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摄影艺术得光与影的造型艺术,一个成功的摄影家,也就是一个光影学家。一幅幅的优秀摄影佳作,都离不开光的塑造和表现。可见,光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接下来贵阳婚纱摄影工作室——世纪新娘小编为你介绍光在艺术领域的作用。

一、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

摄影使用的光感材料必须通过光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光线在摄影中不仅用来照明被摄物体,它还担负着传递被摄物体的信息,在这方面它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例如,被摄物体形状、体积、数量,色彩、质感、空间深度感等信息,以及被摄物体影调的明暗配置、画面气氛、层次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通过光线的效应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摄影者不能单纯从表像观察到光、而要在实际的构思中去灵活运用光。在一个被摄物中,不同采光的角度、照度,得出的效果各异。然而。我们必须掌握光在摄影中的效应和“光感”,善于运用,感觉敏锐,是摄影者应有的本能,画家靠手中熟练的画笔来描绘物体,摄影有凭着运用光线来表现被摄物。因此,光是摄影的灵魂,完成摄影的过程需要光,表现摄影艺术本质依靠光,正确地认识光线,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充分去运用,才能做到惜光如金,用光如神。

二、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摄影创意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手段,才能达到它的艺术效果。摄影中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再现,要通过光作传播媒介,光线对摄影的造型表现,环境气氛的渲染,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自然中,光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微妙的。一天当中,阳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入射的方向,角度及强弱,就会在摄影造型中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太阳会升至或降至15度,也就是早晨或黄昏的时间,其特点是太阳入射角度小,光对景物照射垂直面受光面积大,物体产生投影较长,受光面与阴影面反差大,光线强度小,较柔和。在这种光线条件下,选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容易获得明显的空气透视感,画面呈现气氛浓烈,富有诗意的造型效果。当太阳与地面的光照度成20度至60度的时候,这种光线的特点是入射角适中,光线方向性明确,亮度变化小,造型效果好,光影移动慢,色温适中,这时正是摄影的黄金时间,此时拍摄景物清晰,影调明朗,层次丰富,有利于景物在造型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这时选择不同方向的光线造型,使景物能获得色调分明,层次丰富,线条刚劲,光线明快的效果。

当光照度成70度至90度的时候,阳光正午,光线垂直下照,物体只能顶部受光多,垂直面受光少,使景物照度明暗反差大,层次缺少,透视效果差,物体造型缺乏立体感。所以,在摄影造型效果上较少运用这种顶光。

从一天里直射阳光的光线变化,对造型带来的效果不同,我们可以选择采光的方向对造型进行设计。根据拍摄采光的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不同,采光的方向基本划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这三种采光的不同,在摄影造型中同样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顺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使物体受光面均衡,能全面表现物体的质感,影调配置主要主要靠物体本身的色调来完成。但顺光一般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影调较平淡单调,层次感弱,缺科学家起伏明暗的视觉节奏效果,更不宜表现空间感大,物体数量众多的景物造型。

侧光对摄影造型的表现力较强,能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明显表现,画面明暗配置和反差鲜明清晰,物体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是摄影造型效果比较理想的光源。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明暗在画面造型中所占比例。

逆光在摄影造型表现中能表达空间深度及环境气氛的烘托,表现空间透视的效果,有利于勾画物体的轮廓线条和表现物体的数量,在构思运用低调画面来表现物体造型艺术效果更佳,但切记要运用暗背景来烘托主体。当拍摄物体的特写或近景时,最好正面运用补光办法,使物体正面的质感更好地表现,曝光则定以正亮度为宜,使造型效果更好。

正确地认识光线,掌握它的变化规律,了解它对摄影艺术造型表现力,是摄影者在“光感”修养中的必由之道。摄影创作中的用光是千变万化的,灵活多端的,但是它本能是不能忽视的。光是摄影的根基,实现摄影的技术过程通过光,达到摄影的艺术本质离不开光,摄影的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没有光就不能获得影调,也就不能形成摄影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在摄影构思中。要有光的造型意识,调动光的造型作用,充分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三、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

