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本文利用毛细管色谱柱及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对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生产的液化气中的硫化物进行了鉴定,发现与现有的微库仑仪定硫法及配有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定硫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适于炼厂液化气及其它气体中微量硫化物的分析鉴定。

炼厂液化气中的硫化物通常是其深加工过程中使催化剂中毒的毒物,将影响后续产品质量,需要加以脱除[1 ]。为此首先必须对其中的硫化物进行分析鉴定,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或优化脱硫工艺。对于液化气中的硫化物,目前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分离液化气中的各种硫化物并加以检测,以前的研究者采用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 - FPD)[2 ]、色谱-双火焰光度检测器(GC - DFPD)[3 ]、色谱-火焰电离和火焰光度检测技术(GC - FI - FPD)[4 ]和色谱-质谱法(GC - MS)[5 ]等技术进行了测定,尽管在定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操作繁琐,烃类色谱峰与硫化物色谱峰互相干扰,辨识困难,并对色谱柱的分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

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技术(GC - PFPD) ,是近年发展起来

的一种对硫化物进行分析检测的新技术[7 ]。与传统的GC - FPD相比,由于采用了脉冲火焰燃烧技术、硫滤光片过滤烃类发光技术,以及采用不同延迟时间门放大器分别接受S和C发光,因此具有灵敏度高、S/ C选择性好(可高达107) 、没有烃类淬灭等优点[8 ]。本文利用GC - PFPD建立了液化气中硫化物形态鉴定及含量分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液化气中硫化物进行鉴定,共分析出9种硫化物,并查明了影响后续丙烯聚合装臵的硫化物形态与含量。

1 实验仪器及样品

本研究所使用的样品为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生产的液化气,其中C3组分占40 %以上、C4组分占45 %以上、C2组分占10 %左右。

1. 1 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PF2PD)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 32mm; 气相色谱仪,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AED) ; 氧化微库仑定硫仪。

硫化物标样有:羰基硫、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二甲基硫醚及二甲基二硫标准气体;正丙硫醇(分析纯);二乙二硫醚(纯度> 99 %)

等。

1. 2 仪器工作条件

定量进样管体积为500×10- 3cm3,气体进样口温度150℃,载气为高纯氢(99. 999 %) ,柱流量为3. 5cm3/ min ;助燃气空气为:空气1的流量为17. 0 cm3/min ,空气2的流量为10. 0 cm3/ min ,氢气流量为14. 0cm3/ min ;点火电压200 mV ,检测器温度200℃。

分析时采用程序升温,毛细管色谱柱初始温度为40℃,以5℃/ min速率升至100℃,再以20℃/ min的速率升至220℃并恒温7 min。

1. 3 实验方法

用金属采样袋采集液化气样品,自动进样,利用外标法进行硫化物定量,并用配备的色谱工作站进行图谱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 1 GC - PFPD的最低检测限

根据最低检测限的定义,通常将噪声信号的2倍视为理论最低检测限。因为PFPD检测器对硫化物浓度的平方成正比响应,故利用已知浓度的硫化物标样进行峰高标定时,用噪声与标样响应峰的峰高比值的二倍,开平方,再乘以标样浓度,即为计算的最低检测限。利用浓度为5. 05μg/ g的羰基硫标样确定一定色谱条件下的PFPD检测器对硫化物的最低理论检测限为0. 037μg/ g。

2. 2 GC - PFPD仪器的重复性

对具有代表性的羰基硫标样进行重复检测,以考察仪器的重复性。对浓度为5. 05μg/ g的羰基硫标样5次平行检测结果分别为5. 052、5. 048、5. 039、5. 029、5. 050μg/ g ,其平均值为5. 043μg/ g ,相当于标样浓度的99. 86 % ,说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好。5次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20 % ,由此可知该方法的重复性好。

2. 3 液化气中硫化物的形态鉴定

采用程序升温分离液化气中的烃类及各种形态的硫化物,将测试样品中硫化物的保留时间与硫化物标样的保留时间对比进行硫化物形态的定性鉴定,采用不同的色谱柱初始温度及升温速率加以校验,并结合济南分公司液化气脱硫工艺流程加以分析验证。

