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其不仅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合唱艺术既具有一般的音乐美学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其歌唱气息持久、音色变幻多端、声区转换灵活,具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最后就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悟合唱艺术之美。

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

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表现力强。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合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演唱人员众多,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通常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合唱之名也正因此而得来。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方式有利于发挥合唱成员的长处,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表现力的效果。在合唱艺术的演变过程中,以合唱声乐技巧为核心,通过男声与女声的彼此配合,将合唱的音域从以往的3个八度拓展到如今的4个八度,同时在音色和音域方面也不断改进,逐渐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强的表现力。(二)适应性强。无论是排练还是表演,合唱对环境的要求都很低。合唱的排练无需专门的排练室,只要有一间可容纳合唱成员的宽敞房间即可。合唱的表演既能够和多种音乐艺术搭配进行,也能够在音乐会等正式场合单独进行;合唱不但可以作为室内乐,也能够组织大型室外合唱表演;合唱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且不管演唱者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可以参加。(三)感染力强。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形式有利于唤起听众内心的崇高情感和高尚情操,这种需要众人精诚协作才能完到的演唱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听众一种成功的喜悦;合唱所独有的技术

特点和彼此协作下所达到的境界展现了一种团结、热情的精神风貌,能够激起听众内心的愉悦感,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其他音乐艺术所不能及的。(四)强调集体协作与配合。合唱艺术需要集体的协作与配合才能完成,每一个合唱成员都要熟练掌握音响伴奏、指挥者以及集体声音的规律,并精确地控制和调整个人的声音效果,从而实现全体合唱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使各种不同的声音及音域完美相融在一起,实现理想的合唱效果。此外,合唱艺术首先由单个合唱成员构成单声部,然后让不同的声部彼此配合,再与音响伴奏完美搭配,从而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合唱效果。合唱的每一个声部均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同时又因为合唱是一门集体性的艺术,因此其注重的并非单个声部的展示,而是多个声部彼此融合之后的效果,而这种融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一位合唱成员的努力,只有每个合唱成员都把个人声音完美融入到集体的声音之中,与其他合唱成员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演唱效果。(五)注重多声部歌唱能力。合唱艺术需要多个声部彼此配合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所以合唱成员不仅要掌握较强的多声部歌唱能力,也有具备一定的多声部听力能力,这样才能将每一个声部在集体合唱中的和弦进行以及不同声部之间的韵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继而达到完整的合唱艺术效果,切实为听众演绎合唱和弦的曼妙之感。

三、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合唱艺术传入中国后,在西方演唱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其创作形式与表演形式日趋丰富和多元化,但在本土化

的演变过程中,合唱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丝毫未减。下面便从美学角度分析合唱艺术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美感。(一)歌词之美。歌词是构成合唱艺术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合唱艺术创作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歌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合唱演出的成功与否,而且合唱作品的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都与歌词是分不开的。歌词还是合唱成员演唱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合唱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合唱艺术的情感必须通过歌词才能完整流露出来,可见,歌词之美在整个合唱美的实现中发挥着基础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歌词之美需要借助歌词本身的形象性与感染力来实现。创作人员在对客观事物或人文风情的观察思考中有所感悟,并将这种感悟用形象具体的文字记录下来,同时将激动、憧憬、喜爱等复杂情感赋予其中,使听众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进而被创作人员内心浓烈的情感所感染,引发心灵深处的共鸣,不由自主地走进其精神世界,与之一同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因此,歌词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构成了整个合唱美的基础,体现了合唱艺术中最原始的美,且这种原始美普遍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例如,《海韵》是国内最早期的合唱作品之一,该作品极具西方浪漫主义色彩,且创作性地将西方合唱艺术民族化,表达了那个时代对于民主、自由的思想诉求。再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抗战时代的作品均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决心和勇气,给全民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而改革开放以后,以《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近新时代》等为

