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科学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生物新课程实验,提高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

《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第一阶段生物新课程所使用教材的章节为序进行编排,分为“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实验与活动建议”四个部分编写。各部分的意旨如下:1.“课标内容”是教育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标准。

2.“教学要求”是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所使用教材的要求,结合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而制定。“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三部分:(1)“基本要求”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的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共同基础,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核心内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2)“发展要求”是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可能存在的空间,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而确定的在“基本要求”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发展要求”中的相应内容,有助于拓展视野、增进理解、提高能力。

(3)“说明”是从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选用作适当控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或高中生物教学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自行取舍。

“教学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表述所用的目标行为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目标行为动词”参见附1)。

3.“教学建议”是针对教师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从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上提出的建议。

(1)“课时安排”是按每模块36个课时、每周教学3课时,以节为教学单位作出的计划,总的课时安排参见附2。

(2)“教法建议”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出的教学途径或方法,不作为刚性、统一的要求。

4.“实验与活动建议”是从实验或活动教学应把握好的环节、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建议。

《生物教学指导意见》是提纲挈领式的,力图体现和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和处理好关键性问题。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精神,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推进浙江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课标内容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

第二节无机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的教学重点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教学难点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

碳。学生已有了初中化学的基础,教师就可以先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了进一步了解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图(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从中归纳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第二节《无机物》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水、无机盐在细胞中的生理作用。由于学生对于水的认识比较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实例来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然后教师从学生所举的实例中引入水在细胞中的作用。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探讨中所列出的运动员饮料,讨论无机盐的作用,并进一步理解无机盐在调节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3)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细胞中几种有机物的结构和它们的生理功能。在学习糖类时,教学重点是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教学难点是多糖的种类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于本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有哪些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糖根据教材中的种类进行分类,学生就能自然地明白单糖、二糖与多糖。在学习脂质时,可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减肥话题,从中引出脂肪等脂质,分别介绍他们的分布及作用。在学习蛋白质时,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二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与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由于学生没有有机物的知识,一开始学习蛋白质,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了解的蛋白质功能有哪些,再结合教材中的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先进行蛋白质功能的学习,在了解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后,提出问题思考:蛋白质的结构怎样呢?就很自然地进行蛋白质和氨基酸结构的学习。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来识别氨基酸,在观察对比教材中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针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这个教学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借助课件的动态模拟,让学生充分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来理解其结构的多样性。在学习核酸时,只要求简述核酸的种类和功能即可,遗传信息的深入理解放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进行。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与原教材相比,探究性更强,实验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多准备实验材料,便于让每组学生自己选择一两种样品;(2)实验前,对每一种实验材料中含有哪些有机化合物,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预测;(3)实验中,要求小组同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协调,使实验能有序开展;(4)实验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有机物含量的差异和不同种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对于油脂、糖类和蛋白质与化学试剂的颜色反应,只是帮助学生明确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方法,其原理不要求学生

掌握与深究。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一、课标内容

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6.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细胞概述

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壁

第三节细胞质

第四节细胞核、

第五节原核细胞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8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细胞概述》的教学重点细胞学说及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难点是“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活动。由于学生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好多已经忘记,或记忆模糊,教师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从科学史的角度来认识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2)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壁》的教学重点是质膜的结构,难点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示意图、模型、照片及有关动态媒体等直观教具以及科学家研究细胞获得的相关资料,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图像将“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细胞膜的功能形象直观地介绍给学生。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也可以利用板图、幻灯片,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语言与图解结合起来,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为第3章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做好铺垫。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3)第三节《细胞质》的教学重点是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活动“观察叶绿体”。难点是内质网、高尔其体的功能,活动“观察叶绿体”。教学中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及其分工。采用“识图──感知科学过程和方法──实验观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利用教材的插图指导学生认识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介绍研究细胞器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

(4)第四、五节《细胞核》、《原核细胞》的教学重点是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难点是细胞核的结构。教师可以从教材上“伞藻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认识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然后进一步讲解细胞核的结构。针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这一难点,利用模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并列出简表。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将第一节的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和第二节的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合并为一个活动完成。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的实验中,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展示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作详细的示范和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高倍显微镜技能。“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可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之前一并完成,让学生体会到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再进一步探讨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一、课标内容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 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5.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酶

