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笔记

经济地理笔记

经济地理笔记
经济地理笔记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

二、土地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2面积有限性(节约利用)3类型的差异性(因地制宜)4功能永久性5数量的有限性(保护与重复利用)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第二节:土地功能、分类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工业

大量的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和动力资源(石油、煤炭、水力、天然气、地热

1蕴藏资源的数量2丰度及其位置3利用的效果

决定了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

3资源(非生物)功能——农业

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土地本身又是不可代替的劳动资料。对土地的要求:

1.广大面积的土地

2.对土壤、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综合条件

的要求十分严格

3.适合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4 通过种植、养殖等获得动植物产品满足人类生

活需求

第三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1土地利用经济

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 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等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问题。

2土地制度

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问题。

解决土地利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问题。

3土地资产

指土地在权属转移及其收益分配中的价值形式及其量化表现。如土地买卖价格, 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 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解决土地利用中人与人之间在土地权属转移和土地收益分配中的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是: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

其调节。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生产力组织指:1土地市场

2土地供给需求3地租

4土地价格5土地金融

6土地税收7土地利用

生产关系及调节:1土地所有制

2土地管理制

3土地使用制

二、城市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研究城市土地问题,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中: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地理学

土地经济学

三、城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抽象思维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①系统论方法②生态系统观③可持续发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①系统论思路

②生态系统观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比如:土地定级和质量评估中,要把描述分析和概括与模糊评价、特而菲法

(Delphi)、层次分析、回归分析,地价评估的影子价格法、收益还原法等定量方法相结合。

5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要研究土地经济问题, 必须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 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对土地开发项目的决策研究,当然首先要从微观上分析与研究该项目给作为开发主体的企业、单位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同时还必须从宏观上分析与研究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通过权衡利弊才能最终决定该项目的取

第四节:学习该学科的必要性

一、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学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问题

1土地利用本身的需要

原始社会的农业时期:直接的采集野果、狩猎、放牧

现代工业时期:农业用地外,工业、矿山业、交通、旅游

等用地。

2改革我国现行土地经济管理制度的需要

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分离,土地没有没有市场经济属性,无偿使用。

3经济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3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需要

二、我国城市土地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1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坚持两种共有制并存

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的分离,城市土地有偿租赁给企业、事业单位使用,通过收取土地使用费的形式使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2开放土地市场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征用、收购、整理土地,并在国家有关规定下,向使用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通过市场机制运用地租地价调节土地的合理利用。

3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坚持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实现房、地管理机构整合

从中央到地方要有相应的土地管理结构管理全国和本地区的土地,在管理手段上逐

步从经济、法律、行政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模式过渡第二章城市土地需求

城市用地的分类:

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10大类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

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

他用地。其中前九类为建设用地。

第一节城市居住用地需求及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

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一城市住宅与房地产概论

二影响居住用地需求的因素

一城市住宅与房地产概论

1住宅概论

(1)住宅的概念指专供居住的房屋,是人们起居生活的建筑空间。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职工单身宿舍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

(2)住宅的特征

一般商品的特征

映射所有者、使用者的社会地位

属不动产,具有不可移动性

需求弹性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价格变动对其影响较大

(3)住宅的类型

按高度划分

低层建筑:1-3层

多层建筑:4-6层

小高层建筑:7-9层

高层建筑:≧10层或大于20米建筑

超高层建筑:大于100米建筑

按结构划分

砖木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

砖混结构(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

钢混结构

按供给类型划分

商品房(具有经营资格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经营的住宅,均按市场价出售。)

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

(4)现在住宅的趋势

郊区化(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60年代郊区化浪潮席卷美国。

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郊区化。

80年代我国极少数城市出现郊区化雏形,大部分城市的郊区化出现在2005年开始的。

生态化

人性化

智能化

规模化

2房地产概论

(1)房地产概念如:房产:建筑在土地上的各种房屋(如:住宅仓库厂房

商业、服务业等用房

地产:土地和地下的各种基础设施(供热供水供电供气

排水排污地下管线及地面道路

(2)房地产周期

(内在周期长短取决与贴现率和房价走势。

贴现率高、房价走势缓周期短

贴现率低、房价涨势强周期长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

投资建设出售清空7-8年

外在周期

指从兴起到萧条的周期过程。(十几年—几十年)

