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_蛋白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_蛋白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_蛋白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_蛋白质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12392,在合成这个蛋白质分子过程中,脱水量为1944,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28,则该蛋白质分子含有几条肽链()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脱水量为1944,则脱去的水分子数=1944÷18=108个,又因为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128,假设肽链数为n个,则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128(n+108)-1944=12392,计算得到n=4,故选C。

2.已知氨基酸的分子通式为C2H4O2N—R,且亮氨酸的R基为—C4H9,缬氨酸的R基为—C3H7,在两者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原子数之比为()

A.7∶16∶4 B.11∶24∶4 C.11∶22∶3 D.10∶22∶3

【答案】C

【解析】已知氨基酸的分子通式为C2H4O2N—R,且亮氨酸的R基为—C4H9,缬氨酸的R基为—C3H7,则经过脱水缩合后脱去了1分子的水,形成的化合物中C原子数=2*2+4+3=11,H 原子数=4*2+9+7-2=22,O原子数=2*2-1=3,所以两者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分子中,C、H、O原子数之比为11∶22∶3,故选C。

3.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B.βAP寡聚合物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β分泌酶在此过程中体现了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A.β-AP是APP上596-636的一段,含有39个氨基酸,其中含有38个肽键,而双缩脲试剂是可以与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的,故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β-AP是APP上596-636

的一段(但是既不包括596号,也不包括636号),因此这一段实际上只有39个氨基酸,因此是38个肽键,B错误;C.由题干信息“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可知,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D.β-分泌酶能够水解细胞膜上的APP分子,而产生β-AP分子,体现了有的蛋白质(β-分泌酶)具有催化作用,D正确。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体蛋白质功能的是()

A.控制物质通过细胞膜 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

C.生物性状的控制物质 D.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

【答案】C

【解析】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等有关,A错误;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与膜上的酶蛋白有关,B错误;生物性状的控制物质是遗传物质——DNA,在细胞膜上不存在,C正确;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D错误。

5.蜘蛛能分泌一种毒素用以麻痹和杀死猎物,该毒素是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毒素至少含有31个肽键

B.该毒素在细胞的高尔基体上合成

C.该毒素空间结构破坏则其毒性丧失

D.该毒素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呈蓝色

【答案】C

【解析】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化合物不是多肽就是蛋白质,若是肽链组成其分子结构,肽键数至多有30个,A错误;多肽和蛋白质都在核糖体上合成,高尔基体只是参与加工,B

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其功能就会丧失,C正确;多肽和蛋白质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应为紫色,D错误。

6.血红蛋白分子中含574个氨基酸,共有4条肽链。在形成此蛋白质分子时,脱下的水分子数、形成肽键数、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分别是()

A.573、573、573、573 B.570、573、571、571

C.570、573、4、4 D.570、570、4、4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血红蛋白分子中是由574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4条肽链,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574-4=570。由于

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所以4条肽链中至少含有的氨基数和羧基数都是4个。综上所述,D正确。

7.如图表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含有198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00个氨基

C.200个氨基酸缩合成该蛋白质时分子总量减少了3582

D.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3个﹣NH2

【答案】C

【解析】由题图看出该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并且两条肽链由一个肽键连接,链内肽键198个,链间肽键1个,共199个肽键,A项错误;因链间的肽键是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所以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1个氨基,B项错误;缩合成该蛋白质时脱去水分子199个,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99×18=3582,C项正确;该蛋白质有两条肽链,至少含有2个-NH2,D 项错误。

8.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下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蛋白质加热过程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D.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图示蛋白质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伸展了,但是并没有断裂,A错误;变性后

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肽链结构中的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蛋白质加热过程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发生了改变,D错误。

9.下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α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S-S-”是在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由两个“-SH”脱下2个H形成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包括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B.该蛋白质含有40种氨基酸

C.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42个O原子

D.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686

【答案】B

【解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A正确;该蛋白质最多有20种氨基酸,B错误;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40-2=38(个),每个肽键有1个O原子,每条肽链至少有1个羧基,每个羧基含有2个O原子,所以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38+2×2=42(个),C正确;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减少的相对分子质量=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形成“?S?S?”脱去的2个H的相对分子质量=18×38+2=686,D正确。

10.某蛋白质由n条肽链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a,如果该蛋白质分子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c 个,则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假设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x,则有:cx-18(c-n)=a,由计算可得

x=[a+18(c-n)]/c。A正确。

11.下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分析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B代表__________,大约有______种,其分子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C代表_______,其结构式是________。

