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用数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2014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用数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2014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用数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2014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用数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2014秋)

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设计

万载县第一小学潘月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技能目标

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建立“数对”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间操的时候,你在我们班的什么位置?如果要开家长会,你准备怎样向家长介绍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出示课件)这是一张学生座位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小青所在的位置?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同一位置,观察的角度不同,所描述的话也就不一样了。为了便于大家交流,通常用列和行来表示某人的准确位置。

(二)导入新课

什么是列?什么是行?竖排为列,横排为行。那小青在第4列第3行,请找出他的准确位置。

学生活动(可找出4个孩子),引出几列几行。第一列在哪儿?第一行在哪儿?通常以观察者的最左边为第一列,以观察者的最前边为第一行(大家都是观察者)。这是第一列,这是……那么这时谁能找出小青的准确位置?你能用更简洁的方法来描述他的位置吗?想一想,写在本子上。师辅导并选几种写在黑板上。4~3 4—3 4;3 有那些相同点?我们规定,把第4列用数字4表示,第3行用数字3表示,为了区分列与行,用逗号作为分隔符,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位置,是一个整体,因此就用小括号括起来,像(4,3)这样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作数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读作:数对四三。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一)教学例1。

课件出示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

1、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能否像刚才说位置的方法,准确说明这个班某个同学的位置?

2、议一议

让学生议一议,如何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然后组织交流。

3、写一写

让学生用数对写出其他几位同学的位置。

4、比一比

比一比王艳位置(3,4)与赵强的位置(4,3)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5、小结

让学生总结交流用数据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小结:要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一般要用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二)教学例2

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师:刚刚已经知道如何用数据来表示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张动物园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先让学生看懂示意图,并表示出大门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分别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

学生独立操作后,汇报展示学生的结果。

(三)做游戏

老师说数对,相应数对的同学站起来。

(1)(5,2)(5,4)(5,5)(5,7)

(2)(1,1)(3,1)(4,1)(6,1)

(3)(x,8)

(4)(6,x)

(5)(x,x)

(6)(x,y)

每组中站起来的同学位置分别有什么特点?用数对表示分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站起来的同学所在的列相同,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

(2)站起来的同学所在的行相同,数对表示时后一个数相同。

(3)站起来的同学所在的行相同,数对表示时后一个数相同。

(4)站起来的同学所在的列相同,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

(5)站起来的同学所在的列和所在的行都不同,但数对中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相同。

(6)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因为数对中的两个数都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一)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1-5题

1、第1题。

电脑课件出示方格图,指导学生看清列和行,并找准每个方格的位置,接着涂一涂。

2、第2题。

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先介绍,再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3、第3题。

课件出示“重要地名索引”。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再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4、第4题。

先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再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5、第5题。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描出图形,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确定所描点的位置。

(二)知识窗:了解经度和纬度。

在我们这么大的地球上,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准确的位置的吗?

