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

摘要: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要必须理顺所有制关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三要加强经济理论研究,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片面化、教条化;四要注意清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崭新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反思

新中国成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规划、实施了体制改革的第一冲击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纵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出现集权和分权的反复。因此,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原则,必须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经验表明:集权有利于国家自觉的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只有适当集权,才能统一,才能保证重点建设,才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分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集权过多或分散过头,都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集权和分权、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上,虽经多次反复,但不是集中过多,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就是分散过头,削弱了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现在,我们应当吸取以往改革的教训,避免走两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国家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在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总的原则应当是: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调控权的集中,又要有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制订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处理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上,往往只注意到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而没有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国家把应该由企业管的事情包了起来,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反而把自己陷于繁锁的事务之中。企业本身在产供销、人财物方面无权做出决策,只是各级行政机关的附属,这就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处理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关系上,首要的问题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二、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

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证明:追求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单一化和高级化,并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只能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只要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市场就会活跃起来,经济就会得到迅速发展。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公私合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调整时期,通过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又开始多样化。结果,经济发展,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跃进”时期,急于追求“一大二公”,搞“升级”、“过渡”,企图尽快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国家经济和国家经营。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动,”把小社并

大社,基本上取消自留地,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城市改造残存的私有制,基本上取消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限制集体经济和集体经营,并使经营方式、购销形式和分配方法归于一律。“文革”时期,对所有制再次“升级”、“过渡”。在农村,把调整时期恢复不久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等,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一割再割。不少地方把生产队核算改为大队核算,有的还把大队核算升级为公社核算,供销合作社也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商业。在城市,对仅留的少量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也作为刮“单干风”,缩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不少地方把独立核算的小集体上升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和地方国营企业。结果,人民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整个国民经济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活力。

事实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必须与现实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任何超前的“左”的做法,都是不会成功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首先突破所有制问题上的误区,指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的长期方针。中共十五大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给予特别关注,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要批判地继承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文明成果,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在长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规范分析的方法,一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但这种分析只能回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现实的体制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且,无法对现实的经济体制进行客观评价。西方经济学实证分析的方法就是对规范分析的重要补正,它解决的是经济体制的现实合理程度的问题,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可证性的特点。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和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用作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消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并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恩格斯也认为:“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经济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也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优质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