光在彩色摄影中对色彩正确还原是起着直接的因素。光与色彩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总的来说,有光才有色,色从光来,又与光变。道理很简单,人在光线下能清楚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的黑暗中,什么颜色也难以争辨出来,这是因为色彩要通过光线的照射才能呈现。光作用于人的视觉,才能使我们感受到那些颜色的感觉。在复杂的彩色摄影中,色彩正确的还原和再现是彩色摄影的成败关键,光对色彩正确的还原有三点的要素,一是光源的性质,二是光的方向,三是光线的强弱。

光源的性质,它对物体颜色的还原影响很大,因为日光与灯光的性质不同,色温不同。日光的色温是5400K,而灯光的色温只有3200K,在日光与灯光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红色的物体在日光下看呈鲜红色,但在灯光下看,就会呈现出品红色或紫色。因为,它的光源性质不同,色彩还就不同。

光的方向,在同一物体而采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如直射光与散射光,顺光与侧光,逆光和顶光,光线照射方向不同,使物体产生的明暗不同,倒致其色彩在还原中产生不同的差别。顺光使用同一物体的色彩受光面相同,没有明暗区别,造成色彩缺乏明暗对比层次。侧光对可使同一物体的色彩在明暗度上产生明显的区别。逆光对物体的正面色彩表现较为难还原较差,常运用逆光的表现追求色彩的整体效果。光线的强弱也容易使物体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发生极大的变化。

上述三点要素的分析,强调了色彩也光线,是彩色摄影的重要造型手段,选择光就是选择色彩。黑白摄影是对物体的造型选用不同明暗和影调,层次去表现,彩色摄影是通过色彩的艺术表现。黑白摄影讲究其用光,彩色摄影更加严谨用光,光线能造就影调的变化,也能使色彩效果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在彩色摄影构思和创作中,要了解和分析光源的性质,光的投射方向,光亮度的强弱,光对物体在造型上表现的效果。要调动“光”对色彩的艺术造型,增强艺术的表现力,才能预见画面的色彩效果,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完成摄影的过程必须借助于光,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功能,记录、反映、表现,传递我们的创作思维,情感和表现的技法,手法,达到画面的可视形象。光是摄影的灵魂和支柱,研究和探索光在摄影艺术造型中的动能,目的是确立光在

摄影中地位和作用,使大家更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更好地运用它,发挥它。使摄影这门光影艺术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

四.人像摄影的光比

摄影师采用适当的光比,就能充分利用彩色负片乳剂固有的曝光宽容度。照明良好的人像照,因有讨人喜欢的光照效果和较好的色彩质量,顾客容易接受,通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光比:两只用来照明某一被摄对象的灯光,就其产生的总效应来说,它们之间的强度差,就称为光比。

这通常可用数字比来表示。例如:3:1比率是指受到两支光总效应的被摄对象的部位,其亮度三倍于只受到一支光的部位.这也可以用光度单位来表示.例如:高光部位为300英尺/烛光,阴影部位为100英尺/烛光.但“3:1”表示式并不意味着光圈级差为3:1,正如下面要指出的。

通常,形成光比的两种光线,就是补光和主光。

补光:所谓补光,就是通常位于或邻近相机轴心线的、对被摄对象作总体照明用的光源,其目的在于使阴影部的细节能获得恰当的曝光。

仅有补光,其提供的照明相当平淡。因为来自摄影光轴的照明,无法显示一个立体对象的令人满意的轮廓或造型。这种光线不能产生重要的高光,所以许多摄影师采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或者比较漫散的光源。白色反光伞,天光装置,或大范围的漫射光线常被用作补光。

主光:它是布光中占支配地位的光,常称为“基调光”或“造型光”。这两个术语都对,因为主光确实决定着景物的“调子”(高调或低调),而其位置会产生高光和阴影所形成的造型轮廓。相对地说,如将较柔软和的光源选作为补光,则较“刺目”的光线常被选作为主光。抛物面反射器、小型银色反光伞以及会产生闪烁高光的灯,均可选作为主光。

比数:光比概念的混淆不清,源自说明光比的那些数字。

应当记住:主光只是用来照明被摄对象的高光部位或明亮部位,它不能照明被摄对象的阴影部位。

还应当记住:补光如位于相机轴心线之上,可照明镜头所能见到的一切,即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

以数字表示的光比,是指照射在高光部位的总光量,与阴影部位的光量之比。高光部分能同时接受主光和补光所造成的总效应,而阴影部分则只能接受到补光的效应。

如能理解平方反比定律,则控制正确的光比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假如一支特定光源与被摄体距离10英尺,被摄体受光为100英尺。烛光照度,那么距离20英尺时,被摄体受光度是多少?

