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同济大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区段站课程设计

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系

学号: 081251 学生姓名:吴忠伟

指导教师:叶玉玲

完成时间: 2011年1月3日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

1、原始资料

1、 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

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

2、 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

3、 机车交路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机车交录如下

4、 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 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 铁路等级:‖

7、 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

甲 乙丙

甲乙丙本站合计

甲5+11+0+0 3+5+0+0 0+0+2+2 8+16+2+2

乙5+9+0+0 0+5+0+0 0+0+2+2 5+14+2+2

丙3+7+0+0 0+3+0+0 0+0+1+1 3+10+1+1

本站0+0+2+1 0+0+2+2 0+0+1+1 0+0+5+5

合计8+16+2+1 5+14+2+2 3+10+1+1 0+0+5+5 16+40+10+10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列流图如下图所示:Array

8、本站作业车:

货场取(送)两次。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

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

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由该站平均

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

虑机务段和货物取送车及调车机车入段整备。

第二章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车站类型确定

有原始资料得知单线枢纽区段站,到发线有效长850,可确定为横列式。

2、各项设备互相位置的确定

2.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业务运转设备

旅客站房应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其一端应接通机务段,以便必要时更换机车;另一端与牵出线要有直接通路,以便调车机车自牵出线往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到发线与站房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以便将来发展需要。

2.2货物运转设备

货物列车到发线设在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相对应的正线的另一侧并于正线接通。为了方便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从到发场经由牵出线在调车场解体,本站编组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要进行编组并经由经牵出线送往到发场,因此调车场要靠近到发场。调车场与到发场有通路,调车场两端与牵出线相连,两者与驼峰组成整套调车设备。调车场两端还应该与正线相连通,以便在必要时直接由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考虑本站是三方向肩回交路的单线铁路,只设一个到发场,为了方便折角列车作业及到发线的灵活使用,均设置为双进路的到发线。除了正线可以通过超限货物列车以外,在单线区段站上应设有一条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到发线,为了不影响邻线列车运行,这条线应设在靠近调车场位置。

2.3机务设备

因为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所以应设置机务段同时配有机车整备设备。本站是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上,上、下行到发场混用,机车出入段与上、下行两个方向列车到达、出发进路所产生的交叉性质相同,考虑车站远期发展和车站两端咽喉能力的均衡,因此机务段设在站对右。考虑三方向肩回交路,机车出入段的次数较多,为减少货物

列车到发与机车出入段的交叉,在到发场内应设有机车走行线,供下行货物列车本务机车出入段走行用。

2.4货运业务设备

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的货场应设于站房同侧,为了平衡两端咽喉区的负荷,货场设在甲端。货场在站房同侧靠近城镇方便货物搬运,同时避免了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干扰;虽然存在货车取送作业与正线的交叉干扰,但本站取送车次数每昼夜两次比较少,可以利用正线的空闲时间。

2.5车辆设备

根据原始资料设置车辆段和站修所。列车检修所宜设在到发场一侧,靠近运转室。该站列车检修所应该设在站房附近,以便于列检值班员与车站调度员或值班员的工作联系。

站修所要靠近调车场,以缩短扣修车辆的取送行车程。同时站修所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范围以外。

3、第三方向引入位置

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3+5+3+7=18(列);

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为:0+5+0+3=8(列)。

甲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乙丙方向每昼夜的车流大,为了减少折角车流,丙方向从乙端引入。

4、根据以上分析,绘出车站原则性配置

第三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1到发线的数量

由公式N [N +N N N N N ]/2ααα=中中区到区发摘到摘发换算客客+(+++)得:

N 甲=(

5+5+3+3)/2*0.5+(11+9+5+7)*1+(2+2+2+2)/2*2=28

N 乙

=(5+5)/2*0.5+

11+9+3+5

)/2*1+(2+2+2+2)/2*2=24.5

N

=(3+3)/2*2+(5+7+3+5)/2*1+(1+1+1+1)/2*2=15.5 可知左端N 甲=28

有段N 乙+N 丙=40 换算对数=(28+40)/2=34 查表得知到发线数量为6条

1.2客运设备设计

在区段站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每方向应不少于一股,以保证各个方向的旅客列车同时到发,所以设3条客运列车到发线,并设计为双进路,紧靠站台设置。使用中也可用于接发货物列车。

旅客站台除基本站台外,还应设中间站台。 1.3机车走行线

本站为三方向均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该站机务段设在站对右的位置,从甲方向到达本站的货物列车

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入段,往乙、丙方向出发的货物列车机车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出段,乙端调车机车每昼夜需要入段整备,其出入段需要经过机车走行线。

每昼夜有机车经由机车走行线的次数为:

(16+2+1)+(14+2+2)+(10+1+1)+2+2=53(次)

每昼夜机车走行次数大于36次,小于100次,所以本站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且设在到发线之间。

1.4机待线

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上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段的咽喉区,应设机待线。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摘挂机车,本站采用尽头式机待线,有效长为45米。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

1.5机车出入段线

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当出入段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各方向的货物机车到达本站列车机车入段一次(共49次);货物列车从本站出发到各方向机车出段一次(共49次);每昼夜机务段取送两次,每次取送经由出、入段线各一次(共4次);每昼夜车站两端的调车机车个入段整备两次(共8次)。