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开始上课的时候,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学生不太了解的火烧云,这样有了鲜明的图像,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观看幻灯片并谈观后的感受,使学生建立大胆想象的心向和态度。并且,在这部分中,我可轻而易举地引出关于火烧云的“变化”这一主要特点。 关于火烧云的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后采用概括、理解等手段使学生从颜色和形状上进行思考,集中学习本课的重点资料。 在那里的教学中,我重视对词语的积累反馈,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超多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词语的积累如果只是简单地摘抄、识记,就很难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学生记住了这些词语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对这些词语的教学没有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在这次训练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你能帮作者把这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出来吗?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让学生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必须的目的,同时透过学生的言语表达潜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在教学火烧去形状时,我采用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由老师来提问,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资料是: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貌?怎样变化的?透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段落结构,这为后面的拓展训练作了铺垫。 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写的资料: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貌?怎样变化的?透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写作,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这也为学生的写作带给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透过学生的练写和交流,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一只飞机……学生们一个个争着展示自我的作品,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到达高潮。暂且不论学生的.语言是否华美,比喻是否恰当,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个性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透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在教学中也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在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用心性不高,可能是天气原因,也可能是开始的教学并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这同样也让我明白,开始的设计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而且,我也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当时我的教学速度稍快。有点走过场的性质。 在设计上,大体都比较流畅完整,但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由于设计中的教学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 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 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 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孙传远 一、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 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针对王策三教授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究员随即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霉的奶酪—口<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接着,钟启泉教授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同时期的同类文章还有张正江的《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和夏正江的《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等。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王策三教授的根本失误在于他的知识观的“偏失”与陈旧,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间接经验,忽视了知识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学生)在吸收知识中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这一点可从王教授的“教学认知论”看出。但他也给了我们诸多有价值的提醒:要处理好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要尊重知识、尊重经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文风建设等。钟启泉教授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是由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他的核心观点是“动态的课程观”和“动态的知识观”。但他将“凯洛夫教育学”比喻成“发霉的奶酪”而要求人们“敢于放弃”和“坚决摒弃”之,则未免失去了对待传统教育理论所应具有的“扬弃”的态度。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这次讨论首先由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发起。《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5年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 2005年5月18日,靳玉乐教授等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8月13日,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河南焦作的马福迎更认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鲜活的、清晰的、先进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杜威和加德纳的理论等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狭小天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在《中国教育报》(11月28日)上撰文认为,我们要批判、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烟台四中李颖昕赵志丽 函数概念本质理解并非一次就能实现,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通过多角度多章节的学习,学生才能有一个较完整的深刻理解。但我们在一开始让学生接触理解高中数学函数概念时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多角度的去思考理解。 首先从初中与高中数学中对函数定义的比较中,让学生能从初中的描述性概念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到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从而达到函数概念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解决如y=3这样的常数函数概念的解释。 其次要用好课本,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充分利用好课本中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通过三个实例:炮弹发射;大气层臭氧问题,恩格尔系数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逐步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 第三充分发挥函数图像的集合直观作用,加强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有几个主要问题:首先,由三个实例归纳共性会遇到困难。原因是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语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原因是把函数单一的理解成对应关系等,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 第三,函数符号f(x)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预想到这些问题后,我就把三个实例设计的问题是一致的,实例一的问题我提前预设,实例二和实例三的问题让学生类比实例一提出问题并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中来。组内合作交流选派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在黑板板书三个实例的集合对应,最后总结共性的时候还比较顺利,因为指向比较明确。 对例题的解答,看图像判断是否是函数没有问题,理解比较好。对f(a-1)有些疑惑,不确定是否整体代入进去即可,有的学生认为要关注a-1是否在定义域内,思维不错。 最后的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回顾,让学生起来总结比较流利,说明这个学生对本节参与的比较认真扎实,对过程记忆比较清楚清晰,效果不错。 整体课堂比较流畅,学生参与积极度高,小组加分奖励实物制比较能刺激他们的积极性。要持续进行下去,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主动性。 一点其他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的内容,围绕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题,主要叙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项基本内容。这节课在全册书中是个重点内容,本课内容所反映的史实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改革前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和城市带来的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分析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引领学生在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曲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教学难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厉害了,我的国》音像资料; 同学们,请你谈一谈:观看这段视频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观看音像资料;畅谈观后感。 教师活动:展示复习回顾中国崛起的故事。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明确改革开放的两层内涵。 教师活动:这节课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段历史。 (二)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讲故事知历史 一、农村的改革(小岗村的故事) 1.原因:吃大锅饭,收入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教师活动:展示农民老李的烦恼。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小岗村的故事 教师活动: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资料

十年课改我在数学课的收获和感悟

课改十年我的收获与困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自己刚刚师范毕业,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恰逢教育课程的大改革我也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列车。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过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着,摸索着,感受着,总结着。十年里我深感课改的势在必行与肩上的重任,我品尝到了课改收获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课改的种种困惑。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 一、教材的不断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孕育创新精神,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天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同时新教材也注重总结,除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本概念,还强调数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通性通法,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知识结构,还在“思考与交流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数形结合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新课改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我本着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每节课,甚至延续到课后。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于是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比如,我常常会搞一些小组竞赛,督促学生学习,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能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他们更加自信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超过以前同级的学生。这都是新课改下课堂模式的转变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变得好学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学习和充电,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收获的过程是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能描述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阅读、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2、学生读图能力,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3、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体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命来之不易,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 2、体会父母养育孩子中感情、物质等的投入,使学生更加尊重父母。 3、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社会道德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 教学难点: 受精作用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第一课时只安排人的生殖系统的教学,考虑到本节课利用多媒体, 扩展知识容量完全可能,在授课过程若能巧妙地将新增内容穿插进去,不仅不会占用原有的教学时间,反而使整堂课更充实,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讲授法(2)多媒体展示(3)情境教学法(4)导读—自主学习教学法 2、学法:阅读、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自制课件,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插图、模型等教具,利用多媒体的喧染气氛的作用,前后呼应,把人体生殖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逻辑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课件制作可能不太完善,需作进一步补充。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Unit9第一课时教学反思.doc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Unit9第一课时教 学反思 对unit9的第一印象是这一单元的单词非常的多,而且很难记。这一课时,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对别人的出生年月进行问答,同时掌握如何对别人的经历进行询问。那么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主要是从点到面逐渐展开的。首先,我从复习各个月份以及日期的表达法开始来引入英语中“年”的表达法,然后再介绍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具体读法。接着,我就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引入今天的课题“When was he born?”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出现大量的体育明星来展开这堂课的话题的。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熟练的运用所操练的句型了。这堂课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使用了太多的明星,整堂课看起来有点乱而且杂。而且在这中间我很少插入学生的亲身经历,而主要以讨论明星为主了,这一点有点与现在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语言的实用性”脱节了。在一些老师给我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还是做得有点欠缺,这一点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其次,上课的时候,我的语速普遍较慢,这可能是由我自己的性格所造成的,但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自己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了,因

