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基本内容

①物理化学概论;②热力学第一定律;③热力学第二定律;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⑤化学

平衡;⑥相平衡状态图;⑦电化学;⑧化学动力学;⑨表面化学;⑩胶体化学。

基本要求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 重要热力学过程(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变化过程等)的四个热力学量(W、Q、ΔU、ΔH)之计算。

3 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应用。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 卡诺循环、第二定律表述。

2 熵函数的引出、熵增原理及熵变的计算。

3 利用熵函数判断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和准则。

4 第三定律、化学反应熵变计算。

5 (A)和(G)的定义式以及它们的改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用Gibbs函数变量作过程方向及限度的判据是本章的重点,掌握该判据的使用条件和准则。

6 简单过程的ΔS、ΔA、ΔG的计算。热力学重要关系式,Maxwell关系式。

三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 掌握Clausius—Clapenyron方程并进行计算。

2 掌握偏摩尔量的意义、集合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及判据。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

3 Raoult定律,Henry定律,公式表示及应用范围。

4 理想溶液,稀溶液的定义,特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溶液混合特征及气液平衡。

5 稀溶液依数性,真实溶液对理想溶液的偏差,了解实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及活度的概

念。

四化学平衡

1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并会用等温方程式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运用化学反应等压方程计算任意温度下的Kθ

3 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平衡。

五相平衡状态图

1 相律意义和应用。单组分系统相图。

2 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液-液-气平衡相图的特点,会看相图(图中点,线,画的含义,

相律及杠杆规则的应用。

3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三组分系统相图。

六电化学

1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γ±的极限公式。

2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的含义及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3 离子迁移。溶液电导测定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4 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会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池电动势的含义。

5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Nernst公式的热力学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 电池电动势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S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7 常见电极——氢电极,Ag-AgCl电极,甘汞电极的结构,特点,应用。

8 清楚极化及产生原因,学会分析电极反应的竞争。

七化学动力学

1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质量作用定律的应用,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2 一级、二级、零级反应速度方程,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3 速率方程的建立。速度常数k,反应级数n的确定。

4 Arrhenius公式的意义和应用,理解活化能概念,典型复杂反应,会写出其动力学方程。

5 用静态法、平衡态法推导复杂反应的速度方程。

6 了解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要点,过渡状态理论大意,催化作用的特征。

八表面化学

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的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2 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和Laplace公式,微小液滴饱和蒸汽压和Kelvin公式。亚稳状态。

3 润湿及类型,表面张力测定。

4 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的要点,公式应用及适用范围和条件。了解BET公式。

5 Gibbs等温吸附方程的含义及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溶液的性质。

九胶体化学

1 胶体的定义,基本特性,制备方法。

2 溶胶的光学性质,并能用Rayleigh公式说明Tyndall效应光散射定律,Brown运动与胶

体动力学稳定性的关系,理解胶体的流变性质。

3 胶粒的带电现象,重点掌握胶体的扩散双电层理论模型及ξ电位,理解电学稳定性原理.

胶体稳定的各种原因(动力学稳定性,电学稳定性,溶剂化作用),DLVO理论。

4 胶体聚沉的各种因素,掌握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规律

5 缔和胶束溶液的性质及应用,大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应用。

6 乳状液类型及鉴别方法,了解乳状液稳定性理论。

物理化学复习提纲

物理化学复习提纲 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一) 1. 基本概念 动力学的基本任务:反应速率、反应历程 反应速率的定义、表示方法 P158 11.3式 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适用范围) 反应级数(总级数)、速率常数 P161 2.简单级数反应 零级、一级、二级、准级反应 微分式、积分式、半衰期、特点 P175 表11.2 计算:反应级数?反应物浓度、半衰期、速率常数 即已知反应级数,求t 时刻浓度、速率常数、半衰期,或相反 求反应级数的方法: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改变物质数量比例 3,三种典型复杂反应 特点 对峙反应:P183,11.42式 平衡条件 平行反应:P185,式11.50 式11.51 式11.54 连续反应:P187,式11.59 中间产物浓度有极大值 2121ln ln m k k t k k -= - 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对平行反应、连续反应的浓度控制 4.阿伦尼乌斯公式 指数式 a E RT k Ae -= 对数式 ln ln a E k A RT =- 微分式 2ln a E d k dT RT = 指数式、对数式:对平行反应、连续反应的控制 2112 11ln ()a E k k R T T =- 微分式:结合范霍夫公式O O 2ln K d H dT RT ?=,讨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温度控制 活化能:概念(P193)、物理意义(适用范围P198) 求算方法(lnk~1/T 图)