第四节细胞呼吸

第五节光合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15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的教学重点是A 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难点是A TP 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先介绍了细胞中有哪些能源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代谢吸能、放能。把学生带入到细胞与能量的学习情景中,又为后面“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做好了铺垫。建议教师教学时多作些比喻会使本节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说明A 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相统一的观点。

(2)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主要问题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穿膜运输和膜泡运输的方式,认识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的扩散、渗透、被动运转和主动运转及胞吞、胞吐各种方式。重点的问题是区别扩散、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穿膜运输方式。由于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最好是结合动画的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运输功能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实例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列表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穿膜运输与膜泡运输、被动运转与主动运转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水分子的渗透过程,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并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通过实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内容: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完成渗透作用的结构基础是渗透系统。渗透系统的构成需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半透膜。二是在半透膜的两侧存在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系统,首先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其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可看作一种半透膜(选择性透过膜),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渗透失水:反之,细胞将渗透吸水。关于“胞呑”、“胞吐”的膜泡运输部分的教学,可从草履虫形成食物泡、变形虫吞食细菌、白细胞吞食病菌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引入,通过引导分析其形成过程,结合插图、动画,增强直观感受和学习。

(3)第三节“酶”教学重点是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难点是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作用比较熟悉,建议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作为切入点,通过进行过氧化氢在生物催化剂与二氧化锰无机催化剂的比较实验证明“酶的催化效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先介绍了酶的概念和成分,让学生对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举例说明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机理,以及酶催化作用的特性:通过“探究酶的专一性”,“pH对H2O2酶的影响”实验,培养实验设计、独立操作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由于实验设计类型实验是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第一次遇到,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

(4)第四节“细胞呼吸”的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难点是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学生学过了A TP的知识,对于ATP作为能量的通货有了一定的认识,建议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可以先出示一些与呼吸作用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后,阐述有氧呼吸的化学过程,举例说明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理解细胞呼吸是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过“乙醇发酵”演示实验,直观了解细胞无氧呼吸,学习了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也是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实例,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5)第五节“光合作用”的教学重点是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碳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难点是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建议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重点要学生掌握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也是学生要弄清楚的内容。试图从化学反应的角度上看待光合作用的过程,从化学反应发生的变化去认识水和二氧化碳是如何转变成有机物糖类等物质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的过程,以便从整体上

认识和理解光合作用。最后,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对光反应和碳反应过程的具体部位、需要的条件,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及联系予以总结概括,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同化知识。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模拟抽象的光合作用过程比如光反应阶段光能如何转换成电能,就可为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插上翅膀。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形象的比喻也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全部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大部分叶绿素a就像是“天线”,不断收集吸收光能传递给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这类叶绿素a在阳光下不断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而形成高能电子流,就起到了“泵”的作用,电子流的“源头”却是水……同时配合启发、讨论、列表对比、图示总结等手段,就可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反应、碳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从而真正体会到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地位。

对“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掌握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四种色素的颜色和含量,感知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因为在光合作用中,只有色素才能吸收、传递光能,也只有色素才能转化光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实验原理、材料和药品的选用、操作注意事项都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色素的吸收光谱,即让白光穿过叶绿体色素溶液后再经过三棱镜分光,分析光屏上的暗带,进一步感知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在“尝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活动,教材借助于技能训练,分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一些外界因素的关系图表,总结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认识光合作用原理对提高作物产量的指导作用。如通过对一组关系图象的分析、完成教材上的技能训练来达成的,要让学生能用这些关系曲线去解释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并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以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此时配合一些针对性强的一些图像变式训练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予以纠正和巩固。

四、活动建议

1.“探究pH对H2O2酶的影响”实验。

本实验连贯性很强,因此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实验全过程,对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建议实验前,对实验组组长进行培训,以便在开展实验时充当小老师。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前各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提出预期结果。并在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及收集到的数据,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探究酶的专一性”探究活动。

对于酶的专一性的探究,教师可提出问题“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可提示学生,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在蔗糖酶作用下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这些物质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会有红黄色沉淀物质产生,而淀粉和蔗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无此反应。因此,本尼迪特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根据颜色反应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药品、试剂、器材设计对照实验,结合特定的颜色反应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从而判断酶是否具有专一性。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予以