代表的合唱曲目又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二)表演之美。1、气势美。合唱的演唱人数通常在12人以上,在一些权威、大型的合唱表演中,甚至可多达60人。这种多人集体演唱的方式,不仅具有一种独特的舞台审美效果,而且更容易达到声音上的饱满,给听众一种波澜壮阔之感。在混声合唱中,女性合唱成员站在前两排,男性合唱成员站在后两排,这种亮相姿态容易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感动,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合唱主题,合唱成员要精心搭配自己的着装服饰,并铺设相应的舞台背景,通过人、服装及舞台的完美搭配,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合唱构图,不知不觉间感染着听众的思想和情绪,给其一种如临其境之感,使之被吸引、被打动、被同化。此外,合唱艺术的气势美不单单体现在人数上,更重要的是各合唱成员对自身在合唱表演中的准确定位和出色演绎,是在真情流露的演唱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内在感染力和吸引力。2、音色美。在合唱表演中,每一位合唱成员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混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合唱这种人声交响的独特音色。合唱中的音色美就体现在演唱者用变幻多样的音色组合出曼妙的合唱音符,这种音色美与合唱成员宽广的音域、精湛的演唱技法以及对音量的精细把握是分不开的。演唱时,各合唱成员不仅要控制好吐字的清晰度、准确度,还要注意发音的力度,使声音的弹性和力度都得到完美的展示,这样才能达到最佳音色效果,使听众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就同声合唱而言,男声注重音色的低沉浑厚,同

时又兼顾声音的洪亮,能够充分展现男性刚强、坚毅、宏大的性情。以《猎人合唱》为例,该作品采用男生四声部的演唱形式,把猎人坚韧勇敢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女声则强调音色的细腻与柔韧,比如,在《春雨沙沙》的演唱中,藉由韵律感十足的三拍节奏,再利用女声轻柔、灵动的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幅春雨朦胧的美妙画面。在混声合唱中,男生和女生此起彼伏、错落有序,整体音色更加曼妙和丰富。3、抒情美。与其他音乐艺术相同,合唱艺术也需要借助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声乐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艺术抒情的效果。合唱艺术的抒情美比其他音乐艺术更加难以把握,其要求每一个合唱成员都能以成熟巧妙的处理方式,把作品中的情感与合唱表演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用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演唱效果。与独唱有所不同,合唱更注重整体的美感,其要求合唱成员从诗情、声情、曲情三个角度去理解并营造一种情感演绎的效果,必须每一位合唱成员都准确抓住作品的情感本质,并借助华丽的舞台渲染将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才能营造出完美的抒情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合唱艺术之美体现在合唱创作及表演的整个过程,除了歌词美、气势美、音色美和抒情美之外,还表现在节奏美、和声美、旋律美等多个方面。在合唱表演中,合唱成员需要将这些美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速度、音色与情感的准确控制和把握,达到演唱意志的

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呈现合唱艺术中美的精髓,使听众真正欣赏和感受到合唱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孙琦.陈怡创作美学观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体现[J].中国音乐学,2010,04:78-85.

[2]程炳杰.欧洲合唱美学范式从古典到浪漫的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365-369.

[3]尹晓晖.神话传说里的歌唱对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早期合唱艺术美的发展历程的探寻[J].音乐创作,2011,02:140-141.

[4]田晓宝.当下多元化的中国合唱的美学品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119-124.

[5]邹丽霞.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美学思想分析—以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为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1,03:87-93.

[6]杨明刚.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合唱艺术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3,10:112-114.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

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 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 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

现当代艺术赏析课程大纲

现当代艺术赏析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校普通全日制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修课。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熟悉“现当代艺术”各个流派代表艺术家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并且能够认识到影响“现当代艺术”各个流派发展的深层次的观念原因,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现当代艺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及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导论:课程主要内容和意义(4学时) 1、教学内容:对“现当代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2、基本要求:了解“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及“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马蒂斯和野兽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野兽主义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野兽主义的艺术特色及主要的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二章毕加索和立体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立体主义的特点、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立体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第三章未来主义(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未来主义的艺术特点及主要艺术家和作品。 2、基本要求:了解未来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四章表现主义(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表现主义的特点、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及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第五章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4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让学生对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有基本的了解。 第六章荷兰的风格派(2学时) 1、教学内容:介绍荷兰风格派的艺术特色、代表艺术家及作品。 2、基本要求:基本了解荷兰风格派的艺术特色及主要代表艺术家和作品。

