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植物与环境

第二节 植物与环境

第二节  植物与环境
第二节  植物与环境

第二节植物与环境

不同观点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植物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毗邻生长的其它植物个体。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有利和不利)的特称为生态因子。有些学者强调生态因子仅指那些对植物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依此则把地形条件等排除在生态因子之外。

不同观点

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此外,为了区别一般的、广泛的环境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环境,把后者称为植物的生境(habitat)。如河谷环境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等不同生境。

生态因子(广义)分类:

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理因子如海拔高低、坡度坡向、地面的起伏等。

生物因子指与生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群体。

人为因子指对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这个分类系统虽较全面,但缺点是划分类型过于机械,如土壤温度的生态作用与气温作用相关,但和土壤酸度的作用却不大相同;土壤微生物的归属在此亦是个问题,本身为生物因子,却又生活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的组成要素。所以有些因子很难归属类型,多少都带有人为的色彩。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干燥空气,-1℃/100m;湿润空气,-0.6℃/100m)。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植被的空间格局(据M.C.Molles,Jr,1999)

(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1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综合性: 每一个因子都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光强变化引起气温与湿度变化,还可引起土温及土壤湿度及土壤生物等发生变化。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光照强度;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长短;

直接性和间接性:如光、水分氧气为直接,海拔为间接。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低温在春化过程有利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有害。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光强减弱时光合下降,可依靠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得到时补充。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同时某些生态因子还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如在荒山上培育起树林,树林能吸收大量太阳辐射,保持水土形成小气候。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体一方面不断地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着它的周围环境。

3 环境的限制与生物的适应

耐性定律和生态幅度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

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行为适应、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据Smith,1980)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环境对生物有种种限制,但生物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的性能,或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或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本领。

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本性,并形成新的遗传性的能力,叫做适应。适应是生物生存的积极现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行为适应、形态适应和生理适应

行为适应:植物的落叶;鳞茎、球茎、根茎的越冬;动物的冬眠和迁移

形态适应:风大之处的旗形树;高山上因风大低温而出现的垫状植物

生理适应:如植物的泌盐作用

趋同适应(生活型)与趋异适应(生态型)

二、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一)光照条件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光照条件,利用其有用部分,减缓或者消除其危害作用。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对生物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光谱成分

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

太阳辐射能(仿A. Mackenzie et. al,1999)

光的性质:波长1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380-760nm 之间的光为可见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范围是380-700nm之间。

光质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水体中上部红、蓝光多,下部绿光多。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高山植物—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

光照强度的变化

(1)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

(2)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中午大,早晚小。

(3)对山坡来说,南坡大,北坡小。

(4)植物群落中,上层大,下层小。

(5)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弱。

中国北部地区常见树种的耐荫性由弱到强的次序大致为:落叶松、柳(Salix matsudana)、山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枣(Ziziphus jujuba)、油松、栓皮栎、白蜡树(Fraxinus hinensis )、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白榆、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山松(Pinus armandii)、侧柏、红松(Pinus oraiensis)、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槭、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椴(Tilia mongolica)、青杄(Picea wilsonii)等。

4)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变化

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变化

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这是水中光合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补偿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变化,如地中海为200m,冰岛附近为88m,丹麦附近为38m,德国赫尔果兰岛附近为15m等。

海藻的垂直分布较有规律:绿藻的色素与维管束植物相似,主要利用红光,需要较强的光

照,分布在水的上层,可比拟为阳生植物;红藻含有较多藻红素,能够利用微弱的青绿光,分布在深层(也有在浅层处的),可比拟为阴生植物;褐藻含有藻褐素很多,分布在中层(或浅海底)。

光照时间

1 生物的昼夜节律

§动物的昼夜节律性: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如一些浮游动物,夜晚游向水平,白天则游向深层……

§植物的昼夜节律性(如合欢)

2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广义: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或photoperiodicity)。

狭义: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日照长度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间型植物。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14-17h)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夏季开花的植物如鸢尾、小麦、油菜。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的植物多数为长日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小于12h但大于8h)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春、秋节开花的植物如报春花、秋菊、苍耳、水稻、玉米。

中日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番茄、黄瓜、四季豆、蒲公英等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研究热点

