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态相变作业

固态相变作业

固态相变作业
固态相变作业

1.推导Johnson-Meh方程。(已布置,此题不需做)

2.奥氏体形核时需要过热度△ T,那么金属熔化时(S-L ,要不要过热度,为什么?答: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结晶能否发生,取决于固相的自由度是否低于液相的自由度,即?G =GS-GL<;0 只有当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固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液态金属才能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因此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影响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的本性,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2)金属的纯度,金属的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原因: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熔化能否发生,取决于液相自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原因:由度是否低于固相的自由度,即?G = GL-GS<;0 只有当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固态金属的自由能,固态金属才能自发转变为液态金属,因此金属熔化时一定要有过热度。

3.相变热力学条件是什么?答: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

(1)相变驱动力:相变热力学指出,一切系统都有降低自由能以达到稳定状态的自发趋势。若具备引起自由能降低的条件,系统将由高能到低能转变转变,称为自发转变。金属固态相变就是自发转变,则新相自由能必须低于旧相自由能。新旧两相自由能差既为相变的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相变热力学条件。

(2)相变势垒:要使系统有旧相转变为新相除了驱动力外,还要克服相变势垒。所谓相变势垒是指相变时改组晶格所必须克服的原子间引力。

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作用:①为相变的发生提供动力;②明确相变发生所要克服的势垒,即激活能。

4.简述固态相变的主要特征。

答:⑴相界面:根据界面上新旧两相原子在晶体学上匹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和非共格界面。⑵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在许多情况下,金

属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在母相一定的晶面上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来表示。⑶弹性应变能:金属固态相变时,因新相和母相的比容不同可能发生体积变化。但由于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新相不能自由膨胀,因此新相与其周围母相之间必将产生弹性应变和应力,使系统额为地增加了一项弹性应变能。⑷过渡相的形成:当稳定的新相与母相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大时,母相往往不直接转变为自由能最低的稳定新相,而是先形成晶体结构或成分与母相比较接近,自由能比母相稍低些的亚稳定的过渡相。

⑸晶体缺陷的影响:固态晶体中存在着晶界、亚晶界、空位及位错等各种晶体缺陷,在其周围点阵发生畸变,储存有畸变能。一般地说,金属固态相变时新相晶核总是优先在晶体缺陷处形成。

⑹原子的扩散: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成分不同,金属固态相变必须通过某些组织的扩散才能进行,这时扩散便成为相变的控制因素。

5.固态相变的阻力是哪几项?答:新相与母相基体间形成界面所增加的界面能、新相与母相体积差所引起的弹性应变能、新相中亚结构的形成所需要的能量

6.什么是共格界面,根据其共格性界面有哪几类?请比较它们的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的大小。

答:两相界面上,原子成一一对应的完全匹配,即界面上的原子同时处于两相晶

格的节点上,为相邻两晶体所共有,这种相界称为共格界面。完全共格、半完全共格、非共格。

7.综述奥氏体的主要性能。(200字以内)答:(1)奥氏体的硬度和屈服强度不高。(2)塑性好,易变形、加工成形性好。(3)具有最密排结构,致密度高,比容最小。(4)铁原子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热强性好,可用作高温钢。(5)具有顺磁性,转变产物为铁磁性,可作为无磁性钢。(6)线膨胀系数大,可作热膨胀灵敏仪表元件(7)导热性差,加热应采用小热速度,以免工件变形。

8.采用哪些方法可以研究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答:

9.发生奥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是什么?

答:

10.共析钢的奥氏 a 体化过程中,为什么铁素体会先消失,而渗碳体会残留下来?答:首先,奥氏体是由铁素体转变而来的,第二,奥氏体的溶解碳能力大大高于铁素体,第三,奥氏体中的碳是由碳化物溶解而来的,第四,只有当碳化物完全溶解后共析钢奥氏体中的平均碳浓度才是共析成分,第五,碳化物溶解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第六,铁素体转变成奥氏体是瞬间转变的同素异构体转变。当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后,铁素体瞬间转变成奥氏体,而渗碳体的完全溶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共析钢奥氏体刚形成时必有部分碳化物残留。11.亚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有何区别?答:1、亚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过程:超过共析温度后,珠光体首先转变为奥氏体,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

2、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过程:超过共析温度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12.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答:1.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没完成的:刚在连续加热是,奥氏体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加热速度愈大,各阶段转变温度范围均向高温推移、扩大。

2.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增大:在快速加热情况下,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碳和合金元素的原子来不及充分扩散,因而,造成奥氏体中的碳、金属元素浓度分布很不均匀。

3.奥氏体起始晶粒随着加热速度增大而细化:快速加热时,相变过热度大,奥氏体形核率急剧增大,同时,加热时间又短,因而,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晶粒较细,甚至获得超细化奥氏体晶粒。