精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在探索中提升自己设计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

3.“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实验中只要把握几个重要环节,制备滤液时一定要剪碎叶片,研磨成糊状然后过滤。划滤液细线时,该过程虽不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却也关系着实验效果的好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建议用去掉铅笔芯的自动铅笔代替毛细吸管,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制备的滤液颜色的深浅,重复划滤液细线2~6次。

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使学生对光合速率的大小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活动最后要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结果,因此活动过程中数据的获得、记录以及分析,绘制折线图是本活动的重点,对所绘图形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活动的难点。为了便于控制光照强度,在活动中不能采用自然光照,可以用不同功率的台灯作为植物光合作用中光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控制光源与植物之间的距离,来达到控制光照强度的效果。本活动适宜2至4人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4.说明细胞的分化。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7.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6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的教学重点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有丝分裂的过程。难点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细胞的癌变知识目标定为了解水平,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在致癌因子的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由于本节内容繁多、抽象,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动画、教学挂图、可粘贴的染色体自制模型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的教学重点是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是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概念及实例。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个体发育的基础,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课程标准对此要求达到的层次为理解水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例,也可以对教材做些处理,如把“干细胞”内容提前,再从中提炼出相关概念。在举例说明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时,要兼顾植物动物,不要片面。

(3)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教学重点是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难点是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关于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的教学,学生能够举出例子即可,不用拓展。建议教学中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或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般按照验证性实验的步

骤和方法去完成。建议教师在每张学生实验桌上放一张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固定切片、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固定装片,或者教师提前准备好五台显微镜,分别示范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不同时期。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该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一、课标内容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分离定律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分离定律》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以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二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三是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二是显性相对性。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发现史的发展线索来编写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中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还可以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去推论、去揭示本质,通过相关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总结、总结规律)。通过广泛讨论,使学生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遗传因子分离以及受精作用,导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

关于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来突破。

(2)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重点是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教学难点是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做好“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定律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在学生已掌握的分离定律知识基础上,教师可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涉及到的二对性状分别拆开,一对一地进行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数学角度分析并得出(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也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结果。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减数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要理解好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行为,并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讨论,理解在当时遗传学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孟德尔假说的意义,同时也为下章学习减数分裂打好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分离定律的模拟验证,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认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二是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验证,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两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各代配子类型、基因型以及表现型的比例。首先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即按班级人数分成4人一组,每组准备大信封4个,标有黄Y、绿y、圆R、皱r的卡片纸各20张。其次是统计需要一定的样本数量,加大样本数量的方法,一是同一小组模拟活动中重复“产生配子”、“配子结合”至少10次以上,二是在各组重复10次的基因上计算全班的各种数目之和。在记录结果时要仔细认真,要保证统计的有序性与正确性。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一、课标内容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课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种子发芽学问多 二、活动对象:八年级(13)班学生指导教师:党溪 三、活动背景分析: 【资源分析】:种子发芽学问多是综合实践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主题探究的活动内容,是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探究、实验、合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以及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在小学自然课种植过辣椒。),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种子实物,画图、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四、活动内容:1、首先以学生收集种子发芽有关资料入手,带学生进入神奇的种子世界,由老师以课本资料为例抛砖引玉,提出关于种子发芽你想探究什么?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班上共同讨论确定活动子课题。2、在课内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策划活动,并分享探究计划。3、在课后去完成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实验工作。4、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以照片,录像,小论文,表演、种子发芽展海报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活动策略:本活动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总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节课得出实验结论根本不可能,第一节课完成主题生成实践活动设计,课下进行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条件。。六、活动时长:两周时间,2课时+课后活动