紫外光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引种驯化(日照长短有关)

光与植物

森林内部

雨林林下

(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冷害(寒害):指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损害,原因是冰晶使原生质膜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

热害: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损害。

温度变化速度:温度变化速度越快,对生物造成的伤害越大。

2 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概念: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

总积温

有效积温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够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个温度在生态学中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态学零度,但仅仅温度达到所需还不足以完成发育和生长,因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为总积温或者有效积温。

(2)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活动积温:K=(T-T0)*N T0为物理学0℃

有效积温:K=(T-C)*N C生物学0℃(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原理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总积温)。

(3)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

A.预测生物(特别是病虫害)发生的世代数;

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C.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

D.推算生物的年发生率;

E.根据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4 驯化和气候驯化

1)春化:植物由低温诱导的开花。

2)实验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

3)气候驯化:自然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

(三)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1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1)形态方面的适应

高寒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

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

动物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

威尔逊法则: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葛洛格法则:干燥寒冷地区,动物体色浅;潮湿、温暖区体色深。

戴耐尔法则:北半球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向降低。

(2)在生理方面

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

(3)在行为方面

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

休眠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

迁移可躲避低温环境。

2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1)植物:

在形态上

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

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

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

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在生理上

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

凝结力。

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

是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避免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

休眠

(2)动物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休眠。如沙漠的啮齿动物,在高温下采取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等活动。

3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A.许多生物在昼夜变温环境中比在恒温环境中发育更好。

B.植物在昼夜变温中,生长、开花结实及产品质量均有所提高。

C.动物对昼夜温差适应,表现在活动节律上,有昼行性的、夜行性的及晨昏性的。

4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积温总量和极端温度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

A. 破坏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

B. 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低温对生物分布限制作用更为明显。

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低温。

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较少,但也常常通过影响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

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1)纬度

(2)经度(海陆位置)

(3)海拔

(4)季节、昼夜

(5)水中、土壤中

(6)群落中

(三)水分条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都含有60%-80%的水分,有的甚至达90%以上.水又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水参加。因此可以说,有了水才有了生命!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水的特性与存在形式

1)水分具有极性

2)水具有高热容量

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

4)水具有相变(水的三态)

2 陆地上水的分布

(1)水的形态

A. 气态水(空气湿度):来自水体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用相对湿度(R)表示:R = 100*e/E (e:实际含水量,E:饱和含量)。R 越小,空气越干燥,蒸发与蒸腾越大。温度↑,R↓。我国为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B. 液态水

露: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空气湿度增加,当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就形成了露。雾: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形成了雾。

云:空气上升,绝热膨胀冷却,温度下降,水气凝结而成。

雨:是降水中最主要的一种。

C. 固态水

霜:夜晚由于地面辐射冷却,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时,就形成霜。

雪:当高空中空气的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气就直接凝结成固体小冰晶,降落到地面就是雪或冰雹。

冰雹: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对植物有严重的机械摧残作用。

3.水的生态学意义

水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水是某些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

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

水是植物进行代谢作用的介质。

水能使植物体保持固有的姿态。

大气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对植物的影响

陆生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水,主要依靠不同形态的大气降水。降雨和降雪对植物有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土壤中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荒漠、热带稀树草原和其他炎热、干燥的区域内,很多深根系的植物依靠地下水的供养。地下水位过高,也会引起植物根系缺氧。

(二)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 植物与水

不同生境的供水特点不仅反映在植物的生理特性上,而且也反映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解剖构造上。根据环境中水量的多少与植物对水分的依赖程度可以把高等植物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水分与植被

陆生植物——旱生植物

旱生植物是能忍受长期干旱而维持水分平衡的高度抗旱植物。

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

据其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可分为:硬叶旱生和肉质旱生植物两种

硬叶旱生植物

硬叶旱生植物是最典型的一类旱生植物,体内没有储水组织,水分丧失50%时仍不分死亡。其耐旱特征表现为:

叶面积缩小,叶膜质和鳞片状,叶卷曲成筒,气孔深陷在卷曲叶的内表面,可减少蒸腾;叶表面具发达的角质层和茸毛;具有发达的根系;细胞液渗透压高达20~40个大气压;机械组织发达。