13.叙述奥氏体晶粒度测定的方法。

答:

14.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是什么? 答:长大方式:通过界面迁移而长大驱动力:来自 A 晶界的界面能。 A 晶粒的长大将导致界面能降低

P=2 丫/R

P—驱动力,R—球面晶界曲率半径,Y—界面能晶粒越小,界面能越大,长大驱动力越大。

15.说明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的原因。

答:

16.根据奥氏体形成规律讨论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方法。

答:1.奥氏体起始晶粒随着加热速度增大而细化:快速加热时,相变过热度大, 奥氏体形核率急剧增大,同时,加热时间又短,因而,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 晶粒较细,甚至获得超细化奥氏体晶粒;

2. 加入第二相粒子:由于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界的钉扎作用,阻碍奥氏体 晶粒长大,有利于奥氏体晶粒的细化。

3. 缩短保温时间:保温时间短,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晶粒细小。

1. 影响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答: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随着珠光体转变温度 下降,片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 S o 减小。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 光体的形成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距就愈小。此外,钢中碳含量及 合金元素对片层间距也有一定影响。

2. 以共析钢为例,试述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并根据铁碳状态图用图解法说 明片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行为。

答:珠光体转变是一个形核长大的过程,可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珠光 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 因此有领先相的问题,一般认为,过冷度小 的时候渗碳体是领先相,过冷度大时铁素体是领先相。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是由于均匀的奥氏体冷却到 A1点以下时,因为能量,成 分和结构起伏,首先在形核功较小的晶界上形成一小片渗碳体晶核, 长大过程中, 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的向奥氏体中延伸, 而横向长大是渗碳 体片与铁素体片交替堆叠增多。

3. 试述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答:粒状珠光体是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化而获得的。

4. 分析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答:1. P 转变的形核率与长大速度。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 C 达最大

值。

位置达到饱和, 2.形核率 6为界面厚度, V 为原子振动频

率 长大速度

ex p( — Q / k T )

k T

3)形核率与长大速度

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550OC 达最大值与时间的关系:I 随等温 时间增大而增大,随时间延长,晶界上形核位置达到饱和,I 急剧下降到零; V 与时间无关

5. 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答:1)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550O I 随等温时间增大而增大,随时间延长, 晶界上形核 V 与时间无关

1 \3_i , Q + 也 G L) exp (— —■———) kT 与时间的关系: I 急剧下降到零; I = Nv( 6

L 晶粒平均直径,

慢冷却,在稍低于1A (727度)温度时奥氏

体将分解成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即珠光体,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其片层间距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同时也受合金元素的影响。2)将片状珠光体加热至略高于1A点的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即经过球化退火处理,使片状渗碳体球状化就得到粒状珠光体。

6.相间析出和珠光体共析转变有什么关系?

7.在实际生产中,细化铁素体晶粒的方法有哪些?

8.说明先共析相的析出形态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9.试分析实际生产中影响第二相粒子析出的主要因素,析出的第二相粒子对最终产品的组织性能有何影响。

10.试分析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及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答:焊接热影响区中的过热区,由于奥氏体晶粒长得非常粗大,这种粗大的奥氏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过热组织,其组织特征为在一个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内会形成许多平行的铁素体(渗碳体)针片,在铁素体针片之间的剩余奥氏体最后转变为珠光体,这种过热组织称为铁素体(渗碳体)魏氏组织。

