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_基于精准扶贫视角_宫留记

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_基于精准扶贫视角_宫留记

收稿日期:2015-10-15修回日期:2016-04-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贫困农户行为研究”(14CSH046)。作者简介:宫留记(1965-),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

宫留记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摘要:在扶贫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效率,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在各地扶贫

实践中也出现了市场力量被滥用、误用的现象。本文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新思路:通过制订《扶贫法》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对市场化扶贫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区分和考察新旧两种市场化扶贫模式“精准性”差异,首次对近年来的一些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发现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精准扶贫;政府主导;法治化;市场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5-0154-09

Research on Marketiz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n a Context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Perspective of Precise Proverty Alleviation

GONG Liu-ji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China )

Abstract :Introducing market mechanism into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can improve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However ,market forces may be abused and misused due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p-level design.From the view of preci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constructing market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divid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op-level design for market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y making “Poverty-alleviation Act ”.In addition ,it distinguishes new from old marketization poverty-alleviation model ,and finds that the new marketization model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nd ,some policy suggests was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 :precise poverty-alleviation ;government dominat ;legalization ;marketization mechanism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减少7.1亿,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这剩下来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却属于减贫工作中底子最薄、条件最差、

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为实现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的目标,在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和2016年3月15日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4

51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两份未来五年扶贫的纲领性文件中,对打赢这场扶贫攻坚决战做了具体部署。

《决定》和《纲要》集中体现和贯穿了中央“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整体要求和具体措施,这也成为今后扶贫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标准。国内外扶贫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依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扶贫对于解决大范围、集中性贫困较为有效,但在专业性和精准性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解决呈现分散、个体、差异化特征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市场机制是一种分散决策机制,市场主体较政府更具有专业性。在坚持政府主导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是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研究了市场化扶贫的发展路径,探讨了新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以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提高扶贫效率。

二、文献回顾及评价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一直也是中外理论研究的焦点。基于本文的需要,主要从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精准扶贫等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评价。

(一)政府扶贫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是消除贫困的主体[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资源动员能力,是我国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2]。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政府投入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Montalvo和Ravallion (2010)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1980年以来中国财政投入的减贫效果,充分肯定了政府支出在减少贫困中的重要作用[3];杨颖(2011)、张伟宾和汪三贵(2013)、胡祥勇和范永忠(2014)基于全国数据的分析[4-6],柏振忠和李长雨(2013)、王建平(2015)、刘林和陈作成(2016)基于区域数据的实证研究均得到类似的结果[7-9]。

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者也指出了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一些研究表明政府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下降。Richard和Adams (2004)利用来自60个发展中国家的126个时期的数据发现贫困率对政府投入的弹性下降[10];张全红(2010)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村减贫的效果不显著[11];赖明和成天柱(2014)利用2001-201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证明财政扶贫资金存在效率损失[12];李盛基等(2014)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发现部分扶贫资金未能产生减贫效果,而且几乎各项扶贫资金对降低贫困强度效果不显著[13]。在寻求政府扶贫效率下降的原因时,除了传统的政府功能不足、资金管理不严、官员贪污挪用等解释以外[14-16],还需深入到政府扶贫模式自身来查找。综合现有文献,政府扶贫模式的弊端或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多元化,运动式扶贫精确性差;二是行政偏好与市场需求不符,造成资源浪费或增产不增收;三是扶贫资源掌握集中在政府官员手中,导致“寻租”或出于理性人抉择导致“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四是政府扶贫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以建立起科学严格的考评体系[17-21]。

(二)市场扶贫

底瑜(2005)发现了四川巴中在扶贫中引入市场机制取得成功的案例[22]。徐志明(2008)提出“提高扶贫投资效率的关键是在反贫困中引入市场机制,包括在贫困地区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市场经济发生与成长的条件、转变政府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职能等”[23]。赵慧峰等(2012)分析了“扶贫+科技+市场”的“岗底模式”的成功经验[24]。孙文中(2013)基于新发展主义主张“建构一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参与’的扶贫机制:政府以强制性为行为制定依据、规划方向,通过市场运作提高效率,社会、组织和个人依靠互助与合作发挥其服务、筹资、监督等功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贫困”[25]。

(三)精准扶贫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极大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在2015年达到了一个高潮[26]。黄承伟和覃志敏(2015)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外延和理论基础,指出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治理体系变迁的

551

必然结果[27]。刘解龙(2015)探讨了经济新常态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和机遇[28]。更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并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对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邓维杰(2014)指出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了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29]。李鹍和叶兴建(2015)发现精准扶贫面临五大实施困境,即“层级式”纵向识别与“水平式”横向识别的矛盾、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的矛盾、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矛盾、脱贫退出与返贫再生的矛盾、“输血式”短期扶贫与“造血式”常态效应的矛盾[30]。汪三贵和郭子豪(2015)认为记者分配的难点在于精准识别难[31]。葛志军和邢成举(2015)基于地方实践发现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包括贫困户参与不足、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扶贫工作遭遇上访困扰、扶贫资金有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效果较差;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农民的社会流动、自利性和信息的缺乏、精准扶贫的内在矛盾、维稳工作的优势地位、结构性贫困的挑战、驻村扶贫干部的双重身份和扶贫资金筹集渠道的单一等[32]。唐丽霞等(2015)从贫困农户识别的政策和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现状、贫困农户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四个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机制面临严峻的挑战[33]。左停等(2015)认为精准扶贫机制的推出是为了解决此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瞄准目标偏离和精英捕获问题,但面临着规模控制所引起的规模排斥,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场化背景下的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村庄间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等挑战[34]。王国勇和邢溦(2015)指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整合困难、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35]。

