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印发《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财建[2008]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培育秸秆能源产品应用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

附件: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秸秆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薯类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 第三条补助资金实行公开、透明原则,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方式 第四条支持对象为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 对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中属于并网发电的部分,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

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规定享受扶持政策,不再给予专项补助。 第五条补助资金主要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收集秸秆、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第三章支持条件 第六条申请补助资金的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 (二)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符合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三)企业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 (四)企业秸秆能源产品已实现销售并拥有稳定的用户。 第四章补助标准 第七条对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根据企业每年实际销售秸秆能源产品的种类、数量折算消耗的秸秆种类和数量,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综合性补助。 第五章资金申报和下达 第八条企业在申报时,应按要求填报秸秆能源化利用财政补助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格式见附件),并提供以下材料: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_詹华

收稿日期:2003-02-19 作者简介:詹华(1964-),男,福建龙泉人,高级工程师,科研生产部主任。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詹 华1,姚士洪2 (1.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河北廊坊065000;2.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河北廊坊065000)摘 要:分析了我国目前能源的总体状况,同时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着眼,就21世纪我国能源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关键词:中国;能源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50(2003)03-0001-04 Some speculation about general status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 N Hua ,YA O Shi -hong (1.Research Institute of Pipeline of CNPC ,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2.China Natural Gas Pipeline Bureau ,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 A 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status of Chinese energy .With a view of the conventional energy source of China ,such as coal ,petroleum ,natural gas ,etc .,it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of Chinese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Finally ,it brin gs out some ways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 Key words :China ;general status of energy ;develop ment ;strategy 0 引言 能源是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血液”,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社会经济是难以整体持续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近些年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步伐,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6%,尚不足国民经济增长的二分之一。可以看出在21世纪,尤其是前20年,我国的能源工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速建立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 我国能源的总体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我国的能源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是优质能源比例很 低;二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 我国总的能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导致了我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能源 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t 标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9613261675.217.0 2.0 5.8 199713241074.117.32.16.5199812425071.918.52.57.11999 110000 68.2 20.9 3.1 7.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表2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万t 标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199613261674.718.01.85.5199713241071.520.41.76.2199812425069.621.52.26.71999 110000 67.1 23.4 2.8 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原煤的生产消 费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70%,石油大约是 研究与探讨 DOI :10.16189/j .cn ki .nygc .2003.03.001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我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张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内。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累计建成100多个风电场,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新增装机容量3304MW,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906MW,已跻身世界第五位,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风电市场之一。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 理暂行办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财建[2008]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培育秸秆能源产品应用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秸秆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薯类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 第三条补助资金实行公开、透明原则,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方式 第四条支持对象为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 对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中属于并网发电的部分,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规定享受扶持政策,不再给予专项补助。 第五条补助资金主要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收集秸秆、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第三章支持条件 第六条申请补助资金的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 (二)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符合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三)企业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 (四)企业秸秆能源产品已实现销售并拥有稳定的用户。 第四章补助标准

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能源利用分析制度 第一条为规范我公司能源利用秩序,建立科学规范的分析制度,并通过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建立科学的能源利用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公司能源利用现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的目的是指企业通过定期对主要用能设备、工艺系统以及全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采用必要的测试和能源消费统计分析相结合。通过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可确定用能水平,查找节能潜力,明确节能方向,为改进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本制度是淄博德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能源利用分析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公司内部各个部门。 第二章职责范围 第三条我公司能源利用分析范围包括电、蒸汽、水及其他可以利用的能源。 第四条能源利用分析要通过对各原始数据、统计数据的分析,确定能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生产和能源利用搞好服务。 第五条能源利用情况每季度由技术部组织进行一次分析,并根据分析情况出具分析报告,为生产中合理使用能源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条能源利用情况分析要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务实”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技术部对各单位上报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弄虚作假现象,要视情节轻重,给予200-500元罚款。 第七条通过能源利用分析,要切实达到合理用能、节能环保、降低生产能耗的目的。 第八条通过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经济分析,识别存在的工艺缺陷,挖掘节能潜力,为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九条每半年技术部组织一次用能情况通报会,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并对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供改进措施。 淄博德弘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ergy 学号:20113989 姓名:李代强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4班 指导教授:冉景煜