浙江高中生物实验题小专题

2020届高二生物期末复习实验小专题复习 1.下列诸项均是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表述,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内左上方的图象移向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碰坏装片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象移到视野的正中央 2.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蔗茎、甜菜的块根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西瓜汁含有大量的还原糖,是鉴定还原糖的好材料 C.蛋白质发生热变性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变紫色 D.蜂蜜水加入本尼迪特振荡后即出现红黄色沉淀 3. 下列图示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含量最高的是甲图中色素带①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让酵母菌繁殖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必须接触到烧杯内液面 4.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原理、方法或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和漂洗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开 B.可以用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实验来探究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C.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酒精的作用是洗去花生子叶薄片上的浮色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呈正相关 5.生命科学实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采取相应的科学方法。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研究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假说—演绎法 B.研究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C.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位素标记法 D.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6.关于光学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猫叫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B.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粗略探究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浓度 C.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是逆时针流动 D.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可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表皮细胞 7.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而设计的实验装置(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和结果的分析,错 误的是 A.通过装置1仅仅能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需氧呼吸 B.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通过装置2液滴的移动情 况可以探究出酵母菌是否进行厌氧呼吸 C.用水代替NaOH溶液设置装置2,如果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

浙江省第十届高中生物学竞赛试题卷

全国第七届高中生物学联赛(预赛) 暨浙江省第十届高中生物学竞赛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3大题,5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分为试题卷(共10页)和答题卷(共2页)。请在答题卷上写上考生姓名、学校、所在地。 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题有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为了比较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主要区别,欲将小麦和玉米的叶片制成临时横切标本,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的目标主要是比较两种植物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B.先用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光量,调焦观察C.先用低倍镜对焦,寻找叶脉,观察维管束外是否具有“花环型”的两圈细胞 D.主要观察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有无基粒,这是C3植物和C4植物的主要区别 () 2 3.下列的几个小实验,结果有科学性错误的是()A.色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或出现黑带的区域是红橙光和蓝紫光区。 B.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从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 C.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时,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向光集中移动,当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会以较小的侧面朝向光源。 D.在天气晴朗的一天的上午10时左右,用钻有直径为lcm左右的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一株植物的叶片夹住,下午2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而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则呈黄白色。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试题

浙江省第四届高中生物学竞赛初赛试卷 各位参赛选手请注意: 1、在答题前,先在密封区填写姓名、学校及考号; 2、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选择题I:(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水蝇等昆虫能在水面上行走,除了昆虫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外,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 (A)水具有较强的内聚力(B)水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 (C)水具有较强的附着力(D)水是极性分子 2、哺乳动物的一个受精卵子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胚胎,最后产出成为一个新个体。在这一过程中,它的熵值(ds)变化是() (A)ds>0 (B)ds=0 (C)ds<0 (D)不正确 3、下列物质中,因改变结构而可能导致生物学活性丧失的是() (A)核酸(B)淀粉(C)脂类(D)几丁质 4、下列结构中,细胞间质发达的是() (A)骨膜(B)腺上皮(C)肠壁肌肉层(D)毛细血管壁 5、生物膜的脂类分子是靠什么键聚集在一起形成双层结构的? (A)氢键(B)二硫键(C)疏水键(D)离子键 6、实验研究得知,在良好的水培条件下,一天内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的三个高峰依次出现在0:30、10:30和14:30。为了观察到有丝分裂各期细胞的分裂相,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临时装片的操作程序是:() (A)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B)选材—>解离—>固定—>漂洗—>染色—>压片 (C)选材—>解离—>漂洗—>固定—>染色—>压片 (D)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7、NDA+被还原后携带的高能电子和质子有()

(A)2e-和1H+ (B)2e-和2H+ (C)1e-和平共处H+(D)1e-和2H+ 8、动物胚胎学家研究蛙胚发育时,用同位素将囊胚植物半球表面的部分细胞作上标记。同位素示踪的结果,这些标记可能出现在蝌蚪的() (A)肝脏和胰脏(B)骨胳和肌肉(C)心脏和肾脏(D)大脑和小脑 9、下图所示为有线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曲线A表示染色体的着色线粒与纺缍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曲线B代表() (A)细胞分裂中后期染色体之间的距 离 (B)中心粒之间的距离 (C)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距离 (D)细胞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 距离 10、下列结构中,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 能是() (A)萤火虫的发光器官(B)叶绿体(C)视网膜(D)脑 11、如果把一个膨胀到最大限度的植物细胞放在“它自已的细胞液”溶液(与细胞液渗透势相等的溶液)中,则细胞() (A)没有变化(B)水被释放,直至初始质壁分离 (C)细胞失水,直到它的水势等于周围溶液的水势(D)细胞胀破 12、显花植物孢子体是四倍体,那么胚乳是() (A)2n (B)4n (C)6n (D)8n 13、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B)口腔上皮细胞和角质化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D)神经元和骨胳肌细胞 14、用人工配制的植物营养液培植黄瓜,若过一段时间,营养液中缺少镁,颜色首先由绿转黄的应是() (A)茎尖(B)新生叶(C)植株中部叶片(D)植株下部叶片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本文由收集整理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