为我觉得如果我讲得太快了的话,学生有可能不能接受。还有,上课的时候我很喜欢用口头禅,比如“Am I right?” “Yes, good.”但是一些具有实效性的评价却是很少。在今后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努力改掉自己的一些缺点,争取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对unit9的第一印象是这一单元的单词非常的多,而且很难记。这一课时,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对别人的出生年月进行问答,同时掌握如何对别人的经历进行询问。那么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主要是从点到面逐渐展开的。首先,我从复习各个月份以及日期的表达法开始来引入英语中“年”的表达法,然后再介绍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具体读法。接着,我就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引入今天的课题“When was he born?”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出现大量的体育明星来展开这堂课的话题的。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熟练的运用所操练的句型了。这堂课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使用了太多的明星,整堂课看起来有点乱而且杂。而且在这中间我很少插入学生的亲身经历,而主要以讨论明星为主了,这一点有点与现在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语言的实用性”脱节了。在一些老师给我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还是做得有点欠缺,这一点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其次,上课的时候,我的语速普遍较慢,这可能是由我自己的性格所造成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反思 魏潇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是在公开课的环境下进行的,而由于之前课程的安排,选择了随课程进度走的第十九课,按说公开课应该提前将课上一下,好查漏补缺,可是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时间与机会,导致这节精心准备的课在公开课是头一次上,暴露了不少问题,实在是自己的一大遗憾。 这节课上完后学科中心进行了扎实的教研讨论,针对课堂的亮点与问题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史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再加上之后主动向张康军、钟超等老师的询问,自己思索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产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内容压缩不够,课堂时间显得紧张。 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的内容看似不多,但是一旦进行挖掘,会发现教师可讲、学生可探究的东西很多,而且还牵涉一些较为难理解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联系。那么怎样精炼课堂内容就是一个关键了,而这一点由于教师之前对课堂估计不够,时间分配就显得紧张了,若想面面俱到,就势必会压缩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造成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这样一种并不理想的教学状态。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导致这节课在课堂进程上面看,在后二十分钟显得气氛沉闷、节奏紧迫的主要原因。 第二:缺乏持续调动学生的手段,学生活动的开展有不足。 在开始导入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一个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这个小游戏也确实达到了效果,课堂氛围很好,就连听课的老师在课后都告诉我就连他们也收到了调动。可是当课堂内容展开,我就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在缓慢的下降。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段,学生还普遍能跟着老师进行学习,主动回答老师的引导问题。而由于之后教师速度加快,课堂设置的小环节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在不断下降了,学生活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第三:讲的太多,语速稍快。 前两点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较多,而且由于时间的紧迫,我的语速也比较快,有的学生一旦思想走神,就会感觉课程已经进行了好多了,更会失去紧跟老师学习的动力,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只有问题,让我觉得不错的地方也有不少,我自己也在进行总结和反思,看下次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保留这些优点。 第一:导入环节不错。 采用一个小游戏导入,小游戏不但和我准备的主题十分贴近,而且费时少,还比较幽默,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实际效果也确实很不错。说明借助一些和主题联系很紧密的小道具,能把这个课堂迅速引入其中。 第二:课程设计有体现,环环相扣。 在不同的版块,我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而不同的主题之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本课的中心内容——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到深入再到成就,我把这条主线比作身处坚冰的中国不断破冰而出的过程,达到了不错的效果,配合上线索清晰的板书,课堂内容显得简洁明了并且脉络清晰。 在不同的主题中,还有不同的设计体现,有的是问题讨论,有的是判断探究,有的是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思维活跃,手头活动,留下了学习的痕迹。这也是这节课一个比较好的地方。 第三:能够在启发式的提问中引导学生。 在引导学生中授课是我一直坚持的方法,在这节课中这一点也得到了体现。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与手头工作相配合,课堂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代写论文 为深入了解论文联盟《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荷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这个非常时期进行的网络授课中,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的第一课时,教学后自己感觉本课的成功之处在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方面,学习效果不错。虽然是网络授课,但学生参与度很高,连麦发言与老师互动很积极。本文叙写“我”观赏荷花,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初闻荷花清香→再赏荷花美姿→幻化荷花精灵。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好课文,品读课文,陶冶情操,感受荷花之美、情致之美。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在激活学生情感,积极主动学习上。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作者笔下,荷花尽展其美丽多姿,作者感情趋势而美好,真正是一篇美文。教学这样的文章应当充分运用有效媒体和手段,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很主动、很投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文中的美——荷花的美丽、情致的美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但受网课限制,学生在屏幕另一头的情感不能完全展现给所有人,老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完全掌握,那么如何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放,放多少,扶,扶多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来定。另一方面是基础的字词学习上,对于生字的教学,只能利用课件呈现给同学们,老师无法当面看到学生的书写情况,尽管强调了易错字的书写,

