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7T09:26:36.1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魏建宏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常州兰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慧水利;信息技术

前言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进一步提高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还是很有必要,如何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是其中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点探讨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来打造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

1、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水利管理单位都建立了能够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生产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且该管理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更新,但是受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水利管理缺乏统一性及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及应用深度和先进的管理水平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1短缺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

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对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文书档案、生产经营及工程管理等环节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使所收集数据资料关联起来,为水利信息化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提供便利。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水利管理不注重这个平台的建筑,使收集得到的大量数据及资料无法形成关联性,在数据处理及应用方法方面缺乏连续性,使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难以进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筑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各地各级的水利从业单位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均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及研究,其数据管理模式也为形成统一的要求及标准,限制了水利大数据的共享与有价值的研究。

1.2未建立促进行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转型与升级,现阶段各地区水利产业新专业的建立,人们对环境影响、水利信息化、水生态景观设计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然而,传统的水利管理数据采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难以满足水利建筑人性化及水利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用水土保持工作举例,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相关信息,其研究也受到无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及数据的制约,因此水利管理设计人员需要在数据采集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及创新工作。

2、水利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分析

信息化是以信息为基础,对其进行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一个过程。水利行业中信息管理涉及到的数据较多,除了大江大河大湖中获取的数据外,还包括各区域的水源口等数据,因此水利信息化的关键切入点就是要对水利数据资源进行系统的构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首先通过建立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海量分布式异构数据间的数据共享,是实现数据最大利用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数据的获取和传递主要由各涉水部门数据、行业内数据、工程项目数据等组成;数据的处理整合主要采用混合式的数据云存储技术、异构数据交换技术等,从而将多元复杂的数据细化成条理统一的数据资源;数据的再生分析包括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建模预测等,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量;数据的利用是基于再生的结论性成果服务于广大的用户群体,通过web或移动端网络将其数据共享使其数据信息得以真正应用。

其次各水利信息化业务子系统的建立,在数据云服务的应用下,各业务需求方根据自己的业务内容建立属于自己的业务子系统,以满足各阶层的生产应用要求。

最后是对整个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的监管和维护,使其水利信息化高效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支持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水利数据更加资源化,这种资源化主要是建立在水利数据基础服务平台之上的,对资源化技术进行探索,旨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在数据资源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4个层次,分别是资源层、逻辑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其中,资源层是对“数据化”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提供可靠的、安全的存储能力。逻辑层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异构提供多元化服务。服务层也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它比较倾向于水利大数据结构的动态性服务,满足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业务的相关应用。应用层对“中间接口件”进行支撑,用户可以根据平台交互界面以及应用接口对本系统接口进行制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本系统进行应用,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预测。

3.1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

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可应用于水利信息的预报、监测、统计等各个环节,可以水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识别,对于水利行业水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类采集、规范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通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平台建设和数据管理维护,对外提供GIS综合信息共享访问平台接口,扩充和完善水利系统的数据存储,初步形成能够为水利防汛、防凌等业务服务的比较完善的和高效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和影像分析平台,满足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3.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在人类智能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从而使得机器设备具有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在人工智能中,通过计算机和数学语言等抽象形式描述,以实现人类智能和生物体系的深度模拟。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分别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摘要: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鉴此,论文提出了一整套水利信息化进程中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 1 水利信息化现状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 (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未能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2)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3)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造成了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刚刚完成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要求,成了落后的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信息化技术发展快,而现

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3813.64平方公里,人口338.9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内涝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总产值都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为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近年我市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2001年4月,“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办列为重点推荐的网站。2001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四个支撑点,两个完善提高”的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市三防办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一下我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01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0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其电视会议管理中心设在市三防指挥部信息中心,下设7个分会场,能同时实现16个点的多点电视会议的召开。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通过该系统向各区水利局、三防办进行视频直播

