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文化之我见

园林文化之我见

园林文化之我见
园林文化之我见

中国园林文化之我见

王永峰121001119 中国园林像诗,因为它含蓄;中国园林像画,因为它耐看;但中国园林既不是诗,也不是画,而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生命体,一年四季都蕴含着勃发的活力。它除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本身既具有自然山水美景的特点,又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综合体,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盆景,以及戏剧、音乐等融会于一体。因此,园林可称得上是自然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品。

此外,中国园林内的美景,为其他传统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唱曲饮酒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对各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诗词文学与园林艺术

中国私家园林,通常被称为「文人园」,因为园主人大都是退休的官吏或文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诗文书画俱佳。

在园林工程大体完成后,园主会在主要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上匾额、楹联、刻石,大都是撷取古人诗句、典故而成。它们都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山水花木环境,状写眼前景物,切合园

主设计时的意图,实际上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园林景观进行一次重点的勾勒,是园林景观的「诗化」。

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不仅书法优美,真、草、隶、篆各显风采,而且出于著名能工巧匠之手,成为建筑物附设的典雅、美丽的艺术品。

人们在游园时,看到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会触景生情,产生无尽的联想,得到高度的精神享受与乐趣2.传统绘画与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艺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之美,所谓「画意」,就是按照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园林,刻意追求「画意」的艺术境界。

而中国的绘画从宋元以后,以写意多于写实,着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缩地,这正是中国造园所必备者。

言意境,讲韵味,表高洁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韵,绘画与园林,两者可谓二而一也。(1)王维与辋川别业

王维(669―759),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而他的画也是以山水画为主。他的创作是中国古代诗画结合的典型,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

三艺合一的辋川别业

这位诗画双绝的名士,后来因做官受挫,辞官到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并筑起园林来,名为「辋川别业」(「辋」,音「网」,「辋川」是陕西蓝田县南的一条河名)。由于他擅长诗画,故此在造园前,先以园林意境来创作诗歌,然后以诗意作画,再综合诗画的构想来布置园林景色。其图画和诗集,分别名为《辋川图》和《辋川集》。诗、画、园三艺合一,使辋川别业成为历史上的一座名园。

今天,王维的辋川别业早已湮灭,《辋川图》也无处可寻,但我们仍可从《辋川集》中保留的20首诗中,臆想当时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色。当中的第5首和第17首,分别名为《鹿柴》和《竹里馆》,都是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2)文徵明与拙政园图册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酷爱园林,参与了不少造园的活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其好友王献臣营建了拙政园,园建成后,王献臣经常邀请他前往游赏,园林美景令他乐而忘返,并催化了他的创作热情,频频挥笔,为拙政园作图、题诗和撰记,全方位描写它的倩影。

记录拙政园原貌

文徵明现存的《拙政园图册》,共有31幅图画,分别描写了拙政园的31处景色,合在一起,便构成一张导游总图,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代名园在始建时的原貌。

《拙政园图册》中的景点人物形态生动,跃然纸上,使画面上的人与物、情与景相结合,产生了隽永、含蓄的艺术效果。

时移世易,经过多次的改建,今天的园貌跟当年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仍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是研究园林演变的重要参考。 3.戏曲与园林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宋元时期开始成熟,到了明代中叶,由元代南戏发展而来的昆曲,在江南一带十分盛行,而这时江南的造园活动亦空前繁荣,园林与戏曲逐渐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园林与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互相影响。一方面,园林从戏曲中借鉴了亦动亦静、婉约含蓄的表现手法,而园林亦成为文人雅士欣赏戏曲的好地方。另一方面,由于造园活动成为社会风尚,园林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地点,在戏曲中亦频繁出现。(1)园林中的戏曲

明清两代,在园林中一边赏景,一边赏曲,是文人雅士喜爱的娱乐活动。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确实令人神往。

在1920、30年代,一些文化界的名人还经常在园中举行曲会,例如朱自清、俞平伯等学者,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常在清华园工字门水边听曲、唱曲,在他俩所写的文学作品中,曾经记述此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事实上,江南园林的建筑布局,很多时会考虑到听唱戏曲的因素,因此主要的厅堂大多临水而建,或者在水际池畔再建水阁,作为欣赏戏曲之所,因为在临水的建筑中奏乐唱曲,音响效果会特别好。例如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等,都有这个功能。(2)戏曲中的园林