课件介绍经度和纬度的确定方法,介绍我国首都北京及本地的经度和纬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所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位置一定要用两个数据吗?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位置的教学设计从实际生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本班的座位位置的情境,要求描述学生的位置,激发矛盾,引起探究。然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并交流总结出简单方便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整堂课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7 4 9 4 4 3 3 4 4 3 48 36 2 1 1 28 35 6 . 12 8 5 4 4 3 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3分) 1. 在数6,15,24,69,91,0,29中, 自然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数有:_________________ 整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数有:_________________ 质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数有:_________________ 2. 24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4. 用0,1,2,6 四个数中任选三个数组成一个三位数,其中: 3的倍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 5的倍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 7的倍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 9的倍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个即可) 5. 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____________平方厘米 6. 在“○”内用“>”,“<”,“=”填空。 ○○○ ○○○ 7. 用分数来表示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分数表示为:_____ 用分数表示为:_____ 8. 一个数与2006相加的和是偶数,那么这个数是______(填“奇数”、“偶数”) 16,这两个质数的积是___________ 二、我会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5分) 1. 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 2. 分母是5的假分数,最小的是 5 6 . ( ) 3. 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4,分数的大小不变。() 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但1 是最小的自然数。() 5. 两个数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数时,那么它们中最大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③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3、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分数的大小比较 ①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②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③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再进行比较。(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 五、约分(最简分数) 1、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并不是一定要把分数化成与它相等的最简分数才叫约分;但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 注意:分数加减法中,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具体是:看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边写几个0做分母,把小数点去掉的部分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如果分母只含有2或5的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含有2或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一般把分数变成小数后比较更简便。 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2、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计算过程,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2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各部分的名称。 (1) 表面平平的部分称为面;两面相交便形成了一条棱;而三条棱又交于一点,这个点叫作顶点。 (2) 左面的面叫左面,右面的面叫右面,上面的面叫上面,下面的面叫下面(或叫底面),前面的面叫前面,后面的面叫后面。 (3) 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中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填一填,我能行!(每题1分,计22分)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一个教室大约占地48 ( ); 一辆小汽车油箱容积是40( ); 小明每步的长度约是6( )。 2.5 1 的倒数是( ),8的倒数是( )。 3. 3米长的绳子,截成 4 1 米长的小段,可以截成( )。 4. 一个数的4 3是9,这个数是( )。 5. ( )× 41=7×( )=8 5 ÷( )=1 6. 0.75=()() =( )÷( )=( )% 7. 一块体积为40立方米的长方体大理石,底面积是8平方米,高是( )。 8. 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3立方米=( )立方分米=( ) 升 9.有一个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2、3、4、5、6的正方体骰子。掷一次骰子, 得到合数的可能性是 ( )( ) ,得到偶数的可能性是 ( ) ( ) 。 10.把一根长5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最多能锯( )块。 二、辨一辨,我能行!(对的“√”,错的打“×”计7分) 1、因为31 +32=1,所以31和3 2互为倒数。 ( ) 2、一袋饼干共15块,吃了3 1,还剩10块。 ( ) 3、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比原数大。 ( ) 4、校园里栽了125棵红花,活了120棵,成活率为120%。 ( ) 5、一个小正方体木块,放在桌子上有4个面露在外面。 ( )

6、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它的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 ) 7、张师傅做101个零件,其中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 ) 三、精挑细选,我最棒!(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计5分) 1、一个长方体粮仓的占地面积是30( )。 A 、米 B 、平方米 C 、立方米 2、在50、60、60、60、60、65、70、85这组数中,( )是众数。 A 、60 B 、50 C 、65 3、护士要把一个病人的血压变化情况绘制成统计图,绘制( )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4、一件上衣八折销售,现价是40元,原价是( )元。 A 、32 B 、50 C 、60 5、下图中哪个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 ) 四、我是计算小能手!(计28分) 1.口算(每题1分,计6分) 125×4= 73÷73= 20 3 ×94= 15÷21= 0÷100 1 = 53-61= 2.你认为怎么简便就怎么算。(每题2分,计8分) 52×15÷85 41+43÷8 3 73 ×31+74×31 (21+31+6 1)×18 A B D C

(完整版)最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2015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和假分数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 2、真分数和假分数: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③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2、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的大小比较:①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②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③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再进行比较。(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

