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基试题

中基试题

中基试题
中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

A 恐则气下

B 悲则气消

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 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谷气

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 B尿 C粪 D呕吐物 E呼气

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

10.肾在液为:

A涎 B唾 C尿 D泪 E涕

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 风邪

B 暑邪

C 燥邪

D 火邪

E 寒邪

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木克土

B.火生土

C.金生水

D.金克木

E.水克木

1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心 B肝 C 脾 D肺 E肾

1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冲、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

E督、冲、跷

1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A头后部 B侧头部 C头顶部 D前额部 E全头部

20.脾之华在:

A毛 B唇 C发 D 面 E爪

2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 C脉 D冲脉 E任脉

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 E心与肾

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A脾 B小肠 C胃 D大肠 E三焦

2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

2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标 E以上均不是

2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A 肾 B肝 C肺 D心 E脾

2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A贲门 B阑门 C魄门 D幽门 E吸门

2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2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A虚中夹实 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 E虚证

3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A反治 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最佳答案)

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

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

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

A制其所胜 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 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

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

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损者益之

5.过劳包括:

A 劳力过度

B 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

D 安逸过度

E 饮酒过度

6.胆又称为:

A 中精之府

B 孤府

C 清净之府

D 中正之官

E 元神之府7.营气的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 B调控体温 C温煦脏腑 D抗御外邪 E营养全身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

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B直接影响内脏 C发为情志病证

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主动 B收引 C凝滞 D重浊 E为阴邪,易伤阳气1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 血虚

B 血瘀

C 出血

D 水停

E 津泄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3.张从正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4.脾属阴土,故喜润而恶燥;胃属阳土,故喜燥而恶湿。

5.“益火补土法”,目前临床上多指温心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6.寒性收引,指寒邪伤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7.“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即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一种病理改变。8.临床见肌肉消瘦、四肢运动无力,主要责之于肝气血不足。

9.“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其原理在于膀胱能贮尿排尿。

10.六淫致病,易合邪伤人,多自肌表、口鼻而侵入。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阴阳

2.藏象

3.格阳

4.经络

5.通因通用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营气和卫气有何异同?

2.肺主宣发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六.论述题(每题6分,共18分)

1.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2."如何理解“津血同源”和“血汗同源”?有何临床意义?

3.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按试题顺序排列)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A

2 A 3C 4B 5C 6D 7C 8D 9C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E 17E 18C 19B 20B

21C 22D 23C 24D 25B 26E 27D 28A 29C 3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BCE

2 ACE

3 AB

4 BD

5 ABC

6 ACD

7 AE

8 BCDE

9 BCE 10 ABCDE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 3× 4× 5× 6√ 7× 8× 9× 10√

四.名词解释

1、阴阳:是对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3、格阳:又称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5、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实证。

五.简答题

1.答:同: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异: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剽疾滑利,易于流行;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营属阴,卫属阳。

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气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2.答:(1)呼出体内浊气。(2)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3)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3.①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行痹的关节的

疼痛游走不定。

②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发病时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等。六.论述题

1.答:(1)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共司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

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协调。

②胃主通降,脾主升清,升降相因。

③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燥湿相济。

(3)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反之,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答: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同时,津液能变化为血液,血液也可以变

化为津液,二者互相转化。故曰“津血同源”。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伤津液,津液伤损则血液必虚,故曰“血汗同源”。临床意义:如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大量渗入于脉内,则形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若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

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3.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四点:

1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如湿病面垢多眵,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2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

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3 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一)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A.暑邪

B.热邪

C.痰饮

D.瘀血

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A.浮脉

B.洪脉

C.弦脉

D.缓脉

25.肺的生理特性是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

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

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30.肾所藏之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

A.心的行血功能

B.脾的运化功能

C.肾的纳气功能

D.肝的疏泄功能

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

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

A.喜

B.怒

C.悲

D.惊

E.恐

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

C.维持气血运行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

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

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

E.攻补兼施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

38.奇恒之腑包括

A.脑

B.筋

C.脉

D.骨

E.髓

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

A.五气化火

B.五志化火

C.命门之火

D.少火

E.壮火

第二部分(主观题,共60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41.广义的神,是指___________。

42.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43.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44.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_____________可致发枯、脱落。

45.实证,是指__________的一种病理反映。

46.寒邪____________称为中寒。

47.中医认识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这种方法称之为____________。

48.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____________。

49.小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

50.瘀血所致的疼痛,性质一般多为_____________。

51.肾精化生血,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的作用实现的。

52.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53.肺主行水

54.心肾相交

55.气机、气化

56.塞因塞用

57.因人制宜

58.同病异治

五、问答题(共30分)