11.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情况下,试比较片状珠光体与粒状珠光体在性能上的差别。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 答案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答案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 回火马氏体: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 二次硬化现象: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4. 晶粒度: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5. 形状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2.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3.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5.奥氏体是碳溶于γ-铁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6.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碳含量,Ms随碳含量升高而降低。 7.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于退火后的强度,组织更细小。 8.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9.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派登处理。11.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12.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没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熔盐,碱(熔融金属)等。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c_。 (a) F (b) A (c) F+A (d) P+F 2.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c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b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__b,c_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5.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d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最新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答案资料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 一、(20分) 1、试对固态相变的相变阻力进行分析 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这是由于发生相变时形成新界面,比容不同都需要消耗能量。 界面能:是指形成单位面积的界面时,系统的赫姆霍茨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大小和化学键的数目、强度有关。为表面张力, 为偏摩尔自由能,为由于界面面积改变而引起的晶粒内部自由能变化 (1)共格界面的化学键数目、强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σ最小;半共格界面产生错配位错,化学键发生变化,σ次之;非共格界面化学键破坏最厉害,σ最大。 (2)应变能 ①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共格应变能):共格界面由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最大,半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最小。 ②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体积应变能):和新相的形状有关,,球状由于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最大,针状次之,片状最小。 2、分析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中新相形核的作用 固相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等,如果在晶体缺陷处形核,随着核的形成,缺陷将消失,缺陷的能量将给出一供形核需要,使临界形核功下降,故缺陷促进形核。 (1)空位:过饱和空位聚集,崩塌形成位错,能量释放而促进形核,空位有利于扩散,有利于形核。 (2)位错: ①形成新相,位错线消失,会释放能量,促进形核 ②位错线不消失,依附在界面上,变成半共格界面,减少应变能。 ③位错线附近溶质原子易偏聚,形成浓度起伏,利于形核。 ④位错是快速扩散的通道。 ⑤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和层错,有利于形核。 Aaromon总结: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利于形核;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更容易形核;位错可缠绕,割阶处形核;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位错易于形核;位错影响形核,易在某些惯习面上形成。 (3)晶界:晶界上易形核,减小晶界面积,降低形核界面能 二、(20分) 已知调幅分解浓度波动方程为: ,其中: 1、试分析发生调幅分解的条件 只有当R(λ)>0,振幅才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即发生调幅分解,要使R(λ)>0,得G”<0且| G”|>2η2Y+8π2k/λ2 令R(λ)=0得λc—临界波长,则λ<λc时,偏聚团间距小,梯度项8π2k/λ2很大,R(λ)>0,不能发生;λ>λc时,随着波长增加,8π2k/λ2下降,易满足| G”|>2η2Y+8π2k/λ2,可忽略梯度项,调幅分解能发生。 2、说明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和共格拐点,并画出化学拐点、共格拐点和平衡成分点在温度——成分坐标中的变化轨迹 化学拐点:当G”=0时。即为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 共格拐点:当G”+2η2Y=0时为共格拐点,与化学拐点相比共格拐点的浓度范围变窄了,温度范围也降低了。 3、请说明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相变的区别

固态相变理论部分答案

《固态相变理论》作业3 1.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答:1)孕育期的预相变:在贝氏体孕育期内,母相发生成分的预分配和结构的预转变。预相变期发生了原子的偏聚,形成贫碳区即为贝氏体相变的 形核位置。相变机制存在扩散和切变学派的争论。 2)贝氏体相变形核:贝氏体相变是非均匀形核,上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而下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的晶内形核。 3)贝氏体的长大机制:存在三种观点1.马氏体型的贝氏体切变长大机制,这种学派认为,贝氏体长大与马氏体相似,以切变方式进行,但贝氏体 长大的速度比马氏体慢的多。判断依据是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效应现象。 切变包括滑移切变和孪生切变。2.扩散台阶长大机制,台阶机制可以为 扩散长大所利用,也可以为切变长大利用。3.扩散-切变复合长大模型, 这种模型首要条件是界面位错必须是刃型位错或刃型分量为主导的。因 为只有刃型位错才能攀移,而螺位错是不能攀移的。 2.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C。形态为答:1)上贝氏体的形成中温转变,在350~550℃,组织为BF+Fe 3 羽毛状上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2)下贝氏体的形成低温转变,小于350℃。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通过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镜片状。由于温度低,BF中的碳的过饱和 度很大。同时,碳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扩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 在BF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同样,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 中的扩散所控制。 3)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转变时需要扩散的原子数量增加,转变速度下降。除了铝和钴外,合金元素都或多或少 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 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 4)奥氏体晶粒度大小的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大,晶界面积越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越长,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5)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拉应力加快贝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 贝氏体转变速度减慢;而在较低温度的形变使得转变速度加快。 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

45钢固态相变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材料基礎科学実験レポート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 班级:0707班 姓名:赵宇 学号:200766502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班级:0707班 姓名:赵宇学号: 200766502 组: ___ 实验时间:2010-10-9——2010-12-18实验室:材料馆111,123,117,113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 材料基礎科学実験レポート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目標と要求): (一)实验目的(目標): 1.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针对其应用特点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 并进行热处理操作。分析碳钢在热处理时,温度、冷却速度对其组 织与硬度的影响。 3.掌握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材料的金相组织,掌握不同的热处 理工艺中组织结构的转变。 4.了解各种硬度计的特点、原理、使用范围以及测定方法。 5.掌握定量金相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6.了解几种常用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机械性能之间关系 的一般规律。 7.了解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要求(要求): 完成该设计性开放实验课程,要求同学独立的进行查阅资料、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等各个实践环节,在实验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以基本实验方法为主题,贯穿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实践中学习金属学等相关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主要仪器设备(機械と設備) 砂轮机、轮盘、砂纸(200#、400#、600#、800#、1000#)、抛光机、抛光布、抛光液、腐蚀液(4%硝酸酒精)、棉球、吹风机、光学金相显微镜、数码相机、布氏硬度计HB-300、洛氏硬度计HR-150、箱式电阻炉、读数显微镜JC-10 三、实验原理及步骤(原理と段取り) (一)原材料处理(元の材料の処理): 1.切样(切り) 2.倒角(丸め) 防止在打磨过程中由于试样边缘锋利划伤手指或划破砂纸。 3.打磨平面(平滑化) 4.制样(サンプルを作り) 5.粗磨(粗研削) 先用200#砂纸打磨,注意保持试样垂直,保证磨出水平面。到磨痕方向一致时,换400#砂纸,垂直于之前的磨痕进行打磨。注意及时用清水将