(四)研究现状的评价

现有的研究表明,政府在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但也存在着体制弊端。关于市场化扶贫理论建设严重不足,对市场化扶贫的发展未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现有文献对如何解决“精准扶贫”所面临的困境缺少新办法、新思路。当然,文献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也使得本文有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三、精准扶贫与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

我国长期坚持政府扶贫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扶贫效果。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精准扶贫的提出,政府扶贫模式暴露出精准程度不够等问题。市场扶贫模式则在精准性和效率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市场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完善,市场力量在各地扶贫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今后的扶贫实践中完全可以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

(一)两种扶贫模式的“精准性”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扶贫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以政府为主导,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消除贫困;另一种则以欧美国家为代表,通过制订法律或非政府组织(NGO)减少贫困,政府并不直接参与。政府扶贫对于解决大面积、集中性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市场扶贫则在专业性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精准扶贫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6月发布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精准扶贫主要内容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而在《决定》中精准扶贫进一步明确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据现有文献和实际调研我们发现政府扶贫的“精准性”是值得商榷的。(1)精准识别难度较大,成本很高。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但根据我们在国家级贫困县兰考的调研中发现,国家要求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主要由村级组织并逐级上报。在这个过程当中,尽管有规定和流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或由村干部决定,县乡级政府也难以全面核查,精准识别大打折扣,更别说动态管理了。唐丽霞等的研究表明建档立卡的成本巨大[33],宝贵的资源未能用到刀刃上。(2)精准帮扶难度大。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有着严格限制,通常是以项目的形式下拨,而具体项目又是由上级决定的,这与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因地

651

制宜的政策要求是相违背的,造成供需脱节、资金浪费。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扶贫资金的管理也很成问题,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殆尽,没有发挥“造血”功能。之所以在精准扶贫中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主要源于政府模式和精准扶贫存在一定的悖论。(1)精细化不利于发挥政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长处。(2)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免出现政绩工程。(3)精准扶贫到户以后反而助长了部分贫困人口的依赖思想,引起新的矛盾。

市场模式则更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1)扶贫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由专门的组织从事扶贫显然效率更高。(2)市场机制是一种分散决策系统,通过市场能够有效地将千家万户联接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产生远高于政府驱动脱贫的强大内生动力。(3)政府跳出具体事务,专门从事政策制订、引导、监管和考核等工作,即可保障精准扶贫的政策效果,又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4)多年来在各地的扶贫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市场化扶贫经验,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决定》和中央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文件中,都有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表述,表明市场模式不存在政策红线。结合上述分析表明,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政府扶贫模式应更多地转向市场模式,让市场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国市场化扶贫模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市场机制在各地扶贫实践中早有应用,但总体上处于分散、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更别说上升至中央顶层设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早期大规模、集中性贫困,政府角色不可替代,举凡整体搬迁、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等扶贫举措离开政府是不可想象的,以致于人们习惯将政府作为扶贫的唯一来源。(2)我国市场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有一个过程,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市场力量的弱小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3)在市场化扶贫实践中,由于缺乏监管和法规的约束,市场力量被滥用、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模式被误解甚至谈市场色变。

近年来,我国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各类市场组织数量庞大、蓬勃发展,在慈善、扶贫、救济、养老等社会公益方面开始发挥作用。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我国扶贫模式转轨的一个契机。利用这个契机,对市场化扶贫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培育和引入市场力量参与扶贫,应该是我国扶贫发展的方向之一。

(三)市场化扶贫的内涵和路径选择

1.市场化扶贫的含义

政府扶贫模式是否可以让位于纯粹的市场化扶贫呢?答案同样是不可行的。刘冬梅(2003)指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单纯依靠市场并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36]。多数研究都指出,政府和市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可以合理地确定它们在扶贫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合作扶贫应当是最优选择。

反贫困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也只有政府才能始终如一地将反贫困工作进行到底。因此,政府作为扶贫责任主体只能强化和坚持,而不能动摇或放弃,这在《决定》和《纲要》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或市场主体,实现扶贫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被称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扶贫新思路。《决定》提出“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纲要》提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在具体政策上,《决定》和《纲要》都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以及“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市场化扶贫模式,这些都成为开展市场化扶贫的政策基础。

由于政府掌握着主要的扶贫资源,也负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职责,因此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见图1):一是政府所掌握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二是政府主导下的扶贫机制的市场化。目的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的良性循环。

751

图1政府主导下扶贫资源配置示意图

2.市场化扶贫的路径选择和机制设计

(1)市场化扶贫机制构建的基础是法治化

在新时期开展市场化扶贫机制建设首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姚鹏宇(2016)认为我国在扶贫方面立法不足是抑制市场力量参与扶贫的重要因素[37]。我们认为,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应当首先通过立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合理确定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权力义务,因此建议制订《扶贫法》将市场化扶贫纳入法治轨道,作为顶层设计的基础,这也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扶贫法》是对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扶贫活动进行规范的一部法律。它的立法对象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农村或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内容是明确扶贫对象以及参与扶贫的、包含政府在内的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立法的原则应该是突出政府主体责任,保证扶贫过程的公开透明和保障各扶贫主体的合法权益。