59.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如何?(7分)

60.试述元气、宗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7分)

61.如何认识肾主水的生理功能?(8分)

62.试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A

5.B

6.C

7.D

8.B

9.D 10.C 11.B 12.C 13.D 14.B

15.D 16.C 17.C 18.A 19.C 20.C 21.D 22.A 23.C 24.C 25.B 26.B

27.B 28.C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31.CE 32.ABD 33.BD 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

三、填空题

41.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42.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43.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

44.肾精不足

45.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46.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47.辨证(审证)求因

48.气机紊乱

49.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50.刺痛

51.骨髓和肝脏

52.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

四、词语解释题

53.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54.心位居于上,属阳,主火,主动;肾位居于下,属阴,主水,主静。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上下、水火、动静、阴阳相济,协调平衡,构成了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55.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气化。

56.属于反治法。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的病症。

57.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58.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五、问答题

59.①纳运协调:

②升降相因:

③燥湿相济:

60.元气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宗气①生成:

②分布:

③功能:

61.①肾主水的概念:

②肾主水的生理作用:

肾的气化,分清泌浊,司开合等水液代谢过程

③病理变化:

肾主水功能失常的主要病变(症状)

62.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④湿性趋下:

(以上均应联系病症叙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温病学理论源于:

A.《伤寒论》 B.《温疫论》 C.《神农本草经》 D.《诸病源候论》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

A.相生 B.相克 C.制化 D.乘侮

4.精汁是指:

A.精液 B.髓液 C.肠液 D.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户门 B.吸门 C.飞门 D.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后天与先天方面 B.性状与分布方面 C.生化与运行方面 D.功能与结构方面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别络 D.皮部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何经的起点相接:

A.手少阳经 B.手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手太阴经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

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吐血、咯血 D.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

A.气 B.血 C.筋 D.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2—5个正确答案,将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肝与脾 D.肝与肾 E.心与肝

2.三焦的功能是:

A.通行营气 B.宣散卫气 C.通行元气 D.津液通道 E.决渎行水

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

A.胸胁胀满 B.头目眩晕 C.两乳胀痛 D.少腹胀满 E.面红目赤

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痰 B.饮 C.湿 D.气喘 E.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

A.肾经 B.胆经 C.胃经 D.脾经 E.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

A.肺 B.膀胱 C.三焦 D.脾 E.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

A.气滞 B.气逆 C.气虚 D.气闭 E.气脱

9.下列哪些属于伤津为主的表现:

A.口渴引饮 B.形瘦肉脱 C.口鼻干燥 D.目陷螺瘪 E.口干舌燥而不引饮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

A.阳盛之体 B.阴盛之体 C.阳虚之体 D.阴虚之体 E.气虚之体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________的异同,而是着眼于________的区别。

2.《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________,物极谓之_________”。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_______、________。

4.《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_________之官,__________出焉”。

5.《素问·逆调论》说:“肾者_______,主_________”。

6.人动则血运于________,人卧则血归于___________。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_______;浊气在上,则生_______”。

8.六腑以________为用,腑病以________为补。

9.肝其华在_______,其充在________。

10.《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________之,血主_______之”。

11.气为血之_______,血为气之________。

12.阳脉之海是_______脉,阴脉之海是_______脉。

13.《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_______,实则_______”。

14.惊则气______,伤_____脏。

15.《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________,久行伤_______”。

16.暑邪纯属_______邪,无_______暑之说。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______肿满,皆属于______”。

18.《素问·通评虚实论》说:“________则实,_______则虚”。

19.女子胞又称_______,即是________。

20.急则治其_______,缓则治其______。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x”。)

1.温病的三焦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创立的。

2.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3.属于木的有:冬、风、生、青、酸、肝、胆、悲、汗、哭。

4. 冲、任二脉的盛衰,受天癸的调节。

5.肾阳虚损,气化无权,既可致便秘,又可致泄泻。

6.心气是完成主血脉功能的唯一条件。

7.脾统血和肝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8.血虚和肾精亏损均表现为阴虚证候。

9.温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季。

10.一般认为肾阴即张景岳所说的命门之水。

五、名词术语解释 (每小题3分,共24分)

1.反治 2.百骸 3.中精之府 4.四海 5.虚里 6.气脱 7.虚邪 8.经气

六、论述题 (共26分)