如果你回答时设想距离增加了一倍,即认为亮度就是一半--50英尺/烛光,那么,你也许得复习复习平方反比定律了,因为你错了!一切光在某种程度上所遵循的平方反比定律指出,光能的递减)

递增也然),是以距离平方的变化为依据的。

平方,是指一个数字自身相乘。举例来说,如果灯光离被摄对象一英尺,被摄体受光度的计算方法是:一乘一等于一,再求其倒数即一分之一,或一除以一,此时被摄体受光度为X(以光度单位表示)。把灯光朝后移至二英尺处,运用公式,二乘二等于四,求其倒数,一除以四,即被摄体受光度仅为1/4X。把灯光朝后移至三英尺处,三乘三等于九--即受光度只有1/9X。现在再回到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套用平方反比定律公式--距离自身相乘,再求其倒数--你就能确定,在10英尺处,被摄体接受光源的1/100光量,而在20英尺处,就只接受光源的1/400光量了。这就是说,当距离增加一倍时,被摄体接受的光量只为原来的1/4。

五.光圈级数和距离

许多摄影师发现,平方反比定律是和一些很重要的数字,即光圈级数密切相关的。由于光圈级数通常是要记住的,所以这种关系很是重要。请考虑下列事实:经试验,发现位于离光源4英尺处的被摄对象,受光量为100光度单位;离至5.6英尺处,受光量为50个光度单位;如果再离至8英尺处,则受光量只有25个光度单位了。这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吗?这些用于光圈级的数字,当变换为距离时,就可以使你洞察平方反比定很的奥秘了。你可以将光圈级的数字转换成任何距离测量单位,并且可确定在那些距离处的光度。

请考虑以下说明。如果某一灯光在4英尺处能产生100个光度单位,则在不同“光圈级”距离时的下降率为:4英尺等于100个光度单位,5.6英尺等于50个光度单位,8英尺等于25个光度单位,11英尺等于12.5个光度单位,16英尺等于6.25个光度单位。现测验一下你对这个原理的认识--上述灯光在2英尺处的光度单位是多少?在22英尺时又是多少?

你可以用英尺、米、英寸,或者其他任何距离单位来测定某一灯光的反比下降效应。

六.光比计算方法

为了进行这项练习,首先假定有二支灯光,其光输出和光质完全一致。

例题一,在4英尺处为主光,5.6英尺处为补光,问最后的比值是多少?

主光比较近,其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量要比补光大一级光圈,即其光量为补光的二倍。

阴影部位接受来自补光的光量为一个单位,高光部位接受来自补光的光量为一个单位。但高光部位还接受了来自主光的二个单位的光量。现在比值是多少?高光部位等于接受来自主光的二个单位和来自补光的一个单位,合计等于三个单位的光量。阴影部位等于接受来自补光的一个单位的光量,故比值为3:1。

例题二;主光在4英尺处,补光在8英尺处,比值多少?

恰如f/4光圈镜头所传入的光量为f/8的4倍,在4英尺处的光的强度为8英尺处的4倍。这时,阴影和高光部位都同时接受一个单位光度--高光部位又另外接受4个单位光度。结果光比是5:1。这就是光比形成的过程

七.景物反射比

对某些人说来,这也许是一个新名词,然而在考虑光比时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景物或被摄对象都有其反射范围。例如,一个新娘穿一身白礼服,其反射的光量达到90%,新郎所穿的黑西服,其反射的光量仅为10%,当他俩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上时,两者对光线的反射比为9:1。

另一例,一个白肤金发碧眼女郎,身穿粉红色裙子。这个被摄对象的最明亮的部分(也许是好的白肤)可能反射的光为60%,而最暗的部分(也许是她的裙子)可能反射的光为30%。在这种场合,女郎所提供的反射比只有2:1。如果仅用补光拍摄,或者在照相机上装一只简易的闪光装置,软片将会记录下真实的被摄对象的反射比,照片调子很软。

负片的亮度记录范围

什么是一张负片能够记录的被摄对象的最大亮度范围?整个负片一照片系统所能再现的亮度范围又有多少?

