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

引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

(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

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实践过程中,深感科技人才缺乏,也在努力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寻找中国“自强“”求富”的方法。曾国藩认为“: 至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每治一艺,每制一器,皆系父子相传,世继其业,然后通微合模。愈久愈精。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易服微行,亲人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1]李鸿章认为“: 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终难探制作之源。至如驾驶之法,近日华员亦能自行管驾,涉历风涛;惟测量天文、沙线,遇风保险等事,仍未得其深际。其驾驶铁甲兵船于大洋狂风巨浪中,布阵应敌,离合变化之奇,华员皆未经见。自非目接身亲,断难窥其秘钥。”[2]左宗棠认为“: 今幸闽厂工匠自能制造,学生日能精进,兹事可望有成。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借资学习,互相考证,精益求精,不致废弃,则彼之聪明有尽,我之神智日开,以防外侮,以利民用,绰有余裕矣。”[3]容闳认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4]在洋务派的促进倡行下,留学生派遣终成现实。

(三)出于培养外交人才和加强海防的需要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清政府急需一批外交人员。同时,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清政府急需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尽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洋务派在国内积极创办洋务学堂,聘请洋员相继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

文馆以及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许多洋务学堂,但是洋务学堂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多、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的需要,不能满足海防的需要。学堂学生毕业少则需七八年,多则需十几年,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他们还只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对外国有所了解,一旦真正涉及外交事务,往往会出现笑话。学习西方的东西,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选派人员“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

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搜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5]

(四)列强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他们也迫切要求中国保持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更方便地把条约中的权益变成现实的特权,消化这些既得利益;他们也希望与清政府保持某种联系,特别是帮助清政府培养一批“人才”,并通过这些所谓的“人才”影响中国政治,进一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1868 年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第七条内载“: 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

[6]1880 年签订的《中美续修条约》内载“: 中国商民如传教、学习、贸易、游历人等,以及随带并雇用之人,兼已在美国各处华工,均听其往来自便,俾得受优待各国最厚之利益。”[7]这些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使之“合法化”,并成为可能,因此,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条约依据。

二.洋务运动时期关于留学生派遣的流向﹑选拔和管理制度(一)留学生的选拔制度﹑流向

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对于长期闭关自守的清王朝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曾国藩、李鸿章认为:“惟是试办之难有二:一日选材,一日筹费。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于是,为了方便选材,清政府在“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拟派大小委员三员,由通商大臣札饬在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聪颖幼童年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为止。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情愿送往西国肄业者,即会同地方官取具亲属甘结,并开明年貌、籍贯存案,携至上海公局考试,如资性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即在公局暂住,听候齐集出洋.否即撤退以节縻费。”对考试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其一、资性聪颖,身家清白的学童,由亲属自愿与地方官签志愿书,身体健康,方为合格。其二、文化考试。考试科目为汉文的写和读,懂英文的,还需考英文。考试合格后先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英文至少一年,然后再正式赴美留学。”[8]在学习过程中,还

建立了一定的淘汰机制。“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如访旧金山地方华人年在十五岁内外,西学已有几分工夫者,应由驻洋委员随时募补以收得人之效,临时斟酌办理。”

同治十年七月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派官员连续两次上奏,对派遣学生出洋到美国留学事宜作了相当周密的安排:经费由江海关洋税项下指协在上海设立“出洋局”筹备出洋事务选拔陈兰彬、密闭、刘翰清等管理官员;挑选聪颖子弟,举行出洋考沈等等。留美学生部是幼童,留学年限规定为十五年。后来考虑到留美学生年龄过幼,学年过长,又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心,进行出洋前的知识教育,要求在出洋财已具有相当的外文水平与专业知识,这样,后来留学英、法等国的期限则缩短到了三年。

此时的留学生主要是赴美和赴欧。赴美主要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而美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国之一,其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工业日益走向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也极为活跃,在诸多方面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赴欧主要是由于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欧洲英、法、德等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善了工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又发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完善。故本着吸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在沈葆桢的提议下开始赴欧留学,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留学高潮。

