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法与法律意识

论法与法律意识

论法与法律意识
论法与法律意识

论法与法律意识李步云 刘士平Ξ

内容提要: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法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之

一。法律意识的本原是而且只能是法律现象。法律意识的独立性,既相对于法律现象,也相对于除法律现象之外的其它现实的社会关系。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主要是依靠一种进步的与科学的法律意识作为指导,形成正确的法概念,制定出一套好的法律规范与原则,建立一套好的法律制度,保证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最有效的执行与遵守,使法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关键词:法律意识 法现象 法哲学

一、法律意识的本原只能是法现象

法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和法与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法存在和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从哲学的角度正确看待法与法律意识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法学界长期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笔者曾在《法律意识的本原》一文中对两本颇有影响的法理学著作中的模糊认识及其

观点进行了剖析。〔1〕本文将进一步强调:法律意识的本原只能是法现象。

首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的准确界定,是法律意识概念界定的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是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这对哲学范畴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表现。1990年出版的《哲学大辞典》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为: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以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具体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生产力;人自身

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2〕“从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看,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3〕按照

这一界定,社会存在等同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等同于上层建筑。这完全混淆了两个不同性Ξ〔1〕〔2〕〔3〕同上书,第44页。

《哲学大辞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3页,第44页。李步云:《法律意识的本原》,《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李步云,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士平,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论法与法律意识

质、不同范畴的问题,从而将社会存在概念的外延限制得过于狭窄,而将社会意识概念的外延界定得过于宽泛。我们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应作如下定义:社会存在是独立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之外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全部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总和;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与心理及其发展过程的总和。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体(个人与群体)、社会家庭、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社会活动等等。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家庭、民族等的理论、观念和心理以及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某一类型的社会意识,只能来源于与其相对应的某一类型的社会现象。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必然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整套关于经济的理论、观点、心理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心理应属于社会意识。又如,政治的理论、观点、心理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这一社会现象,而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经济现象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政治意识反映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政党有其纲领、章程、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活动,国家有立法、行政、司法等机构和各种法律以及这些法律的运作。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因此,不能把本来独立于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划入社会意识的范畴。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两对性质完全不同的范畴。

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个范畴,揭示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样两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又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括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并指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的一切思想、理论及政治等设施的性质与状况最终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并不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存在与思维、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概念并揭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最终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是说生产力是第一性的东西、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东西,因为生产关系不可能是生产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社会现象,应当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然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的性质却与其完全不同。它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表现。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物。它们是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凡独立于人们社会意识之外的人类社会中一切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都应属于社会存在这个范畴。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就在于它的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映象。社会存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决定着社会意识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社会存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演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但一点也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离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的自觉性、能动性,但是这种自觉性、能动性并没有否定它自身的客观性,即它是独立于社会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的社会意识认识与反映的客观对象。社会意识不同于一般意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特点是它的“社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会制约性”。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首先是经济地位,还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归属不同群体如不同的民族、行业、宗教等等)对人们的社会意识有重大影响,这会促进或妨碍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反映以及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运用。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与发展变化”的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不容混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与制约,但经济基础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这同在哲学上和认识论领域中,谁是第一性、第二性,即“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这种理论模式,在逻辑上说不通,脱离现实生活,也是人们的常识所难以理解的。比如家庭与民族以及反映它们的有关家庭与民族的思想意识与理论观念,究竟属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四个范畴的哪一个?在以前的理论模式中并不明确。事实上,前者应当属于社会存在,后者应当属于社会意识。又如,政治意识反映的是各种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社会自治制度等等。国家有其组织机构,法律法规,有各种管理活动;政党有其纲领、章程、组织机构以及各种活动。这些都是人们身处其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不依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们怎么会属于社会意识,而不属于社会存在呢?这种理论模式也深深影响到法学界,如有的学者说,“法和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部分、方面而存在”,“法律意识和法,不存在谁为本原,谁被派生的问题。两者共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4〕整个社会结构的诸多社会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体系,其中,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性质与状况起着最终的决定性的影响。人们的社会意识也最终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普列汉诺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过一个简要的概括:“(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5〕普列汉诺夫的这一论述有些地方并不确切,如认为思想体系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但他指出了政治制度与社会意识是处于社会结构的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则由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这就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最后,就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而言,法是第一性的东西,法律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法律意识应当是法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映象。

