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办案必备的222个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

办案必备的222个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

办案必备的222个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
办案必备的222个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

办案必备的222个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188-222)

2015-10-10原创离地七寸ilawyer

阅读提示: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是人民法院对于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所进行的概括。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新版《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结合现行立法及审判实践,

将案由的编排体系划分为10类第一级案由(以“第一部分”至“第十部分”表示);在第一级案

由项下细分为43类案由,作为第二级案由(以汉语小写数字表示);在第二级案由项下列出424

种案由,作为第三级案由(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在部分第三级案由项下列出部分第四级案由(以

阿拉伯数字加圆括号表示)。对于当事人和人民法院而言,正确适用民事案件案由,对于准确选择

诉由、准确确定诉讼争点和准确适用法律,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把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本文拟对常见民事案件案由的基本含义及其适用规则进行梳理,遗误之处,敬请补正。

作者:离地七寸

民事案件案由基本适用规则

1.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

2.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

3.对少部分案由也可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4.对适用民事特别程序等规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应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5.各级案由的适用顺序:根据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性质,首先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列出的第四级案由;第四级案由没有规定的,则适用第三级案由;第三级案由中没有规定的,则可以直接适用相应的第二级案由或者第一级案由。

6.主从法律关系的适用:同一诉讼中涉及两个以上的法律关系,属于主从关系的,应当以主法律关系确定案由,但当事人仅以从法律关系起诉的,则以从法律关系确定案由;不属于主从关系的,则以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均为诉争法律关系的,则按诉争的两个以上法律关系确定并列的两个案由。

7.请求权竞合的适用: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形下,应当按照当事人自主选择行使的请求权,根据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相应的案由。

8.法律关系的变更: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导致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相应变更案件的案由。

9.第二审人民法院认定第一审人民法院确定的案由错误或者不确切的,应当直接予以变更,并给予必要说明。

10.对于案由名称中出现顿号(即“、”)的部分案由,应当根据具体案情,确定相应的案由,不应直接将该案由全部引用。比如“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由,应根据侵害的具体人格权益来确定相应的案由。

常见民事案件案由适用指引

一、“人格权纠纷”案由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案由释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是指他人实施侵害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行为而引起的纠纷。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身体权指的是公民维护其身体完整并能自由支配其身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以往,我国审判实践中一般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称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规定》弃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作为第三级案由,今后的审判实践中,应当统一适用“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由,停止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由。关于本案由与其他具体侵权责任纠纷案由的协调问题,在确定侵权责任纠纷具体案由时,应当先适用《规定》第九部分“侵权责任纠纷”项下的具体案由;没有相应案由的,再适用本案由。比如,机动车交通事故可能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确定案由时,应当适用第九部分“侵权责任纠纷”项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由,而不应适用本案由,也不应适用《规定》第三部分“物权纠纷”项下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由。

2.姓名权纠纷

【案由释义】姓名权纠纷,是指因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而引起的纠纷。公民的姓名权,就是公民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组织也拥有自己的名称。企业名称由以下部分依次组成:字号(或者商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

【法律适用】审理姓名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99条、第120条,《婚姻法》第14条、第2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1条、第150条、第15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在审判实践中,侵害姓名权的纠纷主要有:(1)不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包括不标表或不正确标表他人姓名,应称呼姓名而未称呼,不称呼他人姓名而代以谐音;(2)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的行为,如干涉他人的命名权、名称使用权、改名权;(3)非法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包括盗用他人姓名和假冒他人姓名;(4)故意使用可能与姓名权人的姓名混同的姓名,造成与使用姓名权人的姓名有同样效果的事实的行为;(5)侵害死者的姓名权。以上纠纷均应按本案由受理。应当注意,在美术作品上假冒他人署名还可能引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此时案由应以当事人的诉由选择来确定。另外,我国法律将企业名称(包括其中的商号)确认为一类知识产权,相关纠纷应按《规定》第五部分“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项下的案由确定。

3.肖像权纠纷

【案由释义】肖像权纠纷,是指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肖像引起的纠纷。肖像是通过绘画、照相、雕塑、录像、电影艺术等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权是公民对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利益为内容的具体人格权,包含了肖像所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肖像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00条、第120条,《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9条、第150条、第15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在审判实践中,涉及肖像权的纠纷主要有:(1)肖像作者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将肖像转交他人使用;(2)对他人创作的肖像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后,转交他人使用。涉及上述纠纷的案件案由均应确定为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案由释义】名誉权纠纷,是指侵害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而引起的纠纷。名誉是人们对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能及其他素质的社会综合评价。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享有的保护和维护的人格权。

【法律适用】审理名誉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150条、第15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在审判实践中,侵害名誉权引起的纠纷主要有:诽谤、侮辱、新闻报道失实、文学作品使用素材不当、无证据而错告或诬告及因过失致人名誉权损害。这些案件案由均可概括确定为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案由释义】荣誉权纠纷,是指因侵害他人荣誉权而引起的纠纷。荣誉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获得、保持、利用荣誉并享有其所生利益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荣誉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02条、第120条,《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0条、第151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对于荣誉获得权、荣誉保持权、荣誉利用权的侵害引起的纠纷,均应适用本案由。

6.隐私权纠纷

【案由释义】隐私权纠纷,是指因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而引起的纠纷。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

【法律适用】审理隐私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5条,《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隐私权的内容通常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保护权和隐私支配权。在审判实践中,侵害隐私权引起的纠纷主要有:刺探、调查个人情报、资讯,干涉、监视私人活动,侵入、窥视私人领域,擅自公布他人隐私,非法利用他人隐私等。对涉及侵害以上权利的纠纷,确定适用本案由。

7.婚姻自主权纠纷

【案由释义】婚姻自主权纠纷,是指侵害他人婚姻自主权而引起的纠纷。婚姻自主权也叫婚姻自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制或干涉。

【法律适用】审理婚姻自主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03条,《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婚姻法》第2条、第3条。

【实务要点】在审判实践中,公民基于其订婚自主决定权、结婚自主决定权或离婚自主决定权受到侵害提起的诉讼,应确定为本案由。至于公民的婚姻自主权受到侵害后形成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提起的婚姻无效之诉或者婚姻撤销之诉,则应适用“婚姻无效纠纷”或者“撤销婚姻纠纷”案由,而非本案由。

8.人身自由权纠纷

【案由释义】人身自由权纠纷,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自由权而引起的纠纷。

【法律适用】处理此类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有关“民事权利”的原则规定,《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43条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首次明确规定了人身自由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其也作了明确规定,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上述法律规定的立法精神发展到了普遍适用的范围,其第1条第1款第(3)项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自然人因人身自由权受到非法侵害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在审判实践中,应根据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适用本案由。

9.一般人格权纠纷

【案由释义】一般人格权纠纷,是指因侵害他人的一般人格权,使他人的人格利益受损而引起的纠纷。一般人格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包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等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个人基本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一般人格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上述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和人身自由权,通常被称为具体人格权,在审判实践中,对于法律尚未规定的其他人格权,在不能依照前述案由确定案由的情况下,可以依本案由确定。依此,本案由可以说是人格权纠纷案由的兜底案由。

二、“婚姻家庭纠纷”案由

10.婚约财产纠纷

【案由释义】婚约财产纠纷,是指因解除婚约而产生的返还彩礼等财产的纠纷。婚约,亦称订婚或定婚,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按民间婚俗,订婚的男女往往会有一些财物往来,俗称彩礼。

【法律适用】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34条的原则性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最髙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虽然婚约对当事人并无法律上的约束力,解除婚约也不需要诉诸法律程序,但因解除婚约往往会产生向对方索还彩礼的情况,因而产生财产纠纷,对于此类纠纷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与解除同居关系析产案件的区别。婚约财产的性质一般应为赠与性质,有些财产的赠与是以双方结婚为成就条件的,而同居关系期间的财产一般应认定为双方共有财产。

11.离婚纠纷

【案由释义】离婚纠纷,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而产生的纠纷。离婚是夫妻双方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法律适用】审理离婚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14条,《婚姻法》第31条、第32条、第39条至第4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具有夫妻身份的男女,任何一方要求解除婚姻关系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适用本案由。离婚纠纷往往涉及夫妻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审判实践中均将其归入本案由项下。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案由释义】离婚后财产纠纷,是指当事人协议离婚时达成财产分割协议,离婚后因履行上述财产分割协议而产生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4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条、第9条。

【实务要点】本案由项下的纠纷主要包括:(1)当事人双方离婚时,未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财产进行分割,离婚后对于财产的分配问题产生的纠纷;(2)当事人协议离婚时达成财产分割协议,离婚后因履行该协议而发生的纠纷;(3)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而引发纠纷,一方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纠纷;(4)婚姻关系结束后,一方发现对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存在的在离婚时未分割的其他财产而引发的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案由释义】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是指离婚纠纷中无过错的一方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或者在人民法院判决离婚、调解离婚(明确放弃损害赔偿请求的除外)后的特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配偶承担损害责任而产生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4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8—3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7条。

【实务要点】离婚纠纷本身包括了析产、损害赔偿等相关诉讼请求,因此在起诉离婚的同时主张损害赔偿的,应适用“离婚纠纷”案由。但在登记离婚后或者判决离婚、调解离婚后当事人才提出损害赔偿之诉的,应适用本案由。

14.婚姻无效纠纷

【案由释义】婚姻无效纠纷,是指具有婚姻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以其婚姻关系缺乏法律规定有效要件为由主张婚姻关系无效,由此引发的纠纷。无效婚姻是违背法律所确定的结婚要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婚姻。