维护周期(30-50年)

风格、结构、样式周期(5-10年)

(3)中国房地产发展过程

住宅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

小区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末期

大盘开发期90年代末期—2005年

和谐开发时期2005年至今

(4)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景气指标

房价增长与收入的关系

房屋销售价格与出租价格的关系

房屋闲置率

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策

金融对策

税收对策

土地对策

社会对策

工业用地:

直接用于工业生产或辅助工业生产的土地。

一、工业用地概述

1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带动原

有城市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城镇进入现代城市的行列:

上海的安亭镇——大众汽车厂的投资——汽车城

浦东金桥镇——出口加工区的开发建设——现代工业区

大型的工业企业也可促进新城市的产生:

钢铁工业建设而建立的——包头市

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建立的——大庆、金山卫

汽车工业发展建立的——十堰

随化肥工业发展建立的——金堂、纳溪、枝江

2工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3工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第三产业等

4布置方式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

5带来“三废”和噪声,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二、工业布局的基本要求

1工业用地自身要求

(1)用地形状与规模要求

(2)地形要求

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利用重力运输的水泥厂、选矿厂应设于山坡地,对安全距离要求很高的厂宜布置在山坳或丘陵地带,有铁路运输时则应满足线路铺设要求。

(3)水源要求

如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化纤等,用水量很大的工业类型用地,应布置在供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并注意与水源高差的问题。水源条件对工业用地的选址往往起决定作用。有些工业对水质有特殊的要求,如食品工业对水的味道和气味、造纸厂对水的透明度和颜色、纺织工业对水温、丝织工业对水的铁质等的要求,规划布局时必须予以充分注意。

(4)能源要求

用电量大的炼铝、铁合金、电炉炼钢、有机合成与电解企业用地要尽可能靠近电源布置,争取采用发电厂直接输电,以减少架设高压线、升降电压带来的电能损失。

染料厂、胶合板厂、氨厂、碱厂、印染厂、人造纤维厂、糖厂、造纸厂以及某些机械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动力等需大量蒸汽及热水,对这类工业的用地应尽可能靠近热电站布置。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kg/cm;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应特别注意,不要选址于滑坡、断层、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在黄土地区,工业用地选址应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0.5m以上。最高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厂区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如必须布置在下游时,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工业的特殊要求

要求某些工业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某些工业对地基、土壤以及防爆、防火等有特殊要求时,也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如有锻压车间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地面发生很大的静压力和动压力,对地基的要求较高。又如有的化工厂有很多的地下设备,需要有干燥不渗水的土壤。再如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企业,要求远离居住区、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等,厂区应分散布置,同时还须在其周围设置特种防护地带。

7其他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 2交通运输的要求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如钢铁、水泥等运输费用可占生产成本的15%—40%。因此,城市的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进行布置。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与经营管理费用均不相同,在考虑工业布局时,要根据货运量的大小、货物单件尺寸与特点、运输距离,经分析比较后确定运输方式,将其布置在有相应运输条件的地段。在工业中可采用铁路、水路、公路或连续运输。

高铁——“钱”景堪忧

3防止污染要求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2)防止废水污染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干扰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原则1:要求工业区与居住区距离近便。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原则2:在规划中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向高峰交通量。

原则3:根据工业污染状况合理处置与居住区的关系。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这类工业污染极其严重,一般布置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上。严重污染的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

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一般应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需设置较宽的绿化防护带。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

业有废水、废气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可布置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这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可分散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独立地段上。

5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

优点是: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2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优点是: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所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离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近一些,这样可以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这种布置方式对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较为合适,但对于占地面积大的工业区,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就会增加工人上下班的距离。

3混合布置

它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也具有垂直布置的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三工业之间的协作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大大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更重要的是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的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的面貌。

1产品、原料的相互协作:

产品、原料有相互供应关系的厂,宜布置在同一工业区内,以避免长距离的往返运输,造成浪费。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中,化工一厂、化工二厂为附近其他厂提供原料。