法律意识无疑会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意识、道德、宗教等等的影响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容,但从哲学的一性与二性的原理看,法律意识的本原只能是法现象。在此,笔者是把法作为一个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来探讨它同法律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关系上考察,法的本原绝不是法律意识。尽管法律意识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指导作用,但法制定的根据,其内容应当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实际状况、需求和客观规律,其形式应当是

万斌:《法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172页。

〔4〕

〔5〕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载《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95页。

论法与法律意识

法律自身的性质、特点及规律性。从产生看,也应当是先有法,后有法律意识,正如先有客观物质世界,后有人们的主观思想、意识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看,把法律意识的指导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把它看成是法制定与法实施的根据,就可能造成任意立法和司法的错误。而这种性质的错误,如在法制中不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而全凭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起草法律,在审判中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因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地处理案件等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事实上,法律意识只能来源于各种法律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与其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等制度,前者是后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法律意识不是也不可能是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法律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法律意识直接来源于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这种反映和映象可以是正确的、近似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扭曲的。因此,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首先是相对于法律现象这一客观存在而言的。同时,法是人制定和实施的、法具有客观的与主观的两重性质,所以法律意识又间接来源于法律所调整的各种各样现实的社会关系,其中主要的是来源于对整个社会生活起最终推动作用的经济关系。因此,法律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相对于现实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不包括现实的法律关系)来说的。

由此可见,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同法律的相对独立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终究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前者属于纯主观的范畴,而后者则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性质。法律现象相对于法律意识来说,是法律意识的直接来源,具有客观性。因而,同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相比较,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其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发展规律。

法律意识是整个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同哲学意识以及政治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伦理意识、宗教意识等等的相对独立性,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我们在分析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不能不分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般特征。然而,我们还要注意考察法律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各种不同的特点。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根源和根据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本质,其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的特殊功能。法律意识同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伦理的、宗教的等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则根源于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意识形态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以及由于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和他们个人从事独立思维活动的特点,一些人以为人们的思想具有先天的先验的性质。为回答针对唯物史观的批评并纠正对唯物论与唯物史观所作的片面的庸俗化的解释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生活的晚期,曾对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巨大的能动作用着重作了阐述,其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恩格斯去世前5年(即1890年以后)的一批书信中,这些书信后被收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

我们既要肯定人们的法律意识(包括法的理论、法的知识、法的经验、法的心理等等)并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或地下冒出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而是通过实践,直接来自法律现实,包括成文的与不成文的法律,现实生活中各种抽象的和具体的法律关系,法的制定与法的实施,公民签订合同、缔结婚约、起诉应诉等各种法律行为,以及通过法律的中介间接来自现实社会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民族的、宗教的各种社会现象,是这些法律现实和社会现象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和映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法律意识的存在、形成和发展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的巨大能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法律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法律意识的形成,既要依赖于人们通过实践,对法律现实与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与体验,又要依赖于以前积累的思想材料。恩格斯指出:“历史思想家(历史在这里只是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神学的———总之,一切属于社会而不仅仅属于自然界的领域的集合名词)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完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当然,属于这个领域或那个领域的外部事实作为并发的原因也能给这种发展以影响。但是这种事实又默默地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中,这种思维仿佛能顺利地消化甚至最顽强的事实”。〔6〕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容易造成人们产生错觉而导向唯心论和唯心史观,同时也说明了意识形态(包括法律意识在内)的形成离不开一定思想资料的积累这一事实和特点。“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7〕法学家和立法、司法工作者要想获得比较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真理性认识,既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重视间接经验。法律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只重视和相信自己的直接经验,否认或忽视获取古人或他人所积累的思想资料,这是一种片面性。

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它的含义是,在主体上,个人的、群体的、社会的法律意识都具有历史的承续性;在客体上,历史上感性的法律资料可以成为现今人们进行法律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观念与理论的思想材料,同时,历史上凡属正确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念与理论也可以作为现今人们新的观念与理论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这种法律意识历史继承性的客观依据,一是人的大脑进行思维需要有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就好象工厂出产品需要有原材料一样。这种思想资料既包括现实的资料,也包括历史的资料。而历史的资料也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是其一种)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这种历史的思想资料可以通过如书本文字的、口头传说的或艺术形象的等等形式和渠道,为人们所掌握、了解和感受。这种形式和渠道的多样性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人们往往只重视由书本文字所流传下来的思想资料,而忽视口头传说、艺术形象等形式和渠道承袭历史思想资料的作用。例如,在中国民间,“杀人者偿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口头谚语,包拯、海瑞一类艺术形象,对人们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在法律心理方面,影响是不小的。这也是一种历史继承性。法律意识继承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前人的法律思想,一类是以往的法律制度。法律及其相关的制度一旦成为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95页。