摘要 纵观世界能源局势,能源匮乏危机已然席卷全球,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的浪费现象仍然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低碳意识、节约资源,而且对能源的利用率也不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技术,提高利用率。传统能源一般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新能源并将其推广也就成了必然之势,只有树立了低碳意识,提高了传统能源利用率,发展推广新能源才能使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能源真正的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前言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美好自然保障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匮乏,使用率低下,技术滞后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能源可持续的发展,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今能源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63.3%,北美洲占 5.5%,中,南美洲占8.9%,欧洲占9.2%,非洲占8.9%,亚太地区占4.2%。2005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 6.97亿吨,比上年度增加3.8%。通过对比各地区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可以发现,中东地区需要向外输出约8.8亿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产量也大于消费量,而亚太、北美和欧洲的产消缺口分别为6.7亿、4.2亿和1.2亿吨。煤炭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5年底,世界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亿吨,储采比高达192(年),欧洲、北美和亚太三个地区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区,三个地区合计占世界总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达到67。中东和欧洲是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个地区占世界总量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Trehalose)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天然糖类,1832年由Wiggers将其从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提取出来,随后的研究发现海藻糖在自然界中许多可食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广泛存在,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蘑菇类、海藻类、豆类、虾、面包、啤酒及酵母发酵食品中都有含量较高的海藻糖。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1,1-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有3种异构体即海藻糖(α,α)、异海藻糖(β,β)和新海藻糖(α,β),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沙漠植物卷叶柏在干旱时几近枯死,遇水后却又可以奇迹般复活;高山植物复活草能够耐过冰雪严寒;一些昆虫在高寒、高温和干燥失水等条件下不冻结、不干死,就是它们体内的海藻糖创造的生命奇迹。海藻糖因此在科学界素有“生命之糖”的美誉。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曾在2000年7月发表了对海藻糖进行评价的专文,文中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 海藻糖又称漏芦糖、蕈糖等。 作用 海藻糖对生物体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是因为海藻糖在高温、高寒、高渗透压及干燥失水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在细胞表面能形成独特的保护膜,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从而维持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和生物特征。许多对外界恶劣环境表现出非凡抗逆耐受力的物种,都与它们体内存在大量的海藻糖有直接的关系。而自然界中如蔗糖、葡萄糖等其它糖类,均不具备这一功能。这一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得海藻糖除了可以作为蛋白质药物、酶、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优良活性保护剂以外,还是保持细胞活性、保湿类化妆品的重要成分,更可作为防止食品劣化、保持食品新鲜风味、提升食品品质的独特食品配料,大大拓展了海藻糖作为天然食用甜味糖的功能。 生产工艺 海藻糖是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采用按国际制药标准建造的成套设备,以当地特有的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天然木薯淀粉为原料,在国内首家以规模化形式生产海藻糖,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种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海藻糖系列产品,使生物制剂、化妆品、烘焙产品、水产畜产加工、米面制品、饮料和糖果以及农林种植等各个行业广泛受惠。

国家财政部有关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

国家财政部有关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 颁发单位:财政部 发字文号:财建[2008]735号 颁发时间:2008-10-3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培育秸秆能源产品应用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将安排资金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237号),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秸秆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薯类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 第三条补助资金实行公开、透明原则,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方式 第四条支持对象为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 对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中属于并网发电的部分,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规定享受扶持政策,不再给予专项补助。 第五条补助资金主要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收集秸秆、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第三章支持条件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规定,了解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重点用能单位依法定期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的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加强和改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编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安排重点节能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进行节能表彰的重要依据。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是重点用能单位的法定义务,各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填报要求 (一)填报单位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2、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二)填报内容

