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

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

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

作者:李远国

道教符箓一派,肇始于东汉。自张陵创教巴蜀,至隋唐之际八百余年,道教中先后形成了天师、上清、灵宝三

大道派。入宋,道教符纂之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符箓宗源。以致

宋元时期道教符箓流派繁衍,著述丰富,学说成熟,空前兴盛,

道教符箓学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渐归同一,大多皆融入正一派中,其中亦不乏杰出

人物。从东汉至清代,绵延一千八百余年,道教符箓一派代代相承,道脉不绝,影响甚巨且广,是道教中最重要的主体。这里,就符箓派的主要流派之历史,作一概

述,以促进对道教符箓派的研究。(一)张陵肇开正一道

正一道,或称正一盟威之道,或称天师道。这是张陵所创一系道教的正式名称。《云岌七签》卷六曰: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

‘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

文。」此外,史志又有称其为五斗米道、鬼道、米道。《华阳国志·汉中志》曰:「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三国志·张鲁传》曰:(张鲁)据汉中独立,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苦立愈,奉者甚众。」又称其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中学道者,初皆名鬼卒。」道书中亦有类似记载,如《正一天师告赵升口诀》天师云:太上开化,不以吾轻贼小人,受吾真法,为百鬼主者。」张陵在创教初期,主要是运用上章招神和符咒劫鬼等道术来招纳信徒。据李膺《蜀记》言,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

鬼法。」①《后汉书·刘焉传》亦曰: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可见,从张陵创教之始,符箓咒术便成为其传播道法的主要工具,

而被广泛使用。由此,道教符箓派的主脉即根基于此,故诸宗皆祭张陵为祖天师。据《汉天师世家》所言,张鲁之子张盛精修道法,父命嗣教,携带祖传剑印经箓,自汉中迁居江西贵溪龙虎山,「得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即其地为居,以三

元日自登坛传箓,以授四方学道之士,动千余人,自是阐为科范,率以为常。」明王棉《青崖从录》亦说,张陵曾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居龙虎山,为天师道龙

虎宗肇始。但上说缺乏史实文献,难以为信。张陵之后嗣迁居龙虎山,当在晚唐。五代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曰:东汉末

三天法师张君房受太上正一科法,先是蜀

当鬼宿之分,下有十二四治阴司,以调二十四气。后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曰鬼营。天师以正一法而降制焉,至今列为阴局,鬼为阴吏。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

龙虎山张家也。大约此教盛于吴蜀,迄于魏世,有篙岳寇谦之天师,复大弘阐历于唐季,其间道业彰灼者,江左即有若简寂先生陆公修静,中字即有若隐真赵先生、

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其于枝分脉散,不可胜

数。」这是对张陵正一道于汉唐之际传承的较为准确的记述。其后,南唐后主李煌在龙虎山建天师庙,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赐二十二代孙张正随为贞

静先生,哲宗绍圣四年(1097)救龙虎山为正一派本山,从此龙

虎山遂成为夭师道、正一派传道布教的中心。张陵各代子孙皆受封号,史有明文。在历代天师之中,精通符法者甚多。如十代天师张子祥,广宣符箓」,教化四方;十一代天师张通玄,以符水治大疫,汲饮者皆愈」,因此乞符者云集,受经箫

者益众」;十九代天师张修,凡有疾病求治者,箓木叶治之即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理法皆精,曾书铁符以除解州盐地灾怪,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

愈」,同时吸取钟吕内丹之学,将丹道与符法相结合,从而使道

教传统的符箓学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

符法精妙,屡见神验,深得理宗信任,命

其提兴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正一派从此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地位,延至今天亦然。(二)上清派与茅山宗上清派创始于东晋中叶,尊魏华存夫人为始祖。它的出现,与张陵天师道有直接的联系。其开创者杨羲、许谧、许迈等本皆天师道徒,魏华存亦曾任天师道祭酒。因此,也可说上清是从天师道分化而来。该派自杨、许等人创立之后,

再经王灵期的推衍,才逐渐发展。至南北朝时,陆修静亦传上清经法,「总后三洞,为世宗师」。陶弘景隐居茅山,出入朝野,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丰,贡献尤巨,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从他之后,上清派历代宗师多居茅山,故该派亦称茅山宗。从

