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2、天行健,。

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4、致中和,天地位焉,。

5、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6、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8、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10、不知则问,。

二、单选题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为()。

A. 文物典籍

B. 各色交错的纹理

C. 礼乐制度

D.美、善、德行

2、“化”的引申义为()。

A. 改易

B. 生成

C.教行善迁

D.性质改变

3、“文”与“化”合成一词是()。

A. 春秋战国

B.殷商西周

C. 东周

D.西汉以后

4、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物质、思想与价值、制度及()。

A. 风俗习惯

B.社会关系

C. 语言符号

D.艺术

5、文化的核心部分为()。

A. 物态文化层

B. 制度文化层

C. 行为文化层

D. 心态文化层

6、属于基层意识形态的是()。

A. 哲学

B.政治理论

C. 文学

D.宗教

7、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属于()。

A. 大文化

B.中文化

C. 小文化

D.泛文化

8、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为()。

A. 汉族

B.中原地区民族

C. 中华民族

D.黄河流域民族

9、本教材重点在中国文化的()。

A. 昨天

B.今天

C. 明天

D.全部

10、以下不属于文化(广义)的是()。

A. 火车

B.河流

C. 房屋

D.风能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2、物态文化层:

3、制度文化层:

4、行为文化层: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2、简要回答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3、简要回答心态文化层的基本内容。

4、简要回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五、论述题

1、试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3、结合实例论述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同样是“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的,有诸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等等说法。

《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西方人论述“文化”虽然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1690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作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 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

除以上各种解释外,尚有符号说、限定说等各种说法。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对西方自 1871

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古今中外对“文化”的解释是否相斥,为什么?

(2)综合材料中各种定义的内在统一点,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

2、材料: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情况,有关机构以上海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以下为部分调查的数据:

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认识

(1)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选择“一般”的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0%,选“很高”的百分比是最少的。

(2)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个人偏好中,“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

(3)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

(4)关于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在“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选项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一般。

大学生微观上对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的认识

(1)大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程度一般。我们以大学生对“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的了解情况为例调查,我们发现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具体的历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尽人意,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

(2)大多数大学生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有兴趣的。以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来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可以去看看”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82.1%。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展望的认知

(1)大学生对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还是很客观的。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比例是42.7%,位居第一位;有2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洗礼下将会完成转变”;有31.4%认为“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

(2)多数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是为了考试才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占12%);更有少部分同学(17%)认为是完全不必要的

阅读以上材料,据材料中调查数据,结合自身对传统文化及教育的认知,谈谈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填空题

1。

2

3、西伯拘而演《周易》;。

4、所谓无治者,;所谓无不治者,。

7目见之,。

8、爱好读书,。

9、少而好学,。

10、学不必博,。

二、单选题

1、中国国土面积位于世界()。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被称作世界屋脊的是()。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3、中国的四大盆地按从大到小排序是()。

A.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B.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C.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

D.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4、中国的三大平原按从大到小排序是()。

A.华北平原、长沙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

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5、下列关于中国气候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季风气候明显

B.大陆性气候

C.气候类型多样

D.气候类型单一

6、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

A.第一、第二级阶梯内

B.第一级阶梯内

C.第二级阶梯内

D.第三级阶梯内

7、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A.东北稠密,西南稀疏

B.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C.西北稠密,东南稀疏

D.西南稠密,东北稀疏

8、最终奠定今日中国疆域基础的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9、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政区制为()。

A.郡县二级政区制

B.分封制

C.道县二级政区制

D.道州县三级政区制

10、中国的地势()。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南高北低

D.北高南低

三、名词解释题

1、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

3、政区:

4、地理环境: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疆域和政区的基本特征。

2、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

3、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和地貌的基本特征。

4、简要回答中国历史地理环境要素气候的基本特征。

5、简要回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论述题

1、论述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的原因。

2、论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3、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4、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1、材料: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汉班超重开丝绸之路,使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景象,唐玄奘不远万里到佛国印度取经,唐代高僧鉴真四次东渡日本,明朝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阅读以上材料,请分析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2、材料:

(1)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如: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等。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广泛种植,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粥和饭的品种也繁多。

(2)我国南方服饰在用料上多以棉布为衣料,在形制上许多地方穿裙装,在穿鞋方面除穿布鞋、草鞋外,穿木屐的也很多。我国北方服饰形制多为长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深色,以厚、重为特点。(3)南方屋顶高而尖,北方屋顶多平顶,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填空题

1、礼之用,。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然后知生于忧患,。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得道者多助,。

