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赏析《疯狂的赛车》对白中的流行语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赏析《疯狂的赛车》对白中的流行语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赏析《疯狂的赛车》对白中的流行语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赏析《疯狂的赛车》对白中的流行语

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赏析《疯狂的赛车》对白中的流行语

摘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角度入手,分析《疯狂的赛车》电影对白中的流行语对社交世界和受众心理世界两个层面的顺应过程。

关键词: 《疯狂的赛车》;电影对白;流行语;顺应理论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Verschueren the language adap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crazy racing bicycle” movie li nes buzzwords in two levels of the social world and the audience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of the conform process.Key words: “crazy racing bicycle”; movie dialogue; buzzwords; adaptation theory

1.引言

2009年的贺岁档期,《疯狂的赛车》举重若轻的成为了贺岁档中货真价实的佳作。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它以疯狂笑点和笑中带泪再次掀起中国草根喜剧的高潮。让观众们的欢笑声和情绪点都推向了高点。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人中传播迅速,使用频率较高,时代感较强,人们喜闻乐见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流行语与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息息相关,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疯狂的赛车》电影很大的亮点是对白语言中大量的黑色幽默,例如对拜金主义、潜规则、体坛黑幕、虚假广告、雇凶杀人、伪专业素质、帮派主义、CBD等社会现象都做了辛辣的讽刺。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入手,从社会因素和受众心理两个层面分析《疯狂的赛车》的电影对白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现实世界的顺应过程。

2.语言顺应性理论

语言顺应论, 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言学新解》中提出的,研究语言现象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综观出发。其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其中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顺应包括对交际语境的顺应,交际语境涉及三个层面: 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其中对语境关系的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三个层面: 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物质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

2019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2012 网络流行语和流行词 (1)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2)囧:被形容为“ 21 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2008 年开始在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 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 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4)你out 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 是简写,原为“ out of time ”(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5)织围脖:微博是2009 年的产物,但在2010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6)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7)雷人:这是个非常有名的网络词,在现代网络语言中,“雷” 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 (8)PK:即Player Killing 的缩写,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

随 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 法更加广泛。 (9)我勒个去:“呜呼哀哉”。 (10)鸭梨:压力。 (11)织毛衣:源自一首网络歌曲《织毛衣》。后来就是指在微博 上提出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 (12)羡慕嫉妒恨: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 (13)非常艰难的决定:续2010年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 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艰难 的决定原文: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 难的决定。在360 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我们深知这样会给您造成一定的不便,我们诚恳地向您致歉。同时也把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写在下面,盼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14)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就是什么都管、什么也都不管的部门。 有了成绩和好处的时候,这些部门就会明确地站出来,这些成绩与 其有关,所以好处也应当有份;当出现问题和需要处罚时,这些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网络语言的由来

网络的发达使得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不可避免的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和头脑,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语言的不规范。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堵是堵不住的,“堵不如疏”,大禹治水和李冰治水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既然是疏导,那当然就要正本清源,我们应该弄清楚这些网络语言到底是怎么来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们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弄清楚了这些,我们也就不必视这些网络语言如同洪水猛兽了。 一、谐音 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让“神马都是浮云”红遍大江南北,是人不是人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以显示自己的紧跟时代潮流,其实想想大可不必,“神马”一词就是“什么”的一个谐音,之所以会风靡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只能说明大众的一个盲从心理,如果这样想想,其实就一目了然了,你说一句“什么都是浮云”,大家照样能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种豁达和洒脱,“神马都是浮云”注定就像这个词说的那样不会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里。与之类似的还有像“稀饭”(喜欢)、“给力”(吉利)等等词语。 二、方言 一些方言语汇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你比如“木有”(没有),其实就是我们的临沂方言,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使用起来,于是也成了网络语言,再比如“偶”(我),同样也属于方言区的方言读音,对于这一类网络语言,我们大可不必学习,因为他们只是方言,你不属于这个方言区却偏要去这样说无异于“邯郸学步”。 三、音译外来词 这一类词语也是比较多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吧”这一个词语做过解释,我的意见是“吧?”比如“酒吧”就是“喝酒吧?”既然喝酒就要找个喝酒的地方,同理“淘吧”“陶吧”等也是这个意思,后来看到“吧”原来是“bar”的谐音,感觉到自己确实有点神经。与之类似的还有“门”(mon,是一个词根)“粉丝”(fans)等等,这些词语都是音译外来词,这些词语显示了汉语与国际的接轨,是我们兼收并蓄的表现,现在这些词语都成为一些流行语,为广大民众接受。 四、拼音符号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中必须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下是搜集整理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 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 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浅谈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简略型 “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

