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2004

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王志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

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战国荀子首先提出。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

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

#

38#

每个人利益。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荀子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恶的,因为自爱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反之,孟子同样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善的,因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1](P259)。

3.性无善恶论。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语见5孟子#告子上6。从/生之谓性0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0(5孟子#告子上6)。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木否

木卷

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木否木卷。0看到/性0和/仁义0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0,情/当于理0,则善;/不当于理0,则恶。/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0(5原性6)。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0,/习成而性与成0,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0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0,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0之中。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0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0(5万木草堂口说6)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0,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4.性亦善亦恶论。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0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0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是比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片面性。但是,对于另一个前提,即善恶标准,它却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二、外国人性论

人性问题也是外国哲学史上几千年来争论的焦点。长期以来形成许多不同的人性论观点。

1.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自然说,主张人生来平等;约定论主张社会政治制度是人为了自己与自身利益而制定的。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人的感情欲望和利益是人的本性,道德以满足欲望为标准。柏拉图认为,人性来源于理性世界,提出清洗人的灵魂,除去人的欲望,以达到绝对完满的至善的境界。

2.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绝对统治,认为人性来自神性,人的情感欲望是万恶之源,主张通过禁欲主义恢复人的神性。基督教相信耶稣是完美人性的代表,人的堕落与失败在基督耶稣身上找到盼望。人性不能在今生达到完善境地,只有在上帝的神园里人类和一切受造之物才将达到上帝预定的理想目的。

3.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从唯物主义感觉论立场来论述人性。17世纪英国的F#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和18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都认为人性是由感性的利益和需要规定的,/趋乐避苦0、/自爱、自保、自私0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同时,为了利己而顾及他人利益,就产生公共利益。他们都把社会是否能获得个人的现实利益作为道德的来源和标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的自然本性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当不破坏公共利益就不能实现其自爱、自保的本性时,就表现为/恶0。当只有实现公共利益才能实现自爱、自保的本性时,就表现为/善0。善、恶都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特定环境的变形,自然本性则永恒不变。/任何人都没有一种自然的权利驾驭他的同类0 (卢梭),天赋予每个人以平等的权利,封建专制制度违反人的自然本性,应该被推翻。这一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4.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康德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存在物,它能按先天的理性原则,即/善良意志0去行动,不受感性的物质利害关系支配,人以立法和守法区别于动物。黑格尔也认为,人之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有思想和理性。人是/自

#

39

#

我意识的存在0,能认识事物的普遍性的共相,即绝对精神自身,因而就超出自然界,从必然走向自由。人的这种理性在合目的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产生,/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产儿0。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的类,把人的知、情、意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提倡创立一种/爱0的新宗教。

5.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马克思主义反对撇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人的共同本性,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它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三、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1.人性定义。王海明指出:/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人是全称,是一切人。性,是属性。人性就是一切人都具有的属性,是一切人的共性。0/人性,一切人的共性无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更为一般的、低级的,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性,是人所固有的动物性,如能够自由活动、都同样有食欲和性欲等等。另一部分则是比较特殊的、高级的,是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特性,如能够制造生产工具以及具有语言、理性和科学等等。0[1](P180-181)

2.人性要义。王海明先生在5新伦理学6中,通过/伦理行为概念0、/伦理行为原动力0、/伦理行为目的与手段03章的研究,揭示了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伦理行为16种、6大类型及其所遵循的4大规律。这些便是人性的全面内涵。他把人性的内涵归结为/体0/用0两方面、四层次。人性的/用0,是伦理行为:其浅层为伦理行为手段,深层为伦理行为目的。手段层次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四种行为手段,并且必定恒久利他或害他,而只能偶尔利己与害己。目的层次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利己、利他、害己、害他四种行为目的,并且必定恒久利己而只能偶尔利他、害他、害己。反之,人性的/体,0即心理,是引发伦理行为的心理、感情:其浅层是各种引发伦理行为的直接动因;深层则是引发一切伦理行为的终极动因。直接动因的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引发利己目的的自爱心、求生欲、自尊心和引发害己的自恨心、自卑心、内疚感、罪恶感以及引发利他目的的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完善自我品德之心和引发害他目的的恨人之心、复仇心、嫉妒心;并且其自爱心、求生欲、自尊心必定是引发行为的恒久的决定性动因,而爱人之心、同情心、报恩心、完善自我品德之心和恨人之心、复仇心、嫉妒心以及自恨心、自卑心、内疚感、罪恶感都只能是引发行为的偶尔的决定性动因。终极动因的人性是:引发每个人一切行为的终极动因、终极原动力只能是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利己心。

