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学院:理学院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摘要:罗素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首先将哲学定义为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并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多次谈到哲学是种生活方式的观点,同时他把哲学视为宽容的学问,最终怀揣着浪漫情怀评述哲学史上灵动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透过《西方哲学史》可以读出身为哲学家的罗素在陈述哲学思想时的严谨;又可以读出身为普通人的罗素在评述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时的丰沛情感。

关键词:罗素;哲学观;哲学史观

1.罗素的生平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二十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与怀特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在哲学观点上,罗素最初是新实在论者,二十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

他在教育观点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政治态度上,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主义。他的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物的分析》、《哲学大纲》、《西方哲学史》、《教育与美好生活》等。

2.罗素的哲学思想

罗素在其经典之作《哲学问题》中指出,研究哲学不是像物理学家所做的那样,是为了寻找那些问题的具体的、确定的,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而只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了我们所使用的那些概念的范围,丰富了我们智慧的想象力,并且减少了我们“独断的自信”。

2.1.物质论

罗素对“什么是物质”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从贝克莱主义出发的。罗素曾经拍案叫绝地认为“贝克莱还是有他的功绩,他指出物质的存在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被我们所否定,并且指出倘使有任何东西可以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就不可能是我们感觉的直接客体”。罗素认为,“物理的客体”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从我们所直接认知的东西中的得出的一种推论”。可见,他所走的是从贝克莱到马赫的老路,认为感觉或知觉是第一性的东西。

2.2.认识论

罗素认为如果一种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的认知也就应该是我们有关它存在的知识。他一直在分析的问题是:我们认知的事物究竟是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我们如何去认知这些事物,认知这些事物是通过我们的亲身经验还是通过描述,归纳法在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效,还是像上部分所说的那样,我们经验过的,我们所感知的,才是我们真正认知的。照这样说,归纳法在我们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就应该是有效的,但为什么归纳法却不能凭经验来告诉我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罗素告诉我们,凡是根据经验而告诉我们有关未曾经验过的某种事物的知识,就都是基于一种既非经验所能肯定的、又非经验所能否定的信念,因此这一部分读来让人觉得很矛盾,或许这正是需要哲学精神去探索的地方吧。

2.3.先验论和共相论

康德关于先验的理解,有心灵所固有这一因素,有认识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这一因素,也有普遍有效这一因素。罗素似乎不赞成这样的说法,罗素认为先

验的命题并不是在其来源,而是独立于经验而产生的,从来源说,他认为经验是因,而先验命题是果,他认为先验命题之为先验,是因为它的准确性是不靠经验所证明的。同时,罗素谈到“共相”问题,罗素所指的“共相的世界”,也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大师柏拉图的那个“理念世界”的再版。但是这里又有些疑点:罗素向我们介绍的共相是有区别的。他认为有些关系是经验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关系是感觉经验得不到的,这是离感觉材料相当远的共相。

2.4.真理论

罗素认为真理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真理必须是那种承认有它的反面(即虚妄的理论)的理论,在这方面,我们的信念理论必须有别于我们的认识理论,因为就认识而言,不必考虑任何反面,就真理和虚妄的相互关联而言,倘使没有信念,便不可能有虚妄,因而便不可能有真理。第二,一种信念是真理还是虚妄,永远有赖于信念本身之外的某种东西。第三,一个真理的精髓在于其构成一个圆满的体系,也就是构成大真理的一部分。对于这种学说,罗素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没有理由来假定只可能有一个一致的信念体系;第二个就是在哲学里,两种敌对的假说都能够说明一切事实,这样一致性作为真理的定义就无效了,因为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只有一个一致性的体系。在论证真理问题上,罗素一直在强调“信念”,强调本能的信念之合理的权威性。

2.5.哲学价值论

罗素提出,哲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弃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能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哲学和别的学科一样,其目的首先是要获得知识。哲学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体系的知识,以及由于批判我们的成见、偏见和信仰的基础而得来的知识。

3.总结

总之,罗素的哲学观非常有见地,他几乎对我们目前所认为的哲学做了完全不同的回答,真正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人

的生活,关注人的现实,激发人的思想,磨砺人的思维,增加人的智慧。因而他也使哲学一改古板、灰色、抽象的面孔,变得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思、定位哲学,促进、繁荣哲学,使哲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马克思说,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教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学习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就不会被物欲的社会冲昏头脑,在忙于日常工作的同时,能够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兴飞.论罗素独具特色的哲学史观[J].青春岁月.2013(4).