(二)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1.对留美学生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留美学生的管理,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合奏请选派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全权负责在美国的留学生事宜。根据曾国藩、李鸿章制订的《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规定:“赴洋学习幼童,人学之初所习何书,所肄何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贵送上海道转报”。对留学生一年考验次且注明等次足可以证明其管理的严格程度。

2.对留欧学生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留欧学生的管理,李鸿章和沈葆祯“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会办出洋肄业事务。”

根据沈葆桢、李鸿章制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对留欧学生的

管理是全方位的。“两监督公同察看大学堂大官厂应行学习之处会同安捕,订请精明教习指授。如应调赴别厂,或须更换教习,仍须会商办理。其督课约束等事,亦责成两监督不分畛域:如遇两监督分驻英法之时,则应分头照顾:其华员及生徒经费,归华监督支发;洋员洋教习及华文案经费,归洋监督支发;每年底由两监督将支发各数会衔造报。凡调度、督牢每事必会同认真探讨,和衷商榷,期于有成;万一意见不合,许即据实呈明通商大臣船政大臣察夺。”这里的帮留学生联系学校及实习丁厂和指导教师、监督学习和纪律、管理经费等,与留美大体相同。但监督不分正副,义分别由李风苞和法人日意格担任:这既避免了中外教育留学生巾遇到的问题,又便于中国留学生在外洋的发展。

(三)洋务派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洋务派根据样务运动发展对入才的需要,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提要求、定课程、严考核三方面。

洋务派对出洋学生都有较明确的耍求。对一八七七年留欧学习轮船制造与驾驶的学生,要求他们回国后,学制造的必须“能放手造作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学驾驶的必须“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9]此外,还具体地指示赴法的学生到达法国后—面在学堂课读以培根抵,一面向时赴厂习艺以明理法,“俾可兼程并进,得收速效。”而赴英学生应先在“水师学堂学

习英书”,再入大学院学习,“其间并可带赴各厂及炮台、兵船、厂矿游历。”【10】由于留美学生派出时年龄尚幼,故均先入小学学习。为加速学习英语起见,采用“置之庄岳之间”的办法,分别在新英伦一带的居民家庭寄宿【11】。当留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洋务派鉴于国内洋务事务的扩大和变化,指示留学生监督根据中国当时“所亟宜讲求”的煤铁开采、运输及五金制选等专业,令学生“备习一艺”【12】,詹天佑就是先被安排入西海文小学,后考入组海文中学,接着又考入耶鲁大学的雪费尔学院,专攻铁路工程专业的。

留学生所学的中、西学课程也有详细的规定。“中学”不仅由中文教习集中讲解,而且将《四书》摘段抄出,译注英文,发给学生。关于西学的学习内容,可举一例:留欧学生出洋前,由日意格执笔起草了一个留学生课程安排。其中载明,留法艺童的课序是,第一年学习重学统论、画影勾股、水力重学、汽学、化学、轮机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二年学习轮机重学、材料配力之学、轮机

制造法、水力重学、化学、房屋制造法、法国语言、画图;第三年学习轮机重学、轮机制造法、挖煤铁学、船上轮机学、铁路学、法国语言、画图。三年后,还要入造船厂、轮机水缸厂、枪炮厂实习。在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不断地汇报,例如在禀报中记录了蒋超英上“狄芬司”铁甲舰实习;黄建勋赴美利坚上“伯里洛芬”兵船;方伯谦、萨镇冰、林永升、叶祖硅均上“格林尼次”官船;稍后萨镇冰上“们那次”兵船;林永升上“马那杜”兵船;方伯谦上“恩延甫”兵船;嗣调“士班登”兵船等等,他们均周历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坚、阿非利加、印度各洋。至于赴法学习的,或入削浦官学,或赴汕答佃洋枪厂等专习各科。其中学习矿务的,有的入汕答佃官学,有的入巴黎矿务学堂。为世人所熟悉的严复(宗光)则先在英国抱士穆德学院肄业,再赴法游历,后又深入考究数理、算学、化学、格致、驾驶、镕炼、枪炮、营垒诸学。