那么,在人性、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中,究竟哪些可变因素是与道德相合或相违?符合人性之不变因素的优良道德究竟是怎样的?王海明先生在第三篇第九章中指出:/以道德之真正目的、优良的道德终极标准为尺度,来衡量这些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之善恶,从中推导、制定出伦理行为之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0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A SUMMARY OF ACADEMIC VIEWPOINTS OF RESEARCHES INTO HUMAN NATURE

WANG Zhiyi

(Marxist-Leninist Department,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Inner Mongolia,China010022)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human nature can be summed up in four points, e.g.on benevolece of human na-ture;on w ickedness of human nature;on human nature w ithout benevolence or w ickedness;on human nature w ith either benevolence or w ickedness.In the West,human nature can be summed up in five points,that is,on equality and benefits of human nature;on div inity and asceticism of human nature;on interests and demands of hum an nature;on rational existence and natural attribution of human nature;on Marxist human nature.T he author also introduces the new theory on benevolence and w ickedness of human nature by Mr Wang H aiming. Key words on human nature in ancient China;on human nature in the West;on M arxist human nature;on new human nature

[责任编辑张慧英] #

40

#

如何做文献综述(好——有参考价值)

如何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变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学术讲座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与CPI的测度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

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1)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2)深层原因。 ①需求拉动 即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1979年至1980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即是由财政赤字而导致的需求拉上。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②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2004 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王志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 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战国荀子首先提出。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 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 # 38#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字的一撇一捺,寓示着人在生活中必须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把人际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合作。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的东西。作为幼儿园,孩子在这里迈开第一步,如何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更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当前,人文性的教育大家口头上喊得比较热烈,但在具体的行动上真正能体现出的还很少。笔者认为,人文性教育应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切细微之处。 一、精心设计环境,处处现温馨 现在各幼儿园建设得十分漂亮,但在校园的小件设施的布置或环境的美化方面,许多都是按成人的视角来布置,能体现人文性的却不多。如在操场四周一般建有花坛,笔者有幸到一个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布置:他们学校的花坛边不是像平常的用砖砌起,再用瓷砖装饰,而是用小木板做成了小板条凳,既起到了保护花木的作用,又便于幼儿操场活动时的中途休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再如在学校的走廊里,有的学校在墙壁上挂了一个个小书架,地上叠放着一块块小地毯,便于幼儿课间或午餐后休息时坐着翻看书,这样的布置既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更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可见,在校园的外观布置上,要处处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方便于幼儿的布置,营造出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两者在活动中是互动的,活动中双方的感受、体验及时得到交流,才能有利于活动的完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写随笔,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得失,而教师在随笔中往往注重自己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很少注重幼儿的情感反馈,因此,师幼共写随笔不失为师幼交流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布置幼儿回家自己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自己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采用幼儿说家长写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体验表达出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教师可利用晨间

学术论文综述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发布时间:(2012-03-13) 如何做文献综述:克雷斯威尔五步文献综述法 来源:人人网游苗的日志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

如何撰写“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之前的“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是让评审者和研究者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目的是寻找可借鉴的研究方式,或者寻找创新的途径和切入点。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该注意几点: 1、一定要切合选题的内容进行论证; 如:分层教学就不能论证合作的研究现状 2、一定要寻找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措施; 如:学生自信培养,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有成功教育、我能行教育、愉快教育等等。 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对本课题已研究情况了解不够,论述不充分; 2、所选择的论述内容不是本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 让我们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中的“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而且我确信,这篇文章对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其他科研项目申报书中相应内容的写作而言,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为道理都是通的。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检索学术文献,了解拟定选题的研究现状 2.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的写作要点 3.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的写作技巧

第一个问题:检索学术文献,了解拟定选题的研究现状。 要想做好这个工作,文献数据库检索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给出几个常用的。 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这是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检索 页面。这个数据库其实挺好的,虽然无法提供下载,但了解研究现状是很好的参照。它有中文文献、外文文献这么两个类别。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关键词检索,比如说我们还是把想要申报的选题假定为是法治精神,那么好,直接检索一下,出版了哪些专著、发表了多少论文,包括学位论文,都是能查得到的。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知网。中国知网在国内科研界已经到了这么个地步:你可以爱他,更应该恨他,但是你绕不过它。了解研究现状,中国知网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了。这里对于中外文检索也都是支持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截图,这是中国知网的期刊高级检索页面。在这里能够了解在我们的选题关键词领域都发表了哪些中文论文。尤其注意这里,叫“支持基金”,可

