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

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

1. 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谈重点:

(1)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个重要前提;

(2)必须是两条直线;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两条互相重合的直线视为同一条直线。

2.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图7 D

C B

A

平行用“∥”表示,如图7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 平行于CD。

知识点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1.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知识点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平行线及其性质判定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4)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2. 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例题1如图,已知∠AMF=∠BNG=75°,∠CMA=55°,求∠MPN 的大小

P

N M A

B E F G

H

例题2如图,∠1与∠3为余角,∠2与∠3的余角互补,∠4=115°,CP平分∠ACM,求∠PCM

例题3如图,已知:∠1+∠2=180°,∠3=78°,求∠4的大小

例题4如图,已知:∠BAP与∠APD 互补,∠1=∠2,说明:∠E=∠F

例题5如图,已知AB∥CD,P为HD上任意一点,过P点的直线交HF于O点,试问:∠HOP、∠AGF、∠HPO有怎样的关系?用式子表示并证明

例题6 如图,已知AB∥CD,说明:∠B+∠BED+∠D=360°

A B A B

E F E

C D C D

例题7. 小张从家(图中A处)出发,向南偏东40°方向走到学校(图中B处),再从学校出发,向北偏西75°的方向走到小明家(图中C处),试问∠ABC为多少度?说明你的理由。

例题8如图,∠ADC=∠ABC,∠1+∠2=180°,AD为∠FDB的平分线,说明:BC为∠DBE的平分线。

例题9 如图,DE ,BE 分别为∠BDC , ∠DBA 的平分线,∠DEB=∠1+∠2

(1)说明:AB ∥CD (2)说明:∠DEB=90°

随堂训练

一. 选择题

1. 如图1,直线a 、b 相交,∠1=120°,则∠2+∠3=( )

A. 60°

B. 90°

C. 120°

D. 180°

a

b

12

3

a

b

12

3

4

图1 图2 图3 2. 如图2,要得到a ∥b ,则需要条件( )

A. ∠2=∠4

B. ∠1+∠3=180°

C. ∠1+∠2=180

D. ∠2=∠3

3. 如图3,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 )

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 如图4,AB∥ED,则∠A+∠C+∠D=()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A B

C

D

E

图4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B. 同位角相等

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D. 同角的余角相等

6.如果∠1和∠2是两平行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的一对同位角,那么()

A. ∠1和∠2是锐角

B. ∠1+∠2=180°

C.

1

2∠1+

1

2∠2=90° D. ∠1=∠2

7.如图5,AB∥CD,则结论:(1)∠1=∠2;(2)∠3=∠4;(3)∠1+∠3=∠2+∠4中正确的是()

A. 只有(1)

B.

只有(2)

C. (1)和(2) C. (1)(2)(3)

8.如图6,AB∥CD,若∠3是∠1的3倍,则∠3为()

A. ο

45 B. ο

135 C. ο

120 D. ο

90

图5 图6 图7 9.如图7,DH∥EG∥BC,且DC∥EF,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包括∠1)的个数是()

A. 2

B. 4

C. 5

D. 6

10.如图8,已知AB∥CD,CE平分∠ACD,∠A=110°,则∠ECD的度数为()

A 110° B. 70° C. 55° D. 35°

图8 图9

11.如图9,如果DE∥BC,那么图中互补的角的对数是()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二. 填空题

1.如图10,CB⊥AB,∠CBA与∠CBD的度数比是5:1,则∠DBA=________度,∠CBD 的补角是_________度。

2.如图11,AC⊥BC,CD⊥AB,点A到BC边的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点B到CD边的距离是线段_____的长,图中的直角有_____________,∠A的余角有_______________,和∠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_。

图10 图11

3.如图12,当∠1=∠_____时,AB∥CD;当∠D+∠_____=180°时,AB∥CD;当∠B =∠_____时,AB∥CD。

D5

4

3

2

1C

B

A

图12 图13

4.如图13,AB∥CD,直线l平分∠AOE,∠1=40°,则∠2=___________.

5.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30°,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

6.如图14,补全下列推理过程:

∵∠1=∠2

∴()∥()()

∴∠D=()()

又∵∠D=∠3(已知)

∴∠()=∠()

∴()∥()(

图14 图15

7.如图15,AD∥BC,∠1=60°,∠2=50°,则∠A=(),∠CBD=(),∠ADB=(),∠A+∠ADB+∠2=()

8.图16,由A测B的方向是(),由B测A的方向是()

图16 图17

9.如图17,a∥b,AB⊥a垂足为O,BC与b相交于点E,若∠1=43°,则∠2=()。10.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和()

11.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a、b、c,已知a∥b,且c⊥a,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

三. 解答和证明

1、如图18,AB∥CD,BE平分∠ABC,CF平分∠BCD,你能发现BE和C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么?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18

2、如图19,AB∥CD,∠ABE=∠FCD,∠F=40°,求∠E的度数。

图19

3.已知:如图20,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说明∠P=90o.