硬叶旱生植物在有的书上叫少浆液植物

肉质旱生植物:

具有贮藏水分的组织,根系发达,多分布地表,

茎绿色,角质层厚,表皮有厚壁细胞。

叶小、气孔下陷,叶反卷或退化成针状,有蜡质、绒毛。

机械组织和贮水组织发达,

如猴面包,瓶子树,仙人掌树。

肉质旱生植物在有的书上叫多浆液植物

仙人掌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

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

湿生植物的最主要特点是没有争取水分和防止蒸发的适应。叶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气孔多开放;根系不发达,位于土壤表层,并且分枝很少;中柱不发达,导管少,渗透压不高,一般为8-12个大气压。有的湿生植物还具有特殊的排水孔或滴水叶尖。

如海芋、野芭蕉、菩提树等

菩提树

海芋

陆生植物——中生植物

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

中生植物的解剖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之间

中生植物又可分为湿中生植物、旱中生植物和典型中生植物三类。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水分丰富,气体不足,光质较弱。包括沉水植物(如苦草),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如水浮莲)等。

主要特征:叶片面积较大,通气细胞间隙发达,通气组织发达;表皮薄,气孔在水中常退化,浮水叶面气孔多;机械组织不发达(如茎细长,匍匐、平行等);沉水叶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系发育很差;营养繁殖占优势,如金鱼藻。

1)沉水植物

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

金鱼藻

2)浮水植物

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

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

3)挺水植物:

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芦苇

(3)植物生产力

A.植物生产力与降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B.植物每生产1g干物质,需300-600g水,但不同植物不一样。

C.干旱是造成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四)大气对植物的影响

1、空气的化学成分

氧气

二氧化碳

氮气

2、空气运动

A.大气是指从地球表面到高空1100km范围内的空气层。

B.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

氧与生物

1)氧与动物的能量代谢;

2)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

3)植物与氧;

呼吸根

CO2的生态作用

1)大气中的CO2浓度温室效应

2)CO2与植物

氮气

1.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

2.生命组成物质

风的生态作用

在一些自然环境中,风是经常性的和强有力的因子,如在荒漠、草原、海岸、许多高原和山地,风的作用很显著,在热带和亚热带,台风对植物生长影响更大。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在风向较稳定而风力强劲的地方,乔木迎风面的树叶和枝条逐渐萎蔫死亡,形成旗状树冠。

干热风

干热风(空气最高温度≥30℃,中午相对湿度≤30%,风速≥3米/秒,便构成弱干热风)是黄河流域小麦灌浆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它由于具有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的因素,往往引起植株水分平衡的破坏,麦子茎叶受害甚至青枯,停止向麦穗输送养分,麦粒也迅

速脱水,呼吸加强,提前成熟,但籽粒干秕。一般说,小花开花前和乳熟后受其影响很小,抽穗后10—25天的乳熟期是决定籽粒饱满程度的关键时期,最怕干热风。

旗形树

旗形树

三、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1 酸性土植物:指只能生长在酸性或强酸性土壤上,在碱性土和钙质土上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的植物。如石松、铁芒萁、狗脊蕨、茶、油茶等。

钙质土植物

适应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的Ca2+、Mg2+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或石灰性土壤中植物,在酸性土壤中不能生长。如蜈蚣草、铁线蕨、南天竹、甘草、柏木等。

2 盐碱土植物

盐碱土:盐土、碱土、盐化土及碱化土的统称。

盐土中主要是NaCl、Na2SO4、中性盐。

碱土中主要是Na2CO3、NaHCO3、K2CO3,PH>8.5

盐碱土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植物。

根据分布的地区可分为

旱生盐土植物:

分布在内陆,如盐角草、盐爪爪、海韭菜、鸦葱、獐茅、海枣等。

湿生盐土植物:

分布在海滨,如碱蓬、厚藤、大米草、红树植物等。

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征可分为

1)聚盐性植物(真盐生植物)

能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植物体不会受到伤害。

这类植物可忍受6%甚至更高浓度的NaCl。如:盐节木、盐穗木、碱蓬、梭梭柴、黑果枸杞等。

2)泌盐性植物(耐盐植物)

植物体吸收的盐分可通过盐腺排出体外。

如:柽柳、大米草、红树植物、补血草等。

3)不透盐性植物(抗盐植物)