固态相变B(09)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选填大还是小)。可利用这一 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选填减少还是增大)淬火工件体积变化的目的。 2、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是——分解————、、———吸收———、————扩散————。 2、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3、贝氏体主要有_上贝氏体__和__下贝氏体__两种,其中 _下_贝氏体强韧性好。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将答案填入下表) A.氧化 B.脱碳 C.过热 D.过烧 2、防止或减小高温回火脆性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回火后缓冷 B.回火后空冷 C.回火后水冷或油冷 D.回火后保温 3、下列对珠光体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珠光体团就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B.珠光体团就是由一层(片)铁素体和一层(片)渗碳体所组成的区域 C.一个奥氏体晶粒所占区域转变成珠光体后。就称为珠光体团 D.珠光体中由层(片)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4、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 A.完全退火B.再结晶退火 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 5、对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B.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C.加热温度越高实际晶粒度也越大 D.奥氏体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无关 6、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引起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小于等于 7、在A1下,_____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8、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____的扩散。

(完整版)金属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复习思考题 1.固态相变和液-固相变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1)都需要相变驱动力(2)都存在相变阻力(3)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 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 2.金属固态相变有那些主要特征? 相界面;位向关系与惯习面;弹性应变能;过渡相的形成;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 3. 说明固态相变的驱动力和阻力? 在固态相变中,由于新旧相比容差和晶体位向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在一个新旧相有机结合的弹性的固体介质中,在核胚及周围区域内产生弹性应力场,该应力场包含的能量就是相变的新阻力—畸变自由焓△G畸。则有: △G = △G 相变+△G界面+△G畸 式中△G 相变一项为相变驱动力。它是新旧相自由焓之差。 当:△G 相变=G 新 -G 旧 <0 △G 相变小于零,相变将自发地进行 (△G界面+△G畸)两项之和为相变阻力。 (1)界面能△G界面 界面能σ由结构界面能σst和化学界面能σch组成。即:σ=σst+σch 结构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切断或被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形成的界面能。 (2)畸变能阻力—△G畸 4.为什么在金属固态相变过程中有时出现过渡相? 过渡相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 5. 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有何影响? 晶核在晶体缺陷处形核时,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因此,晶体通过自组织功能在晶体缺陷处优先性核。 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体现在: (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 (2)原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使形核功减小。 (3)界面处的扩散比晶内快的多。 (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 (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6.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那些特征? (1)扩散型相变 原子迁移造成原有原子邻居关系的破坏,在相变时,新旧相界面处,在化学位差驱动下,旧相原子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在新相中原子打乱重排,新旧相排列顺序不同,界面不断向旧相推移,此称为界面热激活迁移,是扩散激活能与温度的函数。 新相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 (2)无扩散型相变 相变的界面推移速度与原子的热激活跃迁因素无关。界面处母相一侧的原子不是单个而无序的,统计式的越过相界面进入新相,而是集体定向的协同位移。界面在推移的过程中保持宫格关系。 新相与母相的结构不同,化学成分相同态相变具有形核阶段? 固态相变分为有核相变与无核相变,大多数固态相变都是有核相变, 8.为什么金属固态相变复杂多样? 见4页。 9.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或晶界能的降低。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同,晶核长大时的界面移动方向与曲率中心相反。 10.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系统在获得其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外界干预,而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称自组织。其条件是:(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

固态相变

1. 固态相变与液固相变在形核、长大规律和组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答:固态相变形核要求有一个临界过冷度△Tc,只有当过冷度△T>△Tc时才满足相变热力学条件。这是固态相变形核与液-固相变的根本区别。相同:形核和长大规律相同,驱动力相同都存在相变阻力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异处: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固态相变阻力增加了应变能等,即固态相变中形核困难. 3.固态相变时为什么常常首先形成亚稳过渡相。佳美试卷P31P33 (1)能量方面,所需要驱动力,平衡相大于过渡相,过渡相的界面能和应变能要低,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2)成分和结构方面。过渡相在成分和结构更接近母相,两相易于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界面,减少界面能,降低形核功,形核容易进行。 4.如何理解脱溶颗粒在粗化过程中的“小粒子溶解”和“大粒子长大”现象。 (1)粗化过程驱动力是界面能的降低当沉淀相越小,其中每个原子分到的界面能越多,化学势越高,与它处于平母相中的溶质原子浓度越高即c(r2)>c(r1)。由此可见,在大粒子r1和小粒子r2之间体中存在浓度梯度,因此必然有一个扩散流,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粒子通过吸收基体中的溶质而不断长大,小粒子要不断溶解收缩,放出溶质原子来维持这个扩散流。所以出现了大粒子长大、小粒子溶解的现象 (2) 粗化过程中,小粒子溶解,大粒子长大,粒子总数减小,r增加。小粒子溶解更快。温度T升高,扩散系数D增大,使dr/dt增大。所以当温度升高,大粒子长大更快,小粒子溶解更快。 5.如何理解调幅分解在热力学上无能垒,但在实际转变过程中有阻力。 (1)应变能,溶质溶剂原子尺寸不同 (2)梯度能,原子化学键结合 (3)相间点阵畸变 6.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脱溶转变的主要区别。见佳美试卷P14 P34 7.如何从热力学角度理解马氏体相变的无扩散性。

