和马刀攻击,这是从沙俄军队继承下来的战法。20世纪初,沙俄军队的传统骑兵战术达到较高水平,这是正好大量出现了自动射击武器,使得该战法基本失去作用, 许多红军骑兵没有受过传统的骑兵训练,不会使用冷兵器(学会这一技巧需要练几年,而哥萨克人从小就开始这种训练),再骑兵冲刺时不会使用手枪、短身管枪、骑枪等射击武器。机轮车这种架有机枪带弹簧地盘的两匹马拉的敞篷车在骑兵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它是国内战争中的一大发明,很快被红军从“马赫诺匪军”那里借鉴而来。 伊萨克-巴贝尔对这种独特的作战工具做了生动的描述“一辆牧师乘坐的普通四轮马车,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国内纠纷而突然受宠,成了可怕的快速作战工具,创造了新战略和新战术,改变了昔日的战争面孔。机轮车孕育了不少英雄和天才。马赫诺匪军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把机轮车当成了自己神秘而诡计多端的战略的核心。马赫诺匪军装备的300辆机轮车变化神速,风驰电掣,使步兵、炮兵甚至骑兵都黯然失色。机轮车部队具有闻所未闻的机动性。打败这支军队很难,抓住他们更不可思议。在这一点上,布琼尼表现的不比马赫诺差。” 红军曾经创造了使用射击兵器对付主要使用冷兵器的骑兵群的精彩战例。当白军巴尔勃维奇的混成军以“马镫靠马镫”的密集队形对突入克里木清剿弗兰格尔军队的红军发起决死攻击时,红军使用150辆机轮车的机枪进行了抵近射击,使白军损失惨重。 在1919-1920年的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战役中,骑兵集团军在突破敌人防御时的猛烈突击和他对敌人后方的突击以及为粉碎敌人战役预备队的行动,极大成功的发挥了优势,进攻速度可达每昼夜7-18公里。 此时,红军骑兵指挥员中也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除了布琼尼,还有第2骑兵集团军司令米罗诺夫、第1骑兵军军长普里马科夫、混成骑兵军军长杜缅科、第3骑兵军军长盖伊和混成骑兵集团军司令托明等。在20年代,这些人当时的知名程度并不亚于伟大卫国战争后期红军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罗特米斯特罗夫、波格丹诺夫等人。 注:国内战争中红军先后组建了2个骑兵集团军和7个骑兵军。1个骑兵集团军下辖3-4个骑兵师,以及装甲兵分队、炮兵等。按照红军1918年底编制,1个骑兵师应有8887人、马匹9106、火炮12,不过战争中从未满员。 苏俄的战略骑兵在遭遇波兰军队以后,其作用便急转直下。波兰军队几乎没有骑兵,但有非常强大的步兵。他们是由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丰富作战经验的法国教官训练出来的。红军骑兵对躲在用铁丝网防护的战壕里的波兰步兵发动猛烈攻击,往往遭到重大损失,在战术和战役上收效甚微。同时,红军骑兵也经不起波兰飞机的攻击。 不仅仅在苏波战争,1920年的克里木作战也给战略骑兵的命运敲响了警钟。在那次战斗中,红军日洛巴骑兵军短短几小时就被弗兰格尔航空兵的少数几架飞机打垮了。

NBSS银行销售全流程通关训练培训方案

卓越服务营销训练三步曲之二(营销篇) 《NBSS银行销售全流程通关训练培训》课程方案 ★课程解决问题及收益: 试问你所在银行的从业人员敢于营销吗?勤于营销吗?善于营销吗?如果你不快速实现从业人员营销意识与能力提升,市场的份额还保得住吗?业绩和奖金还有保障吗?这就是摆在当前很多银行面前现实的问题,有些领导会说,我们的员工不会营销,但请注意:不是银行员工或客户经理不会营销,是因为相关训练不足;不是因为不想训练,而是因为训练不得其法,导致营销失败率太高。 本课程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设计,由银行营销教练培训师,从实战出发,从提升业绩出发,对银行营销最迫切最实用的“道与术”进行了提炼,提出实用的银行营销方程式、标准流程及工作模式,解决困扰大家的银行营销难题,大量运用教练技术、行动学习技巧,通关技术,目的就是让接受培训之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课程目标:帮助学员/听众 1、树立个人价值营销理念; 2、掌握银行客户购买心理规律; 3、掌握银行营销方程式及NBSS营销实战技巧; 4、掌握柜面一句话营销、大堂现场管理与主动营销、高低柜联动营销等技巧与话术; 5、掌握客户关系维护技巧。 ★课程对象:银行服务营销操作层及管理层(客户经理、网点主任、客户部经理、行长等,可分层面或综合培训) ★课程时间: 2-4天 ★课程提纲 序幕篇 【经典案例】分析讨论 优秀客户经理必备素质 一、个人价值营销----银行营销基本理念及心态 1、个人价值营销 2、实践:如何电话邀约? 电话邀约预热技巧