水利信息化中信息资源规划技术探讨.doc

信息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利信息化,对提高水利事业活动效能、效率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珠江流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中心工作,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珠江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属于系统性与持续性工程,规划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与基础设施等信息化资源应从全局角度出发,结合统一的数据标准、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以及信息资源模型,为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数据中心项目规范运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信息资源规划概述 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包括红河、北仑河等,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总面积65.43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涉及滇、黔、桂、粤、琼、闽、湘、8省(自治区)及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珠江流域水利信息资源规划,为珠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是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三条红线”管理、推动“四项制度”实施和落实《珠江水量调度条例》的需要;是完善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 的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需要。因此,建设珠江流域水利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完全依赖水利工程措施,水问题解决成效并不高。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利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以及水利信息化深度、广度的拓展,即非工程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成为了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水利现代化,与水利信息化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减少水利消耗,提高整体效益,成为了当前水利发展的必然。水利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了集业务应用、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规避以往各自为政建设模式、系统分建专用、资源分散等问题,对数据资源整合,以及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信息资源规划也成为了水利部信息中心开发利用水信息资源的重要前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二、水利信息化资源规划原则如下所示;一是应用先导的原则。基于信息技术的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业务应用发展的最终体现,唯有满足应用要 求,才能确保系统科学建设。二是分步实施原则。整体推进水利信息化,但由于其涉及面广,需要分层次与阶段性的水利目标,实现分布实施。三是资源共享原则。基于资源共享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标准化、开放化,为促使系统长足发展,应当对应用功能,以及信息服务等展开标准化。四是安全优先的原则。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信息系统满足安全需求后,再兼顾其他需求。五是适度前瞻的原则。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此,水利信息化的信息资源规划,应当做到前瞻性,为水利业务开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持与基础保障,从而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活力。六是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行业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设施等,将现有信息资源作用最大程度发挥,提高信息资源信息化、数据化建设力度,促进信息资源整合,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社会服务忽思平的提升。当前大部分的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作用发挥存在差异,应当加强各应用系统资源的整合,确保现有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七是建设管理并重原则。加强现有系统运行管理的同时,还需加强制度与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水利信息化效益最大程度发挥。三、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路线(一)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以往流域管理机构的水利信息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以各自为政建设模式,以及系统分建专用模式为主。各 个系统独立储存与使用业务数据,资源严重分散,存在信息孤岛,共享程度低下。为处理资源分散问题,提出了数据流分析操作。规划前的左右数据流、上下与内外数据流分析,将转变为定量与定性分析,流域管理机构的水利信息系统,集中采集、存储、管理、使用核心业务数据,支持跨地区与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业务系统,从而对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构建主体数据库通过水利工程、珠江水文与社会经济基础数据库,以及历史大洪水数据库、珠江水质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 ,可明确掌握珠江流域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调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数据信息情况。流域各省(区)以多种形式在水利工程、水文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基础,初步设立起水水源地、功能区、取水、排污口等基础信息数据库。珠江治理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与水利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提供的坚实基础不无关系。与面向报表设立的数据库不同,面向业务主题设立的主体数据库,实现了以往系统分建专用数据库的综合、重构。规划设计主体数据库相对繁琐,不仅要分析、调研数据来源,围绕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标准,确保数据完整与准确;还需要结合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最终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成效。初次之外,还需加强统一化数据标准,以及稳定性数据机构的设立,确保程序在不依赖数据接口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主题数据库实现个应用系统集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主体数据库升级为数据仓库,知识管理支持等功能也随之拓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资料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且末县水利局 2014年11月

目录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3)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 2、存在的问题 (4)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6)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8) 四、资金筹措 (9)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9) 1、加强领导 (9)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9)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且末县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