《扶贫法》作为扶贫的基础性法律,应当将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作为扶贫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依法筹集并配置扶贫资金,设计扶贫机制和监督扶贫活动的开展。其他类扶贫主体主要负责依法获得扶贫资源,并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开展扶贫活动,对扶贫效果负责。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扶贫主体的正常活动;对于扶贫活动中产生的纠纷,政府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或行政命令,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构建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关键是动力机制设计

除了政府和一些公益组织以外,大多数参与扶贫活动的市场主体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这似乎与扶贫的公益性相矛盾,但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就在于能够使参与各方“获利”,因此基于利益导向的动力机制设计就成为市场化扶贫机制的关键。一个完善的市场化扶贫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扶贫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要构建开放、透明、高效的竞争机制,将那些有实力、热心扶贫事业的企业或组织甄别出来。二是完善和落实对扶贫组织或企业的扶持和奖励政策。这包括简化扶贫组织和企业的注册审批流程,给予产业扶持和税收减免和优惠等。比如对于吸纳贫困农户达到一定比例和期限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三是要建立扶贫绩效考评和退出机制。扶贫机制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大部分扶贫资源仍然是通过行政机制分配的,对于市场化配置的扶贫资源,政府要加强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市场主体

851

的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弄虚作假、骗取扶贫资金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最后,要大力弘扬扶贫精神,传递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光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决定》指出,要“全面宣传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生动报道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建立国家扶贫荣誉制度,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精神激励也是市场化扶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构建市场化扶贫机制要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体的保障

政府扶贫由于资源无偿分配往往会导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依赖性和“等靠要”的不思进取思想。市场化扶贫有利于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扶贫主体不是施舍者,而扶贫受体也不是被施舍者,双方在这一社会活动中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双赢。但贫困群体特别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市场博弈中处于弱势,因此市场化扶贫要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困难人员的保护。一是切实保障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员的权益,例如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资产处置和收益权等。二是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增强贫困人口在市场中的博弈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来增强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成长来增强贫困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和对话能力。三是对于无力参与扶贫项目的特困群体,财政应承担“兜底”职责。

四、精准扶贫与市场化扶贫模式创新

(一)不同市场化扶贫模式“精准性”比较

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金融扶贫等模式,也有近年来出现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等新形式。总体上,传统模式的精准度在下降,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提高其精准性;新模式也必须以“精准”作为硬标准,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效率。

可以说劳务扶贫精准度最高,但这种扶贫模式只适应于有富裕劳动能力的家庭,现在的贫困家庭一般都是老弱病残或者劳动技能低下,难以通过外出打工脱贫。产业扶贫是最重要的传统扶贫模式,近年来也面临着扶贫效果欠佳的窘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波动较大,农民难以把握;二是对贫困户的覆盖面逐年降低,一项研究显示产业扶贫对贫困群体的覆盖率仅有16%;三是重视前期投入,缺乏后续保障,产业扶贫持续性差。金融扶贫也是广受诟病的一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年年投入大量信贷扶贫资金只见开花不见结果。这主要是因为金融结构作为市场主体,最关心的资金的回收与效益,真正的贫困户根本无力偿还,因此信贷资金主要以扶持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为主,难以起到带动脱贫作用。针对传统模式精准度下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例如在产业扶贫方面,主要避开竞争激烈而围绕市场波动较小的项目开展,如生态农业或特色养殖业、民族手工业和旅游产业等。对于金融扶贫,可以尝试将扶贫贷款转化为贫困户的股金投入到当地效益较好的企业当中,实现企业、农户、银行三受益。

根据我们的调研,近年来新出现的市场化扶贫模式精准度好于传统模式,这主要是因为中央反复强调精准扶贫,在新模式设计和运行中得到体现;同时新模式往往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一般经过反复论证和博弈,项目比较科学。但是在各地也出现了市场力量被滥用和误用的现象,反而损害了贫困农户的利益,因此对于新模式要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管,在提高精准度的同时防止出现逆向选择。

(二)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营

市场化扶贫新模式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在理论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不利于新模式的规范发展。本文对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来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又称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指的是在基础设施、公共工程与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合作共赢式的供给机制。扶贫项目PPP模

951

式的运作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扶贫项目立项与可行性研究→选择民间参与者→订立合同→项目开工建设→工程管理运营→项目移交。目前关于在农村扶贫工作应用PPP模式的文献尚不多见。丁锐等(2014)分析了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牧区乡村转型发展PPP模式的成功案例[38],庄序莹和鄢璐(2015)以四川省沪州市纳溪区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为例分析了纯公益项目PPP模式的构建[39],王君(2016)以湘西州为例分析了民族贫困地区应用PPP模式的可行性[40],这些案例为可以为扶贫项目PPP模式的设计和运营提供参考。当然,PPP模式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周正祥等(2015)、任春玲(2016)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扶贫中更好地运用PPP模式[41-42]。