点点绿意缀心育

点点绿意缀心育 发表时间:2018-05-18T14:30:46.2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周晓敏[导读] 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264300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用科学而有实效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去,因势利导地促进各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绿色自由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活力,意味着健康、希望、幸福。这里,我要说的是,让心理教育也添一分“绿色”,让自然、和谐、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在一个绿色人文关怀见长、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里,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的“绿色”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创设自然、和谐的“绿色心理教育”环境 1.校园园林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心育老师,它能够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通过感染、模仿、认同的心理机制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并有趣味性,要能够诱发孩子们多种活动功能,激发孩子们多种心理需求,让他们迷恋校园、热爱校园。要使校园中“每一片绿都能怡情,每一面墙都能育人”,墙上的每一条标语都可肩负育人的职责,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以自然和谐的情境熏陶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生活。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开展文明行为的心理养成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尊师爱校教育、劳动习惯教育、讲究卫生教育等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漫步在校园,使人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无时无刻不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教育。 2.班级温馨化。班级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班级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班级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绿色环境建设,创设一个科学、美观、童趣盎然、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心育环境。一个教室就是一片小天地,要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力争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班级文化要坚持开放原则,对所有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元素,进行无污染的包容和接纳。室内布置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要突出和谐育人的主旋律;窗台上的一盆盆小小的花草,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墙上的一句名人名言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彰显自由、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内涵 1.“绿色心育”是自由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自由快乐,使他们在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中成长自己,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踏青,才会发觉春天的美好,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观海,才会发觉海洋的壮观。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需要处理许多班级孩子间的小矛盾,琐碎但很重要,这时我们不妨退一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换一个角度来处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绿色心育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多倾向于自由化教育,鼓励孩子追求自我,自己适应环境,自行解决问题,并从中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心理的能力。自由开放的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并不是让孩子的思想行为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套“心理规范”,在这套规范下,允许他们自行辨别善恶、是非、真假,甚至下决定。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栽种;给孩子一张画纸,让孩子自由描绘,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快乐的孩子。 2.“绿色心育”是人性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是赋予心理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心灵出发,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美,用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去开展心理教育。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人格是心灵的语言,是教育的动力源泉。心理教育要非常注重人格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只有在融合的光合作用下,才能实现收获。教师进行教育要树立人性观念,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以信心;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师生、生生关系,创造一个开放的情感环境;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握时机,善用语言,交流中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大家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和谐地享受着生物链一样的心灵琼浆;要相信和解放学生、相信和解放教师自己、相信和解放心灵,让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得到升华。 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最高价值和出发点,愿父母、教师和社会的真爱,在自然、和谐、人性的氛围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绿色素质教育的沃土中,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健康的一代绿色新人!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2]杨敏毅谢晓敏《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1219082293.html,)/毕业论文/论文格式 文献综述对学术研究之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的探究活动。任何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无论是理论提出的问题还是实 践提出的问题——而按照学术规范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文献综述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之一。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是如何看待和解决研究者提出的问题的。首先,研究者要了解已有研究是否已经解决研究者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已经解决了研究者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也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其次,研究者如果发现已有研究并没有解决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那么,研究者就要进一步了解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已有研究主要从哪些领域或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对于研究者的问题,已有研究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那么,研究者由此可以确定自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即从何种视角、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研究者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价值也就凸显出来。因此,所谓的文献综述就是在全面搜集、阅读某一领域已有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研究者通过阅读某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总结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总结在该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把握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这是做文献综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和目的。文献综述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文献综述,由此提出研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能够了解某一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究的概貌,熟悉该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即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使研究者能够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改进与批判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发掘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途径,以及寻找新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因此,文献综述的目的就是研究者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从而使研究者发现前人研究之不足,从而提出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还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作文献综述必须要阅读大量文献,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既