【法律适用】审理婚姻无效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6—8条、第10条、第12条,《婚姻登记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对于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5.撤销婚姻纠纷

【案由释义】撤销婚姻纠纷,是指一方当事人因对方当事人的胁迫而与其办理了婚姻登记,该婚姻关系成立后,当事人以受胁迫为由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其婚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撤销婚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5条、第11条、第1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0—15条。

【实务要点】被宣告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人民法院应一并按共同共有处理,相应纠纷也应一并按本案由审理。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案由释义】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均可以对双方的个人财产及共有财产的所有权进行约定。夫妻财产约定纠纷就是在履行该约定时产生的纠纷。

【法律适用】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对其财产有约定的,只要约定合法有效,离婚时按约定处理。如双方对财产没有另行约定,其财产就为夫妻共同财产。对于夫妻财产归属约定的效力,《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认定。

【实务要点】本案由与“离婚纠纷”案由存在交叉之处,如果在离婚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对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发生争议的,只须将案由确定为“离婚纠纷”即可。实践中,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乃至在办理离婚登记时或者离婚登记后,均可能发生因夫妻财产约定的履行或者效力发生争议而引发的纠纷。此类纠纷均可确定为本案由。

17.同居关系纠纷

【案由释义】同居关系纠纷,是指具有同居关系的男女当事人,解除同居关系时,涉及同居关系存续期间共有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问题时引发的纠纷。根据《婚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同居是指符合婚姻的实质要件,但没有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男女自愿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一种两性结合方式。

【法律适用】审理同居关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12条,《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审判实践中,因同居双方解除同居关系而产生的分割同居期间的共有财产及子女的抚养纠纷,适用本案由。为此,《决定》在本案由项下增设“同居关系析产纠纷”、“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相应的纠纷应适用对应的第四级案由。另外,当事人起诉单纯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虽然依法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3条、第32条、第46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此类纠纷亦应适用本案由。

18.抚养纠纷

【案由释义】抚养纠纷,是指被抚养人要求抚养人给付抚养费以及抚养人要求变更被抚养人抚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抚养是指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的抚育教养。

【法律适用】审理抚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21条、第23条、第27—2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2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9条、第21条、第26条,《最髙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条、第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因“抚育费”和“抚养费”在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中多次交叉出现,其含义并无不同,故《规定》以“抚养费”代替了旧版《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抚育费”。另外,本案由项下列有“抚养费纠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对于“抚养费纠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之外的其他抚养纠纷,应适用本案由。

19.扶养纠纷

【案由释义】《婚姻法》等现行法律对扶养采狭义的概念,专指平辈亲属之间依法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扶养的一方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以及扶养人要求变更扶养关系而引发的纠纷,即为扶养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扶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19条,《婚姻法》第20条、第2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18条。

【实务要点】《规定》在第三级案由“扶养纠纷”项下分别列出“扶养费纠纷”、“变更扶养关系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同时,应区分“抚养”、“扶养”、“赡养”。“抚养”专指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的抚育教养;“扶养”则专指平辈亲属间的互相扶助、互相供养;“赡养”是指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供养、照料。

20.赡养纠纷

【案由释义】赡养是指晚辈对长辈应尽的照顾其生活的义务。赡养费纠纷是指被赡养人因向赡养人索取赡养费而引起的纠纷。变更赡养关系纠纷是指赡养人与被赡养人之间因变更赡养关系而引起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赡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21条、第26—28条、第30条。

【实务要点】《规定》在第三级案由“赡养纠纷”项下分别列出“赡养费纠纷”、“变更赡养关系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适用时应做好对应。

21.收养关系纠纷

【案由释义】收养是指根据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收养问题涉及收养关系的确立和解除两种情况。确认收养关系纠纷是指当事人对收养关系是否成立并有效,存有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的纠纷。解除收养关系纠纷是指当事人对收养关系是否解除存有不同的认识,因而产生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收养关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收养法》的专门规定,以及《婚姻法》第26条的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当事人主张收养关系是否成立的案件,适用本案由之第四级案由即确认收养关系纠纷;经双方协议或法定解除条件成就,当事人主张解除收养关系的案件,适用本案由之第四级案由即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案由释义】监护权纠纷,是指因行使监护权而发生的民事争议,主要是监护权人认为其依法行使的监护权被他人侵害时所引发的纠纷。监护是指民法上规定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法律制度。

【法律适用】审理监护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6—1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23条。

【实务要点】实践中,没有监护权的人如果越过监护权人从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条规定的行为,有可能形成对监护权的侵犯,由此形成纠纷,以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民法通则》第16条、第17条规定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形成纠纷,均应将这些纠纷确定为本案由。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与《规定》“385.申请确定监护人”、“386.申请变更监护人”、“387.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由进行区分。首先,监护权纠纷包括监护权被侵害以及监护人怠于行使监护权引发的纠纷,而后三个特别程序案件案由则是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监护人变更以及撤销监护人资格三种特定情形引发的纠纷;其次,监护权纠纷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而后三者适用特殊程序审理。

23.探望权纠纷

【案由释义】探望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因行使探望权而发生民事争议称为探望权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探望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婚姻法》第36条、第38条、第4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26条、第32条。

【实务要点】根据有关规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离婚判决中未涉及探望权,当事人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当事人申请恢复行使探望权的,这些纠纷均可将其确定为本案由。

24.分家析产纠纷

【案由释义】分家析产是指将一个较大的家庭根据分家协议而分成几个较小的家庭,同时对共有的家庭财产进行分割,并确定各个成员的财产份额的行为。家庭共有关系的存在是家庭共有财产的存在前提,在家庭关系解体以后,即产生了家庭共有财产的分割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称为分家析产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分家析产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有关财产权、人身权和民事责任的原则规定,《物权法》有关共有的规定,《婚姻法》有关家庭关系的规定。

【实务要点】家庭共有财产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创造、共同所得的财产。分家析产涉及对家庭财产的处理,在处理家庭财产纠纷时,应把家庭共有财产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期间的个人财产严格区分,把家庭成员对家庭共有财产的分割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赠与严格区分。分家析产时因某项财产产权的归属而发生的纠纷,应适用本案由。

三、“继承纠纷”案由

25.法定继承纠纷

【案由释义】法定继承也称无遗嘱继承,是指依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范围、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将遗产分配给合法的继承人的继承方式。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法定继承须在下列情况下适用:(1)被继承人生前未立有遗嘱;(2)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3)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4)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5)遗嘱无效或遗嘱部分无效所涉及的遗产;(6)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法律适用】审理法定继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继承法》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规定,《婚姻法》第24—27条。

【实务要点】本案由项下列有“转继承纠纷”、“代位继承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转继承又称再继承、连续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还没有来得及接受遗产就死亡,其所应继承的遗产份额转归其继承人继承。转继承不仅存在于法定继承中,也存在于遗嘱继承中,对于遗嘱继承中的转继承纠纷应确定为“遗嘱继承纠纷”。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应继承的遗产。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而不适用于遗嘱继承。

26、遗嘱继承纠纷

【案由释义】遗嘱继承是指按照立遗嘱人生前所留下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遗嘱的内容要求,确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及各继承人应继承遗产的份额。由此引发的纠纷,即遗嘱继承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遗嘱继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继承法》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的规定,《婚姻法》第17条。

【实务要点】财产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形式。两者之间主要区别为:(1)法定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进行,遗嘱继承则按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意思进行;(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应根据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和赡养扶养情况来确定,遗嘱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应据遗嘱确定;(3)遗嘱继承人须是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法定继承人则并非都是遗嘱继承人;(4)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人民法院在审理继承纠纷时,应首先查明是否存在遗嘱继承的情形。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案由释义】被继承人的债务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应由被继承人清偿的财产义务,因该债务清偿引起的纠纷即为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被继承人的债务既包括被继承人个人负担的债务,也包括被继承人在共同债务中应承担的债务份额。

【法律适用】审理被继承人债务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继承法》第33条、第34条。

【实务要点】在审判实践中,被继承人的债务主要包括:(1)被继承人依照税法规定应缴纳的税款;(2)被继承人因合同之债发生的未履行的给付财物的债务;(3)被继承人因不当得利而承担的返还不当得利的债务;(4)被继承人因无因管理之债而负担的偿还管理人必要费用的债务;(5)被继承人因侵权行为而承担的损害赔偿债务。因上述情形发生的债务清偿纠纷,适用本案由。

28.遗赠纠纷

【案由释义】遗赠纠纷,是指遗赠人在设立遗嘱或其继承人在实施其遗嘱过程中产生的纠纷。遗赠是指自然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于其死亡后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

【法律适用】审理遗赠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继承法》第1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6条、第43条。

【实务要点】遗赠是无偿给予他人财产的行为,是以特定的受遗赠人为受益人的赠与行为。遗赠是一种单方民事行为,只需遗赠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但遗赠人不得将其财产赠与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案由释义】遗赠扶养协议是指自然人(遗赠人、受扶养人)与扶养人之间关于扶养人扶养受扶养人,受扶养人将财产遗赠给扶养人的协议。遗赠人与扶养人在履行遗赠扶养协议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即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遗赠扶养协议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继承法》第3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5条、第56条。

【实务要点】遗赠扶养协议为诺成性,不以标的物的给付为成立生效的要件,但须采用书面形式。它是一种双务、有偿行为,双方都负有相互为对待给付的义务,任何一方享受权利都是以履行相应的义务为对价的。协议中的受扶养人只能是自然人,扶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集体所有制组织,但不能是对受扶养人有法定扶养义务的法定继承人。扶养人或集体组织与公民订有遗赠扶养协议,扶养人或集体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其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致协议解除的,则应偿还扶养人或集体组织已支付的供养费用。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案由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案由释义】异议登记是指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正确性存有异议而向不动产登记机关提出的登记。如果异议登记申请人滥用异议登记权,有可能使不动产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人丧失交易机会,从而造成损害,因此引起的纠纷就是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9条第2款、第21条,《民法通则》第106条。