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作文/zuowen/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

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试卷(附参考答案)

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1.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A 、叶肉细胞中水在光照下分解 B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C 、tRNA 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D 、突触小体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 2.右图为电镜下观察的某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该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此细胞既可能是真核细胞也可能是原核细胞 B .胸腺嘧啶参与碱基互补配对的有1和3 C .此细胞可能是植物细胞 D .结构1、2、4、5、6均是由生物膜构成 3. 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 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 X 、Y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Ⅰ中,组织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需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B.图Ⅰ中B 液渗透压的大小差异与无机盐、 血糖的含量有关。 C.图Ⅱ中甲和乙所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下丘脑和腺垂体,激素Y 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 D.图Ⅱ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②③ ④. 4. 如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 由通过)。图中溶液A 、B 均为体积相等的蔗糖溶液, 其浓度分别用M A 、M B 、表示,且M A <M B ,半透膜面积 S 1<S 2,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装置、乙装置液面上 升的高度分别为H 1、H 2,当液面不再上升时所消耗的 时间分别是t 1 t 2 ,则 ( ) A.H 1>H 2,t 1 =t 2 B. H 1=H 2,t 1>t 2 C. H 1=H 2,t 1<t2 D. H 1<H 22,t 1 =t 2 5. .蓝色染料DCPIP 被还原时会呈无色,下列各项中,使蓝色DCPIP 的颜色改变最大的是 A 液 B 液 C 液 毛细淋巴管 A 液 血流 B 液 组织细胞 C 液 毛细血管 红细胞 甲 乙 丙 甲状腺激素 细胞代谢 ① ② ③ ④ X Y 图Ⅰ 图Ⅱ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 途径]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说来,生物科学素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有关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遗传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和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1.实践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向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而群体间的尊重与宽容,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拓展了生物知识,同时还体验了人类发现这些知识和生命规律的艰辛。学生在研究中、在推理归纳中、在积极的思辩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了生物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普通生物学实验整理全套

普通生物学实验 内容提要 本书共编入20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动植物组织、个体解剖以及制片、标本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印证理论,学习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后附有思考题,能启发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合我院本科、基地班及大专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中学教师参考。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生物绘图技术 实验三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四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植物组织 实验六植物组织制片技术 实验七叶绿体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还原作用 实验八植物根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九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一植物的繁殖器官 实验十二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实验十三动物组织(一) 实验十四动物组织(二) 实验十五 ABO血型鉴定 实验十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七血细胞的计数 实验十八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类群(一)鱼类 实验十九脊椎动物——鸟类 实验二十脊椎动物类群(二)哺乳类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性能,学习本掌握正确的使用技术 二、材料和用品 生物切片标本;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 三、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光学显微镜是研究生物学的常用工具,由一组光学放大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它的机械系统组成,有的还带有光源部分。其结构见图1。 图1 显微镜的结构 1、机械系统 (1)、镜座和镜柱 镜座是显微镜底部的沉重部分,它使显微镜重心较低,以使之不致倾倒。其上直立的短柱部分为镜柱,支持镜臂和镜台。 (2)、镜台 又名载物台,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平板。其中央有一圆孔,称镜台孔,以便从下方来的光线由此通过。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标本。较好的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或称推进尺),既可固定载玻片又可转动螺旋前后左右移动标本。有的标本移动器上还带有标尺,可利用标尺上的刻度寻找所要观察的标本位置。 (3)、镜臂 为镜柱之上弯曲的部分,以便于持握,有些老式显微镜的镜臂与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

生物工程工艺综合性实验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生物工程工艺综合性实验报告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1101 学生姓名:马雪文 学号: 指导教师:李世杰 20 14 年 5 月 26 日至20 14 年 6 月 15 日