网络流行语总结

网络流行语大全 相互称呼类 偶:我的意思。似乎是演化自台湾论坛的用语,同类词语还有 MM :妹妹 GG :哥哥 JJ :姐姐 DD :弟弟 GF :女朋友 BF :男朋友 PLMM :漂亮美眉(PiaoLiangMeiMei) PPMM :漂亮美眉的演化版——漂漂美眉的拼音缩写(PiaoPiaoMeiMei) 美眉:妹妹 问候类 C U :SEE YOU CYA :SEE YOU R U O K :ARE YOU OK? 白白:再见 IOWAN2BWU :I only want to be with you M$ULKeCraZ:Miss you like crazy OIC :Oh, I see CUL8R :see you later RPWT :人品问题 OICQ :意思是oh ,I seek you 3166 :再见(日语) 886 :再见(英语) 3Q :THANK YOU PF :佩服 网民统称类 SL :色狼 犬科:追逐女生,尤其是坛子里的MM--味精,KISSYOU 等人! 狼族:与犬科不同,作风比较正派。经常独自出没于论坛,虽然爱美色,但不死缠硬磨MM。恐龙:长得不太好看的女生(带歧视性质,请不要多用) 老大:常被众人吹捧又常被众人暴打的人 楼主:发帖子的人 楼上的:前一个发帖子的人 斑竹:版主之意,有时写作板猪等 板斧:版副 BT :变态 马甲:已经注册的论坛成员以不同的ID注册的论坛成员.通常有多个 zt3 :猪头3 zt4 :猪头4 (借用流星花园杉菜语) 菜鸟:表示什么都不懂 MPJ :马屁精 ODBC :哦大白痴

XB :小白-》小白痴 SB :1.本论坛的简称,2.对某些人的蔑称.请大家不要混淆 lr :烂人 lj :垃圾 情感类 靠:粗鲁话 倒:?? 晕倒:不用解释的吧 9494 :就是!就是! me too :我吐 YY :意淫我所知道的出处应该是《红楼梦》,后又经网络上的演化 表:不要应该是因为将不要两字连读【bu yao】而成 酱紫:这样子出处同上 好康:好看 牛B :又作NB,不解释了,说起来挺难听的吧 ze :贼恶(真恶心吧),真恶 SE :少恶 BBS :波霸(BIG breast sister) PF :佩服 FT :faint的简称,也就是昏倒、厥倒地意思 粉:很应该和偶、好康一样,都是由闽南方言演变 寒:害怕? 7456 :气死我了 874 :不去死! 动作类 灌水:不用解释的吧 抛砖:跟贴 拍砖头:跟贴 闪:离开 踢一脚:也是跟贴的意思吧?? 路过:不用解释吧? 停车ML :有点不雅,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引申而来。 PP :批批,可能是批评指正的意思. ZT :转贴 pmp :拍马屁 pmpmp :拼命拍马屁! 其他类 纯净水:无任何内容的灌水 水蒸气:也是无任何内容的灌水吧 XXXX :(骂人之语,禁止使用) 弓虽:强这类词还有很多,反正左右边旁的都可以这样拆。只是强的用法比较多BTW :By the way th :土豪(游戏中的常用语) js :奸商(游戏中的常用语)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语言的来源 自1994年中国正式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所谓的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语言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传统语言以及日常用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如青蛙、886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网络语言的最新趋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网络语言的来源。 一、由谐音转化而来 谐音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是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谐音成了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在浏览网页和网上聊天的时候,总有些奇特的词语出现,虽然它们也是汉字,但是如果你不是经常上网的中国人,就很难知道它们的含义。在网络上,用“偶”代替“我”,用“银”代替“人”,不说“没钱了”而说“米钱了”,不说“非常”而说“灰常”,把“我喜欢”说成“偶稀饭”,把“同学们”说成“童鞋们”。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不得不提的是自去年来一直流行的“神马”。“神马”是“什么”的谐音,在网络中的使用频率十分高,如网上聊天时经常会说“你在干神马?”、“找偶有神马事啊?”,年轻人经常会用“神马都是浮云”来表现态度的淡定。此外,外语元素也被“谐音”成了流行的网络语言,如用“饭”代替“fans”,用“血拼”代替“shopping”。为了打字方便,用“U”代替“you”,用“CU”代替“see you”。 谐音的用法不仅用在词句上,还用在数字上。因为数字的便捷性,使数字表意的方式在年轻人中十分有人气。如,用“88”指代“拜拜”,“520”指代“我爱你”,“456”表示“是我啦”,“995”表示“救救我”,“5366”表示“我想聊聊”。网民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有时也会把字母、数字、汉语相互混在来创造网络语言,如“I 服了you”、“who 怕who”、“B4(before)”等,在网络语言中都有相当的人气。 谐音的方式不仅让语言表达更加简便,而且诙谐幽默,富有趣味,深受网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变化,更多有趣的谐音化的网络语言会被创造出来,并流行语网络的世界。 二、由旧词派生而来 旧词新义,即一些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同时这些旧词也被赋予了新的生①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1 页