【实务要点】根据《物权法》第19条第2款、第21条的规定,可以把因异议登记的登记机构自身过错,或者与申请人共同的过错造成异议登记错误从而给原登记权利人造成损害而引起的纠纷,定性为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的受理条件有:(1)已进行了合法的异议登记,必须有合法的异议登记记载在不动产登记簿上。(2)异议登记不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异议登记内容经证实不正确,二是申请人进行异议登记后,没有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致使异议登记失效。(3)异议登记给原登记权利人造成损害,当然发生损害是以权利人提出主张为判断标准。(4)原登记权利人只能向异议登记的申请人请求赔偿。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案由释义】虚假登记是指不动产登记簿上关于不动产的记载存在瑕疵。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是指因不动产虚假登记导致利害关系人和第三人损害而引发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71条,《土地管理法》第76条,《房屋登记办法》第92条,《民法通则》第12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2条,《物权法》第2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2条、第13条。

【实务要点】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因不动产登记申请人的恶意行为,给利害关系人和信赖登记公信力的第三人造成损害,利害关系人和第三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不动产登记申请人承担损害责任;二是因不动产登记机关工作人员的失误,而给不动产权利人、利害关系人以及信赖登记公信力的第三人造成损害,登记机关应当向不动产权利人、利害关系人、第三人承担与其过错程度及其在损害发生中所起作用相应的损害责任;三是不动产登记申请人和不动产登记机关工作人员恶意串通造成不动产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或者第三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上述第一种情况,当然属于民事赔偿的范畴,在第二、三种情况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登记机关的损害赔偿责任为国家赔偿责任。鉴于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与第三人的赔偿责任分属于国家赔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还是作为行政案件处理,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从有利于案件的解决角度看,此类案件应以当事人起诉时的选择为准,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按照行政诉讼案件一并处理;原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按照民事案件一并处理。

五、“物权保护纠纷”案由

32.物权确认纠纷

【案由释义】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物权的成立、内容及物权的归属而产生的纠纷。在诉讼上称为确认之诉。物权确认之诉包括所有权确认之诉、用益物权确认之诉和担保物权确认之诉。所有权确认纠纷是指就所有权的成立、内容及归属所产生的民事纠纷。用益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用益物权的成立、内容及归属所产生的民事纠纷。担保物权确认纠纷是指就担保物权的成立、内容、归属及效力顺序等所产生的民事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物权确认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3条。

【实务要点】“物权确认纠纷”案由项下包括三种第四级案由:“所有权确认纠纷”、“用益物权确认纠纷”、“担保物权确认纠纷”。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问题有争议的,应当由行政机关确认,而不是通过诉讼解决。因此,适用物权确认纠纷案由的,主要是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确认之外的物权的确认纠纷,多数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确认纠纷,也包括土地之外的动产所有权和建筑物所有权的确认纠纷。

33.返还原物纠纷

【案由释义】返还原物纠纷,是指权利人请求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人返还该物的纠纷。返还原物包括返还动产和返还不动产。

【法律适用】审理返还原物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4条。

【实务要点】适用本案由时应注意,返还原物与返还财产并不完全相同。返还原物是指物的返还,返还财产是指财产的返还,财产的形态既包括物也包括权利。所以,返还财产的范围要大于返还原物的范围。返还原物是指对物质形态的物的返还。

34.排除妨害纠纷

【案由释义】排除妨害纠纷,是指因为物受到他人的妨碍而引发以排除这种妨碍为目的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排除妨害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5条。

【实务要点】排除妨害是物权保护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针对妨碍物权行使的行为或者事实状态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当物权的行使受到现实或者可能的妨害时,物权人均可以请求排除妨害。

35.消除危险纠纷

【案由释义】消除危险纠纷,是指他人的行为或者某一事实状态危害到物的安全时,而要求消除这种危险为目的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消除危险纠纷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5条。

【实务要点】适用本案由时应注意与《规定》“六、所有权纠纷”之“47、相邻关系纠纷”项下的“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案由的区分,后者主要是相邻不动产之间相互损害时适用,而物遭受危险不仅包括相邻不动产相互损害的情形,也包括他人或者相邻动产之间,或者相邻动产与不动产之间的损害危险情形。因此,如果纠纷符合“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案由的情形,应当优先适用该案由,其他物权遭受危险的消除危险纠纷则应适用本案由。

36.修理、重作、更换纠纷

【案由释义】修理、重作、更换纠纷,是指因为造成物的毁损,权利人请求修理、重作、更换引发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修理、重作、更换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6条。

【实务要点】修理、重作和更换都是一种物的保护方法,是一种责任方式。当物受到毁损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修理、重作或者更换。一般的不动产受到毁损时,多可以适用修理的责任方式;动产受到毁损的,能修理的则可以适用修理的方法,如果不能修理的,可以重作或者更换。

37.恢复原状纠纷

【案由释义】恢复原状纠纷,是指当物受到毁损时,物权人要求侵害人采取措施将物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纠纷。恢复原状也是物权保护的一种方法,是物权请求权的一种。

【法律适用】审理恢复原状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6条。

【实务要点】恢复原状这种责任方式的运用,是以物受毁损并有恢复原状之可能为前提,从性质上看,适用这种责任方式的目的在于使物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恢复。但在适用时,可能与修理、重作等有一定重合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修理也可以使物恢复到原来状态。如果以修理恢复原状,应直接适用“修理、重作、更换纠纷”案由。

38.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案由释义】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是指因为财产受到损害,权利人请求赔偿损失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37条。

【实务要点】赔偿损失是最为基本的民事责任形式之一。在《侵权责任法》和《合同法》都有损害赔偿的规定,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最基本形式都是损害赔偿。所以,此处所指财产损害赔偿,是指物权受到侵权后的损害赔偿,主要是《侵权责任法》意义上的损害赔偿。

六、“所有权纠纷”案由

39.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

【案由释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在《物权法》上主要指以集体所有权为基础的集体成员依法享有的财产权益。集体所有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形式,集体成员依法对集体财产享有集体所有权,这是集体成员权益产生、存在和行使的依据。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大致包括两种权利:一是直接的物权,即对集体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二是物权派生的管理权利,即对集体财产进行管理决策的权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就是因上述权益的行使引发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59—63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既包括集体组织侵害集体成员权益的纠纷,也包括集体成员之间侵害权益的纠纷,还包括集体组织之外的人侵害集体成员权益的纠纷。(2)应注意本案由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区别。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生、使用、转让、处分等为基础的纠纷,所以,判断是否适用该案由时,应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存在为前提,除当事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立有争议时可以适用该案由外,一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存在时则不适用该案由。同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也必然是针对土地承包合同关系而产生的纠纷,且纠纷当事人为合同的具体双方,否则一般不适用该案由。本案由则可以适用于上述两个案由不能容纳的涉及土地承包的民事纠纷,如对土地发包方案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的,再如对集体组织应予发包给其土地而不作为而起诉的,等等。因为这些涉及土地承包的纠纷还没有订立承包合同,也没有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所以应适用本案由。(3)土地征收补偿相关纠纷中应注意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项下的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相区别。从农村征收土地的情况来看,既包括征收已经发包的土地也包括征收未发包的土地。对于他人已经承包的土地被征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要求分配征收补偿费用的纠纷应适用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的案由。对于未发包的土地被征收后集体组织成员对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不服提起的诉讼,或者承包人之外的其他集体组织成员对承包地征收后的补偿费用分配不服引发的纠纷,则适用本案由。

40.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

【案由释义】按照物权法理论研究中的主导性学说,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这些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70—74条、第7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业主专有权纠纷、业主共有权纠纷和车位纠纷、车库纠纷,是目前审判实践中最为常见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规定》将这四类纠纷列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下的第四级案由,其他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不再单独列出,直接适用第三级案由,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业主专有权纠纷是指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业主专有权部分的权利归属、使用、收益和处分产生的纠纷。业主共有权纠纷是指业主之间因为建筑物共有部分的权利归属、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内容发生的纠纷。车位纠纷是指业主与开发商或者业主与业主之间就车位的权属、使用、收益等发生的争议。车库纠纷是指业主与开发商或者业主与业主之间就车库的权属、使用、收益等发生的纠纷。

41.业主撤销权纠纷

【案由释义】业主撤销权纠纷,是指业主认为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其合法权益,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撤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决定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业主撤销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75—78条,《物业管理条例》第8—1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12条。

【实务要点】业主撤销权纠纷作为《物权法》规定的一种新型民事纠纷,在适用上应当严格把握以下几点:(1)提起诉讼的只能是小区的业主。业主是指在该物业小区内享有房屋所有权的人,即享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人。(2)被告为业主大会或者是业主委员会,诉讼请求应当限于撤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物业管理方面的决定,即为撤销权之诉。对于因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某一或者某些业主的合法权益致其遭受损失能否请求损害赔偿问题,《物权法》和其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鉴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本身并无财产可供执行,业主单独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撤销之诉中一并提出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对损害赔偿部分不予审理。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作出的超出物业管理的决定应当无效。业主对无效之决定提请法院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该决定无效。(3)业主的撤销权诉讼应当限于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对于小区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选举中出现的争议,有关业主提出异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属于民事争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2.业主知情权纠纷

