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 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

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在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用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即新绛县,每逢过节,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来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新的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在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捏制多种造型的花馍。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民间手工业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

山西面塑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于2003年初启动,保护的范围中有民间艺术。这是一个福音。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这是众所周知的。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面塑艺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山西面食广告品牌效应。山西面塑艺术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会,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市场逐渐通过山西面食的品牌,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

在2004年的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上有一块展示面塑的窗口——《面道天下》,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面食与面塑的亲近关系,也充分体现到了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会给面塑艺术带来的效应。

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要让面塑艺术上一个台阶,让面塑的内涵与质量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还需要培养或造成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民间艺术,为事业而献身的专业人才。

北京是民间工艺比较超前,人才聚集水平较高的城市。为了解决工美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北京市政府出资鼓励大师带徒传艺,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尚属首例。我们山西是否也可以借鉴?另外,有关部门也可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民间包括面塑艺术大赛或有奖励的活动,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可行办法。我们山西是一块“宝玉”,亟待精雕细刻的专业人才去雕琢。

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要在产品的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面塑艺术就目前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捏制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仅适合于低龄儿童观赏,多少年也没有新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阻碍了面塑艺术的发展。

山西有5 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宁死不受禄的介子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荀况,老将廉颇,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大将关羽,晋代大学者裴秀,国际宗教旅行家法显,唐代女皇武则天及王维、柳宗元、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代忠烈杨业父子,大书法家米芾,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戏曲家关汉卿,明清时期文学家罗贯中、大学

者博山……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山西的骄傲。每一个人物作为面塑的题材都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我们也应借鉴兄弟艺术,使面塑艺术向横向发展,如,溶入雕塑艺术的大气,夸张,变形,在造型变化上无须墨守成规,表达内容要有深度,要有内涵,要赋有想象力。

要借鉴陶瓷艺术,使其作品要有玲珑剔透的美感,没有做作的自然天成,是我非我的灵秀之美,捕捉昔影的古朴之感,和深邃的叙述般的韵味。

要借鉴浮雕之效果,使山西面塑艺术有精美的雕痕感,把它嵌入框内,更显面塑的纯朴与完美。

总之,山西面塑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贴近市场,让市场来评判,紧紧跟随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效应,让其成为一个整体,山西面塑艺术才有望得以更好的发展、壮大。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 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

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寒燕儿是山西省代县一带的寒食节面塑民俗特色产物,浸润着当地人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装点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寒燕儿文化如一块宝石镶嵌在山西人面塑文化上,熠熠生辉。 标签:寒燕儿现状传承 山西是面食的摇篮,老祖宗在面食上做足了文章,不光下锅煮、上屉蒸、入油炸,祭供的面塑已然成为艺术品,更是精彩。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满月、开锁、上梁、上坟,皆不离面塑。面塑文化在三晋大地,孕育了一代代山西人,启迪着山西人的智慧,影响着山西人的成长与发展。面塑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脱离民俗这一现象的,尤其是一些地域偏僻的民俗非物质文化,如;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大众以为面人和花糕,其实还有寒燕儿。寒燕儿需要世人认识和传承乃至发展。如今,面塑文化渐渐地登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面塑的价值意义,并着手保护和传承,进而发展中。如:2004年,山西省面食文化节,特意以面塑作为文化展示窗口,让山西人重新认识面塑文化,让世人认识山西面塑文化。《面道天下》专栏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山西面塑的独特性,从造型、体积大小、色彩罩染、寓意等方面,尽显着山西农耕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人民的智慧。山西面塑以晋南一带和雁北一带最为突出,本文主要是针对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注释:寒食节捏制体积小巧的动物形象诸如燕子等飞禽走兽类)进行浅谈。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独具意义,是山西省雁北面塑的一种,来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用小麦面粉蒸制,进行上色或其他装饰的工艺品,具有特殊的含义和文化指向,如:走亲访友表示庆贺或祝福,祭拜神灵和祖宗,驱邪除恶等含义都可以用面塑来表现,真是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深切地寄托人民的愿景。 一、探究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民俗文化艺术特征 1.寒燕儿初期的寓意,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度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研究,从上到下,成立了很多非物质保护中心。关于雁北寒燕儿,也在做着传承和发展。寒燕儿又叫介子推,据《中国古代美术经典式民间吉祥艺术卷》记载,寒燕儿是清明前后流行于山西北部的食品,它起源于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背母隐匿于绵山,且抱柳,焚烧致死,后人在介子推死的日子,禁止举烧烟火,吃寒食(寒、冷的食物),纪念介子推,弘扬它的“忠孝”精神,所以清明节前一天又叫寒食节。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习惯了每逢清明,做寒燕儿来吃,后来寒燕儿,又增添了新的寓意,如:1、寒食节正逢乍冷乍暧时日,禁火吃寒食,而寒燕儿的功能是可以直接食用,同时纪念(燕燕又读“念念”)介子推; 2、寒食节,捏寒燕儿,寓意寒冷的日子要走了,燕子飞回来了,柳树枝头出新芽了,一切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目前人们更多的想法是,借捏制寒燕儿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对家人对子女或子孙后代,像人们对春天的给予寓意一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山西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陶俑[2];也有学者认为山西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山西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资料来看,魏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7]。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

