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生态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

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

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

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

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1.群落的性质(争论):

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 :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段(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

2)个体性观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始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连续的)(实际上)群落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大量的样地调查发现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会有种类组成相似的一群植物出现。但是即使两个相邻的群落地段其种类组成也不会百分之百完全相同。

3)拟有机体观点(Quasi-organism viewpoint):有机体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有些种确有强烈的附依性,但是,某些种群确是独立的,它们可以在其他群落中很好地发育。所以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把它当作拟有机体比较合适。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生态系统”的观点。(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 theory)

2.演替机制及其五个学说:

演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那种观点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挑战之一。

接力植物区系说:演替是由若干不连续的系列群落所组成,构成每一种系列群落的种类在一起经历若干阶段后,改变了他们的生境,使得组成下一个系列群落的新种以较强的竞争力代替前一个系列群落,这个过程依次重复,直至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生境对生长在其中的植物的反应;演替中植物种是成批的出现或消失。

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演替进程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演替早期阶段不但存在先锋植物,而且也存在演替系列群落种和顶极植物种。在演替过程中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逐渐被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所替代。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竞争和资源比例说:一个特殊的种在某一特殊的环境资源比例范围内竞争最为成功。环境资

源的比例存在着时间的变化,那么组成群落的种类也将随着资源比例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导致了群落演替。(例如耐荫植物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

种间三重相互作用机制说:演替是一些种对另外一些种直接或间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种间关系可以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忍耐。促进是由于改变了环境条件而有利于其他种(与接力区系说一致);抑制是已经定居的植物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或成熟,特别是阻止其他植物的定居。忍耐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其他植物种的存在。在大多数演替中同时存在这三个过程。

生活史对策说:把生活史对策划分为r-对策(R-strategy)、k-对策(k-strategy);根据植物种对干扰、竞争、胁迫的适应特征,植物可分为三种基本生活史对策:R-对策(ruderal strategy杂草型对策—先锋种)、C-对策(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对策——中期竞争种)、S-对策(stress-tolerant strategy胁迫对策-顶极种)。

3.干扰理论:

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是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是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

按干扰起因:自然(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干扰;人为干扰

按干扰来源:内部干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经常有一些易被人们忽略的内在。包括树倒、机械摩擦、种间竞争和生物相克作用等;外部干扰由森林外部因素引起,如强烈的火灾、风暴、沙暴、冰雹、霜冻、洪水、雪压、干旱和人为砍伐及放牧等

4.如何理解群落演替和干扰理论是是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植物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变动是在群落之间进行的,延续的时间可长可短。生态退化其本质就是导致群落逆演替。成功的人工植被或生态系统都是在深入认识生态原则和动态原则的基础上,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因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最有效的是顺应生态系统演替发展规律来进行。

演替理论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根据演替理论,通过人为手段对恢复过程加以调控,可以改变演替速率或演替方向。

群落演替主导因子包括:内因演替(植物性演替)由植物群落本身生命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所制约的。外因演替(生态演替)由群落以外的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外部干扰),把干扰结合到演替过程中认识是当代演替理论的重大进展。按干扰性质有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干扰可以从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改变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的对象是受损生态系统,而干扰是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也是保护和促进生态恢复的主要手段。生态恢复的机理就是通过排除干扰,加强生物组分的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状态。所以封育保护生态系统,人工促进生态恢复或植被重建都要运用干扰理论。

5.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一) 核心原理

1.整体性(holism)原理

整体论和还原论是探索自然过程的两种不同途径.