由于PFPD的硫碳选择性可达107,烃类物质基本无响应峰,所以图2中各色谱峰均为硫化物的响应峰。将表1中各硫化物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与图2中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分别进行对照,判断各相应峰的硫化物形态分别为:①羰基硫(2. 50 min) ;②甲硫醇(12. 92min) ;③乙硫醇(15. 51 min) ;④二甲基硫醚(16. 78min) ;⑤二甲基二硫醚(18. 32 min) ;⑥未知峰(20. 16min) ;⑦二乙基二硫醚(23. 28 min)。

综上所述,在济南分公司生产的液化气中共检测到9种形态的硫化物,分别为:①羰基硫;②硫化氢;③甲硫醇;④乙硫醇;⑤二甲基硫醚;

⑥丙硫醇;⑦二甲基二硫醚;⑧甲乙基二硫醚;⑨二乙基二硫醚,并且各种硫化物可以得到很好地分离。

2. 4 羰基硫和硫化氢出峰位臵的讨论

硫化氢的沸点为- 60. 4℃,而羰基硫的沸点为-50. 3℃,按照弱极性柱的流出特性,硫化氢出峰位臵应在羰基硫之前。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硫化氢的出峰位臵反而在羰基硫之后。造成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硫化氢的偶极距为0. 9 debyes ,而羰基硫的偶极距为0. 7debyes ,硫化氢的极性大于羰基硫的极性,从而使硫化氢与弱极性的Gas - pro色谱柱作用较强,使得硫化氢流出较慢所致。

2. 5 GC - PFPD与其它定硫方法的比较

GC - AED为目前已有的一种微量硫化物的检测仪器,其灵敏度高,但其S/ C选择性较低,仅为104,这样就对色谱柱的分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GC- AED检测所需时间长,通常需80 min ,并且其价格昂贵、操作费用高等因素,从而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对液化气样品,利用GC - AED检测出其中的羰基硫为30. 65μg/ g ,而利用GC - PFPD检测出其中的羰基硫为30. 95μg/ g ;由此可见二者的分析结果非常接近,相对误差只有0. 98 %。氧化微库仑定硫作为一种常用的测定总硫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炼厂液化气总硫的测定,并被列为行业标准。但由于其灵敏度较低,且不能鉴定出硫化物的形态并分析出单体硫化物的含量,所以无法为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

利用GC - PFPD法对液化气样品进行分析时,共检测出4种硫化物,其形态及含量分别为羰基硫5. 6μg/ g、甲硫醇140. 8μg/ g、乙硫醇13. 2μg/ g、二甲基二硫醚43. 6μg/ g、甲乙基二硫醚3. 9μg/ g ,各种形态硫含量的加和值为207. 1μg/ g ;利用氧化微库仑定硫仪对样品的总硫检测结果为201μg/ g ,二者测定结果较为接近,相对误差为3. 0 %。因此佐证了GC- PFPD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 6 精丙稀气中硫化物的鉴定

在某段时间内,客户反映济南分公司利用聚丙烯生产的无纺布存在有异味,为此我们进行了出现异味的原因调查。利用GC - PFPD 对无纺布包装袋中的气体进行分析检测,发现有硫化氢存在,且含量为0. 046μg/ g ,已超过了人的嗅觉低限。

3 结论

利用本文建立的GC - PFPD法,对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液化气中的硫化物进行了形态鉴定,共鉴定出9种形态的硫化物,分别为:①羰基硫;②硫化氢;③甲硫醇;④乙硫醇;⑤二甲基硫醚;⑥丙硫醇;⑦二甲基二硫醚;⑧甲乙基二硫醚;⑨二乙基二硫醚;查明了最终进入聚丙烯装臵的精丙烯中残留的硫化物的形态及含量。与现有的微库仑仪定硫法及配有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定硫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适于炼厂液化气中微量硫化物的形态鉴定,并可用于其它气体中微量或痕量硫化物的分析鉴定。