但对于部分学困生而言,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的',在课堂上老师会针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学生进行当面指导,儿本次网络直播课程受时间和界限影响,老师只能看到学生提交的作业来进行指导,给学困生及时纠正错误带来延迟和一些弊端。 非常时期的网络授课,虽有连麦互动,但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连麦效果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时好时坏,对课程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记忆中,在原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表现的评价者,甚至是评判者,可以说老师的地位是绝对的权威。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以师生情感交流为纽带,努力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近,在我们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行人又亲自到淄川实验中学学习,使我有了更大的触动,更深深感到教改的责任之重大。 回忆十几年来的教学历程,我对教学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生在数学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觉得我能够做到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需要去调适教材。而且我能够注重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投身课改,响应课改。

我一直在学校的指引下投身课改实践,努力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用心用智,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做好调整,从细节做起。 例如,有一个阶段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做法: 1、结合我校的小组合作教学,每节课预设几个小组,争取让多个不同的小组展示,尽量不要重复叫某一个小组。 初一的学生,多数表现欲还是比较强的,即使没有很成熟的观点,也会积极发言,起码有那种欲望,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而且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加入课堂。 2、对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要求,要尽量细化。 交流、展示什么问题——在交流之前就明确到位,并且注意给学生的是明确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探究、交流的必要性,并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哪位同学展示——在准备展示时提出,一个可以考察学生小组的交流成果、交流情况,有没有滥竽充数、充当看客的;另一个可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计划性,不可以天天叫那几个小组。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授之以渔、自主探究,《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此为本,在上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学生,反复揣摩后决定采用变序式的教学方式,从整体出发,结尾段切入,抓住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去领悟。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有得有失,撷取点滴如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图像、声音很感兴趣,我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课盛满了美的因素,装载了美的语言。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课件中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如多姿多彩的景色画面展示时,我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聆听孩子的心声,从他们的语气和丰富的表情中我感觉到他们已经融入了课文,从入情入境的感受美、品悟美到发自内心的热爱美,进而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使情感目标落到了实处;结课时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视频演示伴着柔和美妙的音乐,加

上教师及学生动情的旁白真实的再现了课文内容,既在整体感知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再次用美景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情得到了升化。 总之在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下,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2.先教后放,循序渐进。 这节课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写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尊重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取其中一个季节细致地分析学习,如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读出感受、积累语言等环节,学完本段后及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步骤;接着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剩余三个季节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地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指导,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并对重点词句加以指导点拨;然后放手学生自学其余段落,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师生共同赏析;最后教师来个总结。先教后放环节清晰,学生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实现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超越,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四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力。从学生喜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产生好奇心和 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为 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奠定基础。课堂 上丰富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造积极的 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乐意读书的习惯。在掌握字音 、字形,把课文读通顺、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被 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联系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在美读课文,表演背诵时多留给学生自读 自悟的时间,多种朗读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 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 目的。然的热爱之情。 二、读中感悟,加强个性色彩。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 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读要选 好时机,恰到好处。在学生生成情感的时候,带着感情

去读更有利于进入境界。因此在学生读文之前, 我先引导学生看四季图片,让学生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点表达出来。这时再引导学 生读课文,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读出“草芽尖尖”的 形象,感悟到“尖尖”一词所蕴涵的春季特点。 此时,我又做了范读,还加上了动作,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的读法也各式各样,从而使学生得到情的激 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朗读也有了。 三、联系生活,重视积累运用。新课标强调:“要联系 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习了 第一节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说一说春 季中,除了草芽之外,还有哪些特点。这就把文 本引向了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累积,有的说冬眠的 动物出来了,树发芽了,燕子飞回来了,花开了 …此时,春天的景物更充实了,更显出了生机勃勃。接着,我又问:“这么多动植物,想像一下谁会对 谁说些什么呢?”这样处理教材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 言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结束了,回想起来,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识字还不够实,对学生全面关注不够。组内 听课的老师反映在课堂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十年课改回顾与反思

十年课改回顾与反思 一、风风雨雨课改十年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两决定一纲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两决定”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纲要”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

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设置选修课。普通高中要设置技术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功能(目标)、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 因此说,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是政府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