隋唐至宋元时期,上清派十分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高道。如王远知通晓天命,唐高祖龙潜时,先生密告以符命」。司马承祯有著作十余种,深受武则天、睿宗、玄宗

倚重,玄宗并从其受箓.其弟子李含光精通上清大法,曾数次入京,「玄宗受三洞经箓于大同殿」。入宋,朱自英传授上清经法,仁宗赐号国师,太后受其法箓。刘

混康得神宗、哲宗、徽宗倚重,时皇后孟氏误吞针止喉中,医莫能出,师遂进服符,呕出,针刺符上,宫中神其事。」②蒋宗瑛、肖应臾、董思靖、杜道坚、张雨等

则以博学高行、著述等身名世,各有精微玄论,阐发上清经法。该

派传承非常清楚,以东晋魏华存至元代刘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师。基传承以杨、许上清经箓为凭,至刘混康得御赐九老仙都印、宝剑后,传承信物又增加了剑、

印。并与龙虎山,阁皂山鼎峙,传授符箓。宋岳可《程史》卷八说:今茅山、龙虎、阁皂,实有三坛,符箓遍天下,受之者各著称谓。」上清派以修习上清法为主,

也兼习灵宝、三一皇及天师道法。修持方法以存神、炼气为要,也倡众求合修,结合符法、咒术、导引、服食、药饵、外丹、气功、养生诸术,以求长生之道。至唐

宋时,司马承祯又援引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学说,充实道教的内炼理法;肖应臾则采用内丹之学解释符咒之术,主张内炼成丹,外施符咒,符咒之术猫

以人体之灵气真神为本,颇有创新。在其经典中,他们最为推崇的是《大洞真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妙经》,

誉之为「道者三奇」。又以《大洞真经》为首,宣称若得此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经中所载存思三十九真法,便是上清派典型的修炼

法。此外,重要的文献尚有《黄庭经》、《真浩》、《登真隐诀》、《上清握中诀》、《上清豁落七元符》、《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

符》、《太玄八景箓》、《坐忘论》、《天隐子》、《道体论》、《服气精气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等。据清竺蟾光《茅山志》所言,上清派著作多

达一百九十八部,为前期诸派之冠。这些文献的问世,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修炼方术及斋蘸仪规。(三)灵宝派与阁皂宗灵宝派的诞生,与上清派大致同时。此派尊葛玄为初祖,创始人为东晋人葛洪的从孙葛巢甫,以传灵宝部经而得名。《真浩》卷十九曰:「葛巢甫造构《灵宝经》,风

教大行。」葛巢甫自称得葛玄—郑思远—葛奚—葛梯—葛洪—葛望等一脉真传,又将灵宝大法下传任延庆、徐灵期等,从此世世录传,支流分散,享乳非一。③按唐代高道间丘方远所说,该派源于元始天尊,至黄帝时得天真皇人传授,皆天书古篆」;后大禹得之以治水,功成更演五符」,藏于洞庭包山;至战国吴王阖间时,

曾令龙威丈人取出,但无人能识。直至葛玄、陆修静推衍增修,立成仪轨,砖是灵宝之教大行放世。始放轩辕,终于简寂(陆修静),法教圆通,使后世得睹夭仪,

传习者悉无疑虑,于此教而成真者不知几极,承袭此教为帝师者代有其人。④」灵宝派道术以符咒、科仪为主,就此而言接近天师道。亦受上清派影响,讲习存神、炼气、诵经之术。但唯该派在教义上却颇受佛教大乘经义的影响,强调「普度一

人」,视灵宝经为「大乘之法」。在其经文中随处可见三世轮转、善恶因缘、罪福报应、检束三业、度劫更生、涅架灭度、修功德、奉戒律、造福田等说教,从而使

道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概而言之,重视劝善度人、斋戒科教,是灵宝派最显著的两大特点。该派擅长斋蘸,由陆修静传下的灵宝古法,经唐代张万福、杜光庭等发展,成为道门施法的基本准则。入宋,林灵真、宁全真、金允中所编《灵宝镇教济度金书》、

《上清灵宝大法》合计多达四百二十五卷,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亦有七十二卷,详述了道教斋酿的各种科仪轨范。故其地位虽不及天师、上清三派,但