中国传统戏曲,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而园林美景正是谈情的好地方,因而在戏曲中,每每以园林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场所。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1550―1616)所著的《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是讲述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杜丽娘为情而死,后来又为情所感而复活。全剧构思奇幻,想像丰富。

在这部以园林建筑为名的戏曲中,多次描写了杜府内园林的美丽景色,以作为主角情感活动的衬托。演员在台上随着悠扬的乐曲,唱出这些意境深远的歌词,委实令人心醉。中国园林建筑

艺术的美学思想

一、飞动之美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中国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漫谈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中国园林文化一向都是崇尚自然、崇尚城市建筑中的园林文化的。中国的园林文化深受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文化上的色彩和思想上的意义。中国园林是自然式山水园林,园林的设计中体现着崇尚自然的原则。中国园林的文化中,水、亭、景的相互映衬虽然是人工之作,但是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讲究“巧夺天工”。这种在精致的园林之上追求的自然,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上的含义。而道家的崇尚静的思想,也反映在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之中。 我国古典园林多以静态的水面作为园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质朴淡雅、含蓄深沉的园林氛围;而西方规则式园林以“动”水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态,多以喷涌、流动的水体为构园重心,以形成热闹、活泼的园林环境。而又由于佛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园林在讲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基础上,还比较讲究意境。意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诗意并且讲究诗意之外的意的话题。中国园林的讲究意境,不但讲究客观景观的自然美好,还要求这些客观的园林之境还可以与主人的心境和意识相互交融,完美地融合起来,以体现一种诗意的追求。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承载中国人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作用。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园林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不仅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而且还是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对于耳目能祥的中国园林我们又了解多少呢?读了王毅前辈编著的《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园林史有着更深一层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园林文化史》一书内容很驳杂,它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某一专题为研究对象,但也可以概括的很简单:第一中国古代文化是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人们摄取的往往只是其中的片玉、一枝,但他们原本无不是与昆山和邓林连在一起。第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面目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进程的严格制约,哪怕是极微末的叠山理水技巧,或是一件淡淡的盆景、一曲短短的栏杆、一张小小的明式椅…他们每一步的演变都涉及在政治哲学艺术的众多领域,这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命运中看到必然的原因。 看完本书后,我了解了很多,比如自“上古园林”对以后历代园林的影响——以山体和水体的配置而构成的骨架——其肇端即是灵台和灵沼的组合。之后又由秦汉园林的宇宙观至隋,初盛唐园林的皇家宫苑展现出的恢弘的气魄和灿烂的光彩以及士人园林成为凑泊无间,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整体。中唐至两宋园林的“壶中天地”至明清园林的“芥子纳须弥”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总之,与其他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数千年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至发展成熟,它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我认为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得中国古典园林以及民族文化的文脉,用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会在设计的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 乔虹 2012年2月9日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等方面加以解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及其在园林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我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屋顶上屋面流畅的曲线,反宇向上的翼角都是源于这种结构的灵活运用,其造型丰富多样、形态瑰丽多姿,但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屋顶都具有一种曲线美的造型,以及具备很强的排水功能,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既能做到外形美观之余还能具备超强的实用性!因为外形美观的屋顶会受到地域、时期、气候、人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而人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屋顶,从而发展成了适合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的园林建筑屋顶形式。 我记忆中,记得最牢固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因为我的家乡农村的瓦房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的屋顶,这两种屋顶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属人字形屋顶的一种,形式简单朴素,丰富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深动灵活,感觉这个建筑整体都是轻灵飞动的。它们不仅仅外貌”轻盈”,建筑用料也是十分节省的,虽然节省用料,但是却一点都不会让人感到单调!在这里,我也是十分钦佩古代人民做到既能朴素但又不失平庸的赏梅水平呀!这不正正无形中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可以追求平凡但绝不能是平庸之辈。 我还记得,在一次课上,老师曾讲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所使

