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姓名: 李路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51

学号: 2235118

指导教师: 杨旺生职称: 教授

2008年6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李路

指导老师杨旺生

摘要:文物是最宝贵的财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方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可以相互促进 , 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利用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并存的矛盾应当坚持有根据复原的原则,保持与文物本体相协调的环境风貌,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战略。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利用;关系;对策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on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Lu

Tutor Y angWangSheng

Abstract:Heritage is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is 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wind of colorful content. On the one h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se ca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mmon development of oth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se but also for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has brought many negative effects. Therefore, coordination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ould adhere to the coexistence of contradiction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aining coordination with the heritage body style environment,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tourism in order to achieve a win-win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 by the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promotion traveling of development, travel the development to lead the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goes out road of a traveling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relics preserv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RELA TIONSHIP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tourism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前言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既包括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又包括有代表性的可移动文物。文物具有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价值客观性、作用的永续性和公众性。所以在旅游的开发利用上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古迹,是多年来我国文博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物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是有形的文化遗产, 或者说是物化的历史文化。它们是历史进程中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生产、制作的, 蕴涵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习俗等信息, 是国家特殊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能够释放出历史和文化艺术的能量, 属于一种文化资源。[2]

文物工作方方面面, 归纳起来就是“保护”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 如何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 文物是以自身的价值和对它的研究成果及展示传播来发挥作用的, 如果物之不存, 其作用也无从谈起。但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 因为物品最终是要消失的, 保护得好只能延缓消失或减少消失, 而不能最终避免消失。文物保护与利用不能偏废, 不宜论重轻, 而应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只讲保护, 不抓利用, 是无力的保护, 将使文物工作陷入自我封闭, 难以发展的境地; 只讲利用, 不讲保护, 是竭泽而渔, 将对文物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放弃任何一个方面的责任, 都是文物管理的失职, 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因此,一方面, 要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 强化依法保护, 为开展好文物利用工作莫定必要的基础, 以保护促开发; 另一方面, 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运作法则, 搞好文物及相关产业的开发,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以利用反哺开发。[1]

在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中, 必须正确认识文物资源、旅游、地方经济的关系。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文物资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有了文物, 有了文化遗产资源, 才有文化旅游; 有了旅游, 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物是源, 旅游、地方经济是流, 只有正本清源, 才能长流不息, 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 但发展旅游绝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坏为代价, 这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损失, 而且更不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 使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文物工作才能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才能赢得做好文物工作的主动权, 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1](二)旅游开发利用可以体现文物价值

人们只有与文物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业, 吸引更多的人到文物所在地参观, 参加文化活动, 了解当地的文物蕴涵的历史, 增进文化交流。文物旅游部门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提供, 将那些价值较大, 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通过展出, 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以提高全民素质, 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 文物的文化教育、知识教育、精神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2](三)旅游为文物保护创造资金来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文物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 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承担我国文物保护工作, 从而导致文物保护软件和硬件落后。一些地方收藏单位基础设施不健全, 造成馆藏文物流失和人为损毁; 有些文博单位基础设施薄弱, 库房简陋,文物保护手段原始, 致使大量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 氧化、虫蛀、鼠咬、霉变等自然破坏常有发生; 更多的田野文物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保护队伍和保护手段经常遭受风吹雨打, 人为破坏甚至屡屡被盗的厄运。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物资源的经济功能的最好载体是发展文物旅游, 因为观赏性旅游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以做到不损耗和破坏文物资源, 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高效益的产业, 能做到“以旅养文”。[2]

二、、我国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文物是不可代替的、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资源, 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文物数量再多, 也是一个有限的资源, 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特别是珍贵文物更是国家的瑰宝、民族的精华, 尤须加强保护。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 只有保护和保存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体现和发挥它的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1](二)开发利用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的方针政策, 文物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早在50 年代后期, 我国就确定了“重点保护, 重点发掘, 既对基本建设有利, 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方针, 很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掘、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1992 年和1995 年党和政府分别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考古工作方针和原则, 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2 年10 月28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反映了新历史时期文物工作的新要求, 对加强文物保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 开展科学研究,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都有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

