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第34卷第2期2011年4月

地震研究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34,No.2Apr.,2011

*收稿日期:2010-06-01.

基金项目:云南省人民政府人才培养(2006PY01-39)及中国地震局2009年震情跟踪合同制定向工作任务

(2009010105)项目共同资助.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

付虹1,王绍晋1,李丽2,林佳霓

3

(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2.云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昆明650091;

3.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摘要: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g 、Sg 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中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计算理论地震图的Pg 、Sg 最大振幅比值,将其与观测值拟合,反演得到1999年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震源机制解应力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分析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表明,强震发生前3年至数月,强震震源区附近出现多个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或接近的中小地震,强震就发生在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内或其边缘附近。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区域应力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中图分类号:P31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1)02-0113-06

0引言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地震工作者利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研究强震前后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以期寻找强震前的某些变化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如小震P 波初动的时空分布(阎明,赵仲和,1989)、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时空分布以及综合断层面解矛盾比的时空变化(刁桂苓,于新昌,1980,1982)、震源机制解主应力轴(主要是主压应力P 轴)的时空变化(许忠淮等,1979;华祥文,1980;成尔林等,1982;阚荣举等,1983)、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变化(赵英萍等,2004)等。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综合分析,就有可能捕捉到与强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变化信息。

1999 2009年,云南中部地区(23? 26?N ,101? 103.5?E )发生了10次5 6级强震(表1)。笔者试图利用该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这些强震前的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寻找与强震有关的应力场时空变化信息。

1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直达波Pg 、Sg 振幅资料,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错模型的广义透射系数的快速算法(李幼铭等,1983),理论地震图的Pg 、Sg 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值拟合,利用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断层面解的方法,求解中小地震震源断层面解。梁尚鸿等(1984)用人工数据对该方法作检验,并对海城地震参数进行实际测算。林纪曾等(1991)也进行了人工数据检验,认为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需用的记录资料少等优点。林纪曾等(1991)还对台站偏于一侧时该方法的资料处理能力及误差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在资料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也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还可以克服由于实际观测台网的局限所造成的求解小震震源机制解时的困难,取代以往利用P 波初动符号作粗略估计的方法。有效地利用小震资料,可以求解出数量较多的、用初动符号不能得到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应力场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资料。胡新亮等

地震研究34卷

(2004)对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方法的可靠性作了仔细分析,对比了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和由Pg、Sg波垂直向振幅比方法所得的震源机制解,二者基本一致,证实了利用区域地震台网Pg、Sg振幅比资料测定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笔者用该方法得到了1999 2009年11月14日云南中部地区2.6≤M

L

≤4.7(不包括余震)共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断层面解,其中2.6 2.9级地震27个,3.0 3.9级地震154个,4.0 4.9级地震25个。

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定义:区域构造应力场三个正交的应力主轴分别对应的与震源机制解三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称为一致性参数,其最大值为270?,最小为0?(赵英萍等,2004)。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越小,与区域应力场的一致性就越好。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中,主压应力P轴通常较为稳定,因此也可以对区域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与震源机制解对应的主压应力P 轴之间的夹角作分析,则其最大值为90?,最小为0?。笔者利用刁桂苓研究员提供的计算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算法和程序,计算得到了每一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并对这些参数作时空分布分析。

表11999年至2009年11月云南中部地区M≥5.0地震目录(不包括余震)

Tab.1Catalogue of the M≥5.0earthquakes in Central Yunnan from1999to November2009(excluding the aftershocks)

序号

地震日期

年-月-日

发震时刻

时:分:秒

震中位置

北纬东经

震中震级M L震源深度/km精度

11999-11-2500:40:1824?36'102?52'澄江 5.2102 22000-01-1506:09:0125?35'101?07'姚安 6.5302 32000-08-2121:25:3925?49'102?13'武定 5.182 42001-07-1007:51:3024?56'101?23'楚雄 5.3132 52003-07-2123:16:3025?57'101?14'大姚 6.261 62003-10-1620:28:0325?55'101?18'大姚 6.152 72004-12-2615:30:0924?42'101?32'双柏 5.071 82006-01-1209:05:2923?15'101?33'墨江 5.2162 92007-06-0305:34:5623?03'101?01'宁洱 6.452 102009-07-0919:19:1425?33'101?03'姚安 6.0122

2结果分析

2.1滇中地区地震应力场

先对滇中地区1965年以来的35个M≥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求多个地震平均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许忠淮等,1983),求得平均应力场的三个应力主轴为: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158?,仰角7?;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66?,仰角19?;中等应力B轴,方位角269?,仰角70?。再对获得的206个中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同样的算法求得它们的平均机制解的三个应力主轴为:主压应力P 轴,方位角158?,仰角3?;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49?,仰角14?;中等应力B轴,方位角56?,仰角76?。最终将35个强震与中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和206个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一并用格点尝试法计算,得到滇中地区平均应力场的三个应力主轴为: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158?,仰角4?;主张应力T 轴,方位角248?,仰角9?;中等应力B轴,方位角46?,仰角80?,最后将它们作为滇中地区的应力场参数来计算各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2.2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间分布

