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重庆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重庆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摘要: 儿化是汉语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儿化即指词尾“儿”与它前面一个音节结合时,二者变为一种合音,韵母变为卷舌韵母。儿化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词汇方面它可以表示微小的意义,也可以区别词义;在语法方面,它可以区分词性,还可以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和委婉的语气。

关键字:重庆方言儿化重叠

正文: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十里不同言”,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儿化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儿化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具有区别词意、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而重庆方言中的儿化与普通话中儿化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对重庆方言中的儿化进行了小的分类和儿化作用的分析。

一、名词的儿化:

1单音节名词重叠以后儿化

重庆方言中一般不把单音节名词直接儿化,而是重叠以后再儿化,多表示微小亲昵的意义。

如:刀—刀刀儿钱—钱钱儿洞—洞洞儿棱—棱棱儿

刀、洞都表示体积可大可小的意思,而加上儿后就表示小的体积,钱钱儿也更亲昵诙谐

2双音节儿化

如面条儿绿豆儿麻花儿豆芽儿洋芋儿抄手儿丝瓜儿

3 多音节儿化

如豆腐条儿豌豆颠儿麻花辫儿车笔刀儿

4 名词中带后缀“子”的附加式合成词,将词根重叠并把“子”换成“儿”

如:瓶子—瓶瓶儿盒子—盒盒儿桌子—桌桌儿罐子—罐罐儿辫子—辫辫儿

杯子—杯杯儿锤子—锤锤儿盅子—盅盅儿凳子—凳凳儿

“瓶子””“盒子”“罐子”“盅子”是此类事物的统称,可以指小的物体也可以指大的物体。但是它们在重庆方言中儿化为“瓶瓶儿”“”“盒盒儿”“罐罐儿”“盅盅儿”就只能表示体积比较小的此类事物。

二、动词的儿化

许多动词在重庆方言中也被儿化,但多重叠后在加上儿,动词重叠儿化后一般转化为名词

例:盖—盖盖儿;铲—铲铲儿;钩——钩钩儿担—担担儿吹—吹吹儿抽—抽抽儿印—印印儿盖铲钩都是动词,重叠儿化后就变成了类似的工具名词,担担儿表示挑着东西的人,抽抽儿就是抽屉。吹吹儿是小的口哨

三形容词的儿化

一般形容词儿化后就转化成了与其有相关特点的名词。

如:A尖——尖尖儿;弯——弯弯儿;圆——圆圆儿香—香香儿温—温温儿团—团团儿B亮闪闪儿薄飞飞儿

尖尖儿是顶端很尖的东西,也用来表示某个人爱出风头,含贬义;圆圆儿、团团儿都是指圆形状的东西;香香儿就是我们擦的宝宝霜之类的带有香气东西;

四、量词的儿化

在重庆方言中大部分量词重叠后儿化表示少量的意思。

如:A一把——一把把儿;一溜——一溜溜儿;一口——一口口儿

B本——本本儿堆——堆堆儿串——串串儿颗—颗颗儿条——条条儿坨——坨坨儿

B组的词也演变为了名词

五、其它儿化

1滴滴儿(丁丁儿)哈哈儿

“滴滴儿(丁丁儿)”表示数量极少,即普通话说的“一点点”。

“哈哈儿”,表示时间短暂,一下子,一会儿。

(1)我们食堂的荤菜只有一滴滴儿(丁丁儿)肉。

(2)我们先回去嘛,他一哈哈儿都来。(他一会儿就来)

重庆话的儿化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各方各面。如生活用品:瓢儿、碗儿、洗衣粉儿、盆盆儿、挑挑儿(勺子) 吃的东西:洋芋儿、豆芽儿、丝瓜儿、葱葱儿、酸辣粉儿、面条儿、动物类:喔喔儿(二声:飞蛾)、麻雀儿、丁丁猫儿(蜻蜒)、偷油婆儿、老鼠儿、泥鳅儿、

身体部位舌头儿、牙爬儿、指拇儿、手倒拐儿、腿腿儿

人的名字也最喜欢加上儿了,如--艳儿--军儿--平儿--青儿--文儿

还有街名朝天门儿、井口儿、菜园坝儿、观音岩儿、望龙门儿

店铺名饭店儿、小卖部儿、茶馆儿、摊摊儿、五金铺儿重庆人对儿化是情有独钟啊。

同普通话一样,重庆话也有表细小、轻微和喜爱的意思。前面列举的都是小件物品,

重庆话的儿化不仅有上述表细小、喜爱的意思,也有侮辱性的贬称,表达厌恶、鄙夷、轻慢、戏谑、贬斥、调笑、等感情色彩,例如:

恶鸡婆儿——凶蛮的妇女莽娃儿—脑袋笨的人

妖牙儿—不听话,爱惹事生非

光董董儿——没穿衣服的人

木斗斗儿——反应慢的人

重庆话的儿化无论从音节数量、儿化规律以及儿化的作用来看,同普通话的儿化差别都是很大的。重庆话的名词儿化更加普遍。有些普通话中不能儿化的词在重庆话中都儿化了。包括姓名也能儿化,如“熊静儿”、“张星儿等人名儿化。另外,“蚂蚁”、“衣服”、“窗户”等在普通话中不能儿化的名词在重庆话中都儿化了。这是重庆话儿化的一个显着特征。

重庆方言中不少儿化词都是典型的方言词, 不仅起到一般地区别词义的作用, 而且表达出方言区内群众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本地人能够心领神会,其他地方的人就不知了。

如: 双儿(孪生兄弟或姐妹) 抄手儿(馄饨)滴滴儿(点点儿)溜溜儿

总之呢,儿化在重庆方言中广泛使用,这些词不仅具有和普通话一样的表示微小,区分词义的意思,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不同的方言使汉语言文化更多姿多彩。由来已久的文化传统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讨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