电话邀约开场白技巧 电话邀约跟进技巧 电话邀约案例分析及练习 二、如何“卖”产品----银行营销心理分析 1、趋利避害、物超所值----驱动客户的伟大杠杆力量 2、实践:FABE产品推荐 产品推荐ABC技巧 产品推荐“打动客户”四原则 产品推荐FABE法练习 3、客户心理轨迹及对应销售标准流程 4、全能沟通—客户性格色彩分析 三、银行营销实战技巧 1、银行营销方程式 2、NBSS销售标准流程 识别接触技巧 MAN客户识别原则 3A客户接触原则 需求激发技巧 SPIN提问技巧 产品说明技巧 异议处理技巧 1、五大异议原因分析 2、四大常用推辞及对策 3、异议处理原则 4、异议处理流程 5、异议处理10大常用方法: 忽视法 太极法 提问法 正面处理法 利益补偿法 先发制人法 ……. 销售促成技巧 1、销售促成的障碍克服

凯尔特之王之迦太基战争战术和秘籍整理

凯尔特之王之迦太基战争战术和秘籍整理 战术- 1 对多电脑重要战术详解 战术一:坚守待援战术 1 对多,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待援战术,这个战术有多种变化,适用于各个势力。简单介绍下这种战术的几种版本。坚守待援战术在1VN 困难敌人是必用的战术,因为敌人数量一直到中期都是好几倍于自己,拖延住他们,让敌人分散兵力被自己的高质量优势部队个个击破是唯一的出路。尤其是前期,能不能抗过去全看它。坚守待援战术要求, 1 个据点--最好是可以生产战锤兵的据点, 至少1 个村落,补给农民和粮食;要求位置一定是战略要地,要么是可以辐射周边大片区域的核心地段,要么是敌人城市外边进可支持主力队伍攻城,推可封锁敌人部队活动的位置。敌人出现,如果先占村落,后攻城,不管它,依靠存粮维持就好;主要说说攻城。在你的据点拥有10 个以上单位的情况下,电脑肯定是在周围建造攻城器械。小股部队一般只造1 个,这个时候,用你转换的战锤兵上去敲。电脑小队会上来迎战,攻城器械的部队会跑出来。所以敲几下就跑,用SHIFT 键操纵战锤兵围着自己据点绕圈,利用据点农民弓箭消耗掉敌人的部队。另一种情况,多个电脑的大部队,多个攻城器械一起造,或者你不是生产战锤兵的据点,没有战锤兵。这种情况直接把农民全部撤出据点,电脑这时候会拆除攻城器械,变更命令为占领据点。只要攻城器械一消失,马上把农民都放回据点。据点弓箭一恢复,电脑就会跑出射击距离,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围城。-- 大家一起挨饿吧。饿得差不多正好被我们的主力部队吃菜。还有一种情况,主要是步兵军团使用的战术变种:不使用农民作为据点守卫,而是用战斗小队。打法和战锤兵相似。敌人队伍不强,一旦建设攻城器械,马上操作队伍中的防御近战类兵种出去迎战,引敌人到据点射程,迅速的消灭掉。敌人强大的话,引入据点射程就围着据点绕圈,用据点消耗敌人。区域内没有敌人部队了,就可以把队伍的各个兵种挨个放出去,占领据点周围的村落其他据点。 战术二:骑兵冲锋战术 骑兵单位:罗马斥候高卢骑士伊比利亚骑士,有特殊攻击方式:冲锋攻击。原理是8 秒钟一次攻击8 倍。骑兵小队调整为密集队形,对电脑的步兵队伍进行每8 秒一次的冲击,利用冲锋攻击冲垮敌人部队。骑兵因为有速度优势,冲锋完成以后就拉开距离不接战,自己损失很小,甚至可以0 伤亡。优势很大但是缺点有 2 个:不能尽快全歼敌人,主力骑兵队被牵制住对大局不利,特别是1VN 的情况,0 伤亡消灭1 小队步兵完全赶不上敌人的生产速度;另外就是对于有防御抵抗技能的部队无效-- 罗马前锋兵、中坚兵,迦太基雇佣步兵,高卢长矛兵,伊比利亚防御者,这些兵种又很常见。 战术三:车轮战术 当敌人大军集结的时候的一种以退为进,交替作战,转劣势为优势的战术,主要由多个步兵小队协同作战完成。当敌人部队过于强大,硬拼不是全灭就是惨胜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注意使用,自己的主力失去战斗力在1VN 的情况下基本就可以投降了。只要觉得敌人过于强大,而自己的援兵来不及赶到的时候,在交战中一旦掉血严重,就必须在损失主力部队之前果断掉头跑向后方有屯粮的要塞据点。这时候电脑和你处于交战状态,会对你进行追击,往往大部队会在原地发呆或者远远掉在后边,只有英雄和一些高速兵种跟上来。由你的援兵小队与他们交战,逐个消灭。援兵掉血严重了就地进据点,主力小队恢复好了继续上,轮番打击,以求以弱吃强,还损失很小。 战术四:击退战术。 主力决战的时候,要抓住电脑的一些特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电脑控制得部队英雄一旦血少于40% 就会撤退。多个队伍混合的电脑主力集群,利用自己的弓箭手点杀对方英