〔6〕

〔7〕《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8页。

论法与法律意识

也就成为历史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法律思想史和法律制度史,目的是运用法律意识、法律文化可以和需要继承的原理,为人们形成丰富的和科学的法律意识服务。在今天,对历史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法律传统的继承持虚无主义态度的人,虽然已经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对法律意识历史继承性的肯定,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法律观的否定。“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古今中外英明的立法者、杰出的大法官和富有成果和创见的法学家,无不是博古通今。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一是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评价以往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好坏,要看它们是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而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评价。二是要有辩证分析方法。从当代出发,就要扬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三是要摒弃阶级分析绝对化的观点。不能认为以往的一切法律思想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过去的一切法律制度都是为阶级斗争服务。

法律意识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为法律意识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在最高层次上,它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

,它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思维形式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思维方法;在特殊层次上,在“法与社会存在”、“法与法律意识”这两对基本矛盾中,法是实践的中介,法律意识是认识的中介。其意思是,在实践上,法律意识(包括立法者的立法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等)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在认识上,法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要求和规律,需要通过正确的法律意识(主要是法律理论)来实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法的发展规律、法律意识的发展,尽管彼此之间有联系,但这是三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例如,作为法律要素的法的规范、原则和概念,作为法的形式之一的程序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特征、逻辑和发展规律,这是客观世界(法所调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和法律意识所没有的。要想建立先进的法律意识体系,就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法律意识自身的发展规律。

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为,法律意识同政治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伦理意识、宗教意识等等社会意识以及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事物彼此之间都存在这种关系,但是,相对于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和各种法律现象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法律意识同其他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广泛性、深刻性和可变性。这是由法律意识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社会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个人法律意识之间,个人的法律意识是基础。而个体法律意识是一种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当一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获得各种思想资料以后,他自己怎样把法律意识同其他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伦理的、宗教的各种社会意识进行组合排列、彼此交融、合理定位,从而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则主要取决于他本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由于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等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而人们彼此之间的法律意识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与此有所不同,客观世界中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事物以及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一旦存在或被制定出来,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也具有相应的确定性。此外,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作为大脑机能的产物的法律意识,不仅直接反映法律现象,而且要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意识必须和实际反映两重对象的这一特点,使得法律意识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与宗教、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民族等方面的社会意识的相互联系、渗透、影响和制约,就必然具有其广泛性和深刻性。正是法律意识同其他社会意识相互联系的这种特点,要求立法者、法官、检察官和法学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仅仅熟悉法的条文、法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法律意识的相对稳定性。从一定角度看,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较之法律意识的发展变化要快。因为,前者的发展变化通常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人们的法律意识归根到底却是来自实践。因此法律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情况是时常发生的。从全局看,一般的发展过程总是这样:社会现实生活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需求层出不穷,它们要求制定新的法律和修改、废止旧的法律,使之不断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新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又引起人们法律意识的发展变化,尤其对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人是如此。这样,不断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人们的认识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成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法律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集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它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巨大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的统一。它认为,意识为物质所派生,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这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毛泽东曾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8〕意识的能动性,具体表现为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它能改造世界。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巨大能动性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应当充分予以肯定。人们的法律意识主要通过法律这一中介来发挥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这里所讲的“认识世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法律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起源、特征、本质、价值、结构、功能、原则及其发展规律;二是指人们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实践活动,通过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人的各种行为而逐步认识独立于法律与法律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民族的、宗教的各种社会现象的特征、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这里所讲的“改造世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通过从法律实践中所获得和形成的法律意识,去创制既相对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也相对独立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之外的法律及其相关的制度;二是指人们运用法律这一工具和手段,通过法律所特有的指引、规范、统一、调节、评价、预测、教育、惩戒等等功能,去认可、调整与创设各种社会关系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没有先进的法律意识,就不会有先进的法律制度;没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就不会有法律的正确实施。在客观需要和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科学的法律思想对于科学的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深刻理解法律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原理,有助于我们克服法律经验论和法学教条主义。法律经验论不仅只相信和依赖自己的经验,否认或忽视古人和他人的经验,而且否认或贬低法学理论的功能和价值。法学教条主义不仅否认和忽视法学理论是从法律现象中经过科学抽象所得出的真理,否认根据不断发展的法律现象提出新的思想理论的必要性,而且也拒绝或看轻法学理论的巨大能动作