图1是中小地震P、T、B三个主应力轴与对应的区域应力场的三个主应力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时序分布,笔者分析了云南中部地区20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间变化,计算一致性参数的10点滑动平均值,并在图上绘出滑动平均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同时标注表1所列强震的位置。这里主要分析M≥6.0地震前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间分布,也兼顾5级地震的情况。研究时段内滇中地区发生6级强震4次,其中两次强震间隔时间为2年零1个月,最长时间间隔近4年,其中两次强震与下一次强震的间隔期内滇中地区有5级地震发生。206次中小地震P、T、B三

411

第2期付虹等: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个主应力轴与区域应力场相应的三个主应力轴之间的一致性参数均值是128,据此图1中给出120的一致性参数的控制线,低于120时即为低值点。图1显示,这四次M ≥6.0强震之前1到2年左右,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10点滑动平均值出现低值,多个地震出现50以下,甚至30以下的低值。之后一致性参数在高低起伏变化中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强震就发生在趋势变化接近最

高值附近。强震后趋势变化短时间达到最高值,随后在高低起伏变化中向低值趋势发展,直到下一个低值状态。由于滇中地区5、6级强震不断发生,一致性参数呈现出一个接一个变化的状态。6级强震前一致性参数变化过程的长短,似乎与两个6级强震之间是否有5级地震有关,有5级地震发生时,此过程经历的时间就明显变长。5级地震前一致性参数的变化趋势也较明显

图1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序分布

Fig.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sistent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id-small earthquakes

图2描述了中小震地震源机制解主压应力P 轴一致性参数的时序分布,还给出了一致性参数10点滑动平均值,图上绘出了滑动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同时还标注了表1所列强震。206次中小地震P 轴一致性参数均值是41,据此图中给出40为控制线,低于40即为低值点。由图2可以看出,一致性参数在强震前后变化趋势与图1一致,

且在6级强震发生前后的变化更明显。2.3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空间分布

对每一个强震作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解P 、T 、B 应力主轴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图,用以分析一致性参数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参数空间分辨率为10?。尽可能多地选取可用的中小地震,将前一次强震发生后至本次强震发生前作为一个时间段(扣除余震)

图2中小地震震源机制P 轴一致性参数时序分布

Fig.2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sistent parameters of the P-axi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id-small earthquakes

5

11

地震研究34卷

图3是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14日滇中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图,图中标注了表1所列的10次强震震中。从图3可见,有5次强震发生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于100的区域内,或位于低值区边缘附近;有4次强震发生在高值区向低值区变化的陡变带上;只有2000年8月21日武定地震发生在高值区内。楚雄、大姚间的低值区发生了4次强震,通海及其以东的低值区边缘发生了2次强震。研究区西南角的低值区发生了1次强震,但仍有3、4个低值区还没有发生强震。2007年6月3日宁洱M S 6.4地震发生在一致性参数低值区内。在研究区东北角发生了3次6级强震,即表1中的第2、5、10号地震,它们均发生在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陡变带上

图3滇中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和M S ≥5地震震中分布图

Fig.3

Isolines of the consistent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earthquak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 S ≥5.0earthquakes in Central Yunnan 图4给出了4次6级强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图4a 是2000年1月15日姚安M S 6.5地震前,即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3日这一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图中显示此时段一致性参数总体偏低,并出现了3个低于80的低值分布区,即通海、建水以东和大姚附近。姚安地震可能与大姚附近的低值状态有关。1999年11月25日澄

江M S 5.2地震,应与通海北面出现的低值区有关。图4b 是2003年7月21日大姚M S 6.1地震前,即2000年2月16日至2003年5月27日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此时段内,楚雄、元谋、易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同时在大姚和通海附近也出现了低值分布区,大姚M S 6.1强震与大姚低值区有关。这一时段内的2000年8月21日武定M S 5.1、2001年7月10日楚雄M S 5.3地震与楚雄、元谋、易门等地出现的低值区有关。图4c 是2007年6月3日宁洱M S 6.4地震前,2003年11月22日至2007年5月17日这一时段内发生的中小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此时段内滇中地区西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出现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2004年12月26日双柏M S 5.0、2006年1月12日墨江M S 5.0和2007年6月3日宁洱M S 6.4,这三次强震的发生,与此时段内出现的大范围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有关。图4d 是2009年7月9日姚安M S 6.0地震前,即2007年6月9日至2009年7月2日这一时段内发生的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此时段内整个区域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均较低,特别是在大姚附近出现明显的低值分布区,姚安M S 6.0地震就与这个低值区有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滇中地区强震发生前3年至1年,在强震震源区或附近地区,往往出现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于80或60的低值分布区,强震震级越大,低值分布区也越大。

