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技术标准2014》宣贯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28.38 MB
- 文档页数: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JTG B01-2014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实施日期:20**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告第51号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现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其英文版和法文版同时废止。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
标准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运输部,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负责。
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函告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地址:**市**大街**号,邮政编码:**,以便修订时研用。
特此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4年9月30日前言为适应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初以交公便字[2011]3号通知,安排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03版)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同时得到各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本次《标准》修订工作,系统总结了《标准》03版施行以来我国公路建设的经验,在充分吸收近年来公路行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13项专题支撑科研项目,并参考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
《标准》修订工作始终坚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标准化工作方针,全面体现“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要求,坚持“先进理念、系统管理、经济可靠、有效实施”工作原则,并结合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在强调安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突出公路及其设施的功能在确定技术标准和指标中的主导作用。
1.引言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指为了规范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工程质量,保障公路项目的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其中,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我国公路交通行业颁布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2.标准概述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共分为9个部分,分别是总则、工程地基和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管理和工程检测。
这些部分涵盖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定,在公路工程建设实践中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3.标准内容(1)总则部分主要包括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范围、术语和定义、标准的适用性、引用标准以及标准的更新和修订等内容。
(2)工程地基和路基部分主要包括了路基工程的技术要求、地基处理和加固、路基填筑、路基防护等内容,是公路工程建设的基础。
(3)路面工程部分主要包括了各种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和施工要求、路面材料的选用、路面平整度和纵横坡等内容,直接关系到公路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桥涵工程部分主要包括了桥梁和涵洞的设计和施工要求、桥梁材料和构件的使用、桥梁防水、防腐和抗震等内容,对公路跨河和跨隧道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5)隧道工程部分主要包括了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要求、隧道洞内的照明、通风和排水、隧道衬砌和防治渗水等内容,是山区和城市地下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6)交通工程部分主要包括了公路的横断面设计、交叉口和匝道的布置、路口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的设置等内容,对交通流畅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安全设施部分主要包括了公路护栏、标志、标线、反光镜、警示柱和监控设施的设置要求、安全岛和交叉口排水设施等内容,直接保障了公路行车的安全。
(8)工程管理部分主要包括了工程施工组织、进度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等内容,是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的重要保障。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JTG F30-20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宣贯学习记录
本标准代替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2014年4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及其英文版同时废止,更新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了对再生粗集料、玄武岩纤维及合成纤维、硅酮及橡胶沥青填缝料、夹层与封层材料等的质量要求。
2.增加了隧道、收费广场和服务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技术,增加了混凝土路缘石、路肩石、浅蝶形排水沟、护栏的滑模铺筑技术、质量和检验要求。
3.增加了水泥混凝土砌块路面的施工技术、质量和检验要求。
4.根据原规范颁布以来所积累的成熟施工经验,对部分工艺细节进行了修改完善。
5.取消了我国目前不再使用的轨道摊铺机铺筑、真空吸水工艺等技术内容。
6.删去原规范第12章安全生产及施工环保,将有实质性要求的内容编入相关章节。
为帮助广大读者理解与应用该细则,编写组还编写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实施手册》,对细则条文进行了解释,对其应用加以指导,并补充了基层施工等工程中需要用到的资料。
源-于-网-络-收-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学习交流材料2015年3月23日至25日,第四期2014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宣贯培训在合肥开班,培训主要针对新版标准的修订背景、编写原则、基本思路、重难点内容、新旧规范对比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技术管理处李春风处长和我国勘察设计大师霍明院长领衔主讲,廖朝华等主要编写人分章节进行重点讲解,使参加培训的人员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现将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问答的形式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新建、在建项目如何执行2014版标准?应按照交办公路[2015]5号的要求执行新版标准:1、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报交通运输部或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宜按照新《标准》执行;5月1日起报送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按照新《标准》执行。
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或相关部门负责审批、核准的项目也按此时间执行。
2、2015年1月1日至7月31日,报交通运输部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宜按照新《标准》执行;8月1日起报批的初步设计文件,必须按照新《标准》执行。
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或相关部门负责审批、核准的项目也按此时间执行。
3、同一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原则上按照初步设计标准执行。
2016年1月1日以后报批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必须按照新《标准》执行。
4、凡2015年3月1日前签定施工合同的项目,其路基压实度抽检和评定可按施工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
如合同约定执行老标准,实施中执行新《标准》,应由项目法人与承包人依据施工合同进行协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工程变更审批手续。
5、凡2015年3月1日起签定施工合同的项目,一律按新《标准》执行。
已出售招标文件且招标文件执行老标准的,在投标截止期前,项目法人应通过补遗书形式对招标文件相应部分进行修改。
已开标但尚未签定施工合同的,项目法人应与投标人协商,按新《标准》签定施工合同。
二、2014版标准最重要理念转变是什么?新版标准最重要的理念转变就是:公路功能决定技术等级的选用。
标准解读Interpretations of Standards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发展的沿革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从1951年首次发布以来,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内,经过了8次修订,2014年9月30日由交通运输部发布第51号公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修订后的新《标准》,对于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发展,构建完善合理的路网结构,完善“两个公路体系”建设,提高公路网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新《标准》的地位新《标准》处于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标准金字塔体系的最顶端,不仅是公路从路线总体、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工程与沿线设施等各相关专业标准、规范、细则、规程的统领者,也是各相关专业标准规范共同的核心基础。
它从控制建设规模、保障行车安全两个重点角度,勾勒出了我国一定时期内的各级公路的宏观轮廓和基本安全条件。
作为我国公路行业的“龙头性标准规范”,在历次标准制修订中,均及时吸纳相关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国公路整体公路网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体现出了国家和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政策导向。
3 修订工作过程根据交通运输部2011年3月下发的《2011年度标准规范修订项目准备工作通知》的安排,《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版)修订工作于同年4月份正式启动。
修订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加。
新《标准》修订共历时约3年半时间,主要完成并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全国系统大范围调研、典型项目实地考察、专项调研、国内外对比分析、资料收集,开展配套专题研究(共13个专题),并通过了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总校稿等4个不同层面的验收和审查。
4 修订指导思想新《标准》修订主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统筹考虑人、车、路、环境和资源;——总结经验和教训、吸收科研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和技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国外结合;——建立与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相适应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为建立高效、安全、绿色、畅通的公路交通网,满足公路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