销售人员训练的方法

销售人员训练的方法 2011/3/11/8:32来源:价值中国作者:孙瑛 在做销售人员培训课程时,经常在课堂上用到以下两种特别有效的方法:销售会议法、角色扮演法。根据多年的工作及教学经验,把这两种方法的用法和技巧和大家分析一下: 一、销售会议法: 优点: 1.提高销售人员的参与意识及积极性。 2.能从多方面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销售人员技能提升的过程。 应用范围: 1.针对现有产品销售异议有哪些? 2.讨论各种销售异议的解决办法。 3.讨论产品推广话术。 4.讨论区域作战的技巧。 5.讨论各种销售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注意事项: 1.在会议过程中主持人很重要,要不断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发言。 2.参会人员对好的想法要及时表扬。 3.要及时总结、形成最后能使用话术或方案。 4.经常组织下属开销售会议,这样就能很快形成好的会议文化。 二、角色扮演法: 优点: 1.快速检验业务人员对知识的接受水平。 2.把学的知识直接用在具体的工作中。 3.能让被训练的销售人员自己看到差距。 4.快速提升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应用范围:

1.电话沟通技巧的训练。 2.客户拜访礼仪训练。 3.客户开场白训练。 4.客户需求探寻的训练。 5.产品推荐的训练。 6.处理客户异议的训练。 7.缔结成交的训练。 注意事项: 1.通常是三人一组,其中一人轮流扮演观察者,在过程指出存在的问题。 2.一定事先设定场景,如与客户接触的时间、客户的基本情况、对方大概的性格等交代待清楚后再做角色扮演。 3.在开始就明确角色扮演必须用到哪些销售技巧。 4.一个小组最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业务人员能指出问题。 5.碰到做的不好的人员要反复演练直到熟练掌握。

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稿精选版

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案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稿 青岛香港路小学张权 一、教材分析 1、作品特点分析:《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 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乐曲的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本课内容及知识、技能在学段、单元中的位置、关系和任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在乐曲欣赏方面能够准确的判断乐曲的情绪,并 且能感受到乐曲中用到的乐器。一年级的学生对分清这首乐曲段落想对又一定 难度,我把这个乐曲又重新分段,分为四大段。 A-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 B-小骑兵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和小伙伴挤奶并欢歌起舞的景象

战术发展简述

战术发展简述 战术基本原则 战术的发展趋势 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接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 战术反映战斗的规律,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战略,又对战略、战役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士兵成分、组织编制、训练水平、民族特点、地理等条件的影响,其中军事技术和士兵素质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战术特别是现代战术,又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战术有一般规律,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战争性质、不同国家和民族,战术各有其特殊规律;在不同地域、不同战争阶段和不同战斗规模的情况下,战术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根据时机、地点、部队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战术”一词见于中国唐代李隐的《潇湘录马举》中:“叟曰:方今正用兵之时也,公何不求兵机战术,而将御寇雠?”在欧洲一些国家,战术一词大多来自希腊文的taktira,意为布阵的艺术。 战术的形成和发展 战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战争和军事技术等的发展而 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已经从古代的徒兵方阵战术逐渐发展为 现代的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术。 公元9世纪以前的战术敌对双方以冷兵器进行战斗持续了 数千年。由于社会的进步,兵器从石质、铜质发展为铁质,战斗人 员从氏族成员、贵族、奴隶到农民,战术也由简单的方阵演变为多 种阵形,从单一的正面冲锋格斗发展为多种样式的攻防战法。 方阵的发展和奇正战术的运用相传中国远古时期,在黄帝打 败尤的中,出现了原始的战阵。据《尚书?甘誓》记载,公元前 21世纪,夏启打败有扈的甘之战中出现了战车。约公元前16世 纪,商汤灭夏的中,有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埃及方阵中也有了战车。 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战车数量增多,车战逐渐成为战斗的主要 方式。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周军列战车方阵(图1[周军旅战车方阵示意图])。作战时,先以一部兵力为前锋,接着投入主力勇猛冲锋,大败商军。 公元前6世纪以后,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士兵成分的改变,军队数量增多,步兵、骑兵兴起,营寨壁垒出现,战场从平原旷野向险阻地区扩展,动转不灵的方阵已经不适应这些变化,开始向多种阵形演变,并产生了奇正战法。中国自春秋时期起,逐渐出现了鱼丽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等。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来看,在秦代兵马俑军阵中, 有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阵形(图2[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俑坑军阵示意图])。 到汉代和三国时期,还有长蛇阵、五军阵和诸葛亮八阵(图3[诸葛亮八阵示意图])。这些战阵可以作方、圆、曲、直、 锐的变化,奇正战术得到广泛运用。在 兵力部署上,防守为正,集中机动为奇; 为正,为奇。在战斗方式上,正面攻击 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 为奇。在战法运用上,按一般方法进行