1.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10分)

2.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0分)

3.何谓血液?血液是如何生成的?(6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一)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C 7.C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CDE 3.ABC 4.ACD 5.ABCE 6.ACDE 7.ABCDE 8.ABDE 9.ACD 10.BC

三、填空题

1.病病机 2.化变 3.抑强扶弱 4.仓廪五味 5.水脏津液 6.诸经肝脏 7.飧泄瞋胀 8.通通9.爪筋 10.煦濡 11.帅母 12.督任 13.悲笑不休 14.乱肾 15.骨筋 16.外内 17.湿脾 18.邪气盛精气夺 19.胞宫子宫 20.标本

四、判断题

1.x 2.√ 3.x 4.√ 5.√ 6.x 7.√ 8.x 9.x 10.√

五、名词术语解释

1.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1分)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1分)此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1分)

2.骸,骨骼的泛称。(1分)百骸,泛指全身骨骼。(2分)

3.即胆。(1.5分)胆内贮藏胆汁,(0.5分)是由肝的精气分泌而来,(0.5分)又称为精汁,(0.5分)故有中精之府之称。

4.脑为髓海,(0.7分)胃为水谷之海,(0.7分)膻中为气海,(0.8分)冲脉为血海。(0.8分)

5.又名胃之大络,(1分)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1分)临床可据其处的搏动状况测知宗气的盛衰。(1分)

6.由于正不敌邪,(0.7分)或正气持续虚弱,(0.7分)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0.8分)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0.8分)

7.(1)致病邪气的通称。(1分)因邪气乘虚而人,故名。(0.5分)(2)五邪之一(0.5分)(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1分)

8.(1)指经络的功能活动。(1.5分)(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1分)又称脉气。(0.5分)

六、论述题

1.二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1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2分)正常宣发为正常肃降提供了条件;正常的肃降又为宣发的正常打下了基础。(1分)此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肺气能宣能降,能吸清,能呼浊,保证了呼吸运动的进行。(1.5分)若宣降失常,则清气吸入困难,浊气排出障碍,可致胸闷、咳嗽。(0.5分)(2)肺气宣,使津气布散于皮毛,令皮毛润泽光亮;肺气降,水津下布全身,以滋润濡养机体。(2分)(3)肺气宣发,精微得以布散,浊气得以排出,汗液排泄正常;肺气肃降,清气下纳,水液下行,无水湿痰浊之患,维持着肺的清肃之性。(2分)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分)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0.5分)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0.5分)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0.5分)(2)风性善行而数变。(2分)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如风痹证……。(0.5分)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0.5分)(3)风为百病之长。(2分)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1分)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0.5分)

3、血液,指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1分)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分)

生成:血的生成与脾胃、肾、肺、心有关。(1分)血由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和津液所组成,(0.5分)则脾胃为生血之源。(0.5分)营气和津液上注于肺脉,经过肺气和心阳的气化而生成血。(1分)肾藏精,精是生成血的原始物质。(0.5分)肝藏血,必赖肾精充养而旺盛,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转化关系。(0.5分)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

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

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 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中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练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 4.病 5.证 6.症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简答题: 1.简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2.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3.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怎样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藏 4.五行 5.五行相生 6.五行相克 7.五行制化 8.五行相乘9.五行相侮 10.母病及子 11.子病及母 12.滋水涵木13.培土生金法 14.益火补土法 15.金水相生法 16.抑木扶土法17.培土制水法 18.佐金平木法 19.泻南补北法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与互用? 3.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4.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5.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7.依据五行相克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8.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9.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侮的原因是什么?10.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11.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问答题: 1.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2.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3.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 第二章藏象 名词解释: 1.藏象 2.肾精 3.肾气 4.肾主纳气 5.肝主疏泄 6.心主血脉 7.心藏神 8.神 9.肺朝百脉 10.肺主行水 11.肺主治节 12.肺为华盖 13.气门 14.后天之本 15.脾主统血 16.先天之本 17.肾藏精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09级中专护理班中医期末试题