审美文化论文

美,是一个在生活中人人都提及的词,它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包括客观的和主观。而审美文化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审美文化已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来源于“有用”二字,苏教授进行的动物人类学实验中,黑猩猩坎奇用石头割开绳子,找到钥匙打开箱子拿到香蕉。而香蕉对它来说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为了得到这种有用的东西,猩猩付出努力最终达到目的,同时收获了喜悦,即为美感,这就是审美最初的来源。同时,通过分析原始宗教与猩猩坎奇的时间差,我们知道审美意识的萌生先于我们所认为的“礼、乐”。 影响美感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一,时代性。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共同审美标准,“燕环肥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西汉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与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体态完全不同,但在她们各自的时代就是美的典范。还有诸如“三寸金莲”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看来,这种裹足的习惯就是对人的一种虐待,但在那个时候裹足就是一种美德,美的标准,三寸金莲则是女性最美的小脚。二,民族性。美感还因名族。种族地域的不同有区别。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南太平洋汤加女子从14岁起开始增肥,缅甸巴洞族妇女以脖子长为美,5岁以后就开始就由村医把一根直径三分之一英寸的铜棒绕在脖子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二到三年就加上一个新的铜圈。这种习俗现在已被认为是陋习。三,功利性。从审美的发源“有用”来看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名家验证。苏格拉底说过“实用就是美”——对于我们这个主体而言是实用的事物是美。农村里,只要自己的儿媳妇能生孩子,婆婆就把它看成是一种美。人们对烈士的崇拜也是一种功

电影美学期末论文

《电影美学》期末论文 科技电影和电影中的高科技技术 作为高科技产物代表的电脑及其相关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影产业中体现得日益明显。如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电脑特技技术,就是运用电脑高科技手段对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很难或无法达到的图象目标,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弥补,从而达到与实景拍摄同样或近乎于实景拍摄效果的一种新兴技术。如在著名影片《侏罗纪公园》中,电脑特技便成功地“造”出了亿年前的恐龙,并与现代人类“同台演出”。正是由于电脑特技技术出色的运用,使本片成为银色经典。 在很大程度上人依赖于这类高科技技术的电影可以被叫做“科技电影”,俗曰科幻片。科幻片是电影的一大类型,历史悠久。最早一部科幻片是法国导演梅里埃于1902年拍成的《月亮旅行记》,1968年,英国导演库布里克拍了一部杰出的科幻片《2001年:太空漫游记》,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环境作了深刻的思考。卢卡斯1977年的《星球大战》以新颖的特技和逼真的效果在全球掀起了“星战”热,票房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后来的《帝国反击战》和《武士的归来》,也引起轰动。这套三部曲引发了一场电影技术革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脑特技广泛运用,许多想象中的东西可通过虚拟绘像和合成而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科幻片的题材范围也在扩大,从现代追溯至远古,从地球延伸至太空,恐龙、UFO、异形、外星人等都登上了银幕,科幻片方兴未艾。像《侏罗纪公园》及其续集《迷失的世界》和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独立日》,以及在未来世界锄暴安良的《黑衣人》、《第五元素》,还有以怪兽为主角的系列片《哥斯拉》等都引人注目。科幻片大量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从而带动了电影特技的迅速发展。 科幻片并不是从头至尾充满了高科技技术,但是它们都在电影制作中大量运用高科技对影片进行完善和补充。从《星球大战》到《星球大战前传》,从《谍中谍》到《谍中谍Ⅱ》,还有诸如《异形》、《独立日》等成功的影片,不难掂量出高科技手段在整个片子中所占的分量。显然,它们应属于“科技电影”。就是《角斗士》等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股强烈的“科技味”。 还有一部《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又名《黑客帝国》)的影片,看过以后才叫人为片中各种惊心动魄又奇妙无穷的镜头叫好。试问:如果没有电脑特技的帮助,观众会有这样的眼福? 现在,观众看电影有一半是看技术,《黑客帝国》、《X战警》、《泰坦尼克号》这种好莱坞视觉系影片自不待言,连《小鸡快跑》胶泥动画也变成电脑特效的天下。号称史上最宏大的韩国片,拍了四个月,动用8000演员的“韩国红楼梦”——《春香传》(Chun hyang),里面墓地鬼火飞舞的镜头也是电脑特效做出来的。法国导演比托夫曾经说:我们要闹革命对抗好莱坞,手段就是:电影以后不用胶片改成DV。看来,至少在数字影像使用问题上,全世界导演已经有了共同的确信。 《剑鱼行动》里有个比较酷的镜头:一个人体炸弹爆炸的场面,爆炸火光迸射、人在冲击波中倒飞20米开外、警车连连翻滚、玻璃爆裂……,一切细节尽收眼底。在港片里,通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火球升空,可是在导演多米尼克·西纳手里,历经三个月时间筹备,动用了135台摄像机同步拍摄。 至于《古墓丽影》,劳拉绑着弹索勇斗匪徒那场戏,实在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卧虎藏龙》里的飞檐走壁。但凡第二个以后的吃螃蟹者,无论再怎样努力大嚼也不会被封作真的勇士。起初想看《剑鱼行动》只是很单纯地受骗,听说里面创造出一套真人可以进入现实网络拿钱