(1)2012年完成的《且末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系统建成后,在且末县山洪灾害危险区内全面掌握水雨情时空变化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确定的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实现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及时预警;重点防控流域,具备依照降雨、融雪预报重要断面水情变化趋势,或按相邻边界水情要素变化趋势预报下游断面洪水形势,并依据成灾要素等级实时启动山洪灾害危险区转移警报;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加强宣传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已完成投资约587万元万元。 (2)2011年建设的《且末县农区农村饮水安全更新改造工程》安装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 2、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滞后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我县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7T09:26:36.1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魏建宏 [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常州兰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展开分析,从大数据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水利如何进行构建,并明确了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更好的技术方面的建议,可供今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慧水利;信息技术 前言 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进一步提高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还是很有必要,如何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是其中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点探讨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来打造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 1、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水利管理单位都建立了能够适应单位业务发展和生产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且该管理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更新,但是受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水利管理缺乏统一性及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及应用深度和先进的管理水平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1短缺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 科学有效的协调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对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文书档案、生产经营及工程管理等环节的资料与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使所收集数据资料关联起来,为水利信息化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提供便利。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水利管理不注重这个平台的建筑,使收集得到的大量数据及资料无法形成关联性,在数据处理及应用方法方面缺乏连续性,使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及重复利用难以进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筑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各地各级的水利从业单位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均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及研究,其数据管理模式也为形成统一的要求及标准,限制了水利大数据的共享与有价值的研究。 1.2未建立促进行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转型与升级,现阶段各地区水利产业新专业的建立,人们对环境影响、水利信息化、水生态景观设计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然而,传统的水利管理数据采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难以满足水利建筑人性化及水利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用水土保持工作举例,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相关信息,其研究也受到无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及数据的制约,因此水利管理设计人员需要在数据采集方面做大量的研究及创新工作。 2、水利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分析 信息化是以信息为基础,对其进行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一个过程。水利行业中信息管理涉及到的数据较多,除了大江大河大湖中获取的数据外,还包括各区域的水源口等数据,因此水利信息化的关键切入点就是要对水利数据资源进行系统的构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首先通过建立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海量分布式异构数据间的数据共享,是实现数据最大利用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数据的获取和传递主要由各涉水部门数据、行业内数据、工程项目数据等组成;数据的处理整合主要采用混合式的数据云存储技术、异构数据交换技术等,从而将多元复杂的数据细化成条理统一的数据资源;数据的再生分析包括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建模预测等,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量;数据的利用是基于再生的结论性成果服务于广大的用户群体,通过web或移动端网络将其数据共享使其数据信息得以真正应用。 其次各水利信息化业务子系统的建立,在数据云服务的应用下,各业务需求方根据自己的业务内容建立属于自己的业务子系统,以满足各阶层的生产应用要求。 最后是对整个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的监管和维护,使其水利信息化高效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智慧水利信息化技术支持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水利数据更加资源化,这种资源化主要是建立在水利数据基础服务平台之上的,对资源化技术进行探索,旨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在数据资源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4个层次,分别是资源层、逻辑层、服务层以及应用层。其中,资源层是对“数据化”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提供可靠的、安全的存储能力。逻辑层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主要是为数据异构提供多元化服务。服务层也是对“数据开发”进行支撑,它比较倾向于水利大数据结构的动态性服务,满足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业务的相关应用。应用层对“中间接口件”进行支撑,用户可以根据平台交互界面以及应用接口对本系统接口进行制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本系统进行应用,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预测。 3.1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 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可应用于水利信息的预报、监测、统计等各个环节,可以水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识别,对于水利行业水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地理信息系统GIS 利用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分类采集、规范整合离散的数据资源,通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平台建设和数据管理维护,对外提供GIS综合信息共享访问平台接口,扩充和完善水利系统的数据存储,初步形成能够为水利防汛、防凌等业务服务的比较完善的和高效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和影像分析平台,满足各种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需要。 3.3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在人类智能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从而使得机器设备具有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在人工智能中,通过计算机和数学语言等抽象形式描述,以实现人类智能和生物体系的深度模拟。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技术分别