〔8〕《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页。

论法与法律意识

用,不想也不愿意运用自己的大脑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找出答案和形成自己的观念。

三、法律意识对法的制定与实施的指导作用

培养法律意识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依靠一种进步的与科学的法律意识作为指导,形成正确的法概念,制定出一套好的法律规范与原则,建立一套好的法律制度,保证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最有效的执行与遵守,使法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在论述法律意识的作用之前,有必要对法与法律意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进一步的具体界定,这里所说的“法”,要从广义上理解,可称之为法律现象或法律现实,主要包括法规范(即本本上的法)、法制度(如立法制度、审判制度、检察制度、执行制度、律师制度等等)、法关系(一般法关系和各种具体法关系)、法活动(如立法活动、审判活动、检察活动、律师活动等等)和法行为(指各种法关系主体合法的与非法的行为)。它包括法的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我们不将这里所说的法仅仅理解为法律规范,尽管法规范在整个法律现象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一切法现象都围绕着法规范而展开。

法律意识通常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法律意识是指由一切法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产生的法理论、知识、心理、情感等的总和。狭义法律意识主要是反映法现象的形式方面,包括法的形式如何为法的内容服务,法怎样保护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法所保护与调整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其内容、形式、特点、规律等等,同时也是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的本原。因此,我们在考察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时,要从广义法律意识出发,但重点应放在狭义法律意识上。注意这一点是有意义的。例如,就法学研究来说,法的内容与形式都要研究,并且两者要联系起来统一考察,但在有的法律部门如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等等,法所保护与调整的对象,同时也是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研究重点,就会与其他学科重叠而变成了宪法学与政治学不分、经济法学与经济学不分。

与法现象一样,法律意识也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种成分、多种性质的复杂庞大的体系,本身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既然法与法律意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丰富广泛的,因而两者相互作用的领域宽阔,在不同领域里其特点也不一样。例如,法律意识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等不同领域的作用,就存在着不同特点。法律意识中,个体的意识与群体的意识、法心理与法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与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作用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应把法与法律意识相互作用的范围理解得过于狭窄,要重视对这种相互作用作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此外,法与法律意识相互作用的特点还同它们赖以存在的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

要探究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了解法律意识的特性是重要的。法律意识除具有“物质制约性”,还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并由此导致法律意识的若干特点。首先,它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与反映,而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由人必然要自觉地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这一基本特性所决定。其次,法律意识一经形成,它可能在某些方面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于社会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指引作用,这由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这一基本特性所决定。再次,法律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如政治意识、道德观

法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念、宗教思想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因为法律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相比,其多方面内容更易相互渗透与吸收。最后,法律意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以往法律意识的精华与糟粕都有可能影响现今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意识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所决定。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总是这样那样地同法律意识的上述特性相关联。

要探究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法律意识具有共性与个性也是重要的。法律意识的共性与个性同法的共性与个性相一致与相适应。法律意识的共性与个性是指,法律意识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东方的法律意识与西方的法律意识、现代法律意识与古代法律意识之间,各方面必然存在着很多一致的地方,法理论与法心理是如此,人们对法形式、法内容的认识以及对法价值的取向也如此。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政治派别的法律意识之间也势必存在很大差异。

法律意识对法的作用和影响,存在正作用与副作用之分。正确的与进步的法律意识对法的制定与实施起促进与保护作用;错误的与落后的法律意识,则对法的制定与实施起破坏作用。符合事物性质、客观规律和时代精神的法律意识,是正确的与进步的法律意识;不符合事物性质、客观规律与时代精神的法律意识,是错误的落后的法律意识。从历史长河的全局看,先进的法律意识总是同先进的法律及与其相应的制度相一致。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国家,两者又往往不一致甚至出现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例如,在社会转型与革命时期,先进的法律意识总是孕育、产生于旧制度中,它对先进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建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在先进的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某些落后的法律意识,包括某些陈旧的法理论、落后的法心理会残留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而对先进的法律制度起着消极的负面作用与影响。