09级中专护理班中基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A型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4、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5、心其华在面的道理是 A、心在志为喜,喜笑容易显现在面部 B、心主神志,心之所想易反应在面部 C、心为火脏,其性炎上 D、心主血脉,面部血脉丰富,易反应心之变化 6.有“阴脉之海”称号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7.有“诸阳之会”称号的是指 A、头 B、手 C、足 D、胸 8.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阳,从 A、手走头 B、头走足 C、足走手 D、脏走手 9.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火邪 10.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风 B、暑 C、湿 D、暑 11.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 A、气血的相互关系 B、经脉的相互连接 C、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D、以上都不是 12.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A、有助于元气的生成 B、有助于宣发肺气 C、有助于固摄精气 D、有助于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13.下列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 B、女子胞 C、膻中 D、肾 14.与肝主疏泄关系最不密切的生理现象是 A、气的升降出入 B、情志的调畅 C、饮食物的消化 D、腠理的开张 15、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中基试题及答案

中基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题2分) 1、 2、 3、 4、 5、 (二)填空题(共20分,每题2分) 1.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后世称“四大 经典”它们是、、、 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和 3.金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4.引起相侮的原因是和 5.《尚书·洪范》中说:“木曰”,“土爰 6.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六腑的共同特点是 7.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8.胆为之府,又称 9.脾胃为之本,气血之源。 10.五行归类中与肾同类的五味、五色是。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 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或多选不得分,共30分,每题2分) 1.宗气是由与相结合,聚于胸中而生成 2.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震亨 D、李东垣 4.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了( )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 C、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统一性 D、以上都不是 5.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 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B 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 D 6.属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 A、培土生金 B、金水相生 C、益火补土 D 7.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是( ) A、肾实泻肺 B、肝实泻脾 C、心实泻肝 D 8.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培土制水 B、引火归原 C、扶土抑木 D、佐金平木 9.属于阴的症状是( ) A、声高气粗 B、多言躁动 C、舌苔黄糙D 10.气机的基本形式是( ) A、升降沉浮 B、升降出入 C、升清降浊D 11.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 A、外寒 B、内寒 C、伤寒D 12.正气是指( ) A、康复能力 B、致病因素 C、六气D 13.下列何项为反治法( ) A、用寒远寒 B、通因通用 C、阳病治阴D 14.以“标”与“本”相对而言,下述何项为错( ) 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C、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D 15.脘腹冷痛,或绞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此表现由于( ) A、气滞所致疼痛 B、瘀血所致疼痛 C、湿性粘滞重浊D (四)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后面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面划线 并改正。共10分,每题1分) 1.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2.心为阴中之阴脏,肺为阴中之阳脏()。 3.以药物五味分阴阳,则辛、甘、淡属阴( ),酸、苦、咸属阳( ) 4.肝病传脾,为木克土( );“木火刑金”,为木乘金( ) 5.风、火、湿邪属阴(),燥、热、暑、寒邪属阳()。 6.脾喜燥恶湿,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以升为健() 7.手太阴肺经从手走头( ),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 ) 8.督脉起于胞中( ),为“阴脉之海”。( ) 9.木为水之子(),金为木之所胜()。 10.标与本的概念是固定不变的( ),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五)简答题〖(回答应简明扼要,符合题意要求。30分)。

中基思考题2-4分析

一、单选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D.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3.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4.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A.血液的营养 B.津液的滋润 C.水谷精微的充养 D.肾中精气的充盈 E.心血的充盈 5.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6.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7.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A.肾阳虚衰 B.肾阴亏乏 C.命门虚寒 D.肾精亏损 E.肾气不固 8.“水脏”是指: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9.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气 B.纳气 C.调气 D.载气 E.行气 10.与脑髓充盈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肝 11.主司二便的脏是: A.肾 B.脾 C.小肠 D.大肠 E.肺 12.“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13.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液 B.运化水湿 C.运化水谷 D.运化水谷和水液 E.化生血液 14.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15.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人以水谷为本 D.脾为后天之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16.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心主血脉功能 B.肾主骨的功能 C.脾运化功能 D.肺主气的功能 E.肝主筋的功能 17.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 A.气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推动作用 D.气的卫外作用 E.气的防御作用