用的石头,一般是使用这三种,太湖石,黄石还有宣石。在苏州园林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太湖石。我还记得,在讲授这一堂课时,我隔壁的同学异常兴奋,原来他是宣城人,宣石就是产自他的家乡。我因“宣石”还多了解了许多宣城文化呢!介绍到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重点讲述了私家园林——狮子林。起初我还不知道,狮子林的情况,就误以为“狮子林”里面是有许多狮子出没的地方。现在想想真的是自己见识少,孤陋寡闻。“狮子林”一名,源于自然形成的镇园之宝狮子石,原来狮子林指的是石头呀!这狮子石,十分不一般。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专门讲述狮子林的视频,视频中带领我们认识和“游玩”了一遍狮子林。原来狮子林并非是林,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没了解和“游玩”了狮子林之前,从没想到过它居然存在在快速发展的苏州城市里。在“游玩”中,我真的十分欣赏园林主人的高雅情趣,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由舒畅。印象中,那屋子里的美丽精致的建筑及家具,我认为才是观光的重点。古典的花纹,深色的木纹,美丽的装饰画,总让游人产生美妙的遐想:要是我能住在这里多好啊!“游览”完狮子林,令我想起了我高一暑假去的苏州“定园”。定园原为明代刘伯温的私宅,现今的定园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不是古迹。此园临近水乡乌镇,故所以又多了一分水乡情调,富含着江南韵味。走进了园内,茶花、柳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幅天然水墨画随即映入眼帘,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除了认识了这些外,对于苏州园林我还是十分印象深刻的,曲径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母智芳 属系部所: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宿茜倩 定稿时间:2011年4月

前言 1 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3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4 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6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7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8 三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9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9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9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9 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10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10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10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11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12 四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2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12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12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摘要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传统宗教道教儒家佛教

园林文化之我见

中国园林文化之我见 王永峰121001119 中国园林像诗,因为它含蓄;中国园林像画,因为它耐看;但中国园林既不是诗,也不是画,而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生命体,一年四季都蕴含着勃发的活力。它除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本身既具有自然山水美景的特点,又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综合体,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盆景,以及戏剧、音乐等融会于一体。因此,园林可称得上是自然山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品。 此外,中国园林内的美景,为其他传统文化活动,诸如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唱曲饮酒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对各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诗词文学与园林艺术 中国私家园林,通常被称为「文人园」,因为园主人大都是退休的官吏或文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诗文书画俱佳。 在园林工程大体完成后,园主会在主要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上匾额、楹联、刻石,大都是撷取古人诗句、典故而成。它们都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山水花木环境,状写眼前景物,切合园

主设计时的意图,实际上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园林景观进行一次重点的勾勒,是园林景观的「诗化」。 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不仅书法优美,真、草、隶、篆各显风采,而且出于著名能工巧匠之手,成为建筑物附设的典雅、美丽的艺术品。 人们在游园时,看到这些楹联、匾额、刻石,会触景生情,产生无尽的联想,得到高度的精神享受与乐趣2.传统绘画与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艺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园林之美,所谓「画意」,就是按照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园林,刻意追求「画意」的艺术境界。 而中国的绘画从宋元以后,以写意多于写实,着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缩地,这正是中国造园所必备者。 言意境,讲韵味,表高洁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韵,绘画与园林,两者可谓二而一也。(1)王维与辋川别业 王维(669―759),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而他的画也是以山水画为主。他的创作是中国古代诗画结合的典型,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4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四 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讲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 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园林和园林里面的景点以及景点的意境,都直接取材于我们的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为主题的园林和景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认为这些以鱼和观鱼为主题的景观,它源于什么?那位同学你说一下。 学: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景占得比重比较多,水生动物里面,鱼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它可以为园林提供更多的活力。 夏:她认为从水元素和视觉的观感的效果,有鱼可以有好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鱼的典故,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的谈话,所以我觉得在园林中引用典故,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增加园林的文化韵味。 夏: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是从文化典故产生的一种联想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