还原论:自然是一个机械系统,最终还原为一个决定性的力的控制下的个别微粒行为。研究就把一个整体划分成若个成分分开研究,进行各成分分析、定量表述,从而简化了研究。

整体论: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

一些从整体中分开来的成分的研究不能揭示复杂系统或有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研究要以整体观为指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其组成成分了解是多余的。2.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态恢复必然是建立一个结构、功能协调的生态系统,才能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和自我维持。这种稳定态就是一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就整体而言可分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3.自生原理

生态系统的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来维护系统相对稳定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在自我稳定中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生物学原理

1.边缘效应原理2.物种共生原理3.生态位原理

4.物种多样性原理

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

功能团多样性:与系统的某种功能直接相关的物种群,功能群内的物种对系统的作用有更大的相似性。功能团数目比物种数目的多少更能说明多样性对系统的影响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不总是意味着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功能。

三)生物—生境原理1.主导生态因子原理2.物种耐性原理

6.自我设计理论与人为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自生原理——自组织、自优化、自维持、自调节作用)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群落、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

7.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假说

关键种假说(keystone species hypothesis)(E)

物种丰富度有一个阈值,当多样性低于阈值时,生态系统功能随多样性较低而降低;高于阈值时,多样性大小变化对生态系统同功能影响变化不大。

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B)

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都是独特的,任何物种的丢失都会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无效(零)假说(null hypothesis)(C)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去除和增加对生态系统功能没有影响;或者说生态系统功能对物种数目的变化不敏感。

不确定假说(idiosyncratic hypothesis)(D)

生态系统功能随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却是不可预测的。

冗余假说(redundant species hypothesis)(A)

生态系统存在可以维持正常功能的最小物种数(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物种数目达一定程度后,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而言是冗余的。

8.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更一致的看法。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经历破坏性环境干扰时维持系统功能的生物保险。

多样性可提高系统抵抗力和降低时间尺度上的变异性。

尽管如此,尚未找到普适的理论揭示多样性和稳定性之间的模式或作用机制,而且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对立的见解。但这方面研究取得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三章生态退化

1.生态退化概念以及具体表现:

生态退化是与生态进化相反的生态演替过程。

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发生的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或结果。

具体表现为生态因子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章家恩等,1997)

2.绿洲的发生、迁移和衰败过程

绿洲形成条件

1)地质地貌条件:群山崛起,山区降雨量大,山前洪积

扇前缘与冲积平原,以便使水下滲、流动与储蓄。

2)高山冰雪条件

3)气候条件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冰雪融化。

4)防沙阻砂“绿色屏障”条件

5)人文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适度经济活动,促进绿洲化

绿洲的发展

天然绿洲发生因素:综合因素作用:以水为主导因素,气候变异导致河流水量剧变是绿洲兴哀的关键。

绿洲的影响因素:人类开发决定着绿洲的发展

绿洲迁移规律

绿洲依靠水而存在,河流是决定绿洲发展变迁的根本条件

溯源迁移(纵向发展):由河流下游向上游发展

横向发展:有河岸向高级地发展

绿洲衰败原因

气候持续变干,河流水量减少——古楼兰绿洲衰落。

河流改道——绿洲随水而迁移现象极为普遍。(黑河)

沙漠化扩展——古代绿洲淹没在流沙中。

土地盐碱化——灌溉绿洲;缺少淋洗。

人口增长——耕地扩大,灌溉用水增加,供水矛盾产生。

3.退化生态系统或受害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

4.生态退化过程示意图:

5.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原因和过程

6.如何理解生态退化

第四章生态恢复规划与实施

1.你对生态恢复的目标的认识

长期目标:应是生态系统自身可持续性的恢复。但由于这个目标的时间尺度太长,加上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可能会导致恢复后的系统状态与原状态不同。

短期目标:按‘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制定。针对不同退化阶段,确定不同的短期恢复目标。

2.生态恢复的依据

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建议比较恢复系统与参照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干扰体以及非生物的生态服务功能。

判断恢复还要在一定的尺度下,用动态的观点,分阶段检验,反映生态恢复的阶段成果。

利用系列结构,功能组成成分的测定,即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活力,组织,恢复力等指标,

利用这些测定指标,评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可行的。

3.生态教育:

决策层:对省市各级政府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者,主要培训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知识,生态退化系统的知识、生态恢复规划原则及主要思路。对县、乡中低层次进行生态实施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培训。