运筹学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运筹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你认为题中描述的内容为正确者,在题尾括号内写“√”,错误者写“×”。) 1. 图解法提供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通用方法。( ) 2. 用单纯形法求解一般线性规划时,当目标函数求最小值时,若所有的检验数C j-Z j ≥0,则问题达到最优。( ) 3. 在单纯形表中,基变量对应的系数矩阵往往为单位矩阵。( ) 4. 满足线性规划问题所有约束条件的解称为基本可行解。( ) 5.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基变量和非基变量的个数是固定的。( ) 6. 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总是与原问题目标函数相等。( ) 7. 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 8. 运输问题的可行解中基变量的个数一定遵循m+n-1的规则。( ) 9. 指派问题的解中基变量的个数为m+n。( ) 10. 网络最短路径是指从网络起点至终点的一条权和最小的路线。( ) 11. 网络最大流量是网络起点至终点的一条增流链上的最大流量。( ) 12. 工程计划网络中的关键路线上事项的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往往不相等。( ) 13. 在确定性存贮模型中不许缺货的条件下,当费用项目相同时,生产模型的间隔时间比订购模型的间隔时间长。( ) 14. 单目标决策时,用不同方法确定的最佳方案往往是一致的。( ) 15. 动态规划中运用图解法的顺推方法和网络最短路径的标号法上是一致的。 ( ) 三、填空题 1. 图的组成要素;。 2. 求最小树的方法有、。 3. 线性规划解的情形有、、、。 4. 求解指派问题的方法是。 5. 按决策环境分类,将决策问题分为、、。 6. 树连通,但不存在。 1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基试题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 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专业: 班级: 、藏象: 2、肺主治节: 3、中精之府: 4、络脉: 5、津血同源: 6、六淫: 7、七情内伤: 8、阴中求阳: 、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2分,共2 0分)

7、十五别络的组成,系由 之大络所组成。 8、以阴阳消长关系言之,阴胜则 ,阳虚则 9、引起五行相乘的原因: ①、 _②、 10、木为 之母, 为土之子。 9、滋水涵木: 1 0 、热因热用: 、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2、气机基本形式为 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 4、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 气的生理效应称为肾阴。 作用的肾中精 5、以目与脏腑的关系而言,目与 的关系最为密切。 皆有关,但与 6、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一般概括为 ,其关系失调则称之为 之别络,以及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A/B/C/D 四个备选 答案中,选择1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将该答案的字母填 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共15分) 1、金元四大家中“攻下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 、刘完素 B 、张从正 C 、李东垣 2、循行于脉中具有“精纯柔和”特性的气,系指( 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3、人体血液循行,主要依赖于脏腑的何项功能 ?( A 、心主血脉 B 、肺朝百脉 C 、肝主藏血 D 、脾主统血 A 、心 B 、肺 C 、脾 D 、肾 5、“后天之本”,系指 ( ) A 、肺 B 、脾 C 、肾 D 、肝 6、“肾主纳气”之 “气” ,系指摄纳( ) A 、水谷精气 B 、肺气 C 、宗气 D 、清气 7、“阳病治阴”之“阳 病 ”,其证候为 ( ) A 、实热证 B 、虚寒证 C 、虚热证 D 、实寒证 8、以五脏与五官的对应关系言之,肺之官为 ( ) A>B B 、鼻 C 、口 D 、耳 9、“筋之余”系指 ( ) A 、齿 B 、发 C 、爪 D 、骨 10、髓海,系指 ( ) A 、骨 B 、肾 C 、脑 D 、膻中 ) ( ) 4、机体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以何脏功能最为重要 ?( D 、朱丹溪 ) D 、卫气 1 1、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 、手太阴肺经 B 、手少阴心经 C 、手厥阴心包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中基试卷C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3 年月日专业年级姓名学号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 1、为中药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2、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叔和 D、巢元方 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滋润 B、凝聚 C、抑制 D、推动 4、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互根互用 5、气概念的产生源出于古代的() A、水地说 B、云气说 C、元气说 D、太极说 6、自然界云、雾、雷、电产生的内在依据是() A、阴阳制约 B、阴阳交感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7、下列属五行关系异常的变化是() A、五行相克 B、五行相生 C、五行制化 D、母子相及 8、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 A、心病 B、脾病 C、肾病 D、肝病 9、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是气的哪项功能减弱() A、温煦与凉润作用 B、推动与调控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10、聚于胸中的气是()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真气 11、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精 C、津液 D、营气 12、临床治疗血虚病证,一般应配伍使用() A、补气药 B、行气药 C、降气药 D、理气药 13、下列不属津液范畴的是() A、涕 B、泪 C、肠液 D、痰饮 14、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冲任的调节 C、脾气健运 D、肝主疏泄 15、藏象学说研究的中心是()

【精品】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基试题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藏象: 2、肺主治节: 3、中精之府: 4、络脉: 5、津血同源: 6、六淫: 7、七情内伤:

8、阴中求阳: 9、滋水涵木: 10、热因热用: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2、气机基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肾中精 气的生理效应称为肾阴。