十二章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二) 1.碰撞理论 双分子碰撞(球形模型),基本假设 反应速率=碰撞频率×有效碰撞所占分率 阀能(P229)、指前因子的物理意义(P227) 概率因子 2.过渡态理论 又称活化络合物理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势能面、能垒、活化络合物P238,马鞍点图12.6 反应历程经过活化络合物式12.35 3.单分子反应理论 具体步骤P247 提出停滞时间的概念P246 对偶氮甲烷热分解在不同压力下的反应级数进行解释4.。笼效应、原盐效应 笼效应P256 对活化能较小的反应有影响 原盐效应P258 对反应物均为电解质的反应有影响4.催化反应 催化反应的本质P284 P286 三种类型、特点P286 酶催化反应机理式P293 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 1.表面与表面张力 界面、表面的界定,液体表面最基本的特性-趋向于收缩 表面张力γ、表面自由能P315 式13.7 单位J/m2 γ随温度的变化 γ随浓度的变化-表面活性物质、表面非活性物质图134 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和蒸汽压(可出计算题)

2018年西北大学硕士论文格式模板

学科名称:计算机 作 者: 快论文指导老师:***教授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六月 基于人工智能的快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学校代码: 10697 学 号: 分类号: 密 级:

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Typesetting Mode of Kuai65 A thesissubmitted to Northwest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of Master in **** By Kuai65 Supervisor: Prof.*** Jun. 2017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天津大学版物理化学复习提纲

物理化学复习提纲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W (dU=δQ -δW ,封闭体系、静止、无 外场作用) *热Q,习惯上以系统吸热为正值,而以系统放热为负值;功W ,习惯上以系统对环境作功为正值,而以环境对系统作功为负值。 **体积功 δW=(f 外dl =p 外·Adl )=p 外dV=nRT ?21/V V V dV =nRTlnV 2/V 1=nRTlnp 1/p 2 2. 焓:定义为H ≡U+pV ;U ,H 与Q ,W 区别(状态函数与否?) 对于封闭体系,Δ H= Qp, ΔU= Qv, ΔU= -W (绝热过程) 3. Q 、W 、ΔU 、ΔH 的计算 a. ΔU=T nCv.md T T ?21= nCv.m(T 2-T 1) b. ΔH=T nCp.md T T ?21= nCp.m(T 2-T 1) c. Q :Qp=T nCp.md T T ?21;Qv=T nCv.md T T ?2 1 d. T ,P 衡定的相变过程:W=p (V 2-V 1);Qp=ΔH=n ΔH m ;ΔU=ΔH -p(V 2-V 1) 4. 热化学 a.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ΔH=∑H(产物)-∑H (反应物)=ΔU+p ΔV (定压反应) b. 生成热及燃烧热,Δf H 0m (标准热);Δr H 0m (反应热)

c. 盖斯定律及基尔戈夫方程 [G .R.Kirchhoff, (?ΔH/?T)=C p(B) -C p(A)= ΔCp] 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η=W/Q 2=Q 2+Q 1/Q 2=T 2-T 1/T 2,及是 (Q 1/T 1+Q 2/T 2=0)卡诺热机在两个热源T 1及T 2之间工作时,两个热源的“热温商”之和等于零。 2. 熵的定义:dS=δQr/T, dS ≠δQir/T (克劳修斯Clausius 不等式, dS ≥δQ/T ;对于孤立体系dS ≥0,及孤立系统中所发生任意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熵的统计意义:熵是系统混乱度的度量。有序性高的状态 所对应的微观状态数少,混乱度高的状态所对应的微观状态数多,有S=kln Ω, 定义:S 0K =0, 有 ΔS=S (T)-S 0K =dT T Cp T ??/0 3. P 、V 、T 衡时熵的计算: a. ΔS=nRlnP 1/P 2=nRlnV 2/V 1(理气,T 衡过程) b. ΔS=n T T nCp.md T T /21?(P 衡,T 变) c. ΔS=n T T nCv.md T T /21?(V 衡,T 变) d. ΔS=nC v.m lnT 2/T 1+ nC p.m lnV 2/V 1(理气P 、T 、V 均有变化时) 4. T 、P 衡相变过程:ΔS=ΔH 相变/T 相变 5. 判据: a. ΔS 孤{不能实现可逆,平衡不可逆,自发 00 0?=? (ΔS 孤=ΔS 体+ΔS 环, ΔS 环=-Q 体/T 环)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介绍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气相色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的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测试前样品的准备与处理,然后上机进行操作性实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课程论文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践一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七X射线衍射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九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的使用(2课时)