各国骑兵

世界上最早的骑兵----亚述骑兵 马在战争中的应用应归功于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两千年赫梯人就用双驾轻型战车横扫腓尼基,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而最早的正规骑兵则是公元前9世纪出现的亚述骑兵。 那时候的骑兵个个都是马术高手。三千年前,还没有马鞍和马镫,只用缰绳控制马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那时的骑手坐在光屁股的马背上,他们的脚高高蜷起,这是个极不舒服的位置,所以当时的缰绳很短很硬,不仅用来控制马还当成把手。马嚼子很长很宽,即使骑手用力拉缰绳,也不会将之拖出来。

亚述军队中有三种骑兵:轻骑兵,由亚述帝国统治下的游牧民族组成,装备弓箭和标枪;骑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骑兵,装备长矛和剑,负责近战接敌。后来,骑兵逐渐取代战车的地位,而后者变得越加笨重,四匹马拉的战车最后成了步兵的运载工具。亚述弓箭手出现于帝国晚期,马的高度用当时的标准说是14手长,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马的颜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马,今天在土库曼一代还有这样的品种,也是伊朗马的近亲。

最具重量级的骑兵部队--拜占庭重骑兵 10世纪时,拜占庭重骑兵是当时身价最高的雇佣兵,拥有最好的装备和最高的作战技巧。重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他们使用的长矛在四米左右,枪尖上长三角形矛旗的颜色根据所属部队各有不同;佩剑的刃长90公分上下;马鞍旁悬挂的革囊可以放上几支标枪。 拜占庭重骑兵穿着多层铠甲,最里面的是锁子甲,中间是鳞甲,再外层用薄铁片穿编成板块装甲。最后罩上一件短袖的长袍,袍子两公分厚,内衬一般是棉花,也有皮革或者毛毡。小腿上包着铁制的胫甲,前臂上裹着同样铁制的护臂。马铠也用薄铁片,层层遮盖。果然有资格称为超重装,厚重到牙齿。

时代光华 第三项修炼:训练下属——销售人员需要掌握哪些必要技能课后测试

时代光华第三项修炼:训练下属——销售人员需要掌握哪些必要技能课后测试测试成绩:9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说服性销售技巧的五个过程环节中,其中“提出建议”是第几个环节?× A 二 B 一 C 四 D 三 正确答案:D 2. 固化销售人员技能需要几个途径?√ A 五 B 六 C 八 D 七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3. 有效培训的五要素是什么?√ A 要有理论框架(体系) B 要有业务情景(现场) C 要有通用工具(细节) D 要有普遍性(真实) E 剔除个人经验(自恋) 正确答案:A B C D E 4. 销售团队中常见的现象是什么?√ A 同样的产品,一人一个说法 B 销售人员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C 新人到岗只能打酱油 D 培训、指导没有标准

正确答案:A B C D 5. 自我介绍的要素是什么?√ A 你的姓名 B 你公司的名称 C 目标行业 D 从事该行业的年限 E 目标行业客户经常碰到的业务难题 正确答案:A B C D E 6. 在本课中老师介绍,销售人员想要快速了解客户需求,一定要问下列哪几项问题?√ A 竞争对手方面 B 组织方面 C 市场方面 D 个人方面 正确答案:B C D 判断题 7. 一个成功的客户案例模型是介绍一个行业企业,说明客户的业务难题、说清楚我们提供了什么,结果是什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8. 以问题为中心的购买循环阶段分为:察觉问题、决定解决、制定标准、选择评价、实际购买、感受反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9. 说服性销售技巧是将客户的需求与我们产品、建议或者计划的好处进行匹配,并将其综合成为合乎逻辑、具有说服力的商业论证?√ 正确 错误

