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题 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量预测 (2)

C题 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量预测 (2)

C题  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量预测 (2)
C题  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量预测 (2)

C题碳排放约束下的江苏省煤炭消费量预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实现GDP年均增长11.2%。但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上,对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能源,中国煤炭消费量呈现指数形式增长,从1953年的7145万吨到2010年的312236万吨,翻了近44倍。

2007年2月至11月间,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陆续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的四个部分指出地球表面气温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上升了0.74℃,到2100年可能比1980~1999年时高出1.1℃~6.4℃;而且在过去50年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使用的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关。现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危及能源、粮食、水资源、生态和公共卫生等,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最重大环境问题。目前,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水平或存量相当于大约430ppm二氧化碳,这个浓度已经使全球变暖了0.5℃以上,而且由于气候系统的惯性,气温还在继续上升,到2035年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存量可能将达到550ppm二氧化碳当量。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超过5℃的风险概率目前至少是50%,这将把人类带入未知的更可怕世界。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加上经济大萧条。

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国际性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努力。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要求三十多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至2012年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减少5.2%以上。在得到占发达国家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5%以上的缔约发达国家批准后,《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个国际法律框架,用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2005年启动的后定都谈判,2007年国际社会达成的“巴厘路线图”,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等,都是国际社会所作出的具有标志性的努力。在此背景下,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内容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转变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在“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除了以往的环境指标,还新增了“十一五”末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一约束性指标,而这个指标最终在“拉闸限电”等硬性措施下勉强完成19.1%。中国已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晰量化目标,决定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并且,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国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指标,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节能指标到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确立,中国政府已经把能源环境问题上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也证明中国努力推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

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划分为5类地区,每类地区确定一个节能指标,分别为降低18%、17%、16%、15%和10%。第一类地区包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最高,为18%;第二类地区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和山东,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7%;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6%;第四类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5%;第五类地区包括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其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10%。

2011年12月1日,国务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对目标任务作了分解,明确了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江苏省的下降目标是19%,略低于广东省的19.5%。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也给出了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7%左右的目标。至于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参考以及国务院在2009年公布的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45%的目标。具体江苏省碳排放约束指标见表1。

表1 江苏省碳排放约束指标

排放约束

指标名称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能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减少(%)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指标值

2015年18 19 7左右

2020年50

注:2015年指标值是以2010年为基期,2020年指标值是以2005年为基期。

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中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4年占总碳排放将近95.3%。CO2排放量采用排放系数法,碳排放系数是指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排放系数法是一种由IPCC向各国推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编制方法。碳排放量到CO2排放量的转换系数为44/12,即单位质量碳排放相当于44/12质量的CO2排放。对于每种能源的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不同使用者采用的估计值是有差别的(见表2)。

表2 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万t/万t)

数据来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DOE/EIA1 0.7020 0.4780 0.3890 0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0.7560 0.5860 0.4490 0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20.7476 0.5825 0.4435 0

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0.7260 0.5830 0.4090 0 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是引以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诱因。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为主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迫使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不能盲目的无限制利用,这是一个有能源开发利用的两难问题。这个两难问题中的重点是未来煤炭能源的需求预测问题。科学准确的预测未来地区煤炭消费状况,可以对国家和地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起到关键性作用。准确把握煤炭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对煤炭未来需求量的精确预测,可及时指导煤炭生产供应工作,对保障我国煤炭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1.1%,却承载着占全国5.6%的人口,并且创造了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是,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已经给环境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展受到环境强烈的约束正在日益体现出来。江苏省的资源严重短缺,从煤炭储量来看,2010年基础储量14.23亿吨,查明资源储量36.01亿吨,仅占全国的2.7%。2010年江苏省煤炭产量为2090万吨,消费量为23100万吨,由于我国煤炭生产基地逐步西移,使得江苏未来煤炭组织能力进一步降低,从煤炭的产量和需求量来看,江苏的经济增长与煤炭资源紧缺的矛盾突出。从环境污染的情况来看,江苏单位经济产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面临的能源瓶颈、环境承载力等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增多。江苏省煤炭资源匮乏而煤炭消费总量逐年增长,煤炭消耗问题成为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好未来江苏巨大的煤炭供需缺口,分析预测江苏未来的煤炭消费,可以为江苏战略性能源开发供应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全省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1DOE:美国能源部;EIA:美国能源信息署。

2资料来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 2003.