研究层:研究者和技术指导者,培训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恢复方法与技术。

实施层:主力军农民,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实施操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中小学教育开展培养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

未退化的生态系统与状态1和状态2在自然条件下或者有人为干扰条件下是可逆的过程,但是状态3经过一个阈值到状态4,然而,要从状态4恢复到状态3是很难的。这种现象在脆弱的环境条件下处处可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环境条件限制,生态恢复工作举步艰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就是生态退化超过了临界阈值,需要化很大财力、人力和时间,逐渐才能恢复到理想的预期状态。

5.论述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一般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1)首先要明确被恢复对象,并确定系统边界;

(2)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与转化分析,退化主导因子、退化过程、退化类型、退化阶段与强度的诊断与辨识;

(3)生态退化的综合评判,确定恢复目标;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分析;

(5)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建立优化模型,提出决策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6)进行实地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与模拟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试验,获取在理论和实践中具可操作性的恢复重建模式;

(7)对一些成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示范与推广,同时要加强后续的动态监测与评价。

6.生态恢复的机理

通过排除干扰,加强生物组分的变化和启动演替过程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种理想状态。

首先建立生产者系统(主要指植被),由生产者固定能量;通过能量驱动水分循环;以水分带动营养物质循环;在生产者建立的同时或以后建立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生物。

7.生态恢复的管理者,如何指导干部开展具体的生态恢复工作?

首先开展区域植物群落演替、植被地带性规律调查分析;

第二,受损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

第三,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气候、可利用的条件等)综合分析制定生态恢复恢复目标的总目标和短期目标。

第四,制作区域生态恢复统一规划;

第五,构建恢复技术体系;

第六,组织生态恢复实施工作。

第七,制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

第八,建立生态系统的综合可持续利用政策和技术。

第九,开展生态恢复监测和完善修改工作。

第十,完善生态恢复效益评价和宣传,开展持续性适应性管理。

第五章植物外来种与退化生态系统

1.入侵种、生物入侵、十数规律、阿利效应的物理意义

入侵种:在新栖息地发生时空性增殖和扩散,对本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并且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部分外来种。

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乃至爆发,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难以控制的不良影响。

十数规律:外来种从原产地转运到一个新地点过程中,仅有10%种可以存活下来;大约又只有10%的幸存物种者能够成功定居;最终定居下来的物种中仍只有10%成为入侵种,并产生危害。变动范围5%~20%

阿利效应:定居初期外来种种群数量少,或者性比偏离大,加上遗传多样性贫乏,个体具有较低的繁殖率,种群仍然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很可能发生种群衰落。

2.入侵种判断三个标准

第一,物种在引入地建立了庞大的种群;

第二, 物种向周围地区很快扩散;

第三, 物种对新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造成明显的损害和影响,并因此造成经济损失;

3.生物入侵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引入:生物离开原来的生态系统达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定居:生物达到新的生境后,经过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成功地建立了种群,并至少完成一个世代。是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

适应:入侵种在新环境中已经繁殖了很多代,由于入侵时间短和个体基数少(N),种群增长缓慢,但是每一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有或无,长短不一。

扩散:入侵种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能力。

4.入侵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哪四个方面?

1)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

较广的分布范围、生态幅较宽繁殖能力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快速的扩散能力等。(1)生态适应能力强。(2)繁殖能力强。(3)传播能力强。

主要表现在:有适合通过媒介传播的种子或繁殖体,传播率高;种子较小,难于清理,可随风和流水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善于与人共栖,容易通过人类活动被传播。

2)入侵种的适应性进化“引入/定居/适应/扩散”

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对自然选择的快速适应性响应。在几年到几十年产生适应性良好的可遗传的性状变异(例如杂交种)。

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杂交和基因重组。

3)种间作用竞争、化感作用、互利共生

4).群落的可侵入性

5.如何控制和消除已定居的外来种?