最新人音版二年级音乐下册4我是人民小骑兵优质教案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并能跟着音乐学习表演“骑马、扬鞭、射箭”地动作。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辩出音乐力度地变化,感受体验,二分、四分节奏。 3、通过欣赏乐曲,感受木琴地音色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力度地变化,体验、二分、四分节奏。 教学难点:在音乐活动中体验二分、四分节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打击乐、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演示内容:a:出示一幅蒙古草原景色图,提问:美丽地大草原上有些什么动物? b:节奏练习(结合律动表演) (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X X ︳ X X ︳ X X ︳ X X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 -- ︳嗖--- X -- ︳X

- -- 分析:通过多媒体地演示,使学生有一种先入为主地感觉,同时通过律动等引出新课课题。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地?” (学生回答) 师:“因为马蹄声从弱到强,音乐中用<这个符号表示。接着我们就来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独奏。” b、听辨木琴地音色 师总结:木琴地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地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地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地情绪?描绘了怎样地情景?” 师总结:“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地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地。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导语: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 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现象,需要找到降龙木一类的法宝方能克敌制胜。 其实,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的作战状态。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街头混混斗殴,大家拿着刀枪冲上去一阵砍杀,人多势众下手狠毒的就能胜利。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 谙熟阵法技巧的军队需要严格的训练,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 生活常识分享

《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优秀教学设计

《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优秀教学设计 《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年级】三年级上册 【课型】欣赏课 【执教】青海省德令哈哈市民族联校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班班通设备等 【教材分析】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王小平、齐景全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三部分组成。乐曲引子曲渐强到减弱的力度变化来模仿马蹄声。乐曲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全曲采用乐句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和下行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在草原上换的腾的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学生分析】 本班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5,女生17名。都来自牧区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艺术教育,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马头琴、舞蹈、体育、书法、蒙古象棋等兴趣小组。本班有11名学生参加马头琴班,5名学生参加舞蹈班,5名学生参加蒙古象棋。因此学生对

节奏型的认识能力上较强能够准确的拍击出简单的音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也较好,喜欢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并能根据歌词的'意思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学生还需要培养静心聆听欣赏乐曲的习惯。 【目标】 1.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蒙古族小骑兵的勇敢,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学唱主题曲、模仿律动、敲一敲等音乐活动来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3.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 【教学难点】 尝试听辩出音乐中的风格和乐曲中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参与音乐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来自大草原上,会骑马吗?模仿以下骑马的动作! 学习新课 师:蒙古小骑兵给我们带来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我们来听听、看看。(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音乐课件) 1.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说课稿

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说课稿 授课班级:三年级(2)班 一、教材分析 1、作品特点分析:《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 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 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 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本课内容及知识、技能在学段、单元中的位置、关系和任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在乐曲欣赏方面能够准确的判断乐曲的情绪,并且 能感受到乐曲中用到的乐器。 A-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 B-第三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C-这一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

《信长之野望13:天道》天道技术,战法(持有武将)大观

《信长之野望13:天道》天道技术,战法(持有武将)大观 总体说明:技术不需要学舍来建了,共有七种技术,每种10个技术,基础技术70个,15个独有技术。 每种技术分三个等级,前二个是第一等级,第35是第二等级,第610是第三等级。 技术统一在匠町研发,一个3级匠町可以研发1~3级技术,2级匠町可以研发1~2级技术,1级匠町只能研发1级技术,其中第3级技术还需要相应的资源。 1个匠町只能研发一个技术,如果是第三等级技术则同时需要1个3级匠町及一个相应资源。 一样需要3个人一起研发,但没有相应的适性要求。 第一等级技术需要10000金,第二等级技术需要20000金,第三等级技术需要50000金。资源主要分:铁木材马皮布 相应的资源町被夺,相应的技术将会失去,故而守卫相应的资源町变得很重要。 【足轻】 1、草鞋:机动+4 2、三间枪:攻击+6 3、腹卷铠防御+4 新加的,腹卷就是围在腹部的衣物的意思。是作为步卒用的轻型甲胄而产生的,其设计思想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轻便。 4、革足袋也就是皮袜子,机动+6 5、阵羽织弓战法半减 阵羽织是在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衣物。由绢等所织出来的无袖羽织,再配合上铠甲或保护物穿上。亦会称为具足羽织。 6、胴丸需要:皮布足轻战法半减 7、仁王具足需要:皮布骑兵战法半减主要是外观象苦行僧的胸腹,所以叫仁王具足。 8、当世具足需要:皮布防御+8 9、胁枪需要:皮布足轻威力+20% 10、军太鼓需要:皮布斗志上升增加 【骑马】 1、牧场军马生成可能 2、马上枪攻+4 3、马面守+8 应该是覆在马面部的防御罩。 4、蹄铁机+6 5、母衣弓半减是铠甲上背部穿戴的宽布。可抵御流矢,同时也作为旗指物使用。平安时代仅仅是在背上垂一块在腰上打结的布,后来发展为放入竹笼的袋状。 6、马铠需要:马足轻战法半减 7、耳覆需要:马骑马战法半减

