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

姓名:王景景

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1141001258687

指导教师:张颖

定稿日期:2013年8月30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引言 (4)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4)

三、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主要观点 (6)

四、对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初步评价 (9)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9)

(二)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和资本有效增值科学性值得推敲 (10)

(三)国际比较借鉴 (10)

1.美国模式 (11)

2.日本模式 (12)

五、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目标的挑战 (13)

(一)核算对象的差异 (13)

(二)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差异 (13)

(三)核算原则上的差异 (15)

(四)“决策有用”不适合作为会计目标 (16)

1.会计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 (16)

2.相关性概念的模糊性及实践操作的困难 (17)

3.会计边界的局限 (18)

六、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19)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19)

(二)财务会计目标应体现“受托责任观” (19)

结论 (21)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摘要

社会中的现代企业都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的基本特征,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优势功能的发挥应该依赖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财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则必须以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准则、财务行为的依据、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它不仅规范着企业的运行方向和运行方式,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而且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果。

正确阐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一个关系到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现象,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理财活动效率和效果的实践性问题。它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的结果,也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最大化

论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现实选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城乡及贫困差距过大,失业人口过多,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依靠大型企业无法完成,发展中小企业势在必行。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合理的目标,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财务管理的方向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由于其固有的一些特性,如管理基础薄弱,会计信息系统不全,融资困难投资不合理等,发展举步维艰,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布局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确立现实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在必行。

二、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应该充分反映资源的委托和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即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强调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强调财务报表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即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

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强调会计人员与使用者;从信息使用者的立场出发,强调财务报表的本身有用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

两大学派观点的比较:无论是受托责任学派还是决策有用学派,它们都是以商品经济及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出发点和客观依据的。但是从产生条件看,受托责任观的会计思想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而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形成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既不一定要通过资本市场,也不必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联系。故受托责任学派的会计思想的产生可能并且确实早于决策有用学派。

比较两大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发现其差别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的地位:前者是主人,后者是仆从。二是会计人员的着眼点:前者是整体有效,后者是报表有用。三是会计信息的数量和精确性:前者认为应有所取舍且强调信息精确可靠,后者认为多多益善且允许有偏差。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前者强调可靠,会计只有提供客观、真实且可验证的信息,才能有效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关系;后者强调相关,而信息相关的关键在于其预测价值。信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相关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创造未来的有利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五是会计信息计量属性与模式的选择:前者主张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模式,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能够有效地把受托者的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交代清楚;后者主张多种计量模式并存,例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并存。

三、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主要观点

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继亚当.斯密和萨伊之后,企业管理在实践的推动下,历经了三次飞跃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科学管理和有效组织管理职能划分为中心内容的效能主义(古典管理)阶段。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20年代开始,着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科学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古典学派和行为科学学派的融合与启发之下,出现了运用社会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管理科学、检验理论、决策理论的思想和方法,重点设计企业内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适应性阶段。

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观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其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他们认为,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受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每股盈余大小和取得的时间;它受企业风险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每股盈余的风险。

(2)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最小的融资成本取得最大

的投资收益;同时,通过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方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财富。

近年来,随着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的日臻完善,以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战略理论和财务理论的相互融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依赖深重的现实,迫使管理正在发生一场革命,紧紧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使企业管理进入到以价值为基础,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 VBM)阶段。

所谓价值管理是指企业紧紧围绕价值最大化目标,适时地根据环境变化,通过对投资机会的把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其中包括战略性投资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采取兼并收购、资本重组等超常方式,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以增加社会和民众对企业的收益和增长的预期,最终为投资者创造更多财富的各种方法的汇总。因而很明显:价值管理的目标——价值最大化。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讲,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①它更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

②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

③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

④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凡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

⑤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和新产品的研究。

(3)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相关性、可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时提出了满足以上四个财务管理目标特征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与投入资本之比的最大化。

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一般而言,通过一定的技术性调整,EVA可以近似等于生息债务与权益账面价值之和。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K的高低主要由企业的风险大小来决定。也就是说,企业经济增加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比。企业经济增加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4)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是企业理财目标的理性选

择,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可通过上述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然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指标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判断企业是否达到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或财务管理的水平如何。

(5)资本配置最优化。

有的学者提出,新经济的出现对企业财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理财观念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目标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指出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目标应定位为资本配置最优化。他们认为,财务本质是对资本要素的配置,新经济的出现促使资本要素范围扩大,要求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不仅为实现财务优化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也将逐步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资本配置最优化能集中体现各相关人的利益。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智力资本的介入,导致企业面临资本总量的重新认定和结构的重新调整,资本结构比资本收益的地位更为重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理财环境下,可调节财务目标的部分标准。在企业发展期,考虑到智力资本的风险性和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以物质资本的筹集和资本收益作为衡量资本优化配置的主要指标;在企业成熟期,物质资源已非常雄厚,智力资本的比重就尤为重要。