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靡不有初,。

二、单选题

1、新石器文化兴起于()。

A. 黄河中游地域

B. 黄河上游地域

C. 长江中游地域

D.长江下游地域

2、屈家岭文化兴起于()。

A. 黄河中下游地域

B. 淮河中下上游地域

C. 长江中下游地域

D.钱塘江流域

3、河姆渡文化兴起于()。

A. 黄河中下游地域

B. 淮河中下上游地域

C. 长江中下游地域

D.钱塘江流域

4、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为()。

A. 游牧经济

B. 农耕自然经济

C. 庄园制经济

D.商品经济

5、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现在()。

A. 西汉时期

B.隋朝

C. 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6、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出现在()。

A. 春秋战国

B.殷商西周

C. 东周

D.隋唐时期

7、西方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经济单位是()。

A. 土地国有

B.土地集体耕作

C. 领主庄园

D.土地私有

8、中国农耕经济的早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

A. 凝重性

B.延续力

C.渗透性

D.包容性

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其中墨家思想()。

A. 仁义醇厚

B.清静超逸

C. 因势严峻

D.谨严兼爱

10、“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A. 凝重性

B.延续力

C.渗透性

D.包容性

三、名词解释

1、农耕自然经济:

3、商品经济:

4、农耕文明:

5、土地所有制: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

2、简要回答中国农耕文明重心南移的轨迹。

3、简要回答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的差异。

4、简要回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5、简要回答中国古代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的表现。

五、论述题:

1、试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2、试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3、试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教数。”管子对曰:“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此国策之者也。国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澹,然后置四限高下,令之徐疾,驱屏万物,守之以策,有五官技。桓公曰:“何谓五官技?”管子曰:“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六家者,即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故君无失时,无失策,万物兴丰;无失利,远占得失,以为末教;诗,记人无失辞;行,殚道无失义;易,守祸福凶吉不相乱。此谓君棅。”

(此段文字选自《管子·山权数》)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哪一种经济模式?

(2)这一经济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2、材料: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

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此段文字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阅读材料,请概括材料中作者对农、工、商业关系的思想认识;结合所学联系实际对上述思想进行简要评析。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填空题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2、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

3、不为而成,,夫是之谓天职。

4、天有其时,地有其财,,夫是之谓能参。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6、多见者博,,距谏者塞,专己者孤。

7、少而好学,;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8、书犹药也,善读之。

9、黑发不知勤学早,。

10、书卷多情似故人,。

二、单选题

1、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

A. 夏

B. 商

C.西周

D.东周

2、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为()。

A. 周公

B. 周文王

C.周武王

D.周康王

3、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及()。

A. 王

B. 爵

C.司徒

D.士

4、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

A. 节日文化

B. 音乐文化

C.礼乐文化

D.民俗文化

5、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

A. 政治化

B. 经济化

C.一体化

D.伦理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四权有政权、族权、夫权及()。

A. 军权

B. 神权

C. 君权

D.法权

7、马克思将君主专制分为欧洲型及亚洲型,亚洲型的代表为中国与()。

A. 朝鲜

B. 印度

C.日本

D.土耳其

8、刘秀建立东汉后,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为实事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是()。

A. 吏部

B. 尚书台

C.中书府

D.门下省

9、中书官名,起于()。

A. 西周

B. 东周

C.西汉

D.东汉

10、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

A. 儒法合流

B. 中央集权

C.伦理政治化

D.政治伦理化

词解释

1、宗法制度:

2、嫡长子继承制:

3、封邦建国制:

4、宗庙祭祀制度:

5、家国同构: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2、简要回答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

3、简要回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4、简要回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特点。

5、简要回答中国文化形成的政治型范式带来的正负价值。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能够长期延续的原因。

2、论述历史上儒法合流的影响。

3、试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1)中国古代法律中有送惩权规定。所谓送惩权,是指父母如果认为子孙不孝,除可自行责惩外,还可以不孝的罪名请求地方政府代为惩治,甚或处死。法律上明文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

(2)1882年有一案例:一个喝醉酒的儿子动手打斥他的母亲,其母便雇了几个人将他捆绑起来,不顾众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文化现象?

(2)结合材料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

2、材料:

(1)《通典》卷三《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略云:“昔六国之亡,豪族处处而有,秦氏失驭,竟起为乱。及汉高徙诸大姓齐田以实关中,盖所以强本抑末之计也。”

(2)据《华阳国志》载,卓王孙有家僮数千,郗从禽“奉侔公室,豪过田文,汉家食货以为称首”。(3)唐柳芳《氏族》云:“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肖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何种制度?