5、以目与脏腑的关系而言,目与______________皆有关,但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最为密切. 6、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一般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其关系失调则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 7、十五别络的组成,系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别络,以及___________之大络所组成。 8、以阴阳消长关系言之,阴胜则______________,阳虚则________________。9、引起五行相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中基练习题汇总

一、单选题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3.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失调 4.五色中属水的是:() A青B黄C白D黑 5.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这种情况称为()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土D土虚木乘 6.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 A调节情志B主神志C主藏血D主统血 7.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肺主气功能B心主血脉的功能C肾主藏精的功能 D脾主运化的功能 8.脾在志为() A喜B怒C思D忧 9.肾开窍于() A耳B目C口D鼻 10.哪两脏正常关系称“水火既济”() A心与肺B心与脾C心与肝D心与肾 11.下列哪一脏腑属表里关系() A心与心包B肺与小肠C肝与三焦D肾与膀胱 12.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精B气C血D津液 13.营气分布在() A胸中B脉内C中焦D以上都不是 14.脾的经脉名称是() A手太阴B足阳明C足太阴D手厥阴 15.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B从手走胸C从手走头D从头走足 16.称为“十二脉之海”的经脉是() 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 17.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B病程缠绵C伤肺耗津D易致肿疡 18.怒伤() A心B肝C肺D脾

19.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 20.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 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21.下列既能固表止汗,又能益气除热的药物是() A麻黄根B五味子C浮小麦D山茱萸E金樱子 22.治疗肝肾阴虚诸证,宜选用的药物是() A熟地B当归C白芍D阿胶E龙眼肉 23.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 A柴胡B辛夷C升麻D生姜E白芷 24.下列既能平肝潜阳,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A石决明B代赭石C磁石D珍珠母E牡蛎 25.下列具有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作用的药物是() A蜈蚣B全蝎C地龙D僵蚕E白花蛇 26.朱砂内服的用量是() A15-30g B10-15g C1-3g D1.5-3g E0.1-0.5g 27.下列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的药物是() A诃子B五味子C乌梅D五倍子E决明子 28.我国现存最早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B《嘉佑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 29.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肝熄风,又能化痰开窍的药物是() A牛黄B龙骨C石膏D牡蛎E磁石 30.素有“伤科要药”之称的药物是() A大蓟B艾叶C三七D花蕊石E棕榈炭 31..下列既可祛风湿,强筋骨,又能补肾安胎的药物是() A巴戟天B杜仲C豨莶草D秦艽E桑寄生 32.紫菀具有的功效是() A清肺化痰,止咳B温肺化饮,平喘C敛肺止咳,平喘D润肺化痰,止咳E宣肺止咳,平喘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中医基础理论(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基课程试卷(2).doc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2 (命题教师: 试卷编号: 审核人: ) 适用专业 中西医临床、中西医全科、医疗保险、医学美容 考试班级 考生姓名 学号 班级 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一) 单项选择题 (答题说明: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两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 A. 气候的寒温 B. 光线的明暗 C. 自然界的水火

D. 日光的向背 E. 性别的雌雄 3.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4.“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 阴阳互根 C. 阴阳对立 D. 阴阳消长 E. 阴阳转化5. 下列哪项不属于阳的症状? A.谵语狂妄 B. 口渴喜饮 C. 面色晦暗 D. 身热躁动 E. 脉数有力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肝的所不胜是: A. 肺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 相乘 C. 子病犯母 D. 相侮 E. 以上均非 8.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 滋水涵木 C. 金水相生 D. 佐金平木 E. 益火补土 9. 根据五行归类,面见青色,脉见弦象的是: A. 肝病 B. 心病 C. 脾病 D. 肺病 E. 肾病 10.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 以上均非 11. 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 脑 B. 心 C. 五脏 D. 经络 E. 肾 12. 与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相关脏为: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13.促进机体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是: A. 肾精 B. 天癸 C. 肾气 D. 元气 E.气血 14. 在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方面有密切关系的两脏是: A. 心与脾 B. 心与肾 C. 脾与肾 D. 肝与肾 E. 肝与脾 15. 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 户门 B. 吸门 C. 飞门 D. 气门 E. 魄门 16. 临床上利小便实大便的理论依据为: A.脾的运化功能 B.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C. 小肠化物功能D.小肠的主受盛功能 E.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17.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 A.心肺俱虚 B.心肝血虚 C.心脾两虚 D.心肾不交 E.肝脾不和 18. 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 A. 谷气 B. 宗气 C. 脾气 D. 卫气 E. 营气 1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 A. 气随津液而丢失 B. 津气两虚 C.气虚无力 D. 津液精血不足 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 20.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中基复习题