观鱼的园林和景观,比方说杭州西湖就有玉泉观鱼,玉泉观鱼里面还有知鱼桥。那么到过杭州的同学就知道,杭州西湖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景点,“花港观鱼”一听名子就觉得非常美。还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北京颐和园里面就有鱼澡轩,我们上一讲里面讲了,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这些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是来于《庄子.秋水篇》里面的一段对话,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就是安徽的濠河、濠水,梁就是河上面的桥。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水里面的鱼自由自在的游,他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看鱼在水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是鱼很快乐呀。惠子不是一个辩论家吗,是一个辩手吗,他还能放过吗,马上就出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晓得与快乐呢?庄子是何许人也,马上又回击:“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呢?这段话对然很简短,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段带有睿智的对话,让中国的读书人想象了两千多年,追求了两千多年。中国古典园林里面那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都是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的。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这些园林,到这些关于鱼为主题的景观去观赏的话,你想到庄子、惠子那一段带有睿智的对话,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去回味的。

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摘要传统的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士人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园林受此影响,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士大夫隐逸文化体系的熏陶下,中国园林终于以山水文化的综合实体作为了传统园林形态的总结。 关键词隐逸文化魏晋南北朝士人中国园林 l.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知识阶层—— —士,是处于皇家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的中间阶层。他们来自民间,通过官学一体的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形成了一个松散不定而又内在统一的文化人群。 士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一种批判现实的理想和热情。他们重视精神生活,研习诗歌、绘画、书法、琴棋等文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代表着所处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兼济天下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乐观进取;独善其身时消极退隐,为途穷之策。但无论得意失意、在朝在野,士大夫们皆以喜好山水田园之乐为名士风尚。 由于文人、士大夫们始终在“官场”与“乡野”之间徘徊,这种复杂不定的政治地位和属于社会顶端的文化层次使士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所形成的士大夫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为出世、避世的文化,即“隐”的文化。 2.“隐”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隐的主题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出世文化、隐居艺术是古代集权政治制度的副产品。《周易》曰:“天地闭,贤人隐”,《论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正统”的隐。儒家视隐逸为道德修养行为,道家归真反璞,其隐遁内涵,具有超逸之风。老子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庄子隐的情绪更强烈,并将个人人格提高到至上的地位来对抗专制集权制度。因为老、庄的隐有深意,故成为后来隐士的领袖和标志〔l〕。 中国士人较早就富有争取独立人格与个体价值的自我意识,隐逸文化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企图通过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而所有这些在隐逸文化发展的初期即集中表现为出与处、仕与隐的矛盾〔2〕。 隐逸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在其最初阶段是完全同步的。秦汉时期严格的集权制度使士人失去自由,为“全生避害”,东方朔提出“避世于朝廷间”的“朝隐”,其后经效仿,成为士人“入世”与“出世”并存,仕隐相兼的隐逸模式。此时,隐逸文化已开始自觉地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隐逸不仅是士大夫“屈节以全乱世”的遁身之法,而且全面容纳了士人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审美观等文化内容。 3.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它的成长,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完全合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园林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此时的园林艺术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在量变的同时产生了质变,开始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3〕,早期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则被继承下来,山水成为园林的骨干和基础。受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私家园林这时已经从写实向写意方向发展,宗炳的山水画“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成为造园空间艺术极好的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战乱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走向衰落,作为造园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们厌烦战争,寄情山水,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东汉中后期开始的隐逸之风成为时尚。而皇权对于隐逸的奖掖以及士人普遍把隐逸作为入仕的准备和补充,更直接促进了隐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艺术非常繁荣,文人、画家辈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由自发阶段进入自为阶段,对艺术的要求是寄情山水,以隐逸、超脱世俗为风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山水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山水风景园和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是在共同的观念形态根基上形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资借影响,交流融会。诗人画家往往亲自经营园墅,造园家也多属能文善画之士,诗、文、画、园的相互交融,使造园艺术得以不断升华。这是士大夫园林在此时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与此同时,庄园经济的发展使一批士族士人有能力建立私家园林,它是士人园林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所以,自北魏武帝迁都洛阳后,私家园林的营造也随之兴盛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园林基本上以作为隐遁归宿的士人私家园林为主流形式。 隐逸文化发展到隋唐进一步成熟,成为稳定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具有社会性的元代文人的隐逸,到明清已演变成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园林中隐逸文化的影子,多属附庸风雅。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到近代,世俗园林已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 4.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中国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 中国园林广泛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园内用建筑、花木、围墙、假山来阻隔视线,同时又用曲廊、曲桥、曲径、漏窗,使人在一个位置上总是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景致,须经几番琢磨,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而“拙政园”、“网师园”等私家园林从园名上就可以体味出文人、士大夫们退而思政、隐而待仕的隐逸情怀。这此隐的内涵和手法大大丰富提高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l.陆建初智巧与美的形观——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l99l 2.周谷城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990 3.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l99l 作者单位:淮北市园林管理处 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 ANHUI ARCHITECTURE ““隐逸 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文化与中国园林 回王健 20 安徽建筑2002-6回