3讨论与认识

(1)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3个正交的应力

主轴与相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定义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它是衡量地震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性程度的定量指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越小,则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中小震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一致性程度越高,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趋势越明显,强震发生的危险性就越大。

(2)滇中强震发生前3年至数月,出现一致性参数低于80或60,甚至低于40、50的中小地震,表明强震前这些小震的震源释放应力场与区

6

11

第2期付虹等:

滇中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强震活动

图4

强震前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等值线分布

(a )1991.01.01 2000.01.03;(b )2000.02.16 2003.05.27;(c )2003.11.11 2007.05.17;(d )2007.06.09 2009.07.09

Fig.4

Isolines of the consistent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id-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s in Central Yunnan

(a )1991-01-01 2000-01-03;(b )2000-02-16 2003-05-27;(c )2003-11-11 2007-05-17;(d )2007-06-09 2009-07-09

域构造应力一致或接近,区域构造应力场明显增强。强震前中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表现为一个变化过程,反映了强震前区域应力场调整、变化、增强的过程。

(3)滇中强震发生前数月至3年左右,滇中地区出现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低于80或低于60的低值分布区,未来强震或发生在低值区内,或发生在低值区边缘,并且强震震级越大,

7

11

地震研究34卷

低值分布区越大。

(4)强震前应力场时空调整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区域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对更多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判据。

刁桂苓研究员对本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成尔林,李桂芳,陈和川,等.1982.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J].地震学报,4(2):15-19.

刁桂苓,于新昌.1980.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张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J].西北地震学报,2(3):39-47.

刁桂苓,于新昌.1982.海坨山地震前综合断层面解矛盾比的变化[J].地震,(5):16-17.

胡新亮,刁桂苓,马瑾,等.2004.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J].地震地质,26(2):347

-354.

华祥文.1980.唐山强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场的变化过程[J].地震学报,2(2):33-37.

阚荣举,刘租荫,王绍晋,等.1983.龙陵地区大震前后平均应力轴取向的时间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6(6):38-47.

李幼铭,朱碚定,梁尚鸿,等.1983.层状介质中地震体波广义透射系数的计算[J].地球物理学报,(增刊):130-139.

梁尚鸿,李幼铭,束沛镒,等.1984.利用区域地震台网P、S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27(3):249-257.

林纪曾,蒋维强,李幼铭,等.1991.粤东闽南沿海小震震源参数的测定研究[J].地震学报,13(4):420-429.

许忠淮,刘玉芳,张郢珍.1979.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J].地震学报,1(2):13-18.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J].地震学报,5(3):268-279.

阎明,赵仲和.1989.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张地区小震初动符号的时空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

赵英萍,刁桂苓,高景春,等.2004.张北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2(1):1-4.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Strong Seismicity in Central Yunnan

FU Hong1,WANG Shao-jin1,LI Li2,LIN Jia-ni3

(1.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650224,Yunnan,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3.School of Physics and Engineering,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82,Guangdong,China)

Abstract

Adopting the amplitude data of the direct Pg and Sg wave recorded by the Yun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using the fast algorithm of the generaliz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for the Point Source Dislocation Model for the layered media,we calculate the maximum-amplitude ratios of P and S wave of theoretical seismograms,fit the observed values and get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206moderate-and small-earthquakes from Jan.1,1999 to the November14,2009in central Yunnan through inversion.We calculate the consistency of focal mecha-nism parameter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axis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nsistency of focal mechanism parameters and strong seismici-ty.The analysis showes that several moderate-and small-earthquakes whose stress-release fields are consistent or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occur nea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and strong earthquakes will occur in the low-value area and its fringe of the consistent parameters of the moder-ate-and small-earthquaqkes.

Key words:focal mechanism solution;regional stress field;focal parameters consistency

811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 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 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 7时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 B.17∶00~23∶00 C.16∶30~7∶00 D.23∶00~5∶00 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_杜兴信

