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

《时分秒》知识点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

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圈是(60)

秒;

分针走1小格是( 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走1圈是(12)时。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

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

(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

(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0、“分、分钟”“时、小时”的区别:

分、时表示某一时刻如3:45→3时45分

分钟、小时表示某一段时间如下课10分钟,一场电影2小时。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汇集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概括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1、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3、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角),十分位(角)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小数的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①小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②小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加减计算法则: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从末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得数的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 5、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1、轴对称图形: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之后,左右两边能重合。 ②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 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2、左右对称图形距离对称轴近的另一边也近,距离远的另一边也远。 3、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②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 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4、镜子中的数学:左右对称图形左右正好相反,上下对称图形,上下正好相反。发现镜子中的人和照镜子的人左右方向正好相反。 5、平移与旋转 ①平移现象:飞机飞行、升国旗、坐缆车、开汽车。平移是指整个物体沿某个方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数和代数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填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的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4、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除法的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 被除数;(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1)把两个因数看做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2)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认识:像5.9、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2、小数的含义:小数是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再写小数点,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零,都要一一写出来。 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 东北←→西南。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4、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指南针的一端永远指向北,另一端永远指向南。 5、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正方向在哪里,还有以谁为主。 6、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7、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方向标跟着走动。 8、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 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描述的时候要注意的是选取哪个物体为主的,以谁为“主”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用乘法验算)。 2、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4)0乘任何数都得0。 (5)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6)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3、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 (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再商。) (百位够除)(百位不够除)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最新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 =0.1分米 =0.01米 =0.00001千米 .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 8.加法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试卷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口算。 120-40=402×5=25×4=450×0=360-90=11+60= 630×3=560+40=72-24=9+50=630+70=120×5= 24×5=70×8=250×5=14+40=880×2=40×8= 57-28=801×9=120+20=250×1=28+68=100×0= 30×6=18×3=902×1=17×4=68-4=48-16= 70×2=200×8=280-70=320×8=30×6=180-60= 140-5=125×8=560+80=150×2=700×2=72×3= 42+30=902×6=590+70=800×5=440×0=25+16= 303×3=12×2=470+70=64×0=25×8=72×6= 20×6=90×3=420×6=280+40=55×5=48×4= 二、填空题。 1. 常见的长度单位 有、、、、。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3. 小丽家离公园5000米,合千米。 4. 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 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头大象约重4()一个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四、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3、黑板长4米。()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五、在○里填上“>”“<”或“=”。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六、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 位。 A、吨 B、千克 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A、米 B、厘米 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3吨300千克 B、2900千克 C、3330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试题

学习-----好资料 第一单元时、分、秒 一、填空题。 1、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就是()。 2、学过的时间单位有()()()。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3、时针走一大格是(),分针走一大格是(),秒针走一大格是(),走一圈是()。 4、1时=()分1分=()秒120秒=()分 180分=()时5分=()秒4时=()分 2时20分=()分75分=()时()分 3分13秒=()秒100秒=()分()秒 5、填合适的时间单位。(时、分、秒) (1)、一节课40()。(2)、李静跑50米的时间是12()。 (3)、爸爸每天工作8()。(4)、小明跳50下绳约需30()。 6、体育老师对第一小组同学进行50米跑测试,成绩如下:小红9秒,小明8秒,小丽11秒,小 军10秒。()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7、6分○60秒160分○3时4分○200秒3时○300分 250分○5时60秒○60分10分○600秒120分○2时 二、判断题。 1、秒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走一小格。() 2、火车下午1:05从南京出发,当天下午3:50到达上海,火车共行驶了2小时45分。 () 3、时针在4与5之间,分针指着10,这时是5:30. () 4、在百米赛跑中,东东用了140分。()。 5、明明每天早晨7:15从家出发,7:35分到校,她路上用了20分钟。()。 三、选择题。 1、一场电影大约播放()。 ①500秒②8时③100分 2、小丽1分钟写4个大字,写20个大字需多长时间?列式为()。 ①1×4 ② 4×1 ③20÷4