【案由释义】业主知情权纠纷,是指业主请求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公开依法应当向业主公开的资料和情况而引发的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了其他几种业主享有知情权的情形: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以及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及会议记录;物业服务合同、共有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情况;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处分情况;其他应当向业主公开的情况和资料。

【法律适用】审理业主知情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7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

【实务要点】业主知情权纠纷是新增加的案由。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应当根据《物权法》第7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的规定,据实确定业主知情权的范围,但应当限于与业主共有相关的又涉及业主个人权利的情况。二是业主可以单独就知情权提起诉讼,也可能在提起的其他诉讼中涉及业主知情权,如业主撤销权纠纷中,可能涉及要求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公布其决定内容和有关程序等事项,此时只列相应的具体案由即可,不列本案由。

43.遗失物返还纠纷

【案由释义】遗失物是指动产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非基于其本意而失去对动产的占有的物品。遗失物返还纠纷,是指所有人或者其他权利人在遗失其财物后,请求拾得遗失物的人或者其他占有遗失物的人予以返还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遗失物返还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9条,《物权法》第107—113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遗失物返还纠纷案由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起遗失物返还诉讼的原告应当是遗失物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物权人。单纯的占有人不能对占有物的遗失提起遗失物返还请求诉讼。(2)遗失物返还纠纷除一般请求返还遗失物的诉讼外,还包括以下因遗失物而引发的纠纷:一是遗失物返还之购买费用支付纠纷;二是遗失物返还时支付购买费用后无权处分人的追偿权纠纷;三是遗失物之善意取得纠纷;四是遗失物拾得人或者保管人的保管义务纠纷;五是遗失物返还时的保管费用支付纠纷;六是遗失物之失权纠纷等。以上纠纷均应适用本案由。

44.漂流物返还纠纷

【案由释义】漂流物,通常是指漂浮于水面的物品。漂流物返还纠纷是指漂流物的所有权人或者其他物权人请求拾得漂流物的人或者其他占有人归还漂流物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漂流物返还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9条,《物权法》第114条。

【实务要点】漂流物与遗失物一样,都只能是动产,但遗失物是指有主财产,而漂流物则可能是有主动产也可能是无主动产。如果属于有主动产,则适用与遗失物返还请求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无主财产,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其所有权应当归国家所有,拾得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如果漂流物属于国家文物的,则适用《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由于漂流物返还纠纷在适用法律规定时参照《物权法》有关遗失物的规定处理,其适用范围和案件类型参照遗失物返还纠纷有关内容。

45.埋藏物返还纠纷

【案由释义】埋藏物是指埋藏于水、土之中,不易从外部发现且所有人不明的动产物品。埋藏物返还纠纷是指埋藏物的权利人请求发现埋藏物的人或者其他占有埋藏物的人返还埋藏物的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埋藏物返还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9条,《物权法》第114条,《文物保护法》第5条、第31条、第32条。

【实务要点】埋藏物返还纠纷准用《物权法》关于遗失物返还请求权的有关规定,在适用时,可以参照遗失物返还纠纷中有关注意要求。同时,应重点区分埋藏物是普通的动产还是国家文物,如果属于国家文物,则应当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确定是否属于埋藏物返还纠纷。对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提出的埋藏物返还请求,人民法院不能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46.隐藏物返还纠纷

【案由释义】隐藏物是指隐匿于建筑物等地上动产或不动产之中的物品。隐藏物与埋藏物非常相似,无本质区别。在区分时一般限于该物是隐藏于地下(包括水下)还是地上,如果隐藏于地下,则称之为埋藏物,如果隐藏于地上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中,则称之为隐藏物。隐藏物返还纠纷是指隐藏物的权利人依法请求发现隐藏物的人或者其他占有人归还隐藏物的民事纠纷。

【法律适用】审理隐藏物返还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79条,《物权法》第114条,《文物保护法》第5条、第31条、第32条。

【实务要点】隐藏物返还纠纷与埋藏物返还纠纷一样,《规定》将其列为第三级民事案由。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的事项,请参阅埋藏物返还纠纷项下的内容。

47.相邻关系纠纷

【案由释义】相邻关系是指相互毗邻的两个以上不动产所有人、用益物权人或占有人,在用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日照以及相邻土地和建筑物利用、相邻污染侵害、相邻损害防免等方面,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用水、排水关系是指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在用水和排水上相互给予必要便利的关系。相邻通行关系是指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在通行方面给予对方必要的土地使用上的便利的关系。相邻通风、采光、日照关系是指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在通风、采光、日照方面应给予对方必要的便利的关系。相邻土地、建筑物利用关系是指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时应当尽到必要的安全保护义务,一旦发生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责任。相邻污染侵害是指相邻不动产权利人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以侵害相邻人之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相邻损害防免是指相邻不动产权利人在使用自己的不动产时,应防止和避免损害相邻之不动产的安全。

【法律适用】审理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83条,《物权法》第84—9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7—103条。

【实务要点】《规定》在本案由下列出“相邻用水、排水纠纷”、“相邻通行纠纷”、“相邻土地、建筑物利用关系纠纷”、“相邻通风纠纷”、“相邻采光、日照纠纷”、“相邻污染侵害纠纷”和“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作为第四级案由。第四级案由可以直接适用,除上述典型的相邻关系纠纷外,还存在一些比较少见的相邻关系纠纷,可以直接适用第三级“相邻关系纠纷”案由,如相邻滴水纠纷、相邻购景纠纷等。

48.共有纠纷

【案由释义】共有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同一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用益物权或者担保物权。共有可以分为所有权共有、用益物权共有、担保物权共有三类,而最为典型的是所有权共有。在法律上,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形式。

【法律适用】审理共有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32条、第78条,《物权法》第93—105条,《婚姻法》第1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42条、第43条、第89—92条。

【实务要点】本案由项下列有“共有权确认纠纷”、“共有物分割纠纷”和“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纠纷”三个第四级案由,除此之外,共有纠纷还包括共有之份额纠纷、共有人义务承担纠纷、共有物管理纠纷等,这些纠纷可直接适用“共有纠纷”案由。

七、“用益物权纠纷”案由

49.海域使用权纠纷

【案由释义】海域使用权是指单位或个人以法定方式取得的对国家所有的特定海域的排他性支配权利。海域使用权依用海方式可以分为:养殖海域使用权、拆船海域使用权、旅游和娱乐海域使用权、盐业海域使用权、矿业海域使用权、公益事业海域使用权,以及港口海域使用权、建设工程海域使用权等。

【法律适用】审理海域使用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2条,《海域使用管理法》第19—32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特别注意,由于海域使用权是行政许可的特许物权,在权利取得、转让、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特点,要区别哪些涉及海域使用权的纠纷是用益物权纠纷,哪些纠纷本身不是民事纠纷。只有海域使用权民事纠纷才可以适用本案由。如果属于海域使用权审批方面的纠纷,则属于行政纠纷,当事人应当按照行政诉讼起诉,已作为民事案件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具体而言,海域使用权纠纷主要是指海域使用权转让、继承、使用收益、赠与、质押、海域侵权等纠纷案件。

50.探矿权纠纷

【案由释义】探矿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取得就特定地域的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矿藏进行勘探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探矿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81条,《物权法》第123条,《矿产资源法》第3—6条。

【实务要点】由于探矿权也是特许物权的一种,在许可、转让和管理上有明显的行政要求,在适用该案由时,首先应当区分所涉案件是否属于民事案件,再确定该案件是否属于物权争议,只有属于物权争议的纠纷才可以适用本案由。

51.采矿权纠纷

【案由释义】采矿权是指法人、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就特定地域的某一种或者几种矿产进行开采、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采矿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3条,《矿产资源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采矿权是国家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的用益物权制度。采矿权人主要权利是开采特定之矿产并对开采的矿产资源享有占有、收益的权利。采矿权人依法对其采矿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采矿权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以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勘查或开采、上市等方式依法转让其采矿权。采矿权人可以依照规定出租、抵押其采矿权。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的事项,请参阅探矿权纠纷项下的内容。

52.取水权纠纷

【案由释义】取水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定程序取得的取水利用的权利,属于一种用益物权。取水权取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由特定主体和个人使用;另一种是经一定的行政许可程序而取得,是特许物权的一种。

【法律适用】审理取水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3条,《水法》第3条、第7条、第28条,相关行政法规,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根据法律规定,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水资源的,应当取得取水权。取水权人享有依法取水和收益的排他性权利,其他任何人不得侵犯。取水权作为特许物权,与探矿权、采矿权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区分行政许可事项和取水权物权纠纷时要特别注意。

53.养殖权纠纷

【案由释义】养殖权是指法人、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在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进行养殖的排他性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养殖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3条,《渔业法》、《渔业法实施细则》、《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养殖权是对特定水域、滩涂的使用和经营的权利,不包括在水面以外其他地点进行养殖的情形;养殖经营权的取得必须通过行政许可,同时要办理登记手续;养殖权是有期限的权利,养殖权人在一定期限内享有该权利并从事养殖活动,到期后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续期,否则养殖权消灭;养殖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设定抵押,也可以继

承。养殖权成为物权的前提是要经过行政许可,并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养殖权取得后发生的因转让、抵押、经营使用、出租等产生纠纷的案件,可以适用本案由。

54.捕捞权纠纷

【案由释义】捕捞权是指法人、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的规定,在我国内水、滩涂、海域从事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捕捞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3条,《渔业法》第23条、第24条。