第21卷 第4期地 震 学 报Vol.21,No.4 1999年7月 (354~360)ACT A SEISM OLOGICA SIN ICA Jul.,1999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 现代构造应力场 杜兴信 邵辉成 (中国西安710068陕西省地震局) 摘要 使用1920~1996年的震源机制资料,分区反演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最 大主压应力e1轴在西藏高原和中国西部成近南北向,华北成近东西向.在中国中部,e1轴在 北段成北北东-南南西向,中部成近东西向,南部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最小主压应力e3轴水 平投影除在中国西部与e1轴为斜交外,大多数地方为正交.中等主应力e2相对大小R值在 西藏高原最低,为0.10~0.30,并很快地向东北过渡到0.60~0.90高值区.实测和反演的断 层破裂面多分成共轭的两组.结合主应力方向和R值,把中国构造运动特征分为7类.断裂 类型大多数为具有中等R值的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中国东部以及西藏高原内部; 少数为逆断型,分布在中国西部和西藏高原北缘.正断层分布在西藏高原的南缘, 相应R值也较小.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场 应力方向 构造运动特征 引言 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提供了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的重要方法(Ang elier,1979;Ellswo rth,1981;许忠淮,戈树谟,1984).由于它使用的是多个断层面而不是单个断层作反演资料,因而能去除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突出区域应力场信息,较单个地震更能代表应力分析结果.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计算出中等主应力相对大小R值[(e2-e1)/(e3-e1)],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应力的量值.这里,e1,e2和e3分别为最大、中等和最小主应力. 最初的区域应力场反演使用的是滑动矢量法(Ellsw o rth,1981),利用的资料仅限于野外的地质断层面和断层面上的擦痕,多数地震资料因不知哪个震源机制解节面是断层面而不能作为原始数据使用.为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一些学者通过定义断层面,使得可以利用任意震源机制解确定平均应力场.如Gephar t和Forsyth(1984)定义:当两个节面围绕任一轴旋转,以达到对某一给定应力理论剪应力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时,转角较小的节面为断层面.换言之,由该方法可同时确定平均应力场和理论断层面. 本文首先利用具有已知断层面的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平均应力场,然后利用震源机制资 中国地震局95-04-04-02-03课题资助. 1998-10-19收到初稿,1999-02-02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呼伦贝尔市野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587544.html, 呼伦贝尔市野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赵慧琴徐英睿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根据呼伦贝尔市2001—2015年火点分布以及斑块面积数据,利用SPSS和ArcGIS软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方法,以火灾强度作为主要指标,探究呼伦贝尔市野火分布的空间特征。从局部上看:东北—东南为火点分布密集区域,作为火灾高发区,火灾强度越高,其内部相关性越强;东南—西北火点分布相对较少,为火灾强度中等区域,其内部相关性较弱;其他地区零散散布,内部相关性较差。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and the data of plaque area in Hulunbuir from 2001 to 2005,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SPSS and ArcGIS, and the method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analysis,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ldfire in Hulunbuir are studied with fire intensity as the main index. From the local point of view: northeast to southeast is a dense distribution area of fire places. As a high incidence area of fire, the higher the fire intensity, the stronger its internal corre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in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rea is relatively less, where is a moderate fire intensity area, its internal correlation is weak;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laces in the other areas is scattered, and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is poor. 【关键词】野火强度;集聚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 【Keywords】 wildfire intensity; agglomeration analysis; exploratory spati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6-0084-02 1 引言 森林的出现总少不了火的参与,在草木茂盛区多发的野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不同程度地野火发生频率和损失逐渐增加。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野火发生次数和过火面积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长足性进展,但是更多是针对行政区划的分析,很少对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展开研究。火灾强度作为表示火灾燃烧面积的指标,不仅可以表示不同火灾强度下的森林、草原损害程度,而且还可以衡量火灾分布地区的差异。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野火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探索不同火灾强度下的野火分布情况[1-2]。 2 研究区域概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内蒙古乃至中国占地面积最多的地级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呼伦贝尔市由大兴安岭山

中国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的聚类分析初稿

防灾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南北带震源机制解的聚类分析 学生姓名杨凡学号125011132 系别地震科学系专业地球物理学 班级1250113 开题时间2016年3月14日答辩时间2016年5月28日指导教师盛书中职称讲师

摘要震源机制解是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随着地震观测台网的加 密,震源机制解资料非常丰富,对于大量震源机制解的科学分类是至关重要的,故本论文根据震源参数利用聚类法来对南北带地区震级5.0以上的375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探讨该地区震源机制解的分类情况及其成因,并以此探讨区域应力场环境。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聚类;南北带

1 南北地震带范围确定: 雍幼子在《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划分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最早时期南北地震带由周光等人提出,其范围为东经103°至104°,南至云南东部,中部经过四川西北部的岷江,北到甘肃民乐东侧。后经争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地质概论》一书中指出,北起贺兰山,南经六盘山,穿越横亘东西的秦岭山地,后转而南下,直趋川西、滇东地区。地跨宁、甘、川、滇四省,延伸长达2000多公里,总观大致呈南北走向。并对其分为三段详述,北段指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指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南段指安宁河-滇东地震带。后者的观点被大多数人们公认,因此本文选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定的区域为研究目的区域。 2 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 由于南北地震带大致分为三段即北段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南段安宁河-滇东地震带。因此此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分为三段详述。 2.1 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地质构造: 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地理位置位于宁夏北部的银川、平罗至宁夏南部的固原、西吉、海原。 银川北部的平罗一带地势沉降较深,周围抬升,地壳上部地层呈