基于此,请根据附录中的数据,结合你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完成以下问题:

(1)影响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指标有哪些?各指标对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影响情况怎样?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及其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的变动对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等指标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整个碳排放约束下,考虑节能目标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江苏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消费的结构进行预测和优化。

(3)在整个碳排放约束下,考虑节能目标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和优化。请对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和说明。

(4)根据分析的结果和结论,对江苏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路径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政策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录

表3 1995-2010年江苏省煤炭调入量情况表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煤炭消费量(万t)8936 8833 8585 8571 8714 8770 8963 9663 煤炭调入量(万t)6900 7338 6548 6791 7098 6763 7097 7678 煤炭调入量占消费量(%)77.22 83.08 76.28 79.23 81.45 77.12 79.18 79.46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煤炭消费量(万t)10849 13272 16779 18428 19952 20737 21003 23100 煤炭调入量(万t)8525 11020 14496 15811 17948 19467 18706 21655 煤炭调入量占消费量(%)78.58 83.03 86.39 85.80 89.96 93.88 89.06 93.74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整理

表4 各地区“十二五”节能目标及“十一五”完成情况

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地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十一五”

时期

“十二

五”时期

2006-2015

年累计

“十一五”

时期

“十二

五”时期

2006-2015

年累计

全国19.06 16 32.01 河南20.12 16 32.9 北京26.59 17 39.07 湖北21.67 16 34.2 天津21 18 35.22 湖南20.43 16 33.16 河北20.11 17 33.69 广东16.42 18 31.46 山西22.66 16 35.03 广西15.22 15 27.94 内蒙古22.62 15 34.23 海南12.14 10 20.93 辽宁20.01 17 33.61 重庆20.95 16 33.6 吉林22.04 16 34.51 四川20.31 16 33.06 黑龙江20.79 16 33.46 贵州20.06 15 32.05 上海20 18 34.4 云南17.41 15 29.8 江苏20.45 18 34.77 西藏12 10 20.8 浙江20.01 18 34.41 陕西20.25 16 33.01 安徽20.36 16 33.1 甘肃20.26 15 32.22 福建16.45 16 29.82 青海17.04 10 25.34 江西20.04 16 32.83 宁夏20.09 15 32.08 山东22.09 17 35.33 新疆8.91 10 18.02 数据来源:《“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表5 各地区“十二五”单位GDP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下降(%)

地区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

氧化碳排放下降(%)

北京18 湖北17

天津19 湖南17

河北18 广东19.5 山西17 广西16 内蒙古16 海南11

辽宁18 重庆17

吉林17 四川17.5 黑龙江16 贵州16

上海19 云南16.5 江苏19 西藏10

浙江19 陕西17

安徽17 甘肃16

福建17.5 青海10

江西17 宁夏16

山东18 新疆11

河南17

数据来源:《“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表6 江苏省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年份地区生产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元)

1952 48.41 25.49 8.53 14.39 131 1955 58.96 29.69 11.29 17.98 150 1957 65.11 29.94 14.40 20.77 157 1962 69.20 29.10 17.34 22.76 161 1965 95.10 41.20 30.26 23.64 208 1970 129.23 51.03 46.16 32.04 249 1975 184.16 67.59 79.61 36.96 329 1976 187.97 62.38 85.04 40.55 332 1977 202.40 53.22 105.35 43.83 353 1978 249.24 68.71 131.09 49.44 430 1979 298.55 104.04 141.14 53.37 509 1980 319.80 94.24 167.41 58.15 541 1981 350.02 109.39 178.01 62.62 586 1982 390.17 135.15 185.52 69.50 645 1983 437.65 150.41 210.81 76.43 716 1984 518.85 179.00 250.39 89.46 843 1985 651.82 195.66 339.56 116.60 1053

1986 744.94 224.26 376.32 144.36 1193 1987 922.33 246.86 493.69 181.78 1462 1988 1208.85 319.18 586.82 302.85 1891 1989 1321.85 324.18 657.06 340.61 2038 1990 1416.50 355.17 692.59 368.74 2109 1991 1601.38 345.14 793.92 462.32 2353 1992 2136.02 393.82 1119.26 622.94 3106 1993 2998.16 490.59 1598.05 909.52 4321 1994 4057.39 683.98 2186.77 1186.64 5801 1995 5155.25 866.24 2715.26 1573.75 7319 1996 6004.21 989.18 3074.12 1940.91 8471 1997 6680.34 1035.80 3411.86 2232.68 9371 1998 7199.95 1047.16 3640.10 2512.69 10049 1999 7697.82 1037.37 3920.15 2740.30 10695 2000 8553.69 1048.34 4435.89 3069.46 11765 2001 9456.84 1094.48 4907.46 3454.90 12879 2002 10606.85 1110.44 5604.49 3891.92 14369 2003 12442.87 1162.45 6787.11 4493.31 16743 2004 15003.60 1367.58 8437.99 5198.03 20031

2005 18598.69 1461.51 10524.96 6612.22 24616 2006 21742.05 1545.05 12282.89 7914.11 28526 2007 26018.48 1816.31 14471.26 9730.91 33837 2008 30981.98 2100.11 16993.34 11888.53 40014 2009 34457.30 2261.86 18566.37 13629.07 44253 2010 41425.48 2540.10 21753.93 17131.45 52840 说明: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数据整理自《江苏统计年鉴2011》。