四、约分(最简分数) 1、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并不是一定要把分数化成与它相等的最简分数才叫约分;但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 注意:分数加减法中,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五、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将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具体是:看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边写几个0做分母,把小数点去掉的部分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如果分母只含有2或5的质因数,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含有2或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一般把分数变成小数后比较更简便。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分数加减法 (1)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2)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计算过程,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卷) 一、填空。 1、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 ),每段是全长的( )。 2、6.02立方分米=( )毫升 320平方厘米=( )平方米 ( )立方米=1580立方分米 4.12升=( )立方分米. 3、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 ),丙数与乙数互为倒数,丙数是( )。 4、 3 5=( )÷20=() 15=( )(填小数)= ( )折。 5、一组数据为1,2,3,3,4,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6、小明集的邮票的和小华的同样多,小华一共集了24张,小明集了( )张。 7、五(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那么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占总人 数的( )。 8、“六一”期间,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所有商品八五折出售。小丽买一件上衣花去了 102元,这件上衣的原价是( )元。 9、如左图,在墙角堆放4个棱长2 分米的正方体纸箱,露在外面的面积是( ) 平方分米,至少再添( )个这样的纸箱就又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了。 10、鸡兔共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鸡有( )只。 二、判断。 1.把乐乐和欢欢4到12岁身高变化情况制成统计图,应制复式折线统计。( ) 2.打同样一份稿件,甲需要31 小时,乙需要41小时,甲比乙做得慢。 ( ) 3.奇思看妙想在北偏东50°方向上,妙想看奇思在东偏北50°的方向上。( ) 4.一堆煤,运走这堆煤的32 ,还剩 31吨。 ( ) 5.1立方米的钢铁和1立方米的棉花体积相同,重量也相同。 ( ) 三、选择。 1、两个自然数的倒数和是 6 5 ,这两个数是( ) A.2和4 B.5和6 C.2和3 2、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 )方向上。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 期末试卷及答案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 每空1分,共24分) 1.6÷( )=( )÷24= 83=( )(小数)=( )(百分数) 2.0.9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25 时=( )分 4700毫升=( )升 13000立方厘米=( )升 3.用一根长12分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4.一次会议,出席40人,缺席10人,这次会议的出席率是( )。 5.用棱长为2cm 的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为8cm 的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 6.99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7.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是全长的( ),每段长( )米。 8.一个数的31是65,这个数是( ),43乘( )得90 9.六年级一班6名同学参加“华杯赛” 决赛,他们的成绩如下:73.95.86.69.80.9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10.把一个正方体方木块锯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结果表面积增加了32平方厘米 ,原正方体方木块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二、明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6分) 1. 83是倒数。 ( ) 2.长方体中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 ) 3.假分数的倒数都比1小。 ( ) 4.在包装物品时,把最大的面叠放在一起的方法最省包装纸。 ( ) 5.甲数的32和乙数的53相等,甲数大于乙数。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5分) 1.下面( )中的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 A.一根绳长6. 3米 B.吃掉了一代大米的 8 3 C.小明身高100135米 2.妈妈把小刚每年过生日这一天的身高记录下来,如果要反映他每年的身高变化情况,选用 ( )统计图比较合适。 A.条形 B.折线 C.扇形 3.长方体的体积是36立方分米,高是3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 A.12 B. 12分米 C.12立方分米 4.10千克面粉用去21,还剩下( )千克。 A. 9.5 B. 5 C. 21 5.如果长方体的长扩大2倍,宽扩大3倍,高扩大4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 12 B. 24 C.48 四、计算。( 32分 )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 1、 同乐学校五年级有故事书20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53,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53,文艺书有多少本? 2、打字员打一篇稿件,第一天打了50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打了51 。第二天打了多少页?两天共打了多少页? 3、学校礼堂长20米,宽15米,高8米,要粉刷礼堂的顶棚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面积120米2 ,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45千米,一共需涂料多少千克? 4、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5、光明小学共有学生650,二年级学生数是全校学生总数的15 ,二年级的男生为数占二年级学生数的713 ,二年级有男生多少人? 6、某公司预算一天的开支为5600元,实际比预算节省了314 ,该公司每天的实际开支为多少元? 7、要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水箱,从内部量长1.1米,宽6分米,高9分米。做这个水箱共需多少面积的铁皮?做好后,这个水箱的容积是多少?(不计铁皮的厚度) 9厘米 15厘米 8厘米13厘米