这对于那些想获得最好质量效果,希望能揭示所有重要阴影细节和高光细节的摄影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彩色负片试验能够看到,它们对超过150:1亮度比的景物,能够记录其可分辨得出的细节层次。彩色负片在这方面显示了它有显著的宽容度。然而,对这个系统有实际限制的却是彩色相纸。

印制彩色负片的彩色相纸,在确定其再现的景物亮度范围,即其最明亮的白色部分和最幽暗的黑色部分之间可达到怎样的程度时却是都有限制。测定相纸的密度范围(从高光细节到阴影细节),证明了相纸的这个限制。一般可测出其亮度比是40:1。最暗色所能反射的光线只是最白色所反射的光的1/40,从而限制了摄影师的调色板。

那么,彩色反转片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试验表明,大多数彩色反转片,对这种超过40:1的亮度比,是无法记录和再现的。

同样,黑白底片如洗印适当,虽有可能记录原始景物的200:1的亮度比,然而,用来印制最后照片的相纸,却只能再现原始景物的40:1部分。当然,在黑白洗印中,通过对相纸反差度的选择和显影时间的改变,可以使亮度比扩大或缩小。不过你尽管可以扩大或者缩小这个范围,但景物理学影调层次却要受到一定损失。

一些因素可以证明上述说明,例如镜头眩光系数、背景亮度范围、光学眩光以及洗片中的变化,可以改变最终再现范围。

总景物亮度范围

镜头和负片用来记录总的景物亮度范围,或者说负片所企求的是尽量把明暗部都记录下来。

总景物亮度范围,就是光比乘以景物反射比所得的比例。

光比乘以景物反射比的例子如下:

被摄对象:一个妇女,身穿白色花边的外套,头戴灰黑帽子。景物中最亮部分是她的外套,反射的光线为90%,灰黑帽子反射的光线为10%,她本身的反射比为9:1。

目标:要求获得的照片,其外套在高光部细节清晰,帽子的阴影部仍然有可交代的层次。

公式:光比*被摄对象反射比=总景物亮度范围。

假设所用的为4:1光比,则为:光比4:1*反射比9:1=36:1。

4:1光比结合9:1被摄对象的反射范围,能使总景物亮度范围扩大到36:1。

由于36:1易于记录在负片上--并且正好再现在彩色相纸上--一切就很保险!

在上面例子中,应该考虑这个亮度范围是怎样再现的。景物中最亮的部分恰是同时受补光和主光照射的白色外套部位,而景物中最暗的部分,恰是只有补光照射所及的灰黑帽子的阴影部倍位。高光部位所受到的光量为阴影部位所受到的光量的4倍。4乘9等于36。1乘1等于1。光比加在了原始被摄对象的反差--这就是所发生的一切的原由。有效地应用适当的光比,强以用来扩大或者缩小被摄对象的固有亮度范围。

上面就是摄影中选择光线的技巧,了解过后想必您对摄影更有自信,更多摄影知识详情请登录贵阳婚纱摄影工作室——世纪新娘婚纱摄影官网,拍婚纱选择世纪新娘,世纪新娘让你成为最美的新娘!

论意境在舞蹈中的重要(灵魂)作用最终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正文 (2) 2.1 (2) 2.2 (2) 2.3 (3) 2.4 (4) 第三章结论 (4) 第四章致谢 (4) 参考文献 (5)

论意境在舞蹈中的重要(灵魂)作用 摘要:一个能够永葆艺术魅力的舞蹈是需要有“灵魂”的,舞蹈作品都很注重意境的营造,因为这样这部作品就是拥有了“灵魂”。然而意境的营造并不是那么的简单,但是意境可以使你的舞蹈更加具有艺术意蕴。那到底如何才能让舞蹈拥有意境呢?意境的重要又体现在哪里呢? 关键词:意境、灵魂、作用 一、绪论 舞蹈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一门艺术必须要有一种物质的意象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意境”才可称之为一部好的作品。它是一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们国家有一个成语“诗情画意”,往往会被人们用在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上。因为他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二、正文 2.1意境是需要营造的 意境在舞蹈中充当着”灵魂”的重要作用。但是意境也是非常难以拥有的。它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全部达成才能感受到。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由张继钢编导、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以其庄严圣洁的音乐、金黄闪光的服饰、整齐完美的动作和神秘幽雅的气氛感动了世界。《千手观音》吉祥如意的寓意、优雅曼妙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性之美。《千手观音》取材于敦煌壁画艺术,它的成功, 最重要的就是把本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用一种世界的眼光,用一种世界的理念去把它挖掘出来,重新包装,在观音文化和传统中华舞蹈文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舞蹈意境的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要有一定的特定的舞蹈背景,虽然仅仅是外部环境,但是也只有有了景才能使人见景生情,情随景迁;其次是要有情,作为舞蹈的原动力,它是一个舞者的内在驱动力。倘若没有情,何谈舞之;再者就是人体的外部形态,所以就需要舞者经过长期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像”,即能准确、鲜明刻画人物个性和饱含人物激情的外部形态,是动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达到这几个条件,才算是具备了达到一种舞蹈意境的资格。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很精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意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意完善结合。”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艺术鉴赏的依据。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词意空间,是艺术家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 2.2、多种条件的达成是为了追求和强调意境 每个专业舞者每天都会进行一定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舞