内容包括: 表1: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基本信息、能源管理人员资料、经济及能源消费指标、以及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情况等。 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各类能源购进量、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库存量等。 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主要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加工转换环节的能源投入量、加工转换产出量以及回收利用能源量等。 表3:能源实物平衡表。填报能源在重点用能单位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能源统计数据,并计算能源损耗情况。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内部能源利用分配情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真实性进行校对。 表4: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情况表。填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以及与上年期比较的变化情况。 表5:影响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变化因素的说明。是对表4能耗指标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和简短说明。 表6: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用能单位“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逐年完成情况。 表7: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表。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表 8:主要耗能设备状况表。对主要耗能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概况、运行情况、淘汰更新情况等进行说明。 表 9:合理用能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表。根据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国家标准对用能情况进行自评。 表10:规划期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列表。包括项目类别、名称、改造措施、投资金额、时间安排以及预期节能效果等。 表 11:与上年相比节能项目变更情况表。与上一年相比,节能项目的变更

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国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综合实力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我们是一个大国,所以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等问题。但是能真正影响到我国的问题也就是那么几个,能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能源问题已经是全球化的问题了。虽然我国能源总储量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下来人均能源就很少了。所以我国的能源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能源有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我国的油价煤价天然气价格不断地升高,并且在利用能源方面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人均能源消费低、能源结构脱离世界能源消费主流,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不堪重负、能源浪费严重、资源匮乏等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快,能源生产与需求不平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能源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其中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并且中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由于能源需求不断上涨,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的能源进口不断上升。从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强劲,并且供

需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能源问题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加上近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比重过大,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我国属于以煤为主的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这种结构造成能源经济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低。并且中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一国的石油进口若超过5000 万吨,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就能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进口能源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中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我国能源总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十以上,但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为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足美国的百分之十。所以说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但是我国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资源品种也较齐全,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量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他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能耗大、能源消费与生产地区不平衡。并且能源利用中的问题严重,如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煤、石油燃烧利用水平不高,造成大气污染,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石油安全问题突出等。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开发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地1501 朱楷2015212504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和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新能源已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引言:本篇文献综述是为了探讨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已早早引起中国和国际上的关注,关于此类主题的文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发表,在未来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产业化计划等,使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匹配,上游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上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1] 主体部分 1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1 新能源的发展背景 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以伦敦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也引发了对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担心。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由此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双重压力凸显了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促成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 1.2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2.1 日本 自身能源缺乏的日本是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也被称为“阳光计划” ),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 (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根据2008 年 3 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日本新能源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 %,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 4 .3%;到2030 年, 日本的可再 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 其中, 新能源为7 %, 大约为 3 200 万千升原油当量。[3] 1.2.2 欧美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电力公司的电力供应中要有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4] 欧盟于2007年通过“能源和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5] 到2010年,风电已经满足了欧盟 5.3%的电力消费,其中在丹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6] 2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2.1 国内新能源发展条件及方向 2.1.1 非常规油气资源 (1)油页岩资源丰富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 X 10 8 t ,预测资源量4520 X 10 8 t , 其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灵悦 学号:201233745108 指导老师:侯景鑫 时间:2014年12月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简介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简介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但我国秸秆利用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的传统处理方式有:乱扔乱放、直接还田、焚烧、加工粗饲料等,但这些处理方式却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例如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本文介绍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许多途径,包括还田技术、制作粗饲料的技术、能源化技术及秸秆在工业生产上的一些应用。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不仅可以保护社会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还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 引言:秸秆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在收货果实后的剩余部位。农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资源,秸秆的比例能占作物生物产量的5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我国农作物秸秆产量逐年上升。据了解,我国目前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约7亿t[1]。传统的利用方式里,秸秆被农户作为燃料使用、直接还田作肥料、作饲料喂给牲畜,只有少量用于造纸等工业原料。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都用上了液化气等方便的能源导致用秸秆作燃料锐减,许多农民为赶农时、图省事,越来越多的地区就开始出现田间直接焚烧秸秆的现象,并越来越严重[2,3] ,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生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各种秸秆资源来源广、数量大,但历年来中国秸秆利用数量、利用方式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却较为落后。秸秆作为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其利用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4]。因此,研究并综合利用秸秆这一可再生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使其由污染源转化为可再生资源有重要意义。 秸秆利用途径; 1秸秆还田利用: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