表7 江苏省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指数

年份地区生产总

指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指数

1955 111.1 114.7 101.7 107.0 108.6 1957 100.4 101.8 100.5 97.6 98.2 1962 93.2 101.5 73.5 94.0 91.9 1965 107.1 101.3 130.8 103.1 104.7 1970 114.9 107.1 136.5 110.1 112.3 1975 106.1 102.1 115.6 99.2 104.8 1976 101.0 87.3 112.0 111.3 99.8 1977 106.3 86.7 123.9 107.1 105.1 1978 124.6 132.1 124.6 113.9 123.2 1979 112.0 122.9 107.1 105.7 110.8 1980 104.8 89.5 118.2 101.6 103.9 1981 110.9 112.9 107.2 117.9 109.8 1982 109.8 115.9 105.8 110.4 108.5 1983 112.3 107.2 115.3 113.5 111.1 1984 115.7 112.9 117.9 114.6 114.9 1985 117.3 99.2 128.1 118.1 116.6 1986 110.4 105.4 109.6 119.3 109.5

1987 113.4 100.5 118.1 116.7 112.2 1988 119.6 104.3 117.8 140.1 118.0 1989 102.5 97.2 100.5 111.1 101.0 1990 105.0 101.0 105.4 106.9 101.4 1991 108.3 96.1 108.9 119.0 106.9 1992 125.6 110.6 131.9 126.2 124.3 1993 119.8 102.5 123.3 125.1 118.7 1994 116.5 105.2 122.8 111.4 115.6 1995 115.4 113.6 116.2 114.9 114.6 1996 112.2 107.7 112.3 114.3 111.5 1997 112.0 105.0 112.6 114.1 111.3 1998 111.0 102.1 112.1 112.9 110.5 1999 110.1 104.6 111.3 110.0 109.6 2000 110.6 103.9 111.6 111.2 109.5 2001 110.2 103.0 110.9 111.5 109.1 2002 111.7 102.8 113.7 111.6 111.1 2003 113.6 99.9 117.2 112.4 112.9 2004 114.8 106.0 117.1 113.4 113.9 2005 114.5 102.9 116.0 114.9 113.5

2006 114.9 105.0 116.0 115.5 113.9 2007 114.9 103.1 115.5 116.4 113.9 2008 112.7 104.0 113.2 113.4 111.9 2009 112.4 104.5 112.5 113.6 111.8 2010 112.7 104.9 113.1 113.3 112.0 说明:本表按可比价计算,上年=100。数据整理自《江苏统计年鉴2011》。

表8 江苏省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单位:%)

年份

产业贡献率

GDP增长率

产业拉动率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0 3.7 59.0 37.3 5.0 0.2 2.9 3.0 1991 -11.8 53.2 58.6 8.3 -1.0 4.4 4.0 1992 9.2 62.0 28.8 25.6 2.4 15.8 14.1 1993 2.6 61.5 35.9 19.8 0.5 12.2 11.0 1994 5.3 74.2 20.5 16.5 0.9 12.2 11.4 1995 13.3 59.4 27.3 15.4 2.1 9.1 7.9 1996 9.4 57.6 33.0 12.2 1.2 7.0 5.6 1997 5.9 60.3 33.8 12.0 0.7 7.2 5.8 1998 2.6 63.2 34.2 11.0 0.3 6.9 5.5 1999 5.6 64.9 29.5 10.1 0.6 6.5 5.8 2000 4.3 64.3 31.4 10.6 0.5 6.8 6.3 2001 3.6 55.9 40.5 10.2 0.4 5.7 5.2 2002 2.7 61.2 36.1 11.7 0.3 7.2 6.3 2003 -0.1 67.2 32.9 13.6 0.0 9.1 8.3 2004 3.8 63.6 32.6 14.8 0.6 9.4 8.6 2005 1.7 61.8 36.5 14.5 0.2 9.0 8.3 2006 2.7 60.5 36.8 14.9 0.4 9.0 8.4

2007 1.5 59.7 38.8 14.9 0.2 8.9 8.6 2008 2.1 60.4 37.4 12.3 0.3 7.4 7.1 2009 2.1 58.1 39.8 12.4 0.3 7.2 6.3 2010 2.1 59.3 38.6 12.7 0.3 7.5 7.0

说明: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加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本表按可比价计算。数据整理自《江苏统计年鉴2011》。

表9 江苏省主要能源消费量(单位:tec)