(2)某蛋白质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含有四条肽链,在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

(3)若该蛋白质是血红蛋白,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若该蛋白质是酶,说明蛋白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造成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原因(试从氨基酸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 20 肽键

(2)1 800(3)运输催化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1)图中B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其结

构通式为:,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连接成肽链,两个氨基酸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为肽键(-CO-NH-)。

(2)已知氨基酸104个,肽链4条,则脱去的水分子数为104-4=100(个),所以氨基酸形成该蛋白质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00×18=1800。

(3)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如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酶具有催化作用。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是由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蛋白质的结构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有关,同时也跟肽链的条数和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12.根据如图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含有个氨基,个羧基,形成此化合物的反应称为.(2)该化合物是由个氨基酸组成的,这几个氨基酸形成此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区分这几个氨基酸不同的基团编号是.

(3)该化合物称为肽化合物,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个水分子.

(4)鉴定蛋白质所用的试剂是;颜色反应为。

【答案】(1)2;2;脱水缩合(2)3;36;②④⑥(3)三;2(4)双缩脲;紫色

【解析】(1)该化合物含有2个氨基(①②)和2个羧基(⑥⑦),形成此化合物的反应称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中;③⑤是肽键,所以该化合物是由3个氨基酸组成的,这几个氨基酸形成此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18×2=36,3个氨基酸不同之处在于R基团不同,即②④⑥不同.

(3)该化合物是由3个氨基酸形成的三肽化合物,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2个水分子.(4)鉴定蛋白质所用的试剂是双缩脲;颜色反应为紫色。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习题及答案

重庆市云阳中学高2017级生物周练题 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甲烷杆菌 B.疯牛病病原体 C.噬菌体 D.乙肝病毒 2.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3.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A.变形虫、蓝藻、香菇 B.烟草、变形虫、链霉菌(放线菌) C.小麦、番茄、杨树 D.酵母菌、灵芝、土豆 4.下列微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青霉菌、黄曲霉菌 C.噬菌体、大肠杆菌D.乳酸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5.在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细胞大小、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的变化()A.变大、变少、变暗 B.变大、变多、变亮 C.变小、变多、变暗 D.变小、变多、变亮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看到清晰的图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正确顺序是()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转动转换器④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③①② B.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7.甲状腺激素、血红蛋白和叶绿素中含有的特征元素依次是() A.I、Mg、Fe B.Cu、Mg、I C.I、Fe 、Mg D.Fe 、Mg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量元素的生物必不可少的,比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B.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数目最多 C.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在生物体中一种元素能被另一种代替 9.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10.一条多肽链共有肽键99个,则它含有的–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是( ) A.110、110 B.109、109 C.9、9 D.1、1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教学室编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8月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多媒体演示 [目的要求] 通过多媒体试验录像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方式] 多媒体光盘演示。 [实验内容]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包括核酸凝胶电泳技术;质粒提取;转化;重组体的筛选;PCR技术等。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常用方法。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极方向移动。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以分离从200bp至50 kb的DNA片段。在琼脂糖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溴化乙锭(Ethidum bromide ,EB),在紫外光下可以检出 10ng的DNA条带,在电场中,pH8.0条件下,凝胶中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琼脂糖凝胶有如下特点: (1) DNA的分子大小在凝胶基质中其迁移速率与碱基对数目的常用对数值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得越慢。 (2) 琼脂糖浓度一个特定大小的线形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DNA电泳迁移率(u)的对数与凝胶浓度(t)成线性关系。 (3) 电压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迁移速率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但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不同分子量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长,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将缩小。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的分辨率达到最大,所加电压不得超过5v/cm。 (4) 电泳温度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电泳行为受电泳时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其相对迁移速率在4℃与30℃之间不发生明显改变,但浓度低于0.5%的凝胶或低熔点凝胶较为脆弱,最好在4℃条件下电泳。 (5) 嵌入染料荧光染料溴化乙锭用于检测琼脂糖凝胶中的DNA,染料嵌入到堆积的碱基对间并拉长线状和带缺口的环状DNA,使其刚性更强,还会使线状迁移率降低15%。 (6) 离子强度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及其离子强度影响DNA电泳迁移率。在没有离子存在时(如误用蒸馏水配制凝胶,电导率最小,DNA几乎不移动,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如误加10×电泳缓冲液),则电导很高并明显产热,严重时会引起凝胶熔化。