【实务要点】捕捞权纠纷专指因捕捞权的取得、使用、收益、转让、侵权等引发的民事纠纷。因捕捞许可证的颁发引发的纠纷一般属于行政纠纷,不属物权法上的捕捞权纠纷。因此,在适用本案由时,要注意区分民法上的捕捞权纠纷和行政法上的捕捞权纠纷。只有民法上的捕捞权纠纷才可以适用本案由;如果是行政法上的捕捞权纠纷,则应当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处理,不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55.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案由释义】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对其承包的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承包经营的土地,既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也包括国家所有为农业使用的土地。土地既有农地也有林地和草地,还有滩涂等。但此处的滩涂只能是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从事渔业养殖,则适用《渔业法》的规定按照养殖权来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重要的用益物权,其成立于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生效时,无须进行登记,仍然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性。但其转让、抵押、转包等未经登记的,虽然不影响物权的变动,但不能对抗第三人。

【法律适用】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42条、第43条、第125—134条,《农村土地承包法》、《草原法》、《森林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类型较多,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立、转让、期限、继承、转包、互换、调整、收回、入股等纠纷。鉴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是当前农村土地类案件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纠纷案件,所以《决定》在本案由项下单设该三类纠纷为第四级案由,相应纠纷可直接适用该案由,而其他纠纷则适用本案由。其中,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是土地类纠纷最受关注的案件。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承包地被征收类案件中既有行政类诉讼也有民事类诉讼,在适用该案由时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征收土地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非为公共利益的不得进行征收。被征收入对征收行为的合法性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征收人即国家机关作出的征收决定为诉讼标的,该诉讼类型为行政诉讼不能为民事诉讼。土地被征收后,征收机关未给予补偿或者未给予充分补偿的,被征收人起诉要求征收机关支付补偿费或者要求增加补偿费的案件,即对征收标准提出的诉讼,也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不宜列为民事案件受理。只有在征收补偿费用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要求取得自己应得部分的补偿费用时,才能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适用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的案由。同时,还应当根据征收土地补偿费用的类别有所区别:土地补偿费是对失地补偿,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集体认为该土地补偿费“分不分”、“分给谁”由其决定。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出分配方案之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分配土地补偿费的,人民法院不能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是对承包地上的建筑物和生长物的补偿,是对承包经营权人的补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截留,承包经营权人起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求取得其应得份额的,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安置补助费和社会保险费用,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性的补偿,其分配应当按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的规定进行,如果约定分配给失地农民个人的,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可以起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该笔费用,否则不能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56.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

【案由释义】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是指为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设用地一般应当为国家所有的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要成为建设用地,应当先由国家征收为国有土地。只有在特殊情形下,为了农村集体组织及其成员自身的居住和生产使用之目的,依法经批准后才可以在不转化为国有土地时

直接进行建设,这包括农村的宅基地和集体企业、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用地。《物权法》上所指的建设用地,只能是国有土地的建设用地,不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建设用地。

【法律适用】审理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35—151条,《土地管理法》第43条、第54—58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23条、第26条、第32条。

【实务要点】根据法律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和地下分别设立,也可以一并设立,其设立、变更、转让、消灭适用统一的法律规则。从取得方式上,建设用地使用权通常划分为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和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和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在取得方式、流转、处分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建设用地使用权纠纷包括建设用地使用转让、互换、出资、赠与、继承、收回纠纷等,这些纠纷均适用本案由。

57.宅基地使用权纠纷

【案由释义】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因建造自有房屋而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1)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在我国,土地分别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而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也因所有权的不同而分为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建设用地属于国家所有,宅基地则属于集体所有。(2)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特定的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不能申请并取得宅基地使用权。(3)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仅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原则上只能由宅基地使用权人利用宅基地建造住宅及附属设施供其居住和使用,不能将宅基地使用权出卖或转让。(4)宅基地使用权人可以将地上建筑物以出售、赠与、继承、遗赠的方式移转与他人,宅基地使用权也随之转移,但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移且不能用于抵押。宅基地使用权人应依法使用所占有的宅基地,不得违法扩大其面积也不得以出卖、赠与、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处分宅基地。

【法律适用】审理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52—155条、《土地管理法》第62条。

【实务要点】《物权法》规定的宅基地使用权只针对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凡是因宅基地使用权产生的纠纷,可以直接适用本案由。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纠纷、宅基地使用权使用纠纷、宅基地使用权侵权纠纷、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纠纷、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纠纷等。

58.地役权纠纷

【案由释义】地役权是指土地上的权利人(包括土地所有人、土地使用权人)为了自己使用土地的方便或者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通过约定而得以利用他人土地的一种定限物权。《物权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地役权制度。地役权一般涉及两块土地,且这两块土地分属于两个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其中一块土地向另一块土地提供服务。

【法律适用】审理地役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56—169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地役权纠纷案由时,应当特别注意区分地役权和相邻关系之间的区别,以确定是相邻关系还是地役权,分别适用不同的案由。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主要区别在于:相邻关系以不动产相邻为必要条件,而地役权中需役地和供役地不以相邻为限;相邻关系以相邻不动产使用上的最低限度的相互配合和利用为限度,通常为无偿,而地役权是基于当事人约定产生的对双方的土地更高限度的利用调节,大都为有偿;相邻关系具有对抗第三人的天然属性,而地役权只有经登记公示后才能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八、“担保物权纠纷”案由

59.抵押权纠纷

【案由释义】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继续保持对不动产、不动产权利、动产等特定财产的占有,而依照一定的方式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时,债权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抵押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89条,《物权法》第179—207条,《担保法》第33条、第34条、第36—40条、第42—56条、第58—62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7—52条,《海商法》第13条,《民用航空法》第1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7—83条。

【实务要点】《规定》在本案由项下又单独列了8种第四级案由: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抵押权纠纷、在建建筑物抵押权纠纷、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纠纷、动产抵押权纠纷、在建船舶、航空器抵押权纠纷、动产浮动抵押权纠纷、最高额抵押权纠纷。在适用本案由时,如果属于上述8种第四级案由的则适用第四级案

由,如果不属于上述8种第四级案由的抵押权纠纷,则可以直接适用本案由。在适用本案由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分抵押合同的订立和抵押权的设定。根据法律的规定,抵押权的设定必须订立书面抵押合同,但抵押合同订立与抵押权的成立并不相同。抵押合同的订立在当事人之间创设有关抵押权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合同法的范畴;抵押权的设定,是合法有效的抵押合同所产生的结果,属于物权变动的范畴。如果当事人因抵押合同产生纠纷的,则应当适用合同纠纷案由,如抵押合同不成立、抵押合同无效等纠纷;如果当事人就抵押权产生纠纷,则适用抵押权纠纷的案由,如抵押权成立、抵押权实现等纠纷。(2)注意法律规范的适用。关于抵押权的法律规范,目前有《民法通则》、《担保法》和《物权法》三种,还有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在适用时,应当以《物权法》为准,《民法通则》、《担保法》中与《物权法》不冲突的规范也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中与《物权法》规定不冲突的,可以继续适用。

60.质权纠纷

【案由释义】质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以法定的形式为债权提供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对质押财产以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质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08—229条,《担保法》第63—8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4—106条。

【实务要点】《规定》在本案由项下又单独列了12种第四级案由:动产质权纠纷、转质权纠纷、最高额质权纠纷、票据质权纠纷、债券质权纠纷、存单质权纠纷、仓单质权纠纷、提单质权纠纷、股权质权纠纷、基金份额质权纠纷、知识产权质权纠纷、应收账款质权纠纷。从法律规定来看,质权主要分为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并无其他质权形态,所以因质权发生的纠纷依其具体情形,可以直接适用上述第四级案由,本案由基本上没有适用的可能。适用本案由还应注意:(1)区分质押合同与质权的关系。对于质押合同纠纷,应适用合同纠纷案由。对于因质权产生的纠纷适用质权纠纷案由。(2)注意法律规范的适用。除《物权法》外,《民法通则》、《担保法》也都有质权方面的规定,与《物权法》规定不冲突的,仍然应当适用。

61.留置权纠纷

【案由释义】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在债务人逾期不履行债务时,有留置该财产并就该财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留置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30—240条,《担保法》第82—8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7—114条。

【实务要点】留置权是依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成立的担保物权,无须当事人签订留置权合同。留置权的标的物限于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一般情况下,留置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如果是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留置权的成立,无须基于同一法律关系。适用本案由应当注意区分当事人之间的债的抵销和留置权的区别。留置权和债的抵销很相似,都是当事人互负债权、债务,以债权抵销债务,但留置权是以债权人占有债务人动产为基本条件,并以该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而抵销是指债权与债权之间的直接对销,无须以占有动产为条件,且抵销应当在债权与债权的相同额度内自动进行,留置权则须以占有的动产价值来优先受偿。

九、“占有保护纠纷”案由

62.占有物返还纠纷

【案由释义】占有物返还纠纷,是指因占有物被他人非法侵占,占有人请求返还的纠纷。占有物被他人非法侵占的,占有的事实状态将受到破坏,因此,法律赋予占有人以保护其占有为目的的返还占有物的请求权,即占有物返还请求权。

【法律适用】审理占有物返还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45条。

【实务要点】适用本案由应当注意:占有物返还是指纯占有人丧失占有的返还请求权,不同于物权人在其物受到侵占或者依据合同等约定要求他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如果属于后者,则可以根据请求返还的法律依据决定适用物权纠纷项下各类物权中的原物返还请求权案由,或者适用合同纠纷项下合同解除、无效等返还财产案由。占有物返还纠纷,既包括无权占有人请求返还占有物的纠纷,也包括有权占有人请求返还占有物的纠纷。