法律意识在法的制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客观需要的认知。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是否科学与合理,首先取决于法律能否如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规律与需求。法律意识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要对此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以此作为制定法的规范、原则与概念的客观依据。二是对法律价值的判断。法的基础是利益。法是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它确认、保护各种利益,调节、解决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预防与制裁侵犯各种利益的行为。法的基本价值是秩序、自由、正义、效率、人权。在立法中,立法者要通过法律意识对法所调整的各种利益进行综合平衡,对法价值的有无、大小、好坏进行评价与取舍。三是对行为界限的选择。法是一种行为规范。立法者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求以及利益的合理分配与价值的正确取舍来具体地仔细地确定各种合法与违法的界限,此行为与彼行为的界限,确定权利与义务的配置。四是法制模式的确定。这主要是指在各种程序法的制定过程中,要对组织形式、程序范式与诉讼原则与方法作出选择。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上,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状况意义重大,法律意识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在立法过程中,下述四类人的法律意识对法的影响是不同的和互补的。一是立法者。在现代,这是指立法机构中有投票权的人,如人民代表、议会议员。作为政治家,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法律制定中利益权衡与价值取舍作出决断。二是立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具有较多法律知识并对实际生活有较多的了解,他们的法律意识对法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这在议会民主尚不十分健全与发展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三是专家学者。他们的特点是对法

论法与法律意识

的某一领域具有广博知识与专门研究,对法制定中法内容、法形式、法精神的影响作用都是重要的。四是广大民众。他们最了解自身的需求与意愿。从古代专制主义的君主“一言立法、一言废法”,到现代民主制的“民主的科学的决策”,以上四类人的法律意识对法的作用的大小、特点与方式都是有区别的。如何将上述四类人的法律意识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并科学地整合在一起,以提高法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当代立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司法、执法、守法和护法(即法律监督)中,法律意识的好坏,对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关键性作用。在这方面,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以及律师的法律意识固然重要,广大公众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于遵守法律以及对案件审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法院在审理案件中,正确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固然依赖于法律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而在法律出现漏洞时,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好坏就对案件的正确处理起决定性作用。在有的国家和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法理成为法的正式渊源,或者国家明确规定“,从政策;无法律与政策,从法律意识”,情况就更是如此。全民族具有先进的法律文化,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和条件。当前,中国领导人带头开展的各级干部学习法律理论的行动和在全民中进行的普法宣传教育,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为了使法律得到正确适用和有效实行,通常要求司法与执法人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法律意识的基本素质。11掌握法专业知识。这主要是指对法概念、法原则、法规范的掌握与理解。这是在处理一些即使是比较简单的案件和运用法律指导工作,处理事务、判断是非、解决纠纷时也必须具备的。21具备法理论素养。这主要是指对法理论的掌握,对各种利益、价值、政策进行综合、平衡和选择的能力。当法网出现“漏洞”,或者法概念、原则、规范相当笼统与模糊,而案件与情况又比较复杂,理论素养的作用就特别突出。31不断提高法认识能力。法与语言、逻辑不可分离。任何案件的处理,都是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司法与执法人员的逻辑能力包括法推理水平在内,是很重要的。41遵守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正义守护神的执法官,应当具有自身特有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能谋私利,循私情,屈从权贵,要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利益。法律意识对法适用与法执行的作用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集中地表现出来。