【销售技巧】销售高手的口才训练与说话技巧

销售高手的口才训练与说话技巧 对任何一名销售员来说,成交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与客户最初接触的30秒。如果不能在30秒内的关键时间内消除客户对你的疑惑、警戒和紧张心理,接受你的沟通的提议,即使你再努力,也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甚至可以保持七年之久。因为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后,每个人都会自然倾向于找更多的证据来确定他们已形成的结论,而不会去找证据来反驳它。 在生活中,如果想钓到鱼,你就得像鱼那样思考,而不是像渔夫那样思考。当你对鱼了解得越多,你也就越来越会钓鱼了。这样的想法用在销售中同样适用。 要知道,销售的过程其实就是销售员与客户心理博弈的过程。从你看到客户的那一刻,你就进入了心理博弈的战场。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顺利地销售出你的商品,就必须了解对手的心理。而了解对手心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换位思考,在遇到问题时多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我们就能从心理上去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以便更好地把握销售。

一、销售高手的口才训练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三十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因此,可以这样说,对于销售人员,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口才是推销员梦想成功的基石。拥有口才,不愁商品推销不出;拥有口才,不怕市场拓展不开。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就像是一位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他能用绝妙的语言技巧将顾客吸引住,用精彩的示范表演赢得顾客的信任,用热情的推销态度去打动顾客。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口才训练,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即使你天生笨嘴笨舌、不善言谈,也会成为一名善于说服顾客、懂得如何与客户沟通的出色的推销高手。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教案《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设计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区由引子——A段——B段——A段——尾声等五部分组成。由24小节四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p——?——??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第25小节至第77小节是乐曲的A段,由a+a1 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小骑兵威武活泼、扬鞭催马的形象。 第78小节至156小节是B段,由a+b两段组成。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性情以及战马奔腾过各种障碍的情境。 从第157小节至结束是A段变化再现和尾声,描绘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以及战马渐渐远去的景象。 乐曲为四二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紧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把小骑兵背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的欢腾场面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教学目标 1. 聆听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 2. 能够听辨乐曲中情绪的变化,并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3. 能用动作表现音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欣赏木琴独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景。听辨乐曲各部分情绪、节奏的不同。 2. 听辨乐曲的曲式结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①师:播放蒙古草原图片,教师提出:“今天,我们要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

方游玩,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你们想去吗?同学们先来看看这事哪里?” 学生观看图片,自由回答。 ②播放视频,介绍蒙古族风土人情 ③播放马蹄节奏的音频,并提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是来自草 原上的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马蹄声音…… ④教师出示节奏,学生选择哪种节奏表现马在奔跑、哪种节奏表现马在快走。 ●2/4 X X X X 哒哒 ●2/4 X X X X X X 哒哒哒 ●2/4 X X 学生选择练习拍击节奏。 2. 初听乐曲 (1)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1、《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2。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谁骑着马在草原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观看视频,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 (2)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音频,学生听辨乐曲地演奏乐器。(木琴图片) 3. 分段欣赏。(选择适合的图片) (1)聆听引子部分。教师提出:“下面我们分段聆听,老师这里有五张图片,请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乐曲片段,选择适合的图片。 ①教师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引子音频,学生听辨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力度怎样变化?

率土之滨攻城队 兵种武将和战法选择

率土之滨攻城队兵种武将和战法选择率土之滨攻城选什么兵种好?率土之滨攻城选什么武将好?到了率土之滨中期各个同盟都在抢占城池,而到了五级城就有几万耐久,因此我们需要带上给力攻城队,平民玩家一次至少200左右攻城! 率土之滨攻城队: 就是找三个攻城成长较高的武将组合一个攻城队。 1、兵种 建议带步兵,步兵的攻城属性最高 2、武将 带步兵的武将,极胖推荐三星大肚子(自带云梯那个!忘记名字了);系统赠送五星袁绍;再来一个其他给力步兵(刘备也可以!) 3、战法 云梯加成步兵10点攻城,所以自带云梯的武将立功了,剩下的二战法,全带冲锋,那么在战法加成上就有了60点的攻城。 温馨提示: 群雄的步兵武将,攻城成长值都比较高! 另外,这里极胖推荐一个前期常用的三星攻城队伍,各位根据自己需求去换,三星大肚子后期再换!(三战法时期) 率土之滨三星攻城队: 乐进+祢衡+南华老仙 因为拆墙队不需要很高的等级,所以选拆墙高,拆墙成长高的即可。每个武将培养战法带上