面塑配方

1.和面配方 配方一:面粉8两糯米粉2两蜂蜜2两防腐剂(苯甲酸钠)1两开水8两 配方二: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蜂蜜75克盐50克开水600克 配方三: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苯甲酸钠50克 食用面团的配方:面粉100克糯米粉75克淀面50克麦芽糖15克精盐5克炼乳75克鲜奶75克水450克 2.和面、蒸面 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等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2—3厘米的薄片,用保鲜膜包好,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进行调色了。 3.面团测定 把面团反复揉碾,搓成球形,手按压只少许反弹,韧性很小,双手拉长不断裂也不回缩,这样的面团手感好,不粘连。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面粉品牌不同,质地各异,因此要随时调整比例。韧性大的,减少糯米粉用量,反之增加。面团蒸制时间长些可增加其韧性,短之使其松散,酌情而定,灵活运用。 4.面团上色 蒸好的面团可用油画颜料、国画色、水彩、水粉等颜料上色,具体方法是:先将面团摊成薄片,把颜料涂抹再上面,向内卷成圆桶性,再拧成螺旋状,折回再拧,循环多次,最后在掌心反复揉碾,直到颜色分布均匀为止。面团的颜料分2、3次加入,一次不要加太多,太多容易粘在手上,再揉进面团时会形成斑块,影响效果。 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其解决的办法是:可适当再加一点水进行揉和,也可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即可。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搓手油制作 将石蜡和色拉油按1:4比例混合,将石蜡掰碎放在盛有色拉油的锅里,加热待蜡全部融化后离火倒入小瓷瓶里冷却,制作面塑前可在手上和竹签上抹一些防粘连。最简单的用市面上的护手霜即可。 工具准备 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压板、剪刀、梳子等。虽说目前市面上也有现成的面塑工具可以买,但最好还是自己做。自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其方法是:选择一块3--4毫米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先用铅笔在有机玻璃上画出塑刀的轮廓,然后用钩刀将塑刀钩下来。接着用锉刀对塑刀的边缘进行大体修整,再用水砂纸把塑刀磨光滑,最后可以用一块挤上牙膏或沾上香油的粗布反复进行擦拭,直到塑刀表面圆润、光亮、平滑为止.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4439574.html,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作者:赵姣颖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文章主要以山西蒸制面食中的面塑文化为例,为大家解析面塑的艺术魅力及当地 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面塑的内在文化及寓意,让我们深刻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了解面食文化,从而认识到继承发扬传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寓意;传承 作者简介:赵姣颖(1991.8-),女,山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孙雅琪(1992.8 -),女,山东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正文: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地处黄河腹地,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三晋面食历史悠久,从可考证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赋予了它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此,山西的面食尤为分丰富多样,面塑艺术最能体现这一点,它们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寓意深刻,可谓别具一番风味。 传统节日的面塑艺术文化 春节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必过的节日。在山西,一到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为蒸花馍做准备,大多是为供奉神做准备。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枣山由三到五层面环衔接而成,底层最大,层层高叠,呈塔形,面环上镶满了红枣;在一层与一层中间有面花粘接,似浮雕;花的中心及面环的中心都镶有红枣。有的面环周围是花,有的是十二生肖,中间是二龙戏珠的造型,最上端则捏当年的生肖形象,例如鼠年就捏鼠的形象,牛年就捏牛的形象。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这些在民间都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它们的形象对称中有变化,整体感觉美,局部更巧妙。枣山的色彩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玫红、草绿、明黄,颜色鲜艳夺目,给人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敬灶王爷要蒸面兔;敬门神要蒸小枣山,小面圈;敬天地神则蒸面猪。一尊枣山馍是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虽然民间枣山形制与所捏内容有所不同,但寓意皆同。 元宵节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个狂欢节日。元宵节的面塑很多是与春节面塑相同的。例如上面所提到的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意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三篇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三篇 山西,一个充满民间习俗的城市,风土人情浓厚。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山西的作文,欢迎品读借鉴。1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