2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

能互相利用副产品及废渣进行生产的厂可布置在同一工业区内,如磷肥厂和氮肥厂之间的副产品回收利用。

3生产技术的协作:

有些厂在冶炼和加工的生产过程中需两个以上厂进行技术上的协作,这些厂要尽可能布置在一个地区内,如汽车,拖拉机工业体系,动力工业体系等。

4厂外工程协作:

工业区内的工厂,厂外工程应进行协作,共同修建铁路专用线、工业编组站、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及高压线路,能减少设备、设施,节约投资。

5动力设施的协作:

工业区内可统一修建热电站、煤气发生站及锅炉房等动力设施。

6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

一般工业均有铸工、锻工及热处理等热加工车间、也有机修、电修、木工等辅助车间,如各厂自成一套,往往因生产任务小,使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生产技术不易提高,建筑分散。如将几个厂的这类设施集中修建,既可节约投资,又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7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

地方工业部门可以建立卫星厂和服务性厂为该地大厂服务,为大厂提供各种半成品及零件,利用大厂的边角废料生产各种日用品,充分利用废料增加。

8厂前建筑的协作:

可联合修建办公室、食堂、卫生所、消防站、车库等以节约用地和投资。

四旧工业工业区的改造

1旧工业区存在的问题

(1)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有些工厂,由于历史原因无集中用地,一厂分散几处,使生产过程不连续,生产管理不便。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有的厂位于小巷深处,道路不通畅,运输不便,往往造成交通堵塞和事故。

(3)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往往由于城市发展,使一些本来在郊区的工厂被新建的各种建筑所包围,如荆门磷肥厂原布置在郊区,炼油厂兴建后,磷肥厂厂址成为市中心地区。

(4)工厂的仓库、堆场不足。

有的工厂侵占道路面积,造成“马路仓库”,影响交通和市容整洁。

(5)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

(6)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2旧工业区改造的措施

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制定工业调整方案:留:原有的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

改: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且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产性质、他用。并: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迁: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易爆炸、易燃的工厂

第三章城市土地供给

第一节城市土地供给概述

土地供给: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规模

土地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土地相对为位置的变化及土地的占有、分配、利用,但是无

法创造土地。

土地的供给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经济供给

1自然供给

(1)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差异:印度、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耕地占土地面积的21%-54% 加拿大、瑞典、巴西、俄罗斯耕地占土地面积的5%-7% 日本、巴西、俄罗斯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67%

2)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规模

南北长5500km2,跨49个纬度,72%的是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占28%。东西长5200 km2,跨62个经度,湿润半湿润占47%,干旱半干旱占53%。多山国家,丘陵山地占66%,平原占34%。耕地13004公顷,且90%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土地的经济供给

1内涵: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了开发、规划和整治,以满足人类不同需求的土地供给。

2土地经济供给曲线

二城市土地供给的影响因素

1土地使用者的成本

CL=r+te+s-p

2交易费用、信息、预期等因素

出售土地的手续费、法定费高时;土地利用控制政策出台或对土地用途转换控制严格时;

3城市规划

4政府规划

政府对类土地限制性规定,对建筑物的建蔽率、(建蔽率指单层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

土地税收等。

5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6土地的供给者行为

三城市土地供给增加的途径

1扩大土地的利用面积

2调整消费结构

3采用新技术,提高房地产业现代水平

4将贫瘠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5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

第二节城市土地存量与增量供给

城市土地供给增加的途径:

城市存量土地供给增长:是通过对现有城市土地进行再投资,再充分利用城市熟地

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扩大土地经济供给。(内涵式供给增长模式)增量土地供给增长:将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化来实现,(外延式供给增长模式)

一城市土地存量供给

城市土地的再开发:指城市内部原有建筑物因结构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从而在原有土地上进行再开发的过程。建筑密度

P=α-βx

P:建筑物单位面积的价格

α:除建筑密度外其他特征价值总和

β:容积率对建筑物价值的影响系数

x:容积率

C=c+c2X

C:建筑物成本

c:建筑物固定成本

X:容积率

单位土地开发利润:

I=(P-C)X=(α-c) X-(β+c2) X2

I对X求导数,使导数=0 得到利润最大值时X‘即为最佳容积率

(α-c) -2(β+c2) X=0

X‘= (α-c) /2(β+c2)