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自然光的三种不同形态

自然光主要是阳光,它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阳光下的所有景物的光感都是由这三种形态的光线构成。 在拍摄时,拍摄者要根据现场光线的形态进行拍摄,体现出现场光线的特质,与景物的性质结合,围绕画面主题完成拍摄。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当光线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天气发生变化时,都会直接影响照片的色彩。 在运用自然光进行拍摄时,需要遵循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选择符合创作意图的拍摄地点、拍摄时间和拍摄角度。 自然光拍摄的黄金时段

一般认为摄影的黄金时间为夏天因日落较晚,傍晚7~8点拍摄较佳,而在冬季,下午3~4点为最好的拍摄机会。黄金拍摄时间与天气情况大有关系。在阴雨天,就没有所谓的黄金时间了,而在暴风雨天气,太阳会出其不意地露下脸,金色的阳光会穿透乌云而下,所以拍摄者可以预先找好拍摄地点。 眩光的运用

眩光是在逆光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果太阳等光源直接照射镜头的光线,通过镜头内各组镜片的反射就会出现在照片中,形成光斑,控制得当的光斑很有“镜头感”,就是眩光。 但过多的光线进入镜头,会降低成像的反差和素质,遮光罩能有效控制眩光,可以遮挡射入镜头的光线,拍摄者也可以把手伸到遮光罩前,在液晶屏上一边观察一边调整位置,进而调整眩光的效果。 烈日下的拍摄选择

烈日下光线过于明亮,通常不宜拍摄人像以及全景照片,可以选择微距拍摄。 拍摄人像时,应让拍摄者位于阴影中,不接触到直射光线,阴影的漫射光线有利于人物的层次表现;拍摄风光时,用小光圈,曝光补偿降低1~2(级),感光度也降低,并把白平衡设在太阳光模式,这样拍出的效果较为理想,有遮光罩的话加上更好。 阴雨天拍摄技法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铭记历史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

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

诗歌意境论

诗歌意境论 摘要 一首诗歌,其因何而传诵至今,又因何而为文人骚客所赞赏、借鉴,模仿?答曰:“因其独有深远意境耳”。何为意境?意境又由什么构成,如何才能让一首诗歌有意境,以及诗歌意境所承载着、传达了诗人的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讨论,从而解释诗歌的意境到底为何物。 关键词 诗歌;意境;意象;形神;情理;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ms and songs Abstract A poem ,why it can be passed to today ,and why it prised by the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 poets? The anwser is because of it have the deep artistic conception.What is the so-cal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what combined it .how to make it hav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a poem and what it are 承载、convey、.All these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oping to discrib wha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by discussing these questions. Key words Poems and songs; artistic conception; images; form and spirt; feeling and reason; 一意境的含义 (一)“意境”意义的演变 意境,原称境或界,又合称境界。它的本义是疆域、界线。刘向《新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正式投降,9月3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这个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历经14年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中站了起来,不再软弱,不再受压迫,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在胜利后的这50多年中,我们没有忘记先辈们的艰难困苦,没有忘记是因为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如今,战争没有了,艰难的日子没有了,可是我们仍然要学习战争,学习其中的道理、经验、原因和意义,下面就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以上论证,可以看出中国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是主力中的主力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抗日战争胜利了,虽然我们付出很大代价,但它也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则简单说一说。 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