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2山西民风民俗作文200字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3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

山西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山西因为居住在太行山之西因此而得名。山西是一个具有很多传奇色彩以及传说故事的地方,据说“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与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方。 留学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山西的文化历史知识吧! xx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3%。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 xx文化: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戏曲文化: 演变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 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 种;“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山西的节日: 节令

山西作文之山西的特产风俗的作文600

山西的特产风俗的作文600 【篇一:关于家乡的特产的作文600字】 关于家乡的特产的作文600字家乡的香椿芽在我们家乡,香椿树随处可见。人们喜 欢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几棵香椿树,一来可以美化环境,二来可以方便地采摘香椿芽。阳春三月,香椿芽开始萌动。三月底四月初,香椿树的枝头上,便长出很小的芽儿,芽上长着比汗毛还细的茸茸短毛。不几天工夫,香椿芽就长到一长,这时香椿芽可以采摘了。树低的用手把芽摘下来,树高的要用专门的钩杆来摘。此时采的是头茬香椿芽,也是一年可采的三次中最鲜最嫩最香的一次。许多人家头茬香椿芽往往不舍得吃,而是用来卖钱,头茬香椿芽一斤可卖到二十到二十五元呢,所以人们常说:“头茬卖钱儿,二茬炒盘儿。”头茬采完了,约摸隔一周的时间,第二茬又长起来了,这时人们采摘下来,做成美味食品。比较有名的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香椿芽炒鸡蛋。把香椿芽切碎,烧热锅,放好油,倒上香椿芽儿,用小铲来回翻几次,搁上盐,快熟时再打几个鸡蛋,几分钟后,醉人的香味就会飘满整间屋子。另一种是香椿芽拌豆腐。挑几簇鲜嫩的椿芽,切碎了,与切成小块的豆腐拌在一起,倒上点酱油、香油,吃一口真是满口清香。等到采第三茬香椿芽的时候,香椿芽就有些老了,人们往往用来腌咸菜。先把香椿芽洗干净,然后像揉面团一样把香椿芽揉一揉,这样可能是为了能腌得快一点。把揉好的香椿芽放到一个干净的坛子里,放上少许的盐,过上几天,又脆又香的香椿芽咸菜就可以吃了。家乡的香椿芽有青根和红根两种,红根香椿芽会更香、更好吃。现在有冰箱的人家,会买些红根香椿芽,放在冰箱里,即使过上半年,拿出来还是那么鲜嫩。还没吃过我们家乡香椿芽的朋友,就请四月里到我们家乡来,尝一尝那香香的香椿芽吧,我保证你会不虚此行的。 【篇二:写家乡的风俗的600字作文】 写家乡的风俗的600字作文畲乡风俗——捉“蛤蟆” 浙江省遂昌县大拓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蓝素芬指导老师蓝芳华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坟山,这是个美丽的村庄,住的都是山哈(畲族人自称)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山哈村。我们山哈人有许许多多传统风俗,如三十夜

文化遗产

山西那的文化遗产多?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西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0处,省级400多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庙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种建筑为一体的佛光寺及显通寺,塔院舍利塔最为有名; 建于北魏的恒山悬空寺悬于悬崖峭壁之上,以惊险奇特著称; 太原的晋祠是形式多样的古建筑荟萃的游览胜地; 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芮城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道观建筑群,宫内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珍品; 永济普救寺是《西厢记》。《莺莺传》故事发生地;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武庙; 云岗石窟是全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应县木塔建于文代,高67.31米,是我国最高的古木构建筑; 因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闻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加上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组成山西晋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优美。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晋国名臣介于推携母被烧死于此山; 北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 黄河壶口瀑布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全国第二大瀑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西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物出没,褐马鸡是国家珍稀动物。 中国从古至今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几处? 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并把它分类 一、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三江并流(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苏州古典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六、颐和园(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七、平遥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云岗石窟(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布达拉宫(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一、黄山(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二、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长城(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四、天坛(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五、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添仓节 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桃花节 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 寒食节 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乞巧节