将X‘的值代入上式,得到单位土地开发的最佳利润I’

I’=(α-c)2 /4(β+c2)

存量土地再开发的条件:

假设原有建筑物单位面积价格为:P0=α-βx0

原单位土地利用的总价值:I0=(α-βx0) x0

只有当土地开发最佳利润I’大于原单位土地利用总价值I0与

旧建筑拆除成本时,才能对该存量土地进行再开发。即

I’- I0>γx0

(1) α= α0 X‘>x0

(2) α>α0 X‘= x0

城市土地增量供给

1城市土地增量供给增加的过程

假设条件:城市内部只有一个CBD,且所有商业都集聚与此;

居民居住在CBD外围;

城市交通具有均质性,交通费都取决于距离城市的

远近。

城市土地租金(R)=R(T,t,k)

T表示时间;t表示距离;k表示交通投资

2城市增量土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城市边缘区开发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城市边缘区交通通达性高

城市住房可以多样化

(2)负面影响

农用地占用问题严重

就业压力大

环境问题严重

第三节城市土地供给约束与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价格与住宅容积率成正比关系,土地价格越高,容积率也就越高,土地利用效率就越高。

房价变化地价更大的变化容积率变化土地利用率

二我国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1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滞后、管理缺乏创新性

2城市建筑容积率偏低

2003年全国居住平均容积率0.9-1.2 台湾1.2-3.0 香港1.6-10 纽约商业集中地平均15-18

3政府土地管理的效率目标不明确

4城市土地利用缺乏必要的经济杠杆

5开发商缺乏土地综合利用的意识

三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

1完善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2提高建筑容积率

3建立明确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

4建立有效的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杠杆

5将土地利用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

案例:昆山土地集约利用实践

第四章城市土地的产权制度

第一节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一产权、土地产权的定义

产权——指财产的所有权,即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交换、分配的权利。

土地产权——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具体包括土地的归属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

二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城市土地在所有、使用、交易所发生的各种经济行为所应遵循的社会、法律规范的总称。

1土地的所有制

土地的所有制——一个国家土地的占有状况,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土地所有权。

(1)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经济关系的内在基因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未凝结人类的劳动,故没有价值,成为“主人”后,成为所有者的财富——地产,转让代价、地租代价、地价,——商品。

(2)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的利用形式并影响其社会经济效益土地未被利用——潜在的财富——利用——财富(服务、物资)

(3)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着土地收益的分配形式原始社会——部落和氏族所有,共同经营、共同支配财产

奴隶社会——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大地所有者拥有土地收益权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共有制基础上形成一种国家、集体、

个人共同收益的合理分配关系

2土地的使用制

定义——指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关于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等方面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三土地产权结构体系

若干产权构成,其中所有权、使用权是最主要的权能土地所有权

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其土地的权利。

自己的财产——实行垄断和自由支配——地租

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单一性(归属权必须具体、明确,且单一)

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归属权(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土地所有权的排他性(在允许的、不损害他人的权益下自由支配)

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仍然受到社会的制约)

2土地使用权

指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租赁权

指土地承租人依法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支付租金,对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地上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发展权

第二节国内外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一土地所有制的分类:

1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公有制

3土地集体所有制

4土地私有制

二美国的土地产权制度

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土地私人所有制为主体,国有占32%,私人占58%,地方

政府占10%

无论是所有权、使用权均依法上市自由交易

三英国的土地产权制度

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土地私人所有制为主体,公有占11%,私人占86.4%.

土地所有权、土地保有权、土地他项权自由保有权租用保有权

四日本的土地产权制度

国有、共有、私人所有制组成的

公有占35%,私人占65%.