49+ 49 + 4 + 8 =110(次)

110大于60,所以本站设处、入段线各一条。

1.6调车线

本站有解编作业,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各一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所以本站设5条调车线。调车线有效长按该线上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1.7牵出线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段应各设一条牵出线。如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不超过7列时,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本站每昼夜解体编组16列,所以本站需要设两条牵出线。考虑甲方向端设

有机务段,为平衡咽喉能力将次要牵出线设在甲方向端,将主要牵出线设在乙方向端,并设有简易驼峰,牵出线有效长均为1050米。

2、咽喉设计

2.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

选择一幅单线横列式、到发线6条、调车线7条、机务段在站对右、尽头式机待线、第三方向线路从站房对侧非机务段端引入的配置图作为参考。

2.2确定每个咽喉端的作业项目

甲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出(入)段,调车机车出入段,改编和自编货物列车的编组,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向机务段取送车,向货场取送车,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乙端咽喉区的可进行的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到(发),本务机车(入)段,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的解体,本站和站修车的取送,有时也可能从调车场向区间发车。

2.3确定咽喉区的平行进路数量

按《站规》规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应保证不少于必要的平行作业数目。横列式单线铁路,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18对及以上的车站,机务段端和非机务段端均需要3个平行作业,其作业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调车。

甲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机车入段;调车。

乙端咽喉区的平行作业项目有:客货列车的接车或发车;机车出段或入段;调车。

2.4确定线路间距

1)Ⅱ道是正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与1道线间距取5米;

2)Ⅱ道和3道中间有9米宽的站台,站台建筑限界按1.75米计算,所以线间距为 9+1.75*2=12.5米;

3)A端机车出入段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

4)B端3道(正线部分)与牵出线间距为 6.5米;

5)12道到发线与13道调车线的线间距为 6.5米;

6)站修所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省略)。

7)B端简易驼峰迂回线与调车线线间距为8米。

8)其他线路间距为5米。

2.5到发线路的分组确定到发线的使用

到发场内线路分组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调整线路的有效长。此外,分组所行成的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

本站共有到发线7条,分组如下:1道单独为1组,3为一组,4、5道为一组,6道为机车走行线,7为一组,8、9道为一组。1道、3道为客货混用到发线,4、5道接发直通货物列车,7、8、9道接发各方向的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9道可接发超限货物列车。

2.6道岔、渡线、梯线的布置

《站规》规定,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9号。则

A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0号、22号、24号、26号。

B端咽喉区12号道岔有:21号、23号、25号。

其余道岔皆为9号道岔。

渡线与梯线的布置详见区段站设计详图。

2.7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车站全长的计算:

本站道岔操纵方法为大站继电集中,所以站内线路均有轨道电路。本站所有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道岔,到发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300米,1/12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400米;调车线1/9号道岔连接曲线半径R用250米。

2.7.1咽喉区相邻道岔间距计算:

A端:

106

.35)25.6(276.45sin 276.45sin 678.27)0(678

.27)0(276.45sin 106.35)25.6(678.27)0(106.35)25.6(5

.585.6*9678.27)0(106.35)25.6(950.36)0(964.39)25.6(60

5*12106.35)25.6(678.27)0(678.27)0(45

5*9936.33)25.6(45

5*9585458

545654525054445444504850

4844424240424040124012383638363634341434143230323030223022282628262220241824181816181610810886646442=+?+=+======+?+=+==+?+=+====+?+=+==+?+=+==+?+=+=====+?+=+==+?+=+==+?+=+==+?+=+=====+?+=+==+?+=+==+?+=+=====+?+=+====---------------------a f f b L S L S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b L NS L a f f a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b L a f f a L a f f a L NS L a f f a L NS L α

αα

B 端:

276.45sin 678.27)0(106.35)25.6(401

.72sin 276

.45sin 276.45sin 106

.35)25.6(117sin 678.27)0(214.46)25.6(45

5*9*950.33)25.6(5

.585.6*9*5.585.6*9*106.35)25.6(67.27)0(45

5*9*5.585.6*9*936.33)25.6(45

5*9*55515149514947394139494745434735353335

3343332715271525232523232121172117151319113319331933733711975535331==

=+?+=+==+?+=+=======

=+?+=+====+?+=+==+?+=+=====+?+=+========+?+=+==+?+=+========+?+=+====--------------------α

α

ααα

S

L a f f a L a f f b L S

L S

L S

L a f f b L S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a f f a L S N L S N L a f f a L S N L

2.7.2道岔中心、警冲标、出站信号机、尽头式机待线车挡坐标的计算 基点

计算说明

坐标

基点

计算说明

坐标

4 原点 0 1 原点 0 2 NS -4

5 3 NS

45 6 6

4L -

33.936 5 3

∠+5

3L -

78.936 8

6

∠+8

6L -

78.936

7

5

∠+7

5L

-

137.43

6

1 0

8

∠+108L-106

.61

4

9

11

∠-119L-128

.43

6

1 2

10

∠+1210L-151

.61

4

11

7

∠+117L-173

.43

6

1 4

10

∠106

.61

4

33

7

∠+337L-165

.11

4

1 6

14

∠151

.61

4

19

33

∠+1933L-200

.22

1 8

16

∠+1816L-179

.29

2

13 19∠200

.22

2 4

18

∠+2418L-214

.39

8

17

19

∠+3319L-258

.72

2 0

24

∠214

.39

8

15 17∠258

.72

2 6

24

∠+NS 274

.39

8

21

17

∠+2117L-295

.67

2 2

26

∠274

.39

8

23

21

∠+2321L-340

.67

2 8

26

∠+2826L-314

.36

2

25

23

∠+2523L-385

.88

4

3 0

22

∠+3022L-311

.34

8

27

15

∠+2715L-286

.39

8

3 2

30

∠+3230L-*cosa 346

.23

1

43

33

∠-4333L-48.