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和典型都是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形象,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意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其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其特征表现为: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简逸玄淡而饱蕴张力的线条,是意境创造的基础,旷达空灵的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关键。书家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佛道哲学思想对意境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所阐述的“道”的最高境界和玄妙的特征及“言不尽意”的思辨性,给文学艺术家审美创造以深刻的启迪,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道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开辟了中国的审美之路。印度佛教的输入及中国禅宗哲学的兴起,对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野,并直接导致了意境论的诞生。 意境论萌发于魏晋,形成于唐,宋至清代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意境论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将其丰富的审美内涵熔铸在精湛的笔墨线条之中,使作品韵味无穷,意境深邃。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氤氲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1.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如孙过庭所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2. 审美时空的无限性。 书法作品中的结体章法,是以笔墨点线巧妙地分割纸面的空白,使有墨处呈现出牵丝、仰俯、向背、疏密、长短、参差等变化之美;空白处浩渺无际,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蕴涵着无穷的意象,这虚象即“象外之象”,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它提供给欣赏者的是自由想象和驰骋情感的心理空间。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陈燨 从一定层面理解,现今所有的设计都是一种展示行为,一种信息的传达,一种经由造型传达意念的行为。如何营造一个舒适、美观、适用的空间已经是设计的最终要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并行发展是满足最终要求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关注空间情绪的表达,意境的体现,是提高空间设计质量的不二法门。而对于我国现代展示空间而言,尤其是展示空间,其意境的体现尚不到位,归纳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1)对已有的、传统模式理解的狭隘; (2)对舶未风格的照本宣科; (3)对理性沉思的误解; (4)对体验者行为心理的忽视。 究其原因,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设计领域愈来愈关注“人”这一要素。然而在有关展示设计的研究中,阐述对于人这一主体的物质要求的研究史料及理论不计其数,但是对于其精神要求的理论却屈指可数。展示空间意境的体现应当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继承我国在艺术情感领域中的优良传统,体现我国所特有的艺术气质与品位,使自身的哲学理念服务于空间的设计当中。我们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运用已有的优秀的资源,提高展示空间的品质,增强展示空间的效率。因此,人的行为与感情是展示空间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部分。 1意境与空间 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居住的环境场所,人类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空间中度过的。虽然不能说人类的情感是由于空间的表隋产生和变化的,但是空间中情感的体现、意境的营造是可以引导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的。 1.1“意境”浅析 “意境”一词源于中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属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精华以及舶来的文化密不可分 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对“意境”的哲学概念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象罔》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它的深刻的内涵为“物我与共”、“情景交融”、“主客为一”的 精神境界。而《易传》中孔子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则可视为“意境”理论的先导。但是,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对“意境”概念的咀确提出,只可以追溯到唐代。“意境”理论的真正诞生源于唐代的诗学中。从唐宋开始,“意境”以近完善并开始运用在了艺术批评中。 “意境”最早被运用在古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通过各门类艺术的不同维度的表达形式,反映出作者的某种隋感、气质、意蕴以及格调等,从而使欣赏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某种共鸣,使欣赏者进入某种特定的精神世界当中,解读作者作品中渗透出的隐秘内涵。所以,从“意境”的发展演变分析,其主要是由“境”弓l发而未的,“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存在的疆界到一般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到作家的主观的精神境界、最后反映到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演变引起了艺术作品的升华。 1.2“意境”表达的主要特征

摄影光线运用分析

摄影光线运用分析 光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毋庸置疑。没有光,也就没有摄影。人们对于光线的认识在摄影领域里可以分为三大类: 摄影光线运用1:照明光 即起到照明作用,映衬被摄物体的光线。照明光可以来自于自然界(自然光)。比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也可以来自于闪光灯,灯泡,篝火,荧光灯等。 摄影光线运用2:造型光 即表现被摄物体的外部形态,突出其立体质感,强调彩影协调,勾勒轮廓的光线。造型光的实现多借助与造型灯。一般摄影棚拍摄 多会需要造型光的介入。 摄影光线运用3:寓意光 较为个人化和自由的光线,通常具有一定创造寓意。比如黑暗的隧道里的一丝光明,预示着美好光明的前景即将出现。或者是昏暗 的屋内,恐怖勾勒面孔的红光。寓意光也多使用有色光制造。 掌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光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照明光使用。笔者认为,这三种光的作用是依次递进的关系,也 是从光线的角度理解何谓“好的”摄影作品的一种途径。 光柱美景 很多初入摄影的朋友们经常会问我,自己的照片拍的好不好。很多朋友们认为,把东西拍清楚,能看清楚就是好的作品。笔者认为,这些朋友们只是注重了照明光的使用,但是其他两类光线的运用并 没有考虑进去。 美丽的光晕效果