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细胞→组织(相同细胞构成的集合)→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有单有多):霉菌(除链霉菌外),酵母菌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全是单细胞):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细菌(乳菌,大肠杆菌),蓝藻(也称蓝细菌),颤藻,蓝球藻,发菜,念珠藻 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共同之处:核糖体,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不同之处:鞭毛(细菌),拟核(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 细胞学说:主要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体现了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单位)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分裂,细胞需要更新) 生命与无机自然界有统一性,但虽各种元素都有,含量却不同,故生命与无机自然界有差异性→生物体要生命活动→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极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种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鲜重: 干重: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完全总结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全书知识完整总结 前言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首先,我们自己就是生物,我而且是一种高级动物。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 二、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 (一)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生命:生物体所持有的现象 (二)判断的依据——生物基本特征 1 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结构单位:所有活的生物体都使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单细胞生物 生物体 多细胞生物 功能单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2 相同的化学成分 (1)细胞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基本化学成分都相同 (2)细胞中水含量最多,且都含有四大有机物 3 新陈代谢 概念:活的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 合成代谢:将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的组成成分 包括 分解代谢:将生物体能的营养物质分解 各细胞中主要的代谢途径都是一致的 4 稳态 5 应激性 (1)定义:生物体觉察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一定的反应 (2)意义:是生物体趋利避害,更好的适应环境 应激性:短时间内产生,强调行为 (3)比较:适应性:长期形成,强调现象,是应激性长期积累的结果 遗传性:是决定应激性和适应性的物质基础 6 生殖和遗传 生长发育生殖遗传 7 进化 方向: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水生陆生 三、什么是生物学? (一)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 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 方法:生物体的外形→内部结构 静止→动态 个体→群体 同种→不同种 整体→局部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1 分子和离子 §1-2 无机物 1.水:含量:生物体内60%~90% 细胞中80%~90% 性质:极性分子 作用:1作为溶剂(溶极性分子)。因为水是极性分子,所以其他的极性分子或离子易溶于水 2 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3 调节体温。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破坏氢键要消耗大量的热,而形成氢键要释放热量 2.无机盐:含量 : 约占1%~1.5% 存在形式: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生理作用:(1)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2)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Mg 2-、Fe 2+、I -) §1-3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 碳化合物 分类:有机物 无机物 碳骨架(直链、支链、环状) 多样性 碳是所有生命系统的核心元素 2. 糖类 元素组成:C H O 种类及应用 (1) 分类依据:是否能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 共价键 离子键 元素 1 生命具有物质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有差异性(元素含量) 3 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不同 O.C.H.N.含量较多称为主要 原子 同位素: H C (12C 13C 14C ) 16O 18O 同位素示踪法 示踪原子 离子化合物 eg :NaCl 分子 eg :H-Cl 细胞→生物体 无机物 水 无机盐 有机物 蛋白质 核酸 脂质 糖类