2.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等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相应服务费用,也就是通常而言的“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社会力量干活”。《决定》首次明确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扶贫模式,对于贫困地区的医疗、养老、教育、科技等服务完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予以解决,甚至可以直接购买扶贫服务。我们引用朱俊立(2013)提供的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村级扶贫服务案例来具体分析这一模式的运营[43]。朱俊立发现扶贫专业组织(如慈善组织)相对于政府在扶贫方面更专业也更细致,更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扶贫项目偏离贫困群体的难题,慈善组织扶贫的做法首先是以“需求为本”设计村级扶贫项目。他们在当地政府推荐的基础上,参考统计资料,并辅之以“实地调研”,按照“最贫困”、“最脆弱”和“少关注”的原则来选择参与项目的贫困村。在项目村内部,慈善组织一般首先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或者普查,建立农户档案,然后应用“参与式扶贫分级”等方法和工具,进一步识别贫困人口,优先选择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参与项目。其次,在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内容的制订环节,“慈善组织能事先进行长期而深入的需求评估,通过入户调查、村社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访谈、社区会议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贫困人口共同分析和讨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寻求相应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贫困村自身的资源动员能力、慈善组织的专业领域以及能够提供的具体资源和支持等因素,优先回应和满足最迫切的需求,确定扶贫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内容”。通过上述安排,慈善组织能有效解决扶贫资源偏离贫困群体的问题。实践中,“慈善组织投资的扶贫项目直接将扶贫资源投放到贫困农户的成功率和资金回收率均在90%以上”。当然,欠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培育合格的市场服务主体是采用政府购买模式的前提。

3.资产收益扶贫

在《决定》和《纲要》中都提出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这是中央提出的扶贫模式的重大突破,主要针对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比如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劳作的农民,目的在于把细碎、分散、沉睡的各种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扩展贫困人口增收路径,实现脱贫致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目前已有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先行开展探索。各地做法大体类似,即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例如,四川省出台《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方案》,提出“贫困户优先股”和“贫困户股份”概念,以增加贫困户在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中所占股份,切实为贫困户增收。“贫困户优先股”针对的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在股权量化时,划出一部分设立贫困户优先股,剩余部分再量化给社员。假设某村100户人,其中10户为贫困户,财政资金形成资产,平均股权量化后每户占股1%。根据新的试点方案,协商后,若将10%的股份划为贫困户优先股,分给10户贫困户,每户可占1%,剩余90%股份再量化给全体社员,每户可占0.9%,因此,贫困

061

户每户股份为1.9%。“贫困户股份”是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贫困股份,遵循“谁贫困谁享受”的原则,脱贫后即自动退出,股份将分配给新增贫困户或者均分给其他贫困户,继续履行其扶贫功效。“贫困户优先股”突出“优先”,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适度向贫困户倾斜,为其增加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户股份”突出“特惠”,作为一项贫困保障机制,为贫困户兜底。《方案》还明确,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成立实体,农民通过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实体的股份,可设立贫困户优先股,剩余股份再按规定量化。对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将全部以优先股的形式量化给贫困户,并参照商业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确保贫困户分红底线。目前,关于资产收益制度的理论探讨尚不多见。余佶(2016)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案例总结了资产收益扶贫的经验和关键问题[44]。

4.电商扶贫

电子商务有效打通了贫困地区资源与域外大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根据媒体报道,国内知名电商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纷纷在农村布局。阿里巴巴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京东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协议。但目前电商扶贫也存在接受程度低、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45]。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的研究表明,引入市场机制更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但市场化扶贫机制发展路径选择却会影响扶贫效果,因此应对市场化扶贫机制进行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扶贫机制。通过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一些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的研究发现,新模式不仅拓宽了扶贫空间,而且较传统市场扶贫模式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加快扶贫立法,通过法治化划分政府和市场在扶贫工作中的边界,推进市场化扶贫机制顶层设计。二是政府要推动市场化扶贫机制建设。在这方面,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1)培育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工作;(2)对市场化扶贫机制进行设计;(3)打破政府对扶贫资源的垄断,对于那些可以由市场完成的工作交还给市场;(4)加强对扶贫市场的监管。三是完善传统市场化扶贫模式,提高传统模式的精准性和效率。四是加强对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推广。目前《决定》和《纲要》虽然对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有所论述,但缺乏实施细则和顶层设计,各地往往是各自为战,资源浪费严重。本文的研究初步说明了新模式的优点和大体思路,但尚未对其运行机制和实践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考察。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将各地新型市场化扶贫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并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新型市场化扶贫模式的建设、推广工作。五是某些行政扶贫模式也可以更多地借鉴市场机制,例如科技扶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扶贫效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15年)[R].联合国,2015.

[2]文建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1):26-31.

[3]Montalvo&Ravallion.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OriginalResearch[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8(1):2-16.

[4]杨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88-94.

[5]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2):66-75.

[6]胡祥勇,范永忠.中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6-80.

[7]柏振忠,李长雨.扶贫开发新阶段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桑植县实证为例[J].民族论坛,2013(5):89-93.

[8]王建平.连片特困地区政府扶贫资金的减贫效果评价———以川西北藏区为例[J].决策咨询,2015(2):40-48.