63.占有排除妨害纠纷

【案由释义】占有排除妨害纠纷,是指占有人请求排除他人妨害其占有的行为或者事实的纠纷。妨害占有是指非侵夺占有而妨碍占有人管领其物,致其使用可能性及利益遭受侵害。《物权法》赋予占有人对抗他人非法妨害其占有的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占有排除防害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45条。

【实务要点】占有人请求排除妨害占有,以占有人和妨害占有人之间不存在其他法律关系为前提,如果占有人与妨害占有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则应当适用其他案由而不适用本案由。同样,如果是物权人基于其权利而请求排除妨害占有的行为或者事实时,应当适用物权纠纷项下的其他案由,而不适用本案由。另外,在适用本案由时,还要注意与物权保护纠纷案由项下的排除妨害纠纷案由的区别。

64.占有消除危险纠纷

【案由释义】占有消除危险纠纷,是指占有人请求消除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占有物安全的行为引发的纠纷。当他人的行为造成或者可能会造成占有物安全上的危险时,赋予占有人消除危险的请求权是保护物的安全的必要措施。

【法律适用】审理占有消除危险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45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本案由时,应注意和物权保护中的消除危险纠纷案由的区别,如果属于物权人对其物的保护,则应当适用物权保护中的消除危险纠纷案由,具体可以适用各类物权纠纷项下的案由。

65.占有物损害赔偿纠纷

【案由释义】占有物损害赔偿纠纷,是指因占有物被他人侵占或者妨害,占有人请求给予损害赔偿的纠纷。占有物受到侵占或者妨害,如果已经造成了占有人的财产利益损失的,则成立侵权行为,占有人产生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值得注意的是,可以行使该损害赔偿请求权保护占有的主体,仅限于有权占有人和善意的无权占有人,恶意占有人不享有此项权利。

【法律适用】审理占有物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245条。

【实务要点】在适用本案由时应当注意:占有物损害赔偿纠纷与物权损害赔偿纠纷之间的区别。占有物损害赔偿所保护的是占有利益的损失,物权损害赔偿保护的是物权利益的损失。前者是否包括物毁损的损害赔偿在内,从《物权法》的规定来看尚不够清楚。具体来看,在有权占有的情况下,赋予占有人对物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物权人的物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也不冲突。因为是有权占有,所以占有人取得赔偿后,自然应依据相应的法律关系对物权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当然,在占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物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共存的情况下,物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优先行使。

十、“合同纠纷”案由

66.缔约过失责任纠纷

【案由释义】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因此承担赔偿受害人损失的法律后果。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须具备下列条件:(1)缔约人违反了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先合同义务;(2)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损害;(3)相关行为与损害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有过失。

【法律适用】审理缔约过失责任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第5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条。

【实务要点】缔约过失责任纠纷发生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相关合同一般尚未成立或者无效、被撤销或不被追认,纠纷的产生和处理也与合同的约定无关,因此,在适用本案由时,应注意不要将当事人拟订立的合同作为纠纷案由。另外,当事人诉请变更、撤销合同或者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相关纠纷不能确定为本案由。

67.确认合同效力纠纷

【案由释义】合同效力是指法律对各方当事人合意的评价。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可能是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等状态,当事人对合同效力的认识出现分歧时,可以诉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确认。

【法律适用】审理确认合同效力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3章,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合同效力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部分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部分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以及其他特定合同专门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确认合同的效力是解决合同纠纷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当事人未提出确认合同效力的诉请,法官在审理案件中也需先对合同效力依法确认。当事人也可在诉请确认合同效力的同时,提出其他请求事项。只有在当事人单就合同效力提出确认请求时,才能将相关纠纷确定为本案由。如果当事人未提出确认效力的请求,或者在提出确认效力请求的同时还提出了与合同相关的其他诉讼请求的,就应依据相关合同类型确定案由,而不采用本案由。因当事人要求确认合同有效或无效比较多见,因此《规定》将“确认合同有效纠纷”和“确认合同无效纠纷”作为本案由项下的第四级案由,相关案件自然应适用对应的第四级案由,而其他确认合同效力案件仍应适用本案由。

68.债权人代位权纠纷

【案由释义】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到期债权,因此对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诉请法院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

【法律适用】审理债权人代位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7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部分关于代位权的规定等。

【实务要点】债权人代位权纠纷,不是当事人因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而直接产生的纠纷,而是债权人为了保全合同债权而向合同外第三人提起的诉讼,诉的依据不是合同,而是法律规定,因此不能以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类型确定案由。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只能以诉讼的方式。代位权诉讼案件的审理涉及两个法律关系: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是债务人与次债务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提起代位权诉讼时,不能依上述两个法律关系来确定案由,只能直接适用本案由。

69.债权人撤销权纠纷

【案由释义】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务人不当处分自己的财产或权利,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对债务人的相关行为予以撤销的权利。债权人依法行使撤销权也是保全债权的重要方式。

【法律适用】审理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74条、第7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部分关于撤销权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8条、第19条。

【实务要点】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也不是当事人因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而直接产生的纠纷,而是债权人为了保全合同债权要求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间形成的法律关系,诉的依据不是合同,而是法律规定,因此不能以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类型确定案由。需要注意的是,债权人提起诉讼,要求撤销的是被告与第三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但是不能以被告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来确定案由,只能直接适用本案由。

70.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债权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下,合同权利方将其依据合同享有的债权通过协议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债权人与受让人间就原合同债权的转让而订立的合同,即为债权转让合同。债权转让既可以是全部债权的转让,也可以是部分债权的转让。

【法律适用】审理债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79—83条、第8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7条。

【实务要点】因债权转让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并非是因原合同而发生的,故不应以原合同类型确定案由。在确定本案由时,还需要注意区分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到底是哪份合同。如果在债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因原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则案件诉讼标的是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应按原合同类型确定案由。如果债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因债权转让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则应按债权转让合同纠纷确定案由。因原合同履行发生纠纷,诉讼当事人多为债权受让人(如果是部分转让也有可能还包括原债权人)与原合同债务人,在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提出抗辩时,可以将债权人列为第三人。而因债权转让合同发生的纠纷,诉讼当事人就是债权人和受让人。

71.债务转移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债务转移是指债务人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承担的行为。债务转移主要是合同项下债务的转移,即在不改变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下,债务人将其依据合同应承担的债务通过协议全部或部分移转给第三人承担。债务人与承担人间就原债务的转移而订立的合同,即为债务转移合同。债务全部转移时,第三人实际取代原债务人的地位而承担了原合同的全部债务,原债务人对债务不再承担任何责任。债务部分转移时,原债务人仍需承担部分(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全部)债务。

【法律适用】审理债务转移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84—8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8条。

【实务要点】因债务转移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并非是因原法律关系而发生的,故不应按原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在确定本案由时,还需要注意区分当事人间发生争议的到底是哪一个法律关系。如果在债务转移合同生效后,因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履行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则案件诉讼标的是原法律关系,即应按原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如果债务转移合同生效后,因债务转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则应按债务转移合同纠纷确定案由。

72.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债权债务概括转移是指合同当事人将其依据合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一并转移给第三人。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可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也可以基于当事人间的法律行为而产生。本案由规定的只是合同概括转移,即合同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将其依据原合同享有的债权债务通过协议全部转让给第三人,由第三人在移转范围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出让人与受让人就原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事项签订的合同,就是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

【法律适用】审理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79条、第81—83条、第85—8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9条。

【实务要点】因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并非是因原法律关系而发生的,故不应按原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在确定本案由时,还需要注意区分当事人间发生争议的到底是哪一个法律关系。如果在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生效后,因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履行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即应按原法律关系确定案由。如果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生效后,因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的履行发生争议,则应按债权债务概括转移合同纠纷确定案由。

73.悬赏广告纠纷

【案由释义】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给付一定报酬。所谓广告,就是以公开的方式声明,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播放,街头张贴、宣传等都属于广告。广告人对于完成指定行为的人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多人先后分别完成时,最先完成指定行为的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多人共同或同时完成的,行为人共同取得报酬请求权。

【法律适用】审理悬赏广告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条。

【实务要点】在确定本案由时应注意,凡意图使不特定人知晓的方式都属于悬赏广告中所谓的广告,除一般的媒体广告外,街头张贴、宣传等也属于广告,应避免将广告片面理解为《广告法》所界定的广告。

74.买卖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买卖合同是指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有效买卖合同,出卖人的主要义务是:交付标的物、转移标的物所有权、权利瑕疵担保和物的瑕疵担保以及其他从义务等。买受人的主要义务是:支付价款、检验、保管以及及时领受等。

【法律适用】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9章“买卖合同”部分,其他单项法律、法规对特定标的物的买卖合同的专门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有关国际公约、国际惯例以及某一国或某几国的国内法为合同的准据法。《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是法院在处理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关纠纷时的重要法律依据。

【实务要点】本案由项下列有7种第四级案由: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凭样品买卖合同纠纷、试用买卖合同纠纷、互易纠纷、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电视购物合同纠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第四级案由都是特殊形态的买卖合同纠纷,对其他更大量的普通买卖合同纠纷而言,直接以买卖合同纠纷来确定案由即可。另外,对一些特定标的物的买卖合同,如果其他案由已作专门规定的,则应适用专门的案由,不再将之确定为买卖合同纠纷,如房屋买卖合同发生纠纷后案由就应确定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而不适用本案由。

75.招标投标买卖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招标投标买卖合同是指招标人通过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向特定或不特定人发出要约邀请,投标人通过投标发出要约,招标人选定中标人作出承诺或再经磋商而签订的买卖合同。招标投标一般分招标、投标、开标、验标以及评标、定标等阶段。招标投标买卖合同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引入招标投标竞争机制的特殊买卖合同,一般在大宗商品买卖、政府采购等交易中采用。