冲车,就可以轻松破百。如果需要加速,可以加点到速度上,使行军速度大幅度提升。 南华老仙:COST2,攻击距离3,步兵,攻城基础属性23,成长率0.9,适合放在大营。基础战法自带加血效果——包扎:恢复我军群体一定兵力。 祢衡:COST2,攻击距离2,步兵,攻城基础属性17,成长率0.69,适合放在中军。基础战法自带攻城加成效果——云梯:在本场战斗中使我军步兵全体攻城提高。

乐进:COST2.5,攻击距离1,步兵,攻城基础属性25,成长率1.03,适合放在前锋。基础战法是攻击效果——连战。 了解更多率土之滨攻略,敬请关注搞趣手机游戏攻略频道。

一线业务员销售技巧提升训练

一线业务员销售技巧提升训练 课程背景:销售进阶培训(AST-AdvancedSalesTraining)是当前最先进的销售技巧培训体系,共有8大模块,分别是:一线业务员技能提升、专业销售技巧(PSS)、深度销售技巧、顾问式销售技巧、解决方案销售技巧、战略销售技巧、大客户销售技巧以及销售谈判技巧。本课程是销售进阶培训(AST)的模块之一,将有效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销售能力,帮助一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客户成交技巧。本课程打破传统销售课程背景: 销售进阶培训是当前最先进的销售技巧培训体系,共有8大模块,分别是:一线业务员技能提升、专业销售技巧、深度销售技巧、顾问式销售技巧、解决方案销售技巧、战略销售技巧、大客户销售技巧以及销售谈判技巧。本课程是销售进阶培训的模块之一,将有效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销售能力,帮助一线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客户成交技巧。 本课程打破传统销售思维模式,通过理论和实战分析的授课形式,分析整体成交过程中如何与客户建立联系、满足客户需求、消除客户异议并且达成成交的目的,同时掌握实战谈判技巧。并且从业务人员心态入手,深入剖析业务员的角色,挖掘业务员的销售潜能,提升销售人员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 提升一线业务人员专业化销售能力,掌握实战技巧 激发一线业务人员的销售潜能,随时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把握客户心理以及性格特征,掌握个性化沟通与销售技能 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谈判能力,掌握实战谈判技巧 培训方法: 讲授、案例、讨论、发言、管理游戏等。 A、讲解贴近现实、通俗易懂; B、内容不空洞、多案例、内容细致化,在培训中有所提高; C、气氛活跃,寓教于乐; 时间地点:6月25-26日深圳 培训费用:2680元/人 课程对象:销售经理、主管、一线业务人员 破冰活动创造轻松,融洽,易于学习的氛围 u 互动活动:集体按摩 u 互动体验:你看到了什么 第一部分一线业务人员都是销售心理学专家 1. 顶尖销售高手擅长钻研客户心理

欧陆战争4实用技巧及战术

欧陆战争4实用技巧及战术 一、攻击技巧 1,骑兵补刀战术 (1)前提:你需要骑兵(废话) (2)原理:骑兵在杀死敌方士兵时可再次攻击 (3)战术:在将敌方士兵打到残血的时候,用骑兵来补刀 (4)优点:大大提高输出与清人海兵的效率 小技巧 (1)由于骑兵的这种性质,我推荐大家第一个将买内伊和戈利琴这样的骑将 (2)攻击顺序:对付近程兵种时,应由炮兵先攻击,步兵其次,最后骑兵补刀。对付远程兵种时,应由步兵先攻击,炮兵其次,最后骑兵补刀 2,包夹战术 (1)前提:无 (2)原理:夹击后,士气下降,包围后,士气严重下降 (3)战术:在敌兵周围没有足够的兵保护时,对他进行夹击,然后输出 (4)优点:减少敌军的防御力,使输出更多的伤害 小技巧 (1)小心在你包夹敌兵时,敌军也将你包夹 (2)如果你有蓝一样有领导力的兵种是,可以更放心的夹击 (3)那些残血的兵只要卡站位,不要输出,否则送经验不说,还使得包围圈破皮 (4)包围战术是夹击战术的升级版,更难做到,但效果也更好 插入_______ 小技巧:AI的攻击优先:(1)战役中我方红圈将领(2)正在修建的要塞(3)城市中的军队(4)炮兵 3,跑轰战术 (1)前提:你有一只短腿的炮兵 (2)原理:如果你边走边轰而不是一直呆在一个地方轰,那你的速度就会提高 (3)战术:边移动边轰击,即使出了射程继续走 (4)优点:提高移动的速度 小技巧 (1)此方法适用于清理残兵 (2)炮兵腿太短了,所以买炮将时最好买有工程学的将领 二、进阶战术 1,克制战术 (1)前提:拥有克制敌兵的兵种