161

[9]刘林,陈作成.扶贫资金投入与减贫:来自新疆农村地区数据的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1):17-22.[10]Richard&Adams.Economic 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Estimating the growth elasticity of poverty[J].World Development,2004,32(12):1989-2014.

[11]张全红.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0(2):42-51.

[12]赖明,成天柱.财政扶贫的效率损失———基于财政激励视角的县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2014(5):33-37.

[13]李盛基,吕康银,孙哗.中国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117-120.

[14]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7):9-13.

[15]欧阳煌,李思,祝鹏飞.关于新时期财政扶贫治理困境及破解的思考[J].财政研究,2015(12):90-93.[16]金三林.“十三五”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J].发展研究,2016(1):9-13.

[17]汪三贵.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1):56-64.

[18]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122-126.

[19]Ferreira,Leite&Ravallion.Poverty reduction without economic growth?Explaining Brazil's poverty dynamics1985-2004[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3(1):20-36.

[20]孙前路,孙自保,刘天平.扶贫资金管理与挪用倾向的内因分析:解释框架与稳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1):393-396.

[21]李德宏.关于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6(3):27-29.

[22]底瑜.当代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选择与重构———以四川省巴中市“巴中新村”为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0):42-50.

[23]徐志明.扶贫投资低效率与市场化反贫困机制的建立[J].乡镇经济,2008(9):83-87.

[24]赵慧峰,李彤,高峰.科技扶贫的“岗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2):138-142.

[25]孙文中.创新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发展主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6):207-213.

[26]余泽梁,于长永.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3-16.

[27]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8(1):131-136.[28]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4.

[29]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30]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3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67-163.

[3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34]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35]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49.

[36]刘冬梅.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8):20-24.

[37]姚鹏宇.精准扶贫模式及其法律保障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1):43-46.

[38]丁悦,蔡建明,刘彦随,等.青海省都兰牧区乡村转型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公共私营合作制(PPP)视角[J].经济地理,2014(4):139-144.

[39]庄序莹,鄢璐.纯公益项目供给的PPP模式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7):4-7.

[40]王君.民族贫困地区应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分析———以湘西州为例[J].金融经济,2016(4):65-67.

[41]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9):82-95.

[42]任春玲.我国PPP模式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5-11.

[43]朱俊立.政府向慈善组织购买村级扶贫服务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1):88-96.

[44]余佶.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精准扶贫新探索[J].红旗文稿,2016(2):19-21.

[45]李晶玲,张双英,谢瑞芬.电商扶贫调查[J].中国金融,2015(22):88-89.

(本文责编:辛城)

261

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工作总结 201X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产业培育年”活动,狠抓特色产业培育,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X年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总量4.7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0.45亿元,信贷资金1.14亿元,产业带动建档立卡农户5.53万人。目前,完成规模种植茶叶5.3万亩,配套建设园区道路28公里,蓄水池63口。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基地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办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联姻、兼并等办法,有效整合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资金、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优势,注重培植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不断增强

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能力和示范引领能力,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做优做实专合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借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三是做精做细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职业化。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序流转,引导城镇小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济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创办家庭农场。 (二)注重回引创业,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巴州川明参、恩阳芦笋等独特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等,重点在建设用地、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对招商企业予以充分优惠,并重奖投资额度大、销售收入高、税收入库多的有功企业。对招商落地企业,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挂联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个责任单位、一套促进机制“五个一”推进机制,全方位服务招商企业。二是积极回引创业人士。借鉴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全民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建立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针对在外成功人士特点专门制定推介项目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其他工作总结范文.doc

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农业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市以贫困户增收和主导产业做强为基调,创新扶贫模式,充实“三支队伍”,唱响了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一、明晰思路,牵准“牛鼻子” 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先地位、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以做强致富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70%以上贫困户聚焦到主导产业链上并依托产业脱贫增收为落脚点,推动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取得实效,增强扶贫产业持续增收的发展后劲。 二、精准施策,做强“新引擎” (一)健全“一个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市县农业部门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落实了工作责任。市局健全了领导干部分片负责区县制度,一名局领导分片联系一个区县的产业扶贫工作,各司其职开展帮扶、暗访和督导,形成了激发能动性、增强整合性、注重动态性、把握精准性和提升廉洁性“五个助推”扶贫攻坚工作机制。与各区县农业部门签订责任书,分季度召开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全面保障驻村农技员到村工作生活补助、培训费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待遇。 (二)完善“两个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制定