浅谈世界及中国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问题及对中国能源问题的分析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能源问题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对世界能源现状及问题、中国的能源现状及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中国的能源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能源问题重要意义建议措施 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 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 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能源的承载能力也同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结构和方式。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当今社会,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居民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能源消费将处于上升阶段,人均生活用能会显著增长。可以说,没有能源作为支撑,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 (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是成正比的。在现代化生产中,能源是主要动力来源,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致力于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能源。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 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3)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但是,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能源市场规则, 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源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也有深刻的能源背景。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 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4)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2等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科学观测表明, 地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C,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对待。 二、世界能源现状及问题 (1)世界能源现状

海藻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9卷第4期2007年12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L iao ning A gr icultural Co llege V ol 9,No 4Dec 2007 收稿日期:2007-10-20 作者简介:胡慧芳(1972-),女,硕士,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研究。 海藻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胡慧芳,马有会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海藻糖被誉为生命之糖,当生物体受到不良环境条件胁迫时,它能保护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稳 定,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它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海藻糖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为进一步研究海藻糖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海藻糖;生物学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Q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17(2007)04-0026-03 海藻糖(T rehalose)最初由Wigg er s 等于1882年从黑麦的麦角菌中分离出来。后来发现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体内的非还原性的双糖。最初被认为它只是作为一种碳源而被贮存,后来发现海藻糖往往是在环境胁迫条件下产生,含量可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应激代谢物。当生物体处于饥饿、干燥、高温、低温冷冻、辐射、高渗、有毒试剂等不良环境的胁迫时,它能对生物体及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外源性的海藻糖对生物体及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也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一特点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海藻糖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作详细的介绍。 1 海藻糖的结构、性质 1 1 结构 海藻糖是一种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半缩醛羟基以a-1,1糖苷键结合的非还原性双糖。它有(a,a)(a,b)(b,b)三种光学异构体。天然存在的海藻糖一般为(a,a)型,分子式为C 12H 22O 11 2H 2O 相对分子量为378 33。其结构式为 1 2 理化性质 海藻糖是白色晶体,带有两分子的结晶水。海藻糖的一些重要的理化性质如下: 溶解性:能溶于水、冰醋酸和热的乙醇中,不溶于乙醚、丙酮。 熔点:含有2个H 2O 的海藻糖结晶熔点为97 ,无水结晶为210 5 。 溶解热:含两个水的海藻糖结晶57 8KJ/m ol,无水结晶的为53 4KJ/m ol 。 甜度:相当于蔗糖甜度的45%。但它的甜味爽口,不留后味,口感变酸。 吸湿性:含2个水的海藻糖结晶在相对湿度90%以下没有吸湿性,无水结晶在相对湿度30%以上有吸湿性,转变为二水结晶。乳酸和麦芽糖与海藻糖一样有无水和有水两种结晶态,它们的无水结晶粉末也有吸湿性,但只有海藻糖的1/2。 稳定性:(1)pH 值稳定性:在pH 为3 5~10,100 ,24小时条件下,99%残存。但在强酸条件下能被水解为两个葡萄糖分子。(2)热稳定性:120 的水中,90m in,不褐变。(含蛋白质的水溶液)沸水中,90m in,不褐变。(含氨基酸的水溶液)沸水中,90min,不褐变。(3)水溶液保存期:37 可保存12个月,不分解,不褐变。(4)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也不能被a-糖苷酶水解。 此外,海藻糖还具有良好的抗辐射和防腐作用。 1 3 生物学特性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生物体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 对生物膜和生物细胞的保护作用:海藻糖具有 使脱水生物膜稳定的功能。据Crow e 等的研究表明从肌肉分离到的肌浆网,在不加海藻糖进行干燥时,其形态发生改变,重新水化时,转运Ga + 的功能明显丧失。而存在一定浓度的海藻糖时,在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