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结构

赵玉川胡富梅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

一、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首先必须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原则为基准,展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内涵。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地说,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下几点内容

:1.贯穿“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和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至今尚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增强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力度。

2.体现“两个转变”的指导思想。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是以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的快速耗竭为代价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3.体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在长期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是与计划生育同样重要的基本国策。

4.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非常低,另外经济也不很发达,试图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内资源的稀缺是不现实的。另外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整体效益和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资源的浪费明显地阻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5.体现科教是立国之本。

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是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知识,谁就会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谁就会获得可持续发展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在具体制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我们必须参照《中国21世纪议程》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进行。可以说,这两个文件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纲要”。

从现状和主要问题出发,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目标,设置关键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和英国等国家,也是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所遵循的原则。《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题思想贯穿了“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新的发展观,将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人口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全面、科学的反映和论述了中国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而《纲要》则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及其后十年所要

完成的历史任务。这两个文件都是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是我们制定可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蓝本”。

但是,从国家的政治文件出发,直接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是不行的,需要统计专家的转换、提炼与综合。这是因为一般的概念并不等于指标,指标是一种度量工具,相对于概念来说,更注重概念的外延和范围。有些概念无法量化,或近期尚未能量化,需要统计专家寻找可度量的方法和“尺度”,或采取替代的方法和指标反映。我们在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和科技六个子体系,关于各个子体系的协调发展关系,则试图从各个子体系的关联点上,进行综合分析,设置综合指标和系统指标来把握。可持续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在确定反映近期与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时,将经济指标一般视为近期指标,而将人才、教育和科技作为长远指标考虑,评价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在确定整个指标体系后,从城市——农村和东部——中部——西部的二类划分,反映可持续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和各自的发展特点。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设置、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各项统计指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程度不同,在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强项指标。可持续发展的强项指标也可分为近期的和远期的两种指标。一般来说,近期指标是指反映影响国民经济近期发展瓶颈问题的指标,如经济效益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而远期指标是指反映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潜力指标,如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和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投入强度等;虽然有些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很难说明对哪些行业和项目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但是从科学史和人类发展史来看,科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潜力,是人类寻找资源替代方式的唯一手段。

总之,依据中国的国情,以《中国21世纪议程》和《纲要》为蓝本,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转换成统计指标并构成指标体系,是设置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可行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及体系结构

准确地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进程,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予以支持。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方面,它需要以现有的各项统计制度和数据为基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指标并不是原有传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原有指标的有机综合、提炼、升华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考察以往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指标由于缺乏同度量因素等原因而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环境、资源等项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并使各项统计指标构成一个有序而严谨的体系,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目前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其目标和组成结构上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以基础指标为主;二是评价性指标体系,以相对指标为主。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及其作用如前所述,我们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设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既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各项统计的指标,又不可能完全抛弃它们另行搜集统计数据,因此,必须在充分利用以有统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因而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时必然首先总结和回顾以往传统的统计指标体系,这是建立、形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工作。描述性指标体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设置的。它按照一定的体系汇集了以往各项统计中能为我所用的各项指标,因而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

A、它汇集了描述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本数据,可以全面、翔实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状态。

B、它是形成评价指标的基础,同时又是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

C、它是搜集可持续发展数据的框架。

D、是协调、统一各项统计的基础,是建立“卫星帐户”的基础。

我们根据各个指标隶属的范围和说明的问题,为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设置了以下结构:

总系统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程度

子系统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科教

主题层:规模结构效益主动压力状况治理与保护规模结构素质投入发展程度

概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贫困人民生活卫生与健康社会保障

指标层:由170多个指标构成

另外,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的指标也可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各种需要重新定义、分类和组合。例如,可以将它们分为: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

长期指标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起作用,而近期指标只在短期的发展中起作用;

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生存指标描述人们为了当前生活的更好而采取的行动,发展指标则描述人们为了增强今后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进行的投资;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 消费指标指当代人为了生存,解决吃、穿、住、行等的消费,而为了今后的发展的投入,例如研究与发展经费和教育经费则属于储蓄指标;

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存量”的消耗过程与“流量”不同,流量在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都把自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而存量的价值转移则要经过多个甚至无穷多个生产周期才能完成,例如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

其他的组合分类方法还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构建不同的体系框架。

2.评价性指标体系及其作用

评价性指标体系的作用相对单一,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但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新性,从而可以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精辟地洞察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脉络和趋势。

评价指标体系在设置和应用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

A、指标的选择问题。仅用从描述性指标生成的相对指标是不够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要求和中国国情出发,全面考察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索出一些创新指标、综合指标和系统指标。

B、各个指标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赋予不同的权数。各指标的权数,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意见来确定,也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但最好是两者配合。这样可以较全面地、客观而现实地反映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征,为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C、可持续发展评价需要一定标准。但其标准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着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的不同,实际情况不同,标准也应做相应的变更。例

如环境资源承载力这个相对概念,随着科技进步,环境资源承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判断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标准,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高速、高效发展的持久性;资源开发利用的持久性;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社会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性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性。