01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报告: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张贺PB07210001 一、实验题目: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目的: 用常规仪器(如电子秒表、频率计等)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三、实验仪器: 电子秒表、机械节拍器 四、实验原理: 1.常用时间测量仪表的简要原理: (1)机械节拍器:由齿轮带动摆做周期性运动,摆 动周期可以通过改变摆锤的位置连续调节。 (2)电子节拍器:由石英晶体振荡器、计数器、译 码器、电源和分档控制及显示部分组成。电子 节拍器按一定的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和闪 光,声、光节拍范围为 1.5~0.28846s,分为 39挡,各挡发生和闪光的持续时间约为0.18s。 (3)电子秒表:兼有数种测时功能(秒、分、时、

日、月和星期),便于携带和测量的常用电子计时器。电子秒表机芯由CMOS 集成电路组成,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一般用六位液晶数字显示,其连续积累时间数为59min59.99s 。分辨率为0.01s ,平均日差0.5s 。 (4) V AFN 多用数字测试仪:由PMOS 集成元件和 100kHz 石英晶体振荡器构成。可测量计数、振动、累计、速度、加速度、碰撞、频率、转速、角速、脉宽。时标:由DC10集成电路和100kHz 石英晶体振荡器组成。电路可直接输出0.01ms ,0.1ms ,1ms ,10ms ,0.1s ,1s 六挡方波脉冲作为时标信号和闸门时间。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稳定度为1.2×105-s/d ;频率测量范围1Hz~100kHz ;电信号输入幅度为300mV 。 2. 统计分布规律的研究: 假设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或系统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或系统误差为一恒定值)的条件下,对某物理量x 进行N 次等精度测量,当测量次数N 趋向无穷大时,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exp[21)(22--=σπ σx x x f (1)

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利用1981-2015年共35年的黄冈市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黄冈市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近35年来,黄冈市雾日分布最多的是罗田站,次多的英山站,最少的是黄梅站。霾日分布最多的是黄梅站,次多的红安站,最少的是罗田站。黄冈市雾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雾日冬春多,夏季最少;霾日秋冬多,夏季最少。 标签:黄冈市;雾;霾;时空分布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9 national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in Huanggang City from 1981 to 201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ze weather in Huanggang City are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past 35 years,Luotian Station has been the most distributed fog days in Huanggang City,and Yingshan Station is the second most frequently distributed in Huanggang City. The least is Huangmei. The most hazy day distribution is in Huangmei Station,the second most is Hong’an Station,and the least is Luotian Statio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hazy weather in Huanggang City,with most foggy days in winter and spring,and fewest in summer;most hazy days in autumn and winter,and fewest in summer. Keywords:Huanggang City;fog;haze;space-time distribution 引言 大气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轻雾、霾、浮尘、烟幕等。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雾的定义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的天气现象。 目前国外学者对雾、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其中Kerr RA (1995)对由污染物质造成的霾的气候致冷机制进行了研究[2];国内不少气象工作者针对霾雾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3-6]。如吴兑[7]等对中国大陆1951~2005年霾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石春娥[8]等得出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对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 黄冈市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性明显。本文利用黄冈市各个观测站点3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黄冈市雾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为研究雾霾天气与空气污染的关系打下基础,且可以为市政府与有关决策部门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依据。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小结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小结 1.地球公转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 2.正午太阳高度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3.昼夜长短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4.日出方位 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太阳东南出,西南落 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太阳东北出,西北落 5.等温线 1月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7月大陆上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6.气压带,风带 1月南移;7月北移 7. 中国的锋面活动 1月昆明准静止锋 7月江淮准静止锋(梅雨) 8. 北印度洋洋流 1月北半球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7月北半球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9.我国的降水 1月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降水少;7月夏季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降水多10.南亚的降水 1月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影响,降水少;7月夏季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降水多11.我国的河流 1月冬季大部分河流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塔里木河断流 7月夏季东西部河流均进入汛期,东北地区有春汛,夏汛 12.雪线冬半年积雪,雪线下降;夏半年融雪,雪线上升 13.天山牧场放牧活动 1月山麓是冬季牧场;7月山腰云杉林带以上草地是夏季牧场 14.动物迁徙(北半球) 侯鸟(1月南迁;7月北迁) 长颈鹿(1月热带草原向热带雨林迁移;7月由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迁移) 15.强盛气压带 1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强盛 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强盛

丁洪涛+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 滕州三中丁洪涛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空间:水平垂直纬 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文中只尝试讲解“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 一、定性概括 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概括在教材里经常看到,如对某地理事物的定义。在考试中常见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点、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特点等。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势特点)、分布特点,主要特征地形。 例1: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答案分析: 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 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 分布特点:南部为……,中部为……,北部为…… 回忆中国地形特征: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也有只考查地势特征的题目,地势特征应从“起伏(高差)、坡度”等方面描述。 例2:图1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1回答: 图1 c 、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答案分析: 地势起伏大→高差大→坡度陡; 地势起伏小→高差小→坡度缓 2、河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