年份能源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1985 4123.1 3199.54 729.79 4.12 1986 4382.2 3418.15 788.80 4.38 1987 4922.3 3829.58 979.55 4.92 1988 5508.1 4334.87 1112.64 5.51 1989 5586.5 4430.08 1128.47 5.59 1990 5509.0 4379.65 1178.92 5.51 1991 5780.8 4520.58 1242.87 5.78 1992 6296.5 4980.56 1309.68 6.30 1993 6625.8 5234.38 1338.41 6.63 1994 7357.7 5900.85 1353.81 2.66 1995 8047.2 6357.27 1440.45 2.53 1996 8111.2 6310.54 1492.47 1.86 1997 7991.1 6153.13 1582.23 1.60 1998 8118.0 6153.41 1607.36 2.26 1999 8163.5 6261.43 1689.85 2.93 2000 8612.4 6312.91 1963.63 3.19 2001 8881.4 6439.02 1882.86 2.79 2002 9608.6 6975.84 2008.20 9.61

2003 11060.7 7808.84 2444.41 11.06

2004 13651.7 9542.53 2675.73 40.96

2005 16895.4 12164.68 3227.02 185.85

2006 18742.2 13381.92 3298.63 412.33

2007 20604.4 14464.31 3502.75 597.53

2008 21775.5 14698.48 3309.88 849.25

2009 23709.0 15003.06 3802.13 843.62

2010 25774.0 16500.33 4283.73 951.88

注:表中各类能源数据均折合成标准煤,其中1t原煤=0.7143t标煤,1t原油=1.4286t标煤,1m3天然气=1.33kg标煤。

表10 1985-201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数据

年份C(万t)CO2(万t)人均CO2排放量(t)CO2排放强度(tCO2/万元

GDP)

1985 2753.47 10096.07 1.62 5.97 1986 2946.69 10804.53 1.72 5.79 1897 3354.78 12300.85 1.94 5.81 1988 3799.54 13931.65 2.16 5.50 1989 3878.17 14219.97 2.18 5.48 1990 3869.30 14187.45 2.13 5.21 1991 4008.35 14697.28 2.18 4.98 1992 4382.93 16070.75 2.37 4.34 1993 4585.11 16812.07 2.47 3.79 1994 5079.35 18624.28 2.73 3.60 1995 5484.06 20108.22 2.93 3.37

1996 5457.85 20012.13 2.90 2.99 1997 5327.24 19533.20 2.81 2.61 1998 5385.01 19745.05 2.83 2.37 1999 5505.86 20188.17 2.88 2.20 2000 5688.66 20858.42 2.95 2.06 2001 5742.73 21056.68 2.97 1.89 2002 6185.30 22679.42 3.18 1.82 2003 7048.34 25843.92 3.61 1.83 2004 8459.10 31016.69 4.30 1.91 2005 10663.74 39100.39 5.39 2.10 2006 11656.65 42741.05 5.84 2.00 2007 12649.67 46382.11 6.31 1.89 2008 13052.66 47859.76 6.48 1.73 2009 13471.11 49394.08 6.66 1.59 2010 14883.11 54571.39 7.31 1.56 注:GDP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表11 1995-201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及煤炭消费量

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GDP(万元)耗煤量(万t)GDP(万元)耗煤量(万t)GDP(万元)耗煤量(万t)