可见,描述性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的功能,而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的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使整个指标体系具有五项功能:

1.描述功能:反映经济、社会、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现状,是开展统计调查搜集统计数据的框架和依据。

2.解释功能:提供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变化原因的逻辑线索。

3.评价功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标准,对实际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4.监测功能:通过统计,对客观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5.预警功能:为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预测和可行方案。

随着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理论研究和统计实践的发展,它们可能会逐步融合在一起,通过帐户、矩阵、平衡表和方程式而展示其内在的复杂内容和有机联系,进而会充分显示和发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各种功能。(责任编辑:马居正)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连续进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咨询题及连续进展的方法和措施。 【教材导学】 知识建构 要点探究 合作探究一: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组为“自然资源”组,第二组 为“人类活动组”,第一组总结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的特色及进展农业生产的

资源优势。第二小组总结阻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知识盘点: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环境特色: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明显的地表环境特点。肥沃的黑土地、宽敞而平坦的东北平原;大、小兴安领,长白山脉,呼伦贝尔草原;三江平原的沼泽;黑龙江、松花江及濒临黄海和渤海;适宜的季风气候等。 进展农业的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2倍,可垦荒地以黑龙江省为最多;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于农耕生产。适合进展多种经营的条件,是我国要紧林区,有材质优良的红松、胡桃木、水曲柳等。有我国温带天然草地中产草量最高的草地,适合多种牲畜的饲养。内陆水面广,利于进展淡水渔业,南部沿海适合进展海洋渔业,淡水鱼中除青、草、鲢、鲤还有名贵的大妈哈鱼、鲟鱼、鳇鱼等。较多的降水量和较小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盛的山岭,保证了比较丰富的水资源,众多的河流形成了稠密的水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证。 (2)农业机械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农业机械,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升,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进展商品农业制造了条件,使东北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 李延明 、单项选择题 1. 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 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 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 庞大的人口数量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 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 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中国 D. 日本 4. 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 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 坏的景象。它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K- 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 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 回答5?7题。 5. 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 土地沙漠化 B .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 .温室效应 6. 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 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 .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 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 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1a1961246.html,”

高中地理必修2课时作业23: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练习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选择题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资源短缺 D.经济发展速度快 2.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多发使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B.从全国看,以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食品污染、噪声污染为重点 C.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D.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在减小 解析第1题,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深刻的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第2题,从全国看,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答案 1.D 2.C 3.陕西榆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

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但浪费了资源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由发展模式图可知,煤炭有发电、焦化、化工等多种利用模式,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气被回收利用,对废水进行处理,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答案 D 某区域平均每万元生产总值的碳排放量可显示区域产业CO2减排效率。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四地中节能减排任务最紧迫的地区是() A.京津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图中() ①京津地区科技水平高,减排效率最高②南部沿海因高耗能的重工业比例小,减排压力较小③我国CO2减排效率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 ④CO2减排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多,减排效率低,因此是四个

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2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

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

201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范文汇编

201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范文汇编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

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doc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李延明 一、单项选择题 1.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当前,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3.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 4.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6.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7.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第8题。 8.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热点一 2011年冬季,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雾阴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不小的影响。PM2.5是雾霾天气的“元凶”。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 设问角度 1.为什么要修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力改善空气质量? 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大气污染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开展PM2.5与臭氧等项目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国家应怎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PM2.5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请你就国家如何实现环保“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提建议)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4.为减少PM2.5、改善空气质量,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做环保志愿者。 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多步行或乘坐公交车等。 习题演练 1.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德班世界气候大会在南方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延长《精度一定是》、尽快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一揽子协议,并对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 材料二:2012年3月31日晚,地球一小时活动拉开帷幕,中国及全球其他146各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做城市开展熄灯接力。 材料三:《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六项行动任务,规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德班气候大会和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的积极响应,说明了什么? 面对世界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2)德班气候大会被称作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说明了什么? 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3)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 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精心整理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 要内容。 1 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 80 "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

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 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3.1中国现 ,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练习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练 习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持续发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 ________________,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单选题 1,近年来,我国提倡把传统的纸质贺卡改为电子卡,有关部门开展“禁用一次性筷子”活动,目的都是 A,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B,减少环境污染 C,减少个人开支 D,调整消费结构 2,下面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状况”图表,说明了() (1)我国自然资源十分缺乏 (2)我国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A、(1)(2) B、(3)(4) C、(1)(3) D、(2)(4)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 ①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②围湖造田③先污染后治理④保护地球,人人有责⑤少生孩子多种树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4,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这里强调实施的是 A,科教兴国战略 B,可持续发展战略 C,人才强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5,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l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是指 ( ) A·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必然要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B·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C·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应尽量限制当代人的需求 D·限制当代人需求,也要限制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6,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要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能力②发展经济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③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反对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模式④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7, 下列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策的有 ①计划生育②对外开放③改革开放④保护环境 ⑤科教兴国⑥可持续发展⑦西部大开发 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