植物的根细胞透性小,几乎不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如:碱菀、獐茅、田菁、碱地风毛菊等。

3 沙生植物

沙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沙粒为基质的自然地带。

生境特点:风大沙多、干燥少雨、光照强烈、冷热剧变。

植物适应特征:茎干长不定根和不定芽;根系生长迅速;具有根套;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等。

四、地形对植物的影响

1、垂直高度

2、山坡朝向

3、坡度

肉苁蓉

苔藓与桫椤(蕨类)

绞杀

绞杀过程

五、人类对植物的影响

1、植物的自然面貌受到破坏;

2、植物的天然种受到改变(如野生荔枝、野生稻、扶桑等;)

3、人类活动除了改变植物的性质之外,还对植物的地理分布起了巨大的影响,如热

带作物分布的北移。

六、植物的指示现象

茶树

碱蓬

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A.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

B. 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C. 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二)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A.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B.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C.动植物残体的分解,改变了土壤养分;

D.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植物和我们的生活习题与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课植物和我们的生活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不是植物的根。 A.萝卜B.大蒜C.白薯 2、()是植物的根。 A.洋葱B.姜C.人参 3、根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储存 4、植物的蒸腾作用能()。 A.提高空气的湿度B.降低空气湿度C.提高空气温度 5、下列属于变态茎的是()。 A.藕B.红薯C.人参 6、()的茎长得很肥大,并且能储存养分和水分。 A.玉米B.牵牛花C.芋头 7、我们常吃的马铃薯,是植物的()。 A.根B.茎 C.叶 二、判断题 (1)根就是植物埋在地下的部分,因此,马铃薯就是根。()(2)我们平常吃的藕,就是长在地下的根。() (3)植物的根只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4)变态根上不长毛。()

(5)光合作用必须在阳光下进行。() (6)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全部是从土壤中来的。() (7)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内部构造,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绿色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叶绿体。() (8)植物的茎都是圆柱形的。() (9)茎对植物只起到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0)有些植物的茎会生长在土壤里面。() 三、简答题 1、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A 5、A 6、C 7、B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 1、答:(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给人类提供氧气。 (2)植物对于生物圈中的干湿度调节很关键。 (3)植物自身是很多动物(包括人类)的食物。 (4)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2、答:(1)大树底下阳光照射不强烈,温度适中,也能遮风避雨。(2)大树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强,周围空气清洁又湿润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植物生长与环境复习题 (土壤部分)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活性酸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盐基饱和度,团粒结构,腐殖质,肥料,拮抗作用,协助作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碱解氮,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晶格固定,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肥料利用率,生理酸性肥料,水溶性磷肥,磷的退化作用,堆肥,基肥,追肥,种肥。 二、填空 1.世界各国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多国家将土壤质地分为()、()、()三种类型。 2.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和()两个转化过程,其中()是释放养分的过程,()是保蓄养分的过程。 3.根据土壤孔隙中水吸力的大小及土壤水分有效性将土壤孔隙分为()、()和()三种类型。 4.土壤中最好的结构体是(),所谓改善土壤结构性,就是要增加土壤中()的含量。 5.按照土壤吸收性能所发生的方式不同可将土壤的吸收性能划分为()、()、()、()和()五种类型。 6.土壤酸度有()和()二种类型。 7.土壤质地层次性一般包括()、()和()等几种类型。 8.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和()等五大类群。 9.土壤肥力四大因素是指()、()、()和()。

10.团粒结构具有多级孔隙,在团粒内部是()孔隙,团粒之间是()孔隙,两种孔隙配合适当,而且()也较高,使土壤具有良好的()。 11.土壤胶体通常以带()电荷为主,因而可吸附()离子。 1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及其()。 13.在十六种必需营养元素中,被称为肥料三要素的是()、()、()。 14.土壤养分一般以()、()和()三种方式向根表土壤迁移,一般认为,在长距离内,()是补充根表土壤养分的主要形式,而在短距离内,以()补充根表土壤养分更为重要。 15.目前人们通常认为离子以三种方式通过原生质膜,即()、()和()。 16.()和()是植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也是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 17.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氮素在土壤中容易通过()、()和()三条非生产性途径损失。 18.磷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磷在土壤中易被()。 19.氮素在土壤中有多种存在形式,通常把()、()、()和()四种形态的氮统称为水解氮或碱解氮,表示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 20.石灰性土壤中无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是()。 21.养分归还学说是德国化学家()于1840年提出的。 22.石灰性土壤中,过磷酸钙中的磷与()作用,生成()和(),最后大部分形成稳定的(); 23.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其次是(),()最少。 24.钾肥一般要求深施覆土,是因为深层土壤湿度变化小,()固定作用较弱,有利于提高钾肥肥效。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第二章植物生活与环境