自由贸易

政府通过征收固定资产税来调节土地的使用方向和使用程度通过道义劝告形式促进私有空闲地的有效开发。

五俄罗斯的土地产权制度

六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

全民所有制(国有):

1城市市区的土地

2农村与城市郊区依法没收、征用、征收、征购、收归国有的土地。

3矿藏、水流和国家未确定为集体的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河滩地

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五级管理)

集体所有制度

1农村和城镇郊区(除国有的)土地

2农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坟地等

村和乡镇农民集体组织代表农民行使

六中国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

1城市土地的所有制

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国务院委托政府各级地方政府来完成。(利益取向,土地收益大部分有地方政府获得,同时同一级政府又有多个具体部门在行使国家委托的土地所有者的权利或智能)

2城市土地的使用制

由同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让。

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

土地使用年限:居住用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其他用地50年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城市土地利用概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内涵

城市土地利用(Urban land utilization):在城市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的利用的行为

二、城市土地利用内容

(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集约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地基面积/总面积

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2土地利用效益

城市土地利用对整个城市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投入同样的城市土地,所获得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越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就越高。

。3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内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类型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二)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分配合理组织的综合措施。

(三)土地开发整理

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土地利用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二)社会效益原则(三)生态效益原则(四)因地制宜原则(五)综合利用原则(六)利用和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七)有偿使用原则

四、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

(一)一般可及性

商家:生产要素获取的便利性和市场的通达性

家庭:关心住宅在区位上获取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购物与娱乐的便利性、教育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可得性。

(二)积聚经济因素

低效利用高效益利用

(三)科技因素

(四)人口因素

五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模型

假设条件:1商业、工业、居住用地

2城市中心是销售市场、工作中心

3商业企业、工业企业、居民

单位交通成本:C1 C2 C3

单位租金分别为:R1 R2 R3

收入为:W1 W2 W3

保留收入:W1’W2’W3’

则企业和居民根据保留收入确定在城市的内部位置,

W1-C1t-R1(t)=W1’

W2-C2t-R2(t)=W2’

W3-C3t-R3(t)=W3’整理:

W1-C1t- W1’=R1(t)

W2-C2t- W2’=R2(t)

W3-C3t- W3’=R3(t)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 ( 观察 ):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 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 (N ),反之为南极(S )。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 .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 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 和90°N 。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 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地理 七年级(上) 第1节 知识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归纳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 记重点(5)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增长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量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地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3、政府可以简单地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货膨胀税时,结果就是超速通货膨胀。 4、货币中性原理的一个应用是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实际利率仍然不变。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更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加剧,由于税规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性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的这些成本大小并不清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区域地理笔记整理

位置:东经130°—145°,北纬30°—45° 地形: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众多岛屿组成 气候: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八月和二月。 主要资源:日本资源缺乏,较为丰富的资源是森林资源,地热资源和海洋资源 农作物: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发展生物技术,精耕细作,水稻产量达到自给。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老工业区)。新工业区向九州岛(向南)和北海道岛(向北)发展。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人口分布特点: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城市:首都东京(九州岛,“硅岛”) 印度 位置:东经70°—90°,北纬10°—30°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有德干高原,北部有恒河平原及印度河平原 气候: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为高山气候。 河流:印度河、恒河 主要资源:煤、铁、锰等,多分布于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农业:主要作物有稻米(分布于沿海平原及半岛东北部)、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及恒河上游)、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三角洲)和茶叶(半岛东北部山地)。 印度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水旱灾害频繁;粮食需求大 工业区:班加罗尔(印度“硅谷”)、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采矿业、纺织、电力、钢铁、机械、信息技术等 人口分布: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埃及 位置:东经30°,北纬30° 地形:多平原 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 主要资源:石油、铁、长绒棉 农作物:棉花、小麦、水稻和枣椰等 农业区: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近年来,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李小建老师的《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上学的时候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学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怎么用心看,现在时隔几年,再翻一遍这本书,虽然是10年前的书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获,感觉以后应该时不时的把我们行业相关的教材拿出来看,虽然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对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每次看都会把这些年来的工作学习知识等组织梳理一遍,对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看的时候,记录了一些笔记,主要是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比较基本: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 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生产电 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知道两者的不同)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注意课本P24活动题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笔记汇总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最大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麦哲伦环球航行P2 (2)月食 (3)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4)地球卫星照片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 半圆 形 状 圆半圆 长 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相等

指示方 向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 系 相互平行相交于极点 5.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划分起 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 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数值范 围 0°—180°0°—90° 表达方 式 W或E N或S 半球划分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东半球(20°W-0°-160°E)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 (2)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