市、县、村产业扶贫规划。认真摸排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对有条件、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因户施策规划扶贫产业,形成了《贫困户到户产业规划表》,二是规划5万余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或通过产业基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其依附在主导产业链上,帮助其依托产业增收致富。 (三)优化“三支队伍”,确保帮扶到位。一是调整充实驻村农技员,为农业技术“把脉”。113个贫困村选派114名驻村农技员,对已脱贫村继续帮扶,严格工作考勤考核和工作督查。二是优化专家服务团,解决技术“梗阻”。全市94名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5个,根据农事季节、产业发展、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组建巡回服务小组,开展“诊疗”服务。全市组建由县、乡421名农业技术人员人员组成101个服务小组,负责全市98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累计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653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0项,解决技术瓶颈41个(四)狠抓四个落实,增强工作动力。一是落实奖惩管理考核。市、区县农业部门分别与114名驻村农技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考核,将农技员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终考核,推行领导约谈、“召回”或问责机制。同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进行表彰,2017年,旭阳镇马石村驻村农技员邱源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推荐车正权等3人为2017年度全省优秀驻村农技员,由省脱贫攻坚领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合作社)案例 一、背景及概况 七里乡七里村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27.5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98户,312个人口,其中有党员10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毛竹产业和外出务工等为主。由于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对市场经济和经营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程。因七里村主导产业柑橘受各种影响导致农民减收或者无收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七里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叶建华的带领下,于2009年从仙居引进蓝莓6000余株,把原有的12余亩柑橘全部砍掉,种上蓝莓,并且成立了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1、以产业扶贫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是促进产业投资收益与贫困地区发展的双赢策略,是在新时期为投资者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者寻找致富道路、为社会寻找均衡安定的全赢政策。七里乡属贫困山区,七里村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打造“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成立,采用“创

业园+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七里乡大学生创业园统一经营、管理,着力打造“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2、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七里村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为了更好的让农民掌握蓝莓种植技术,提高蓝莓产品的竞争力和技术含量,柯城区云雾蓝莓专业合作社邀请区林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以及区科技局专业人工来七里村免费对农民蓝莓的管理、蓝莓的采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性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这一事业当中。 3、发展其他扶贫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在蓝莓采摘淡季,同样在七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的带领下,根据七里村的实际情况,租赁大量田地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同样采用“创业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1、蓝莓基地和黑木耳基地不断扩充。 3、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积极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金盛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岗设在创业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个党员的特长和爱好,根据产业实际,党员“公开承诺”职责和目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基地”等创先争优活动,党员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特长,量力而行,由党员自愿提出承诺事项,制定承诺的目标、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创新财政扶贫机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罗霄山脉南麓中段的遂川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山多、人多、耕地少的老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现辖23个乡镇和2个国营林场,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该县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该县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不断创新财政扶贫开发机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总目标,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十年,该县多方筹措扶贫资金累计达4.8亿多元,给该县贫困乡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增强。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县100%的行政村实现通电、通邮;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电视;农村水利设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5.179亿元。财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十年,全县累计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98个,基本解决了全县10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五难”和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十年来,兴建和改造乡村公路345公里,兴建桥梁101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兴修水利设施196处,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6宗,解决了3670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和改造电网88.3公里,解决了286个自然村、2623户、1万多人的“用电难”问题;兴建和改建学校24所,解决了2300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修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处,做到了村村有医疗卫生所(室),解决了“看病难”问题;兴建沼气池1436座,涌现出3个沼气村,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2、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该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木竹、果茶、畜禽、药材、桑蚕五大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开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近十年,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建基地,促进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十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基地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达7400多万元,建成4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30多处。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多种经营基地450多万亩。其中:果茶基地158万亩、中药村基地4.4万亩、木竹基地239万亩、桑蚕基地2万亩、畜禽饲养及加工基地46.6万亩。2010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1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创税收4300多万元。产业辐射劳动农户11.4万户(其中贫困户1.6万户),覆盖农户面达83%,农民年人均从中获益280元,年减少贫困人口0.4万人。 3、龙头企业逐步崛起。该县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以资产为纽带,加速转换经营机制,采取股改激活、联合带活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较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年创税收51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产品流通有效搞活。该县依托区域资源的优势和产业特色,市场流通进一步搞活,目前全县共有362个流通中介组织、6.4万营销人员,在上海、北京、广东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460多个销售网点;在西南部乡镇,建成了金桔和茶叶收购市场;在县城和五大产业集中产区建成了39个遂川土特产交易市场,使遂川成为全省较大的果茶、木竹、桑蚕、畜禽、药材产销集散地。这些市场既有突出的区域特色,又有很强的辐射功能,不仅促进了生产,搞活了流通,而且为农民解决了买难卖难的问题,并从中直接受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5、科学技术不断推广。该县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支撑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71623907.html,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作者:李智马丽卿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广西上思县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截止2016年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加快完成扶贫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优势。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所以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完全可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途径。 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涵义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在贫困的乡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旅游为手段,扶贫为目的,精准识别出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从目前所收集的有关材料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分歧主要体现在旅游扶贫概念的差异性。从字面意思理解,旅游扶贫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穷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区域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概念主要有PPT以及ST-EP(Pro-P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PPT主张通过各种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形式,给贫困人口带来净收益,较贴近扶贫本质。ST-EP则着眼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很多学者将PPT理解为扶贫旅游,但是旅游扶贫和扶贫旅游却有很大的差异 性。前者重点在于发展各种形式旅游业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发展空间也大于后者。因此,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就可以理解成在贫困乡村,通过发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精准确定帮扶目标,着眼于他们的净收入,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和抗逆力,与精准扶贫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注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等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优势视角具有降低负面标签效应、避免扶贫对象被客体化、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等优点。通过对扶贫对象个体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并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推动社区资产建设;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等路径,将优势视角融入农村扶贫工作,能够使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优势视角;赋权;资产建设;链接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3-004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进城隔代教养的祖辈老人生活困境与干预模式研究” (17YJC84004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精准与有效:社会扶贫的理念创新及其实现路径”(201610304010Z)