第二章植物生活与环境 ——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按照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 居室环境(室内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介质类别分类 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 ?按照环境的性质分类 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心理环境 环境因子:指主体外部、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存在及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2.2.1 生态因子分类 以主客体分类: (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 :动物(animals) 植物(plants) 微生物(microbes)等(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 条件因子:温度、湿度、pH; 资源因子:营养物、水、光照等。 以因子性质分类: (1)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4)生物因子包括生物、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5)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生物因子的一种类型,指人及人类活动产生的。 2.2.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环境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作用(action):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反作用(reaction):生物对环境的改造、改变等作用,一般称为反作用。 (2)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他感作用;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相生相克。 2.2.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作用。 (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

第三章--花卉与环境的关系

B 第三章花卉与环境的关系 §3-1 花卉与温度 一、花卉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 (一)最低温度 (二)最适温度 (三)最高温度 二、温度对花卉分布的影响 (一)耐寒性花卉 耐0℃以下,-5℃~-10℃以下的低温:三色堇、诸葛菜、金鱼草、蛇目菊、蜀葵、玉簪、金光菊、萱草、一枝黄花、鸢尾。 (二)半耐寒性花卉 在北方冬季需在冷床(阳畦)过冬,如金盏菊、紫罗兰、桂竹香。 (三)不耐寒性花卉 0℃以下死亡,5~10℃死亡,热带花卉:变叶木、王莲、筒凤梨、巴西木 三、温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25℃以上进行分化,如唐菖蒲、晚香玉、美人蕉在生长期进行,郁金香、水仙、风信子、番红花在休眠期进行。 (二)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20℃以下,如八仙花、长特兰、石斛(洋兰)、金盏菊、雏菊。 低温5-10℃,温室花卉死亡,耐寒花卉可以生长。 高温35-40℃,花卉生长缓慢,40℃生长停止,50℃死亡。叶面喷水可降低温度6-7℃。

§3-2 花卉与光照 一、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 (一)阳性花卉:一二年生花卉仙人掌科景天科全光照 (二)阴性花卉:50-80%蔽荫度蕨类兰科花卉凤梨科天南星科苦苣苔科姜科 (三)中性花卉:一般喜欢阳光充足,但在微荫下生长也良好,如萱草、耧斗菜、桔梗。 二、光照长度对花卉的影响 (一)长日照花卉 (二)短日照花卉 (三)中性花卉 三、光的组成对花卉的影响 红光、橙光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短日照植物发育。 蓝紫光能加速短日照植物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发育。 光性种子:曝光对发芽比在黑暗中发芽的效果好,一般称为光性种子,如报春花、秋海棠、六倍利。 嫌光性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发芽。如喜林芋、伐塞利阿花属等。这类种子播种后必须覆土,否则不会发芽。 §3-3 花卉与水分 一、花卉对于水分的要求 (一)旱生花卉:仙人掌科 (二)湿生花卉:耐旱性弱热带草蕨类凤梨科植物 (三)中生花卉:大多数露地花卉 二、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分要求不同