人研究综述及小结

篇一:《文献综述方法个人总结》 文献综述的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他认为,文

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

人性、心理与教育

人性、心理与教育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撰 概括地看,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与潜能,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有人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主体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中国传统人性论与教育观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 明代学者薛瑄(公元1398~1464):“论性是学问大本原,知此则天下之理可明矣”(薛瑄《读书续录》卷六),“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薛瑄《读书录》卷三)“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本于命,命者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也。”(薛瑄《读书录》卷一) 1、孔子的多面论述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孟子的性善论与存心养性说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3、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说 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4、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与环境决定论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苏轼“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苏轼文集》卷四《杨雄论》) 5、董仲舒、朱熹等的性二元论与扬善抑恶论 汉代杨雄(BC53~AD18):“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 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贪仁两性:“人之诚,有贪有仁。贪仁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朱熹用“理”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以之为万物本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理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师范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当老师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也从当初边远山区的小学校教到了现代化的城区学校。每天和孩子们接触,每天做着最复杂的教育工作,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只是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认为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其实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二次大战时,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写给所有老师们一个请求,这其实也是所有家长们应该听到的话:“我是一个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那毒气室是由学有专精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和大学生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就这些人都学了很多知识,很能干,但是杀人的时候居然这么狠,所以我们的教育失败在哪儿?这位校长说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你们的努力绝不能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是呀,对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来说,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我觉得在孩子成长中的人性教育,必须有父母全程的亲自陪伴,因为父母表现出来的善良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会给予孩子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身边就碰到过一位父亲,他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十来年已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居然拍出十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十万元!笔者就想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缷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呢? 教育是有台阶的。所以家长们请记住: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应该作为现代家庭教育一条最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学术论文与综述的区别

学术论文与综述的区别 1.材料分析方面 综述:目的,总结一批相关文献所表述的相关内容,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文献,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提炼出共通问题,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全面,完整。 论文:先是有一定的资料阅读基础,选定论题,再根据论题focus论点,收集更多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出作为引证论点的论据。 2.撰写方法 综述:不含个人观点,叙述客观,主要是对过去研究的介绍。 学术论文:必须要立论,论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两中文章格式相同。 3.语言方式: 文献综述:以叙述性、介绍性的书面语言为主。 学术论文:则以理论性较强的语言进行逻辑性的论证与推理。 写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通过论文和综述的撰写,丰富了语言运用的方式。一篇好的论文有思想、观点明确而条理清晰的论文容易写,但是一篇客观的综述却是很难找到。 所以,客观的描述性的语言是要经过长期锤炼的! 你所说的平常的论文就是指学术论文吧,内容主要是你对选题的学术见解,文献综述主要是综述别人对选题的学术见解,还要包括你对别人学术观点的评价。文献综述也算是一篇学术论文,只不过和一般的论文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别。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定要注意写综述的一些重要问题: 第一,文献要尽可能全面、前沿、有代表性,文献综述写的就是文献,而且是大量的文献,综述的文献不行文献综述基本就完蛋了。 第二,要有归纳总结整理,最好能够提炼出观点来,有对选题有个整体的理解及分析,文献综述不仅要综,而且要述要有评价和你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仅仅是文献的堆砌,综述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第三,在写文献综述要注意引用来源,最好直接引用原文,避免间接转引他人引用不当的文献,也避免断章取义。 到现在才弄明白review和论文的区别,惭愧啊 现在展示一下刚摘过来的区别,呵呵不明白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 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一、文献综述

学术报告综述

《高性能阻燃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分子设计与应用》学术报告综述 报告人:王德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报告时间:2019年10月23日上午10:00-11:00 报告地点:18号楼218室 2019年10月23日,西班牙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院王德义教授应邀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From functionalization of nanomaterials to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nanocomposites”的学术报告。参加本次学术交流的还有浙江理工大学部分教师以及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 首先,王德义教授对西班牙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院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报告会中,王德义教授分别从理想分子设计、多功能纳米材料和纳米构造等方面展示了其团队在高性能纳米阻燃聚合物复合材料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加入对阻燃行为产生的协效作用,以及纳米结构与阻燃性能的构效关系,并解释了界面催化的阻燃机理,随后,介绍了该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烟雾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抑烟阻燃剂,并介绍了阻燃剂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并对阻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报告会后,王德义教授和与会师生就大家感兴趣的纳米阻燃材料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交流中王教授特别提到二十年前他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时光,分享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激励同学们珍惜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奋斗的日子,并要学会感恩,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最后,此次学术报告会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以下是会议主要内容: “1.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简述 复合材料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结合两种或多种材料,通过结合几种材料的优点来获得新材料的技术。与单相纳米材料不同的是,“纳米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吉布斯固相在1-100 nm 的纳米尺度下组成的复合相材料。这些固体可以是无定形的、半结晶的、结晶的或两者混合的。它也可以是无机的、有机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无机相和有机相在纳米尺度上的结合使得复合材料结合了无机、有机材料和纳米颗粒的许多特性。这不同于普通无机填料填充到聚合物中,由于具有量子效应和表面效应的纳米粒子的大比表面积,复合材料的许多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与添加普通填料不同的特殊变化。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发光、抗菌性能、电磁性能、阻燃性能等,因此在光学、电学、机械、生物等领域有许多新的应用。 2. 以黑磷二维纳米片材料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个领域。 研究表明,黑磷具有蜂窝状的褶皱片层结构,其热力学稳定,在光电子、催化、储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黑磷可剥离成纳米片层。类似于二维石墨烯,黑磷烯得益于其二维形貌特征、固有的高强度和突出的热性能,有潜力作为增强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纳米添加剂。添加较低含量的二维纳米填料能够显著提升聚合物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相比于黑磷的同素异形体传统的阻燃剂红磷,二维黑磷可能由于其特殊的几何特性,表现出更高的阻燃效率。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几个最根本的问题,如何宏量制备二维黑磷满足制备复合材料的需求并提高其与聚合物材料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及其分散性,同时保证黑磷烯自身的空气稳定性,是获得高性能二维黑磷/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发适用于制备二维黑磷/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以及系统地研究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阻燃等性能显得至关重要。 在考虑黑磷烯自身空气稳定性的前提下,首先从简易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角度出发,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制备二维黑磷及其表面功能化材料。通过改良的气相转移法制备高质量的黑磷晶体。随后,通过聚磷睛表面包覆的方式,提高黑磷烯的空气稳定性,同时可