理解园林文化(一)

理解园林文化(一) 内容摘要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北京市园林局在新世纪提出了“文化建园”的方针,并曾在2001年6月召开过“文化建园”的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对这个方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抓住了园林艺术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尤其符合“三个代表”精神,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已经深入了人心。本文想就“园林文化”谈一些个人的理解。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因为“文化大革命”就是从这些领域开始的。而如今把衣食住行,烟洒茶饭,乃至完全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都归于文化,反倒令人有些迷茫。有好事者于是把文化又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但何为“雅”、何为“俗”,却不容易界定。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最近常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就应该是如何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园林自初创之日起,就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各文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中国的园林艺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影响深远的东方园林的代表。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文人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亦或是文学作品中描写得如真似幻的大观园,究其根本莫不如此。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文化内涵。真正优秀的中国园林如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都会让它们的观赏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博大思想的浸润。 过去,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弄得园林到底是什么都不知所云,但后来又出现了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掌故的畸形文化现象。殊不知,中国园林里固然附有大量的匾联题刻,也有典故传说,但是其文化的真谛却在于造景。 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之后或可在要紧处以联匾题刻等手段,不失时机地点破机锋,引起人们对景观更强烈的共鸣。《红楼梦》里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写对联,以及后来结海棠诗社,中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句等情节,都把园中因景生情,因情生文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同时也把园林景观向更高层次的“人化”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个“本”和“末”的问题,天下的园林都首先通过由人创造的景观来表现其文化。那些依附于景观的文字、典故,若有助于景观特定文化的表现,则是有价值的;倘若把人引离了景观自身,则有蛇足之嫌。造园与说园都要有,但造园是本,说园是末,万不可倒置。 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那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大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中国园林文化教案

比较中国四类园林风格特色及形成原因 根据中国园林的风格特色,一般把中国园林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自然园林和寺庙园林四大类。下面分别论述四大园林的风格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风格特色 1.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 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 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二)形成原因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旅游中独特的魅力 闵亚妮 摘要: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具体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起源及发展、旅游价值等方面分析旅游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关系,并针对性的 提出改进措施。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旅游客体组成之一,在对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面加强古典园林文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文化内涵,旅游,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又称中国古代园林或中国传统园林,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 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在继承传统即连续性基础上有所创新和丰富。其 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形式中国山 水园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在 世界造园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园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 动,进而产生空间构造。 (一)儒家的影响 儒家以积极的人世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 序。刘庭风教授认为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 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的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人自古崇 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加之儒家的“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然情有独钟, 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呵护与培育,有所谓“园,所以种树木也”之说。 (二)道教的影响 老庄思想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和谐。在私家园林及道观园林的建造中,表现为祟 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所谓:袖里乾坤,壶中日月。凿池堆山.移花植草均因地制宜, 得景随形 (三)佛教的影响 佛教则劝人向善也就是人与宇宙合一的精神,寺观园林则是通过宗教建筑、仪 式和部分的园景来表达宗教园林意义的。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四)风水说的影响 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其核心就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认为建筑周围山 上林木茂盛为吉,并种“风水林”以聚气。古人对庭园等的周边环境的重视远重 于建筑物本身,风水说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口]。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前不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且易招雷击等)。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 物生长特性总结。不过,风水说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传说杜 宅….唯伦最为豪侈,……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但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 史始于何时,至今仍是园林史界关注的焦点。园林建筑的出现是当生产力发展到 定历史阶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水平之上,最初为帝王诸侯享乐 而修建的。园林是随着时代、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美学思想等变化而演变的历 史过程。多数人认为,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的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 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初学记》定义为

