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提壶揭盖”治法

感悟“提壶揭盖”治法

感悟“提壶揭盖”治法

【摘要】“提壶揭盖”作为中医传统治法,由于历史变迁及传承经验所限,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局限。文章通过追溯该治法之源而正其本意,并对之加以引申及提出新观点,另附一运用此法之验案予以总结。

【关键词】提壶揭盖; 中医治法

“提壶揭盖”作为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概念是属于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就已被讲授的内容,以往教科书多解释为:肺处高位,喻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故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可影响其他脏器气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治疗应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即得利,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提壶揭盖”。这个说法将病位局限在肺与膀胱,甚至可简单理解为肺对应壶盖而膀胱对应壶嘴,显得形象而直观,有利于初学者理解。然而笔者指出,这种说法不可避免的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病位的局限、拘泥会导致临床思路的狭窄与手段的单纯。

溯本求源,“提壶揭盖”法最早出自于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医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另又在其著作《丹溪心法》论治小便不通时具体阐述了该法:“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可知“提壶揭盖”一法,朱氏其初意是专为探吐而设,将之比作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而后世专将之局限于宣肺乃离乎其本意了。

当然后世为将治法验证于临床,具体到肺脏,本也无可厚非,事实确也证明通过宣肺能达到利小便的效果。但若一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满足于机械照搬不求甚解而非灵活变通,则舍本逐末了。笔者认为,“提壶揭盖”治法应当加以引申,具体在病位与手段两方面可适当扩展。首先,病位上之“盖”并非独指“华盖”之肺,其定位或可泛指“上焦”,笼统点就是一个气机的问题。揭盖之目的是开启气机。此气机具体到脏腑当然肺脏首当其冲,但一旦限定于脏腑,顿感失色而不能举一反三。毕竟周身之气为一整体,故乃有启上焦之塞而下焦自开的道理。启上焦不止于宣肺,还可以探吐,可以搐鼻取嚏,开下焦不止于利小便,还可以通大便,临证可治疗癃闭、水肿、淋证、便秘等。其次,手段也绝非宣肺之唯一途径,启塞之法亦有多种,不可等同、均一、简单看待。如通常所见有3种情况:①外感邪气闭塞,如常见寒邪束表,气不得宣,治当宣气祛邪;②内生病理产物壅塞,常见痰邪阻挡,气无以上达,治当豁痰顺气;③上气不足,气无力上达,窍不得通故塞,治当补气升提。故虽都是揭盖,治法也由病因不同而相应更改。

笔者虽提出治有3法,但囿于经验浅薄,仅曾应用一法,治验一例,特撰写如下,望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