【法律适用】审理招标投标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9章“买卖合同”部分,《招标投标法》第1章至第4章关于招标投标的程序性规定。

【实务要点】因招标投标程序在许多经济活动中都被广泛采用,如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特别是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时,也经常采用招标方式出让,在确定本案由时需注意区分,只有通过招标投标签订买卖合同的,才采用本案由。另外,在招投标买卖过程中,招投标事宜常委托他人办理,因招标投标委托合同发生争议的,也只能按委托合同纠纷确定案由,而不采用本案由。

76.拍卖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拍卖合同是指出卖人通过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合同。拍卖可分为强制拍卖和私人拍卖,《合同法》所规定的拍卖是指私人拍卖。

【法律适用】审理拍卖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第9章关于买卖合同的规定,《拍卖法》的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在确定本案由时需要注意,对拍卖合同纠纷作为独立案由规定后,拍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纠纷,都应按拍卖合同纠纷确定案由。拍卖未成功的相关纠纷不应将案由确定为缔约过失责任纠纷,拍卖成功后履行过程中的纠纷也不应将案由确定为买卖合同纠纷。另外,就拍卖委托合同发生争议的,也只能按委托合同纠纷确定案由,而不采用本案由。

77.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是指当事人为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转让、互换、出资、赠与等签订的合同。依据《物权法》,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权利人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依据《物权法》第137条的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划拨等方式。《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将出售、交换和赠与等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方式都统称为“转让”,而《物权法》则将“转让”与互换、出资、赠与等并列,单指买卖。

【法律适用】审理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物权法》第12章,《土地管理法》第2章、第5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章、第4章,《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章、第5章,《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

【实务要点】本案由项下列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两个第四级案由。在确定本案由时需要注意:集体所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不属于《物权法》规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相关合同纠纷不能适用本案由;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合同纠纷,因有专门的抵押合同纠纷的案由,也不能适用本案由;建设用地使用权采用拍卖、招标方式出让的,相关纠纷应适用本案由,而不适用拍卖合同纠纷和招标投标买卖合同纠纷的案由;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互换、赠与、出资等合同纠纷,可直接适用本案由。

78.临时用地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临时用地合同是指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探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使用者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村集体签订的临时使用土地的合同。临时使用土地,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法律适用】审理临时用地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土地管理法》第57条。

【实务要点】《规定》修改前,将临时用地合同作为一个第四级案由,规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纠纷项下,而临时用地不限于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中,其他的建设活动以及地质勘查等活动也涉及临时用地问题,故此次《规定》修改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级案由予以规定。

79.探矿权转让合同纠纷

【案由释义】探矿权转让合同是指探矿权人将依法取得的探矿权转让给他人,他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法律适用】审理探矿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民事案由规定(完整版).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法发[2008]11号 【批准部门】【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2008.02.04 【实施日期】2008.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司法解释 【类别】民诉综合规定与解释【文件代码】10233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 (法发[2008]11号) (相关资料:司法解释2篇地方法规1篇裁判文书13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已于2007年10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同时废止。现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新的民事法律的施行,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民事案由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物权法施行后,迫切需要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修订,增补物权类纠纷案件案由。根据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现就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学习掌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审判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有利于提高民事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更好地为审判规范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法院司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资料:裁判文书1篇)二、要坚持统一的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标准 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另外,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民事案件案由 纠纷类别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3)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4)水上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5)航空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6)航空器对地、水面上第三人损害赔偿纠纷 (7)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赔偿纠纷 14、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 15、婚姻无效纠纷 16、撤销婚姻纠纷 17、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监护权纠纷 21、探望权纠纷 22、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3、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赔偿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赔偿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2)用益物权确认纠纷 (3)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33、返还原物纠纷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20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20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21、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2)用益物权确认纠纷 (3)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33、返还原物纠纷

2019年民事案由大全(最新最全)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 (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 (法〔2018〕34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补充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 (法〔2018〕364号)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 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1、平等就业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21、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2)用益物权确认纠纷 (3)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33、返还原物纠纷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一)《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最高人民法院以我国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为主要依据,结合长期司法实践经验,于2000 年10 月30 日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2008年2月4 日正式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2011年2月18 日又发布了《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2 号)。虽然关于案由能否体现诉讼标的和诉的类型,理论界有诸多争议,[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领衔的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依然认为,民事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对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通过观察我国民事案由体系中的确认案由,可以大体了解确认之诉在我国的适用类型。在2011 年修订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有11 种三级案由明确使用了“确认”一词,分别是第32 项物权确认纠纷,第67 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第127 项请求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第153 项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第228 项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第242 项股东资格确认纠纷,第274 项请求确认债务人行为无效纠纷,第279 项破产债权确认纠纷,第286 项证券权利确认纠纷,第332 项确认票据无效纠纷,第402 项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四级案由中也存在一些确认纠

纷,例如第21 项收养关系纠纷中的第(1)项即为确认收养关系纠纷,第48 项共有纠纷中的第(1)项为共有权确认纠纷。需要强调的是,某些案由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确认”一词,但其实依然应当视为确认之诉,典型如第14 项婚姻无效纠纷,其完整的表述应当为“确认婚姻效力纠纷” 。仔细考察上述案由,可以发现确认之诉的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由于有第67 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的存在,包括劳动合同、调解协议在内的所有的合同效力问题都可以通过确认之诉的方式提起;而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继承关系等家事纠纷中,案由制度也完全允许对各类亲属关系予以确认;在可以确认的权利类型上,包括物权、股权、证券权利等各类绝对权也均可以作为确认的对象。唯一的限制表现在侵权领域,2008 年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权纠纷” 作为一类独立的案由,但2011 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其修改为“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 ,并认为确认不侵权纠纷只发生在知识产权领域,让这一表述更为严谨。从历史解释看,这其实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选择,即侵害知识产权以外的侵权纠纷,不宜提起确认之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的学理分析,上述案由中有部分案件其实并不属于确认之诉的范畴。例如,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和对婚姻效力的确认,应属非讼程序。前者已经在2012 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被纳入到特别程序,而后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01〕30 号,下称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版]

法…2011?4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根据工作需要,对2008年2月4日制发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下简称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了修改,自2011年4 月1日起施行。现将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发布施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保险法、专利法等法律的制定或修订,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迫切需要增补侵权责任纠纷案由。经深入调

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对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了修改。现就各级人民法院适用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学习掌握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规范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案件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是人民法院进行民事案件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有利于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确定各民事审判业务庭的管辖分工,有利于提高民事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为创新和加强民事审判管理、为人民法院司法决策服务。 二、关于民事案件案由编排体系的几个问题 1、关于案由的确定标准。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多个,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仍沿用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关于案由的确定标准,即对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但是,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对少部分案由也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08〕11号 【发布日期】2008-02-04 【生效日期】2008-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已于2007年10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同时废止。现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新的民事法律的施行,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民事案由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物权法施行后,迫切需要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修订,增补物权类纠纷案件案由。根据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现就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学习掌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审判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有利于提高民事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更好地为审判规范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法院司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二、要坚持统一的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标准

民事最新案由大全汇总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1、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人民法院民事新案由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08〕11号 【发布日期】2008-02-04 【生效日期】2008-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已于2007年10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同时废止。现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新的民事法律的施行,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民事案由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物权法施行后,迫切需要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修订,增补物权类纠纷案件案由。根据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现就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学习掌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审判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有利于提高民事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更好地为审判规范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法院司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二、要坚持统一的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标准 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另外,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对适用民事特别程序等规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三、关于民事案件案由编排体系的几个问题 1、《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结合现行立法及审判实践,将案由的编排体系划分为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知识产权、海事海商、与铁路运输有关的民事纠纷以及与公司、证券、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适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等共十大部分,作为第一级案由。为保持体系的相对完整,并考虑规范民事审判业务分工,对某些案由进行了合并和拆分。如知识产权纠纷类中,既包括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纠纷案件,也包括知识产权权属和侵权纠纷案件。在第一级案由项下,细分为三十类案由,作为第二级案由(以大写数字表示);在第二级案由项下列出了三百六十多种案由,作为第三级案由(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三级案由是实践中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案由。基于审判工作指导、调

民事最新案由大全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次会议通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2007年10〈民事案件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过根据2011年2月 )第一次修正)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对民事案件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案由规定如下:人格权纠纷第一部分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姓名权纠纷2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1 / 40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人身自由权纠纷8 、一般人格权纠纷9 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第二部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 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 / 40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变更赡养关系纠纷(2 、收养关系纠纷21 )确认收养关系纠纷(1 )解除收养关系纠纷(2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三、继承纠纷、法定继承纠纷25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27 、遗赠纠纷28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物权纠纷第三部分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3 / 40 五、物权保护纠纷、物权确认纠纷32 )所有权确认纠纷(1 2)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修订版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1年修订版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注:由于知道字数限制,下面第一部分至第九部分每行末尾请加“纠纷”二字) 第一部分人格权 一、人格权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2、姓名权 3、肖像权 4、名誉权 5、荣誉权 6、隐私权 7、婚姻自主权 8、人身自由权 9、一般人格权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 二、婚姻家庭 10、婚约财产 11、离婚 12、离婚后财产 13、离婚后损害责任 14、婚姻无效 15、撤销婚姻 16、夫妻财产约定 17、同居关系 (1)同居关系析产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 18、抚养 (1)抚养费 (2)变更抚养关系 19、扶养 (1)扶养费 (2)变更扶养关系 20、赡养 (1)赡养费 (2)变更赡养关系 21、收养关系 (1)确认收养关系 (2)解除收养关系