绪论 一、单选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奠定了望、闻、问、切诊断方法的现存最早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 《景岳全书》 C.《脉经》 D.《黄帝内经》 E.《望诊遵经》 2.下列哪项属“体征” A.耳鸣 B.头痛 C.舌苔黄 D.腹胀 E.胸闷 二、多选题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 A.整体审察 B.见微知著 C.动态观察 D.四诊合参 E. 病证结合 2.下列属于证名的是( ) A.痰热蕴肺 B.脾失健运 C.膀胱湿热 D.胸闷胁胀 E. 肾阳虚 3.属于诊法内容的有( ) A.望面色 B.切脉 C.问耳目 D.辨证 E.辨病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症状? 2.什么是体征? 四、论述题 试结合临床说明四诊合参的意义? 望诊 一、单选题 1.满面通红多属

A.阴虚证 B.实热证 C.肝胆湿热证 D.戴阳证 E.血瘀证 2.症见目光明亮,顾盼灵活,视物清晰, 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 面色荣润。可判断为 A.得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以上皆是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 A.痫病 B.癫病 C.狂病 D.痉病 E.癔病 4.形胖食少,神疲乏力多为 A.形气有余 B.形盛气虚 C.胃火亢盛 D.阴虚火旺 E.精气衰竭 5.咽喉红肿疼痛,多为 A.脾胃湿热 B.肝肾阴虚 C.肝火上炎 D.肺胃热 甚 E.心火炽盛 6.面色苍白是 A.阳气不足 B.营血亏虚 C.阳气暴脱 D.脾胃气 虚 E.虚阳上越 7.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A.脾虚湿盛 B.寒湿中阻 C.脾胃虚弱 D.湿热内 蕴 E.黄疸 8.目部五脏分属中的风轮是指 A.目眦 B.白睛 C.黑珠 D.眼胞 E.瞳仁 9.下列哪项不属疹的表现 A.色红 B.点小如粟 C.高出皮肤 D.抚之不碍手 E.压之退色 10.面色淡白无华,唇色淡多属 A.气虚 B.血虚 C.阳虚 D.阳虚水泛 E.阳气暴脱 11.小儿惊风多见

6_8章基护试卷答案

基础护理学中期考核试卷(6-8章)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以下关于睡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 A.是知觉的特殊状态 B.是最自然的休息方式 C.是一种周期现象 D.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 E. 对周围环境失去反应能力 2.REM期的睡眠中,以下何种生理表现是不正确的( D ) A.心率增快 B.呼吸加快 C.眼球转动迅速 D.肌力增加 E.血压波动幅度较大 3.新生儿睡眠的需要量是(E ) A.4~5 h/d B.5~6 h/d C.6~9 h/d D.9~12 h/d E. 16~18 h/d. 4.睡眠时的生理、生化变化哪项不符(D ) A.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都暂时减退 B.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力减弱。 C.伴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 D.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 E.机体有大量的激素分泌 5.在REM期的睡眠中,以下何种生理表现是不正确的( E ) A.心率增快 B.呼吸加快 C.眼球转动迅速 D肌力极低 E.基础代率明显降低 6.梦境多出现在睡眠的哪一期( E ) A.NREM第一期 B.NREM第二期 C.NREM第三期 D.NREM第四期 E. REM期 7.住院病人的睡眠特点哪项不符(E ) A.昼夜性节律去同步化 B.睡眠的中断 C.睡眠丧失

D.诱发补偿现象 E.诱发持续睡眠状态 8.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为肌力6级中的哪一级:(C)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9.机体长期不活动对运动系统会产生以下影响,但不包括:(C)A.腰背疼痛 B.关节僵硬 C.腰椎间盘突出 D.骨质疏松 E.全身无力 10.当肢体活动增加时骨骼所发生的改变中,以下正确的是(C)A.骨中无机盐溶解而排出体外 B.骨组织无机盐成分减少 C.骨组织无机盐成分增加 D.骨组织部出现新生的骨质 E.骨质所承受的压力增少 11.肢体活动减少所发生的变化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A.骨中基质变为酸性 B.骨中基质磷酸盐沉淀 C.骨组织无机盐成分增加 D.骨组织部出现新的骨质 E.骨质所承受的压力增加 12.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是指肌肉收缩时(B) A.长度、力均不改变 B.长度不变,力增加 C.长度改变,力不变 D.长度、力均改变 E.伴有关节的活动,长度改变 13.除哪项外均为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D) A. 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B. 抑制细菌代和生长 C. 损害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渗透性 D. 利用潜热使菌体蛋白及酶变性 E. 干扰细菌酶的活性 14.对绿脓杆菌感染的病人用过的物品,其消毒灭菌的步骤是(B) A. 清洁后,用高压蒸汽灭菌 B. 单独灭菌后,再清洁、灭菌 C. 彻底清洗后,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D. 与其他器械先浸泡消毒后,再分别清洁、灭菌 E. 直接采取燃烧法达到灭菌