8、五(2)班要用涂料粉刷教室,已知教室的长宽高分别为9米、6米、3米。要粉刷教室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扣除门窗面积40平方米,每平方米需要涂料0.5千克,粉刷这个教室需多少千克的涂料? 9、星期天,小明的爸爸在河里钓了一条鲫鱼和一条鲤鱼,一共重2千克,其中鲤鱼重23 千克,鲫鱼比鲤鱼轻多少千克? 10、一个长方体无盖的玻璃鱼缸,长2米,宽0.5米,高1米,做这样的一个鱼缸,需玻璃多少平方米? 11、把一根长5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最多能锯( )块。 12、甲书架有书600本,从甲书架借出1/3,从乙书架借出3/4后,甲书架上的书是乙书架的2倍还多150本,乙书架原有书多少本? 13、文文要打一份2400字的稿件,已经打完3/8,还剩多少字没打完?按每分钟100字的速度,文文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14、一条铁路,修完9000千米后,剩余部分比全长的3/4少300千米,这条铁路长多少千米? 15、一条54公里的路,第一周修了1/3,第二周修了余下的1/3,两周共修了多少千米? 16、修路队准备在11天内修好一段公路,现已修好640米,正好是全路段的8/11,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17、一段公路,第一个月修60千米,比第二个月少修1/4,第二个月修了多少千米?(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 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1000米,这时,已修的米数占全长的8/15,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8、修一条路,已修的是未修的一半,如果再修150米,就可完成这条路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án yǐhào hàn shòu huòqūqiào zhūgé ()()()()() liàng qiàng máo dùn guàn gài qīn rén xīn pí ()()()() 二、多音字组词。(6分) xiāo()qiáng()liáo()肖强撩 xiào()qiǎng()liāo() 三、辨字组词。(8分) 砌()嘻()燥()晏() 彻()嬉()操()宴() 四、补充词语。(12分) ()云驾雾兴亡盛()()然无味馋()欲滴 ()然一笑万马齐()提心吊()()尔不群 ()而不舍恋恋不()各奔前()月落乌()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6分) 严密严格严肃 1.父亲是个很()的人,从来不苟言笑。 2.凡是()要求过他,启发教育过他的人,他都记着,怀念着。 3.敌人的几十挺机枪射出无数火舌,交织成()的火网,阻挡着战士们前进。 偶然居然果然 1.报上介绍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长出了一颗新牙齿。 2.王戎说,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小伙伴们一尝,()是苦的。 3.一个()的机会,使我俩成了好朋友。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色鹿救人。(扩句) 3.雨下得很大。(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自己学习很努力。他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此美丽的花,我们怎么能摘去?(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足以表达您的深厚情意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8.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七急忙应道:“我是来学道的,不怕吃苦。”(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妇人对董事长说,她们不能接受他的照顾。(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叶公好龙》是一则__________故事,出自《__________》,作者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 2.冰心读过的书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最后作者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五年级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姓名: 分数: 一、理清概念、准确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54的倒数是( )。 5米的6 1是( )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 = = )(4 = 3÷( )=( )(填小数) 3、3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毫升 5700立方分米 = ( ) 立方米 立方分米 = ( ) 毫升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的体积约为130( ) 一大瓶可乐的容积是2( )。 5、在○里填上“>、<”或“=”。 713 ○713 ×75 1115 ÷13 ○ 1115 56 ×34 ○56 718 ×619 ○718 ÷196 6、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 )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 7、 五(1)班的垃圾回收箱的外形是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0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8、一件衣服打八折后的价钱是65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若假设原价是x 元,则可列出的方程为( ),原价为( )元。 9、工程队修一条公路,4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5 4,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 10、小月把6个棱长是1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2,体积是( )㎝311、要统计乐乐家和明明家一年饮食、水电、服装、文化教育等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可以用( )统计图;要统计他们两家一年中各月份的支出变化情况,可以用( )统计图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 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2的倒数是2,零的倒数是零。 ( ) 2、1-25 +35 =1-1=0 ( )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共13套

新版北师大版下册五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一根铁丝长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米,每份是全长的( )。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化成( ),再加减。 3.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0.75=( ) 2 5 =( ) 4.( )的倒数是 61 ,0( )倒数。 5.正方形的边长是43 米,它的周长是( )。 6.97×( )=( )×913=5×( )=( )×10 1 =1。 7.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2分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分米2。 9.56m 3=( )dm 3,7.2L=( )mL ,1米3=( )分米3。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如果把同一块橡皮泥先捏成一只小羊,后捏成一条小狗,小羊和小狗的体积相比( )。 A 、小羊的体积大 B 、小狗的体积大 C 、一样大 2.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3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 、 6 B 、9 C 、27 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2分米3,如果它的高增加5分米,那么它的体积增加( )分米3。 A 、17 B 、60 C 、300

4.因为 113×311 =1,所以( )。 A 、113是倒数 B 、311是倒数 C 、113 和3 11 互为倒数 5.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和2号面相对的面是( ) ① 3号 ② 4号 ③ 6号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 10分) 1. 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 2. 把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表面积也扩大2倍。 ( ) 3. 甲乙两数都大于0,且甲的21与乙的31 相等,则甲大于乙。 ( ) 4. 94×4 = 91 ( ) 5. 1÷51 = 5 1 ( ) 三、计算 1.口算(10分) 101+ 52= 65-32= 31+51= 83-41= 32+3 1 = 117×32= 12×61= 92×73= 134×83= 258×4 5 = 2.计算下题,能简算的要简算。(5分) 79+61+65+75 1513-(1513-5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