智慧水利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智慧水利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贯穿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与水管理服务等体系,具体体现为“物联感知、互联 互通、科学决策、智能管理”。即通过对水文信息、工情信息以及管理等信息的感知,借助互联网实现各类信息的全面共享与互联互通,利用数据挖掘、仿真模拟、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防洪防潮治涝、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现代 化水利行业管理服务等领域科学预测预警、评估决策,从而全面提高水利精细化管理 能力和水平,提升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带动 水利现代化进程。 二、总体目标及建设任务 2.1总体目标 “智慧水利”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计算机、无线通讯、3S、虚拟仿真、物联网、集群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整个区域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和发布,建设统一的支撑、应用、决策和执行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 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区域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实现区域水利现代化。 2.2建设任务 2.2.1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 智能感知精细化管理系统针对干流堤防、闸泵等水利工程管理需求,应用3S、物联网、集群监控、无线通讯等现代化技术,通过堤防巡查、堤坝渗漏观测、闸门集群 控制、堤防监视、节水灌溉、生态水安全观测等系统的建设,为水利工程数字化、集 群化管理提供支撑。 建设堤防巡查、渗漏监测、闸门集群控制、节水灌溉、生态水监测、堤防监视等

子系统,为工程监管提供精细化管理手段,为智慧水利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 2.2.2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 堤防“增强现实”三维可视化平台以干流堤防为核心内容,建立三维虚拟仿真环境,实现区域及水利工程的三维可视化浏览、查询、分析与模拟。 系统基于河道及堤防两岸地形模型库、水利工程模型库和水利专题信息数据,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搭建江北区域以及堤防三维虚拟现实,实现堤防三维动态交互式浏览及堤防工程项目成果的三维可视化。通过对河道堤防设施的管理、建设、运行等信息的集成管理,实现在三维场景中灵活查询、展现堤防、水闸、险工险段等信息;通过空间分析、计算、查询等功能,建立基于GIS 的三维可视化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二三维场景漫游、坐标定位、位置查找、工程分布、工程查询、路线飞行、专题图管理、缓冲区分析、断面分析、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图层控制功能。 2.2.3综合业务门户应用 综合业务门户应用以区域信息采集设施为基础,实现区域水利综合信息的全面汇聚和集中展示。 系统结合电子地图,通过图形图像、专题地图、表格文字等形式形象、直观地为管理人员提供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管理、节水灌溉等信息的实时预警和综合查询服务,保障管理人员迅速、及时、准确地掌水利综合信息,为区域水利综合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可通过PC、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快捷高效的桌面和移动化办公。 2.2.4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防洪排涝调度以及水资源智能调度两部分内容。 (1)防洪排涝调度决策防洪排涝调度决策子系统实现了实时水情、工情、流量、视频等信息的防洪排涝信息的集成与展示,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服务。系统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特点,水利行业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 5.1防汛抗旱 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 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具体目标包括: 1、建成防汛抗旱综合采集系统 通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采集系统,提高时效性。 2、完善现有防汛通信设施 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以及决策的科学性,达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情和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

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预测;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水利行政资源管理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综合办公系统 综合办公系统是指水利系统各级各类部门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依托水利行业已启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工程、服务经济、服务管理、服务职工为指导思想,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互联互通,改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实现办公自动化,为生产科研、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威海市水利局 2010年12月

目录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建设现状 (2) 2、存在的问题 (3)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5)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10)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3)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15) 1、加强领导 (15)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15)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建设现状 (1)、市水文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自2004年开始,水文局把水文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抓出了成效。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水文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有:雨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地下水及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系统、河道及潮水位水位自动化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有:市水文信息管理系统、14处大中型水库防汛信息系统、文登水利信息系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投资约650万元。 (2)、市水利局信息化建设情况 已建成威海市水利门户网站、防汛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中心机房,完成投资约100万元。