(1)机械法:只有外来种的数量少,分布不广时,用机械法控制外来种才会有效。对无性繁殖的外来种、可产生大量生命期长的种子的外来种难以奏效。拔除外来种的幼苗、用刀斧砍倒树茎、水淹的方法、火烧的办法等

(2)化学法:除草剂的专一性很重要。用化学法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间、温度;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除草剂的威力,二是为了不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3)生物控制法:主要是对外来种的原栖息地进行考察,了解其天敌和病原体,研究和评估它们的安全性,而后引进这些病原体、天敌等到受外来种入侵的地方释放,使外来种得到控制。在生物控制法的应用中,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4)有效地恢复:当外来种已被控制或消灭之后,要及时地对这些受到干扰地带进行恢复建设。

6.举例说明2入侵种的入侵途径、入侵机理、危害、防治措施?(水葫芦、、紫茎泽兰、豚草、

野兔子、长足捷蚁、B型烟粉虱)

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云南80%面积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都有分布,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东扩散。与农作物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种子上面有很多细毛,牛吃了消化不了,会得严重的胃病。

豚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遮盖和压抑土生植物,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农业减产,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营养。——花粉造成空气污染,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源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全世界很多国家人们的健康都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美国人人闻风色变。——据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更多的种子,因此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豚草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尚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清除。

水葫芦:它的茂密植株遮蔽了阳光,夺去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消亡,它的疯长还阻塞了河流航道。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理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5亿元以上,仅上海市一年就要从水体中打捞出80万吨水葫芦。

互花米草(大米草):20世纪80年代初引种成功.大米草高1.7—2米,根系发达,繁殖能力极强,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每年以5—6倍的速度自然繁殖扩散,“大米草”作先锋来固泥筑堤。危害:毁灭性地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搁浅), ,容易造成沿海养殖的贝类、蟹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诱发赤潮,殃及深海生物;与沿海滩涂上的本地植物争夺生长空间,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容易堵塞航道等。

7.B型烟粉虱入侵机制:非对称交配互作、与病毒互惠共生。

8.论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乡土种和外来种的关系?

答:以乡土种为主,慎重且适量应用外来种。

1)植被恢复的目标是植被自身可持续性恢复,国外学者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逼真再现,国内学者认为植被恢复应注重功能的恢复。

2)成功的植被恢复,植被具备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是不可入侵性(能抵制入侵)、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具有营养保持力、种群间相互关系协调。

3)在目标生态系统规划时,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种群选择要依据“参照系”,选择的物种可能属于原生生态系统的组分。依据恢复区所处的生境条件来选择,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应生境种群。4)种群配置要依照:生物共生互生、生物生态位原理、建立良好的复合群体、形成互惠共生的群落。

5)乡土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仅适应物理环境条件,而且与其它种群关系协调,可顺利发展为自然结构类似的群落,为人类提供比较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外来种不仅要适应环境条件,进行长期的驯化;以外来种建立的种群或群落,自然植物种群往往繁衍受到一定限制,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较片面。而且有可能转化为“入侵种”,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很大损害。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

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功能(即生态系统中的生境、生物或系统性质及过程)中获取的利益。

服务对象:人类

服务内容:提供生活消费的产品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功能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如下特征:

1)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包括提供生活消费的产品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的功能。

2)外部经济效益:如林业部门栽树水利部门受益,旅游业旺服务业受益。

3)公共商品: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且具有非涉它性、非排它性。

4)社会资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有益于区域,甚至是全人类,决不是对于某个私人。

5)不属于市场行为: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或建立法规实施生态补偿,以保护环境、持续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3.怎样进行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特征,以经济学原理和行政政策机制为依据,生态补偿需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恢复原则。根据生态补偿的目的和意义,生态补偿机制首要必须坚持“污染者和破坏者付费”原则。

2)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从经济学角度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必

须承担受益成本,“受益者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

3)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原则。建设者和保护者是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创造者,应该得到外部经济的服务效益。