发酵工艺综合性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微生物发酵技术是生物工程最核心的技术,微生物发酵按其对 氧的需求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发酵,和厌氧微生物发酵。好氧和厌氧发酵有较大的区别,各自对工艺条件、发酵设备有不同的要求。分别掌握好氧和厌氧发酵技术也就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工业微生物技术。 本实验分别开出典型的好氧和厌氧发酵实验,训练学生掌握这两种工艺的基本技术、操作程序、分析手段,全面锻炼同学们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和提高微生物净化操作能力、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技术、无菌取样和细胞量的确定、生长曲线的制作、光谱分析技术、气象色谱分析技术。初步培养同学们工业微生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实验原理 红曲霉通过有氧发酵将淀粉质原料转化为次级代谢产物红曲色素。 丙丁梭状芽孢杆菌经厌氧发酵将农副产品转化为丁醇和丙酮。 三、实验内容 1、好氧实验:红曲的发酵实验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2、厌氧实验:丁醇的发酵实验及其气相色谱检测 四、仪器设备和试剂、消耗品: 1.仪器设备: 电子分析天平 手提式蒸汽灭菌锅、自动控制蒸汽灭菌锅 双孔水浴锅 1000W电炉 5台 生物显微镜、电脑成像生物显微镜 生物培养箱、培养摇床 真空干燥箱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离心机

真空泵、真空干燥器 蒸发器 气象色谱仪 2.药品和耗材: 药品:可溶淀粉 1瓶(500克),蛋白胨 1瓶(500克),琼脂,饴糖(麦 芽汁)麦芽1000克,大米粉 5公斤,硝酸钠NaNO 31瓶(500克),磷酸二氢钾KH 2 PO 4 1瓶(500克),磷酸氢二钾K 2HPO 4 1瓶,硫酸镁MgSO 4 ·7H 2 O 1瓶(500克),硫酸 铵(NH 4) 2 SO 4 1瓶,氯化锰MnCL 2 1瓶,硫酸锰MnSO 4 ·H 2 O 1瓶,碳酸钙CaCO 3 1瓶, 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1小瓶,酵母膏1瓶,乳酸(液态1瓶500克),葡萄糖(分析纯)1瓶,乙醇(分析纯)5瓶(5×500克),乙醇(色谱纯Aladdin) 2瓶,丁醇(色谱纯Aladdin)2瓶,丙酮(色谱纯Aladdin)2瓶,叔戊醇(色谱纯Aladdin)2瓶 耗材:500ml三角瓶50只, 250ml三角瓶16个,100ml粗口径试管50只,1000ml烧杯10个,培养皿160套,常规试管160个,200ml烧杯16个,1ml移液枪头5盒,标签纸若干,玻璃真空干燥器大号1个,波美计8只,移液枪(1000ml)2只,玻璃珠2盒,100ml量筒8个,500ml量筒2个,称量纸2盒,不锈钢试剂勺4根, pH试纸2包,玻璃棒若干,玻璃推棒32根,5ml移液管16只 五、实验方法步骤和具体操作过程 (一)红曲的发酵实验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红曲是一种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的纯天然红色素,可赋予肉制品、食品、饮料等鲜艳的色泽及特殊风味,而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防腐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 红曲是由红曲霉经发酵分泌到胞外的一种色素,发酵的主要原料是淀粉类如大米、薯类等。红曲霉发酵合成色素同时对有害菌产生抑制作用。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红曲的发酵实验,后一部分为红曲的抑菌试验。 (Ⅰ)红曲的发酵实验 1.菌种 本实验室保藏的红曲霉菌种monascus purpureus。用本实验室自主设计的保藏方法,在短梗霉多糖膜片中封存,置于冰箱中保藏。使用时每取出一片,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2014年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试卷word版本超清晰版