95 1002.1 116.2 3143.5 8624.2 1819.3 70.6

96 1104.6 150.0 3427.6 8007.3 2162.3 82.3

97 1161.7 110.7 3829.8 7977.4 2503.3 132.8

98 1206.5 61.7 4210.1 8186.4 2903.8 53.0

99 1236.6 57.5 4662.5 8347.7 3261.0 55.8

00 1235.7 60.1 5256.8 8455.8 3636.2 65.5

01 1294.2 50.7 5790.4 8714.5 4072.2 58.5

02 1308.1 75.5 6578.0 9403.1 4572.2 53.5

03 1316.5 65.6 7728.9 10608.9 5110.1 54.6

04 1478.2 60.0 9145.1 13071.5 5620.2 51.5

05 1469.3 74.4 10526.9 4377.7 6621.1 106.7

06 1517.3 60.9 12074.0 18180.7 7778.6 93.5

07 1718.8 63.0 13652.0 19709.3 9183.2 82.3

08 1881.7 63.1 15164.4 20504.3 10626.1 87.3

09 2022.6 63.0 16772.3 20780.2 12322.5 81.8

10 2139.2 50.7 18411.5 22940.4 14518.7 62.5 注:三次产业GDP值为2005年价格计算。

碳排放约束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32卷第12期煤炭经济研究Vol.32No.12 2012年12月Coal Economic Research Dec.2012 1碳排放约束机制的形成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UNFCCC”),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减少碳排放、发展绿色经济成为缔约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京都议定书》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碳减排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约束将是大势所趋。 当前,碳排放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减排措施:碳排放交易与碳排放税。 碳排放交易的概念源于排污权交易概念,全球碳排放市场诞生的时间为2004年。其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全球碳交易市场设在美国和英国,其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 碳排放税(以下简称“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与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税更加容易实施,通过对煤炭和石油加工而得的汽油、航空燃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012年9月,我国碳交易市场启动试点开始升温。启动试点的7省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均已完成各自方案初稿,2013年即可推行。随着交易市场大幕拉开,中国低碳经济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我国开启碳交易试点,也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2012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这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碳排放约束体系的构建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碳排放约束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柳妮,张冰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与信息研究分院,北京100013) 摘要:介绍了碳排放约束机制产生的背景,分析了碳排放约束将对煤炭行业产生的影响,并就煤炭行业如何应对未来碳排放约束机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碳排放约束;清洁发展机制;煤炭行业 中图分类号:F42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605(2012)12-0049-04 Influenc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Emission Restraint to China Coal Industry LIU Ni,ZHANG Bing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Branch,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generation background and status of the carbon emission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analyzed it affected to the coal industry.The paper stated the coal industry how to reply the future carbon emission restraint mecha?nism.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restraint;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oal industry 49

碳排放计算方式

碳排放计算方式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有5种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 臭氧; 氯氟烃(CFC). 烃: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碳氢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的成员、脂环烃(如环状萜烯烃及甾族化合物)和芳香烃(如苯、萘、联苯),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和沥青(石油、天然气、煤、沥青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 沥青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天然沥青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 氯氟烃的英文缩写为CFCs,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并且开始使用的一种人造的含有氯、氟元素的碳氢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途。在一般条件下,氯氟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会蒸发,因此是冰箱冷冻机的理想制冷剂。它还可以用来做罐装发胶、杀虫剂的气雾剂。另外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器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的清洗也离不开它们。氯氟烃的另一大用途是作塑料泡沫材料的发泡剂,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泡沫塑料,如冰箱的隔热层、家用电器减震包装材料等。 然而,氯氟烃有个特点:它在地球表面很稳定,可是,一蹿到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高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就会生成新的物质和氯离子,氯离子可产生一系列破坏多达上千到十万个臭氧分子的反应,而本身不受损害。这样,臭氧层中的臭氧被消耗得越来越多,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区域例如南极上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 (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

碳排放核查机构管理办法

附件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保障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序运行,确保核查工作科学合理、高效公正,根据国家及本市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是指对参与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进行真实性、准确性核实查证的服务机构。核查行业领域包括:热力生产和供应、火力发电、水泥制造、石化生产、服务业、其他工业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及人员的活动,以及对核查机构、人员的管理。 第四条市发展改革委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核查活动的核查机构及核查人员(以下简称核查员)进行备案、监督和管理。 第五条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市主管部门受理核查机构与核查员的备案申请及核查行业领域变更申请。 第六条申请备案的核查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在300万人民币以上,近两年法人年检均合格。 (二)拥有固定办公场所及核查工作办公条件,具有良好的从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三)经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指定经营实体,或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或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的温室气体核查机构,或经国家及北京市推荐的节能量审核机构;且近三年在国内完成的CDM或自愿减排项目的审定与核查、ISO14064 企业温室气体核查、节能量审核等领域项目总计不少于10个。 (四)对无上述(三)款规定的核查或审核经历的特定行业机构,应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内独立完成至少2个国家级课题或本市市级课题,或自主开发至少3个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五)具备健全的核查工作相关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明确管理层和核查人员的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至少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核查工作负责人;明确保密管理、核查人员管理、核查活动管理、核查文件管理、申诉、投诉和争议处理、不符合及整改措施处理等相关规定。

碳排放计算公式

碳排放计算公式(部分)【自己算一算】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0.785 开私家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2.7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200公里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天然气使用度数×0.19 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度数×0.91 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吨水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后,“低碳”概念开始高频率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现在,杭州开始建设低碳城市,大家对碳排放量的多少非常关心,但又知道得很模糊,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算的。 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至于碳排放量有多少,有关专家给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数×0.785; 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火车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04 此外,还有人发布了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公斤数×1.24。 这些计算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据了解,碳足迹计算国际上有很多通用公式,这些公式是由联合国及一些环保组织共同制作的。在这些公式的基础上使用中国本土的统计数据和转换因子,使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准确地反映你的实际碳足迹。

碳排放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研究目标:了解二氧化碳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搜集低碳生活的方法 研究计划:(1)了解“碳排放”。 (2)了解碳排放对地球的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低碳生活) (3)搜集低碳生活的方法 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询问 研究方式:家庭动员 研究成果: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而“碳”指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地球造成了很多影响,如:地球变暖、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而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