[2] 吕朝奎.罗素的哲学观[J].哲学研究.2009(19).

[3] 樊娅苹,卢芝艳,崔建爱.智慧之光——读罗素的《哲学史观》[J].2011(27).

[4] 张晋龙.浅析罗素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J].2013(6).

2020届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加精)

/-------/-/ 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 第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发展就成了 、无本之木。 小目标也好,大远景也罢,“美丽中国”始终是 的关键词。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来看,美好的生态环境皆建立于良好的生态观之上。青年 ,青春使命在肩。 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华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哲理般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至新时代澎湃而至,更多人意识到,(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攻坚治污也好,环保问责也罢,事后治理总不如事前 。如果青年能扛起环保责任、坚守生态理念,欠债再多总能还清,路阻且长也总能抵达终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米之炊 理所当然 义不容辞 未雨绸缪 B .无米之炊 首当其冲 义不容辞 未雨绸缪 C .无源之水 理所当然 责无旁贷 防患未然 D .无源之水 首当其冲 责无旁贷 防患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B .物质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C .人类未来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D .人类未来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第二架试飞飞机转场东营试飞基地,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开启C919大型客机“1+M+N”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同时进行。 B .对乌拉圭队的进攻,法国队已经做好了打困难仗的准备,德尚说:“比赛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对于明天的比赛,我们充满了信心。” C .40年改革开放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D .黑莉于2018年6月19日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随后表示,美国空出的席位将由其他国家填补。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导读:本文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下面,为您带来“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精彩读后感尽在。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

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试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案例1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哲学史不能没有大哲学家,大哲学家不能不思考大哲学问题。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上去玄奥莫测的哲学大问题,常常在儿时就已经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盘旋了。 我国南宋时期有两个著名哲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史书上记载了他们幼时的“哲学思考”。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他父亲指着天说: “天也。”xx反问说: “天之上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关于陆九渊,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天地悠悠,何所穷际,每一个在夏天的夜晚举头望星空的孩子,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尽管“深思”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的,只有极少数人。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奥地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波普尔说他在8岁时不知怎么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波普尔对此感到困惑不解。怎么可能想像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是什么东西呢?波普尔的父亲建议他去问他的一个叔叔。这位叔叔首先问波普尔是否理解不断延续的数系,波普尔回答说这不难理解。然后他要波普尔想像一堆叠着的砖,并且把一块又一块砖加在砖堆上,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永远填不满宇宙的空间。波普尔同意这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回答,但仍然有些犹豫不决。当波普尔后来成为一名哲学家时,他知道当时他感到的困惑其实涉及潜在的无限与实在的无限之间的区别。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谈的是实际的无限,而数系的无限,砖块叠加的无限,则是潜在的无限。能不能把实际的无限还原为潜在的无限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第一个就与此有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讨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 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历史学家,那么罗素的贡献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罗素的贡献,希望对你有帮助! 罗素的贡献 罗素生于1872年,于1970年逝世,享年98岁。罗素生平有许多年重要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尤为著名,在西方是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轮者,在1950年时,罗素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此为他多种而且重要的代表作,作为表彰。 罗素的代表作品还有《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等。罗素还与怀特海、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一起创建了分析哲学论,其中罗素与怀特海一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集合论、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罗素二十世纪的影响力士伟大的,他是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才的作家,罗素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论著和几千篇论文,都是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学、哲学、数学、伦理和教育等诸多领域。1970年2月2日罗素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附近,在这之前两天,罗素还在为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写声明,以此我们可以看出罗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他的一生都是值得后人称赞的。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罗素的贡献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罗素的人格和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他的努力和时刻创作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罗素简介 罗素,全名伯特兰·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历史学家,英文名为Bertrand Russell。罗素生于1872年,于1970年逝世,享年98岁。罗素生平有许多年重要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尤为著名,在西方是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轮者,在1950年时,罗素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此为他多种而且重要的代表作,作为表彰。 罗素于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英格兰蒙茅斯郡特里莱赫中一个自由党贵族家庭,十一岁的时候罗素开始学习欧氏几何,并与十八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1894年大学毕业。1895年罗素在剑桥三一学院荣获研究员的职位。 在1901年时罗素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这一悖论引发了20世纪初对数学基础的危机,影响力之大。在1913年罗素还与怀特海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了名著的《数学原理》。在1964年还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罗素二十世纪的影响力士伟大的,他是影响最大、声望最高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博学多才的作家,罗素给后人留下了七十多部论著和几千篇论文,都是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学、哲学、数学、伦理和教育等诸多领域。1970年2月2日罗素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附近,在这之前两天,罗素还在为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写声明,以此我们可以看出罗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这就是罗素简介,他的一生都是值得后人称赞的。 罗素的评价