4)补偿形式多样化,自行补偿和委托补偿相结合。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不具备自行恢复的的条件下,通过支付资金委托国家林业部门进行破坏区植被恢复或异地植被恢复。

5)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互补原则,实行共享共建原则,并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补偿途径。目前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比较低,政府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购买者,利用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转化率,确保生态补偿顺利实施。

6)恢复面积或植株数等量补偿和加倍补偿原则。一般保护区的破坏可以实行等量补偿,但是对全面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或重点保护对象的破坏,应当实行加倍补偿。

7)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适量补偿原则,逐步提高市场转化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适量补偿,需要全面考虑生态区和经济区的多种因素如直接成本、建设成效、机会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支付能力等。

第七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生态系统健康:

既可理解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也可理解为一门科学。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是稳定和持续的,也就是说它是活跃的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并能够在一段时间后自动从胁迫状态恢复过来,这个生态系统是健康和不受胁迫综合症的影响。

2.健康的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不存在失调症状

2)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

3)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

4)对邻近的其它生态系统没有危害

5)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推动作用。

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

活力:即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营养循环容量。

弹性(恢复力):即胁迫消失时,系统克服压力及反弹回复的容量。

组织性:即系统的复杂性,这一特征会随生态系统的次生演替而发生变化和作用。

4.为什么健康的生态系统可支持多种运作方式?

健康的生态系统可支持多种运作方式。

干燥的草原可作为牧场,也可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由于过度放牧与开垦,在一些干燥地区已经出现严重的土壤流失及盐碱化,这些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和生物多样性损失,最终结果是土地利用的运作方式也相应减少。

生态系统运作方式的多样性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

运作方式越多,就越可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结构。

第八章生态系统管理

1.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定义和理论框架尚处在争议之中。

任海等(2000):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2.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适应性管理:生态系统事件的发生不可能是确定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适应性管理承认它只能依赖于我们对于生态系统临时的和不完整的理解来进行,允许管理者对不确定性过程的管理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适应性管理计划的提出必须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和科学分析,以增加政策制定者、经营管理者和公众对于因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的了解,还要通过对公众的宣

传教育,使他们理解和参与我们的适应性管理行动。

3.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三者间的关系也很紧密: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状态,而生态系统管理则是维持这些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胁迫下,生态系统会不健康或不持续,就需要相应的管理来回到健康与可持续方向上来;在没有胁迫的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每一个时间段均有一个健康状态,这些均为健康的生态系统,而仅仅处于发展中期(壮年期)的生态系统是可持续的,在早期和晚期均是不持续的;在生态系统壮年阶段,受到外界胁迫时,先要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再进行管理,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恢复应遵循那些生态伦理思想

西方生态伦理有两大学派,即人类中心主义学派和自然中心主义学派,中国儒家和道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为了寻找、确立自己在自然界中优越地位,维护自身利益,人出于主导地位,不仅对自然有开发和利用的权利,而且对自然有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自然中心主义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有机体,自然界每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生命的目的中心(物种平等),但是,人类的生物本性和文化本性,决定了人类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信息观察者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道德代理人和调控者,能肩负起地球上生命的重托和希望,这是地球生物圈赋予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中国儒家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合其德”、“天道生生,仁民爱物”、“时禁,毋变天之道,毋觉地之理”;道家认为“万物平等自化”、“法天贵真,道法自然”、“以道易天下”等。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建筑环境学期末考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 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研究与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就是:了解人与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就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地方平均太阳时就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真太阳时就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气温就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绝对湿度就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内扰含有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包括有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进入室内。 任一时刻房间瞬时得热量的总与未必等于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 冷负荷与得热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房间的构造、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与热源的特性。一般说来,当环境温度下降时,表层温度下降;情绪上升时,表层温度上升;人体出汗之后,表层温度下降。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的形式包括有对流、辐射、蒸发,影响因素包括有衣服热阻、环境空气温度、皮肤蒸发与呼吸散湿、空气流速、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等。 人体的皮肤蒸发散热量与环境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皮肤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服装的潜热换热热阻等三个因素有关。 调查对环境的热感觉的简写为:TSV。热舒适就是表示对环境表示满意的状态,简写为TCV,预测平均评价(简写为PMV)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简写为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比。当室内热环境处于最佳的热舒适状态时,仍有5%的人不满意,因此ISO7730对PMV-PPD的推荐值在-0、5~+0、5。 从冷或热环境中突变到中性环境时,则会出现热感觉短时间的“超前”,即所感觉到的冷热感指标比稳定时要更低。 可感受到的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就是:空调房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甲醛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0、08mg/m3 II类民用建筑≤0、12mg/m3。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I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楼、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II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楼、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体育馆。 世界约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 《民用建筑室内污染环境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定氡的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200Bq/m3,II类民用建筑的标准为≤400Bq/m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方法包括:源头治理、通新风稀释合理组织气流、空气净化。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不同之处有:病因可查、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对策、离开建筑,疾病不会消失、康复时间较长,而且需远离建筑、不需要对她同室人健康进行调查、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建筑相关疾病与病态建筑综合症相同之处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随室内人员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恢复生态学题目