114

3 4

14

∠-3414L-78.

936

35

33

∠+3533L-*cosa200

.00

5

3 6

34

∠-3634L-20.

436

47

35

∠+4735L-*cos2

a

244

.17

8

3

36

∠+3836L-55.37 249

8 542 .59

4

4 0

12

∠+4012L-179

.29

2

45

43

∠+4543L-*cosa92.

839

4 2

40

∠+4240L-*cosa 214

.38

7

49

47

∠+4947L-*cos2

a

314

.15

2

4 4

42

∠+4442L-*cos2

a

258

.35

6

41

39

∠+4139L-*cosa354

.21

7

4 6

44

∠-4446L-*cosa 213

.63

1

51

49

∠+5149L-*cosa341

.65

6

4 8

46

∠+4846L-258

.90

53

51

∠+5351L-*cosa384

.93

1

5 0

48

∠+5048L-*cosa 286

.40

9

55

51

∠+5551L-*cos2

a

385

.55

8

5 2

50

∠+5250L-*cos2

a

330

.44

21

21

∠+警L348

.85

6

7

54 44

∠+54

44L

-*cos2a 280

.351

S 3

21+3.5 352.357

56 54

∠+56

54L

-*cos2a 329

.531

S 1

25

∠+信

L

458.571

58 54∠+58

54L

-*cos3a 318

.548 S Ⅱ S 1 458.571

S 1

28

∠+信

L

370.541

29 29

∠+警

L

407.904

28 S 1-3.5 367.041

S 6 ○

29+3.5 410.904

S

S 1

370.541

S 7 S 6 410.904

30 30

∠+警L

350.279

S 8 S 6 410.904

S

3

387

.00

6S

1255

+信L441

.74

6

S

1 1386

.21

7

55 S

12

-3.5438

.24

6

S

1 3395 .90 4

2.7.3线路有效长的计算

线路编号运行

方向

线路有效长控

制点X坐标

共计各线

路有

效长

之差

各线

路有

效长左端右端

1 上行

方向367.5

49

458.5

71

826.1

20

18.14

3

868.1

43

下行方向370.9

85

458.5

71

829.5

56

14.64

3

864.6

43

Ⅱ上行

方向367.5

49

458.5

71

826.1

20

14.64

3

864.6

43

下行367.5455.0822.618.14868.1

3 上行

方向350.2

79

352.3

57

702.6

36

141.6

27

991.6

27

下行方向387.0

06

348.8

57

735.8

63

108.4 958.4

4 上行

方向399.4

26

441.3

37

840.7

63

3.5 853.5

下行方向402.9

26

441.3

37

844.2

63

0 850

5 上行

方向402.9

26

441.3

37

844.2

63

0 850

下行方向402.9

26

437.8

37

840.7

63

3.5 853.5

7 上行

方向383.5

06

410.9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下行方向387.0

06

410.9

04

797.9

10

46.35

3

896.3

53

8 上行

方向383.5

06

410.9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下行方向387.0

06

407.4

04

794.4

10

49.85

3

899.8

53

9 上行387.0410.9797.946.35896.3

下行

方向 387.006 348.149 735.155 109.108 959.108 10

上行方向 382.217 441.618 823.835 20.428 870.428 下行

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11

上行方向 385.717 441.618 827.335 16.928 866.928 下行

方向 385.717 438.118 823.835 20.428 870.428 12

上行方向 392.416 442.246 834.662 9.601 859.601 下行

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13

上行方向 395.916 442.246 838.162 6.101 856.101 下行

方向 395.916

438.746

834.6

62

9.601

859.601

左端咽喉长度:

935.417926.402009.1544=+=+=S b L 左端

右端咽喉长度:

176

.455839.13337.44141=+=+=S a L 右端

站坪:

111

.1723176.455850935.417850=++=++=右端左端L L L

第四章 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

1、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本站有两个到发场,到发场1设有三条到发线(3、4、5道),到发场2设有3条到发线(7、8、9道),采用利用率计算法。步骤如下: 1.1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 固定使用 一昼夜接发列车数 Ⅰ 通过直达/直通列车

接发甲至丙旅客列车 接发丙至甲旅客列车 接发乙至丙无改编中转列车 接发丙至乙无改编中转列车 3 3

5 3

接发甲至乙旅客列车

5

摄影作品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题摄影职业装与色彩作品 设计制作说明书 设计制作人:胡雯 班级 15媒体2 学号 2015145216 2016.9