坚持不同时期的文物保护与开发侧重点不同的策略。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一直是理论界和各级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处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应是不同级别、不同时期、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文物开发力度、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文物历史越久远、越具自身特征者,开发的潜力越大,旅游价值越高,开发的力度和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应该越低,反之越高。[20]

遵守开发时序原则。相对于古城内密集但又残破的文物古迹现状,再结合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当地政府应制定出科学的计划,划分出保护开发的核心区、缓冲区,在建设资金还不充足或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在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应遵守开发时序原则,分区分点逐步开发,不宜全面铺开。就目前的工作现状看,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如山陕会馆在洛浦地段文物群中居中心地位,其保护性修缮一期、二期工程已竣工;河南府文庙在东南隅地段文物群中居中心地位,其复原性修缮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山陕会馆和河南府文庙修缮完工后,必将成为该区的旅游亮点。对于其周围那些残破零散的古迹,限于目前的人力、物力及居民生活,只是被动保护和看管,基本没有做任何维修。今后要变被动的消极等待性保护为积极的“保育”措施,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培育,有养育之意,要对其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日常监管与维护,逐步恢复其原有面貌,暂不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与开发。[19]

遵守城市建设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任何旅游区都会有一个旅客集散地,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依托区域。作为历史文化古城,旅游区的依托城市在市政建设风格上应该充分考虑旅游区的主流文化,尽可能突出旅游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府文庙位于老城区西南隅,北邻东大街(商业街) ,东邻工厂,南、西侧为密集的居民区。其周围分布有钟鼓楼、四眼井、曹操点将台、妥灵宫、文峰塔等历史文物遗迹。作为一处重要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环境整改要求结合中轴线与北邻的东大街、西侧的诸多文物景点进行两线沿街景观整治,重点改善文物的周边环境,与沿线上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筑起洛阳古城区旅游景观的基本要素,营造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环境的改善要突出文物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恢复文物的历史景观。具体要求是近期综合治理周边环境,拆除府文庙东侧现有工厂,将其规划为休憩绿地和停车场;文庙周边通过清理、拆违,结合现有大街腾退出200 米左右的空地。通过整治,既可改善居住环境、增加交流空间、提

高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可形成在绿地中观文庙的视线空间。府文庙旅游文化的发展必将带动东、西大街商贸经济的发展。[19]

打造文物旅游链,突出古城古文化的旅游特色。对于古城内分散孤立、残破的文物古迹,应根据其相互远近距离,打造旅游文物链,将其串连起来。一是可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加内容,二是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增加声势。对于残破的文物古迹,修缮形式可多元化,资金雄厚者可大规模修缮,也可将原基址发掘、恢复出来,也可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此也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追求全面效益。旅游开发是一种多目标的行为,但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必然要强调经济效益。但任何经济活动都可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故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景区环境策略可以防患于未然。为使旅游区将来的建设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必须十分强调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控制性开发,注意对景区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达标治理以及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控制。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相关的市政建设应该配套发展、先行发展,前瞻性地加大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总的特色和风格应与旅游区相协调。[20]

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性。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要与区域发展策划相适应,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传统商业和手工业等方面,保持街区的历史环境氛围。[20]第一,要导入全新的区域开发、旅游开发理念,为区域发展寻求一条独特的发展之道。第二,在街区设计中挖掘、整合、升华、提炼区域的内涵和特色,制定全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使区域的丰富内涵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构筑独特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三,街区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定位相一致,明确街区独特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发展模式。第四,根据总体定位,确定街区与区域旅游发展经营策略,提出合理的科学开发运作建议,包括其功能、档次、规模、对象、目标市场、作用等。

