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4)

1.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

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

是 (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文言文重点虚词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重点虚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的题型以及考点,掌握解题思路。 2.理解重点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用法。 3.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运用所学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用所学理解课外文言文大意。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四.授课类型: 复习课。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2017考试说明解读: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1.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2.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5. 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6. 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7.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8.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9.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虚词: 1. 所谓虚词,是相对实词而言,就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语法成分,但有帮助

作用的词,是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拟声词这些词的统称。 2.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起语助作用的,如: 也、乎、焉、哉 三.重点虚词讲解: (一).关于“之”: 1.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 如:公与之乘,站于长勺。人皆吊之。 悉以咨之。先帝称之曰能。 2.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益慕圣贤之道。瞬发于畎亩之中。 3. 作动词,相当于“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寡助之至。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作助词,凑足音节或舒缓语气,不翻译。 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第二个“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5.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6.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给出相应的练习。 (二)关于“与”: 1.作介词,wèi,介绍行为动作对象,相当于“对”、“向”、 “给”、“替”。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虚词之用法讲解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9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含解析.doc

专项对点练19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 (时间:60分钟分值: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畋猎无度.度:节制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受:传授 C.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旧:过去 D.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鞫:审问 B [B项,受:学习。]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始家.咸阳焉 A.妙尽璇机之正. B.乃使其从者衣.褐 C.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 D.夙遭闵凶. 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家”译为“安家”,B项,“衣”译为“穿”。A 项,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原理。C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D项,凶:形容词作名词,不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其.先自琅琊南度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为.江左冠族②公为.我献之 C.①方庆随之.卒业②蚓无爪牙之.利 D.①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A [A项,均为代词,他的。B项,①动词,表判断,是;②介词,替,给。C项,①代词,代“希古迁为太子舍人”这件事;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①代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分类及归类梳理

初一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之 1、代词,译成:他(她、它)们 一老河兵闻之人皆吊之 2、翻译成:的 其反激之力其邻人之父亦云然则天下之事 二、其 1、代词,翻译成:他的(她的、它的)们的 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子曰大亡其财而折其髀 2、表语气:表推测,翻译成“大概”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根据”等。 例:可以为师矣(凭借) 2、“以”和“为”组合,翻译成“认为”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四、而 l.表示并列,相当于“并且”、“又”、“和”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思则罔。3、而疑邻人之父 五、虽 1、译成:“即使” 例:虽有嘉肴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则天下之事 2、在形容词尾,翻译成“……的样子。(单个字翻译,整个句子不翻译) 例:公欣然曰 七、为

1、介词“对、向、为了、因为、给替”例:为人谋而不忠乎(给、 替) 2、介词(相当于“被”,也可以与所连用):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动词:翻译时候,根据上下文翻译成动词,如:成为做 如:可以为师矣(做)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形成) 4、是如:众服为确论 九、乎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句未):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十、尔 你,你们。例: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十一、乃 1、译成:“就”“才”“这个”“于是”如:去后乃至 十二、“于”的用法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在……方面”“到”“从”“自”。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 ②果得于数里外(在) ③山门圮于河(在)

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高中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 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 之 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如:夫君子之行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何陋之有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曲肱而枕之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念天地之悠悠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但微颔之 康肃笑而遣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当求之于上流 求之下流,固颠 以上都作 以我酌油知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 以上作 附:七上课本所有“之” 水陆草木之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其反激之力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求闻之若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夫君子之行 得一人之使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因往晓之, 晓之者曰 复投之 又数刀毙之 亦毙之 下车引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左将军王凝之 人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音节助词。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 尝射于家圃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文言文虚词详解