22、监护权 23、探望权 24、分家析产 三、继承 25、法定继承 (1)转继承 (2)代位继承 26、遗嘱继承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 28、遗赠 29、遗赠扶养协议 第三部分物权 四、不动产登记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 五、物权保护 32、物权确认 (1)所有权确认 (2)用益物权确认 (3)担保物权确认 33、返还原物 34、排除妨害 35、消除危险 36、修理、重作、更换 37、恢复原状 38、财产损害赔偿 六、所有权 39、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 40、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1)业主专有权 (2)业主共有权 (3)车位 (4)车库 41、业主撤销权 42、业主知情权 43、遗失物返还 44、漂流物返还 45、埋藏物返还 46、隐藏物返还 47、相邻关系 (1)相邻用水、排水 (2)相邻通行 (3)相邻土地、建筑物利用关系(4)相邻通风

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全文.doc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全文) 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全文) 时间:2017-05-31 11:23:04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c*m 方婷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有哪些规定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欢迎阅读! 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全文 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11、离婚纠纷12、离婚后财产纠纷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14、婚姻无效纠纷15、撤销婚姻纠纷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17、同居关系纠纷(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8、抚养纠纷(1)抚养费纠纷(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19、扶养纠纷(1)扶养费纠纷(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20、赡养纠纷(1)赡养费纠纷(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21、收养关系纠纷(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22、监护权纠纷23、探望权纠纷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1)转继承纠纷(2)代位继承纠纷26、遗嘱继承纠纷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28、遗赠纠纷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2017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2019民事案由规定共40页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文字号】法〔2011〕41号 【颁布时间】2011-2-18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1、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2)用益物权确认纠纷 (3)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20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20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 (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 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1、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责任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责任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2)用益物权确认纠纷 (3)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33、返还原物纠纷

34、排除妨害纠纷 35、消除危险纠纷 36、修理、重作、更换纠纷 37、恢复原状纠纷 38、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六、所有权纠纷 39、侵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 40、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 (1)业主专有权纠纷 (2)业主共有权纠纷 (3)车位纠纷 (4)车库纠纷 41、业主撤销权纠纷 42、业主知情权纠纷 43、遗失物返还纠纷 44、漂流物返还纠纷 45、埋藏物返还纠纷 46、隐藏物返还纠纷 47、相邻关系纠纷 (1)相邻用水、排水纠纷 (2)相邻通行纠纷 (3)相邻土地、建筑物利用关系纠纷 (4)相邻通风纠纷 (5)相邻采光、日照纠纷 (6)相邻污染侵害纠纷 (7)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 48、共有纠纷 (1)共有权确认纠纷 (2)共有物分割纠纷

民事案件立案案由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08〕11号 【发布日期】2008-02-04 【生效日期】2008-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法发〔2008〕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已于2007年10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同时废止。现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我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新的民事法律的施行,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民事案由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特别是物权法施行后,迫切需要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修订,增补物权类纠纷案件案由。根据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现就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认真学习掌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建立科学、完善的民事案件案由体系,有利于当事人准确选择诉由,有利于人民法院在民事立案和审判中准确确定案件诉讼争点和正确适用法律,有利于提高民事案件司法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对受理案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更好地为审判规范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法院司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二、要坚持统一的民事案件案由的确定标准 民事案件案由应当依据当事人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确定。鉴于具体案件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争议的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两个以上,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另外,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 对适用民事特别程序等规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2011最新修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2011]42号

2011最新修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2011]4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 (法[2011]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根据工作需要,对2008年2月4日制发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下简称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了修改,自2011年4 月1日起施行。现将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发布施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保险法、专利法等法律的制定或修订,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民事案件,需要对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已于

焦点可能有多个,争议的标的也可能是多个,为保证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简洁明了,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仍沿用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关于案由的确定标准,即对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则上确定为“法律关系性质”加“纠纷”,一般不再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但是,考虑到当事人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具有复杂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诉争的民事法律关系和便于司法统计,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坚持以法律关系性质作为案由的确定标准的同时,对少部分案由也依据请求权、形成权或者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的标准进行确定,对少部分案由也包含争议焦点、标的物、侵权方式等要素。 对包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适用特别程序案件案由在内的特殊程序民事案件案由,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直接表述。 2、关于案由的体系编排。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以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类型来编排体系,结合现行立法及审判实践,在2008

2019年民事案由大全(最新最全)演示教学

2019年民事案由大全(最新最全)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 决定》 (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 (法〔2018〕34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补充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 (法〔2018〕364号)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情况,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1、平等就业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责任纠纷 14、婚姻无效纠纷 15、撤销婚姻纠纷 16、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7、同居关系纠纷 (1)同居关系析产纠纷(2)同居关系子女抚养纠纷

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20、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21、收养关系纠纷(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2、监护权纠纷 23、探望权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第一部分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姓名权纠纷 、肖像权纠纷 、隐私权纠纷 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婚约财产纠纷 、离婚纠纷 、离婚后财产纠纷 、离婚后损害赔偿纠纷 、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 三、继承纠纷 、法定继承纠纷 第三部分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第四部分债权纠纷 十、合同纠纷 、拍卖合同纠纷 、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 ()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 十一、特殊类型的侵权纠纷 ()大气污染侵权纠纷 、地面、公共场所施工损害赔偿纠纷 、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塌落损害赔偿纠纷 第五部分知识产权纠纷 十四、知识产权合同纠纷 、著作权合同纠纷()著作权转让合同纠纷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纠纷 十六、不正当竞争、垄断纠纷 、仿冒纠纷 第六部分劳动争议、人事争议 第七部分海事海商纠纷 第八部分与铁路运输有关的民事纠纷 、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铁路旅客、行李、包裹运输合同纠纷 第九部分与公司、证券、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第十部分适用特殊程序案件

民事起诉状 原告:杜××,男,××岁,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酒楼经理,住邯郸市××区××城××幢×号。 委托代理人:郭××,邯郸市十力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张××,男,××岁,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公司部门经理,住邯郸市××区××街××号。 被告:王××,女,××岁,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区××街道办事处干部,住址同上。 诉讼请求 .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张××、张××支付违约金万元; .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赔偿经济损失万元; .诉讼费用由二被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年月日,原、被告双方签订房屋租赁协议,约定:被告张××、王××将其位于本市××路号砖混结构三层约平方M的楼房及其附属配电、上下水设施租赁给原告杜××作餐饮、娱乐营业之用,年租金万元,租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原告必须于每年月日前一次性交清全年房租,如推迟天,被告有权收回房屋;原告在租期未满之前,有权将自己经营的酒楼转让他人,但在转让前应告知被告,并在租金不变的情况下,由被告与受让人另行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在租期未满前,被告不得终止协议,不得提高房租,如被告终止协议,赔偿原告年的房租,如原告终止协议,原告所交房租不退,房屋装修部分归被告。 协议签订后,原被告双方依约履行义务。被告将房屋交付给原告,原告一次性向被告支付年租金万元。随后,原告将房屋装修成酒楼经营。年月,租期满一年,原告依约再次支付租金万元。年月日,原告在《××晚报》上刊登转让该酒楼的广告。年元月初,原告将酒楼转让给第三人李××,并在转让前通知被告转让事宜。转让之后,被告拒不按协议约定与受让人李××另行签订租赁协议,并阻挠其经营,致使李××无法经营,被迫于同年月底退出酒楼。 在此期间,原告因被告的违约行为损失租金万元,造成营业损失万元。 鉴于上述事实,原告认为,被告的上述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双方订立的合同约定,给原告造成了经济损失,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根据《合同法》第条及《民事诉讼法》第条规定,诉请你院依法秉公裁决。 证人姓名和住址,证据和证据来源 .租赁协议原件; .原告付款凭证; .被告阻挠经营的说明材料。 此致 邯郸市邯山区人民法院 起诉人:杜×× 年月日 附: .本状副本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二章受案范围

(word完整版)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民事案由规定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民事案由规定全文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如下: 第一部分 人格权纠纷 一、人格权纠纷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3)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4)水上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5)航空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6)航空器对地、水面上第三人损害赔偿纠纷 (7)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2、姓名权纠纷 3、肖像权纠纷 4、名誉权纠纷 5、荣誉权纠纷 6、隐私权纠纷 7、婚姻自主权纠纷 8、人身自由权纠纷 9、一般人格权纠纷 第二部分 婚姻家庭、继承纠纷 二、婚姻家庭纠纷 10、婚约财产纠纷 11、离婚纠纷 12、离婚后财产纠纷 13、离婚后损害赔偿纠纷

14、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 15、婚姻无效纠纷 16、撤销婚姻纠纷 17、夫妻财产约定纠纷 18、抚养纠纷 (1)抚养费纠纷 (2)变更抚养关系纠纷 19、扶养纠纷 (1)扶养费纠纷 (2)变更扶养关系纠纷 20、监护权纠纷 21、探望权纠纷 22、赡养纠纷 (1)赡养费纠纷 (2)变更赡养关系纠纷 23、收养关系纠纷 (1)确认收养关系纠纷 (2)解除收养关系纠纷 24、分家析产纠纷 三、继承纠纷 25、法定继承纠纷 (1)转继承纠纷 (2)代位继承纠纷 26、遗嘱继承纠纷 27、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28、遗赠纠纷 29、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第三部分 物权纠纷 四、不动产登记纠纷 30、异议登记不当损害赔偿纠纷 31、虚假登记损害赔偿纠纷 五、物权保护纠纷 32、物权确认纠纷 (1)所有权确认纠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