分子生物学实验复习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实验一DNA的制备 (1)为什么分子生物学实施时要担心EB?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是DNA诱变剂,溴化乙锭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具有高致癌性(接触致癌) (2)DNA加样缓冲液的用途是什么? 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化酶类)对DNA的抽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以降低这些酶类的活性。 线状DNA大小/kb60-520-110-0.87-0.56-0.44-0.23-0.1 (4)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原理是什么 DNA分子在pH值高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DNA分子在电场中通过琼脂糖凝胶而泳动,除了电荷效应以外,还有分子筛效应。由于DNA分子可片段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移动速度也不同,所以可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或构象不同的DNA分离。DNA片段迁移距离(迁移率)与碱基对的对数成反比,因此通过已知大小的标准物移动的距离与未知片段的移动距离时行比较,便可测出未知片段的大小。但是当DNA分子大小超过20kb时,普通琼脂糖凝胶就很难将它们分开。此时电泳的迁移率不再依赖于分子大小,因此,就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时,分子大小不宜超过此值。 (5)琼脂糖凝胶电泳时胶中DNA是靠什么发出荧光的?为什么?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可插入DNA双螺旋结构的两个碱基之间,形成一种荧光络合物。在254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呈现橙黄色的荧光。用溴化乙啶检测DNA,可检出10-9g以上的DNA 含量。 (6)制备基因组DNA时用到的以下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 CTAB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得以游离出来 氯仿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 无水乙醇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75%乙醇,乙醇轻轻洗涤管壁 实验二RNA的制备 1.制备RNA时通常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应该要注意(1)不要徒手操作,必须带手套;(2)加样时不能够大声说话,防止唾液等进入; 由于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容易受RNA酶的攻击反应而降解,加上RNA酶极为稳定且广泛存在,因而在提取过程中要严格防止RNA酶的污染,并设法抑制其活性,这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 2.制备的RNA通常有哪些用途?制备的DNA通常又有哪些用途? 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时常常要从组织和细胞中分离和纯化RNA。 质粒DNA构建克隆载体,分离目的基因 3.RNA制备好后是通过什么方法检测其有没有降解的?从胶上检测什么指标来判断RNA质量好坏?为什么?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 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四、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五、细胞学说的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的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施旺、施莱登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 1、19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生物必修一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总结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 成chonp等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成分磷酸ppo4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含氮碱基agctagcu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吡罗红△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 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三糖类和脂质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糖类cho单糖核 糖c5h10o5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等主细胞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二糖c12h22o11麦芽糖蔗糖植物乳糖动物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糖原(肝肌)动物脂质cho有的还有np脂肪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类脂/磷脂脑豆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胆固醇动物动物的重要成分;性激素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组成生 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 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 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到了高中,你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高中,学习的科目没有大科、小科之分,只有高考和非高考科目之分。比如对于理 倾学生来说,语数外、理化生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对于文倾学生来说,语数外、政史地是高考科目,其他为非高考科目。因此,如果大家把 生物当成初中的小科,当成文科来看待,指望考前背一背,可以这样说,这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1.盐析 在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出现白色絮状物,高温加热后鸡蛋清会呈现白色固态状,导致蛋白质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理相同吗?说明理由。 ——[问题源于《必修1》 P23“与生活的联系”] 【提示】不同。在食盐作用下析出蛋白质,蛋白质本身的结构没有改变,仍维持原有的生物活性;高温加热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丧失了原有的生物活性。 【点睛】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的过程,原理是物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蛋白7质在高浓度盐溶液中析出,而DNA是在低浓度盐溶液中析出,盐析为可逆反应,由此可见,盐析与高温、过酸、过碱导致的蛋白质不可逆转变性失活有本质不同。 2.水盐与生命健康 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因此,输入葡萄糖盐水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导致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这时应多喝淡盐水。 ——[摘自《必修1》 P36“与生活的联系”] 【点睛】急性肠胃炎的病人因为小肠的吸收功能受到了影响,不能将喝进去的水吸收进入血液,所以容易造成脱水。另外,吸收功能降低,体内细胞生命活动不断消耗能量,分解体内葡萄糖,还要及时补充体内葡萄糖,满足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3.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摘自《必修1》P44“小框内容”] 4.溶酶体与硅肺(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科学家发现有40种以上的疾病是由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产生的,如矿工中常见的职业病——硅肺。当肺部吸入硅尘(SiO2)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受损。 ——[摘自《必修1》P46“相关信息”] 【命题预测】结合常见疾病,考查溶酶体的结构、功能以及酶、基因表达、免疫等知识。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知识点汇总 Experiment1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有明显的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均,由于染色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故细胞核的染色比细胞质深。核中可见1~3个染色较浅的呈球状的核仁 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逐渐螺旋化为丝状的染色丝,其后染色丝进一步缩短变粗,形成一定形态和书目的染色体(这时候的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在光镜下一般不易看清),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中的成对染色单体逐渐分开(但着丝粒仍未分离)全部染色体(2n=16)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在赤道板到两面有许多纺锤丝连接细胞两极和染色体的着丝点,成为纺锤体,但不易观察到,此时染色体形态最典型 后期:着丝粒纵裂为二。这是,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已完全分开,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形成了数目相等的两组染色体(这是所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增加1倍,是由于S期内DNA含量倍增的结果) 末期:染色体移到两极并解旋为染色质,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并逐渐向边缘发展。当染色质构成核网时,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板达到两边,分裂结束,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Experiment2动物染色体的制备 原理:染色体只有在分裂期的细胞,特别是中期细胞中表现出典型形态便于观察和计数,所以必须采取特殊的技术方法,从发生有丝分裂的组织和细胞悬液中得到。最常用的途径是从骨髓细胞、血淋巴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细胞中制备。骨髓细胞数量多、分裂旺盛,不需体外培养和无菌操作,便于取材。 秋水仙素的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留在分裂中期 KCl低渗溶液:使细胞膨胀,促使中期染色体散开 固定液:有固定作用,对染色体还有一定的分散作用 Giemsa染色液:染色 结果:低倍镜下,可见到许多大笑不等被染成紫红色呈圆形的间期细胞核以及分散在它们之间的中期分裂象。小鼠染色体一般呈“U”形,染色体2n=40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MolecularB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2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3学分【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学时数】 96学时【编写日期】 2009年6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等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兼设计性实验课程。该的教学内容主要突出实验技术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把目前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融入具体的系列实验中形成综合与设计性大实验。一方面让每个同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达到更好地训练学生们的实验技术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实验的设计原理、结果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利用实验手段实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和目的,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实验总论5 学时基础性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简介和实验准备(清理仪器、试剂配置、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 教学要求: 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设计思路、评分标准及仪器操作规范; 掌握试剂与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方法与操作技能。 重点、难点:学习试剂的配置、仪器操作规范。 实验二、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筛选42学时综合性 主要内容:质粒DNA的提取与定性分析;PCR基因扩增及扩增产物的回收;DNA重组(酶切、连接、转化与筛选) 教学要求: 了解原核基因克隆与筛选的全过程与实验设计策略、载体的基本结构、基因工程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Taq酶)的各种特性、DNA重组以及重组子筛选与鉴定的相关技术; 理解基因克隆与筛选的策略及其相关实验原理、碱裂解法质粒提取过程中各种纯化步骤的设计思想, PCR引物设计以及PCR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DNA重组时设计酶切与连接方案的一般规律、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方法以及目的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影响DNA重组效率的因素;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1)分子生物学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 2)移动基因: 又称转座子。由于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指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跃迁,因此也称跳跃基因。 3)假基因: 有些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这些失活的基因称为假基因。 4)重叠基因: 所谓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5)基因家族: 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6)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7)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8)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9)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10)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11)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 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1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13)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基础知识点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细胞知识网络构建 重要概念剖析: 1、怎么使用高倍镜?从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该如何操作? 2、什么是原核细胞?什么是真核细胞?分类依据是什么?两者各有哪些生物类群? 3、细胞学说的内容是什么?建立者是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何意义? 一、细胞的类型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2、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3、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意义: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 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网络构建 重要概念剖析: 1、组成细胞的元素有哪些?根据元素含量,可分为几种?鲜重和干重状态下,元素含量有什么变化? 2、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又有哪些?如何分类?含量又有什么不同? 2、怎么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别用何种试剂?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3、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氨基酸怎么形成蛋白质?为什么构成的蛋白质种类如此多样?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核酸有什么作用?DNA和RNA有什么异同点?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何种试剂怎么去检测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 5、细胞中的糖类主要有哪些?如何分类?在细胞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6、细胞中的脂质主要有哪些?如何分类?在细胞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7、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哪些?以什么结构为骨架? 8、水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水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 9、大多数的无机盐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却很重要?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S(97%)。 2、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1、糖类 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分类