学生归国之前,必须经专门洋师严格考核,“给有证据”。在留学期间,“每三个月由华洋监督会同甄别一次,或公请专门洋帅甄别”,情况均须详注日记,印出副本,或设循环薄递次互换。总之,“所有考册,由两监督汇送船政大臣转咨通商大臣备核。”在考册中不仅报道出洋学生历经各洋官考核的成绩和记优的次数,而且在最后尚须载明该生肄业于何堂,从何工程师,曾游历过何厂,领有何等官凭,可充何项监工等等。据记载,部分学生削浦合考,郑清镰第一,杨廉臣、吴德章次之,林怕游、李寿田、陈林障又次之,考核结果,各给“堪胜总监工官凭”。巴黎矿务学堂学习期满大考,林庆升为最,池贞铨次之,张金生、罗臻禄、林日章又次之,“各结堪胜任总监工官凭”。习海军制造的陈庆平、李大受可胜轮车铁路总监工之任。习万国公法及法文的林藩、柯鸿年、许寿仁、王寿昌,考试均列上等,高而谦、游学楷列上中等,考不及格的有杨济成一员。

三.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作用

详务派派遗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其结果却发展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这是洋务派官员们始料所不及的。

洋务运动期间,派遗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是:首先为中国近代工业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前文已经提及,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例如,魏瀚、

郑清濂、吴德章、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六位留学生回国后,成了当时东亚最大的船厂——福州船政局“必不可少之员”,他们绘画式、制轮机、定船身、造器械,各有专精之艺而分工集事。在洋员离厂后,这些归国留学生从独立自制七百五十匹马力的兵抡开始,继而制造大至二干五百匹或更大马力的兵轮。

他们从造铁甲船到造钢船,在制造上“由熟生巧,出图自造,克尽快船之能事”。连英国水师官对他们制造的“镜清”号兵轮也“盛称美备”’“谓非经目睹,尚难信闽厂有此精工巨制”。另一个英国海军军官称赞阎厂“技艺”和“最后的细工”可以和英国机械工厂的“任何出品媲美”。

知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不依靠洋人的情况下建造了京张铁路;黄仲良连任沪宁铁路总经理、粤汉铁路副局长、律浦铁路总经理;罗园瑞设计或建造了湖北、云南和广东的铁路;沈嘉树和林沛泉是律浦铁路的财务主任和运输部主任。

从美国归来的七名留学生被安排在唐山矿。他们是黄耀昌、陈荣贵、陆锡贵、唐国安、梁普照、邝荣光、邝景扬。他们成了中国首批旷业工程师。留欧学生林庆升归国后负责台湾煤矿工程,他的同学林日章负责勘探开平煤矿。

在电报业方面,许多留学生成了各省首任电报局局长,有的甚至当了国家电报总局局长。例如,朱宝奎担任过上海电报局局长,后被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袁长坤成为交通部主管电报系统的官员;程大业建立了北京与蒙古的电报线;吴焕荣铺设了江苏第一条电报线;陶廷赓成为湖北电报网的负责人。唐元湛周万鹏均担任过电报总局局长。连当时的外国人也承认:“他们(指归国留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使中国开展现代通讯,并且因为这个原因,电报系统可以说摆脱了外国的政治干预。”

其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留欧学生回国后,大部分在兵船、鱼雷﹑水雷等营充当管带、帮带或在蚊船、练船、兵轮、雷艇、船厂工作。二度出洋的林曾泰和刘步蟾分别任北洋舰队最大的舰只——“镇远”号与“走远“号重巡洋舰的管带均为总兵衔。“经远”号铁甲舰的管带林永升,“靖远”、“济远”、“超勇”快速巡洋舰的管带叶祖珪、方伯谦、黄建勋也都是留欧学生。严复回国后,先后担任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在任职二十余年中为中国海军与近代造船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留学生吴应科后来成为巡洋分舰队司令,萨镇冰曾总理过南、北洋海军,后任海军筹备大臣;刘冠雄曾任民初海军总长;李鼎新曾任海军总司令。