四、对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初步评价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目标容易量化,易于考核。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明

显缺陷是: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远远不象美国的证券市场那样发达,根据有关理论,只有在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状况下,才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有关的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达到弱式有效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和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股票市场上投机过度。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值上并以此作为理财目标,不能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因此无法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

(二)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和资本有效增值科学性值得推敲

这两个财务目标采用具体指标来量化评价标准,虽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但其指标科学性尚值得推敲。而且采用单纯的数量指标,不能体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全面性,不能满足理财目标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企业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很难体现出来。

这个财务管理目标是在新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笔者认为,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概念本身并不明确,过于抽象,在企业具体经营中无法应用。

(三)国际比较借鉴

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对企业理财产生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

表的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银行制度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

1.美国模式

a.所有者

美国企业的个人股东居多,股权比较分散。他们一般不直接控制企业,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当股票价格降低到某一限度时,往往会招致被兼并或收购。因而,股票市价成了财务决策所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b.职工

美国劳动力市场比较发达,员工和企业之间没有稳固的关系。员工很少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比较关心当前的工资和奖金的高低。

c.债权人

美国债权人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企业财务状况好时,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反之,当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则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甚至可能要求企业破产还债。

d.政府

美国政府认为,管得越少就是管得最好。政府一般不对企业干预,但要求企业遵循有关法律和法规。

2.日本模式

a.所有者

日本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以法人为主,股权相对集中。股票不经常转让。日本股东更看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b.职工

日本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逐级提升制,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企业在作决策时,多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c.债权人

日本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80%左右,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债权人在企业出现暂时困难时,一般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同时许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银行的这种双重身份为银行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d.政府

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比较多的。政府通过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财务决策。

资料研究表明:分别以美、日为代表的欧美式和德日式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关系人在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在美国,股东在财务决策中起主导作用,而职工、债权人、政府起的作用很小,致使美国公司的财

务经理非常重视股东利益,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的上涨。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又转化为股票价格的最高。在日本,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起重要作用,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五、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目标的挑战

会计目标的两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实现会计目标的关键问题是从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入手,对现有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内容加以扩展,使两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好的满足。

首先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差异。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并不是完全对等、简单包容汇总的关系。

(一)核算对象的差异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的整体。

(二)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差异

a.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虽然相同,但对于资产的分类却是不同的。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把资产区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然后再

做进一步的分类。因而,会计核算中把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b.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两者表面看来虽具有相似性,但实质内容却有重大差异。企业会计核算立足于投资者,因此,会计意义上的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定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企业部门的负债是其使用的全部外来资金,包括了会计上的负债和所有者投入资本,企业部门独自拥有的净资产才是权益。因此,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企业会计视为所有者权益,而国民经济核算则视为负债。

c.国民经济核算中总产出确认的标准不同于会计时收入的确认标准。会计是按销售发生来确定收入的,而总产出是按照生产来作为记录时间的标准。

d.费用和中间消耗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而会计核算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活劳动的耗费和生产销售过程形成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e.利润与增加值之间同样存在差异。一方面.活劳动的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以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是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价值。

f.会计核算强调资金量核算,而国民经济核算则更加注重经济过程中的实物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分解,以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来观察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

(三)核算原则上的差异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在某些核算原则上是一致的,如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但有些原则是不同核算必须明确的,有些原则是某种核算所特有的。

其差异具体表现在:

a.记帐基础。会计和国民经济核算都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但由于对收入

有不同的确认标准,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会计核算主要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b.会计和国民经济核算都强调配比原则。会计为正确核算当期盈亏、强调

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要进行正确配比,但这种配比是在历史成本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注重内容配比,不注重收入与费用中内含价格的一致性。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要求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须和总产出保持一致,同时中间消耗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当期市场价格估算,与会计核算相比,其配比原则更强调经济意义上的配比。

c.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但为了使

核算具有客观性,会计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下通常采用历史成本作为

计价基础;而国民经济核算则以各种经济交易当期的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的情况下,就根据支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进行估算,这样可使核算资料更接近实际情况。

d.谨慎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会计核算中合理预计可能发

生的费用和损失,避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人,这是为了保证向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健的信息;而国民经济核算无需体现谨慎原则,在收支的确认上,只对已发生的收入、费用、损失加以确认,而对可能发生的收入、费用和损失不予计量。

(四)“决策有用”不适合作为会计目标

1.会计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

怎样才算对决策有用?首先要解决对谁决策有用的问题,即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集中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需要上。暂且不论这一限定明显过窄,就是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有相当大的差异。美国会计学家杰诺尔德·齐默曼指出:“贷款入主要关心的是下跌风险。贷款人没有股东那么关心持续经营的价值,他们更关心清算价值。他们想知道如果公司无法支付利息,其资产的价值是多少。”股东则将他投入的现金和能从公司得到的现金进行比较,而能从公司得到的现金是由公司的市场价值来决定的,并非会计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会计几乎完全没有揭示股东价值。