一、選擇題 1、下麵哪一個選項是2007年召開の第18屆國際恢復生態學大會主題( c) A 邊緣の生態恢復 B 生態恢復の全球性挑戰 C 變化世界中の生態恢復 D 瞭解和恢復生態系統 2、哪個是國際生態學學會提出の定義( a ) A 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の過程 B 強調恢復到干擾前の理想狀態 C 研究生態系統退化の過程及原因 D 生態學恢復の過程與機理、生態恢復與重建の技術與方法の科學 3、國內外學者對恢復生態學及生態恢復定義不包括那個觀點( d) A 強調恢復到干擾前の理想狀態 B 強調其應用生態學過程 C 生態整合性恢復 D 生態學恢復設計 三、填空題 1、恢復生態學屬於___應用生態學_____の一個分支。 2、1985年,___國際恢復生態學會__成立,標誌著恢復生態學學科已經形成。1996年,第一屆世界恢復生態學大會在____瑞士____召開。 3、恢復生態學學科是以社會現實の______退化生態系統__為研究對象,並以_解決實際の生態環境_______為主要目の。 4、生態恢復の過程和機理研究,必須從不同の_空間組織層次_______上來進行,從宏觀の____景觀水準___到微觀の___分子_____,生態恢復の技術也從宏觀の__3s、遙感、全球定位系統_到微觀の_生物技術_____。 5、如何進行綜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復和重建退化資源、保證資源の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是__提高區域生產力______、___改善生態環境_____、____使資源得以持續利用____、經濟得以持續發展________の關鍵。 6、恢復生態學學科の主要應用特徵是__社會實踐______。 7、生態恢復實踐必須遵循_生態學規則_______,必須應用___恢復生態學理論_____來指導生態恢復實踐,而__恢復生態學理論の創新______將是成功進行生態恢復の基礎。 8、2000年召開の第12屆國際恢復生態學大會,主題是__以創新理論深入推進恢復生態學の自然和社會實踐______。 四、名詞解釋 1、恢復生態學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の原因與過稱、退化生態系統回復の過稱與機理、生態恢復與重建の技術與方法の科學。

建筑环境学最全面习题库考试必备

《建筑环境学》题库子夜木须染整理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 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 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 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 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 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 A 裸地 B 荒漠化地 C 盐碱地 D 垃圾堆放场 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 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2、退化生态系统,甚至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裸地,即使方法正确,其生物多样性也不能逐渐恢复。()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4、生态系统的退化总是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三、填空题1、退化生态系统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其退化特征。2、裸地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主要是自然干扰形成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形成