阶段性研究成果;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产业扶贫年度工作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修改---- 【说明】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和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动员布置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我县紧紧牵住绿色产业这个“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资源,创新多种模式、采取多种渠道引导、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扩大特色产业扶贫覆盖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在市农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后,我委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条落实到位。现将我县20xx年度产业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开展情况: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设一个产业扶贫工作组,组长由农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农委抽6人、林业局4人、中药材发展局2人、茶蚕办4人组成工作组成员,并设有专门办公室,有4名同志常驻办公。同时又成立了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农委主任兼任,在农委内下设一个专门扶贫办公室,抽二名同志专职负责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台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编制了霍山县特色种养业20xx年度扶贫工作重点与分月工作计划,协助43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稳定和深化产业扶贫政策。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20xx年上半年全县召开了二次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5月份还专门开展了产业扶贫工作专项检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针对市农委二次督查反馈情况进行了二次专项整改。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_匡远配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8期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匡远配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扶贫机制,回顾了扶贫政策,介绍了国际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整理了学者们对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对策研究。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政策和机制 创新研究 综述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但随着扶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扶贫战略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战略上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血”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转变;由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扶贫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的全方位的扶贫转变;强调经济发展,扶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扶贫战术也变化了:(1)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综合开发;(2)国家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贫困地区以优惠政策,中央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3)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贫困地区居民共同投资;(4)政府的扶贫政策与农民制度创新“互动”。 (二)农村扶贫的组织系统框架 农村扶贫组织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多部门参与,一些部门负责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扶贫资金,另一些部门则主要负责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这种制度安排,一是为了适应农村综合性的开发式扶贫方式的需要,二是为了动员已有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为了协调各个参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各级政府的跨部门扶贫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与扶贫有关的日常工作,是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地方政府(主要是省和县)的农村扶贫组织完全模仿中央政府的模式。发改委系统负责以工代赈资金。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负责财政发展资金。尽管中国农业银行是国有商业性银行,但长期承担专项扶贫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的政策性职责。作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其他政府部门也广泛参与到和自身业务有关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去。 东西对口扶贫和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务院扶贫领导 — 24 — DOI:10.13246/https://www.doczj.com/doc/171623907.html, ki.iae.2005.08.005

创新扶贫方式

创新扶贫方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对大余县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张齐北 《老区建设》2011年第1期 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几年普惠制的扶贫,我县各扶贫重点村的交通、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递减,由实施“八七”扶贫以来的5.4万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7314人。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剩余的7314名贫困户,零星分布在全县各行政村,大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且都是属于“财穷、智穷、技穷”的“三穷”贫困户。没钱、没文化、没技术,使得这些人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势必对构建和谐社会设置障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利用当地资源、针对贫困户自身素质和外部力量使这些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通过深入到16个重点村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目前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与成效 我县属扶贫非重点县,每年上级下达的扶贫资金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辅助建设,而对于产业方面的扶持却很少。这就需要我们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广泛动

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办积极在产业扶贫方面做文章,要求省、市直单位、企业在搞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扶持10户贫困户,每户3000元用于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产业做脱贫致富道路,具体操作是: 1、精心组织,选准受扶贫困户。按照选择好低收入、有劳力、肯吃苦、有一定资金、技术经验和能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原则,采取村民代表会议方式产生受扶贫困户。重点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采取初选、张榜公示、再确定的办法选定本村10户受扶贫困户,实行公开推选,杜绝暗箱操作,透明度高,受到群众赞扬。浮江乡车里村有代表性地选择了低保户、打工返乡民工等农户代表进行扶持。吉村村采取了每个代表、村干部推荐2名,在会上介绍情况,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以高票入选按顺序排列选出10名。可以说,经过精心组织选举出来的受扶户群众没意见,代表们也无怨言,说这才是我们自己选出的贫困户。 2、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帮扶项目。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不搞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来干预贫困户发展产业,群众愿意接受、愿意发展的项目我们就扶持,加以引导,使其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收入。浮江乡车里村肖先平原来只饲养20多头猪,确定为受扶对象后,村书记张泽周同志为其联系好猪苗,扩大养殖规模,现饲养肉猪50多头。白田埠村民有种植甜玉米的习惯,年产稳定,收入平稳,村干部因势利导,选择了7户贫困户种植甜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综合处日期: 2017-12-20 作者: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现如今,中国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已经全面展开,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统一体系,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政策下,结合当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试图寻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标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 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且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以贫困地区为主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贫困地区旅游的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我国进一步提升人均收入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断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一.清水河县走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旅游精准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在2000年之前,当地经济的发展单是依靠农民的劳作来推进,农民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供农民使用,几乎都是要依靠农民勤劳的双手和简简单单的农耕器具,农民们很难单纯依靠农耕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贫困地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全县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直到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推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借着政策的指引,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巨大优势。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走旅游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二、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针对当地的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进行旅游建造,与此同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扶贫的思想,要帮助农村真正的走出贫困,而不是让村里的个别人富裕,同样也不是让农村里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这是让贫困地区整体摆脱贫困,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清水河县虽然土地资源并不是非常好,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但他们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潜能,当地可以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当地的特色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 2.1政府主导、政策引领 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引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