一、本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摄影的具像特征和象征性特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摄影曝光、感光度、镜头景深、光圈快门等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2、使学生全面掌握以数码照相机为主要器材手段进行摄影创作的流程和方法。尝试创作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专题摄影作品”,并自我点评,作出恰当“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到“相应级别摄影赛事”上参展。 通过本设计主要完成的任务: 使学生在课内20学时+课外20学时内(一周时间)完成一组具有个性视角、和独特技术方法的“摄影作品至少6幅”,并自我点评和作出恰当的“命名”和“寓意说明”,以备推荐参展。 二、完成本设计的“创意”准备和技术准备 (一)、选题说明和“创意”简介 1.选题说明 我的选题是“职业装与色彩”,例如我们看到橘色不难想到环卫工人,看到绿色不难想到军人,看到蓝色不难想到警察……所以我想以有代表色的职业装的为出发点,来表现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的工作状态,以表达对劳动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2.“创意”简介 偶然在微博上看见了一段记录清朝长安街头的黑白影像,对比如今的生活,我觉得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划分更加的明确并且管理的更加规范,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职业装的出现便能够说明这点,所以我选取了几种大众已经非常熟悉且有代表性的制服作为代表,来表现劳动者的工作状态。 3.附:选题创意策划分析报告表(最下) (二)、拍摄技术准备和计划 1.创作“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简述 1)摄影镜头的光学特性和景深原理的应用 景深是指镜头所能对应拍摄到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原理可以从下图中得到分析。 影响景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光圈和焦距。 (1)光圈口径愈大,在感光片上的弥散圆愈大,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

大学物理实验答案2

实验7 分光计的调整与使用 ★1、本实验所用分光计测量角度的精度是多少仪器为什么设两个游标如何测量望远镜转过的角度 本实验所用分光计测量角度的精度是:1'。为了消除因刻度盘和游标盘不共轴所引起的偏心误差,所以仪器设两个游标。望远镜从位置Ⅰ到位置Ⅱ所转过的角度为2 )_()('1'212?????+-= ,注:如越过刻度零点,则必须按式)(120360??--来计算望远镜的转角。 ★2、假设望远镜光轴已垂直于仪器转轴,而平面镜反射面和仪器转轴成一角度β,则反射的小十字像和平面镜转过1800后反射的小十字像的位置应是怎样的此时应如何调节试画出光路图。 反射的小十字像和平面镜转过180o 后反射的小十字像的位置是一上一下,此时应该载物台下螺钉,直到两镜面反射的十字像等高,才表明载物台已调好。光路图如下: ★3、对分光计的调节要求是什么如何判断调节达到要求怎样才能调节好 调节要求:①望远镜、平行光管的光轴均垂直于仪器中心转轴;②望远镜对平行光聚焦(即望远调焦于无穷远);③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④待测光学元件光学面与中心转轴平行。 判断调节达到要求的标志是:①望远镜对平行光聚焦的判定标志;②望远镜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垂直的判定标志;③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的判定标志;④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共线并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的判定标志。 调节方法:①先进行目测粗调;②进行精细调节:分别用自准直法和各半调节法进行调节。 4、在分光计调节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事项 ①当轻轻推动分光计的可转动部件时,当无法转动时,切记不能强制使其转动,应分析原因后再进行调节。旋转各旋钮时动作应轻缓。②严禁用手触摸棱镜、平面镜和望远镜、平行光管上各透镜的光学表面,严防棱镜和平面镜磕碰或跌落。③转动望远镜时,要握住支臂转动望远镜,切忌握住目镜和目镜调节手轮转动望远镜。④望远镜调节好后不能再动其仰角螺钉。 5、测棱镜顶角还可以使用自准法,当入射光的平行度较差时,用哪种方法测顶角误差较小 ?2 1=A 的成立条件是入射光是平行的,当入射光的平行度较差时,此公式已不再适用,应用自准直法测三棱镜的顶角,用公式?-=1800 A 来计算,误差较小。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报告 院系 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课程设计的容 (3) 三、课程设计原理 (3) 四、工区数据 (4) 五、课程设计步骤 (5) 1、建立工区 (5) 2、资料加载 (8) 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 4、断层解释 (13) 5、构造图绘制 (14) 六、心得体会 (15)

一、课程设计目的 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 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 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 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铁路站场与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 TONGJI UNIVERSITY ^ 《站场与枢纽》 项目设计报告 项目名称K站比例尺图 ? 成员 学院(系) 专业交通运输 完成日期2010年12月 19日& 、 '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及车站基本布置图选择 1. 列流图如下: 乙 甲 10+20+4+3 10+20+4+310+20+4+3 10+20+4+3 2.确定车站配置图 / 1)车站类型的确定 双线横列式 2)区段站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机务段、货场、车辆段位于站对右,站修所位与站对并 第二章 各项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 各项设备数量的确定 1)到发线数量 列车换算对数:10×+20×1+4×2+3×2=39(对) $ 设置6条到发线 2)客运设备设计 上、下行各1条到发线;由于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应设置地道 3)机车走行线 机车线的数量及其设置位置,可参阅教科书。 每昼夜机车经过机车走行线的次数:20+4+3+20+4+3+2+2=58>36 应设置1条机车走行线 4)机待线 ; 在站对左位置,即无机务段一端,采用尽头式,有效长为45m 5)机车出入段线 机车每昼夜出入段次数:10+20+4×2+3×2+10+20+4×2+3×2+2×2+2×2×2=100>60 应设置出、入段线各1条 6)调车线 上行、下行、本站作业车停留线、其它车辆停留线各1条 设置4条调车线 7)牵出线 ( 有调列车每昼夜经牵出线调车次数:4+3+4+3+4+3+4+3=28>7 设置2条牵出线:左右两端各1条 2. 咽喉设计 1 )按照平行进路的要求设计道岔 右端:列车到、列车发、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 左端:列车到、列车发、机车出(入)段、调车[或列车到(发)、机车出段、调车] 2)在满足平等进路要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图,到发线、调车线符合要求 4)检查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渡线道岔的布置有无多余,修改后计算坐标 【 5)计算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 ①确定线间距离 旅列+直通+区段+摘挂