2014年浙江省高中生物竞赛试卷 说明:1.考试时间2014年3月30日上午9:00——11:00;2.答案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无效;3.开考后迟到20分钟不能进入考场,30分钟后才能交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研究人员测定了甲、乙、丙三种大分子化合物和动物X、植物Y体细胞干重中某些化学元素含 A.同质量的物质甲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多余乙和丙,甲是生物体内主要能源物质 B.生物个体X、Y的遗传物质不会是甲、乙、丙中的任何一种 C.由于X体内钙的含量明显高于Y,说明X很可能有肌肉抽搐的症状 D.X的细胞中C元素的含量很高,说明其体内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甲 2.层粘连蛋白是由一条重链(A链)和两条青链(B1、B2链)构成的高分子糖蛋白,作为细胞结构成分,含有多个结合位点并保持细胞间粘连及对细胞分化等都有作用,层粘连蛋白结构示意图 如下,若该蛋白由m个氨基酸构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带 斜线的圆圈表示多糖) A.该物质的形成需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结构共同参与完成 B.该蛋白在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C.癌细胞膜表面层粘连蛋白减少 D.图中三条肽链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为m-3 3.表1所示为探究酶的活性的专一性的实验。据表判断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表1所示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温度 B.表1所示实验的观察指标不能用碘液检测 C.表2所示实验应该先加酶溶液后加本尼迪特试剂 D.表2所示实验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要水浴加热

4.下表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在图中A、B、C表示三类不同的蛋白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包含的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 B.胰蛋白酶属于A类蛋白,起到消化的作用 C.免疫球蛋白属于B类蛋白,只有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 D.粘连蛋白属于C类蛋白,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少,因此癌细胞 能够无限增殖 5.右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 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 用和根细胞失水 B. 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 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 乙组幼苗将死亡 D. 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 相对独立的过程 6.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A比马铃薯更耐干旱 B.在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酶,在最初一段时间,其中的 马铃薯幼根细胞液浓度将减小 C.物种A在与马铃薯根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不能正常 生长 D.当马铃薯根细胞在乙蔗糖溶液中重量不再发生变化时,水 分子的跨膜运输也就停止了 7.下列能使ADP含量增加的生理过程是 ①蛋白质合成②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③质壁分离④糖的酵解⑤柠檬酸循环 ⑥叶绿体中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⑦叶绿体中RuBP固定CO2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8.下图表示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的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 C.t 反应增强的结果 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 和Pi 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 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9.某活动小组为了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路径,设计如下实验:将图

(高考生物)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技行业)什么是生 物科学素养

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

关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报告

关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报告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甘薯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学生:学号: 同实验者: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 GSH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抗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作用, 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等。γ-GCS是植物细胞中GSH生物合成的限速酶, 可以调控GSH 的生物合成量。GSH在生物体抵御冷害、干旱、重金属、真菌等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说明γ-GCS也与植物抗逆过程密切相关。 实验一甘薯叶片RNA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真核生物RNA提取的原理; 2. 掌握Trizol提取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Trizol 试剂是由苯酚和硫氰酸胍配制而成的单相的快速抽提总RNA的试剂,在匀浆和裂解过程中,能在破碎细胞、降解细胞其它成分的同时保持RNA的完整性。TRIzol的主要成分是苯酚。苯酚的主要作用是裂解细胞,使细胞中的蛋白,

核酸物质解聚得到释放。苯酚虽可有效地变性蛋白质,但不能完全抑制RNA酶活性,因此TRIzol中还加入了8-羟基喹啉、异硫氰酸胍、β-巯基乙醇等来抑制内源和外源RNase。%的8-羟基喹啉可以抑制RNase,与氯仿联合使用可增强抑制作用。异硫氰酸胍属于解偶剂,是一类强力的蛋白质变性剂,可溶解蛋白质并使蛋白质二级结构消失,导致细胞结构降解,核蛋白迅速与核酸分离。β-巯基乙醇的主要作用是破坏RNase蛋白质中的二硫键。在氯仿抽提、离心分离后,RNA处于水相中,将水相转管后用异丙醇沉淀RNA。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总 RNA中蛋白质和DNA污染很少。 三、实验材料 1. 材料 甘薯叶片,品种为徐薯18 2. 试剂 ①无RNA酶灭菌水:加入%的DEPC,处理过夜后高压灭菌; ② Trizol试剂; ③氯仿; ④异丙醇、75%乙醇; ⑤ TBE缓冲液; ⑥上样缓冲液 3. 仪器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生物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 考试标准(2014版) 生物 (适用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及相关人员)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 一、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考的学生。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是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要求 (一)知识考核要求

生物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在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考核要求 生物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与表达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2.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所给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能运用获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活动),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提出或完善实验思路,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确认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