其三,留学生还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留学生严复是突出的代表,他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邮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等。他还写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战斗性的政论。严复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为武器,对封建制度所作的批判,有其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近代中国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而裁入史册。

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留法时即是“高才生”,结业考试时“对策凡三日,其书策不下二十本”,对问题逐一详对,“俱得学师优奖,刊之新报,谓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13】

此外,留学生中唐绍仪曾任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曾任外交总长。留学生中任各国公使、领事、代办的人更是数以十计。

洋务运动中派遣的留学生尽管良莠不齐,但绝大多数热爱祖国,他们中许多人在中法、中日战争中矢忠职守,英勇抗击侵略者,有的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还必须看到,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的派遣为近代中国学生出国开创了风气,在学制、管理,乃至于选拔学生的标准(所谓学龄﹑学识、外语三要素)等方面都提供了经验与数训。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的派遣应于一定的历史肯定。

结语

综上所述,留学生的派遣诞生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是清政府从狭隘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意欲改革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项新举措。它的建立对于社会的进步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当代中国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的派遣制度,我们也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它,给予一定的历史肯定。

注释:

[1]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7]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8]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28,第20-31页.

[10]《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28,第20-31页.

[11]梁启超.《新大陆游记》.73页

[12]《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7,第1页.

[13]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卷2.

参考文献:

[1]陆和健.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定位[M].扬州大学学报,2003,(3).

[2]陈朝.洋务运动与近代留学教育[M].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黄丽芬.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M].镇江师专学报,2001,(1).