固态相变试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本答案基本根据录音整理所得,课本有的标了页码* 金色固态相变原理 简答题 1.简述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的过程。(P42) 答:(1)奥氏体形核奥斯体的形核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2 )奥氏体晶核长大奥氏体的长大过程是两个新旧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驱动力为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3)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铁素体的溶解速度大了渗碳体的溶解速度,使渗碳体过剩而逐渐溶入奥氏体中;(4)奥氏体的均匀化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碳原子的扩散使碳原子的分布趋于均匀。 2.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76) 答:(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原子基集体有规则的向新相中迁移,形成切变共格界面,表面产生浮突效应;(2)无扩散性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边改组为体心立方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4)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相变温度在Ms-Mf完成,但是转变不能完全进行,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5)可逆性 3.什么是第一类回火脆性,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有哪些?(P143) 答:在250-400°C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也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避免方法:(a)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b)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c)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d)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e)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4.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那种会出现显微裂纹,为什么?(根据录音所得) 答:片状马氏体。显微裂纹是片状马氏体形成是产生的,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成两个部分,而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马氏体的大小是不同的。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断的撞击先形成的马氏体。由于马氏体的形成速度非常快,所以相互撞击,同时还与奥氏体晶界撞击,产生较大的应力场,另外片状马氏体的含碳量比较高,不能通过滑移和孪晶等变形方式消除应力,所以片状马氏体容易出现显微裂纹。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夹角比较小,基本上是平行的,相互撞击的几率较小,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所以板条马氏体没有出现显微裂纹。 5.什么是材料的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根据录音所得)答:材料的热处理是通过特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来获得工程上所需的组织的一种工艺过程的总称。目的:改变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其满足服役条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淬火、正火、退火和回火。 6.如何区别高碳钢中的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根据录音所得) 答:(1)高碳钢回火马氏体表面浮突呈锥字型,它的相变是通过共格切变机制完成的。而下贝氏体的表面浮突是不平行的相交成V字形,而且它的铁素体不是通过切变共格完成的;(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而下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中只有位错盘结没有孪晶结构存在,其韧性较好。(3)下贝氏体中碳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则排列与相间析出相似。回火马氏体中碳在铁素体中是均匀分布的。 7.奥氏体的晶核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P40)

固态相变 习题学习资料

固态相变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 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名词解释

1.固态相变:金属盒陶瓷等固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从一种相状态到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 2.平衡转变;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所发生的能获得复合平衡状态图的平衡组织的相变。 3.共析相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固相的转变 4.平衡脱溶相变;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 5.扩散性相变;相变时相界面的移动是通过原子近程或远程扩散而进行的相变也称非协调型 6.无扩散性相变;相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扩散,参与转变的所有原子的运动是协调一致的相变也称协同型 7.均匀形核;晶核在母相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 8.形核率;单位时间形成的晶核数 9.混晶;置换固溶体,两种或多种元素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均匀晶相 10.异常长大:正常晶粒长大过程被第二相微粒、织构、表面热蚀沟等阻碍,使得大多数晶粒不能长大,从而使少数较大的晶粒得以迅速长大。 11.奥氏体;碳及各种化学元素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 12.珠光体;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13.粒状珠光体;通过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球状化而获得的 14.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所谓“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 15.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就铁基合金而言,是过冷奥氏体发生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所形成的产物。铁基合金中常见的马氏体,就其本质而言,是碳和(或)合金元素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就铁-碳二元合金而言,是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6.屈氏体;通过奥氏体等温转变所得到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极弥散的混合物。是一种最细珠光体类型组织,其组织比索氏体组织还细 17.索氏体;马氏体于回火时形成的,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下放大五六百倍才能分辨出为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球粒的复相组织。 18.组织遗传;将晶界有序组织加热到Ac3,可能导致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与原始晶粒具有相同的形状、大小和取向。 19.相变孪晶;相变过程中形成的孪晶。 20.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21.反稳定化;当等温温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等温温度升高,奥氏体稳定化程度反而下降的现象。 22.不变平面应变;相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变形,但变形为均匀切变,且相变过程中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应变。 23.惯习面;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 24.热弹性马氏体;在冷却转变与加热逆转变时呈弹性长大与缩小的马氏体 25.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这种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发生较大变形后,经加热至某一温度之上,能恢复到变形前形状的合金。 26.正方度;c/a表示晶格畸变程度,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结构的马氏体的c/a值。 27.伪共析组织;过冷奥氏体以极快冷速转变形成的p组织,其成分因奥氏体含碳量不同而不同。 28.回火;淬火处理后将工件加热到低于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操作。 29.回火屈氏体;铁素体加片状或者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0.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向低碳马氏体和e-碳化物分解的过程,所得组织马氏体经分解后的立方马氏体+e-碳化物的混合组织。 31.回火索氏体;等轴铁素体加尺寸较大的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组织 32.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反而下降的现象 33.二次硬化;当马氏体中含有足够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500°c以上回火是将会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因回火温度升高, -碳化物粗化而软化的刚再度硬化 34.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是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35.时效;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均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 36.脱溶;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