网络语言的发展及演变

网络语言的发展及演变着名诗人北岛写过世界上最短的一首诗,诗名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无论你是否承认,这首诗完全概括了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无处不处于一张张硕大的网中。而“网络”这一张无形的大网正以它无法抗拒的力量和速度覆盖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处于网络文化的新时代中,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正随着这种趋势而步入一个新颖另类的时空。在网上,每一个冲浪者的语言行为和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为了更好地运用网络语言,驾驭网络,人们展开了一场场研究和讨论。目前,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比比皆是,形式各异的论着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而今天,这种潮流的推动下,笔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对网络语言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找出答案,为大家的网络生活开拓一片明朗。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那么网络语言又是什么呢它和传统的语言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只要在百度搜索上输入“网络语言”,在你面前出现的词条将不下一百种,比较严谨全面的解释还是不多,下面这条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在年轻群

体的推动下,神速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前面我们对什么是网络语言稍微做了了解,那么网络语言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从表象和实质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小组对网络语言做了一番调查和总结,觉得网络语言可以分成下面几大类。 1、数字型:一般利用谐音来达到转化目的。 2、翻译型:其实这在语言学上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也是根据原文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代替。 3、字母型:造词方法仍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 4、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 (一)词汇特征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 2)汉语谐音 3)数字谐音: 4)“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

浅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浅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年轻人是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和网络文化的创造主力,身为一个大学生,浏览智能手机中微信和腾讯的动态也是我每天的生活必要内容之一,其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用语。以我看来,语言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翻新的过程,自汉字被创造之后的几千年以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言一直在完成着自我的超越。而如今网络语言的出现,我认为也是语言自我更新的一个必要阶段。很多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的神圣性是一种亵渎,我认为其实不然,从宏观上看,汉语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从繁到简的趋势走向。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带有包容性的,因此网络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这就说明网络语言其实具有着独特的魅力。社会发展充斥着矛盾和无奈,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充满压力,因此网络文化成了人们宣泄压力的一个渠道,这就不难说明为什么网络语言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词汇等等。同时网络语言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它对于研究当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心态都具有参考意义。网络语言无法被禁止,会一直存在。有学者呼吁回归纯净汉语,这种对文化的忧虑有着积极的方面,但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呼吁也是适应不了大潮的,并且,正式汉语也没有在生活中消失,在重要场合和一些领域,正式汉语始终存在着,它的地位稳居不倒。可以这么说,网络语言逐渐入驻正式汉语,社会是具有先见性的,它如同一个筛子,会自动过滤出不符合社会前进滚滚浪潮的内容,而留下的,就是经过时间考验的长寿语汇。而语言的发展和保留,不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吗?综上所述,我认为人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新背景下的新变化,用包容的态度看待新事物的发展。网络语言,人们何不笑对于此,且看未来几十年它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而我也相信,正式语言的地位不会因网络语言的冲击而岌岌可危。关于网络语言,我们敬请期待吧。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一)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一)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 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可选出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又可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平淡无味的笑;“^_^”表示咪着眼睛笑;“I-P,’表示捧腹大笑;“:?-?”表示咧着咀笑;“:?)?-?-”表示大笑;“:?-”(”表示扁脸,不高兴了;“:?-?(*)”表示恶心,想吐;“:?-?P”表示吐舌头:“;?-?)”表示使眼色,抛媚眼;“.o”表示哇塞,惊呆了;“*”表示醉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从这种意义上说,符号词语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属于副语言的范畴。不难看出。狭义的网络语言具有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人情味浓、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普及使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领域用语日益受到关注并影响到社会语言应用。人机对话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来实现的,而键盘输入影响了信息输入速度。在初期人们往往由于找键位而耽误时间。这样对于一个初期上网聊天的人来说就需要找到一种快

常见网络语言的含义

常见网络语言的含义 一、论坛日常用语 1.BBS:指电子公告板系统,国内统称论坛。 2.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班猪。副版主叫“板斧”。 3.沙发: 第一个回贴的人。 4.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5.菜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 6.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7.灌水: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 8.水手:喜欢灌水的人。级别高的也称水桶、水鬼、水仙。 9.潜水:天天在论坛里呆着,但是不发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论坛日常事务的人。 10.打铁:写帖子,一般指有点儿重量的帖子。 11.拍砖:对某人某帖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帖子。 12、楼主:发主题帖的人。 15.楼上的: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