文言文虚词复习 江苏省姜堰中学蔡桂忠 文言文中,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具体包括副词、助词、叹词、介词、连词等等。与实词相比较,虚词具有使用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变化范围大、数量相对少等特点。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所以,了解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读懂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是具体语境中常见的用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了降低难度,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往往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考试大纲》中对应该掌握的虚词的数量仅仅限定了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以文言虚词的复习在全面理解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应学习辨别虚词的一般方法。 一、学习虚词,方法指导。 (一)、根据语境,合理推断。 语境主要是上下文。要确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虚词的词性。 例如对虚词“之”的理解就是这样,“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这一句中出现了两个“之”,前一个“之”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可以确定是助词“的”,因为这里的“饶”和“德兴”之间是主从关系;但后一个“之”的解释就必须根据上文的内容来确定,应该是代词,指代长子苏迈。 同样,2005年全国(Ⅰ)卷中出现的句子“举手指之而言,遽志识聪慧,有异常童。”中,“之”处于带宾语动词“指”的后面,在句中就是以代词的身份出现的,代指群鸟。类似的还有2006年江西卷中出现的“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之”也是以代词的身份出现的。 相反,如果出现在动词的前面,主语的后面,“之”就是以助词的身份出现了,例如2006年福建卷中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和“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两句中的“之”都是处于主语跟谓语之间的,因而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根据虚词出现的语境,我们可以判定虚词的词性。 (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虚词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彰显出来,理解虚词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一句中的“而”,其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上文讲的是“击鼓出兵,兵器相接,士兵们丢盔弃甲,拖着兵器”,下文“走”应该翻译成“逃跑”。把上下文的意思连起来讲,这里的“而”就是连词,士兵逃跑的具体情状,修饰限制“走”的。所以“而”就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表示修饰。 依此类推: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并列关系)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示因果关系)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假设关系)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表示递进关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表示承接关系)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表示转折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修饰关系) …… (二)、结合全句,把握意义。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语法或语气作用,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 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 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 履:鞋子度( duó):量置:放坐:通座座位 操:拿着度(dù):尺码反:通返返回信:相信遂: 终于 虚词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 涉:渡坠:掉惑:糊涂 契:刻遽:立即 虚词其用法同上 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亦:也 所?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契者所从坠)

安徽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测试 (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 第二节 文言虚词

201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测试(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第二节 文言虚词(安徽)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 吾师也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解析:例句与D项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项为“比”;C项为“与”“同”。 答案: D 【参考译文】郑国人在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而则B.乃而故 C.乃以则D.遂以故 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初中文言文六个常用虚词详解

初中文言文六个常用虚词详解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一、重要实词 伤仲永 1.世隶耕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 6.传一乡秀才观之。一:全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文采和道理 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 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 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 16.复到舅家复:又、再 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 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 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 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 24.固众人固:本来 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 木兰诗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 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 3.惟闻女叹息惟:只 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 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 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 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 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 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4.关山度若飞度:过 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 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 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 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 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 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 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 25.著我旧时裳著:穿 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 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 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 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 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 孙权劝学 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 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5.但当涉猎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6.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7.孰若孤孰:疑问代词,谁 8.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益:增加 9.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10.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时候过:到 11.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12.非复吴下阿蒙复:再非复:不再是 13.士别三日三:虚指 14.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刮目:擦擦眼 1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 15.肃遂拜蒙母遂:于是,就 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善于者:……的人 2.会宾客大宴会:恰逢,正赶上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2.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练习

. 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 . . .. . 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 . . 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 . . . . . . .. . . . (10)肃乃解义阳之围( ) (11)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 ) (12)禧兄弟并敬而昵之( ) 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 . . 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 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 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 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 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 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 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之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 . . 之计,唯当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肃坐刘藻等败,黜为 平面将军,中正、刺史如故。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 . . 我上尚可。从叔广阳,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 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 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根据文意,推断下列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1)肃少而聪辩( ) (2)亦未能通其大义也( ) (3)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 ) (4)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 (5)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 ) (6)遣舍人问何为而来( ) (7)须圣人以济世( ) (8)高祖得表览之怃然( ) (9)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 ) . . .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讲解知识讲解原稿

第一讲初中重点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1、【故】 1.<形>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名>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公输》:“楚王问其故。”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副> 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4.<连> 所以,因此。 《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及】 1.<介> 到了……时候,等到。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湖心亭看雪》:“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2.<介> 到,至。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3.<动> 比得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连> 和,与。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 1.<代> 你,你的。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副> 于是,就。 《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 “之”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代词。有两种情况, 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助词 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观之,兴正浓 驱之别院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邑八景之一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而疑邻人之父 近塞上之人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此独以跛之故 “以”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用”“凭借”。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伤仲永》)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可译为“从”。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二)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 (四)固定搭配 【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以亿万计 此独以跛之故 “而”的常用用法归纳: (一)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承等关系。 ①表转折关系,但是,却例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②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着” 例如: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 ③表顺承关系,可不译例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④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使之冲烟而飞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虚词)

安乡县中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1 安乡一中德国语文学习室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 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 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 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cáo 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 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xiáo 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zhěn 怒斥后,幡fān 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 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 称霸的企图。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xī蟀shuài)藏匿nì在“针针丛棘jí”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 至湖口 句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结合上下语境“游者众”,可以知道第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虽然也可以做连词,但是表示承接关系。 (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 ,号为“独立使君” 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东到妻子和儿女的那里去呢,以后再慢慢地选择地方吧。第二句的意思是:朝廷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佩服他,把他称为“独立使君”。由文意可以推断第一个“焉”是语尾助词,第二个“焉”字是代词,指人。 (9) 设九宾于廷,臣乃. 敢上壁 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10) A.今俞瑱tiàn 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 A 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B 项前一句在“今俞瑱tiàn 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