在民间却相当活跃。从北宋时即与龙虎、茅山鼎峙,并以江西阁皂山为祖坛,传授灵宝经箓,因此又称阁皂宗。灵宝派的经书中,前期以《灵宝五符序》、《灵宝赤书玉篇真文》为代表,后期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最重要。《灵宝五符序》中言存思服气、服食养生及符箓

辟邪之术,其中关于施用五符」之法,在晚出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灵宝赤书玉诀妙经》、《自然真一五称符经》、《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等经典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灵宝赤书玉篇真文》内收灵宝符箓几十道,谓其可运役阴阳,召

神使仙,获十四种福报。《灵宝度人经》

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之旨,不仅为该派所重,亦为各派道门及信徒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其内容极其丰富,既阐述了阴阳、三才、五行等宇宙生成、人物

蕃育及顺德齐功之道,又讲述了消灾辟驱、制鬼镇魔、养神成真之术,是研究灵宝道法最重要的著作。概而言之,灵宝派在符箓方面显得较有系统,比天师、上清二

派有更多的建树。注释:

①见《广私明集》卷八引。

②见(茅山志)卷十、十一。

③见《云岌七签》卷三。

④见《太上润玄灵宝大纲钞》。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二) (四)北帝派与丰岳宗北帝派为唐初道士邓紫阳开创。邓氏名思权,江西临川人。初在麻姑山修道,后巡游中岳、南岳、庐山、王屋山、函谷关、宗圣宫及诸名山,其精诚感帝授法,遂开北

帝一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二曰:"初隐麻姑坛之西北,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

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

遣神人授以剑法。""唐明皇开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为天师。"自邓紫阳肇开此派,历经其侄子邓德成、侄孙邓延康以及后裔邓道牙、邓道苗、邓启霞数代,再加上众多弟子谭仙岩、史伭洞、左通元、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

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力于唐代帝王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崇信,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修建一批专祭北帝的院堂,行使北帝大法。五代杜光庭于天佑三年(906)在四川丰都道观,得北帝派道书《黑律》。所谓"黑律",是指北帝所传文籍皆为黑色。"北帝统率神将吏兵,演大魔黑律,行丰都

九泉号令符,纠察三界鬼神。""昔邓紫阳天师感北帝遣天丁赐三十六黑篆真文,精勤持念,功满升天。"①此《黑律》又经宋代卢养浩、徐必大、郑知微等注释,

编成《黑律收摄邪巫法》、《黑律灵书》、《黑律仪格》,收入《道法会元》之中。北宋天师张继先亦习北帝道法,并传地只法于世。《道法会元》卷二五三曰:"地只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地只法诸符,如丙丁生鬼符、急捉符、治病

符,皆是虚靖天师所传。"所谓"地只",即北帝麾下地只上将温太保。张氏后以其法传王宗敬,宗敬传吴道显,道显弟子

五百余人,其后柳伯奇、钟明相继而为宗

师,并衍变为众多法门,"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此外,南宋刘玉即习地只之法,又师承卢养浩、徐必大、盛官椿、李守道、吕希直等修北帝黑律法诀,同时又得神霄派金火天丁大法,"悉有灵着",名震当世。又有

蜀人廖守真,传北帝天心地司大法于世。后以此法相继传予萧安国、彭元泰、史白云、费文亨、陈一中,陈氏为元代延佑时人,说明该系一直传至元代。除以上所言诸人之外,唐代叶法善、李淳风,北宋元妙宗等人亦传北帝道法。如《上清隐书骨髓灵文》为叶法善所传,"出自汉正一天师之遗法也,功验神奇,莫可拟

测。"《辅正除邪考召法》,则为李淳风所传。元妙宗则得邓紫阳真传天蓬三十六将符及其"秘文合形之妙诀","施而用之,殊显录效"②。张宇初称叶法善一支

为北帝丰岳派,并将它与灵宝、神霄、清微三宗并列,称为道门四辅,并说:"丰岳则朱熙民、郑知微、卢养浩、叶法善,倡其宗者左、郑、潘、李,而派益衍

矣。"③如此众多高道的推衍,促使北帝派道法兴盛于唐宋时期,并留下了几十部著作,收入《道藏》,成为研究唐宋符箓的重要资料。(五)神霄派神霄派产生于北宋徽宗年间。其名肇始于林灵素所编造的神话。政和六年(1116)林