建筑环境学参考答案

1 、建筑物一般应该满足哪方面的要求: (1)安全性:避免由于地震、台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建筑的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和舒适 (4)美观性:有亲和感,社会文化的体现 2 建筑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2)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对建筑有关的气候要素有哪些: 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降水天空辐射土壤温度 4 太阳常数: 大气层外的辐射强度。1353瓦每平方米 6 落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有哪几部分组成: (1)直射辐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2)散射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云层散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3)大气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后再向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在日间比例很小,可以忽略。 7空气温度和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区别: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离地面1.5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空气温度也就是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计算温度增加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 8为什么夏天中午人们在室外感觉温度比天气预报空气温度高:体感温度是人体感觉到的温度,是一个综合的空气温度,太阳辐射,风速,湿度等的综合概念,在夏天中午,太阳辐射强烈,人体吸收了一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故人们在室外感觉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 9 风的成因有哪些: 风是指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1) 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也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2)大气环流:造成全球各地差异,赤道和两极温差造成(3)地方风:造成局部差异,以一昼夜为周期,地方性地貌条件不同,造成,如海陆风山谷风、庭院风、巷道风等(4)季风:造成季节差异,以年为周期,海陆间季节温差造成,冬季大陆吹向海洋,夏季海洋吹向大陆 10、描述风的两个主要参数: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速:单位时间风所进行的距离。 11、简述建筑小区风场形成的机理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最新恢复生态试题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8 个,每个 2 分,共16 分) 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如何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原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损害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包括帮助恢复和管理原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的过程。 2 生态恢复: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过程。 3 生态系统退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的共同作用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变化( 量变或质变),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5 生态型:种群内分化出来的一些适应特定生境条件的类群成为生态型. 6 种群对策(bionomic strategy) :是指物种在生存斗争中为求得生存而对环境条件采取的适应方式。 7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 ,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10 偶见种(rare species) :偶尔在群落中出现的物种,称为偶见种。 14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15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16 护理植物:指那些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 target species )生长发育的物种。 18 关键种:物种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表示,它指1平方米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近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I0=1353W/m2 云量:将天空分为10份,被运遮盖的份数。 同一位置冬季大气压力比夏季高(海洋则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风的要素:风向,风速。 风玫瑰图:反映一个地方风向,风速,包括风向频率图与风速频率图。 大气边界层:地表500—1000m。 室外气温: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一年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达。 霜冻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因素影响,离建筑物越远,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 霜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为霜洞。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大致在230k-285k之间。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空气水汽量有关。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既水蒸气密度。 一天中绝对湿度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的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晴朗等影响,大陆低于海面,夏天高于各天,晴天低于阴天。 城市气候的特点;1平均风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2气温高3云量比郊区低,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弱。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产生局部高速流动。 产生热岛效应原因: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的人为热等原因。 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热岛中心温度减法同时间同高度附近郊区温差值。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最低日照标准:以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为标准。 我国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将全国分为5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普通玻璃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为0.84,而low-e玻璃为0.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加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等效的温度值为计算方便推出一个当量室外温度。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传递:1室外空气2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入的热量。 通过透光维护结构显热传递:1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2透过玻璃的光辐射得热。 围护结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牙高的一侧相分压低的一侧转移。如果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段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建筑环境学》试题库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一般为23.5~- 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向东分12时区,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 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大气越清澈,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8、对于龙湖来说,南向表面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能量为最大。 19、对于中原工学院的南苑来说,垂直平面(东西向)夏季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20、风向在陆地上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 21、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以m/s来表示。 22、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23、气温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24、气温的日较差是指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25、我国各地的日较差一般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6、气温的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 27、日温度波动影响只有1.5m。 28、地层原始温度与土壤表面年平均温度基本相等 29、我国已测得的恒温层深度在15~30米之间,温度在10~23℃之间。 30、空气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来表示。 31、中国大陆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2、相对湿度一般是内陆干燥地区冬季高于夏季。 33、相对湿度华北、东北地区春季最低。 34、江南等地的相对湿度各地年变化较小。 35、绝对湿度是指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36、一天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