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理解:

(1)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

(2)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分析

(1)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2)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莺要作用

(3)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相关知识】:

(1)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

(2)历史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

五、【方法点津】:

(1)结合图片、影视等鲜活生动的工具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举行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为主题的讨论会,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和危害,深入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体会其重要意义。

(4)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感悟其蓬勃生机和伟大力量。

六、【课文导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只要人人自觉地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文明之花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七:【新课教学】:

第一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课程标准】: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新课教学】:

(一)、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课堂探究:你能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分析上述观点吗?

◇探究提示: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在借鉴和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丰富,在反思和推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的。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

先进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要以博大的胸怀,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外来文化和优秀思想成果,我们都要借鉴汲取。同时,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也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影响,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主义,又抵制“全盘西化”,博采众长,开拓创新。

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时代,任何文化都是对以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各自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与创造,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事业的宝贵财富,为推动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自觉地汲取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精神养料,用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历史文化的成果,从而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文化。

◇课堂探究: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一说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人中国的。

◇探究提示: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它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这个阶段的主流。1919年9月《新青年》(第5期)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上面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五四运动促进新文化运动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发展的典型例证。《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19年杨匏安发表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李达翻译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出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同时,还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研究、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武器。这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1919年,胡适在《每日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论战。李大钊等人批驳胡适的观点,同时还与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斗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李大钊,引导同学们感悟其崇高精神,明确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的结论:教材通过两个“课堂探究”的设置,引导同学们在考查历史的基础上,允分认识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必然性。

近代中圈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苇要转折点。

◇点拨:“相关链接”引用毛泽东的光辉论断说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伟大意义。

◇拓展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立足新的实践,回答新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相继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练习: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启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答案:D

解析: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最重要”成果,因此D项正确。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卵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它倡导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引导广大人民团结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它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面向现代化”,要求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面向世界”,要求文化建设着眼于世界前沿,体现时代精神,广泛吸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面向未来”,要求文化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目标,勇于开拓创新,引导广大群众在思想精神上和知识水平上不断提高。“民族的”即民族性,就是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保持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科学的”即科学性,就是遵循文化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大众的,即大众性,就是既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建设主体,又为了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只有坚持这一价值取向.中国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离开这一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

(3)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知识水平、体能体魄和工作能力,不断造就和提升符人的情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意: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了中国文化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塑造什么形象的问题.

◇点拨:“专家点评”具体阐释了建设当代中田先进文化的桂心、本质要求。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一个民族和国家,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支撑,就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自证自强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一个政党,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支撑.就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作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努力建设和弘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方向。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经过80多年伟大而艰苦的探索实践。我们党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个代表”重要思怒的大理论成果。这些大理论成果,既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它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党员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课堂练习:

只有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 )

①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②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③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④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都是正确的,因此选D: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一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咯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首要要求。这一点务必让同学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_上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

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目标方向;阐明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进步的人生观和符合人类道德理想的价值观,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r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它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思想文化的诞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无产阶级有了自已的政党组织,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尽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一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lOO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沦、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因此,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r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_『我国的文化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点拨:“相关链接”引江泽民同志的科学论断说明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

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堂探究:你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探究提示: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我田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l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这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4)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他的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点拨:“相关链接”图文并茂,充分说明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必须坚持“双百”方针,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课堂探究:你能否就上述观点中的一条具体事例加以说吗?

◇探究提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尊重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包容共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新中国电彩事业发展为例:正是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挥出空前的创作热情。除创作了一批进一步描写长期民主革命斗争历程的影片外.叉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片。这些不同题材的影片以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新中国的面貌.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精神。

◇注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课堂练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

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④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是当代中国国情,④错误。①②③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在文化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缘由,故选A。

(三)、永不褪色的旗帜

1.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世界文明最优秀的成果,科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课堂练习: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由此可以认识到( )

A.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建设成功的不变真理

C.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现成的方法

D.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A项表述错误。“不变”真理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提供的是科学的指导思想,而非现成的方法,B、C 项均错误。只有D 项正确揭示了题旨。

◇课堂探究:你能结合学过的知识,就上述一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探究提示: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时代特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伟业。这样的伟大实践必然会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正是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新的文化问题需要回答,涌现的各种新的文化现象需要概括,萌发的各种文化新芽需要培育,文化创新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限丰富的资源。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令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足党必须长期峰持的指导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面对精神文化生活H益多样化的新条件,要坚持和巩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沦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轻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来统领,来审视、指导、规划和检验各项文化建设事业。

◇拓展延伸:“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牛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H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标。“三个代表’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点拨:“专家点评”进一步阐释了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缘由。

◇课堂练习: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没,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