植物生长与环境试题库及答案

《植物生长与环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组织构成即:()。 2、()是植物体生长发育的结构基础。 3、植物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为单位完成的。 4、植物体的生理活动是通过()来完成的,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5、()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和()两大部分。 7、()存在于细胞的最外方,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 8、()起着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9、胞间层主要成分是(),它的存在使相邻的细胞连在一起。 10、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它构成了细胞壁的骨架。 11、()在细胞间起着物质运输、传递刺激及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 12、通过胞间连丝,是整个植物体的原生质连成一个整体,称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壁也连成一体,称为()。 13、细胞壁包括()、()和次生壁。 14、细胞膜是有两层染色较深的暗层中间夹着一层染色较浅的亮层组成,这样的结构称为()。 15、细胞质可分为()和()两大部分。前者为后者的实体完整性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持结构。 16、()是细胞的核心结构,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发育。 17、细胞核有()、()和()三部分组成。 18、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 19、核质的主要成分是()。 20、()是原生质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占原生质干物种的50%,是生命最要的物质基础。 21、()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分子都具有()和()的基本结构。 2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的不同。 23、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在碱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 24、在某种pH下,某一种氨基酸带着相等的正负电荷,称电中性,这一pH称为这个氨基酸的()。 25、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 26、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除肽键外,还有()、()、()、盐键和疏水键。 2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和()两种形式。 28、蛋白质分子属于()胶体。胶体有两种状态即:()和()。

植物学与我们的生活

植物学与我们的生活 篇一: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篇二:三年级科学上册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植物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制定计划,采用走访、等形式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调查,了解一种植物的生产、加工、以及成为我们食物的过程;能用排序、分类的方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将整理的信息记在记录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本小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2.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乐于倾听其他组的研究情况,并进行评议;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并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植物的例子。 内容设计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植物,特别是在“食”上。本课设计的活动主要是植物与我们饮食的关系,最后讨论一下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 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 (1)了解能吃的植物有哪些。第二单元中的种植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时,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如蚕豆、豌豆等,已经可以收获能制

定计划,采用走访、生产基地调查、市场调查、收集图书、网上查找,本课从收获春天的植物的果实入手,引出“能吃植物有哪些?”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前测,了解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来源途径知道多少。 (2)调查一种植物怎样到我们餐桌上的。学生先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合成小组,共同调查这种植物是怎样生产、加工,最后成为我们的食物的。在调查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生产是一个社会化的复杂过程。调查过程中,小组同学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和汇报。 (3)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植物。植物除了可以做我们的食物,还可以在其他方面为人类服务,如美化环境。让学生讨论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要位。教学准备 活动(1):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植物种类:粮食、蔬菜、水果、干果各有哪此,收集它们被生产、运输、销售、加工过程的资料。 活动(2):搜集植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其他资料,如:美化环境(观赏植物)、衣(棉花、桑叶)、住(建筑、家具)行(草鞋、行道树、花坛)等方面以及茶叶、中草药等特殊用途的植物。 1.植物和我们的生活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各种各样的果实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同时植物又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植物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如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叶片较小或退化,根系发达,松树、仙人掌,生活在湿润地区的植物,叶片则较大;水稻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气腔,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植物植株矮小,喜兴的植物高大,喜阴的植物矮小等等。 花有花蜜,味道吸引昆虫,利于传粉 叶,扁片状(也有特化的)利于充分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果实,或有香甜的包被(苹果的果肉),吸引动物去吃,以便把种子散发到各处 种子有坚硬的外壳,保护种子内部不被外界各种因素伤害(如虫子咬食) 等等还有很多. 1.光因子。不同的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适应强光照地区的植物成为阳地植物,常见的有蒲公英,松,杉等。适应若弱照地区生活得成为阴地植物,例如那些灌木等。 2.温度因子。例如,有得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得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能反射阳光,免受热伤害。 3.水因子。陆生植物主要是尽量减少蒸腾作用,水生植物增加透气。 4.土壤因子。不同酸碱度的土壤,会有不同的植物生长;另外土壤的含盐量、含水量等也是指标之一。 董美兰、孙雪垠、刘尹、白荣荣、惠敏,请赶快(7月15日前)把就业协议交给方丽慧老师,以便办最后一批报到证。参加社区工作的,办理社区报到证,若考上教师,提前给方老师打电话,办教师报到证,否则到8月25日前按社区录入系统。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以区域图表为载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体系构建】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水文 (1)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2)植被对水文的影响: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4.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