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7. 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 自转公转 地球的运 动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一定 夹角 2.公转地理意义(北半球):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 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

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世界地理百科》读书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P115 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P94 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P174 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P117 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P117 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P115 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P181 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P209 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P209 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P209 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P209 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P209 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P228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 答: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其自身特性的主要表现,它一般以一下两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经济活动。 其作为劳动对象,如在农业农业活动中自然特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影响经济活动,如在城市的交通、建设用地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P60 答:农业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合理行动。其研究认为交通工具唯一时,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也因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度能给出了地租收入的公式: R=PQ-CQ-KtQ=(P-C-Kt)Q 其中,R为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为生产地距离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3.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P69 答:运费指向论: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和综合等费线的提出等三个方面。

地理教师教学读书笔记

《初中地理有效备课》读书笔记 一、课前备课是关键 备课当然的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在这中间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这不仅仅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要求,对于老教师亦然。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各位老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只备内容, 不管学生, 不备方法, 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 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1、激发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2、锻炼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 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

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笔记

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笔记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洛蒙诺索夫首次提出的,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至发表》的《经济地理学得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的重要性:增大区位主体的收益,增强区位主体的竞争力,对经济活动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约束 3.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他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是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聚落区位理论等构成了人文地学的理论基石 4.区位理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5.区位理论解决的问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 6.按照区位主体的分类: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居住区位论,服务区位论,城市区位论 7.区位条件:某一地区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分原因(区位因子1经济因子A成本因子a运费因子b非运费因子B收入因子2非经济因子) 9.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环节 10.企业人为因素:要素投入,交通运输,市场因素,区域环境 1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面固有的部分,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 12: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自然性,差异性,耐久性,固定性 经济特性:稀缺性,报酬递减性,增殖性 13.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人的空间或者活动场所 14.市场活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 1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需求才能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6.交通要素:一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二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交通流,三是地域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总结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 重点(4) 失业 一、失业的确认 就业者 失业者: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对于就业年龄, 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也算作失业: (1)被暂时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 ⑵于30天之内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 (3)由于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 非劳动力:家务劳动者和退休人员 失业率围绕正常失业率而波动。正常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称为周期性失业 二、失业有没有时间的长短 大多数人的失业期间是短期的,而在任何一个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是长期的。 三、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失业的原因 (1)寻找工作(job search)政府可以通过就业机构发布信息,就业培训,就业保障进行调整。 (2)最低工资法经济中大多数的工资高于法定最低水平。最低工资法主要是限制了劳动力中的最不熟练供热和经验最少的工人,所以最低公司法不是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 (3)工会和集体谈判 (4)效率工资理论 和最低工资发的原理相似。效率工资理论主张给工人提供较好的工资,以提高他们的技能、身体健康,最终提高生产率。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附录:凯程已经在经济学考研树立了不可撼动的优势,凯程在2016年考研中,凯程保录班 学员勇夺人大经济学状元,考取人大、中财、外经贸等院校40多人,成功源自凯程专业的 辅导,对经济学的深刻把握,虽然凯程的经济学费用有点贵,但是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考取名校经济学的学生,大多数是跨专业,且有不少学生来自二本三本院校,在凯程他们实现了名校梦,有意向考经济学的同学,可以到凯程的官方网站查看他们的经验谈视频,注意是经验谈视频,很多机构说自己辅导了多少学生,他们网站一个视频经验谈都没有,说明他们没有成功案例,没有辅导经验,请同学们和家长们慎重选择。凯程网站大量的视频经验谈,扎扎实实的辅导才能有如此多的考研经验谈,有如此多的考研成功学员。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第二章P38)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能源因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 资本因子: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对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而有充分的资本供应,对于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也是区位选择的关键。 劳动力因子: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和指导作用。(第四章) 理论的前提条件: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 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 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小交通费, 相同的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中心地职能在统一的中心地集聚。 三原则和中心地构建: 市场原则:中心地是具有等级的,且各等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间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服从于K=3原则。 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服从于K=4原则。 行政原则:低级中心地完全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服从于K=7原则。 意义: 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