①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②它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④它决定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④逻辑颠倒,错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2.2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分析: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个而发展 二、【课程标准】: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 自我感悟体验,反思自己所参与的文化活动或文化方式,如阅读报刊图书、观看音像制品和电影电视、参与文化娱乐和文化旅游等,对自己人生道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集体合作讨论。一是从理论上总结,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的表现;二是分析文化在自身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新教材政治生活 [教案]政治生活-前言 前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 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案 【新课推进】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板书) 首先,我们来欣赏PPT内容,包括各地节日,文化遗产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板书) (1)(什么叫)民族节日,(即)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下面我们来看PPT内容:①春节前夕,农民工从各地返乡、春节时,贴春联,放烟花等。②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 然后向学生说明: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稍加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探讨:我国或国外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民族节日,他们表现出了哪些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感。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板书)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提问学生: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 可以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板书)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板书)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板书) PPT举例:民族服饰、饮食的多样性表现(展示蒙古族人的衣食习惯和傣族的衣食习惯,比较有什么不同)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板书)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课第二框教案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承接第一课所讲到的国家的本质和公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研究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实现途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能提升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既有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了解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公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的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解我国目前采取的民主选举;懂得我国民主选举权利来之不易,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提高自身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教学难点】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多媒体课件,选举的案例。 导入新课: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关于民主选举,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民主选举的内容。 学习新课: 选举方式是指选举的形式和方法。选举方式是影响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着选举人个体选举意愿表达的方式和质量,也直接会影响到选举结果。 如果从选民的角度划分,选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参加选举投票的选举方式。 (观点辨析:选举我知道) 问题一:有的同学认为:“还是直接选举好,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教师总结:我们先通过填图表比较这两种选举方式,然后再来分析这种观点。请同学首先填表。 同学填表:直接选举的优点是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机会,实现选民意志,选民参加选举热情高。由于当选者是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这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视频一中出现的西王平村的村民积极参加村委会成员的选举,热情很高,就是因为村民可以亲自投票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实现本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泛的情况下,实施过程中,组织、技术工作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选举成本较高。 间接选举和直接选举相比较,优点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由于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材分析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分组学习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2、“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表彰大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精讲点拨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你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探究提示: ①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业做出巨大贡献。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高中政治必修2第二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识记文化的来源 (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通过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又是怎样的呢?在接下来的第二课中,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牛顿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29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创建了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前半生取得的,晚年在科学上却再无建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牛顿晚年由于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沉迷于宗教世界,这使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再不能象以前那样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牛顿的事例也正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那么,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来自于哪里呢? 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板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文化活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 比如:为什么藏族同胞一般都能歌善舞、精于骑术?因为他们生长于那样的文化环境,经常参与那样的文化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 2.1感受文化影响 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文化影响面面观。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二目: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之一,即潜移默化。人们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目:深远持久的影响。从文化习俗和“三观”的形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对人影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深远持久。并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交往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讲授法。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设计

必修2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略 二、教学重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能参与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丰

富多彩的政治生活,那么这些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得到保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正文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学生活动:“忆一忆”: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呢? (物质、法律和制度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充分)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学生活动: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呢? (图示: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全国人大的主要职权,并对照本课第一组图片简单分析。 (立法权:图4、决定权、任免权:图2、监督权:图1) (1)主要职权 A.立法权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地方法规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只有普通法律的立法权,基本法律(如宪法、基本法)的立法权和国家领导人任免权归全国人大。全国人大既是最高权力机关,又是最高立法机关。地方各级人大对同级地方政府实施监督,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地方人大不是立法机 关,只是地方权力机关。 B.决定权 ──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 重大事项的权力。 举例:三峡工程、国庆阅兵、是否申办奥运会等 C.任免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3.1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3.1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基本职能,是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核心框题。本框是从“公民政治参与” 过渡到“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讲好政府职能,能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和整个《政治生活》教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知道政府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政府治理雾霾的的作为,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课前:征询学生的意见,确定上课主题。发动学生自主搜集整理雾霾形成的原因。

导入:展示潍坊市实时空气质量预报图片,持续轻度污染。同学们有无感觉? 引出:雾霾是谁也躲不过去的社会问题,是人民的心肺之患,当前它在考验着中国,考验 着中国人民,更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本节课就直面雾霾,学习政府。 展示并解读好学习目标: 活动一:寻根究底,多措并举:——展示同学自己搜集整理的雾霾形成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引发了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面对这个谁也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高一22同学对雾霾的成因进行了调查,总结了以下几条: 1.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够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存在大量“三高”企业; 2.部分企业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乱排乱放; 3.公民的素质不高,不承担社会责任,汽车尾气排放等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4.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维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仍然存在,执法不严,失职渎职,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不到位,甚至袒护支持某些地方“经济支柱”的能耗大的污染企业...... 问题探究——多措并举:针对这些成因,你觉得政府怎样做才能还人民白云蓝天? 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本后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相互展示学习成果。 得出结论政府的职能。 教师提升: 1.我国政府为治理雾霾做得工作,让学生判断政府在行使哪项职能。从中你感受到我国政 府在发挥这什么样的作用? 得出结论:政府的职能——作用:管理与服务,是便民利民的为人民服务的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21: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教学设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政治生活的内容以及怎样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能力目标 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亲身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的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自觉投身政治生活之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置身于政治生活 在下面的这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正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多媒体展示四个镜头(见教材P11~12的一组镜头) 合作探究:根据四个镜头结合教材P12—14的内容,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 (2)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二)情境分析: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1)地位: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为什么? 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国家以法律规定并保护公民享有的圣神权利,公民有关心国家和社会、履行义务的责任。所以,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参与方式:A.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居民自治;B.参与、监督政府工作 如: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人大代表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干吗要省长道歉?他说: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网上评议政府、长沙地铁票价听众会等都是参与、监督政府的工作。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重要目标 怎样建设? 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情境回归:我们要参与我们会参与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分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看了这张图表,你有什么感受? (2)谈谈你参与政治生活的看法。(提示:为什么要参与?怎样参与?) 学生讨论后,充分表达其观点,再引导归纳总结。 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我们要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案:第2课第1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新课教学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

人教版高二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篇一】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性认识。 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认识的发展过程: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他相关知识点: 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特点: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6.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条件性(主体、客体)、上升性和无限性。 条件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案 教案是思想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专业需要深入学习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2第九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第九课第一框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十六、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7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4.能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能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 展。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爱国主义不 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三、教学设计 【知识体系】

【知识要点】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是中华民族之魂。 (3)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4)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 1、里约奥运会上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高中政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2、理解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理解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3、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事例,探究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能够从政府的具体行为中,领会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2、能够阐明在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学难点 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上节政府的职能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和上节政府行使职能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学习了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以及行使职能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政府在不停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能,职能的行使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也说明了我们的政府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一、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9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市长最关注的是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政府应该更多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状况;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