分子生物学试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等生命本质的学科,在核酸、蛋白质分子水平研究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机制。其中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重组)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这些技术可以改造或扩增基因和基因产物,使微量的研究对象达到分析水平,是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的方法,也是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方法。转化(trans formation)、转染、转导、转位等是自然界基因重组存在的方式,也是人工基因重组常采用的手段。基因重组的目的之一是基因克隆(gene clone),基因克隆可理解为以一分子基因为模板扩增得到的与模板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基因。使需要分析研究的微量、混杂的目的基因易于纯化,得以增量,便于分析。 外来基因引起细胞生物性状改变的过程叫转化(transformation),以噬菌体把外源基因导入细菌的过程叫转染(transfection)。利用载体(噬菌体或病毒)把遗传物质从一种宿主传给另一种宿主的过程叫转导(transduction)。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处转移到基因组另一处的过程叫转位(transposition),这些游动的基因叫转位子。 一、基因工程的常用工具 (一)载体 载体(Vector)是把外源DNA(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之传代、扩增、表达的工具。载体有质粒(plasmid)、噬菌体、单链丝状噬菌体和粘性末端质粒(粘粒)、病毒等。载体具有能自我复制;有可选择的,便于筛选、鉴定的遗传标记;有供外源DNA插入的位点;本身体积小等特征。 质粒存在于多种细菌,是染色体(核)以外的独立遗传因子,由双链环状DNA组成,几乎完全裸露,很少有蛋白质结合。质粒有严紧型和松弛型之分。严紧型由DNA多聚酶Ⅲ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1-5个质粒。而松弛型由DNA多聚酶Ⅰ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30-50个质粒,如果用氯霉素可阻止蛋白质合成,使质粒有效利用原料,复制更多的质粒。质粒经过改造品种繁多,常用的有pBR322、pUC系列等。这些质粒都含有多个基本基因,如复制起动区(复制原点Ori),便于复制扩增;抗抗生素标记(抗氨芐青霉素Ap r、抗四环素Tc r等)或大肠埃希菌部分乳糖操纵子(E.coli LacZ)等,便于基因重组体的筛选;基因发动子(乳糖操纵子Lac、色氨酸操纵子Trp等)和转录终止序列,便于插入的外源基因转录、翻译表达。质粒上还有许多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即基因插入位点,又叫基因重组位点,基因克隆位点。 常用噬菌体载体有单链噬菌体M13系统;双链噬菌体系统。噬菌体应和相应的宿主细胞配合使用。以上载体各有特点,便于选择,灵活应用。 (二)工具酶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前言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中,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是() A.碳 B.氢 C.氧 D.氮 2.在组成生物体内的元素中,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是() A.Fe B.Zn、C.C D.Mg 3、C、H、N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4%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岩石圈中,其 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C.生物体内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找到 D.生物界的特殊性 4.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蛋白质 B.水 C.淀粉 D.糖原 5.组成糖元和核酸的化学元素分别是() A.C、H、O和C、H、O、N、P B.C、H、O、P和C、H、O、N、S C.C、H、O、N和C、H、O、N、P、S D.C、H、O、S和C、H、O、N、P、S 6.有人长跑后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人体大量出汗排出了过量的() A.水B.钙盐C.钠盐D.尿素 7.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如它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2+的植物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 .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对调节细胞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8.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A .淡盐水 B .核酸型饮料 C .蛋白质型饮料 D .纯净水生活 9.人体某些组织的含水量近似,但形态却不同,例如:心肌含水约79%呈坚韧的形态,血液含水约82%却呈川流不息的液态,对这种差异合理的解释是() A.心肌内多是结合水 B.血液中全是结合水 C.心肌内多是自由水 D.血液中全是自由水 10.控制细胞的活动,并且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体遗传特性的物质是()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质 D.核酸 11.细胞内组成DNA的五碳糖是:() A.核糖 B. 葡萄糖 C. 脱氧核糖 D.麦芽糖 12.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是() A.葡萄糖B.乳糖C.糖元D.淀粉 13.植物和动物体内都具有的糖是() A.葡萄糖 B.蔗糖 C.麦芽糖 D.乳糖 14.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蛋白质 B.葡萄糖 C.脂肪 D.ATP 1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糖类物质是() A.麦芽糖和乳糖 B.纤维素和蔗糖 C.糖原和淀粉D.葡萄糖和核糖 16.纤维素是一种多糖,在下列哪种生物中可以找到?() A .烟草花叶病毒 B .烟草 C .噬菌体 D .草履虫 17.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 A .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 .都含有 C 、H 、O 、N 四种元素 C .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 .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18.下列关于糖类的生理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 B .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C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D .纤维素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19.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在遭受低温、干旱和盐碱等非致死性逆境袭击时,细胞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有明显提高。下列有关推断比较合理的是() A.是细胞内结合水转变为自由水的结果 B.此时呼吸增强,有利于植物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C.逆境时淀粉水解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强 D.与生物的遗传性无关,应属于适应性 20.下列物质中,作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基本支架的依次是()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教材答案和提示