创新产业扶贫 实现融合共赢

创新产业扶贫,实现融合共赢 一只公羊要配几只母羊?中国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功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

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

辩论赛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途径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2、纳尔逊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他认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长率相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讲”。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讲”的决定性作用。 3、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

【扶贫典型经验】创新扶贫机制,提升扶贫实效

创新扶贫机制,提升扶贫实效 XX市注重脱贫实效,积极探索精准脱贫长效机制。三年来,4个省定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10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80000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 一、压实工作责任,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XX市今年重新调整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新增了监察局、审计局、商务局、总工会等单位为成员单位。明确了乡镇党政正职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扶贫力量进一步壮大。为确保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出台了《XX市精准帮扶行动实施方案》《XX市201X年XX 市扶贫开发工作要点》《XX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市乡村三级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督导三签字”工作实施方案》《XX市乡镇党政正职脱贫攻坚工作问责规定》等制度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压实了工作责任。为防止已脱贫人口因病返贫,在省定贫困村韶阳村,我市探索建立了100万扶贫救助基金,用于贫困人口大病重残救助。 二、落实具体举措,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XX市注重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持续输血与稳定输血、能力开发与社保兜底相结合,出台了《XX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继续扎实开展精准帮扶“四大工程”。群众增收工程。截止目前,4个省定贫困村共扶持巩固20个特色产业及合作社,

XX村养蜂产业、桑葚基地、矿泉水厂等10大产业齐发展;XX村海燕、XX种养合作社种植规模26亩,养殖5600羽;XX村德桂良种黑山羊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300头,四清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400多亩、XX宾馆蔬菜基地加生态农庄规模100多亩;团田村起良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800多亩,湘林家庭农场种植金银花80亩、红豆杉70亩,共安排297人就业,共计带动362人创业,增加产业效益395万元。4个省定贫困村都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这将大大提升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明确毛家食品为我市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辐射带动500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收益500元以上,持续5年受益。继续对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上规模种植、养殖给予5000元奖励。金融扶贫进展顺利,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等四家银行对1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参评,参加评级户数1355户,授信金额4122万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贷款2097.1万元,完成授信金额的50.8%。素质提升工程。 今年来,已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积极开展“两后生”技能培训招生对接活动,通过与XX技师学院、XX技校、省经贸技校、XX技校、XX技校等5所院校积极对接,17名“两后生”已有10名与相关技校初步达成了就学意向。兜底保障工程。对全市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重新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并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制度。清理整顿前农村低保共计2524户,2941人,清理整顿后全市农村低保共计978户,1479人。完成了全市特困供养对象及城乡低保家庭成员购买意外伤害险。对168名65周岁以上的半失能低收入老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补贴标准为100元/人·月。对1510名生活困难残疾发放残疾人专项补贴,其中一、二级农村低保残疾人员1096人,每人每月120

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产业扶贫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及对策 ——从酉阳县长潭村现象看产业扶贫的作用和方法 刘戈新孙元忠 脱贫问题,最终需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解决。而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扶贫的特殊困难。从事产业扶贫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始终觉得是一道难题。 6月1日至7日,我们借到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开展“三进三同”的机会,带着思考和困惑进行调研,印证我们的一些想法,让我们对贫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贫困农村发展的希望,对产业扶贫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何突破有了新的思考。 一、关于产业扶贫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加快增长、缩小差距。去年,长潭村被纳入全市首批整村脱贫推进村。当地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抓住这一机遇,结合万元增收,支持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创业培训等全面推进,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934元,增幅达到38%,一跃成为全市增收致富的典型。在长潭村收入增长构成中,务工收入增幅7.67%,贡献率为8.7%;旅游收入增长522元,贡献率为56%。旅游业的兴起,使当地农产品大量转化为商品,价格上涨,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和渔业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3.58%、31.95%和62.16%。创造了多年来少有的可喜成绩,也充分证明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有潜力可挖。 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个部分组成。宏观的看,由于受到国家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全国产业不断换档升级,使得资本和科技不断挤占劳动,经济增

长的就业弹性,由1991年的0.45持续下降到现在不足0.1。务工工资和就业人口多年来徘徊不前,打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减弱。长潭现象说明,劳动力缺乏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效益问题。村内产业振兴后,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会很快放弃微薄的工资,回乡创业。因此,在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上,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既要两眼向外,注重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更要两眼向内,注重与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相结合,着力于内部挖潜。 从投入上看,2008年开始,长潭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投入各类资金1307万元。其中,交委道路建设440万元,水利人饮工程155万元,林业经果林建设147万元,电力河道通畅工程72万元,教委教学楼建设28万元。真正由扶贫部门投入的只有240万元,不到20%。长潭的投资结构很典型,与其他整村脱贫村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这表明,扶贫开发已经由过去扶贫部门孤军作战,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集团军攻坚。扶贫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退出来,重点用于实施产业扶贫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委市政府和办党组,作出的将扶贫资金调整到重点支持产业扶贫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为此,我们建议,政策上和措施上应该及时跟进,确保产业扶贫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尽快明确产业思路、制定配套政策、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工作步骤。 二是适当压缩整村脱贫村的比例,做大产业扶贫资金专项。整村脱贫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从目前各个区县的整合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