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 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高,人类也面临了许多难题,如:春季花粉过敏加重、生物体在不断变小、藻类泛滥引发疾病等等。因此,尽早的保证低碳生活无疑对于解放地球、解放人类会有很大的好处。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关于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和低碳生活的一些准则。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家里一些洗菜的废水可以用来冲马桶等。废水再利用。 2、喝过的茶叶渣不要扔掉,攒起来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 3、购物时尽量用环保袋,少用纸杯、一次性筷子等。 4、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减少电的浪费。 5、一旦长时间不用电器,最好拔掉插头…… 低碳生活准则: 1、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2、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 脑。 3、没必要一进门就把全部照明打开,人类发明电灯至今不过130 年,之前的几千年也过得好好的。 4、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味;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 竹子比树木长得快。

碳排放有关知识 集锦

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 低碳基础概念2010-02-17 20:21:16 人们在谈论温室气体时,会提到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当量呢? 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同。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又因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这一气体的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后得出的(这种方法可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之所以有二氧化碳当量这样的计量方式,是为了构造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对减排各种温室气体所获得的相对利益进行定量。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但也存在一些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别的温室气体。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的综合影响相当巨大,再加上空气污染形成烟雾带来的升温,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暖化效应大体上与二氧化碳相当。下表是几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 由此可见,减少1吨甲烷排放就相当于减少了25吨二氧化碳排放,即1吨甲烷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5吨;而1吨一氧化二氮的二氧化碳当量就是298吨。遏制全球变暖需要长达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有时候会将这些非二氧化碳气体减排看作是“容易实现的目标”。 气体全球变暖潜能值(GWP) 碳强度与能源强度 低碳基础概念2010-02-17 20:43:47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高低不表明效率高低,一般情况下,碳强度指标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下降的。计算公式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 能源强度是指能源总量/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能源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能源强度不变,碳强度也不变。 在现有能源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十一五’能源强度下降20%,碳强度也基本能下降20%,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时间,中国的GDP碳强度需要下降20%左右。如果能源结构能够更清洁,排放更低,那么中国实现2020年碳强度下降45%的承诺是完全可能的。 碳交易的三种机制及两种型态 低碳基础概念2010-02-17 20:41:34 1、碳交易的三种机制 为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温室气体减量的最终目的,前述的法律架构约定了三种排减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 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 这三种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但具体的规则与作用有所不同。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规范的“清洁发展机制”针对附件一国家(开发中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在清洁发展机制登记处(CDM Registry)的减排单位转让。旨为使非附件一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减排,并从中获益;同时协助附件一国家透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获得“排放减量权证”(Certified Emmissions Reduction,CERs,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7号 【发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12.10 【实施日期】2015.01.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7号)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委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任徐绍史 2014年12月10日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适时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二章配额管理 第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定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4年第17号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委组织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附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14年12月10日 附件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交易主体按照本办法开展的排放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四条碳排放权交易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原则。 第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其它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应适时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的温室气体种类、行业范围和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 第二章配额管理 第七条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放单位确定标准,提出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符合标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报国务院碳交易主管部门,国务

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要点解析 1、组织边界:报告主体应以企业法人为界,识别、核算和报告企业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排放源边界:算:化石燃料燃烧、脱硫剂耗用、净购入电力; 不算:生活能耗、外购热力 什么算、什么不算判别原则是什么?“净”购入到底是什么意思?生物质、垃圾焚烧电站怎么处理? 3、化石燃料活动水平数据口径 “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应根据企业能源消费台账或统计报表来确定”表述不够清晰,发电企业统计口径复杂。 试点中的实践经验:煤炭的实践、燃料油和柴油的实践、天然气的实践。 3、化石燃料排放因子数据口径 (1)油、气、电、脱硫剂一般采用缺省值 (2)对煤的要求较高:含碳量必须实测、氧化率可实测 讨论:方法学关于煤炭缩分样本检验单位热值含碳量的操作性如何,样本检测结果的代表性如何?净购入电力数据口径:购入、净购入的区分?为什么要强调“净”?上网电量、直供电量怎么抵扣?

发电企业碳排放核查技术要点 1、边界核查:包括企业的组织边界、地理边界和主要生产运营系统等;企业的组织边界、核算边界以及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设施与前一个年度以及基准年度相比是否有变化。 2、组织边界和地理边界: 可审核材料:(1)工商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 (3)股权变更工商登记记录(4)房地产权证明(5)厂房租赁合同(6)财务审计报告 3、主要生产运营系统: 可审材料:(1)厂区(建筑)平面布置图(2)工艺流程图(3)重点设备清单(4)固定资产租赁、转让记录(5)能源统计表及能源利用状况 4、计量设备的检定: 皮带秤、热量仪、工业分析仪、电子天平、马弗炉等涉及计量和测量化石燃料的“量”、“质”的设备是否定期按规定检验、校验合格;涉及送交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机构的资质是否符合规定。 5、核算与核查:分为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主要看:实物消耗量、低位发热值、单位热值含碳量和氧化率。