苏州园林的建筑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 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 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 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 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 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 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 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 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 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

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 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 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 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 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朱建宁 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 之路。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客观而真实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园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而是指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的文化特性。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是家族伦理本位;第三是贵和尚中。而与其相对的西方文化特征则是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个人本位和理性精神。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不仅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各自语言文字特点的极大影响。 1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保证人们安定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农业经济的稳定性,确定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结构的氏族、部落、公社和邦国的稳定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掌握了天文历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规则。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后人只需传承前人的经验,依靠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如果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且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各具不同艺术风格的话。那么概括地讲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这两种园林风格是: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前者的特点是: 整齐一律,均匀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放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联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后者的特点是: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 一个着眼于几何美,另一个着眼于自然美。除了这两种园林外,还有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自特点,但就其对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态度来讲,非侧重于前者,即侧重于后者。 如果说西方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建筑所遵循的构图原则基本一致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则很不相同。传统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它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那么传统园林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概括地讲有以下几点: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2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二 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湖北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 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 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 夏:今天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第二讲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 一、一池三岛的起源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一种景观格局——挖一个池,池里面呢,建一个桥啊,堆几块石头啊,很多人看到,就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很多学校里面就有这样的布置,那么受到这样的布置呢,就要说到神话,涉及我们的神话。 我先说一下我们民族的神话。中国的神话有两大系统,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范围里面的东西。哪两大系统呢?一个就是昆仑山系统,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神话系统,所以我们说中国有一座神山,这座神山就是昆仑山,这是一套神话系统。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后来又形成了一种神话系统,这就是东海仙山系统。东海仙山系统在战国时候就有它的一个初步的形式。传说东海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好得不得了,也美得不得了,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的地方。比方说在先秦时期对这个就有流 传。据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到东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了,秦始皇比较迷信,有那样的权力,有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就想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对那个东海神山非常的向往。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方士,就来

忽悠秦始皇,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徐福。徐福忽悠秦始皇说那个东海上面有神山,神山上面长的那个仙药,如果烦人除了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就要追求长生不老,这正好应了他的愿望,他有所求才被徐福这样的人忽悠。秦始皇求仙不成,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对东海神山的那种向往、那种追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个不了的情结,他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一个池,这个池也就是湖,湖和池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的说就是池小湖大,其实也不尽然,也有很大的池,比方说这个昆明池——汉武帝上林苑里面挖的那个池就非常大,所以池和湖是相对的。那么秦始皇求仙不成,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池,池里面堆山——象征着东海和东海上面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以寄托他的一种愿望。 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很荒诞的,是非常荒唐的,但是他的这种布置,就在园林里面的这种布局很有特点。乃至于起源于求仙这种荒唐的思想,但是这种园林的格局很有特点,于是就传承下来了。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单位、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格局。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这种格局,很多人看 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跟大家讲了它源于秦始皇的求仙。那么这种格局是秦始皇在他的兰池宫里面创造出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的看到。我们现在的景观布置里面,还经常用到这样的一种手法。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布局好啊。园林里面挖池,池里面有水,水波荡漾。我们面对这个池水,可以引发我们的想象。池里面如果光有水的话,如果水面大了,我们观赏的时候就非常单调,在水里面堆积假山,可以让这个水面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使整个园林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这个就是一池三山这种布局的特点。所以起源于秦始皇求仙这种思想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很荒唐的,这件事,但是作为园林的布局确有它的特点,所以它被传承下来。如果没有特点,它可能传承两千多年吗?这是应该认识到的。 秦始皇的兰池宫的建成,在中国园林发展里面是很有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筑山理水,挖池不就是理水吗,在池里面堆山这就是筑山。筑山理水是造园的两大手法,并举——同时进行,首见于文字记载,这个实例就是秦始皇的兰池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开启了皇家园林里面求仙的先河,这两点很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