精品文档 (80)把握时空分布,分析气候特点

气温与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不同地区气温、降水的状况不同,气候特点也就不同;同一气候区内,气温和降水也有区别。纵观整个大气专题,最有思辩性、最有难度、常考不衰的内容就是它们。而且,在这类题目中,往往还包括等值线的判读、气候类型判读、分布规律描述及对工业、农业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在这里,将进一步总结气温和降水量水平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理清思路,除掉这类问题的复杂外衣。 一、气温分析 气温分布特点多用等温线表示。等温线的走向、数值大小及变化、疏密、弯曲方向都是我们判读气温特点的重要依据,掌握判读技巧,做题就成功了一半。 分析气温分布特点,难点在于如何找准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思路上可遵循:找准比较对象──结合对象的区域特征找准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1.空间对象 (1)大尺度空间:不同纬度且南北差别大;“大尺度”对象表现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且下垫面越单一,等温线表现得越平直。影响因素为纬度或太阳辐射。 (2)较大尺度:纬度差别不大或同纬度附近,但海陆位置不同;如海洋与陆地、沿海到内陆的比较等。影响因素主要为海陆位置,其次为地形。离海的远近决定了受海洋影响的强弱:离海近,则受海洋影响大,海洋性显著;离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气候的大陆性强。地形的屏障作用会使海洋的影响范围减小,使海洋性向大陆性的变化加快,差距加大。 例如,欧洲西部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冬季,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沿海等温线表现出与海岸线平行的特点。阿尔卑斯山为东西走向,对盛行风的阻挡作用小,海洋的影响能深入内陆,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缓慢过渡。 同纬度的北美西部地区,大气环流形势、洋流与欧洲西部类似,但分布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对盛行风阻挡作用大,沿海深受海洋的影响,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向大陆性过渡。 最显著的表现是气温年较差由沿海向内陆迅速增加。 (3)较小尺度:纬度与海陆位置差别均不大的陆地或海洋内部、海陆过渡带等。

汶川8_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第33卷 第1期2010年1月 地震研究 J O U R N A LO F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 V o l .33,N o .1 J a n .,2010 *收稿日期:2009-07-24. 基金项目:“全国地震形势跟踪与判断”(2009020102)及科技部支撑项目“川滇地区大震前应力方向趋于集中现象 研究”(200808053)联合资助.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 张致伟,张永久,程万正,吴 朋,龙 锋,阮 祥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 摘要: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 和S 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 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 L ≥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 N E -S S W 向,主压应力P 轴方位为S W W-N E E 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 W 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中图分类号:P 3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0)01-0043-07 0 引言 汶川M S 8.0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破裂,形成地表破裂带。该地震余震活动丰富,持续时间长,序列地震活动衰减缓慢。根据四川省区域地震台网正式目录,截止到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余震区共发生5级以上强余震70次,其中5.0~5.9级余震62次;6.0~6.4级余震8次,最大强余震为5月25日青川6.4级地震。对于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及余震区分段破裂特征,已有很多研究结果(陈运泰等,2008;胡幸平等,2008;王卫明等,2008;C h e n g e t a l ,2009;张勇等,2009)。汶川8.0级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主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P 轴方位为N W W ,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 方位一致。发生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的强余震多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分量。而发生在余震区北段及青川断裂带的强余震多呈现走向滑动特征(C h e n g e t a l ,2009)。研究人员利用不同 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结果, 各个结果之间差别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汶川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场和介质环境,有必要利用丰富的余震资料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大量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法,给出了整个余震区及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张量,对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随时间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同时还给出了余震区南北段单个震源机制解的力轴与区域应力张量的差异,分析了余震区南北段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和逆冲型地震比例随时间的变化。 1 资料和分析方法 1.1 小震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 测定震源机制参数,常用的方法是利用P 波初动求解,但这种方法要求所选地震被较多台站 记录到。如果观测台站稀少或分布不均匀,则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由于大量中小地震仅能被数量有限的台站记录到,采用P 波初动计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会受限制。因此,梁尚鸿等(1984)提

时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已批阅).

级学号姓名日期 实验题目:时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分布规律 实验目的:同常规仪器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 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实验仪器:电子秒表、机械节拍器 实验原理:1、仪器原理 机械节拍器能按一定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前者利用齿轮带动摆作周期运动,后者利用 石英晶体的振荡完成周期运动; 电子秒表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测时,精度可达 0.01s ; 2、统计分布规律原理 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对时间 t 进行 N 次等精度测量,当 N 趋于无穷大时,各 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 2 2 (21 (σ π σx e

x f -- = 其中 n x n i i ∑ == 1 , 为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1 (1 2 --= ∑n x n i σ,为测量列的标准差, ?-= a

a dx x f a P ( (, σσσ3, 2, =a 利用统计直方图表示测量列的分布规律,简便易行、直观明了。在本实验中利用 f(x得到 概率密度分布曲线,并将其与统计直方图进行比较,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认为是拟合的,可 认为概率密度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的误差是由于环境、仪器、人的判断误差、 N 的非无穷大等所决定的。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仪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秒表归零; 2、将机械节拍器上好发条使其摆动,用秒表测量节拍器四个周期所用时间,在等精度条件下 重复测量 150-200次(本实验中测量 150次 ,记录每次的测量结果; 3、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作出相应图表、误差分析等 ; 数据处理: 实验所测量得到的结果如下: 级学号姓名日期 单位:秒