Abstract:One of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the 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w is the reciprocal actions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their contradiction move2 ment.The fountain of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is,and only is the legal phenomena.The nature of independence of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is so called relative to the legal phenomena,as well as to the other practical social relationships besides the legal phenomena.We should cultivate our legal consciousness to an advanced and scientific one,in order to instruct to form a proper legal concept,to constitute a suit of good legal rules and principles,to establish a suit of good legal institutions,to guarantee the most effective execution and compliance of the law in daily lives, exerting the force of the law.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一、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第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见诸于报端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第五,从法律的监督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否则,这种监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顺利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从行政与司法来看,能否实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工作就难以进行。从守法与护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它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总之,认识必须到位,行动必须自觉,工作必须一贯坚持,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论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论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培养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公民法律意识作为现代依法治国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既可呈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实现法治的国家,要培植法律意识,使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的建立必然要求法律意识培养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律观念内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律意识。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的建立。因此,塑造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经之路。 对于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作用:第一,公民法律意识是立法的精神源头。立法者在进行立法活动时确认和保护什么利益、需求,限制什么需求与主张,往往根据的是自己的法律情感、法律认知以及法律理念构成的法律意识,并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该种意识左右。立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与状况意义重大,法律意识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十分突出。 第二,公民法律意识对严格执法、守法有重要作用。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即取决于公民法律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大至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如公民依法纳税,签订各种合同等,都是公民法律意识支配公民做出的。因此,公民法律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尤其是执法与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 第三,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实行民主和监督机制。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实行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但在现实中,公民能否积极踊跃地参政、议政,行使监督权,还得看公民的法律意识,看公民在合理、合法的法律要求的基础上是否具有权利主张精神和护法精神。公民法律意识有利于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国家管理,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化的进程。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呢? 第一、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普及提高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要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教育。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懂得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必须依法行为。 第二、要继续完善各个领域中的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具有严密性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这种法治社会环境必然“感染”及于每个社会成员,形成普遍的、更具深层面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现代化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机制。使执法者意识到其必须依法行政,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是管理社会和为民服务的行政,消除以法治百姓的传统观念;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及其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司法人员树立严明司法的意识。为此,国家必须逐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司法考试制度,选拔高素质和相当懂得法律知识的人任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的公职。 第三、强化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的法律宣传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全社会。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第四、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要进一步消融国家优位理念,逐步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要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努力建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使公民在自治中培养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重要的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规则的需求,市场主体对权利意识的发育和扩张都为法律意识的成长准备了土壤。从历史上看,正是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体,拓展了市民社会的活动空间,塑造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塑造了市民社会的自治体制,促进了适合于市民社会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形

市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市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和xx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欢迎借鉴!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社区普法教育活动。 对花戏楼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调查花戏楼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 通过对花戏楼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

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居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调查花戏楼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花戏楼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是花戏楼社区居民。所被调查的的居民中无文盲人员,文化程度在小学到研究生之间,年龄在20岁到60岁之间。因此他们都具备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访谈的调查方法。因为被调查对象人数较多,所以采用的是以访谈的调查方法。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 第1 学期 课程编码051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姓名张淼宇 学号201204313004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彭珂 教师所属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成绩

当前,“法”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主动依法保障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归结于中国的司法体系不断地完善,二则依赖于现代传媒为法律的传播提供的有力保障。例如现在最受大家欢迎,被誉为“饭后法律茶点”的《今日说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一个小故事,吸收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方向。常年浸润于这样的法律知识传播氛围中,受众们的法律知识可见一斑。再加上国内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条件的提高,法律知识讲授的范围亦不断扩大,各种媒介都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传递着法律信息,法律信息填充着我们生存的每个时空,宛如空气般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纵观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漏和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活熊取胆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漏洞。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早有针对动物的保护法实施,但我国还面临有案件却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致使公民行为准则出现不一致性;其次,通过城市治安案件中看出中国的法制进程虽然稳步有序的提升,但影响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边缘人士,如农村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不到或者不理解法律条文;此外在一份来自百度文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所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现状,我用分类方法研究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手段。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中却存在共性,藉此,针对不同人群体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 首先,我将传播对象做了如下分类: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适大众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期,在此阶段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尤其重要。对于所受教育条件和质量好的青少年来说,应力求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法制观念的介绍和加强道德建设,正如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接受高质量教育不甚现实,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普及法律的精神和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涯和社会角色的交汇点,正在完成“社会人”的转型过渡,