植物生长与环境第一章检测试题3演示教学

植物生长与环境第一章检测试题3

第1章检测题三 一、名词解释 1.花序 2.无限花序 3.两性花 4.花粉败育 5.开花期 6.传粉 7.双受精 8.受精作用 9.无融合生殖 10.真果 11.假果 12.分蘖 13.染色体 14.心皮 15.生长 16.发育 17.生殖生长 二、填空题 1.双子叶植物的气孔器由两个_________的保卫细胞围合而成,单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呈_________,两侧有________。 2.炎夏中午,玉米的叶常常蜷缩成筒状,以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这种现象与叶上表皮的__________失水收缩有关。 3.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和_______,此外也有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等功能。 4.常见叶的变态有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5.常见根的变态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6.常见地上茎的变态有_________和_______,地下茎的变态有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 7.一朵典型的花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和_______六部分组成。 8.通常把具有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的花叫完全花。 9.雄蕊由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 10.雌蕊由_________ 、 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1.小麦的花集中在麦穗上,构成__________花序。 12.花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和________。 13.一个发育成熟的胚珠由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组成,胚珠在子房内着生的位置称为__________。 14.当自花授粉植物的异花传粉率达到________范围时,叫做常异花授粉植物。 15.西瓜是瓠果,我们吃的主要是_________。 16.角果的子房由两个_______组成,果实内有假隔膜。 17.蒴果由________发育而成,子房一般二室以上。 18.聚花果是由_________形成果实。 19.受精后胚珠发育成________,珠被发育成_______,合子发育成 _________,受精极核或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成__________。子房发育成 ________,花柄形成________。 20.种子由______ 、________ 、_______三部分组成。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 要植被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 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 型植被,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分析植被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 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 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 被类型,探讨其与植被的关系。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判断正误。 (1)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 (2)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

2.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 A.南北纬10°之间 B.热带干旱地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 C 解析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1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 (2)距海远近不同、□02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1单元 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3.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荠菜 B.白菜 C.玉米 D.黄瓜 4.( )是日中性植物。 A.番茄 B.菊花 C.白菜 D.玉米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旱生根、水长苗 B.营养生长好生殖生长一定不好 C.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可以造成果树结果“大小年”现象 D.植物的再生现象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的 二、填空题 1.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等。 2.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春化作用其分为()类型、半冬性类型和()类型三类。 3.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 4.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称()。 5.花原基在分化成花的过程中,如一朵花中的雄蕊和雌蕊都分化并发育则为两性花,如雄蕊或雌蕊不分化或分化后败育则形成()。 三、名词解释 1.生殖生长 2.生长大周期 3.生长 四、简答题 1.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 2.植物的成花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3.土壤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三、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环境四、植物的生殖生长与环境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体重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就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的生长发育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胀 2.萌动 3.发芽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或具有完整而健康的胚的种子。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环境 (一)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1.植物生长大周期 2.昼夜周期 3.季节周期(二)植物的衰老 1.概念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衰弱,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是生物界遍规律。 2.特征对整株植物来说,衰老首先表现在叶片和根系。 3.影响因素植物衰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高温、干旱、缺少氮肥、短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关系

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的比较 棉花叶横切(禾本科):有维管束延伸层,栅栏组织为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不规则排列,间隙发达。 松树叶横切(裸子植物):有树脂道,叶肉部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一圈内形成层,有气孔。 夹竹桃叶横切(旱生):表皮由2至3层细胞组成复表皮,排列紧密,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下陷的气孔窝结构,气孔窝内的表皮细胞常特化成表皮毛,叶肉细胞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是叶肉中的维管组织 眼子菜叶横切(水生):表皮细胞壁薄,细胞内含叶绿体,外壁没有角质层,不具气孔,叶肉细胞不分化成多层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发达或分化成大型的气室。