专题1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1《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空间:水平垂直纬 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文中只尝试讲解“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 (2)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进行定量表述。 一、定性概括 对地理事物进行定性概括在教材里经常看到,如对某地理事物的定义。在考试中常见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点、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特点等。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势特点)、分布特点,主要特征地形。 例1:简答德国的地形特点。 参考答案: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中部为宽谷山地,北部为平原。 答案分析: 地形种类:巴伐利亚高原、阿尔卑斯山地、宽谷山地、平原; 地表起伏:地势南高北低; 分布特点:南部为……,中部为……,北部为…… 回忆中国地形特征: 也有只考查地势特征的题目,地势特征应从“起伏(高差)、坡度”等方面描述。 例2:图1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1回答: 图1 c 、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答案分析: 地势起伏大→高差大→坡度陡; 地势起伏小→高差小→坡度缓 2、河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 流量较大(水量丰富);有两个(或春夏)汛期;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或结冰期较长)。 答案分析: 前面所列的河流水文特征描述要点只是一个大致方向,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如该参考答案中突出松花江有两个汛期。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时间测量中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实验目的 用常规仪器(如电子秒表、频率计等)测量时间间隔,通过对时间和频率测量 的随机误差分布,学习用统计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和研究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 实验仪器 机械节拍器,电子秒表。 实验原理 1.常用时间测量仪表的简要原理 (1)机械节拍器 (2)电子节拍器 (3)电子秒表 (4)VAFN 多用数字测试仪 用电子秒表测量机械节拍器发声的时间间隔,机械节拍器按一定的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电子秒表用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标,一般用六位液晶数字显示,其连续积累时间为59min59.99s,分辨率为0.01s,平均日差0.5s 。 2.统计分布规律的研究 假设在近似消除了系统误差(或系统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或系统误差为 一恒定值)的条件下,对某物理量x 进行N 次等精度测量,当测量次数N 趋向无穷时,各测量值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正态分布(有成高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x -(x exp[-21 )(2 2 σπ σ=x f (1) 其中 n x x n 1 i i ∑== (2) 1 -n )x -(x n 1i 2 i ∑== σ (3) ? =a a -f (x)dx P(a) (4) 式中a=σ,2σ,3σ分别对应不同的置信概率。 (1)统计直方图方法 用统计直方图表示被研究对象的规律简便易行,直观清晰。 在一组等精度测量所得的N 个结果x 1,x 2,…,x N 中,找出它的最大值x max 与最小值x min ,并求出级差R=x max - x min ,由级差分为K 个小区间,每个

小区域的间隔(△x )的大小就等于 K x -x K R min max =。统计测量结果出现在某个小区域内的次数n i 称为频数,N n i 为频率, N n i ∑为累计频率,称 为频率密度。以测量值x 值为横坐标,以 x N n i ??为纵坐标,便可得到统计 直方图。 (2)概率密度分布曲线 利用式(1)求出各小区域中点的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值f (x ),以f (x )为纵坐标,x 为横坐标,可得概率密度分布曲线。若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与统计直方图上端相吻合,则可以认为测量值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实际测量中,受测试者的心理因素,外界环境,仪器系统误差,测量次数不可能无穷多等影响,二者不完全重合是很常见的,因此测量值仅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实验内容 1.时间间隔测量 用电子秒表测量机械节拍器的摆动周期,测量次数要在200次以上。 2.统计规律研究 (时间测量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200次以上)。 (1)利用式(2)和式(3)计算x 和σ。 (2)利用式(1)计算各区中点的f (x )值。 (3)根据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极限差R 的大小,合理划分小区间数K ,确定其间隔,计算各区间的频率、相对频率、相对频率密度和累计频率,以频率密度为纵坐标,测量值x 为横坐标,作统计直方图,并将f (x )—x 中曲线绘在统计直方图中,检验测量值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4)利用式(4)计算测量列误差出现在±σ,±2σ,±3σ范围内的概率。 (5)计算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并正确写出测量结果完整的表达式。 测量记录 原始数据记录如下表:

中国玄武岩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0)