xxx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研报告

xxx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调研 一、前言 自八六年我国进行普法宣传以来,法律已经深入基层,走进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经过这么多年的普法宣传工作,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究竟如何,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是否有所增强,在矛盾纠纷难以和解、调解时,是否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成为我们心中的疑问。对此,借着借着十八大到来之际,我对我的家乡xxx村民进行了社会调查。 二、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村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努力扫除法盲。同时,根据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农村的普法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促使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的提升,对农村的安定与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此次调查地点为xxx村,是我的家乡,所以我比较了解。所被调查的对象大概在18-65之间,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还有本地的商人。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7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70份全部回收,但有5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65份。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单位(人) 1 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 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1 B.不太了解——37 C不了解——17 2 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 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7 B 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13 C 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6 D 说不好——29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 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26 B 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3 C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7 D 拿钱私了——19 4 您觉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命。 问题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目的:考察公民在经济理财方面的法律意识。存在问题:对于欠条的正确使用还存在误区,也有人认为熟人之间使用欠条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更有甚者怀疑欠条的法律作用。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对欠条的理解和使用还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法律中有关欠条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有效,借条可以做为合法的证据使用。我国《民法通则》第七章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超过20

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希望大家在遇到此类问题是能够正确的书写使用已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有关的宣传力度。 问题3“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目的:全面考察我国公民对我国法律制度的理解。存在问题:不少人认为打官司难,诉讼难,民告官难,打官司成本高,执法不严,没有关系打不了官司,还有人认为打官司是有钱人的事与平头百姓无关。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深,但是摆在我们法律工作者学习者面前的问题仍然很艰巨。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期望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大家说,一个国家机器为了正常运转,必须有一种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法”而不能是“人”。人们从内心要求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一切社会组织及个人都要服从法律,任何人 都要 “拿 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对问题还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观念。对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行为,有的人还有着武力解决的观念,不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社区在居民普法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作为社区应该发挥社区的优势,做好对居民的普法教育。社区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非常重要,因为随着社会职能的不断改变,居民的生活重心逐渐以社区为中心,所以,法律进社区显得极其重要。 只有法律进社区,才能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法律进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可以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士做好“法律进社区”,以及大力组织和发展

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

浅谈公民的法律意识 内容摘要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为线索,阐述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对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出了自己的建解。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写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第三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 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等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对此,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

浅谈公民法律意识论文

浅论公民法律意识 专业:法律(本科) 学号:1337001257849 XX:王宝琦 指导教师:兰华 容摘要: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公民法律意识对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日益凸现。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中国,法治道路并不是自发的选择,而是在世界文明大潮的冲击下对先进政治法律文明的吸收和采纳。但是,法制不会简单地建立在法律规的条文之上,在规条框的背后,始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观念在支配、影响着它。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着一种理想信念和文明力量。可以说,人的法治观念的现代化对于法治现代化的实现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法治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法治现代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关键词】传统法律意识;法治;现代法律意识;全民守法;公安检查站;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树立。只有外在的法律条文诉之于人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发挥作用。因此,对我国公民进行普遍的、深入系统的法治观念的启蒙、培养和教育对法治社会的生成极为重要。 位于的北部,是首都的护城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交通四通八达,自古就有“九达天衢”之称,治安防控工作非常艰巨繁重。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检查站的公信力,公安部已将治安检查站名称统一更改为公安检查站,把它明确为公安机关的综合战斗实体,不但兼具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多个警种职责,也要行使治安、刑警、禁毒、交警、巡警等这些警种的职权。公安检查站是由市公安局统一规划,在通过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道路设立,主要有隶属

(完整版)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毕业论文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可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对此必须予以重视。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具体说来,法律意识应当包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个组成部分。 (一)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任何人的意识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

意识到了的存在”。法律意识当然也只能是客观存在的法律的反映。所以,法律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们只有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可能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所以说,要树立一定的法律意识,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必须掌握起码的法律知识。 (二)法制观念是人们对法律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之中,对法律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各个人的观念中对法律的重视和自觉遵守的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各个人强弱不同的法制观念。 (三)法律观点是法律意识的灵魂 法律观点是人们对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产生、发展规律、作用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由于对法律的本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作用的看法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法律观点。 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三者构成了人们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法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浅谈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 内容摘要: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法制宣传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所以,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本文试就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普法教育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

和心理的统称,即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执法、守法的自觉程度等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的守法和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我国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普法教育活动。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生活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那么,如何提高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呢? 一、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

公民法治意识调查

公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会计系 专业:会计学 班级:2013级会计七班 姓名:李佳冀 学号:201392510301 调查时间:2014.7.25~2014.8.8