玉米叶横切(C4):表皮细胞较小,形状较规则,上表皮两个维管束之间有几个大型的薄壁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间隙较小,内含叶绿体,维管束鞘为大型单层薄壁细胞,内涵较大的叶绿体,与毗邻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C4植物所特有。 水稻叶横切(C3):表皮细胞较大,细胞疏松排列,叶肉细胞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较小,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叶绿体。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名科叶形叶序叶脉叶尖叶缘 银杏叶扇形簇生二叉平行 叶脉 叶基(楔形) 不规则 三节 状,中 间凹入 鹅掌楸叶马褂形互生网状脉截形(叶尖) 掌状半 裂 玉簪叶椭圆形簇生弧形平行 脉 急尖(叶尖)全缘 金钱松叶披针形簇生 急形异短尖 (叶尖) 铁树(复叶)羽片条 形 对生叶 序 侧出平行 脉 急尖(叶尖) 羽状全 裂 红花木倒形羽互生网状脉急形异短尖 (叶尖) 细锯状 苦楮披针形互生网状脉尾尖锯状 野生豌豆羽状复 叶 叶须卷 羽状全 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 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 (1)热带雨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盆地和东南 亚地区。 ②特征: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征:散生在草原中的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 2.亚热带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②特征:森林植被,四季常绿。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②特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3)荒漠植被: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极少。 3.温带植被 (1)落叶阔叶林: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针叶林(又叫泰加林) ①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②特征: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3)温带草原

①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②特征:低矮的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组成。 4.寒带植被 (1)分布:极地地区、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高山地区 (2)特征: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二、植被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 因。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气: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2)影响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影响环境: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 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 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园林植物与其它事物一样,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一方面,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园林植物对变化的环境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在进行园林绿化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1、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任一因子,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 2、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常会直接引起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主导因子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虽然各生态因子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一不可的,但对某一种植物,甚至植物的某一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往往有 1-2个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就称“主导因子”。如热带兰花大多是热带雨林植物,其主导因子是高温高湿,仙人掌是热带草原植物,其主导因子是高温干燥,这两种植物离开高温都要死亡。又如高山杜鹃,在引种到低海拔平地时,空气湿度是存活的主导因子。 一、不同生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 1、棕榈科植物绝大部分种类都要求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如椰子、油棕、皇后葵、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袖珍椰子、槟榔等; 2、落叶松、云杉、冷杉、桦木等则要求生长在寒冷的北方或高海拔处; 3、桃、梅、木棉、三角梅、印度橡胶榕、小叶榕、大叶榕等要求生长在阳光充足之处; 4、铁杉、金粟兰、紫金牛、六月雪、野扇花等喜欢蔽荫的环境; 5、杜鹃、山茶、栀子花、黄桷兰、含笑等喜欢酸性土壤; 6、柽柳、真柏、锦鸡儿则能生长在盐碱土壤上; 7、砂枣、龙血树、光棍树在干旱的荒漠上能顽强生长; 8、荷花、睡莲、萍蓬草、石菖蒲等生长在湖泊、池塘中。 二、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 环境中生态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周期性变化之中。因此,不同的环境能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如长日照能使唐菖蒲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另一方面,环境还影响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变化,很多药用植物从野生引种栽培后变化较大,如欧乌头(Aconitum napellus)的根在寒冷的气候下变得无毒;杜仲向阳的叶片含杜仲胶60%左右,而阴面的叶片含胶量仅为3%-4%等。 一般认为,在气候温和、湿润地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各部分的物质形成以淀粉、碳水化合物合成为主,而在气温较高和土壤比较干燥、光照充足的地区,有利于蛋白质等的形成。 主要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景观效果 一、温度

新教材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十四)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以下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A.亚马孙雨林B.撒哈拉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D.江南丘陵柑橘林 解析:选D江南丘陵地区的柑橘林,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经济林,为人工植被。 2.家住北京的小明暑假到英国伦敦旅游,他发现两地的植被类型相同,北京和伦敦的 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选A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对。亚寒带针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C、D错。故选A。 3.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硬叶灌丛林为主,其植被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根系很深的特点,以适应这里夏季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温和湿润 C.高温多雨D.温和干燥 解析:选A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故该地植被为适应这一气候特征,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很深的特点。 下图是一幅在冬季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5.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热量带为() A.亚寒带B.暖温带 C.亚热带D.寒温带 解析:4.B 5.C第4题,读图,图中有的树落叶,说明有落叶阔叶林;结合该照片是 南京紫金山某处景观,图中未落叶树木应为常绿阔叶林。第5题,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6.下列属于荒漠植被适应严酷干旱生态条件的是() ①叶面缩小或退化②有茎花和板根③具有肉质茎或叶④根系发达⑤有滴水叶尖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选A为适应干旱,有的荒漠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叶片状, 以减少蒸发;有的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着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 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7~8题。 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8.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7.D8.D第7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 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 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第8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