大学物理实验

一、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0分)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次测量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B.多次测量可以消除随机误差 C.多次测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D.多次测量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2. 用分度值为 0.05 的游标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 12.63mm B.12.64mm C. 12.60mm C.12.635mm 3. 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实验中,观测到的同心干涉圆环的疏密分布是什么( A.均匀分布 C.从内到外逐渐变得密集 4.0.070 的有效数字有( ) A. 1 位 B.2 位 5. 某电流值的测量结果为 I=(30.55±0.05)mA ,则下面关于被测电流的真值 I 0 的哪种理解是正 确的( ) (A ) I 0=30.55mA (B ) I 0=30.50mA 或 I 0=30.60mA (C ) 30.50mA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同济大学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区段站课程设计 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系 学号: 081251 学生姓名:吴忠伟 指导教师:叶玉玲 完成时间: 2011年1月3日

区段站课程设计报告书 第一章 原始资料分析 1、原始资料 1、 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 车站为单线枢纽区段站,衔接甲、乙、丙三个方向 2、 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甲、乙、丙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850米 。 3、 机车交路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内燃机车牵引,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机车交录如下 4、 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 5、 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电气集中。 6、 铁路等级:‖ 7、 该站平均每昼夜行车量(列数)见下表。 × 甲 乙丙

到 甲乙丙本站合计 自 甲5+11+0+0 3+5+0+0 0+0+2+2 8+16+2+2 乙5+9+0+0 0+5+0+0 0+0+2+2 5+14+2+2 丙3+7+0+0 0+3+0+0 0+0+1+1 3+10+1+1 本站0+0+2+1 0+0+2+2 0+0+1+1 0+0+5+5 合计8+16+2+1 5+14+2+2 3+10+1+1 0+0+5+5 16+40+10+10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列流图如下图所示:Array 8、本站作业车: 货场取(送)两次。两台调车机每昼夜各正被交接班2次。 9、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无特殊要求。 2、分析 根据原始资料,初步分析如下: 本站为三方向引入枢纽区段站。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可以分析出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各方向坡度为6‰,表示没有增减轴工作。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在机车走行线设计等均要考虑。由该站平均 每昼夜行车辆(列数)表可以计算确定区段站设备数量。计算通过能力时要考

(完整版)铁路站场(彭山)中间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中间站设计 专业:铁道运输 年级: 姓名: 学号: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指导教师 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设计目的 1.2设计资料 第二章站型布置及确定主要设备 2.1 分析原图和设计资料要求 2.2 确定站型 2.3 确定客运设备 2.3.1 旅客站房布置 2.3.2 旅客站台布置 2.3.3 跨线设备 2.4 确定货运设备 2.4.1 仓库 2.4.2 货物站台 2.4.3 堆放场 2.5确定到发线数量及位置 2.6 货场平面计算 2.6.1货场布置图种类 2.6.2 中间站货场布置 2.6.3 彭山站货场平面计算 2.7 确定牵出线数量及位置

2.8 确定道岔辙叉号数 2.9绘制车站平面示意图 第三章平面设计 3.1 确定设计线间距 3.2确定车站信号机以及警冲标位置 3.3 坐标计算 3.4 线路有效长 3.4.1 定义 3.4.2 线路有效长计算 3.5 确定进站道岔中心里程与进站信号机位置 3.6 道岔数量确定 3.7确定铺轨长度 第四章CAD绘制彭山站布置详图

第1章绪论 1.1设计目的 计的题目为中间站设计,即根据所给的中间站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周边环现有的车站布置图。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大家学会综合运用中间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初步训练站场设计比例尺图的绘制,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建立设计中的竖向概念。按照设计要求,找出原有设计中不合理和不优的地方进行更改。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即综合运用中间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初步训练站场设计比例尺图的绘制,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建立设计中的竖向概念,搜集的资料分析原有设计图的优点与缺点找出不合理的地方,然后重新确定站型及主要设备的数量和布置方法来完成中间站的设计。包括各类线路,各个道岔的号数和布置,信号机的布置,警冲标的布置,轨道绝缘的设置。使新设计的中间站能够满足客货运量的要求已经车站各项作业的要求,最后用CAD绘制出车站的详图,独立完成中间站的设计工作。 1.2设计资料 本次课程设计为彭山站,车站中心坐标为成昆线K076K+884处。上行方向衔接青龙场站,区间里程为11.172Km,下行方向衔接太和站,区间里程为8.522Km。本站为新建单线Ⅱ级干线,在彭山县凤鸣镇新村路设中间站,预留站坪的平、纵断面资料见附件车站布置图;限制坡度6‰;到发线有效长850m;运输要求:车站作业量见附件;正线用高柱色灯信号机(基本宽度380 mm),站线用矮柱色灯信号机,并有轨道电路;本站除正线外,尚需一条到发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货物线设计以附件图为基础进行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书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题目: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学生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别:计科本1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2013 年 06 月 20 日