学习-----好资料 3、从9时到11时30分,经过了()①3时30分②2时30分③1时30分。 4、新闻联播晚上7时开始,用时30分,()结束。 ①7:30 ②6:30 ③8:30 5、学校早上8:25上第一节课,这节课上40分,中间休息10分,()上第二节。 ①9:05 ②8:75 ③9:15 四、解决问题。 1、火车9:20开,李华从家到火车站要35分,李华至少要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才能赶上火车? 2、李明从下午4:40到下午5:10一直在看动画片,她一共看了多长时间? 3、从湛江到南宁的火车经过玉林的时间是中午11:40分,现在要晚点25分,它什么时候到达? 4、一根24米长的木棒,每4米据一段,据一次要4分。据完这木棒要多长时间? 5、小芳走楼梯,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若每层楼之间楼梯数相同,她用同样的速度上到七楼,需要多长时间? 6、东环小学下午2:50上课,4:4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厦大附小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最粗,秒针最细最长)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是分针正好走一小格。 2、进率。(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解决时间问题一般思路和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苍溪县黄猫乡中心小学校汪国民

2020年3月25日各单元知识点系统归类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 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 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 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 =0.1分米 =0.01米 =0.00001千米 .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 8.加法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18.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9.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测量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测量知识点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测量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1、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2、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3、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 1、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1米=10分米或1m=10dm 5、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1、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根据详尽情境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知识点: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知道1分米或1毫米的实际长度。 3.能利用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 知识点: 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多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详尽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 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位臵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 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 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 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试题大全(打印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试题 一、看清题目,细心计算。(36分) 1、直接写出得数。 35+24= 480-70= 160+240= 340-150= 78+22= 62-14= 700+80= 350+170= 430-280= 54÷9=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57+348 802 - 633 526+274 46÷5 700 - 546 376+95 86÷9 406 – 237 二、认真读题,谨慎填空。(28分) 1、2米=()分米4000千克=()吨 20毫米=()厘米5吨=()千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个西瓜重3000()②一车西瓜重4() ③数学课本厚约8()④教室的长约8() 3、比120少80的数是( )。( )比50千克多170千克。 4、14除以3,商是(),余数是()。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 6、在括号里填上最大的数 ()×9﹤70 26﹥4×()5×6﹤()

90﹥9×()()×2﹤16 ()×7﹤50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一个鸡蛋重50( )。 【① 吨② 千克③ 克】 2、除数是8,余数最大是( )。 【① 6② 7③ 8】 4、用两个长8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最大的是( )厘米。 【① 40② 36③ 24】 五、走进生活,解决问题。(20分)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有65块巧克力,每8块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块? 3、粮店运来大米865千克,上午卖出278千克,下午卖出388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调研检测 三年级数学 时量90分钟答题95颗☆卷面5颗☆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卷面合计☆数 一.我会填空。 1.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②一棵大树高5()。 ③小明身高大约是14()④这辆货车最多载货物5() 2. 8分米=()厘米()吨=5000千克 1分30秒=()秒 9000米=()千米 3.比300多54的数是(),300比54多(), 4.9的4倍是(),42是()的6倍,18是6的()倍。 5.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6.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3 4○3 4 2 4 ○3 4 1 6○1 4 2 5 ○3 5

7.小东和小明进行400米赛跑。小东用了1分13秒,小明用了1分6秒,()跑得快一些。 8.希望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丁小飞的学号编码是2011040328,他是2011年入学,班级排序为28,那么该校三年级一班王明明是2012年入学的,班级排序为16,那么他的学号编码是()。9.三(1)班有42人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和音乐兴趣小组,其中参加美术小组的有34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有28人,()人既参加了美术小组又参加了音乐小组。 10、小明6:55从家出发去上学,30分钟到学校,小明到学校时间是() 二.我会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踢毽子的有6人,跳绳的人数是踢毽子的6倍,跳绳有12人() 2、5千克棉花比5千克铁轻。() 3、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 4、最小的三位数乘最大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5.把一张纸分成5份,4份就是这张纸的。() 三、我会选择。 1. 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小丽跑了2圈后,还差()米就是1千米。 A. 200 B. 600 C. 800 3 4、1 8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3 8>1 8 >3 4 >1 8 1 8 >3 8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这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测量1、毫米、分米的认识:(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千米的认识:(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吨的认识:(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2、减法:(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加减法的验算:(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第三单元:四边形1、四边形:(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3、周长:(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5、估计:(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例1(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2、例2(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3)能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3、例3(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经历对许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观察、分析过程,探索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3)能利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直接判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正确性。 4、例4(1)能灵活利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含义,并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单元:时、分、秒1、秒的认识:(1)认识秒针,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能够准确读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