(2)结合所学联系实际谈谈这种制度的社会影响。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一、填空题

1、,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2、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

3、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

4、,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5、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6、,,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7、壶空怕酌一杯酒,。

8、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夫忆妻兮父忆儿。

9、知心几见曾往来,。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二、单选题

1、在语言的三要素中,变化最慢的是()。

A.语音

B.语法

C.词汇

D.语用

2、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

A.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

B.以双音合成为主,逐渐变为以单派生为主

C.双音合成词是唯一的形式

D.单派生词是唯一的形式

3、联合国七种工作语言是()。

A.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和阿拉伯语

B.英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汉语和阿拉伯语

4、下列关于汉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语是孤立语

B.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C.汉语是声调语言

D.汉语是复综语

5、最早的汉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所采用的字体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7、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表意体系文字是()。

A.汉字

B.圣书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文字

8、在语言的各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

A.词汇

B.语法

C.文字

D.语音

9、下列没有体现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重要影响的是()。

A.中国丰富的回文诗的出现

B.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标准语音

C.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实现言文一致

D.秦代将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在全国推行

10、下列属于声调语言的是()。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德语

三、名词解释题

1、文字:

2、表音文字:

3、表意文字:

4、金文:

5、雅言: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地位及特点。

2、简要回答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汇方面的特点。

3、简要回答汉字形体演变规律。

4、简要回答汉字承载的文化信息。

5、简要回答小篆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论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2、论述汉语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论述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000万人之巨。人们在互联网上用中文注册域名,视良好的中文水平为生存竞争新优势,为能够讲汉语而感到自豪。法国总统希拉克鼓励法国青年学习中文:“这是对未来的一个极佳选择”;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学习;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她想学中文,而且要“寻觅一位好的老师”;而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则语重心长地向国民呼吁:新加坡绝不能将掌握华文的优势拱手让人……

(2)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David Graddol)不久前发表文章说,未来世界的人将能说超过一种的语言,英语将不再是独一的世界语言。他预测,到2050年,最普遍的语言前三名将分别是中文、印度—乌尔度语(Hindi-Urdu)和阿拉伯语,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从20世纪中叶的9%降到5%。葛拉多尔说,亚洲许多雇主的着眼点已经越过英语,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中文正逐渐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另有网络专家预测,目前70至80%互联网使用英文,约10%使用华文。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文将有30至40%是华文。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及未来的走势。

2、材料:

(1)汉语中有一类以“气”为词根的词,如:元气、生气、火气、受气、勇气、胆气、怒气、血气、志气、士气、神气等等,这些都是以“气”为词根组成的词族。这类“气”词族在汉语中的语义和作用是十分广泛和活跃的。具体表现为:有的说明天体、大地的构成——如:天气、地气;有的说明天地自然变化——如:寒气、暑气;有的说明人体机能的原动力-—如:元气、血气;有的说明人的生理功能的征兆——如:气色、气虚;有的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如:志气、士气;有的说明人的性格、情感——如:脾气、和气;有的说明人的道德——气节、正气。

(2)“天”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在汉语中,“天”是一个多义词。《辞海》指出它有10种不同的意义。归纳一下,它的主要意义有:一是天体,客观、自然存在的天;二是天神、万物主宰的天;三是气候,如天气、晴天、阴天、冬天、夏天;四是时间单位;五是与人相比附的人格变化的天。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对汉语的影响。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2、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捣衣砧上拂还来。

6、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8、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云共山高下。

9

二、单选题

1、()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A.志怪小说

B.话本小说

C.唐代传奇小说

D.章回小说

2、()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

A.志怪小说

B.话本小说

C.传奇小说

D.章回小说

3、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的手法。

A.赋

B.比兴

C.夸张

D.举例

4、相对而言,()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A.边塞

B.山水田园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5、北宋词坛几乎是()词的一统天下。

A.豪放

B.骚雅

C.清空

D.婉约

6、以()为代表的词人在艺术上以文为词,从而全面实现了与婉约词的分道扬镳,形成了豪放词派。

A.范仲淹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7、元杂剧中的《救风尘》、《东堂老》属于()剧。

A.爱情

B.历史

C.世情

D.公案

8、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后来发展成()的“诗教”。

A.关注现实

B.温柔敦厚

C.文以载道

D.写意手法

9、中国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影响是()带来的。

A.理性精神

B.中和之美

C.文以载道

D.写意手法

10、()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

A.赋

B.楚辞

C.词

D.乐府诗

三、名词解释

1、楚辞:

2、风骚:

3、山水田园诗派:

4、边塞诗派:

1、《诗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2试以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为例,简述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的特征。3宋词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元杂剧?