美国学界一向宣扬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会计却因此广受批评,“当今的股东,和1932年一样,缺乏管理人员拥有的一些内部信息,因此通过使用一些假定客观的指标——会计所使用的指标监控公司的业绩。困难是:这些指标是不恰当的并且完全是误导的,却受到传统的尊重。”这一现象无疑是一个讽刺。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这一公共产品来了解公司,而利益相关者决非仅为投资人和债权人,还有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雇员等。由于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局限性和使用者利益目标的冲突,会计学家也都强调会计信息不是满足某些个别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而是要满足所有使用者决策的共同需要。可是财务会计系统对一切信息使用者统一提供同样的会计信息,这本身就有悖于“决策有用观”,因为这样无法体现所应具有的相关性。

2.相关性概念的模糊性及实践操作的困难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关。“相关性”要求提供会计信息要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决策有用观”里,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判定至关重要。不过,人们早就认识到相关性概念本身的模糊及这一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会计相关性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不同使用者的决策目标、决策类型、决策者所处的环境甚至决策者的心态等许多因素。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不同时点对相对性的评价也不同,因为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会计信息一经提供成为公共产品之后,会计信息使用者无处无时不在,但又难以具体确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此的广泛,如何判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如何知

道是否对其决策有用呢?关于什么样的信息才与决策相关,从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因为决策总是具体的,总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同样的会计信息比如基于历史成本提供的资产和收益,有人认为相关,有人则认为未必相关,或者他认为基于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的信息更相关。如果只是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信息,显然以“决策有用”为会计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甚至对具体信息使用者而言,哪些财务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哪些才对决策有用,他们自己多少也有些盲然的。决策大多是不确定性的。人在决策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这也表现在人在决策前对自己需要的信息不是完全确定的,决策者本人甚至都可能难以确定需要什么信息使目标最大化。这种情况下以“提供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目标,其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

由上述可以得出结论,会计信息要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信息,其数据的形式转换和内容调整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任务一部分由会计核算解决,另一部分则必须由国民经济核算自行解决。对于后者,我们不再赘述。

3.会计边界的局限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边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同样存在边界。从会计的边界来看,“决策有用观”同样是难以成立的。就财务会计而言,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由不同主体完成。提供会计信息就是会计系统的终点,其边界就在于会计循环,信息使用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早已超越了会计的边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就应该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判断,而不能由信息提供者来判

断。会计信息的价值实现应由决策者自行在筛选的基础上完成,会计信息是否相关、相关性如何,其判断者乃至于判断的标准也就只能存在于会计系统之外。六、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决策有用观”基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确定的且具体的”假定前提,而这一理论假设是不合现实的,以“决策有用观”指导财务会计的目标设计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事实上,理论界在将“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标的同时也极力回避对相关性概念的清晰定义,防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性概念下会计的过高期待。其实每个学科、每种工作都有其发挥作用的范围,财务会计也只能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给会计带来不利的影响,会计所受的责难、会计业面临的不断增多的诉讼等很多与之不无关系。人们指责会计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不够,事实上是不切实际地扩大了财务会计作用的领域。任何一个系统都有相对于其客体的意义,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契约订立与契约责任解除等方面。契约订立的过程当然是决策的过程,但这决不能说会计目标应该是“决策有用”。

(二)财务会计目标应体现“受托责任观”

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特征与经济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广泛存在,加上财务会计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目标定位更合乎实际。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等内容披露越来越受到关注,从一个侧面事实地说明了这点。同时这一定位丝毫

不妨碍会计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其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本就是契约的联结点,受托责任的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法规、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一个公司对其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政府或有关联的公众承担受托责任;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对分部经理负有受托责任,而部门经理对更高一层负责人也承担受托责任。受托责任的存在使财务会计报告成为必需。

人们普遍认为,受托关系中任何一方(受托方或委托方)的模糊与缺位将会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而资本市场中委托受托关系正是模糊与缺位的,并将此作为“决策有用观”的环境基础。但事实上,因为复杂的受托关系的存在,更需要标准的会计报告说明这一责任的完成情况,而且因此“无论是信贷契约还是补偿契约,财务信息成为契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另外,资本市场投资者投资的对象(股票)也同样可视为一种标准化的契约,而股票的价格因契约规定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而变化,只不过金融市场上更多采取匿名交易的形式,但交易的对象(标准化的契约)总是确定的,受托责任也相应确定下来。如果说投资决策的过程即是订立契约的过程,“决策有用观”其实也是指会计信息应对订立契约有用,而这不过是对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的运用。投资总是面向未来的,但决策的基础却只能是历史与现在,这是我们无法选择与改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