图20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易达彼思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知识回顾 写出下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用该符号语言表示:如图,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例4.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由∠C=∠2,可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2)由∠2=∠3,可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3)由∠C+∠D=180°,可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注:(1)要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首先要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 (2)判定方法是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的。 知识点4: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推论 (一)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1、定义: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如图所示,a//b,A是直线上任意一点,,垂足为B,则线段AB的长即是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若在直线上任找一点,过作,垂足为D,则线段CD的长也是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由此可见: 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4.如图,AB⊥EF于点B,CD⊥EF于点D,∠1=∠2. (1)请说明AB∥CD的理由 (2)试问BM与DN是否平行?为什么? 二、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1: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图所示,AB∥CD,有∠1=∠2. 格式:∵AB∥CD(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例1.如图,已知a∥b,∠1=65°,则∠2的度数为() A.65° B.125° C.115° D.25° 知识点2:平行线的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格式:如图所示,AB∥CD,有∠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说明:∵AB∥CD(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2=∠3 例2.如图,点B是△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一点,DE∥AC,若∠C=50°, ∠BDE=60°,则∠CDB的度数等于() A.70° B.100° C.110° D.120° 知识点3:平行线的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格式:如图所示,∵AB∥CD(已知). ∴∠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例3.如图,若AB∥DE,BC∥FE,则∠E+∠B= . 注: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都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且不可忽略前提条件“两直线平行”,不要看到同位角或内错角,就认为是相等的。 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2014~201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2014~201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 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 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 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 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 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 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 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 ℃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 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 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板书设计】: 【总结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经典题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经典题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如图所示,同位角共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有8条互不重合的直线,l1,l2,l3…l8,若l1⊥l2,l2∥l3,l3⊥l4,l4∥l5… 6.如图所示,AC⊥BC,DE⊥BC,CD⊥AB,∠ACD=40°,则∠BDE等于()

8.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11.如图所示,BE∥DF,DE∥BC,图中相等的角共有() 13.如图所示,DE∥BC,DC∥FG,则图中相等的同位角共有() 14.如图所示,AD∥EF∥BC,AC平分∠BCD,图中和α相等的角有() 1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