固态相变习题与解答.

1、解释下列名词: 自扩散、化学扩散、间隙扩散、置换扩散、互扩散、晶界扩散、上坡扩散 2、什么叫原子扩散和反应扩散? 3、什么叫界面控制和扩散控制?试述扩散的台阶机制? [简要解答] 生长速度基本上与原子的扩散速率无关,这样的生长过程称为界面控制。相的生长或溶解为原子扩散速率所控制的扩散过程称为扩散控制。 如题3图,α相和β相共格,在DE、FG处,由于是共格关系,原子不易停留,界面活动性低,而在台阶的端面CD、EF处,缺陷比较多,原子比较容易吸附。因此,α相的生长是界面间接移动。随着CD、EF的向右移动,一层又一层,在客观上也使α相的界面向上方推移,从而使α相生长。这就是台阶生长机制,当然这种生长方式要慢得多。 题3图台阶生长机制 4、扩散的驱动力是什么?什么是扩散热力学因子? 5、显微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 6、什么是Gibbs-Thomson效应?写出其表达式。 7、什么是Ostwald Ripening Process ? 写出描述其过程的表达式,总结其过程规律 ? 8、在500℃时,Al在Cu中的扩散系数为2.6×10-17 m2/s,在1000℃时的扩散系数为1×10-12 m2/s。求:1)这对扩散偶的D0、Q值;2)750℃时的扩散系数。 9、当Zn向Cu内扩散时,已知:X点处的Zn含量为2.5×10-17 a/cm3,在离X点2mm 处的Y 点,在300℃时每分钟每mm2要扩散60个原子。问:Y点处的Zn浓度是多少? 10、将Al扩散到硅单晶中,问:在什么温度下,其扩散系数为10-14 m2/s ? (已知:Q = 73000 cal./mol, D0 = 1.55×10-4 m2/s ) 11、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管内径8 mm,外径12 mm)。

固态相变原理

固态相变原理 1、相变的基础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相变能否进行,相变的方向 2)相变进行的途径及速度 3)相变的结果,即相变时结构转变的特征。 分别对应相变热力学、相变动力学和相变晶体学。 相变是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 相变是选择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途径进行; 相变可以有不同的终态,但只有最适合结构环境的新相才易于生存下来。 2、固态相变的特殊性 (相界面、弹性应变能、位向关系与惯习面、亚稳过渡相、原子迁移率、晶体缺陷)。 固态相变除满足热力学条件外,还须获得额外能量来克服晶格改组时原子间的引力,即存在相变势垒。相变势垒由激活能决定,也与是否有外加机械应力有关。 3、相变驱动力和相变阻力 驱动力:体积自由能,来自晶体缺陷(点,线,面缺陷)的储存能。 储存能由大到小的排序:界面能,线缺陷,点缺陷。 界面能中界隅提供的能量最大,但体积分数小,界棱次之,界面最小,但体积分数最大。 相变阻力是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 弹性应变能与新旧相的比容差和弹性模量,及新相的几何外形有关。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大,非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最大。球形新相界面能最小,但应变能最大,圆盘状新相相反,针状新相居中。 4、长大方式 新相晶核的长大分为协同(共格或半共格,切变)和非协同(非共格或扩散)两种,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原子只能短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过冷度(温度)存在极大值;长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扩散系数和母相的浓度梯度成正比,与相界面处两相的浓度差呈反比。 5、相变速率