舞蹈美学论文

浅谈舞蹈艺术基本理论 学生姓名:韩乐学号:20105145027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 指导教师:纪华林职称:讲师 摘要:舞蹈艺术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把握舞蹈。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以舞蹈为主要生活艺术,舞蹈离不开 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舞蹈。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念;种类;基础知识 Abstract: dance art basic theory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nce, understand the dance, and grasp the dance. Dancing i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 art, people in the dance of life as the main life art, dance without life, life more from dance. Keywords: dance art; Concepts; Species; Basic knowledge 前言:舞蹈是艺术当中的一种,舞蹈是表现人体动作特性的一门艺术。舞蹈艺 术的基本理论可以从舞蹈的概念、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基础知识这三方面去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这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仅是从生活中经过人们不断的组织、演练而来的产物,它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象征的源泉。舞蹈是在舞台,是在灯光布景及服装道具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艺术。所以它和其他的艺术(戏剧、美术、音乐等)是不等同的。舞蹈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及思想感情与认识,是一种具有审美观念的意识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中就已经开始发芽,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的,祭祀、战争、劳动等都是它发展的要素。原始的舞蹈并没有成于一体的动作或规范化,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就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不发达,他们就通过动作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所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舞蹈发展也更多的出现了独立的舞蹈体系。欧洲的芭蕾舞艺术、印度的佛教舞蹈以及伊斯兰的舞蹈艺术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体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蓬勃向上,舞蹈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孕育了周代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以及明清戏曲等,它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主要的艺术活动,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不过它们之间也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们只是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的手段上面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已。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来说话的,它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的姿势当中,描绘着想要说明的事物。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

艺术美学论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的一盆花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对象”。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构。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严霜1415123015的西方美学史期末论文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完成时间 2015年1月12日 课程名称 西方美学史 专 业 美学 年 级 14级 注: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 用统一格式稿纸誊正,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 送交评审教师。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最迟 在下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 告单一并交本单位研究生秘书注册存档。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 严霜 学 号 1415123015

论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路径 严霜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敦煌艺术再生,既是艺术的再创造和文化的自我增值,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敦煌造型艺术再生的研究鲜有问及。本论文运用典型分析法集中论述如何破译敦煌造型艺术。 关键词:敦煌造型艺术;艺术再生;路径 0 引言 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再生问题鲜有问及,只是近来《兰州晨报》和《兰州晚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上偶尔有些敦煌舞剧演出过程和吨哈哈艺术演出团体如何经营演出,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报道,但是只是对这种敦煌艺术再生现象的报道,并没有提高到理论高度。 1 敦煌造型艺术概述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敦煌壁画也离不开造型这一艺术手段。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 传神写照、夸张有度、以少胜多、生动有趣。 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艺术,不是简单的描摹,而 是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 表达多年积累经验所得。 1.1 绘画风格 较早的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 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 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 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

电影与建筑美学论文

电影与建筑美学论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乔家大院 建筑从最初的人类生存的功能性需求随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艺术性逐渐的增强,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建筑和电影同是文化艺术的表现方法,无论是建筑还是电影都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建筑作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元素,对电影主题的彰显、故事情节的深化、人物内心的描述和整部电影的感染力、震撼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筑也同时在电影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灵感。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建筑已成为电影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角色”,建筑是电影中不可忽视的“语言”, 无论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经典的“大片”,还是普通的“小片”,电影导演都会在建筑背景的选择上费尽心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首先给观众交代出了电影将要叙述故事发生的地域、年代,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电影中的建筑用视觉上的表现向观众表达了信息。这种无声的语言已成为电影的一种经典技术手法,同时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感觉。同一建筑在导演的调配下,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调,不同的光线,不同的音乐的烘托下,可表现出导演欲在电影中表达的喜怒哀乐,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有时会产生比直接的人物对白来得更加艺术、更具有空间感和想象、更强烈的感染力。 几乎所有的故事影片(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离不开建筑,即使是《鲁滨逊漂流记》中也需要搭个遮风避雨的棚子。很多导演在自