西北大学2012物理化学考研

西北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物理化学) (C) (101.325 /3) kPa (D) (2/3)×101.325 kPa 133

9. 在T,p时,理想气体反应C2H6(g) =H2 (g) + C2H4(g)的K c / K x为: (A) RT(B) 1/(RT) (C) RT/p(D) p/(RT) 10. 设某分子的一个能级的能量和简并度分别为ε1 = 6.1×10-21 J,g1 = 3,另一个 能级的能量和简并度分别为ε2= 8.4×10-21J,g2= 5,计算在300 K时,这两个能级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N1/N2): (A) 3 (B) 2 (C) 1.046 (D) 0.184 11. 电池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为: E/V = 1.01845 - 4.05×10-5(t/℃- 20) - 9.5×10-7(t/℃- 20)2 298 K 时,电池可逆放电,则: (A) Q > 0 (B) Q < 0 (C) Q = 0 (D) 不能确定 12. 已知Λ∞m(H2O, 291K)= 4.89×10-2 S?m2?mol-1,此时(291 K)纯水中的: m(H+) = m(OH-) = 7.8×10-8mol·kg-1,则该温度下纯水的电导率为: (A) 3.81×10-9 S·m-1(B)3.81×10-6 S·m-1 (C)7.63×10-9 S·m-1(D)7.63×10-6 S·m-1 13. 已知下列两个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位为: Cu2++ 2e-─→ Cu(s) φ1θ= 0.337 V Cu++ e-─→ Cu(s) φ2θ= 0.521 V 由此可算得Cu2++ e-─→Cu+的φθ值为: (A) 0.184 V(B) 0.352 V(C) -0.184 V (D) 0.153 V 14.对应电池:Ag(s)|AgCl(s)|KCl(aq)|Hg2Cl2(s)|Hg(l)的化学反应是: (A)2Ag(s)+Hg22+(aq) = 2Hg(l) +2Ag+ (B)2Hg+2Ag+ = 2Ag +Hg22+ (C)2AgCl+2Hg = 2Ag +Hg2Cl2 (D)2Ag+Hg2Cl2 = 2AgCl +2Hg 15.如果规定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 1 V,可逆电极电极电势?值和电池的 电动势E值将有何变化 (A) E ,?各增加1 V (B) E ,?各减少1 V (C) E 不变,?增加1 V (D) E 不变,?减少1 V 16.一级反应,反应物反应掉1/n所需要的时间是: (A) -0.6932/k(B) (2.303/k) lg[n/(n-1)] (C) (2.303/k) lg n(D) (2.303/k) lg(1/n) 17.在反应A→k1B→k2C,A→k3D中,活化能E1>E2>E3, C是所需 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为了提高C的产量,选择反应温度时,应选择: (A) 较高反应温度(B) 较低反应温度 (C) 适中反应温度(D) 任意反应温度 18.受激物的磷光光谱是由于下述哪种原因所致: (A) 三重态向基态的跃迁(B) 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跃迁 (C) 振动模式不同(D) 核自旋跃迁 19.当某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04 mol·dm-3时,消耗一半所需时间为360 s。