数字图像处理的傅里叶变换 1.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1)了解图像变换的意义和手段 (2)熟悉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热练掌握FFT的方法反应用 (4)通过本实验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实现数字图像的傅里叶变换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掌握如何学习一门语言,如何进行资料查阅搜集,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等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展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内容 (1)熟悉并掌握傅立叶变换 (2)了解傅立叶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频谱的分布特点 (4)用MATLAB实现傅立叶变换仿真 3.课程设计背景与基本原理 傅里叶变换是可分离和正交变换中的一个特例,对图像的傅里叶变换将图像从图像空间变换到频率空间,从而可利用傅里叶频谱特性进行图像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提出来以后,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1课程设计背景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3.2 傅里叶变换 (1)应用傅里叶变换进行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是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一门技术,使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20世纪20年代,图像处理首次得到应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得到普遍应用。60年代末,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利用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为了修改图形,改善图像质量,或是从图像中提起有效信息,还有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对图像进行体积压缩,便于传输和保存。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傅立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各种图像变换;对图像进行编码和压缩;采用各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复原和增强;对图像进行分割、描述和识别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应用于通讯技术、宇宙探索遥感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区段站课程设计

附录1: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已知资料 1 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 A B C 2 2200米,正线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00km/h ,车站岔枕采用混凝土岔枕, 其中12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98的道岔,9号道岔选用图号为专线4151的道岔。 3A 、 B 、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1050米。 4 货运机车:“ DF4 客运机车:“ BJ 5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 6 7 9 货场、机务段各取(送)

二、设计要求 1 2 3,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4 5

课程设计指示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 1) 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座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3) 2 1) 2)车站比例尺平面图(1∶2000) 3) 二、设计方法 1、分析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 2、选择车站配置图 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1) 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长度相适应。 2) 确定各项设备(即指区段站的五项设备)的合理位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3) 区段站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直通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 3、 1) 在计算到发线数量时,尽头式正线按到发线计算。本站为两个方向以上线路引入的区段站,考虑列车的同时到发,根据《站规》,本设计增加1条到发线。 列车到发线的数量按书中查表的方法进行确定,上下行到发场的线路数目可按该站接发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站场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一、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相结合,抓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 二、课程设计选题 1.选题要求 (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属课程范围,应能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 (2)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既工作量饱满,又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 2.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并经系主任审定通过。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1.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有抄袭他人设计图纸(论文)或找他人代画设计图纸、代做论文等行为的弄虚作假者一律按不及格记成绩,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2.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3.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扎实,概念清楚,设计计算正确,结构设计合理,实验数据可靠,软件程序运行良好,绘图符合标准,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4.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如因事、因病不能上课,则需请假,凡未请假或未获准假擅自不上课者,均按旷课论处。 四、课程设计检查 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指导教师都要随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进行情况和设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教研室和学生所在系汇报。 五、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1.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学生的报告,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评定。

CAD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项目说明 (2) 三、配电工程图的绘制 (3) 1、图层、线型、文字等基本绘图环境的设置及绘图模板的绘制 2、主要结构尺寸及尺寸配合的确定。 3、问题及讨论。 四、心得体会 (4) 五、配电工程图 (5) 六、参考文献附 (6)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目的: 熟悉Auto CAD设计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A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时间学习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并能应用CAD绘图软件进行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通过绘制供配电系统断路器设计巩固并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CAD绘图软件的有关知识,增强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计算、综合论证、设计制图、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掌握优化设计的方法、步骤。掌握变电站设计性能参数及结构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掌握AutoCAD2010的常用编辑工具的使用 设计内容要求: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它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变电站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安全与经济基本建设与生产运行。近期需要与今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采用中等适用水平的建设标准,有步骤的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并采用经验鉴定合格的新设备、新材料、新结构。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指变电站的变压器、输电线路怎样与电力系统相连接,从而完成输配电任务,变电所的主接线是电力系统接线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次主接线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各个不同电压侧电气设备的总体布局,并影响各进出线的安装间隔分配,同时还对变电所的供电可靠性和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的方便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主接线方案一旦确定,各进出线间和电气设备的相对位置便固定下来,所以变电所的一次主接线是电气设计的首要部分 1、辉县北郊变电站施工图10kv进线柜二次进线图 2、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端子排图 3、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柜电气布置图 4、辉县北郊变电站主变保护原理图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

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nsinα=mω2x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区段站课程设计》word文档

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1.1 目的: (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2)初步掌握区段站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进行坐标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3)培养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能力。 1.2 要求: (1)分析已知资料,确定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确定车站各项设备的相互位置及数量; (3)设计车站布置详图。并绘制比例尺平面图(1:2000); (4)编写设计说明书。 2已知资料: (1)单线铁路区段站D 在铁路上的位置如下: (2)该站站坪长度为2500米 (3)各衔接方向限制坡度:A 、B 、C 三方向均为6‰,其到发线有效长为850米。 (4)机车类型 货运机车:“DF4”内燃机车 客运机车:“BJ”内燃机车 (5)机车交路 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三方向均采用肩回交路。货运机车都入段,客运机 车不入段。 A B C