《分子与细胞》第1 章走近细胞答案和提示 第1 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问题探讨 1. 提示:可以将大熊猫和冷箭竹几种器官、组织制成装片或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组织是否由细胞构成;或者,查阅科学研究文献,利用科学家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为证据。 2. 提示:评价时注重证据获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思考·讨论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 通过对动植物体的解剖和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 可信。因为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不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还揭示了动植物的个体与细胞的内在规律性关系(如细胞是动植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动物体是由受精卵这个细胞发育而成的),这样的科学归纳比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更具可信度。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阐释了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由此突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也推动了人们对细胞深入地开展研究。 3.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人的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因为它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领悟到的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的特点。 (1)科学发现需从观察入手。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观察与归纳概括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从细胞的视角看生命世界 1. 叶的表皮细胞主要起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心肌细胞收缩、舒张使得心脏得以搏动。 2. 冷箭竹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肉细胞中,因为这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大熊猫的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靠红细胞完成。 3. 大熊猫和冷箭竹繁殖后代关键是靠生殖细胞完成的。 (通过上面3 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动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是靠一个个细胞完成的。)4. 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因为基本上每个细胞都2 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正因为有了细胞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才能保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1. (1)√;(2)√;(3)×;(4)√。 2. C。 3. 本题提示如下。 (1)人体皮肤:本切片图中可见上皮组织的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死亡)和皮下结缔组织中的多种细胞;迎春叶:表皮细胞(保护)、保卫细胞(控制水分蒸发和气体进出)、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导管细胞(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细胞(运输有机物),等等。(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有些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后练习答案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课本第6页) 1.(1)活细胞:A 、D 、G 、I (2)死细胞:B 、E (3)细胞的产物:C 、F 、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B 本章自我检测(课本第14页)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选择题】 1.C 2.D 3.B 【画概念图】:见右图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本第19页) 1.(1)√ (2)× 2.苏丹III 染液 豆浆 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马铃薯汁 橘黄色 双缩脲试剂 葡萄汁 蓝色 碘液 花生叶子 紫色 3.B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课本第24页) 1.(1)√ (2)√ 2.A 3.B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课本第29页) 1.(1)√ (2)√ (3)× 2.C 3.C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P 33) 1.(1)√ (2)× 2.C 3.C 4.C 5.C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P 36) 1.C 2.A 3.D 本章自我检测(P 38)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3.× 4.√ 5.× 6.× 【选择题】 1.A 2.B 3.D 4.A 【画概念图】:见右图 二、知识迁移: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 三、技能应用:2020种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P 43) 1.C 2.A 3.C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P 50) 1.图1中,标注中的“内质网”应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应是“内质网”。染色质的标注指示线位置有误。中心体还应包括指示线下方的中心粒。 图2中,标注中的“核仁”应是“叶绿体”,“叶绿体”应是“线粒体”,“核糖体”应是“中心体”。 2.C 3.B 4.C 第三节 细胞核(P 56) 1.(1)√ (2)× 2.C 3.C 本章自我检测(P 58)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 2.× 【选择题】 C 【连线题】 答案略 【画概念图】:见右图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P 64) 一、基础题 1.√ 2.√ 3.×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P 69)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 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此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又会被脂质溶剂溶解,说明膜中有脂质。而脂质会被蛋白酶分解则说明膜中有蛋白质) 4.D 。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P 73) 1.D 2.A 本章自我检测(P 76)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1.× 2.× 3.× 4.× 5.× 【选择题】1.D 2.C 【画概念图】:见右图