2019高考(押题)语文二轮复习 备考专项狂练 十二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备考专项狂练十二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一、(重庆中山外国语2019届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任课教师: 姓名: 学号: 学院:理学院

哲学家罗素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摘要:罗素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首先将哲学定义为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并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多次谈到哲学是种生活方式的观点,同时他把哲学视为宽容的学问,最终怀揣着浪漫情怀评述哲学史上灵动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透过《西方哲学史》可以读出身为哲学家的罗素在陈述哲学思想时的严谨;又可以读出身为普通人的罗素在评述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时的丰沛情感。 关键词:罗素;哲学观;哲学史观 1.罗素的生平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二十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与怀特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在哲学观点上,罗素最初是新实在论者,二十世纪初转向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逻辑原子论,要求从相当于逻辑上原始命题的原始事实出发,以这种事实作基本元素,,由此构造出整个世界。罗素认为这种原始事实是主观的感觉经验,而且这些元素之间,彼此毫无联系,因此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产物,实际上继承了马赫主义的理论。罗素又认为,人所感觉到的是“事实”或“事实”的集合体,它既不能被认为是物理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他把这种说法叫做“中立一元论”,这一理论企图超出唯物、唯心之外,实际上却仍然是唯心主义。 他在教育观点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政治态度上,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主义。他的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哲学大纲》、《西方哲学史》、《教育与美好生活》等。

黑龙江省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

案例1

案例资料一:什么是哲学? 导读: 这里列举了多种关于哲学的看法和多个哲学理论的案例。不同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或者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哲学的不同看法。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的不同理解总是与他们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条件、文化传统、时代特点。要正确理解一种哲学思想,必须首先理解他的哲学观。 在多个实际个案中,个案1和个案2是关于古代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个案3是古代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个案4和个案5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例子,个案6是西方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个案7是现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这些案例代表了中西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表明了人类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同时也提醒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哲学也应当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根据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材料: 观点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的一门学问。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我们必须说明,研究那些在数学上称为公理的真理,和研究实体,究竟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还是两门科学的工作。很明显,研究这两种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这就是哲学家的工作。”“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所以很明显,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事物存在的根源、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观点2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认为:“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文德尔班还认为,哲学绝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因为它始终受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观点3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

辩论术 诡辩

可用于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们骗人索财的一个法宝,就是竭力说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虚假论据

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 ?循环论证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以人为据 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 ?诉诸权威 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 ?人身攻击 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 ?机械类比 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用这种机械类比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201X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尊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家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

哲学家罗素70句经典名言

哲学家罗素70句经典名言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同时也是活跃的合理主义与自由思想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很多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思想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西欧思想,言论自由最勇敢的斗士,卓越的活力, 勇气,智慧与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1921年罗素曾于中国讲学,对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影响。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罗素是分析哲学主要创始人,甚至被看作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他与怀特海合作的《数学原理》,

被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基石。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支配他的一生。 罗素名言第一辑 1、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2、必要的道德教育最好在婴儿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开始,因为这样开始就不会因太多的期望而失望。 3、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4、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 5、嗜好和一时的爱好不是基本的快乐之源,而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是把不堪正视的痛苦暂时忘记的一条途径。 6、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 7、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 8、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