碳排放发展历史及现状

1.碳排放交易发展历史及现状 1.1.碳交易市场定位 一个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市场 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体系 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摆脱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分散,规模小的局面。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导致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需要政府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 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而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 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统一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可以设想,在现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合并为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从而建立一个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1.2.碳排放现状 1)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 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 84%。 2)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 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3)主要国家和地区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碳交易历史起源 1)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 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2)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 候交易所)。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 定)。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 著成功。 3)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4)二氧化硫交易与碳交易,本质都是气体的减排量交易,以相互借鉴。

碳排放管理及交易分析整理2018

碳排放管理及交易分析报告 一碳排放交易的实现方式与交易形式 碳交易的实现方式为:所有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都将在上一年度获得政府发放的一定量的配额,如果企业的配额大于实际排放量,则企业多余的配额可以拿到碳市场上去出售;反之,企业就需要从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碳交易的两种形式分别是CCER交易与碳配额交易。 CCER即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来自于光伏、风电、生物质等项目,在试点碳市场可用于抵消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量。 碳配额即按照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配额分配方法(如基准线法、历史强度下降法等)计算企业的配额量。配额是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1个配额代表持有的重点排放单位被允许向大气中排放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的权利。一般情况,政府通过免费发放及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形式向企业发放配额。 碳交易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二相关政策及发展现状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天津7个碳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碳市场运行并交易,其他试点也陆续启动。各试点都支持CCER抵消机制,比如深圳试点规定:“一份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同于一份配额,最高抵消比例不高于管控单位年度碳排放量的百分之十”。 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工作的通知》,明确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第一阶段的交易范围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中国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结构

表1:中国碳排放总量及其行业结构分解(1980—2007)(单位:万吨)年份排放总量第一产业排放第二产业排放第三产业排放1980 40502.99 1502.64 29209.39(72.11)9790.96 1985 51713.34 1805.24 36895.30(71.34)13012.80 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1 69803.64 2018.94 52954.44(75.86)14730.26 1992 72628.48 1833.22 56497.55(77.78)14297.71 1993 77425.51 1737.27 60688.99(78.38)14999.25 1994 81704.41 1854.86 65731.80(80.45)14117.75 1995 87510.87 1989.15 71102.78(81.25)14418.94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1997 91472.85 2070.76 74993.58(81.98)14408.51 1998 86440.26 2100.82 71080.43(82.23)13259.01 1999 85898.42 2107.43 69596.60(81.02)14194.39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表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迁(1990—2007)(单位:万吨) 年份消费总量煤碳石油天然气新能源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是指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的排放配额等交易以及排放报告与核查、排放配额分配、排放配额清缴等活动,上述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活动原则】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服务、循序渐进、公平公开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四条【监管部门及职责】生态环境部负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政策与技术规范,并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以下简称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报送、核查、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相关活动,并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设区的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配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落实相关具体工作。 第五条【重点排放单位】重点排放单位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内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应当通过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或生态环境部规定的其他方式,向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动报告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报生态环境部汇总。 非重点排放单位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第六条【试点碳市场对接】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重复参与相关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等活动。相关细则由生态环境部另行制定并发布。 第二章排放配额管理 第七条【配额分配方法制定】生态环境部综合考虑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因素,制定并公布重点排放单位排放配额分配方法。 第八条【配额分配方式】排放配额分配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有偿分配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管理。 第九条【预留配额】生态环境部可预留一定数量排放配额,用

环保论文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发展

中国碳排放现状与减排 15 化学工程与工艺宇琪 目录 概要 (1) 一、发现问题 (2)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2)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 (2) 1.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1.4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1.5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3) 二、我国与外国CO2历史排放对比。 (3) 三、解决问题 (4) 3.1 CO2性质 (4) 3.2 固碳 (4) 3.2.1.土壤固碳 (4) 3.2.2.海洋固碳 (5) 3.3 CO2资源化利用 (6) 3.3.1 物理利用 (6) 3.3.2 化学应用 (6) 3.4国家政策 (7) 概要 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降低碳排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持久战,相应的,“低碳”一词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低碳”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它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发展道路。 如何实现“低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问题,解决方法涉及政治、经济、法