5简述“四大奇书”。

五、论述题

1、以具体诗人为例,阐述你对盛唐气象的认识。

2、清代长篇小说的“双璧”指什么?它们的意义有哪些?

3、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经》教也。(2)《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什么文化特征?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3)这一文化特征在今天是否仍有意义,为什么?

(1)元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身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遭受到高利贷盘剥、恶霸地痞横行、贪官污吏枉法的重重迫害,最终含冤被杀。《西厢记》中的张珙和崔莺莺,这对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自由的过程中,面对着门阀观念、礼教规范和功名意识等种种封建思想的无形桎梏。(2)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妖魔贪婪凶狠,残害百姓,有的还与天上神佛沾亲带故。孙悟空蔑视天庭的统治秩序,即使失败仍保持傲骨,对佛祖菩萨也敢嘲弄揶揄。

(3)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网络小说的热门题材分别为:穿越、玄幻修真、盗墓、耽美、竞技网游等,拥有大批读者。

(4)湖南商学院阅读情况调查显示:言情、武侠、侦探、惊悚等小说类是我校大学生课外阅读中最主要的读物。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什么文化特征?这一文化特征的意义何在?

(2)这一文化特征对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启示。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一、填空题

1

6

二、单选题

1、中国古代宫殿陵墓的特点为()。

A.整体对称 B.气韵生动C.高、大、深、庄 D.散点透视

2、中国古代戏曲脸谱中的黑色代表()。

A.忠勇正义 B.多谋狡诈C.刚毅耿直 D.顽强暴躁

3、中国古代音乐分为()类。

A.四 B.五C.六 D.七

4、书写时,数字甚至一行连成,以飘逸为特征的书法艺术我们称之为()。

A.行书

B.草书

C.隶书

D.篆书

5、古代小说戏曲读本中的各种生活插图属于()绘画。

A.市民

B.文人

C.民间

D.宗教

7、在中国古代独奏器乐中,()的地位最重要。

A.筝

B.琴

C.二胡

D.笛

8、以下,()为中国著名的古琴曲。

A.十面埋伏

B.霓裳羽衣曲

C.汉宫秋月

D.高山流水

9、青铜器、杜甫诗在艺术类型上,属于()美。

A.虚

B.实

C.阳刚

D.阴柔

10、号称行书天下第一的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张旭

D.米芾

三、名词解释:

1、中国园林:

2、中国雕塑的整体性:

3、文人画:

4、清代五大声腔: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雕塑的绘画的特点。

2、简述中国书法的字体类型。

3、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有哪些?

4、先秦以后,中国音乐形成了哪些特色?

5、中国戏曲之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论述题

1、结合具体艺术门类,谈谈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儒家重阳刚之美,道家主阴柔之美。”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3、如何理解中国艺术中的“和”与“中”?列举具体实例谈谈它们在具体艺术门类中的具体体现。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宋)邓椿《画继·卷三》:(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或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

(2)(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东坡试院时,兴到以朱笔画竹,随造自成妙理。或谓竹色非朱,则竹色亦非墨可代。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苏轼画竹,反映出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2)这一艺术追求对我们欣赏艺术的启示。

2、材料:走出十余丈,只听得琴声之中杂有无数鸟语,初时也不注意,但细细听来,琴声竟似和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宛转啼鸣,郭襄隐身花木之后,向琴声发出处张去,只见三株大松树下一个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张焦尾琴,正自弹奏。他身周树木上停满了鸟雀,黄莺、杜鹃、喜鹃、八哥,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和琴声或一问一答,或齐声和唱。郭襄心道:“妈说琴调之中有一曲《空山鸟语》,久已失传,莫非便是此曲么?”听了一会,琴声渐响,但愈到响处,愈是和醇,群鸟却不再发声,只听得空中振翼之声大作,东南西北各处又飞来无数雀鸟,或止歇树巅,或上下翱翔,毛羽缤纷,蔚为奇观。那琴声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节选自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一回)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此段文字中,体现出中国艺术的什么特征。

(2)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创作或欣赏),谈谈你对此段话的理解。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填空题

二、单选题

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A.孝

B.仁

C.义

D.礼

2、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五伦十教”的是()。

A.周公B.孔子C.孟子D.董仲舒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

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

4、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D.恭、敬、诚

5、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

A.周公

B.孟子

C.孔子

D.朱熹

6、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7、“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