的本性是最需要的。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10、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11、能聪明地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12、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13、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14、对付贫穷要有勇气,忍受嘲笑要有勇气,正视自己营垒里的敌对者也要有勇气。15、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16、我们正面临一个非常矛盾的事实,即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智力和自由思想的障碍。 17、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18、意识到时间并不重要乃是智慧之门。19、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20、

2020届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精品)

/---/ 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 第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离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发展就成了 、无本之木。 小目标也好,大远景也罢,“美丽中国”始终是 的关键词。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来看,美好的生态环境皆建立于良好的生态观之上。青年 ,青春使命在肩。 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华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哲理般的生态文明思想。及至新时代澎湃而至,更多人意识到,(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攻坚治污也好,环保问责也罢,事后治理总不如事前 。如果青年能扛起环保责任、坚守生态理念,欠债再多总能还清,路阻且长也总能抵达终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米之炊 理所当然 义不容辞 未雨绸缪 B .无米之炊 首当其冲 义不容辞 未雨绸缪 C .无源之水 理所当然 责无旁贷 防患未然 D .无源之水 首当其冲 责无旁贷 防患未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B .物质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C .人类未来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D .人类未来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第二架试飞飞机转场东营试飞基地,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开启C919大型客机“1+M+N”多机场、多区域协同试飞模式同时进行。 B .对乌拉圭队的进攻,法国队已经做好了打困难仗的准备,德尚说:“比赛中,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对于明天的比赛,我们充满了信心。” C .40年改革开放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中国与亚洲、世界的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D .黑莉于2018年6月19日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随后表示,美国空出的席位将由其他国家填补。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的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尊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家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A卷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南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一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形式的,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它追求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远达美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理性崇敬金科玉律以至 B . 理性崇拜清规戒律以至 C . 理智崇拜金科玉律以致 D . 理智崇敬清规戒律以致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巴洛克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 B . 巴洛克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 C . 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 D . 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教学案例1-3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1-3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摘自张天飞、童世骏主编的《哲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哲学史不能没有大哲学家,大哲学家不能不思考大哲学问题。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上去玄奥莫测的哲学大问题,常常在儿时就已经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盘旋了。 我国南宋时期有两个著名哲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史书上记载了他们幼时的“哲学思考”。据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就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说:“天之上何物?”他父亲觉得十分惊讶。关于陆九渊,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天地悠悠,何所穷际,每一个在夏天的夜晚举头望星空的孩子,都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尽管“深思”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的,只有极少数人。在20世纪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的奥地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也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波普尔说他在8岁时不知怎么听人说太阳系和空间是无限的,波普尔对此感到困惑不解。怎么可能想像一个无限的空间呢?但如果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外面是什么东西呢?波普尔的父亲建议他去问他的一个叔叔。这位叔叔首先问波普尔是否理解不断延续的数系,波普尔回答说这不难理解。然后他要波普尔想像一堆叠着的砖,并且把一块又一块砖加在砖堆上,如此类推以至无穷,永远填不满宇宙的空间。波普尔同意这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回答,但仍然有些犹豫不决。当波普尔后来成为一名哲学家时,他知道当时他感到的困惑其实涉及潜在的无限与实在的无限之间的区别。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谈的是实际的无限,而数系的无限,砖块叠加的无限,则是潜在的无限。能不能把实际的无限还原为潜在的无限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第一个就与此有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讨论。 不仅无限的宇宙,而且小小的海蜮,也会引起未来的大哲学家的“哲学思考”。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时,家里人带他到布罗兹塔尔附近的海边去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蜮弄下来,非常恼怒。于是他问姑姑阿加莎:“海蜮会思考吗?”姑姑回答说:“我不知道。”“那你就应当学习”,罗素说。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并不显得是问题的问题,一旦认真计较起来,大有文章可做,一直可以做到这样的题目:升级换代越 来越快的电脑是不是真是一种脑——机器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思想、用什么办法辨别有思想和没有思想?一门叫“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的哲学分支,专门讨论这些问题。 不管怎么样,人们都承认人是会思考的(问“人会不会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的结果就是知识。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哲学问题——有关知识的哲学问题。这种问题儿童也可能碰到,因为儿童要学习知识。 11岁时,罗素学习欧氏几何。他非常失望地发现,几何学的基础建立在那些必须相信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