物化复习资料

物化复习资料 1.1. 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1.1.1. W 1) δW=-PdV (P 为外界环境的压力) 2) 恒外压过程:,amb amb P const W P W ==-? 3) 恒压过程:12,amb P P P const W P V ====-? 4) 自由膨胀过程(向真空):0,0amb P W == 5) 恒容过程:0,0dV W == 6) 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2 1 ln V W nRT V =- 7)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00 1121 11,()1PV PV const W V V γγ γγγ--==-- 1.1. 2. ,U H ?? 1) 理想气体:,,,v m p m U nC T H nC T ?=??=? 2) ()H U PV ?=?+? 3) 相变焓: a.融化和晶型转变(恒温恒压):,0,P Q H W P V U H =?=-?≈?≈? b.融化和晶型转变(恒温):0,,W Q U U H ≈≈??≈? c.蒸发和升华(恒温恒压): ,()()P Q H W P V PV g nRT U H PV H nRT =?=-?≈-=-?=?-?=?- 4) 摩尔反应焓:()()r m B f m B c m B B H H B H B θθθ νν?=?=-?∑∑

1.1.3. Q 1) 恒容变温过程:,,,V V m V V m Q dU nC dT Q nC T δ===? 8) 恒压变温过程:,,,P P m P P m Q dH nC dT Q nC T δ===? 2) 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按恒压计算): ,,,,0P P m P P m Q nC dT Q nC T H W P V δ==?=?=-?≈ 1.1.4. S ?:()()r sys r sys sys amb sys amb sys amb Q Q Q Q S T T T T ?= +=- 1) 单纯PVT 变化:22,,1 1ln ln V m P m P V S nC nC P V ?=+ 2) 凝聚态物质:2 1 ,T P m T nC dT S T ?=? 3) 相变过程:设计可逆相变过程求解(具体可以看122P 的例题3.5.2) 4) 化学变化:()r m B m B S S B θθ υ?=∑ 1.1.5. ,A G ?? 1) 恒温:,A U T S G H T S ?=?-??=?-? 2) 理想气体恒温过程:2211 0,0,ln ln V P U H S nR nR V P ?=?=?==- 3) 恒温恒压可逆相变:()0,G A P V n g RT ?=?=-?=-?(蒸发、升华)、 0(晶型转变) 4) 化学变化:(),r m r m r m B f m B G H T S G B θθθθυ?=?-?=?∑ 5) 恒温可逆:r A W ?= 6) ()G A PV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周学时:2 总学时:36 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 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文物分析技术》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及其他,三年级 四、计划学时:36课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等的讲授,并结合具体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1.1 文物 1.1.1 什么是文物 1.1.2 文物的分类 1.2 现代仪器分析概述 1.2.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1.2.2 仪器分析的类型 1.2.3 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 1.2.4 分析仪器 1.2.5 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2.6 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1.2.7 计量学与误差 1.3 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 1.3.1 电磁辐射 1.3.2 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1.3.3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1.3.4 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

1.4 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1.4.1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 1.4.2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1.5 试样的采取与调制 1.5.1 取样的原则 1.5.2 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难点: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思考题: 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 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 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 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 5、什么是文物? 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2.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2.1.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2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特点 2.1.3 样品处理 2.1.4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应用实例 2.2 红外成像技术 2.2.1 红外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2.2.2 红外成像技术的特点 2.2.3 样品处理 2.2.4 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

物理化学考试大纲.doc

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工)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科目代码:86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参考书目:《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天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可由下列教材中任选一种) 《物理化学实验》石油大学出版社吴肇亮等; 《基础化学实验》(上、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吴肇亮等 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概述 物理化学课程主要包括热力学原理和应用、化学动力学基础、相平衡基础、表面胶化和统计力学基础部分。其中前三部分为主要内容。 考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掌握物理化学一般方法,并具备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中,要求掌握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 在有关的物理量计算和表述中,应注意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制(SI制)及遵循有效数运算规则。在涉及数值的计算中应注意物理量单位的运算及传递。 二、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下面按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六个部分列出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了解”、“理解”(或“明了”)和“掌握”(或“会用”)三个层次。 (1)化学热力学 1.热力学基础 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平衡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标准态。 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明了热力学能、焓、熵、Helmholtz函数和Gibbs函数等热力学函数以及标准燃烧焓、标准生成焓、标准摩尔熵、标准生成Gibbs函数等概念。 掌握在物质的P、V、T变化、相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在将热力学一般关系式应用于特定系统的时候,会应用状态方程(主要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其次是Van der Waals方程)和物性数据(热容、相变热、蒸汽压等)。 掌握熵增原理和各种平衡判据。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 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 了解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推导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2.相平衡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 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 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 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 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 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 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 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