细胞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 内膜系统的膜结构破裂后自己重新封闭起来的小囊泡(主要 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形态、大小及功能常因生物种类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异。据微体内含有的酶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酶体、糖酵解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 叠的多肽链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加速正确折叠的进行或提供折叠发生所需要的微环境。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 DNA在核小体连接处断裂成核小体片 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 RNA 依赖性DNA 聚合酶,为一种核糖核蛋白酶,是合成端粒必需的酶。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 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互相紧靠,进而缠绕在一起,基质开始附着到染色丝上,成为一条短而粗的染色体。据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所受到的力的不同,后期可分为后期A 和后期B,此时的染色体 启动DNA复制的关键因子,是真核细胞DNA M期促进因子。

能够促使染色体凝集,使细胞由G2期进入M 物质多肽的形式合成,其N末端含有作为通过膜时之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引导前体多肽 是指具有摄取、处理及提呈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加工将成短肽段,呈递给T细胞。 ,从中 于高等真核细胞中,是内层核被膜下纤维蛋白片层,纤维纵横排列整齐呈纤维网络状。 成串排列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 DNA和组蛋白构成,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它由不表达的DNA序列组成, 分裂过程中,核仁出现周期性变化。一般在分裂前期逐渐消失,其纤丝和颗粒成分散失于核质之中;在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核仁的形成常与特定染色体的一定区域密切相关。 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 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含4条染色单体,形似灯刷。 由核内有丝分裂产生的多股染色单体平行排列而成。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提纲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 ①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生物圈与无机环境的统一性及差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