此文章由广州深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编辑修改。

蚊子简介

蚊 一、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蚊(mosquito)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又称“蚊子”。蚊分布很广,种类很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亚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生活史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前3虫态生活于水中、成蚊生活于陆地。雌、雄蚊虫经交配、雌蚊吸血后产卵,所产受精卵的形态、产卵方式、场所以及数目因种而异。按蚊卵形态,单个产于大型清洁水体、浮于水面;库蚊卵圆锥形,产于污水水体、集成卵块飘浮水面;伊蚊卵橄榄形,单个产于小型清洁积水、下沉水底;少数种类的卵粘集在水生植物叶面下。多数种类产出的卵胚胎发育成熟即孵化出幼虫,但有些按蚊卵在低温、潮湿条件下,可10多天以至1个月不孵化。伊蚊卵抗旱耐冷。可渡过旱季或越冬,卵的发育期视蚊种和水温而异。夏天一般2天即一可孵出幼虫。幼虫以滤食、经4次蜕皮后而化蛹。蚊蛹不食,常浮于水面或潜入水中。夏天蛹常经2 ~ 3天便从背部裂开,羽化为成蚊。蚊虫羽化后1~2天,常在未吸血前交配。一般情况下,雌蚊只有吸血才能产卵、繁殖后代。从雌蚊产卵到发育为成蚊,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蚊种、温度、食物等生活条件不同而异。在夏季,淡色库蚊在23~26℃下约2~3周;中华按蚊在28-30℃约需2周;白纹伊蚊在28℃下约2周。在适宜条件下,蚊虫1年可繁殖7-8代。[1] 2. 形态特征 2.1 成蚊蚊虫是全变态昆虫,成蚊分头、胸、腹二部分,是体细、足长的小型昆虫。头的前端有一长喙,是蚊虫取食的日器,绝大多数雌蚊的日器适于叮刺吸血,翅脉和翅缘都有鳞片,头、胸、足以及多数蚊虫的腹部也覆盖鳞片,这是区别于其他双翅昆虫的特征(图1) 。

细菌形态理化鉴定

细菌形态理化鉴定

1形态学特征 1.1菌落形态 培养到24h后观察平板上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与突起特征。 1.2细胞形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运动性等。 1.3革兰氏染色 取无油迹的干净载玻片,滴上一滴无菌蒸馏水,用接种环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边缘轻轻涂几下。自然风干,在火焰上通过几次,固定涂片。滴加结晶紫液,染1min,用水冲净结晶紫液。滴加碘液冲净残水,并覆盖约lmin。用水冲去碘液,将片上的水甩干。滴加95%乙醇液脱色约20-30s,并立即用水冲净乙醇。用番红液染l-2min。用水洗净番红,风干,用显微镜油镜观察涂片。 1.4芽孢染色 取培养24h左右的菌体涂片、干燥、固定。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冒蒸汽时开始计时约4-5min。倾去染液,待载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用蕃红水溶液复染lmin,水洗。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1.5荚膜染色 按常规取菌涂片,空气中自然干燥。用1%的结晶紫水溶液染色 2min。以20%的硫酸铜水溶液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干后用油镜观察。菌体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呈淡紫色。 2生理生化特性实验 1、尿素酶(Urease)试验 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 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尿素酶不是诱导酶,因为不论底物尿 素是否存在,细菌均能合成此酶。其活性最适pH为7.0。 试验方法:挑取18~24h待试菌培养物大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管中,摇均,于36±1℃培养10,60和120min,分别观察结果。或涂布并穿刺接种于琼脂斜面,不要到达底部,留底部作变色对照。培养2,4和24h 分别观察结果,如阴性应继续培养至4天,作最终判定,变为粉红色 为阳性。 培养基配制方法: 蛋白胨:1 g ;NaCl:5 g ;KH2PO4 :2 g ;葡萄糖1 g ;琼脂:15 g;酚红:0.012g;蒸馏水1000 ml。 除酚红外,溶解上述成分,并调节PH为6.8~6.9,然后加入酚红指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考模拟命题比赛生物试卷(十七)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7年高考模拟命题比赛 生物试卷(十七)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原创)以下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乳酸B.糖元C.ATP合成酶D.抗原-MHC复合体 2.(改编)以下生命活动中,与膜的流动性无关的是() A.受精作用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间隙 C.高尔基体产生溶酶体D.K+进入细胞 3.(原创)下列细胞器的化学成分中没有核酸的是() A B C D 4.(改编)下列群落类型中,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的是() A.草原B.苔原C.荒漠D.北方针叶林 5.(原创)下列不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是() A.水土流失的冲积物B.微生物病原体 C.化学肥料杀虫剂D.燃烧煤所产生的酸雨 6.(改编)下列细胞中,一般不会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对象的是() A.辅助性T细胞B.巨噬细胞C.脑细胞D.B淋巴细胞 7.(改编)人类的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由于DNA双链上一个碱基对A-T变成了T-A,使对应的mRNA上的碱基顺序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异常。则下列变异类型中与材料中相同的是() A.人类的猫叫综合征B.三倍体西瓜的培育 C.细胞癌变D.无子番茄的培育 8.(改编)将切去尖端的玉米幼苗放入方形暗箱,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如图所示),将暗箱置于水平旋转器上,保持15分钟/周匀速转动,则一周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A.直立生长B.不生长也不弯曲 C.向小窗方向弯曲生长D.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蚊虫分类鉴定入门方案