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信息化 发表时间:2018-10-25T17:46:10.9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刘振华 [导读]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 江西裕航实业有限公司 330025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水利工程系统在水情、雨情的处理及洪水预报等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越来越凸显。基于此,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其难点,运用科学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难点;对策;探索 引言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水利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从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凸显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着较大的难点。基于此,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如何把握其建设难点,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信息化建设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1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依托于科学的信息技术,需要依托于完善的信息网络,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但在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部分地区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但由于自身对水利工程信息化认识不够,所以常常在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网络,很难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 1.2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就是构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以实现信息资料的全面收集、处理、应用,以实现各类档案的电子化。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水利工程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都缺乏完善的数据库支撑,同时信息化建设基础也比较薄弱。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构建信息化档案,但大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设实践中,都没有重视数据资料的整理工作,这极容易造成部分重要资料的丢失和不全面,难以真正指导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进程。 1.3人才构成不合理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计算机技术是载体,将它们与水利工程建设融合起来,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也能够真正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紧密把握信息技术的核心,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素养。但当前水利工程缺乏合理的人才结构,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人才。 2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对策 2.1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 加快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还应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机制的进程,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发展,最大程度发挥水利工程建设有作业面变化大、交通不便,人机流动性大等特点。施工作业人员多是没有经过很好的安全培训的农民,存有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贫乏、自我保护能力差等不利因素,属事故易发和多发性作业场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相关的规定,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效率。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速度与水平。 2.2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实施是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需要对基础设备进行完善,首先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大量增加水利工程技术设施的建设,通过资金的不断增加来增强基础设施的假设;其次,完善偏远地区的水利工程设施,确保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增强信息的实时推进,以保证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设施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创新,增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度。 2.3促进工程建设信息资源共享 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源信息的不共享,由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完善,地区并没有完善的水里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并不能实时共享,因此造成水利工程建设的滞后性。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我国水力工程建设当中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投入,增强网络的建设,确保可以实时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进而加快对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 2.4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平 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水利工程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加强人才的建设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但要能够掌握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技术,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掌握程度。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部门需要在各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积极培养,同时不但完善工作人员的人员机制,还需要国家加强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提升水利工程工作人员的就业数量,进而提升整体的水利工程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素质与能力。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运用 3.1遥感技术 近些年,遥感技术在防洪、水利执法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呈现出:①集成化,水利信息化要求对遥感获知的数据进行集合,而且还要与其它技术系统进行结合,实现遥感技术与外部系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

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 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

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襄阳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第1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位于秦岭余脉与大巴山、伏牛山相围而成的汉水中游南襄盆地的南部。襄阳地理范围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境内日照充分,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分,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襄阳天热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唐白河交汇在襄阳境内,并形成小清河与汉水在襄阳市区内合流,构成了襄阳市”一江两河,一心四城”的自然地理景观格局。 襄阳市由于地处山系环绕的盆地边缘,其地貌变化多姿,属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构成汉江夹道向宜城开口的不规则盆地。北部地处武当山、桐柏山之间,为波状土岗,素称”鄂北岗地”,西部为荆山山脉接武当山余脉的山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汉江和唐、白、滚、清河冲积的较开阔平原,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岗地面积占65.8%,低山丘陵面积占有13%,沿江河冲积平原占据21.2%。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部,辖区内汉江长度195公里,形成了以汉江

为主,清河、唐白河、滚河、南河等几大水系为主的水资源布局。水资源总量约为16亿立方米,襄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00方,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0%,世界人均水平的15%。襄阳市耕地面积726万亩,年农业灌溉需水总量基本满足。由于气候特点,襄阳市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汉水水系,支流水系分布基本覆盖了襄阳市行政区划的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及当前规模下的工农业用水,用水矛盾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差异化和部分区域受气象条件影响而出现的过于集中的暴雨过程,襄阳市及其下辖县市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西南部的南漳、保康、谷城降水较多易涝、东北部的枣阳降水较少易旱,从而也形成了襄阳防汛与抗旱共存的特殊局面,对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 1.2建设目标 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完成襄阳市防汛抗旱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软硬件支撑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防汛抗旱综合信息查询、业务管理电子化,提供满足防汛抗旱业务需要的信息化服务,提高襄阳市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水平。 1.3建设范围