“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能让人“看清楚”拍摄的是什么,还应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被摄体的客观存在。除此之外,好的作品还 应该可以让观看者通过摄影作品理解拍摄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 要熟练的掌握和控制光线的运用,就需要我们首选了解光线。在自然课中,我们都知道,光线其实是一种辐射线,它可以穿过一些 介质的物体,比如水,玻璃,薄塑料布等。或者在一些物体上发生 光的折射。由于被摄物体的性质不同,光也会发生比如反射,折射,投射等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的表现都会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摄影 的效果。 常见的光位。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棚拍,这是因为摄影棚内对于光的掌握更加主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棚拍了解和掌控灯光的使用技巧, 形成对光和不同材质反光物效果的认识。这里,笔者就简单的模拟 几种常见的光位。 正面光的效果较硬,会在面部形成交强的光点,且影子也很明显。而头顶光则可以营造很神圣的感觉,好似天使降临一般。 测光通常会把人面部的轮廓突出出来。在另一侧无光的面部区域形成阴影。如果希望反差减小,可以使用侧光。 底光会有阴森恐怖的感觉,而逆光则会让面部发黑。很多家庭用户经常不注意逆光的问题,会背对着太阳光的一侧拍照,结果照片 上人物的面部全都看不清楚。如果换做人迎着阳光拍照,或者侧对 着阳光拍,那么效果就会非常不错。 作为摄影初入门的朋友们,对自己的要求当然也不能那么低。在掌握了几种光线的位置之后,可以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本文这里 就来例举几种影棚内常用灯光布置。我们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再做详 细说明。 几种典型的布光方法

摄影艺术与技法论文

浅谈摄影用光技巧 摘要光在艺术摄影和艺术造型的表现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摄影的灵魂,摄影技术需要光,要想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更离不开光,只有调到和利用好光,摄影的创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在日常的摄影中,摄影师通常要通过光与影来传播媒介,通过光线的结合来达到更好的艺术造型效果,有了光的存在,摄影作品就很容易表达出摄影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能够渲染出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关键词:摄影艺术;光线;用光 1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就概念而言,根据中文中心词后缀的惯例,“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 摄影的真实性原理构成了摄影本身的反身与参照的特质,而摄影的本质特征,引用哲学家希拉的话,就是摄影在于构建事物的真实模式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当中,所以,事物真实与否的可解释的方式最终要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加强,进而像受众传播,摄影历史其实就是对事物可视性及其真实性的历史积淀,它想法设法把塔尔博所称摄影为“自然之笔”的客观性与日常外在的主观性结合起来,照片是记录历史的真实写照,在摄影历史上,摄影不仅是对真实的诠释,也是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同时这也是摄影所独有的魅力所在。即使摄影的记录的历史时代已经消亡,但当时记录的照片却能带给后人一种可视的真实。 2 光线对摄影的影响 2.1光线影响拍摄的整体效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物体本身的亮度,都是有照射在物体表面的光线和物体本身的反射能力所决定的,例如一根黑色天鹅毛,尽管它自身的反光能力非常弱,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强烈的光线下面,天鹅毛的亮光值就会远远高于在弱光下白纸的亮光值。事实证明,拍摄对象在不同的光线中,就会呈现不同的亮度,正是因为这种主客观光线的强烈影响,所拍摄的对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拍摄时,亮度值会因为某种或者极小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说,亮度值直接影响着拍摄对象的整体效果,亮度值是相对产生的。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摄影艺术精品赏析论文 (2)