(6)行车联络方法:半自动闭塞。(7)道岔操纵方法:大站继电集中。 注:表中数字为客+直通+区段+摘挂。(9)本站作业车 货场、机务段各取(送)两次 调车机车每昼夜入段两次

课程设计指导书 1 分析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根据。同学们在接到任务书后,首先应对任务书所给的已知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便了解各项资料的用途及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 选择车站配置图 车站配置图的选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工作,车站配置图的合理与否,对车站作业和工程投资影响很大。一般应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原始资料,提出几个可能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由于时间关系在本课程设计中不可能进行详细比较。因此可以根据原始资料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确定。 2.1 车站类型的确定 根据任务书中所给的客货运量、线路的有效长度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所采用的车站配置图类型。但选用的车站配置图,在长度上应与任务书中所规定的站坪(在铁路正线的平、纵断面上设置车站配线的地段)长度相适应,一般不小 2.2 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确定区段站五项设备的合理布置,绘一车站基本配置图,画出各项设备、咽喉区主要作业进路上的道岔和渡线,并简要说明其采用的理由。 (1)客运业务设备及客运运转设备的配置 (2)货运运转设备的配置 (3)机务设备的配置 (4)货运业务设备(即货场)的配置 (5)车辆设备的配置 2.3 确定第三方向的衔接位置 在区段站上第三方向引入,主要决定于折角车流的大小,为了减少折角列车的作业,第三方向应当从折角直通车流较少的一端引入,即比较A←→B和B←→C的车流量,从车流量小的一侧引入。

java课程设计报告书

《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设计题目:《数字连连看》 学生:黄杰 学号: 2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1402 指导教师:国权 2016 年 7 月 2 日 目录 1.JAVA程序设计书 3 1.1《简易连连看》3 1.1.1具体要求 3 1.2本系统设计的知识点 3

2.功能设计 3 2.1算法设计 3 2.2部分模块流程图 4 3.代码设计 5 4.界面及运行效果,测试工具与测试效果14 5.设计总结 16 5.1.程序调试情况:16 5.2.本人在程序设计中感想: 16 6.致 16 主要参考文献16

: 1.1Java程序课程设计任务书 1.1《简易连连看游戏》 本程序基本实现了小游戏连连看的功能,玩家找出游戏中2个相同图案的方块,如果它们之间的连接线不多于3根直线,则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成功将图案相同的方块消除,否则不会消失,当游戏中已没有满足条件的图案时,点击重列,可重新排序,游戏结束会跳出所得分数,该游戏的特点是与自己竞争,超过自己之前所创纪录。 1.1.1具体要求(包括技术要求等): <1>. 该游戏界面为方格类型,由纵6横7的直线平行垂直交叉组成,分别是6行5列方块拼接,共有30格小方块。方块上随机分布一些数字,数字的要至少两两相同,位置随机打乱。 <2>. 当将相同数字的方块连接,但要满足只能至少单边无阻碍呈直线趋势连接,否则无效,若连接一对成功就消失于界面,继续游戏,直到游戏结束,并能返回所得分数。 <3>. 重列按钮(帮助)的功能: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寻找下一符合要求的一对数字,可按左下按钮重置重新排列方可继续游戏。 <4>. 退出按钮:击左下方的“退出游戏”按钮,即可结束游戏。 1.2本系统涉及的知识点: 循环,javaGUI组件,函数,数组,分支等 2.功能设计 2.1算法设计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 图一,数字按钮功能模块 图二,三个功能按钮模块

铁路站场(曲靖)区段站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区段站设计 专业:铁道运输 年级: 姓名: 学号: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指导教师 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绪论 第一章原始资料 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2.1 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1.1车站类型的确定 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各项设备的设计、计算 3.1 确定货物运转设备 3.1.1 货物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 3.1.2牵出线数目的确定 3.1.3调车线数目的确定 3.1.4机走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的确定 3.2客运设备的确定 3.2.1旅客列车到发线数目的确定 3.2.2站台数目、长度、宽度及横越设备的确定 第四章车站工作组织简述,即简要说明接发客、货列车及其他作业的方法第五章到发线及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 5.1 咽喉设计 5.1.1确定每一咽喉区作业项目 5.1.2根据确定的设备数量绘制咽喉区布置详图 5.1.3检查各项必要的平行作业是否得到保证 5.2车站咽喉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和车站全长的计算 5.2.1确定股道间距 5.2.2确定道岔辙叉号码及相邻道岔中心距离 5.2.3确定警冲标、出站信号机的位置 5.2.4确定个别股道的连接尺寸 5.2.5计算车站咽喉长度 5.2.6计算到发线有效长