[4]连城.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M].西南大学学报,2008.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洋务运动综述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讨论会述评 日期:[2009-06-03] 作者:涂文学来源:中华文史网字体:[大中小] 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4日至11日在湖北宜昌举行。会议以“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为主题,对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价值的探讨。 一、对洋务运动时期区域社会环境的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洋务运动作区域性研究并不始于本次讨论会。多年以来,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就对本地区洋务运动史从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地缘政治学的角度予以切入,进行了饶有兴味的探索。但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以社会史的视角对洋务运动时期的区域社会环境作整合性研究,则确实以第六届全国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为嚆矢。 确立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的研讨主题,体现了会议发起者推动洋务运动史研究走向深入的独运匠心。在对洋务运动作总体、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洋务运动的区域发展,这种研究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自洋务运动史本身:首先,如果我们不是将洋务运动仅仅看作单纯的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而是把它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话,亦即不仅将近代化看作一种经济过程,同时更主要的看作是一种社会过程,那么,它必然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更深刻、更内在的契合和冲突。因此,我们从区域社会环境的角度楔入,就有可能对洋务运动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关系问题获得整体性认识;其次,由于环境总是以一贯的、规则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群体行为,因此,洋务运动便在区域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地区模式”。于是,对“模式”本身的勾勒,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对隐处于模式背后的区域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成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最后,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带来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有的地区已烟囱林立,沐浴欧风美雨;有的地区则江山依旧,依然是田园牧歌式中世纪风光。这就留给我们关于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广阔的研究空间:区域社会环境如何制约人的行为造成了区域之间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人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社会环境的负作用而消除这种不平衡?这两方面因素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区域近代化过程中都可找到事实依据。搞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有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其现实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这一研讨主题得到国内洋务运动史学界的广泛响应和认同。在讨论会收到的80余篇论文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与此相关。讨论会一开始即径就主题洋务运动与区域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大会交流。又按长江流域、东北和华北、西北和西南、华南三个区域进行分组讨论。会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自强、求富、近代工业、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处于“内忧”和“外患”的境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和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在思想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派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了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出现,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道路迈进。 第二、筹划海防,建立新式陆军。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浅谈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虽然洋务运动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不管怎么说,它在一些方面做到了“师夷长技”,对近代的中国的许多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新式人才,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院算起,到1900年最后创办江苏武备学堂为止,40年的洋务运动共创办新式学校有37所,从教学模式来看,这些学堂是以英法等先进国家的同类学堂为楷模,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远远冲出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据学的范围。如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和各地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专业课程外,还设有外国史地、代数、微分、航海、化学、天文、国际法等学科,大都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很显然,这些新式学堂与专攻八股诗书经文的传统封建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的不同,它的实际做法是对封建知识分子接受近代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科学的再教育,它的实行,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因而也就必然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新式学堂大都聘请了具有近代意识的素质优良的教职人员。如福州船政学堂,除汉文教习由中国学者担任外,其他课程的教习均用洋文,聘请洋教习担任教员,如驾驶学堂新聘教习多为英人,学堂实行严格的管理考试制度,奖优汰劣。从开学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等第”,予以奖惩。北洋武备学堂洋教习均由德国退役军官担任,(德籍教官先后应聘来校者有李宝、艾德等十多人),翻译人员多由北京同文馆或驻外使馆调用,操练官由淮、练各营将弁担任。第三,学校的校舍设备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学堂的办学条件。如开办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占地600平方区,房屋有529间,其中除有行政办公室、教室、师生宿舍、接待室、饭厅、存放教学用具的模型所之处,还设有照像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军事标本室、绘图室、印刷所、图书室、医院、习艺所和操场等教学辅助设施。 几乎与新式学堂同时出现的是采取派遣留学生和使团的非传统措施培养更高质量的洋务人才。经曾国藩、李鸿章奏准,1872-1875年,洋务派派遣了四批优秀学童共120人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一生追求进步的爱国主义者。1855年他学成回国后,倾心于洋务事业,派遣留学生的工作就是在他的极力倡议下而被采纳进行的。如留美学生中,出现了不借外力自行设计并领导修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驾舰血战黄海获得“巴图鲁”荣誉的舰队司令关应科,首次将《唐诗》译成英文的和蔡廷干,湘潭煤矿的发现者邝荣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堂负责人广国安,清末任外部尚书的梁敦彦,担任过民国初年国务总理的唐绍仪等等。留欧学生中最著名的有担任舰长、总兵和提督等职的海军风云人物刘步蟾,筹建北洋海军的全部具体工作的马建忠等等。特别应当指出是,派遣出国留学生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外交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造就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意识的人才群诚然,从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以其近代科学知识开一代风气,提供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人途径,

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它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而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可能已经忘记过去中华民族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但是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受的耻辱,我们一边又一遍的告诫自己,我们要强盛,我们要复兴,我们要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国际爱的兴旺,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我认为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 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 生命科学学院 1000012106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了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其举措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科举制度改革等。洋务运动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影响 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 1.1学堂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创办外国语学校 (2) 创办技术学校 (3) 创设军事学校 洋务派认识到战舰枪炮的制造依赖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于是在引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把近代自然科学引入了课堂。通过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学堂与旧式的私塾及书院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教育方针看,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而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从教育体制讲,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是经学诗赋,即学习写八股文章和诵解儒学经典;而在新式学堂中,单一的儒家经学内容已被多样化的近代知识所取代。外语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进入课堂。大量西学课程的设置无疑破坏了科举仕途的唯一性,也就必然动摇传统文化的正宗地位。另外,教学方法也由过去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留学生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逼迫的危机感深入其内涵。为了更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向美国、欧洲、日本派遣了200多名幼童。 此时期的留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洋务派对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回国时要掌握手工造船技术。而且,对学生严加考核,实时监督留学生的发展状况。 实践证明,洋务运动期间,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也使中国融入了近代国际社会,推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留学教育在实施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在向西方学习上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学习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而缺乏思想理念。留学教育又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的教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这些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教育的局限性之一。 1.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取仕制度自隋朝开始,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手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