中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 A 恐则气下 B 悲则气消 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 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营气 B卫气 C宗气 D元气 E谷气 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 B尿 C粪 D呕吐物 E呼气 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 10.肾在液为: A涎 B唾 C尿 D泪 E涕 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 B孔窍 C肌肉 D关节 E血脉 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 风邪 B 暑邪 C 燥邪 D 火邪 E 寒邪 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木克土 B.火生土 C.金生水 D.金克木 E.水克木

中基结业题库+答案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6.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7.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8.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9.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10.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11.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1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13. 奇经八脉的涵义及其总体功能。 .奇经八脉,是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总称(1分)。由于它们的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1分)。总体功能有:①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关系(1分);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1分);③加强了五脏与某些奇恒之腑的联系。 14督脉与任脉在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异同。 在循行部位方面,督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1分)。但督脉行腰背正中线,任脉行腹胸正中线,在上唇系带处相交(1分)。在生理功能方面,督脉与任脉皆与生殖功能相关(1分)。但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调节阳经气血,称为阳脉之海,并与脑髓和肾有一定的联系(1分);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称为阴脉之海,并主司妊娠和胎儿的发育,所谓“任主胞胎”(1分)。 15 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①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属阴的事物也可转化为属阳,如证的阴阳转化(1分);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原有的阴阳属性被淡化,如昼为阳而夜为阴:昼中之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间之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2分);③比较的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不同,春天与冬天比较属阳,但与夏天比较则属阴(1分)。 16 阴阳偏衰的病机、证候及其相应治法。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1分)。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2分)。临床可见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等症。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分)。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1分)。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2分)。临床常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宜补阴抑阳,即所谓“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分 17. 阳偏胜的概念、形成原因、病机发展及其相应治法。 . 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阳气亢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导致原因有:①感受温热阳邪;②感受阴邪而化热;③情志过激而化火;④气滞、血瘀、食积而化热(2分)。病机发展:病初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所谓“阳胜则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阳盛伤阴明显,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虚证,所谓“阳胜则阴病”;若阴气大伤,病由实转虚则发展为虚热证(3 分)。治法:实热证当用“热者寒之”;实热兼阴虚证,当以清热兼滋阴;阴虚内热证,当补阴以制阳,即滋阴清热法,又称“阳病治阴”(3分)。 18 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寒与热,寒属阴而热属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就无所谓寒(3分)。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气属阳而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分)。 19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分)。元气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沿三焦分布全身(1分)。元气的功能:①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分);②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1分)。 20.精的概念内涵。 .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中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同病异治 2.阴阳 3.阴阳交感4.五行5.五行相克 6. 藏象7.神8.腐熟 9.肾不纳气10.肾阴11.精血同源 12.肝肾同源13.乙癸同源 14.津液 15.经络16.十二经筋 17.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对全身阳经气血起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18. 体质 19.辨症求因20.六淫 21.疠气 22.七情23.正气2 4. 内生“五邪”25.亡阳26.格阳27.正治28.反治 29.通因通用30.四海(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31.整体观念 32.辨证论治 33.天癸 二、问答题 1.谈谈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结合例子,谈谈你对中医五脏一体观的理解? 3.谈谈对中医形神一体观的理解? 4.谈谈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6阴阳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7.如何用阴阳归纳药物的性能? 8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则治法? 9.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10.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1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12.简述五脏各自的功能。 1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 14.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 15.为何称“肺为娇脏”? 16.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试述之。 17.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 18.肺主气体现在哪几方面? 19.何谓金破不鸣?(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20.为何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2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 22.怎样理解“精血同源”? 23.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4.肝脏是如何调节血量的? 25.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26.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 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 27.简述六腑各自的功能。 28.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29.试述肺与肾的关系。 30.试述脾与胃的关系。 31.简述元气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32.试述宗气的生成与功能。 33.简述卫气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