公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全民都树立了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一切行动纳入法律规定的模式和轨道之中,不仅是自己的行为能够符合法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当人民的、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和自己的合法权益被非法侵犯时,人们能够挺身而出,同违法的人或事进行斗争,才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此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分析原因,就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公民法制意识调查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依然处在较低水平。 二、公民法制意识调查中的现象和原因 在被调查的群众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普法宣传活动对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有帮助的,大部分的人认为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普法宣传资料,这比例在同项调查中相对偏高,这说明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同时,有少数的人认为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媒体,这一比例也不小。显然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迅猛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成了人们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了人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缺乏维权意识。在与他人发生经济、民事纠纷时,竟有一半的人选择私了,选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人仅占极少数。这说明大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他们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说他们不了解法律,不知道法律能在哪些情况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法律不了解,没有信心。这直接反映出公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公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公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大部分主要采用双方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私了。同时也反映出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公民的心中的都是政府管理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公民权益这一功能。公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所以,不少公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没有积极地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2)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公民的思想认识较低,对法制建设认识不够。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这一问题,群众的思想认识分歧较大,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的责任,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的责任,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人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的责任,各项比例接近,说明公民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于道路交通整治工作这一问题,有一半的人认为当前我市道路交通整治工作的关键是严惩交通肇事者。其实,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严惩交通肇事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路交通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关键是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搞好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交警队伍的建设。 (3)法制建设环境较差。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公民对执法机关缺乏信任。多数的人表示除非不得已,一般不跟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打交道,还有少数的人表示持有异议,极少数的人也只是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仅有很少的人对执法机关“充分信任”。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仅过半数。对于我市举报职务犯罪的渠道,仅很少的人认为是畅通的,其它多数人认为不畅通或不知渠道或另外因素。 三、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对于以上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我认为: (1)我们应该加大普法力度,首先是普法内容要突出重点,加大与公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 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5.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 1.法律现状及作用 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 有多大用。”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 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社区普法教育活动。 二、调查方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 份。 三、调查时间、对象、内容 调查时间:2015年10月8日-2015年10月20日 调查对象: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市民 调查内容:1、你作为行人时你会怎么做?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 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3、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 四、调查的具体内容及结果 问题1“当你做为行人时你会怎么做”。目的:希望人们能遵守交通规则。存在问题:有人闯红灯,竟然有人跟着一起闯红灯!还有人在汽车飞驰时,竟然疯跑过去,吓得汽车连踩油门,一旁的人吓得魂都没了。当然总体上人们还是能遵守交通法规的。大部分人能遵守交通规则,警察要加强对行人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在路旁发放交通常规,提醒行人不要闯红灯,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命。 问题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 。目的:考察公民在经济理财方面的法律意识。存在问题:对于欠条的正确使用还存在误区,也 有人认为熟人之间使用欠条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更有甚者怀疑欠条的法律作用。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对欠条的理解和使用还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法律中有关欠条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有效, 借条可以做为合法的证

法律调查报告4篇_调查报告.doc

法律调查报告4篇_调查报告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识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 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 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 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 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

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课程名称:《人文专题课:法学专题系列讲座》 论文题目:论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 考核日期:年月日

摘要 民众的法律意识以及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法治化程度,法律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对司法的信任度也是有差异的.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法律是和他们的生活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似乎只要我不违法,法律就没有我什么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关键词:法律意识,公民,司法 Abstract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a region of a country’s rule of law degreeis thelaw degree of civilization of the legal awareness of the population, and it’s also a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trust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in every country's different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developed areas, big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the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and trust in the justice is different. For most people, the law and their lives completely unrelated , it seems that as long as I am not against the law, the law will not my business.In that case, Itgives us the problem of how to enhance the legal awareness of citizens.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摘要:2008年7月15日-20日,通过对我社区路过的行人,有老师,干部,学生,以及过往的农民的问卷调查,经过统计之后,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公民的法律意识虽有了较大的进展,表现出对法律的渴求。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对一些事端,也选择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相对的,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大家都8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张私了等等。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从而了解现今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为开展公民的普法教育工作服务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2008年7月13日至20日 调查范围:路口(路过的行人丰富,是个城乡交叉口,比较好的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现状)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 调查过程:(右侧附有统计数据)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 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网络30.34% D.其他5.00%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年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a、20次以上5.26% B.b、20次——10次6.39% C.c、10次——5次21.8% D.d、5次以下50.75% E.e、0次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50% B.用武力解决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5、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 A.清官难断家务事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