16.把直线a 沿水平方向平移4cm ,平移后的像为直线b ,则直线a 与直线b 之间的距离为 17. (2009?宁德)在下列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 18.(2004?烟台) 4根火柴棒摆成如图所示的象形“口”字,平移火柴棒后,原图形变成的象形文字是( )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9.已知∠α和∠β的两边互相平行,且∠α=60°,则∠β= _________ . 20.(2004?西宁)如图,AD∥EG∥BC,AC∥EF,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含∠1)有 _________ 个;若∠1=50°,则∠AHG= _________ 度.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21.(2009?永州)如图,直线a 、b 分别被直线c 、b 所截,如果∠1=∠2,那么∠3+∠4= _________ 度.直线a 、b 分别被直线c 、b 所截. 22.(2010?抚顺)如图所示,已知a∥b,∠1=28°,∠2=25°,则∠3= _________ 度. 23.如图,已知BO 平分∠CBA,CO 平分∠ACB,MN∥BC,且过点O ,若AB=12,AC=14,则△AMN 的周长是 _________ .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4的算术平方根值等于( ) A .2 B .-2 C .±2 D .2 2、一个自然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x ,则a+1的立方根是( ) A .31x + B .23(1)x + C .321a + D .321x + 3、如图所示,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CD AB //( ) A. 43∠=∠ B. 21∠=∠ C. DCE D ∠=∠ D. ο 180=∠+∠ACD D 4、如图,AD ∥BC ,∠B=30°,DB 平分∠ADE ,则∠DEC 的度数为( ) A .30° B .60° C .90° D .120° 5、A (―4,―5),B (―6,―5),则AB 等于( ) A 、4 B 、2 C 、5 D 、3 6、由点A (―5,3)到点B (3,―5)可以看作( )平移得到的。 A 、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 B 、先向左平移8个单位,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 C 、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 D 、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 7、如图,已知AB ∥CD ,直线MN 分别交AB 、CD 于点M 、N ,NG 平分MND ∠,若170∠=°, 则2∠的度数为( ) A 、10° B 、15° C 、20° D 、35° 8、一辆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平行原来的方向上前进,那么两次拐弯是( ) A 、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B 、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50° C 、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 D 、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50° 9、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有( ) ①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 ② 有一条公共边的角叫邻补角; ③ 内错角相等。 ④ 对顶角相等; E D C B A 432 1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7题图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精品文档 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1. 有理数: ⑴ 凡能写成q (p,q 为整数且p =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 P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二不是有理数; (3) 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 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 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自然数=0和正整数; a >0 a 是正数; a v 0 = a 是负数; a > 0 = a 是正数或0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 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 ⑶相反数的和为0二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⑷相反数的商为-1. (5) 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w w w .x k b 1.c o m 4. 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 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 等于它的相反数; (1) 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 0小; (2) 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 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 -1 , -2 , +1, +4, -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 6. 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精品文档 (2)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正整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正整数 整数丿零 ②有理数彳 [负整数 分数J 正分数 分数负分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 距离; 0) (2)绝对值可表示为: a (a=0) [-a (a<0) lai ⑶ 」=1 二 a A 0 ; 1 二 a <0 ; a a ⑷|a|是重要的非负数, 即 1 |a| > 0,非负性 _ Ja {a> 0) ,-a g0) ,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5.有理数比大小: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难题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为40°,那么另一角是 度. 9.如图,已知∠l+∠2=180°,∠3=∠B,试判断∠AED 与∠ACB 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证明. 13.如图,已知21//l l ,AB ⊥1l ,∠ABC=130°,则∠α= . 14.如图,直线AB ∥CD ,∠E FA=30°,∠FGH=90°,∠HM N=30°,∠CNP = 50°,则∠G HM 的大小是 . 16.如图,若AB ∥CD ,则( ). A .∠1=∠2+∠3 B.∠1=∠3一∠2 C.∠1+∠2+∠3=180° ∠l 一∠2十∠3=180° 17.如图,AB ∥CD∥EF,EH⊥CD 于H,则∠BA C+∠ACE +∠CEH 等于( ). A .180° B .270° C . 360° D. 450 例2 如图,某人从A 点出发,每前进10米,就向右转18°,再前进10米,又向右转18°,这样下去,他第一次回到 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了________米. 变式训练: 1. 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 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 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 是150°, 第三次拐的角是∠C ,这时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 A C A A 1 A 2 18o 18o

平行,则∠C= . 22.如图,已知射线CB∥OA,∠C=∠OAB=100°,E、F在CB上,且满足∠FOB=∠AOB,OE平分∠COF. (1)求∠EOB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OFC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 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 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例3 如图,将纸片△ABC沿DE折叠,点A落在点A′处,已知∠1+∠2=100°, 求∠A的度数. 变式训练:1.如图, 已知:∠1=∠2,∠3=∠4,∠5=∠6. 求证: AD∥BC. 2.已知CD⊥AB于D,EF⊥AB于F, ∠DGC=105°,∠BCG=75°,求∠1+∠2的度数. A D B C 1 2 A E A B C D E F 2 3 1 4 5 6 B C A E G 2 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题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2. 如图,AD ⊥BC 于点D ,EF ⊥BC 于点F ,EF 交AB 于点G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E ,且∠1=∠2.AD 平分∠BAC 吗?说说你的理由. C E 1 2 A B C D F G E

3. 如图,若AB ∥CD ,∠1=∠2,则∠E =∠F ,为什么? 4、如图,将纸片△ABC 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 ′处,已知∠1+∠2=100°, 求 ∠A 的度数. 5、如图,直线AC ∥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 A ,PB ,构成∠P AC ,∠APB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 (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试说明:∠APB =∠P AC +∠PBD .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 AC +∠PBD 是否成立? (3)当动点P 落在第③部分时,请全面探究∠P AC ,∠APB ,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 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说明. 1 2 A B C D E F A D B C 1 2 A E