灵素入宫对徽宗言:"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

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④徽宗欣然接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诸州大建神霄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

该派道士遂引以为教名。该派创始人王文卿

(1093-1153)。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自称在宣和初(1119)年遇火师汪真君于扬子江边,授以飞章谒帝之道;又遇老妪

(据说是电母)授以雷书数卷。自是通神达灵,名闻江湖,"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咤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

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⑤徽宗召对称旨,又于宫中驱怪缚鬼,显诸灵异。敕封"冲虚妙道先生",未几,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凝神殿侍宸等

职。据说他能预知天命,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归故里。王文卿退居南丰,仍以传播神霄雷法为己任。弟子颇众,历宋至元,支流繁衍,流传于江南地区。张宇初《道门十规》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

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虞集《道园学古录─王侍宸记》亦曰:得其真传"则新城高子羽,授之临江徐

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

最显者曰临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入元之后,谭悟真犹"浮沉人间,隐显莫测"。并传法予庐陵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

萧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此外,王文卿的弟子还有袁庭植、郑道士,"往来筠、抚诸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其

响如雷。"⑥与王文卿宗系同时,还有宗祖林灵素的支系在传播。林灵素自称得天师弟子赵升授以《神霄天坛玉书》,并命他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从此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⑦后得徽宗宠信,权重朝野,趁势发展神霄派势力。南宋初道士萨守

坚,亦于东南传播神霄雷法。据载他曾遇王文卿、林灵素,张继先,分别得传雷法、扇病法、咒枣法,"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⑧其法裔流衍至明清,

称"西河派"、"天山派"、"萨祖派",皆尊萨氏为祖师。据说王灵官亦曾师萨守坚受符法。南宋末有邹铁壁,亦行神霄雷法。其弟子莫月鼎,曾入青城丈人观师徐无极习五雷法,又与沈震雷同师邹铁壁,得王文卿《九天雷晶隐书》,由是道法愈重。至元己丑

(1289)应元世祖召见,阐扬符法,"雷雨在指顾之间,一时名

动京师"。故从学者甚众,"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证派源,考其玄微,同归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

道以来,惟真人与西野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扶教泽民,莫有甚焉"⑨众多弟子,唯王继华、潘无涯得其真传,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守

浩,宗浩授周元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元真尤号伟特"。⑩另有金善信、王惟一亦得莫月鼎传授。王惟一所著《道法心传》中曰:"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若月

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流风所被,道教内丹南宗一系,至四祖陈楠开始,兼传神霄雷法。据五祖白玉蟾言,陈楠游黎母山遇汪真君之徒辛忠义,得都天大雷法,后以传已。白玉蟾丹道、雷法

兼精,其门徒甚众。弟子彭耜开"细林宗",活动于福州。尚有留元长、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皆复雷法之传。据《道法

会元》卷八三、《法海遗珠》卷一所言,白氏衣钵一承王文卿,一承辛忠义,其后有金达、陈济、赵玉隆、闵霦、马士清、翁法建、薛师淳,师淳门下弟子有五百余

人。自宋代以来,苏州玄妙观成为历代神霄派活动的据点,许多大师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吴县人。童真出家,遇异人张信符授丹

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驱役百神,除祟疗病,后主玄妙观,传神雷道法。弟子胡德

果,传潘元圭,潘传惠远谟,惠传张资理、施神安,已至嘉庆之世。神霄派的著述颇丰,其道术以融合内丹、符箓以及禅法、密法为特色,尤重雷法,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

(六)清微派清微派产生于宋代。该派称其符法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清微派。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清微、上清、灵宝、道德、正一五派,至十传乃由祖舒会五派

而为一,清微派复又传世。这表明该派具有融合道教诸派的特点,所谓"师总五派之奥,统辖雷霆"?继祖舒后,有郭玉隆、傅夹煜、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

李少微、南毕道,相继九代宗师。但其事迹简略,影响不彰。直至北宋末,清微道法方具一定实力。故张继先《明真破妄章颂》曰:"万法本来归一处,何分正一与

清微。"其后,再经黄舜申的传播,清微派才盛行与世。张宇初《道门十规》说:"清微自魏、师二师而下,则有朱、李、南、黄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