律、技术、人文等多个学科。总体来说,碳减排途径可分为两类:控制排放源头(通过提高能源系统各个环节的能源效率或引入低碳元素,以及降低终端能源需求,实现降低含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和碳排放后处理(针对能源系统产生的碳排放,采取后处理方式延缓或阻止CO2排入大气中,如CO2资源化利用。 一、发现问题 1.1 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 气候变化是关乎地球人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问题,涉及水资源、农业、能源等敏感部门,并对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以及近海生态脆弱地区构成重大威胁,对全球产生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要素的灾变趋势 全球气候异常导致一系列环境要素的激变,如酷热、飓风、水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降水分布格局也在改变,冰川减退、冻土消融、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疫病频发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猜测,因为这些状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在可预计的未来只能比现在更加严重。 ②自然生态系统的激变 全球气候异常将导致干旱地区的旱灾情况更严重,容易诱发更多的森林和地区性火灾,而森林火灾的增加更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温室效应。 环北极地区,如加拿、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一些永久冻土会因气温上升慢慢消融,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土壤中的细菌活性将提高导致该地区由碳元素的存储地区变为碳素的释放源。 全球绝大部分淡水资源以固态方式储存在冰川中。冰川在世界围的大面积融化将根本改变全球的水循环系统并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冰川融化加快使得夏季冰川减少,从而降低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并可能导致中下游地区更频繁的水涝干旱灾害。 气候变化首先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而;其次,对受灾地区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迫使国家的粮食产业结构作出调整,草原承载力和畜牧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且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1.2 对海岸带及低地的影响 气候异常变化已经导致南极、北极冰冠融化和海平面升高,据估算,

碳排放自查报告

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报告年度:2016-2018年 编制日期:2019年3月1日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电子设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本报告主体核算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填写了相关数据表格。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2号,大宝公司东北侧紧邻12m宽马路,马路东侧为开发区社保基金中心;东南侧紧邻25m宽的隆庆街;西南侧紧邻60m宽的荣华中路,北侧间隔马路为亦城国际大厦。大宝公司成立于1999年,现有占地面积25070m2,总建筑面积为42848m2。公司主要产品为大宝SOD蜜,美容日霜等清洁及保湿产品。 公司经过不断探索与创新,获得多项专利,在公司荣誉方面,曾经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北京安全文化促进会会员单位等多项荣誉。 二、节能减排情况 十三五以来,本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发展与节能减排同步、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指导方针、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位重点,以构建节能型该产业体系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全员节能减排意识,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

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公司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司对“十三五”以来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 2.1企业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情况 (1)建立由企业主要领导人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研究部署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公司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杨京宜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澄勇为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工作办公室设在生产部,生产部经理李秀峰兼任办公室主任。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公司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它既是一项基本国策,更与企业的生存紧密相连,因此公司将指标分层落实到各部门,明确耗能指标,将耗能数据纳入每月分析会。同时公司成立了节能减排检查小组,定期对各二级单位的能耗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及时纠正各种能源浪费现象,各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推进了公司节能工作的稳步推进。 (2)指定节能管理专门机构并提供工作障碍 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节能、减排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部,经理李秀峰兼任节能减排工作办公室主任,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并建立公司的节能减排管理:生产部设专职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各基层单位均设立节能减排管理员,明确了节能减排管理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为节能减排工作

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

“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https://www.doczj.com/doc/122379823.html, 2010年03月29日01:27 第一财经日报 林伯强 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约束和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限制,中国也开始了低碳经济转型。 2009年11月,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政府将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我们都看到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减碳指标上的激烈争吵,因为减排牵涉巨大的减排成本。目前对如何完成政府提出的碳强度指标,各个省份应当也有很大的兴趣。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并尽可能最小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活动。中国的GDP碳强度指标计算在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以前的能源强度指标而言,碳强度也受能源效率影响,但主要受能源结构的影响,因此,是一个能源质量(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问题。 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方式,导致不同的碳排放。一些省份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相对于其他省份,他们的产业结构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工业为主;能源结构中往往又是煤炭占绝对主要的地位。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对这些省份的经济转型可能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低碳约束的问题在于高成本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减排指标上的分歧以及为解决谁来减排和减排多少而相互指责。 如果按照“十一五”能源强度指标的处理方式,“十二五”规划可能把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到各个省。能源强度指标说明一省的能源消费情况;与能源强度不一样,碳强度约束指标可以针对能源消费,也可以针对能源生产(约束能源结构)。“十二五”规划中对碳强度约束指标的设定,比如说是针对能源消费还是针对能源生产,对各个省份具有非常不同的约束意义。不同碳强度约束指标的设定和分配,他们将面临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不同的能源生产消费策略。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更公平有效地设立和分配碳强度指标,以及如何应对碳强度指标的产业和能源策略。 国际上,对一个国家来说,一个碳强度目标既定(如2050年碳排放为2005年的一半),无论是通过碳强度约束指标的分配,或者今后通过碳交易,整体来说是一个“零和”博弈。而中国2020年的碳强度指标对于各个省来说,也可能是一个“零和”关系。 一个省份接受碳强度约束,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直面低碳的成本问题。不同的省份,能源结构不同,产业结构和收入水平不同,其能源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GDP碳强度除了通过节能和增加清洁能源,也可以通过从省外购电。在能源结构上,一些经济落后省份的选择极为有限。提高经济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煤炭最便宜,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最多,能源省份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使低碳成本问题更为棘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