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7.33 KB
- 文档页数: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社会,人们对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成为了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共同的理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扬民主的优越性,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三个方面,探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在宪政法制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制体系,以法治思维引领和规范政治行为。
其次,在民主制度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鼓励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在选举、决策中开展广泛的民主讨论和民意调查活动。
最后,在依法治国方面,我国坚持加强司法独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保障人民权利和利益。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亟待提高。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必须把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政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积极推进代表人数更多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和共治。
2. 参与度不足,民主意识薄弱。
我国国家民主治理是发展中的民主治理,公民的民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加强民主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民主知识,提高公众对民主政治的参与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3. 联动性差,决策效率低。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部门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够,导致决策效率变低。
因此,政府要加强与民间组织和群众沟通联系,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
三、对策研究为了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 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建设。
中国乡村治理--基本理论、变迁发展、问题及措施一、“乡村治理”概念解析对于“治理”一词的定义,全球治理委员会最具权威性。
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对治理》的界定如下: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协调合作的持续过程。
对此,格里·斯托克( GerryStoker) 进一步归纳论证了治理的框架,指出治理的主体界限和责任权力依赖过程自主性和方式等五个方面。
中国学者徐勇针对中国研究语境也给出了定义: 治理是通过一定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对社会加以领导管理和调节,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会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
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可以发现,“治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它和“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而这种权威中心不是唯一的,它不一定是政府。
也就是说,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它是各种主体互相之间的管理活动,它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也可以是各种社会团体、私人机构甚至个人参与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
第二,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三,治理是一个协商、合作、上下互动过程,它包括公共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公共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统治的过程。
第四,治理意味着社会自主管理的存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发展更多地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国家的机构力量,也就意味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较多的民间性和较少的政治性。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1.引言1.1 概述概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不断适应、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强调科学决策、依法治国、民主参与和有效管理等原则,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治理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机构等方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需要具备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探讨成功案例和总结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决策机制的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信息化建设、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社会组织欠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着社会组织的欠缺。
由于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导致农村社会的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支持,导致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2.村民自治意识淡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着村民自治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些农村居民对自己的自治权利和责任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村务事项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导致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的自治机制。
3.村民自治能力不足农村居民自治能力不足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另一个问题。
一些农村居民在村务事务方面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在参与村务管理和决策方面力不从心,难以发挥自己的自治作用,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性。
4.村级干部素质不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着村级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
一些村级干部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他们在村务管理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5.农村社会矛盾多发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农村社会矛盾多发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资源环境的变化,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稳定和秩序。
二、建议1.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针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社会组织欠缺问题,可以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各类农村社会组织,提升其服务和自治功能。
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培训指导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建设针对村民自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可以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建设,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近年来,中国以其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现实困境。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取向。
首先,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虽然中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但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和环境污染严重。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问题也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中国社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面临着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等环境问题。
此外,不公正的财富分配和社会福利不足成为社会不满的借口,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价值观念的改变也产生了脆弱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困境。
这些社会问题对国家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中国在政治领域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尽管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政治领域存在着权力集中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导致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政府在实施政策和决策时缺乏广泛的参与,容易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治理。
为了应对这些现实困境,中国需要制定合适的治理取向。
首先,中国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以及促进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同时,应加强城乡发展的平衡,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中国需要更加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要加强财富分配的公平性,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
此外,还要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和深度。
最后,在政治领域,中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政府的透明度。
1POLICY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魏广志,生于1975年,博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04458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研究*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社会治理研究所 魏广志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围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建设方针,开展乡村治理活动。
当前乡村的社会治理工作,通常涉及政府主体、市场经营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参与主体,不同主体在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的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本文从乡村社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运用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行乡村社会治理,以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001-0002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由“政社合一”的统一集中管理,向基层行政自治、民主治理的转变过程。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村社会治理开始建立起以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为主的行政结构,针对乡村社会基本问题的来源、运作机制、发展状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行政政策、产业建设、环境保护方案,解决乡村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管理性治理难题。
一、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流程在乡村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形势下,乡村社会治理的政治结构、治理模式,也由传统的“人民公社”统一治理向“乡政村治”的方向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基层的村集体、村民等主体,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参与、民主行使的权利,包括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等,多种民主权利、民主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治理能力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政府服务不够透明、廉洁政府建设不力等。
政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主要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需求,导致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政府拥有更强的治理能力来解决。
而目前政府管理体系存在各种弊端,如机构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不力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服务也面临着透明度不足的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不够透明,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廉洁政府建设也成为了政治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对于腐败现象的治理,政府尚未有效根治,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
二、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之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经济增长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一个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与此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些社会阶层的收入水平远高于普通民众,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
在背景介绍指出中国农村政治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是分析当前情况并展望未来发展,意义和价值在于促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中国农村政治现状,接着探讨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的现状,并分析了农村政治的发展趋势及现代化路径。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的特点,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趋势,为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农村、政治现状、政治体制改革、农村民主建设、发展趋势、治理体系现代化、特点、发展方向、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农村政治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自治、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政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趋势,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政治现状进行概述,探讨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农村民主建设的现状,分析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趋势,并进一步探讨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
通过对中国农村政治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中国农村政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农村政治的现状和趋势,探讨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建设以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通过对中国农村政治现状的概述,揭示当前农村政治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背景。
通过对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现状的分析,探讨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果,评估其对农村治理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农村民主建设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寻求促进农村民主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通过研究中国农村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中国农村政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浅谈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研究
【浅谈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刚刚经历了八年抗战和十年内战,全国百废待兴。
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方面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延续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将农村基层政权、农民组织团结在党的周围,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治理。
中国有近百分之60%的人口在农村,如何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发展基层政治民主建设农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国初期的农村基层政治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治和治理方式都很大程度上的延续了革命根据地时期农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坚持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和农民组织分工协作的治理格局。
(一)基层政权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继续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从而为新政权在农村基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中国还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召开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产生了乡级人民政府,从而巩固了新兴的政权。
此外,中国共产党全力剿匪,清除封建地主,使得农民真正翻身做主人。
(二)基层组织治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也为了现实的农村治理,在我国农村出现了农民协会和农民合作社这两个主要的农民组织,它们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从农民协会来看,它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过渡形式。
因为国民党统治时期所建立的农村基层政权漏洞百出,不公平的现象比比皆是,老百姓怨声载道,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所建立的农村政权,因此农村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最初产生了农民协会这一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以用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