倡导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幸而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改良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争论的焦点是,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由此,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 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 祁龙威认为: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牟安世认为: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而是加速了它”。 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孔令仁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但他们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讲求富强之术,改良军备,从长远观点来看,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所以,我认为洋务派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顽固派那样起了推进作用,而是像广大人民那样起了延缓的作用”。 李时岳、胡滨认为: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首先,“洋务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当然是反动的,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防止外人觊觎的思想,在当时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次,“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使清政府初步拥有一支使用近代化武器的海陆军,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多少发挥了一些作用”。“如果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间,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那么,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活动的重心已明显地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这方面来”。

论洋务运动对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近代史的 影响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幸而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改

洋务运动

第5课洋务运动 一、选择题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奕?在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C.江南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2、下列选项中,没有 ..被洋务派作为“夷”之“长技”而学习的是 A.军事技术 B.科技教育 C.机器生产 D.议会制度 3、把李鸿章看成时一个彻底的卖国贼,这多少是一种带有道德情感色彩的评判。他仍有值 得肯定之处,其中有 C A.开办福州船政局 B.抗击沙俄侵占雅克萨 C.创办开平矿务局 D.建立大生纱厂 4、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5、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了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6、右图为李明同学记录某一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据此推断 他学习的内容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 7、“它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化文明,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意义。”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民族工业的萌芽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由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以下的探索,属于技术层面探索的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9、“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0、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 B.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C. 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 11、.下列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批近代工业,其中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作者:徐智海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08年12月06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主义帝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国家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已有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本主义列强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为了自身的资本积累,加强了向中国、朝鲜、越南、缅甸等亚洲各国进行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腐蚀,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些近代的思想家开始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求得国家的自强进步;在官僚中间,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标榜为“自强新政”。打着“求富”的幌子,学习外国办工厂、开矿山、建通讯、造枪炮船舰,这些人被后人称之谓“洋务派”。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这个时期称之谓“洋务运动”存在的时期。 对于“洋务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陈述,争议了半个多世纪,对“洋务运动”研究不断深入,争论超过了美学范畴,而且有政治斗争的性质。昔日,学术界论述“洋务运动”是封建势力的附庸,是镇压太平天国爱国反帝运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产物,没有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 本文只从“洋务运动”期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的研究,认为“洋务派”大力办近代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是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变落后贫弱的中国为先进富强的思潮。人民大众的主观愿望是——不受外侮的强烈要求,应当肯定“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和作用;中法战争后,暴露出了“洋务运动”的弱点,中国应急速进行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等社会改革,遏止中国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但是,“洋务派”没有这样做,逆历史潮流,加强了封建专政主义的统治,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以应变面不变违反历史潮流而告一段落。 “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四、五十年中,清朝政治日趋腐败。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官吏贪污成风,财政支绌,军备废弛,国势显著地下降了。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加重,更多的农民破产流亡,社会危机愈益严重。中国处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情况中,遇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强烈的冲击。 当时中国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有力地抵抗西方工业品的侵入。清朝限制对外通商的政策,即所谓闭关政策,也起着保护封建经济的作用。英国急于输出的棉、毛纺织品,在中国都缺乏销路。毛织品的滞销是由于不合内地穿着习惯,外来棉布价格既高又不耐久,不能和土布竞争。从二十年代末叶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输华棉布虽然增加了一倍多,棉纺虽然增加了五倍多,但每年总值不及七十万英镑,加上其他制造品也不过一百万英镑左右。而中国销英茶叶每年值一千万银元,丝和丝织品约二、三百万银元,合计在六百万英镑以上。正当的贸易平衡有利于中国,但英国资产阶级认为是不利的情况。 从十几世纪初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已开始对华进行非法鸦片贸易。贩卖鸦片的罪恶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法纪并毒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中国受害的人数不下二百万人。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830年到鸦片战争前,一年流出一千多万元<严中平:《经济研究》(1955年第1期)>。十余年中,流出白银总数达一亿数千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