5.3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5.3.1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5.3.2咽喉道岔组确定 5.4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5.4.1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 5.4.2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 5.5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 5.6 绘制CAD平面详图 第一章 分析原始资料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区段站设计。必须确定区段站的站型、运输设备的设计以及平面坐标计算,结合车站的现有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满足运输需求的区段站布置图,达到要求的通过能力,合理的运用设备,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 设计车站为曲靖站,为横列式区段站,衔接昆明和贵阳两个方向,区段为单线区段,车站共有1条正线,5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1条机走线,2条牵出线,位于两端。北牵为驼峰牵出线,负责车列的解体工作,南牵负责编组。机务段位于站对右的位置。曲靖站共有两个站台,一个基本站台和一个中间站台。1股道接发上下行方向旅客列车和无改编货物列车,4股道为双进路,4、6、7股道用于接发改编货物列车,8-11道为调车线。 根据资料看出,该车站衔接线路为单线铁路Ⅰ级干线,限制坡度甲方向为6‰,单机牵引,乙方向为6‰,同样也是单机牵引,最小曲线半径800m,牵引种类为内燃机车。甲方向为继电半自动,乙方向为继电半自动。道岔操纵方式为电气集中联锁。正线用高柱信号机,站线用矮柱信号机,到发线有效长为800m。 通过课程设计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区段站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初步掌握车站的设计、计算、查表、绘图等基本,并培养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 第二章选择车站原则性布置图 2.1选择车站原则性配置图 2.1.1车站类型的确定 区段站按图形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客货纵列式区段站,一级三场式区段站。其中因为横列式区段站具有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少,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并适合将来运量增加时车站的改建,因此本次设计中确定曲靖站站型为横列式。 2.1.2各项设备相互位置的确定 为完成区段站的客货运业务,以及运转作业等,区段站应具有以下设备:客运业务设备,旅客站房、旅客站台等;货运业务设备,装卸线、货物站台、仓库等;运转设备,到发线、调车线等;机务设备,机务段或机务折返段;车辆设备,列检所、站修段等。其中设置原则为旅客列车到发线紧靠正线,设在靠近站房并直接连通正线,一段与机务段连通,另一端与牵出线连通,客运设备设于城镇的

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导语: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以下是XX整理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报告1 摘要:图像处理技术从其功能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模拟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指的是将图像信号直接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处理的精度高、处理的内容丰富、可以进行复杂、难度较高的处理内容。当其不在于处理的速度比较缓慢。当前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的是体现在数字处理技术上,本文说阐述的图像处理技术也是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要介绍对象。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近年来, 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 了解和掌握这些发展趋势对于做好目前的图像处理工作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的三点发展趋势。 对图像进行处理(或加工、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 (1)提高图像的视感质量,如进行图像的亮度、彩色变换,增强、抑制某些成分,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等,以改善图像的质量。(2)提取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信息,这些被提

取的特征或信息往往为计算机分析图像提供便利。提取特征或信息的过程是计算机或计算机视觉的预处理。提取的特征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频域特征、灰度或颜色特征、边界特征、区域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拓扑特征和关系结构等。 (3)图像数据的变换、编码和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不管是 何种目的的图像处理,都需要由计算机和图像专用设备组成的图像处理系统对图像数据进行输入、加工和输出。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像变换由于图像阵列很大,直接在空间域中进行处理,涉及计算量很大。因此,往往采用各种图像变换的方法,如傅里叶变换、沃尔什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间接处理技术,将空间域的处理转换为变换域处理,不仅可减少计算量,而且可获得更有效的处理。目前新兴研究的小波变换在时域和频域中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它在图像处理中也有着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图像编码压缩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减少描述图像的数据量,以便节省图像传输、处理时间和减少所占用的存储器容量。压缩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获得,也可以在允许的失真条件下进行。编码是压缩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是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技术。

大学物理综合设计性实验(完整)

综合设计性物理实验指导书黑龙江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

目录绪论 实验1 几何光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2 LED特性测量 实验3 超声多普勒效应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4 热辐射与红外扫描成像实验 实验5 多方案测量食盐密度 实验6 多种方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7 用Multisim软件仿真电路 实验8 霍尔效应实验误差来源的分析与消除 实验9 自组惠斯通电桥单检流计条件下自身内阻测定实验10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介质折射率 实验11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液体电导率测量实验12 光电池输出特性研究实验 实验13 非接触法测量液体电导率

绪论 一.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过程 完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 1.选题及拟定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一般是由实验室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带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题目。选定实验题目之后,学生首先要了解实验目的、任务及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资料来源主要有教材、学术期刊等),查阅途径有:到图书馆借阅、网络查询等。学生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写出该题目的研究综述,拟定实验方案。在这个阶段,学生应在实验原理、测量方法、测量手段等方面要有所创新;检查实验方案中物理思想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同时要考虑实验室能否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用具、同时还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等,并与指导教师反复讨论,使其完善。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示意图、实验所用的仪器材料、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学生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选择测量仪器、确定测量步骤、选择最佳的测量条件,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解决困难,要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学会合作与交流,对实验或科研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要充分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善于思考问题,培养勤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需要分析总结的内容有:(1)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行误差分析;(2)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3)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4)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实验结束后的总结非常重要,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重新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在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这是一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 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讨论问题,不要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有些问题对教师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是未知的,这时教师应积极诱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在引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些问题对教师也是一个未知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应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仪器及用具;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5测量原始数据;6数据处理过程及实验结果;7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总结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心得体会。 三.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总结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1)查询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占成绩的20%。在这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2)实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占成绩的30%。考察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占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对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运用情况,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探究、创新意识方面:占成绩的20%。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5)实验态度、合作精神:占成绩的10%。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做实验,是否具有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