一、能力提升 1. 如图,已知∠ABC +∠ACB =110°,BO 、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EF 过O 与BC 平行,则∠BOC = . 2. 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EFB =65°, 则∠AED ′的度数为 . 3. 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 . 4.如图,已知∠1+∠2=180°,∠A=∠C,AD 平分∠BDF.求证:BC 平分∠DBE. B 1 2 F D E C A 5、如图,已知∠ABD 和∠BDC 的平分线交于E ,BE 交CD 于点F ,∠1 +∠2 = 90°. 求证:(1)AB ∥CD ; (2)∠2 +∠3 = 90°. 6、如图,已知AB ∥CD ,∠BAE =30°,∠DCE =60°,EF 、EG 三等分∠AEC . (1)求∠AEF 的度数; (2)求证:EF ∥AB . E G D C F A B 1 2 3 E D B C′ F C D ′ A 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C 1 2 3 A B D F E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拔高训练题讲解学习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拔高训练题 1.如图1,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后,点D ,C 分别落在'D ,' C 的位置.若 ∠EFB =65°,则'AED 等于__________. 2. 如图2,AD ∥EF ,EF ∥BC ,且EG ∥AC .那么图中与∠1相等的角(不包括∠1)的个 数是__________. 3. 如图3,AB ∥CD ,直线AB ,CD 与直线l 相交于点E ,F ,EG 平分∠AEF ,FH 平分 ∠EFD ,则GE 与FH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 (1) (2) (3) 4.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 ) A .30°和150° B .42°和138° C .都等于10° D .42°和138°或都等于10° 5.如图4,点E 在CA 延长线上,DE 、AB 交于点F ,且∠BDE =∠AEF ,∠B =∠C , ∠EFA 比∠FDC 的余角小10°,P 为线段DC 上一动点,Q 为PC 上一点,且满足∠FQP = ∠QFP ,FM 为∠EFP 的平分线.则下列结论:①AB ∥CD ,②FQ 平分∠AFP ,③∠B +∠E =140°,④∠QFM 的角度为定值.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个数 A .1 B .2 C .3 D . 4 (4) (5) 6.如图5,AB ∥EF ,EF ∥CD ,EG 平分∠BEF ,∠B +∠BED +∠D =192°, ∠B -∠D =24°,求∠GEF. 7. 已知:如图6,AD ⊥BC 于点D ,EG ⊥BC 于点G ,∠E =∠3. 求证:AD 平分∠BAC . (6)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小于0的数;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4)-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5)自然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6)a>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0 ? a 是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1.2 有理数 (1)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2)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3)有理数的分类: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即数轴的三要素) (5)一般地,当a 是正数时,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距离原点a 个单位长度; (6)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一般地,设a 是正数,则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为a 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右,表示-a 和a ,我们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7)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互为相反数; (8)一般地,a 的相反数是-a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9)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10)a 、b 互为相反数?a+b=0 ;(即相反数之和为0) (11)a 、b 互为相反数?1-=b a 或1-=a b ;(即相反数之商为-1) (12)a 、b 互为相反数?|a|=|b|;(即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13)绝对值: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a|≥0) (14)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其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15)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16)0a 1a a >?= ; 0a 1a a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专题练习

1 D F C B A 2 E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 专题 一、推理填空题 1.已知:如图,DE ∥BC ,∠ADE =∠EFC ,将说明∠1=∠2成立的理由填写完整. 解:∵ DE ∥BC ( ) ∴∠ADE =_______( ) ∵∠ADE =∠EFC ( ) ∴_______=_______ ( ) ∴DB ∥EF ( ) ∴∠1=∠2( ) 2.已知:如图所示,∠1=∠2,∠A =∠ 3.求证:AC ∥DE 证明:∵∠1=∠2( ) ∴AB ∥____( ) ∴∠A =∠4( ) 又∵∠A =∠3( ) ∴∠3=____( ) ∴AC ∥DE ( ) 3.已知:如图,∠ABC =∠ADC ,BF 、DE 分别平分∠ABC 与∠ADC .且∠1=∠3.求证:AB ∥DC . 证明:∵∠ABC =∠ADC , .2 1 21ADC ABC ∠=∠∴( ) 又∵BF 、DE 分别平分∠ABC 与∠ADC , .2 1 2,211ADC ABC ∠=∠∠= ∠∴ ( ) ∴∠______=∠______.( ) ∵∠1=∠3,( ) ∴∠2=∠______.(等量代换) 43 21 A B C E

∴______∥______.( ) 二、证明题 4.如图,AB ∥CD ,AE 交CD 于点C ,DE ⊥AE ,垂足为E ,∠A =37o,求∠D 的度数. 5.如图,已知AB ∥CD ,∠1=100°,∠2=120°,求∠α的度数。 6.如图,CD AB //,AE 平分BAD ∠,CD 与AE 相交于F ,E CFE ∠=∠。求证:BC AD //。 7.如图,CD ∥AB ,∠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 与AB 有怎 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A B C D E α21 F E D C B A 2 1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1.c o m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