(2)原理:利用兵种之间的克制关系打出最大输出 (4)优点:可以大幅度提高输出,减少受到的伤害 详情 欧四中的单位,可以分为:人,机械,木械。 所有的步兵单位(包括机枪),骑兵单位(包括装甲车)都属于人的范畴。而所有的炮兵单位都属于机械范畴。 所有的船只,要塞都属于木械范畴。 而欧四中带有特殊加成的有。 所有的加农炮攻击(轻重炮,船炮)对木械伤害为面板伤害的120% 所有的机枪攻击(装甲车,机枪)对人的伤害为面板伤害的140% 所有的冷兵器攻击(轻重骑的马刀)对木机械的伤害为面板伤害的80% 2,断粮战术 (1)前提:拥有高移动力的骑兵将领 (2)原理:敌方在断粮后士气会下降\严重下降\混乱,可以输出更多伤害(4)优点:提高输出,减少伤亡 小技巧 (1)如果没有高移动力的骑兵将,可以购买物品「战马」 (2)在移动中尽量避开敌方远程兵种的攻击 三、作弊小技巧 1,SL大法 (1)前提:你有耐心 (2)原理:利用一次次存档和读档来使自己保持高伤害 (3)战术:存档—攻击—读档—攻击------- (4)优点:可以保持最大输出 小技巧 (1)你需要有耐心,如果你是个正直的人,这个方法请无视 (2)拥有攻击\防御战术可以大幅度提高SL优势 2,改日期大法 (1)前提:有耐心 (2)原理:通过改日期使商店更新 (3)战术:无 (4)优势:可以提高买物品的速度

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稿

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稿 青岛香港路小学张权 一、教材分析 1、作品特点分析:《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前24小节为引子,其中第1至12小节是节奏型乐汇的重复。由ppp→渐强→mf→f→ff的力度变化模仿马蹄声。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 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A段(第25节~77小节),由a+a1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 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第78小节~156小节),乐曲表现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的情景。 C段(第157小节~结束)是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音乐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 栩如生。乐曲深受广大小听众的喜爱,是一首趣味性强的好作品。 2、本课内容及知识、技能在学段、单元中的位置、关系和任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在乐曲欣赏方面能够准确的判断乐曲的情绪,并且 能感受到乐曲中用到的乐器。一年级的学生对分清这首乐曲段落想对又一定难 度,我把这个乐曲又重新分段,分为四大段。 A-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 B-小骑兵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和小伙伴挤奶并欢歌起舞的景象 C-第三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马刀锋锐敌胆寒:人民军队骑兵的发展

马刀锋锐敌胆寒:人民军队骑兵的发展 /2012:49:42 收藏 分享 > 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骑兵部队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10万骑士。1985年我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消失,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 红军时期 红军骑兵的前身----西北军骑兵,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诞生,其前身是西北军的新编第3旅的骑兵部队。

1936年东渡黄河的红军骑兵一部 东渡黄河的红军抗日先锋军骑兵 正在练习防空卧倒的红一方面军骑兵部队

红军时期最早的骑兵部队,是出现在陕湘的红26军。1932年12月24日,中共湘方局特派员杜衡在宜君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改变为红26军第2团,并举行了授旗仪式.杜衡自任红26军政委兼2团政委,选举王世泰为2团团长…刘志丹因受“左”倾路线的排挤,任团政治处主任。4s 2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少年先锋队、政治保卫队等共2首余人.其中骑兵连共有人马80余。曹肚荣任连长,张秀山任指导员,高锦纯任支部书记。 1933年11月7日,红26军骑兵连扩大为骑兵团,团长是黄于祥,政委是杨森(后来是张秀山).骑兵团下属两个连,一直在侠甘宁边区和内蒙一带活动,参加 知名战斗二十多次.1936年2月,骑兵团划归刘伯承领导的援西军指挥.(据《峥噪岁月》) 此外,红军时期的骑兵部队,还有红四方面军的骑兵师和西路军骑兵师,以及西路军中5军的骑兵团.红四方面军骑兵师成立于1936年3月的西康地区,许世友任师长,下辖3个团,约3千人骑.(据《长征新探》) 西路军的骑兵师是1936年10月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后才成立的,师长釜俊彦(后栖牲),政委秦贤道(后栖牲).该师成立时人马并不很多,支援高台战斗时遭受重大损失。1937年年3月随西路军?失败而不复存在。5军骑兵团,1930年10月后在河西走廊成立,团长吕仁礼,1937年1月高台失守后,骑兵团消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