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 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 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 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 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 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 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西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硕士研究生物理化学复习大纲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基本内容 ①物理化学概论;②热力学第一定律;③热力学第二定律;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⑤化学 平衡;⑥相平衡状态图;⑦电化学;⑧化学动力学;⑨表面化学;⑩胶体化学。 基本要求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基本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状态,状态函数,可逆过程。 2 重要热力学过程(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绝热可逆过程,相变过程以及化学变化过程等)的四个热力学量(W、Q、ΔU、ΔH)之计算。 3 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应用。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 1 卡诺循环、第二定律表述。 2 熵函数的引出、熵增原理及熵变的计算。 3 利用熵函数判断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和准则。 4 第三定律、化学反应熵变计算。 5 (A)和(G)的定义式以及它们的改变量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用Gibbs函数变量作过程方向及限度的判据是本章的重点,掌握该判据的使用条件和准则。 6 简单过程的ΔS、ΔA、ΔG的计算。热力学重要关系式,Maxwell关系式。 三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 掌握Clausius—Clapenyron方程并进行计算。 2 掌握偏摩尔量的意义、集合公式、化学势的定义及判据。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 3 Raoult定律,Henry定律,公式表示及应用范围。 4 理想溶液,稀溶液的定义,特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理想溶液混合特征及气液平衡。 5 稀溶液依数性,真实溶液对理想溶液的偏差,了解实际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及活度的概 念。 四化学平衡 1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推导并会用等温方程式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运用化学反应等压方程计算任意温度下的Kθ 3 各种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同时平衡。 五相平衡状态图 1 相律意义和应用。单组分系统相图。 2 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液-液-气平衡相图的特点,会看相图(图中点,线,画的含义, 相律及杠杆规则的应用。 3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三组分系统相图。 六电化学 1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γ±的极限公式。 2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的含义及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应用。 3 离子迁移。溶液电导测定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4 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会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电池电动势的含义。 5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原理和方法,Nernst公式的热力学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 电池电动势与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S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物理化学复习题

物理化学复习提要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教材:《物理化学》,肖衍繁李文斌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辅导教师:史春辉联系电话:4153173 第一章气体 一、填空题 1、物质的量为5mol的理想气体混合物,其中组分B的物质的量为2mol,已知在 30℃下该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0dm3,则组分B的分压力P B =_________kPa,分体积 V B =________dm3。(填入具体数值) 2、已知在温度T下,理想气体A的密度ρ A 为理想气体B的密度ρ B 的两倍,而A 的摩尔质量M A 却是B的摩尔质量M B 的一半。现在温度T下,将相同质量的气体 A和B放入到体积为V的真空密闭容器中,此时两气体的分压力之比(P A /p B ) =_________。(填入具体数值) 3、在任何温度、压力条件下,压缩因子恒为1的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若某 条件下的真实气体的Z>1,则说明该气体的V m ___________同样条件下的理想气 体的V m ,也就是该真实气体比同条件下的理想气体___________压缩。 4、一物质处在临界状态时,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A、B两种气体临界温度关系为Tc(A)