关于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有518个项目入选,其中32项为山西省所有,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术和民俗等8项内容,是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是山西文明的见证。 为了使山西人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8日至18日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了山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览由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组成,汇集了1000余幅图片和1000多个实物载体,还有10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的展示,大同耍孩儿、绛州鼓乐、五台山佛教音乐、清徐背棍、上党八音会、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翼城花鼓、朔州踢鼓子、秧歌等15个代表剧种和民间表演艺术进行了现场表演,平遥推光漆器、忻州石砚刻制、临汾木版画等16种传统手工艺也进行了现场演示,另外布老虎、剪纸、面塑等1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产品进行了现场展销。这些打印着山西历史记忆、散落于民间的“活”态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生动地向参观者诠释着一个新鲜而神秘的概念: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使人们形象地认识到,这些世代相传、长期创造于劳动大众之中、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是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不但使人们感悟到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同时也唤起对文化遗产的崇敬与珍爱之心。 展览引起的轰动是山西民俗博物馆所始料不及的。展览举办完后,我们深深感到,保护、管理和展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文化遗产保护在认识层面上拓宽了视野,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更全面的任务。 一、山西民俗博物馆的办馆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专门规定。山西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10月,下发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为山西民俗博物馆走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馆道路指出了方向。 山西民俗博物馆应该是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担当起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荣任务。在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的条件,将思维方式和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在实践中体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理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采取积极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使之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扬光大。因 关于保护山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李彦博物馆长廊 68 文物世界wwsj2006.6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 一、春节 柳林民间称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俗称大年)为过年,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者即是。广义的过年包括整个“新正寿月”,届时家家灯烛,户户红联,老者欣喜,儿童雀跃,共同沐浴着普天同庆的欢乐。除夕俗称年除。早饭习吃油炸糕,以庆祝一年终结。晚上合家团聚,调凉菜、喝烧酒,称“年宴”。宴毕点燃院中炭垒火炉称“点旺火”(城区沿川一带称塔塔火)。睡前给旺火炉及家中灶膛里填放柏叶、柏木片或柏柴香,使香烟燎绕。除夕夜大人小孩故意迟睡或彻夜不眠,俗称“熬年”,也叫“守岁”。50年代前,除夕夜有接神仪式,阖家男子老少提灯笼,捧礼盘,盘内摆放香表、酒器、供献,从居室到大门内外诸神位前上香、焚帛跪拜,尔后燃放爆竹。大年早上,又行醮纸仪式。开门先放炮,然后点神灯。屋内供南海观音、灶君、财神、夫子爷(孔丘)、馗星爷(钟馗)。大小门口贴像供俸门神。院内供天地爷、土地爷、牛王菩萨、马王老爷等,诸神位前,敬礼如仪。此时,大门外灯笼高悬,满院中香烟缭绕,灯火通明,爆竹声声,此起彼伏。 除夕下午大小门前、诸“神”位前均贴大红对联。“守孝”之家头年贴黄联,次年贴蓝色,第三年恢复红色。大小门外两侧摆放“拦门炭”各一块,上贴红签,或红绿纸条束腰点缀。或书“黑汉在此,百无禁忌”字样。 大年早饭吃猪肉哨子(肉片汤菜)挂面汤(或长豆面条汤)。午餐主食羊肉水饺。饭前烧黄二酒以凉菜、炒菜为押品。 大年早饭后,儿子、儿媳携幼抱雏,手执酒具,登居处给父母敬斟喜酒,行跪拜礼,祝福老人延年益寿。平辈年幼者给兄嫂拜年,行拱手作揖礼。拜年礼成,受礼者馈赠行礼者压岁钱。初三、初四日,上年成亲的新婚夫妻须携酒、肉、粉、点四色水礼给岳父母、舅、姑、姨、姐等近亲拜年。 拜年礼在40年代前被认为“正伦”大事,不能苟且。60年代后渐被废止,但散发压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