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人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人性 蔡少真 教育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要吸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并以之为基础,不断的追求教育的使命,而飞沉溺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学最基本的原则,或者说教育学的根基,就是对人性的理解。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相对于动物是极度的无能,他没有尖爪利牙,无毛皮翅膀,几乎毫无进攻能力,人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生存,脱离群体者,要么是神仙,要么就是怪物。但是人要很好的生存不能逃避的三个基本问题(个体生存的三个基本问题)是:①人与他人的关系,②与职业的关系,③与异性的关系,由此而表明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 因此阿德勒对人性的理解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阿德勒称之为个体心理学。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 阿德勒指出,人不断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这种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反映了人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它主宰了我们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想绝不是客观的,而是和我们所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 如果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而区分有益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基础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因此,我们教育孩子也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或者说,要加强孩子自我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而那些不懂得社会情感为何物的孩子将会成为问题儿童。 我们也许要问,社会情感是否比追求优越感更加接近人的天性?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这两种心理在根本上拥有相同的内核,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追求被社会所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阿德勒提出过四种主要的生活风格。 1、支配-统治型:这种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感的倾向过于强烈,甚至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想通过控制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2、索取型:这种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总是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很少需要自己努力做事,也很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而总是希望周围的人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3、回避型:这种人缺乏解决问题或危机的必要信心,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试图通过回避困难避免任何可能的失败。他们常常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之中,并在其中感受到虚幻的优越。 4、对社会有益型:这种人能够面对生活,与别人合作,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常常生长于民主风气浓厚的家庭。 这四种生活风格中,前3种是适应不良或错误的,只有第四种才是健康的和值得推崇的。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前言] 距离中考只剩110多天了。学校给教师加压,教师给学生加压。从3月2日开始,早6:30开始上早自习,中午12:10到12:55学年前200名的学生还要上一节课,晚上要上晚自习到8:30,然后,学生回到家还要做各科作业到11:00多。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这种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发展人性的教育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按这个定义,人性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这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从古至今的"人性论"几乎都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欲望"(比如:孔子的"食色性也",边沁的"趋乐避苦"、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等等)。其次,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关键词:教育人性化 [主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教育人性化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强调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符合而不是违背人类本性。由此,人性教育十分重要。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它作为一个教育过

程,强调的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深刻体认人性,并且具有真 善美之人性的人。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极左思潮和形而上学 盛行,人性和抽象人性论被划上了等号,人的不少合理需要被否定。虽 然“人性”作为意识形态忌语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其遗患仍存。突出 的表现是,很多人(包括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至今不仅在理论上不 知什么是人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意识和人性自觉性也相当低。仁爱、诚信、正义、良心等反映人性的“良知”、“良能”,常常会在 一事当前或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人性水准下,体认人性、培育人性的教育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人性教育是教育人性化的必要条件。教育人性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有三个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 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无”,即学校教育中无詈骂、无威胁、无体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三无”的教育是非人性的 教育。在中间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有”,即教师对学生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这是教育具有人性魅力的条件,做不到“三有”的 教育是缺乏人性、人情的教育。在最理想的层次上,它要求教师充分 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里的“充分”仅具相对意义,而且具有理想性。以上三个层次之间 显然是“阶而升之”的关系。如果用这种由低到高的人性化教育层次衡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处于层次模式的中层甚 至下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缺乏人性和非人性的教 育现象,其中包括扇学生耳光、揪学生耳朵、体罚学生等令人发指的

怎样写学术综述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