己的影片中利用建筑做足了文章,比较经典的中国电影要首推张艺谋的乔家大院,张艺谋导演慧眼独具,看中了山西乔家大院。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名宅千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您感到获益非浅。《大红灯笼高高挂》,于是一个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和反抗挣扎的故事在这个大院中发生,演化。这大宅院虽然设计的十分精美,但在电影气氛的渲染下,大院乔宅场景令人寒颤,院院相套的建筑空间简直像枷锁一样令人窒息。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

最新整理大学生美学论文_0

大学生美学论文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

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

艺 术 鉴 赏 之 我 鉴 机械工程系 工设093班 靳青 200906014306

艺术鉴赏之我鉴 通过一个学期的艺术鉴赏课,老师引领我们打开艺术的大门进入艺术的世界中去。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部作品,如何读懂艺术家们所想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感受到这一学期的时间真正的让我学习到了很有用处的知识,也让我对艺术这门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提升自身修养,还能教会我们识别美丑。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审美对象(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欣赏者)。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述了一个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明,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她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

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和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审美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以发挥。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09研赵辉 2010年2月

《美学》期末论文题目与要求: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1)简论黑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2)论黑格尔《美学》中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3)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4)论黑格尔对艺术类型和门类的划分 2、所有参考和引用均需注明出处,期刊需注明哪一期,著作需注明作者、出版社,年代和页码。凡引用别人的话不注明出处的,视为抄袭,以零分处理; 3、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清楚;段落划分合理,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错别字超过3个,一个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论黑格尔的艺术理念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宗教,哲学三者是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绝对精神的反应。作为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艺术是最直接的低级的反映,哲学是抽象的最高阶段,而宗教则介于两者之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又否定宗教。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对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窥见其以理念为中心的美学基调,以及客观唯心的辩证哲学思想。 一,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哲学之间关系的分析基点。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源于他对美的定义。而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又基于他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整个真实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其美学观点,例如:客观唯心思想下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切美的本质;而辩证发展的观点中主要包含了,矛盾统一,发展变化,否定之否定等原理。根据矛盾统一原理,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只有自身的矛盾统一的艺术才是美的追求;根据发展变化和否定之否定的原理,黑格尔认为艺术直接显现真理,是肯定的,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则是对宗教的否定,是对艺术的否定之否定,只有经过了这种变化发展,精神就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了解了黑格尔的哲学轮廓就不难理解他的美学概念了。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认识。”1这里的“理念”曾在黑格尔美学中反复出现。 与“概念”,“意蕴”,“神”,“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等是相同的意义。 朱光潜对黑格尔的评论中谈到:“存在”有三种形式,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2这就是说美是心灵的,是不仅“自在”而且“自为”的。 因为艺术,宗教,哲学都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所以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容是相同的。 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1黑格尔《美学》138页