现实中的一瞬,镜头下的永恒 ——纪实之眼 摘要 摄影,将光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技巧,是一种精确复制客观对象的技术手段和逼真再现客观对象的技术形式,既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媒介。 摄影在历史实践中逐渐两极分化。注重外部形态,以纪实再现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成为纪实摄影;以纪实表现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发展成为艺术摄影,且注重对情感内涵的表现。 纪实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与摄影艺术是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所有的艺术创作的一样,成功的纪实摄影必须具备审美的特征。在纪实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原则是首位的,但艺术表现力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幅优秀的纪实作品真实的背后是发人深省的艺术,耐人寻味而又是现实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让我们对历史,对过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是其他的史册及文学作品无法替代的,通过自己的欣赏与感悟挖掘的永恒之作。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纪实摄影包括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特助人群、定格当下生活、捕捉重要现象、记录社会文化等。 关键词 摄影纪实艺术投射记录 一、纪实摄影的介绍 1.1纪实摄影的概念 纪实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的记录、反应事件和对象的摄影。真实就是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摄影,不破坏现场环境气氛,原原本本的利用照片记录被拍摄对象的,这是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纪实摄影并不太注重太多的创作技巧,而是着力于最直接的记录社会存在,只要用照相机“凝固”住那特定的时空以及那特定时空所承载的有价值的信息。纪实摄影就像是一双眼睛抓住了那一瞬,将现实成为永恒,为我们展现了那真实的、触人心弦的一幕幕。 1.2纪实摄影的题材

抗日战争胜利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我们应如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全面战争。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其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更是我们需要铭记它的原因。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胜利和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中法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近代的中国充分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直到抗日战争的出现。它的胜利,不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还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总兵力,支援了同盟国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作战,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如此重要的抗日战争,属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应如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对于我们来说,能做到的,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纪念。纪念不是走形式主义,不是空喊口号,甚至不是只在特殊的日子进行纪念活动,它应该在我们的心里,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与我们同在。都说中国缺少一种信仰,中国人不崇尚宗教的同时,某种程度上,缺少一种敬畏与信仰。此时,就需要继承我们先辈的抗战精神,缅怀我们那些为抗战而牺牲的先烈。所谓纪念,我们不崇尚形式主义,但是形式的纪念,却像时时刻刻回响在我们耳旁的钟声,震耳欲聋,发人深省。为什么我们要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什么又会设立918纪念日?我们希望,我们,我们的后辈,以后的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所以,这种纪念日的行为要持续。 其次,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这个时代,太多的负能量,厚黑学充斥在社会环境之中,考验着人性。此时,更要弘扬正能量,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给国人一点信心与向往。筑牢信仰的基石、振奋精神的力量,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人往往在精神上的得到的满足会更让我们铭记。 最后,我们要从抗日战争中得到经验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这促使我们要走和平强国之路,抗日战争的胜利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民族的解放。以史为鉴,我们要着眼当下,珍惜和平环境,发扬抗战精神。战争和报复不会为我们赢得尊重,发愤图强,这才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最好方式。 (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世界永沐和平发展的阳光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摄影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境的手段。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意境的诱发, 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意境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意境体验。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意境便没有摄影艺术,在整个摄影艺术中,意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艺术意境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欧威特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思想极为简单:“我力图使观众获得快乐,但我首先要求的是富有意境、具有人性的照片。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 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 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 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

浅谈摄影艺术的形式美

浅谈摄影艺术的形式美 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表现手段创造美的作品,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提炼而产生艺术作品。美的事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它必须具有目的性,规律性的内容,。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它利用其特有的视觉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来对现实生活进行独特的审美反映。任何艺术虽来源干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品,所谓“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 面貌来反映生活”,并不是要求机械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个别对象的外貌。哲学家 黑格尔就坚决反对“把对外在现象的单纯模仿作为艺术的目的”。摄影是用具有鲜明具体的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努力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最富有艺术表现力,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而舍弃一切无助于表现创作意图的不必要的东西。而且要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和创造。摄影艺术是审美的艺术,随着时代进步,摄影艺术也随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变化、发展。单凭熟练的摄影技术、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将摄影技术技巧与摄影艺术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摄影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构图美、光线美、造型美、线条美、影调美和色彩美等。风格、手法的多样,作品能否使人感动.缘于作者审美意识的深度,思维的活跃与感情的变化等。我认为还应有“慧眼”,应该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溶合,用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拍摄出的摄影作品才能真正地称得上是摄影艺术作品,才会有个性,有感染力.根据摄影学习、作品观赏和创作实践,就此谈谈初浅的体会。摄影艺术的形式美,什么是摄影艺术的形式美?这是一个不容易表达清楚的精髓,它的规律以及在摄影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