相变速率满足Johnson-Mehl方程或Avrami经验方程。相变之初和相变结束其,相变速率最小,转变量约50%时,相变速度最大。扩散型相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形。是由驱动力和扩散两个矛盾因素共同决定的。 6、C曲线 “C”曲线建立的原理:一定外界条件下,只要发生了相变,宏观上就能检测出某种变化(组织,结构,性能等),确定该条件下这种变化与新相转变量的关系。相变进行的难以程度决定“C”曲线的位置。“C”曲线可分为六种类型,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条件和奥氏体晶粒尺寸,原始组织及外界能量(塑性变形等)。凡是使过冷奥氏体稳定的因素均使“C”曲线右移(右移,说明相变所需要的临界冷却速率越小,相变越容易)。连续冷却时,“C”曲线“滞后”,即向右下方向漂移。 7、用TTT曲线和CCT曲线判断组织组成的原则。 只要过冷奥氏体经过或停留在那个区,就转变为该区对应的组织。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完后,再经过任何区域都不会发现任何变化,是其自然冷却。冷速越快,硬度越高。冷速超过某临界值时(临界冷却速度),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成马氏体。

相变原理作业和答案

第一章作业: 1.奥氏体形成机理,分为几个阶段? 答:1,A的形核2,A的长大3,A中残余碳化物的溶解4,A的均匀化 2.为什么亚共析钢在加热过程中也会有残余碳化物的形成? 答:随着温度的升高,长大速度比n>7.5时,就会有残余碳化物产生 3影响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因素?(形成动力学即指形成速度) 答:1,加热温度T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2,钢的原始含碳量C%越高A形成速度越快3,原始组织越细A形成速度越快4,加热速度越快A形成速度越快5,合金元素存在即减弱A形成速度。(①影响临界点,降低临界点的加速,提高的减速②影响C元素的扩散,A形成速度降低③自身扩散不易,使A形成速度降低) 4:什么是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和他们的决定因素。 答:起始晶粒度:A转变刚完成,A晶粒边界刚一接触一瞬间的大小。影响因素: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之比 实际晶粒度:实际生产或实验条件下得到A晶粒的大小。影响因素:加热和保温条件。 本质晶粒度: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再测量A晶粒的大小,表征钢加热过程中A晶粒长大的倾向或趋势。决定因素:炼钢工艺 5影响A晶粒长大的因素: 答: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温度越高长大越容易,时间越长长大越充分。温度主要影响。2,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越高A转变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高,晶粒越细小 3,含碳量:一定温度下C%越高越容易长大,超过一定C%晶粒会越细小。4,合金元素:于C 形成强或中碳化物的元素抑制长大,P,O,Mn等促进,,Ni,Si无影响。5,原始组织:原始组织越细A晶粒越细,不利于长大。 第二章 1什么是珠光体片层间距? 答:一片铁素体F和一片渗碳体的厚度之和,用S0表示。 2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分为片状P和粒状P两种。①片状P渗碳体呈片状,是由A以接近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渗碳体和F组成的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还可以细分为珠光体P,索氏体S和屈氏体T。性能主要取决于层片间距S0,强度和硬度随S0减小而增加,S0越小则塑性越好,过小则塑性较差。②粒状P是渗碳体呈粒状分布在连续的F基体上,可由过冷A直接分解而成,也可由片状P球化而成。还可由淬火组织回火而成,于片状P相比,硬度强度较低但塑性和韧性较好。 3片状和粒状P的转变机理。 答:片状是形核长大的过程,有先共析相,(亚共析钢为F,过为Fe3C),在A晶界和相界处形核,交替长大。粒状是由片状P球化退火产生。 4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先共析相和性能特点。 答:网状组织:沿A晶界呈网状分布。网状Fe3C使强度下降,脆性上升,加工性能下降 块状组织(亚共析钢):等轴块状。随铁素体增多强度硬度下降,塑性升高。 晶内片状组织(魏氏组织):针片状由晶界向晶内分布。使韧性降低。 5影响P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①C%对于亚共析钢随C%升高C曲线右移,对过共析钢C曲线左移2,奥氏体状态:A晶粒越大P转变速度越慢,A均匀度:越均匀P转变速度越慢3,A化温度和时间:T越高时间越长P转变速度越慢4,单向拉应力有利于A转化成P,多向拉应力不利于A转化,A状态下塑性变形有利于A转化5,合金元素的影响。