二、选择题 1、如左图所示,被隔板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容器中,在温度T 下,分别放有物质的量各为1mol的理想气体A和B,它们 的压力皆为p。若将隔板抽掉后,两气体则进行混合,平衡 =_________。 后气体B的分压力P B A、2p B、4p C、p/2 D、p 2、在温度为T、体积恒定为V的容器中,内含A、B两组分的理想气体混合物,它们的分压力与分体积分别为P A、P B、V A、V B。若又往容器中再加入物质的量为n C的理想气体C,则组分A的分压力P A___________,组分B的分体积V B____________。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3、已知CO2的临界参数t c=℃,p c=。有一钢瓶中贮存着29℃的CO2,则该CO2_________状态。 A、一定为液体 B、一定为气体 C、一定为气液共存 D、数据不足,无法确定 4、有一碳氢化合物气体(视作理想气体),在25℃、×104Pa时测得其密度为·m-3,已知C、H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及,则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___。 A、CH4 B、C2H6 C、C2H4 D、C2H2 5、在恒温100℃的带活塞汽缸中,放有压力为的饱和水蒸气。于恒温下压缩该水蒸气,直到其体积为原来体积的1/3,此时缸内水蒸气的压力___________。 A、 B、 C、 D、数据不足,无法计算 6、已知A、B两种气体的临界温度的关系Tc(A)>Tc(B),如两种气体处于同一温度时,则气体A的T r (A)_______气体B的T r(B)。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7、已知水在25℃的饱和蒸气压P*(25℃)=。在25℃下的密封容器中存在有少量的水及被水蒸气所饱和的空气,容器的压力为100 kPa,则此时空气的摩尔分数y(空)_______。若将容器升温至100℃并保持恒定,达平衡后容器中仍有水存在,则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摩尔分数y’(空)________。 A、, B、, C、, D、, 三、计算 1、在室温下,某盛氧气钢筒内氧气压力为,若提用160dm3(在下占的体积)的氧气后,筒内压力降为,设温度不变,试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估计钢筒的体积。 2、有一10dm3的钢瓶,内储压力为10130kPa的氧气。该钢瓶专用于体积为 dm3的某一反应装置充氧,每次充氧直到该反应装置的压力为2026kPa为止,问该钢瓶内的氧可对该反应装置充氧多少次? 3、一密闭刚性容器中充满了空气,并有少量的水。当容器于300K条件下达平衡时,容器内压力为。若把该容器移至的沸水中,试求容器中达新平衡时应有的压力。设容器中始终有水存在,且可忽略水的任何体积变化。300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567Pa。 四、解释下列术语 1、对应状态原理 2、道尔顿定律 3、分体积 4、分压力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填空题 1、1mol理想气体A,从始态B经途径Ⅰ到达终态C时,系统与环境交换了Q(Ⅰ)=-15kJ,W(Ⅰ) =10kJ。若该1mol理想气体A从同一始态B出发经途径Ⅱ到达同一终态C时系统与环境交换了Q(Ⅱ)

西北大学校史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唯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王建新教授,当他提出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 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当张凤翙因为政见与袁世凯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为了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仅仅过了两年,刘振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的壮举中,西北大学遭受灭顶之灾,以至时任校长的王凤仪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回。西北大学先是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中学。 这一停,又快要10年。1937年,日本人来了,为给中国留一点读书的种子,北京的大学向内地里避乱,北大,清华,南开跑到了西南,有了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就跑到了西安,成立了西北临时联合大学,而后又称国立西北大学。以后又迁到汉中的城固。只是当时组合的三校却是矛盾不断,纠纷常常,貌合而神不合,终究没有取得西南联大的成绩。 到了抗日胜利,也该是各奔前程的时候了,有的就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有的回到天津,成了天津大学的祖辈。而有的却是回到西安,改了个名字,在原来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校址上大大方方的办起了国立西北大学。 第 I 条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题库(上(下册))

一化学热力学基础 1-1 判断题 1、可逆的化学反应就是可逆过程。(×) 2、Q和W不是体系的性质,与过程有关,所以Q+W也由过程决定。(×) 3、焓的定义式H=U+pV是在定压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所以只有定压过程才有焓变。(×) 4、焓的增加量ΔH等于该过程中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 5、一个绝热过程Q=0,但体系的ΔT不一定为零。(√) 6、对于一个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一定,热力学能和焓也随之确定。(√) 7、某理想气体从始态经定温和定容两个过程达终态,这两个过程Q、W、ΔU及ΔH是相等的。(×) 8、任何物质的熵值是不可能为负值或零的。(×) 9、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10、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是不可求的。(×) 11、任意过程中的热效应与温度相除,可以得到该过程的熵变。(×) 12、在孤立体系中,一自发过程由A B,但体系永远回不到原来状态。(√)