8、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

A.仁爱孝悌

B.诚信知报

C.克己奉公

D.修己慎独

9、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是()。

A.知报

B.诚信

C.仁爱

D.谦和

10、中国伦理思想抽象发展和大一统的阶段是()。

A.先秦B.汉唐C.宋元时期D.清朝

三、名词解释

1、致良知:

2、三纲:

3、五常:

4、三达德: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

3、简要回答“仁”德的基本内涵。

4、简要回答“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历史意义。

5、简述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五、论述题

1、“仁”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3、试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3、谈谈你对“诚信”的认识与理解;并阐述“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

六、阅读分析题:

1、材料:

(1)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2)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3)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2),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3),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材料: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2)(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陈功《家庭革命》)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依据材料(2)中梁启超的话,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3),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填空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不属于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 D.----缅甸--印度--欧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A.成功收复和清朝设置府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戚继光抗击倭寇 9.在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孔子,这是基于孔子( ) A.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B.编订中国古代文献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提出“仁”的政治主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撰写《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学家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1.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②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入版图。”这首诗是学良先生为赞颂收复的民族英雄而创作的,这位民族英雄就是( ) A.戚继光 B.和 C.成功 D.康熙帝 1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 C、周 D、 1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省余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居民遗址 16.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重本抑末”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的看法是( )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2014年4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在一些边塞处广种 A.杨树B.柳树 C.榆树D.松树 2.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 A.尧舜禅让B.和合五教 C.绝地天通D.敬授民时 3.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 A.八王之乱B.董卓之乱 C.永嘉之乱D.安史之乱 4.《神灭论》的作者是 A.萧子显B.陶弘景 C.慧琳D.范缜 5.1291年到达泉州的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名为 A.利玛窦B.鄂多立克 C.马可波罗D.孟德高维诺 6.元朝称汉族读书人为

A.书生B.学士 C.儒士D.儒生 7.徐光启的名作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D.《授时通考》 8.清朝的税制改革为 A.募役法B.初税亩 C.租庸调法D.摊丁人亩 9.乾嘉学派的创始人是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雎景臣 lO.不属于 ...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是 A.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B.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C.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D.迁徙定居的习俗传承 11.不属于 ...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的是 A.生产互助 B.生活互助 C.民主自治D.进香朝拜 l2.“闰月”的概念源自 A.回历B.泰历 C.藏历D.阴阳合历 13.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到 A.东南亚国家B.中东阿拉伯国家 C.欧洲D.美洲 14.不属于 ...传统社会礼与俗关系的是 A.礼从宜,使从俗B.因俗制礼 C.齐之以礼D.化民成俗 15.不属于 ...《周礼》列入吉礼祭祀的是 A.天神祭祀B.皇族祭祀 C.地祗祭祀D.人鬼祭祀 16.冠礼的年龄一般在 A.16岁B.17岁 C.18岁D.19岁 17.孔子研究的“六经”变成“五经”是因为《乐》的失传.表明失去文化特征中文化的 A.事象B.事类 C.产物D.载体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各地中考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2005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非课改毕业年级卷) 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请你确认他将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200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非课改区开卷) 1、与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 D、康有为 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非课改实验区使用) 1、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2、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A、布达拉宫 B、都江堰 C、莫高窟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3、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戚继光 2005年山东省临沂中考试题(非教改实验区) 11、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13、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黔西南州非课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1、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这个人是 A、老了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 1、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A 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 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6,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7,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哪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 答:在图书典籍方面,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考证、考编,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大典》《四库全书》 在古典科技方面,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本草纲目》《河防一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 在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 西学东渐是指欧洲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

2020年全国中考历史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2020年全国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古代史 河南省 1、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华文化与河南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姓氏文化”作为试题的切入点,突出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 用排除法:“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从题干中“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可知“皆源于豫”与题意相违背,是明显错误的;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正确;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题干没有涉及文字,与题意不符;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显然不对。所以,选:B。 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医学。2011版课标要求: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本题以与河南南阳有关的医圣张仲景的“治未病”理论,以及神医华佗的“五禽戏”,考查中医、健身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

助于学生了解家乡名人。 “治未病”,强调的是疾病未发生时,即要预防,模仿五种动物姿态编成的健身操,起到了强身健体作用。所以,直选:A。 也可以用排除法: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该选项侧重诊断疾病的方式,与题意无关,排除;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题干中未涉及针灸疗法,排除;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题干中未涉及,排除。所以,选:A。 3、“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011版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题开篇“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就点明物种西来,然后又以具体的实例: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来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种的相互交流。所以,直选:C。 也可以用排除法: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所以,选:C。 4、(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