中国玄武岩 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0) 胡经国 ㈢、祁连山玄武岩 1、北祁连山西段元古宙大陆溢流玄武岩性质的确定 北祁连山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是中国重要的早古生代造山带。 北祁连山的西段元古宙火山岩系为大陆裂谷火山作用产物,属于大陆溢流玄武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派生于岩石圈之下的地幔柱源,但是也显示有大陆岩石圈组分卷入的证据。它们的形成是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洋盆打开的前兆。 ㈣、新疆地区玄武岩 1、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埃达克岩与富铌玄武岩组合 有关研究者指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Al2O3、Na2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Sr正异常,同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而与埃达克岩共生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富铌玄武岩一致,表现为Si过饱和及富Na的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Nb、TiO2和P2O5含量,并且富集高场强元素。由于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板块俯冲有关,因而它们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早-中泥盆世向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发生了一次洋壳俯冲作用。 链接:埃达克岩 埃达克岩(Adakite)是指由角闪安山岩到英安岩、流纹岩等的、一套中酸性熔岩组合的特殊类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特点,通常被认为是玄武岩俯冲到火山岛弧后部分熔融形成。 2、新疆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玄武岩 有关研究者指出,新疆吐-哈盆地和三塘湖盆地,是上叠在古生代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陆内沉积盆地。其中发育的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代学研究揭示,其形成时限在293~266 Ma,属于二叠纪。 该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三塘湖盆地玄武岩具有Nb、Ta强烈亏损和高场强元素选择性富集的特点,显示岩浆源区存在消减组分影响,可能与古洋壳板片俯冲作用的影响有关,具“滞后弧”火山岩的特征。而吐-哈盆地Nb、Ta轻度亏损,Th/Ta较高,应与陆内拉张带或者初始裂谷玄武 1

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衡水二中高考地理题型专练与纠错11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变化)及成因分析型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季 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下图为青 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研究表 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与海拔存 在关联,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 物候也存在差异。读图完成1— 3题。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个青藏高 原高寒植被的 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 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 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 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 2.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生态地理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①生态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 A.夏季风B.年降水量C.纬度因素D.地势起伏 3.①、②、③、④四个生态地理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迟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2.C3.D 【解析】本题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为背景材料,以随海拔同度的增加该区物候的变化、在某一海拔高度返青期晚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内返青期最迟的区域为切入点,考查区域气候、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题,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的知道: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随着气温(即热量)的降低,生物生长期缩短,这样生长期就会集中在气温最高的季节,所以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故A对,BCD错。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地的纬度比①地较高,在海拔大致相同的地区,纬度高则气温低,所以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纬度因素,C正确;植被返青期受热量影响,年降水量对热量差异的影响较小,结合设问中最为“密切的因素”,可知B错;海拔高度类似,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全是山地,①②两地于青藏高原上,夏季风几乎都影响不到,所以两地的夏季风影响和地势起伏都差不多,故A、D也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选C。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7): 591~599 591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张国民** 马宏生 王 辉 李 丽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北京 100036) 摘要 研究了中国大陆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特点,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震级频度关系、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等, 以及由GPS 资料给出的各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征, 如各地块运动的速度、地块变形的应变速率、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地块运动变形中的张、压状态等.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陆区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强震活动特点和地壳运动变形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给出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及其运动变形的性状决定其地震活动的总体状况, 包括: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 由震源机制给出的各活动地块的地震应力场与由GPS 观测给出的现今地壳运动应变(应力)场的同一性, 以及震源破裂类型与地壳形变张、压状态的一致性等. 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运动性状对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强震活动 块体变形 应变速率 2003-08-25收稿, 2003-11-21收修改稿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批准号: G1*******) ** E-mail: gmzhang@https://www.doczj.com/doc/191587544.html, 中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在20世纪, 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中国大陆地区, 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1]. 大陆地震发生在大陆地壳内. 与海洋地壳相比, 陆壳最大的特点是其在横向和纵向的结构与物性方面都存在很强的非均匀性, 从而构成了大陆强震孕育的复杂环境条件[2,3]. 陆壳在横向和纵向上的非均匀性表现在横向分块、纵向分层[4]. 横向分块构成了活动地块思想的基本科学依据; 而纵向分层则构成了不同地块间内部结构差异的基本标志. 由于大陆地壳的特殊地体环境, 板内大陆地震与板缘海沟系地震在发 震的动力学环境、构造成因模式、地震类型、前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别[5]. 板缘海沟系地震都发生在很窄的板块俯冲带上, 而大陆地震则广泛分布在大陆内部, 但并不在全球陆区均匀分布. 其在大陆内部分布有两个特点: 一是分布在与板块边界带相关的由板块接触边界向大陆板块内部延伸的地壳之中; 二是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强震并非凌乱分布, 若按照大陆地壳横向分块来看, 大陆强震则多数分布于活动地块的边界上. 所以, 从大陆地震这些特殊背景及其与活动地块的关系可以看到, 活动地块的确立及其运动性状、活动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地块边界

【地理规律大全】+农作物种植时间要点

地理规律大全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3.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某纬度地区,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最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3)极圈内的昼与夜 ①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在远日点附近较慢、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反之,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