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所衍。"黄舜申号雷渊,字晦伯,福建建宁人。十四岁时得危疾,南毕道以符法治之,雷震于庭,其疾顿痊。观其骨相合仙,悉以所传付之。"遂以善祈禳、精雷法,名震宋、

元朝野上下,得南宋理宗、元世祖召见,并敕号"雷渊真人"。他集清微法之大成,"覃思著述,阐杨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凡有祈祷,若持左券,而能不动声色,

以取偿报于渺茫冲漠之中,弗爽晷刻,何其神也。一时王公大人争欲罗致,四方来受学者以千数。"?有亲传弟子三十五人,三十人各得一法,仅五人尽得全法,即

张道贵、熊道辉、叶云莱、刘道明等。"皆为一代宗匠,道德冲融,内外光霁焉。"?此后清微派分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由熊道辉主法,传安城彭汝砺,彭传安福曾贵宽,曾传浚仪赵宜真,而入于明。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据点,由

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主坛,传张守清。张守清曾应诏赴阙祈雨治病、建金?斋,有功而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其门下甚众,著名者有黄明佑、彭通微、单

道安,后形成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清微支派,又称新武当派,传衍不绝,直至明清。明清时北京东岳庙亦该派传播的据点。东岳庙的清微一系创自明代道士禹贵黉,禹曾任南京朝天宫道录司右玄义。从他之后,依次传授,直至二十一代。其宗派诗

云:"贵崇应守全真道,正德存诚传尚贤,源洁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慕红颜。"说明至民国时,该支仍在此庙传承不绝。此外,《诸真宗派总簿》又收有派字各异

的另外八个清微支派,表明民国时清微派所衍门庭很多,时至今天,台湾地区仍有清微道脉流传。与其它宗派相比,清微派在继承传统符箓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内丹修炼,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清微丹法"。此外又援取佛教密宗的修本尊法,演变为"变神"之道。

在理论上,有取于禅宗、全真道的"明心见性"及儒家理学的"格物致知",并用"万法唯心"的观念,为其符咒之术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清微派的符箓之学因其

有系统、理论性强、兼容性佳,在道教的符箓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①见《道法会元》卷二六四、二六五。②见元妙宗《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③见张宇初《岘泉集》卷一。

④见《宋史─方技传》。⑤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

⑥见洪迈《夷坚丙志》卷十四。⑦见《功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⑧见虞集《道园学古录─王侍宸记》。⑨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⑩见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九。?见陈采《清微仙谱─序》。?见陈采《清微仙谱》。?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道教符箓派诸宗概述(三)(七)东华派东华派是由南宋初道士宁全真所创,它由灵宝派中演变而出,曾盛行东南地区。宁氏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号全真。开封府人。其家世不详,自幼养于裴家。资禀纯异,敏于记忆,「凡诸子百家、医药卜筮之书,无不该贯融合,善察天文躔度,犹工于风角鸟占卜术。」后刻意学教,

师从田灵虚、王古,得灵宝、东华法纂。从此

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后遭靖康之变,迁居苏州,又从仕子仙处得杨羲所遗「灵宝玄范四十九品五府玉册符文一宗印诀」,道业大进,

门徒甚众,东华道法遂行化南方。绍兴中,以斋醮祈禳之功被赐号「洞微高士」,继进「赞化先生」。孝宗朝遭陷害被黥隶军籍,即晦迹深遁,益勤修炼,归依者如

市。后虽双目失明,「然于上道宗旨,无不默记,远方学子慕道而求者,必预知其姓名及人品高下,经法篇帙散乱者,以手扪之,即知品目所在。」①晚年留居弟子何淳真家,淳熙辛丑(1181年)将教务付赵义夫后逝世。其亲传弟子还有宋扶、何德阳、玉承之、章友直、宗妙道、胡元鼎、胡次慧、赵怀敏、胡仲造、杜文豫等。再经王谼、赵义夫、宋存真、张洞真、孔敬真、卢湛真、薛熙真,传至温州林灵真,更使东华玄风盛极元时。林灵真(1239-1302年)原名伟夫,字君昭,法名灵真,自号水南。家素富贵,自幼聪颖,既长洞究经史百家,「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三旨,独加意焉」。累举不第,弃儒从道,舍宅为观,师林虚一、薛熙真,得东华大法。于是大倡玄风,「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以度生济死为己任,建普度大会不