16.几楼的:除楼主外,所有回复帖子的人,依次可称为“2楼的”、“3楼的”…… 17.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 18.板凳:第三个回帖的人。 19.顶: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这个回复的动作叫做“顶”,与“顶”相对的是“沉”。 20.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 21.倒:晕倒,表示对某帖某人或某现实很惊异。 22.寒: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 23.踩一脚:也称踢一脚、留个爪子印等,都是跟帖之意。 24.路过:不想认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与之相对的字眼还有:顶、默、灌水、无语、飘过、路过等。 25.恐龙: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含贬义。与之相对的是“青蛙”,形容相貌抱歉的男性网民。 26.……ing:动词进行时的一种用法,来自英文语法。例句:侠友们如此支持《武侠版》和侠客社区,青眉感动ing。 27.雷人: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 28.脑残:通常也缩写为NC,意思为脑袋残废了.泛指没脑子。 29.达人: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 30.山寨:通俗得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 31.囧: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报告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 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的犯禁的快感。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地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地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地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是信息社会地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地产生提供了良好地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地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地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地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地流行语,如“、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地流行语,如“”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地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地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是“就是就是”地谐音;拼音式,如“”是姐姐地意思,“”是哥哥地意思”;借用式,如“”是“ ”地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地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现成地语句形式流行.网络流行语地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地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地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搜索地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分析.一、树异于人地先锋意识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地词语却有着特别地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地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地意思;“偶”是我地意思;“”是就是、就是地意思;“水蒸气、纯净水”是没有任何内容地灌水之意;“拍砖头”是批评某帖地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地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弓虽”是强地左右部分、“”是对某些人地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火星帖”是指经常能看到地离谱地帖子或话题.所谓地火星是指发这样帖子地楼主或者提这个话题地人在这方面比较“无知”,在一般人(泛指地球人)中算是“另类”,他们有可能来自火星.诸如此类地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地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地义项,或是创造出地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地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地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地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以网络流行语为例,“我不是随便地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这一句是对“随便”地创新用法;“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地创新用法,意指人地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地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地才华;“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地变异用法,“情”和“钱”地一字之差,使得原句地境界全无.“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地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地最低奋斗目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地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这是对本来富有哲理地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但我要用它寻找光明”地改编,改编后增加了幽默、戏谑地色彩.而“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所体现地个性色彩则极为强烈.这些富有个性地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网络在中国地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地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岁地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地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地约束.开放自由地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地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地空间,为网络流行语地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是网络流行语流行地重要社会基础.中国人地传统是关注规范,“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传统中国人都有很强之避异趋同地心理,也就是有很强地社会顺同地倾向.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向是尚同而避异,对循规蹈矩者大加赞誉,对标新立异者则不惜鞑伐.”[]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地,没有现实社会中地等级之分,没有现实社会中地限制和约束.网络又是虚拟地,人们在创造、使用新地词汇、新地流行语地时候,具有更大地自由和空间,而不必太在意他

对于网络语言的看法

是现在速食文化的一种..很快崛起..估计也会很快衰落...生命并不具有持久性..网络语言要区别看待..有些词完全是误导青少年..譬如灰机,灰常等等...语言本来就要有一定的规范性..不可以乱来..但是很多东西又是约定俗称的..例如很多词语原意并非现在这样...但随着说的人多了..也就成正解了..以前的意思反而不对了...那证明语言还是在发展的...很多词语现在的意思和以前的意思就相差相当大..以前还用古文的..那时候又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用的现在文呢..所以说..如果网络语言有其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话..倒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语言的一种发展过程...例如囧字,你能找出一个比他更好的形容词反应当时的心情吗? 所以如果网络语言有他的课持续的生命力的话...可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话..倒不如随他去..反正语言本来就是用来表示一个意思...试想很多年前,我们现在用的次也没有...但某些严重糟蹋文化的..利用错别字的,应该拒绝.. 什么是网络语言呢?一些语言学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际所用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说的话语。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网络语言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因此,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这一载体快捷、自由和方便。 载体的变化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网络催生了网络语言这种新语体。我国在1990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中国的网络语言——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如BBS、OICQ、E—MAIL、HOMEPAGE等)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社会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有数字、符号(不同于标点)、拼音和英文字母等。它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过程,基本上是以象形文字为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语言,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栩栩如生,表现力强,而又不失幽默。简而言之,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网络语言,堵不如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