电影美学欣赏论文

好莱坞歌舞片的发展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打破了32年以来电影的“沉默不语”,以其部分有声影像震惊了世界,宣告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首部“百分之百对白,百分之百歌唱”的《百老汇的旋律》,宣告“歌舞片”时代开始,并在之后40年间长足发展。 3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30年代早期的歌舞片中,“后台次情节”是常见的叙事模式。歌舞表演的走势和情绪以后台情节为框架,叙事和主题主要还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1933年华纳公司拍摄的《1933年的淘金女郎》和《第42街》对静态拍摄模式的突破以及对后台故事的强化,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标志着歌舞片开始走向成熟。《1933年的淘金女郎》的成功“得益于巴斯比·伯克利的编舞才华和对宏大舞蹈场面的调控能力”。作为华纳兄弟公司最著名的歌舞编导之一,巴斯比·伯克利开创了歌舞片“鸿篇巨制”的呈现模式,并实现了镜头的自由运动。获得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和最佳音乐原著配乐金像奖的《绿野仙踪》(1939),在歌舞表演中杂糅进魔幻的成分,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追寻真善美的故事,开辟了歌舞片的新思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年代好莱坞经历了歌舞片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有人称40年代是歌舞片的“米高梅时代”,因为这一时期米高梅公司以大量杰出的作品主宰了市场,这期间的歌舞片开始展现比之前“后台歌舞片”更为复杂的电影与叙事手法,将歌舞直接与情节冲突联系起来。“‘生活就是音乐’的处理方法很大程度上把音乐片从禁锢的前台和后台的环境中解放了出来,主要人物可以不受拘束地在任何情境里放声歌唱而观众不会感到突然,歌声就象话语一样直接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形式的解放使得歌舞片能够更绚丽地打造好莱坞式乌托邦的蓝图,更自如地展现美国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不论是歌舞片中朝气蓬勃的情绪,还是歌舞升平的愉快表演,都显示了二战胜利后美国公众对美好前景的欢欣鼓舞以及对‘美国梦’的坚定信心”。40年代,尤其是战后的佳作迭出,使得好莱坞歌舞片在艺术和文化的表现上达到巅峰。 50到60年代,这一时期电视的出现迅速抢占了家庭市场,打破了电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威胁着好莱坞歌舞片的地位,在为歌舞片的发展形成压力的同时,也刺激了歌舞片力图完善、精益求精。歌舞片的集大成之作《雨中曲》诞生于1952年,这部影片以电影史上有声片诞生的历史为叙事载体,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情节主线,汇集了以往歌舞片各种风格和类型的舞蹈,又成功地加入了喜剧片的元素,代表了好莱坞歌舞片一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影片中金?凯利在雨中的独舞,成为美国歌舞片最经典的场景。好莱坞还重金打造了《西区故事》(1961年)、《窈窕淑女》(1964年)、《音乐之声》(1965年)等一系列豪华巨片。这些影片不仅在外在风格上华丽精致,制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也有所突破。这些极为成功的电影,使得20世纪60年代成为好莱坞歌舞片的丰收年,十年内有四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荣誉。 从60年代末开始歌舞片开始进入低迷期。直到90年代,歌舞片一直没能重现辉煌时代的胜景,尽管在这漫长的时期里仍然有许多歌舞片的尝试。70年代歌舞片引进现代主义的叙述方式,探索新的类型片的可能。这期间的代表作有阿尔特曼的《纳西维尔》、马丁·斯库塞斯的《纽约.纽约》(1977),以及福西的《所有的爵士乐》(1979)。80年代在歌舞厅文化风潮的影响下诞生的几部影片,越发显得歌舞片日渐式微。90年代仅有一部《贝隆夫人》因为《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和麦当娜的出演赢得了一些奖项和观众,但和同时代的其他好莱坞大片相比起来显得十分羸弱。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2012~2013(一)课程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欣赏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西藏组画辞职清华一个外行者的话(——艺术艺术创作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 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年10 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

选修课《法国文化》期末论文

我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学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在法国文学历史的银河中熠熠生辉,近期,我有幸再次拜读了这部著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本小说还是在高中,那时候为了高考囫囵吞枣地咽下这部作品现在想来也是蛮拼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即使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 还有道貌岸然内心却充满邪恶毁灭欲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和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落魄诗人格兰古瓦。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通过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我所深深沉迷的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巴黎圣母院》所给予的心灵震撼久久不能散去,然而,当初捧着书本阅读的我已然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了,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我对美妙的建筑艺术爱的深沉,今天,我想要以一个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角度,立足小说,展望法国,重新定义我的《巴黎圣母院》。 小说《巴黎圣母院》完成于1831年,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期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书籍,参观了一些巴黎遗址并从历史角度还原了15世纪的巴黎背景,其中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是一座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完全由石灰石建造。无疑,哥特式的教堂具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更追求精美华丽纤巧怪异,从整体造型到局部装饰无不力图表现一种向上升腾的意境,宣泄着娇柔做作的浮夸情绪,成为近代浪漫主义的灵感源泉。 巴黎圣母院设计理念中反映了法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中生命气息的精华以及当时人们对美好生话的向往。建筑中大量采用数列上的重复、等差、叠加等组合拼接手段为要素,在实用、科学、艺术和精神性方面形成了高度统一。打破以往罗马式沉闷的风格,摒弃了笨重厚实的石头护墙、呆板僵硬的平直结构、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