13、绝热过程Q=0,而T Q dS δ=,所以dS=0。(×) 14、可以用一过程的熵变与热温商的大小关系判断其自发性。 (√) 15、绝热过程Q=0,而ΔH=Q ,因此ΔH=0。(×) 16、按克劳修斯不等式,热是不可能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的。 (×) 17、在一绝热体系中,水向真空蒸发为水蒸气(以水和水蒸气为体 系),该过程W>0,ΔU>0。(×) 18、体系经过一不可逆循环过程,其体S ?>0。(×) 19、对于气态物质,C p -C V =nR 。(×) 20、在一绝热体系中有一隔板,两边分别是空气和真空,抽去隔 板,空气向真空膨胀,此时Q=0,所以ΔS=0。(×) 21、高温物体所含的热量比低温物体的多,因此热从高温物体自动 流向低温物体。(×) 22、处于两相平衡的1molH 2O (l )和1molH 2O (g ),由于两相物 质的温度和压力相等,因此在相变过程中ΔU=0,ΔH=0。(×) 23、在标准压力下加热某物质,温度由T 1上升到T 2,则该物质吸收 的热量为?=2 1 T T p dT C Q ,在此条件下应存在ΔH=Q 的关系。(√) 24、带有绝热活塞(无摩擦、无质量)的一个绝热气缸装有理想气 体,内壁有电炉丝,将电阻丝通电后,气体慢慢膨胀。因为是一个 恒压过程Q p =ΔH ,又因为是绝热体系Q p =0,所以ΔH=0。(×) 25、体系从状态I 变化到状态Ⅱ,若ΔT=0,则Q=0,无热量交换。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模板)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2005年6月修订)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3篇以上)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 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 3-5个)。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调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根据《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研字14号),结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层次科研奖励办法》,特对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日常管理和申请学位时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做出如下规定: 第一章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 第一条请假制度。硕士研究生上课期间请假须经导师和上课老师批准,并报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课程计零分并重修:请假课时累计超过该门课程课时量1/3及其以上者;无故旷课3次以上者。 第二条学术活动管理。申请硕士学位时,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管理学理论方法与创新论坛、校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中至少做一次与硕士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 第二章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管理 第三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学术虚假现象、严禁篡改试验数据、捏造研究成果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四条2012级及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2012级)在读期间,须在西北大学规定的权威、核心或重要期刊目录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与导师合作的权威或核心期刊论文可以是第二作者)。各类期刊的增刊一律不算。 第五条学院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工

作,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符合申请学位条件: 1.国家级获奖参与者前七名,或省部级科研奖励前五名。 2.主持或参与一项国家级(排名前七位)或省部级课题(排名前五位)。 3.编著或者参与编著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学校认定的的学术专著,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4.参与5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七位)、或参与2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五位)、或参与1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三位)。 第六条学院对在读硕士的科研成果给予与本院教师同等的科研奖励。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3个月内,若提供与其毕业论文相关的高层次科研成果,我院仍将给予奖励。奖励办法、目录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第三章附则 1.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学院在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未涉及到的内容,以校研究生院相关规定为准。 2.第一单位署名须为“西北大学”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不包括校内其他单位成果)。 3.本管理办法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负责解释,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年12月19日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 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 七、课程简介: “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 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 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 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 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 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 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 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 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2.我国学者建国前的科学考察:夏鼐 3.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进展 4.八十年代以前的发现与研究 5.八十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二讲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 通过完成期中作业的方式,自学此章节内容。 第三讲甘青地区史前葬俗 第一节葬俗的内容 1.位置:墓地位置、地形地貌、墓葬布局 2.形制:平面形状、立体结构、方向、制作方法 3.葬具:种类(棺、椁)、质料(石、木、土坯)、形状、制法 4.葬式:人数(单人、多人)、次数(一次、二次)、性别、年龄、姿势(躯体的仰、俯、侧,四肢的伸直与弯曲) 5.随葬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 第二节二次扰乱葬辨析 1.发现与认识过程 2.辨析的标准 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节火葬墓研究 1.火葬墓的发现 2.火葬墓存在的时间和分布范围 3.火葬墓与二次扰乱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