一」。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亦敬重林氏,命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其后,林灵真又亲至龙虎山,朝拜张

与材,天师亲授「灵宝通玄弘教法门高士」尊

号,住持温州天清观事。他以温州为传教中心,受教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师门下高道董处谦,后为玄教大宗师的吴全节,以及金华谢公、括苍周公、武林

王公、吴门周公、庐山于公、赤城赵公、练溪周公、虚舟平公、竹林张公,「此玄门之表尤著者,其从游参妙,肩摩踵接,未可一二记之,亦可谓一时授受之盛。」

②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灵宝源流》所列各代祖师,继林灵真之后,为龙虎宗的董处谦,再后为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这表明该派在元代中后期已与龙虎宗相渗融,成为正一派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灵宝派相比较,东华派即继承了晋唐的灵宝古法,又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有取于内丹学说。并广收百家道术,包括升神飞步、存思服气、吞日踏斗、洞观内

视、祝圣襘禳、开度追摄、炼尸生仙等,但对盛行宋元的雷法不太重视,亦无禅宗、密教及理学的影响,保持了传统灵宝派普度众生、擅长斋醮的面貌。其著述甚

丰,内容丰富,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堪称符箓、斋醮、科仪文献中的典范。(八)天心派天心派为北宋饶洞天所创。他远托张陵,近依谭紫霄,传天心正法于世。故被称为「天心初祖」。据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曰:「自汉天师宏正一之宗,而天

心正法出焉。」《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序亦云:「夫天心法者,自太上降鹤鸣山授天师,指东北极之书,辟斥邪魔,救民是务。昔之流传天心正法,止有三符,一乃

天罡大圣符,二曰黑煞符,三名三光符。」此实表明该派源自天师道,而以天师三符为重,再经谭、饶推衍成书开宗。谭紫霄(823-973年)为唐末五代时高道,号金门羽客。福建泉州人。先后受到闽主王审知及南唐烈祖、后主的宠遇,其礼可比蜀之杜光庭。据《南唐列传》所

言,闽王时天师陈守元尝锄地得木札数十贮铜盎中,「皆张道陵符箓,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尽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核鬼魅,治产

病,多效。」由此可见天心正法始肇于谭氏,故宋元之言此法者,「皆祖于紫霄。③」后饶洞天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在华盖山掘地得「金板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识诀目玉格行用之由,复遇神人指令,师于谭先生名紫霄,授

得其道。紫霄又令往见泰山天齐仁圣帝,得尽其妙。又奏请助以阴兵大士,作天心初祖,号正法功臣。」④此说颇多玄虚成分,因谭氏早已逝世,不过也透露了饶洞

天与谭紫霄在道脉上的渊源关系。饶洞天后以其法传朱仲素,朱氏传游道首,道首传邹贲,邹贲传符天信,天信传邓有功。有功为北宋末年人,他据师传秘诀,「重

删天心正法」,编成《上清天心正法》。并整理北帝道法,编《上清骨髓灵文鬼律》传世。他以江西崇仁华盖山为天心派祖庭,有弟子数百人。此外,北宋宣和年间,道士路时中自谓得张陵弟子赵升指点,于茅山顶得石函帛书;又称绍兴戊寅(1158年)天君降临靖中,亲授「七品格言」,时中与弟子翟汝

文亲闻笔记。其后将其所得编成《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传世,促使天心道法兴旺当时。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四三赞誉说:「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

以定之者尤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又于其法十卷之首,各作一叙,极为精确,超越古今。」与他同时,精通天心正法者尚有王太初、雷守声、任道

元、欧阳文彬、王法师、陈桷、陈御史、赵子举等,其中不少人本为官吏士民,可见该派在南宋时传播颇广。入元,天心派最著名者是雷时中(1221-1295年)。雷字可权,号默庵,祖籍江西,迁居武汉金牛镇,自号双桥老人。据称因精研道学,感路真官降授「混元

六天如意道法」;后又感辛天君立案,「付卿开阐雷霆之教,普济众生」。于是设坛宣教,专以《度人经》为主,道业大盛,有弟子数千人,分为东南、西蜀两派。

「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所著《心法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