固态相变整理

11、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 ,管内径8 mm ,外径12 mm )。管外保持为纯氢气氛,有可能使管外表面的碳活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假设在碳氢气体中的碳活度是很高的,以致于在气氛中有固体颗粒碳。已知:在1127℃时,碳的扩散系数为D = 6×10- 6 cm 2/s 。试计算通碳氢气体100小时后,会有多少碳扩散到管的外面来 ? (2) 12、有一容器,其外层是低碳钢,里层为不锈钢。里层的厚度是外层的1/100。现容器内充有氢气。已知:在试验温度下,低碳钢为α相,不锈钢为γ相;在这温度下氢气在α、γ两相界面处的重量百分浓度分别为C α=0.00028%,C γ=0.00045% ;并假设在试验温度下,D α=100 D γ。试问哪一层对阻止氢气的向外扩散起了决定性作 用 ?(2) 13、某低合金过共析钢(含0.9%C )被加热到800℃,形成了奥氏体组织,然后被快速冷却到A 1温度以下保温,直到完全转变成珠光体组织。因为是过共析钢,所以在珠光体转变前有自由渗碳体析出,会沿着晶界析出一层厚的渗碳体,损害钢的性能。已知:在550℃、650℃珠光体转变完成时间分别为10秒和10分钟。试计算在550℃转变的危害性大,还是650℃时转变的危害性大 ?(3) 14、一种没有合金化的具有粗大片状石墨的灰口铸铁,以相当缓慢的冷却速率通过A 1温度。发现其组织特点为:金属基体相主要是珠光体,但是每一片石墨都被一层先共析铁素体包围。假设通过试验已经知道,需要作为珠光体形核核心的渗碳体,直到710℃还不可能形成,另一方面,铁素体却很容易形核,如果冷却速率为1K / min 。取C 的扩散系数为 D α =0.02exp(–Q / RT), Q=83600 J / mol 。计算一下会形成多厚的铁素体层。作为近似计算,可认为是在中间温度区间的一个等温反应过程。如果是球状石墨周围形成了所谓的牛眼状铁素体(如题14图),在放大500倍条件下,经测量铁素体平均厚度为6.5mm ,在以上条件下,试估算其冷却速率。(3) 15、为避免镍和钽直接反应,在镍和钽片中间插入一层厚0.05cm 的MgO ,如题15图所示。在1400℃时,Ni 离子将通过MgO 层向钽片扩散,试计算Ni 离子每秒的扩散量。 已知Ni 离子在MgO 中的扩散系数为9×10-12 cm 2 / s ,在1400℃时,Ni 的点阵常数是3.6×10-8 cm 。(4) 16、直径3cm 、长10cm 管子,一端装有浓度为0.5×1020atoms/cm 3的氮(N )和0.5×1020atoms/cm 3的氢(H ),另一端装有1.0×1018atoms/cm 3的氮和1.0×1018atoms/cm 3的氢,中间用一体心立方结构的铁膜片隔开,如题16图所示。气体不断地引入这管子以保证氮和氢的浓度为常数。整个系统都是在700℃下进行。系统设计要求每小时扩散通过该膜片的氮不超过1%,而允许90%的氢通过该膜片。试设计该膜片的厚度。已知:在700℃的体心立方晶体铁中,N 原子的扩散系数D=3.64×10-7 cm 2/s ,氢原子的扩散系数D=1.86×10-4 cm 2/s 。(5) 17、设计一厚度为2cm 储存氢气的球罐。要求每年由于扩散损失的氢气小于50kg ,球罐的温度保持在500℃。球罐可用镍、铝、铜、铁金属来制造,氢气在这些金属中的扩散参数和用镍、铝、铜、铁金属来制造球罐的成本如表所示(6) 18、一共析碳素钢在A 1温度于湿氢中进行脱碳处理,在钢的表面会形成一铁素体层。该铁素体层将以一定速率增厚,增厚的速度由通过表面铁素体层的碳扩散速率来控制的。取扩散系数D α = 3.6×10- 7 cm 2/s 。试分别用稳态近似法和Wagner 方法计算,表面铁素体层长到1mm 厚需要多长时间?(8) 19、含有0.3%C 和1%Al 的钢,淬火后进行回火,然后在550℃氮化处理25小时。如果氮在α-Fe 中的溶解度为T N /1580009.1)ln(%--=。问氮化层有多厚 ?(8) 20、在缓慢冷却过程中,亚共析钢中已产生了铁素体和珠光体交替隔开的带状组织,为消除这种带状组织,需要进行扩散退火。由实验知,厚度为25mm 的钢板在900℃进行扩散处理,大约两天就够了。如果把这种钢板进一步轧制成5mm 厚的钢板,并在1200℃进行扩散,问:需要处理多长时间才能得到与前面同样的效果 ?(9) 21、碳素钢的魏氏组织是在较快冷却速度下得到的组织。但是这种组织首先是在含有10%Ni 的陨石中发现的,陨石中片状组织的厚度可达到5mm ,估算一下陨石必须具有多快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这种组织 ? 计算时使用以下数据:如碳素钢以100K/s 的冷速,可以得到2m μ厚度的铁素体。(9) 22、在银的表面已经沉积了一层银的放射性元素,然后将整个系统进行退火,放射性元素将要扩散进入内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