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完善策略

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完善策略 发表时间:2015-12-18T11:08:34.8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作者:王薇[导读] 山东枣庄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必须要在相关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再进行一定的提高:提高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价值的认识。王薇 山东枣庄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277800 摘要: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及完善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的进程,从而使信息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使用效率。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技术;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完善策略前言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借助于现代的通信、计算机、遥测遥控、图文视讯等先进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链路、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信息采集网络、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综合数据库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和研制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监测、水工建筑物的远程监视监控、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工程建设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工程管理视讯异地会商等综合业务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 1、水利工程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1.1 信息采集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水务信息的自动化采集,使得采集手段多样化。通过自动监测站点可及时获取水资源量、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及可利用水量的实时信息;建立重点用水户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整个地区用水量的变化。建设了雨情、水情、水环境、地下水、工情、水土流失、墒情七类信息采集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地区的水务基础信息监测采集网络,为全面掌握全市水资源状况提供了基础支撑。 1.2 水资源评价方面。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同步和连续观测不同水文要素提供了技术手段,使人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情的动态信息;利用3S技术能够全面掌握大区域内水资源量的动态布局,从而合理调整水资源开发布局。 1.3 来水预报方面。综合运用先进的雨水情遥测技术、3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对水情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建立模型进行中长期来水预报,针对供水及防洪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预案,为领导决策争取时间并提供有力的依据。 1.4 需水预测方面。信息化技术为进行科学的需水预测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可以开展不同行业的需水预测方法和模型研究,如利用旱情监测技术测定农作物的需水时段及需水量,从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有效地避免浪费,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区域需水预测模型,计算不同用水部门的需水量,为水资源配置提供合理的依据。 1.5 水资源配置方面。在及时掌握区域水资源与水需求的动态信息基础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和优化模型,分析研究不同条件下的配置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合理的配置方案建议,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6 供水调度方面。信息化技术为实现地表水库群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建立城市供水调度监控系统,对各个自来水厂进行管理,并对远程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控,实现管道压力、水流量的数据传送及阀门开关的自动控制,及时发现远端故障点,提高供水系统的服务水平。 1.7 应急指挥方面。信息化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时效性。通过水资源突发事件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快速反应、实时指挥,最大限度地降低水资源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2、水利工程实施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2.1 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他们构成一个基本的实时信息采集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网络尽可能的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用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这要借助于有线无线传输媒体,实现对水情、工情状态实时图形动态显示。 2.2 网络通信系统。网络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应采用有线和无线兼容以及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主要传输链路应选择技术先进成熟的卫星、数字微波或光纤等通信方式保证通信通畅、传输安全可靠。 2.3 综合数据库系统。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会大量面对数据。数据是提供服务的主体,专家决策系统会根据专用数据库与公共数据库组成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来做出专业决策。 2.4 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建设需要完成相关的专用管理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来满足建设、施工和管理等单位资源共享和网上办公的需要,由此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建设现代智能型自动化管理控制系统。 3、实现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完善策略3.1 重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观念必须要在相关管理人员的认识上再进行一定的提高:提高管理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价值的认识。各级水利部门也应该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转型到现代化上,并且认识到要实现新时期的各项新要求和新目标,只有大力研究和引进并且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还更应该认识到,只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要想逐步实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只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才能为实现水利管理信息化埋好伏笔。在日常建设管理中,对水利信息化的推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切实做好对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意义重大。 3.2 相关开发模式的设计在提高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直观性和可视性的同时,设计一种交互式功能工作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这种系统可以将各种信息进行高度的组织和管理,以各信息数据和空间信息为基础,形成图形界面,然后将数据管理、图形操作以及专业分析集合在一个主界面上,从而使各种信息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便捷的交互式操作。 3.3 利用水利信息数据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