三、当今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相对较少。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文物保护资金来源比较困难。例如,近年洛阳因兴建市中心河洛广场而进行地下勘探时,发现的“天子驾六”等大型文物就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和开发,这对于洛阳财政是个不小的负担。[20]

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由于有些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如洛阳市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40 余万件,由于受场地和保护技木等因素的制约,能与观众见面的文物寥寥无几,造成了珍贵文物资源的极大浪费。洛阳拥有古墓博物馆、都城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各类专项博物馆,但由于过于分散、保护经费不足,向观众展出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加之资金缺乏、设施陈旧、维修不力等原因,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有的文物在挖掘时就因不能有效保护而毁坏。[20]

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文物所在地不同于名山大川,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一些著名的碑刻书法由于人为的频繁触摸而遭到破坏不得不进行封存保护;有些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由于长期暴露、风吹雨淋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洛阳的山陕会馆、上清宫及现正在修缮的河南府文庙等都存在这种情况。有些文物周边环境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如关林、洛阳民俗博物馆周边道路狭窄,商户长期占道经营,

虽多次加以治理,效果并不显著。[20]

四、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双赢的对策

文物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旅游业的发展对文物事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物旅游, 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实现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文物保护利用和旅游业“双利”、“双赢”。具体实践中, 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文物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 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 它们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 也是后代子孙的财富. 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问题上, 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在可持续利用上动脑筋、做文章, 决不可只图眼前得失而丧失长远利益, 决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1](二)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要取得大的进步, 就必须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我们的文物、博物馆界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国家文物部门当然应该是站在全局的高度, 为全国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做出宏观指导和监督。文博单位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紧密结合本单位文物工作的实际, 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积极主动,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自身活力, 开展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作, 做好协调沟通取得各级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合理配置和开发文物旅游资源, 努力开创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探索出一条新路子。[1]

(三)整合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我国文物旅游区(点)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 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多方面的突出作用。文物旅游区(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世界遗产在全国范围分布的逐步扩展, 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不断发展和近期开发的文物旅游区(点)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形象代表之一。为更好的保护开发文物, 发展旅游业,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制度, 进行有关文物旅游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科学管理, 每一个文物保护者和旅游经营者都要有一个科学头脑, 遵循客观规律, 以确保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保护性协作开发, 文物古迹的旅游开发, 首先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要以文物保护促进旅游开发, 以旅游开发带动文物保护, 走出一条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之路。[1]

五、总结

如何确保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做到双赢,如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如此才可以使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在一个共同的指导方向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处理好文物、风景与旅游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规划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后的防线就是把它们规划好,一个规划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直到专家论证、行政报批、政府审议等严格的程序,才能完成与实施,经这样下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规划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看,搞好规划就是对文物、风景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

[2]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疆经济与文化,2007(3).

[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

[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2).

[5]金磊.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J].华中建筑,2001(2).

[6]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 科教文汇,2007(3).

[7]李晓良.博物馆与我们渐行渐近[N].中国旅游报,2004-1-22.

[8]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04(4).

[9]高军.从绍兴历史文化看文物旅游之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54-13.

[10]杨桂芳,丁文捷,茜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完[N].中国旅游报,2005-2-1.

[11]李福建.海州古城墙受损引起市领导重视, 王建华作出批示[N].连云港日报,2006-9-22.

[12]许德建,都波.沂南汉墓画像亚待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10-16.

[13]李让.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N]. 中国文物报,200412-9.

[14]岁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11-4.

[15]米九国.高峡出平湖, 三峡之旅开新篇[N].中国旅游报,20046-17.

[16]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2).

[17]闰红霞.从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看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世纪桥,2007(3).

[18]陈明义.中国当今社会公平浅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19]陈蔚.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J].新建筑,2006(4).

[20]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21]Xing Honggen.Tourism and leisure in china a tale of two cities[J].Annual of Tourism Reaearch,1997(2).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