蚊虫分类鉴定入门方案 目的:蚊虫分类鉴定入门和标本制作,符合病媒生物监测中的蚊虫鉴定能力要求。 具体步骤: 一:学习PPT 1、第一步:蚊虫标本制作及保存 2、第二步:库蚊亚科的分属鉴定 3、第三步:第一只蚊媒鉴定 掌握蚊虫标本制作和保存(自己实践,独立孑孓羽化和蚊虫标本制作3次以上),掌握蚊虫鉴定过程和步骤。 二:自己练习 物资准备:一台体视显微镜,纸质版《中国动物志蚊科》(1106页网上打印包邮不超过50块),蚊虫标本。 分1月练习模式和1周练习模式(建议后者) 1月练习模式: 1月4周,1周5天,每天2小时,1小时看书,1小时看标本,20天一共40小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通识标本(骚扰阿蚊),10小时; 第二周:淡色(致倦)库蚊,10小时; 第三周:白纹伊蚊,10小时; 第四周:中华按蚊,10小时。

(视情况增加标本,如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等) 1周练习模式: 1周5天,每天6小时,第一天看书,之后4天看书看标本结合,5天一共30小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看书6小时; 第二天:通识标本(骚扰阿蚊)6小时; 第三天:淡色(致倦)库蚊,6小时; 第四天:白纹伊蚊,6小时: 第五天:中华按蚊,6小时。 (视情况增加标本,如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等) 经过PPT学习和自己练习后,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独立将野外采集的孑孓饲养至羽化,做成成蚊标本以及保存;【独立采集孑孓,饲养至羽化,做成标本,长期保存】 2、掌握蚊虫基本形态,各部位的位置和特征;【说一个部位,能迅速 在体视显微镜下找到并指出这个部位】 3、掌握蚊虫雌雄的区别(触角轮毛);【能区分雌雄蚊子】 4、掌握蚊虫分类:巨蚊亚科、按蚊亚科、库蚊亚科(掌握喙,翅脉,腹节鳞片特征);【能将一只蚊子区分为哪个亚科】 5、掌握按蚊属分亚属特征(掌握翅斑位置和数量);【能将一只按蚊区分为哪个亚属:中华按蚊属于按蚊亚属,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属于塞蚊亚属】

细菌形态理化鉴定

细菌形态理化鉴定 1形态学特征2 2生理生化特性实验2 1、尿素酶(Urease)试验2 2、氧化酶(Oxidase)试验3 3、过氧化氢酶的测定3 4、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4 5、V-P试验4 6、含碳/氮化合物的利用4 7、葡萄糖的氧化发酵试验(O-F实验)5 8、糖或醇类发酵试验6 9、硝酸盐(Nitrate)还原试验6 10、靛基质(Imdole)试验(吲哚试验)7 11、三糖铁(TSI)琼脂试验7 12、氨基酸脱羧酶的测定8 13、硫化氢(H2S)试验8 14、柠檬酸盐或丙酸盐的利用8 15、利用丙二酸盐试验9 16、葡萄糖酸盐的氧化9 18、β-半乳糖苷酶(ONPG)的测定10 19、耐盐性试验10 20、卵磷脂酶的测定10 21、石蕊牛奶的反应11 22、酪素水解试验(酪蛋白水解)11 23、酪氨酸水解11 24、苯丙氨酸脱氨试验11 25、产糊精结晶试验12 26、从甘油产生二羟基丙酮12 27、厌氧硝酸盐产气12 28、马尿酸盐水解试验12 29、对叠氮化钠的抗性12 30、氰化钾试验13 31、对溶菌酶抗性的测定13 32、在pH5.7营养肉汤上的生长13 33、需氧性试样13 34、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14 35、淀粉水解试验14 36、生长温度的测定14 37、形成芽孢的培养基15 38、O/129的敏感性试验15

1形态学特征 1.1菌落形态 培养到24h后观察平板上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与突起特征。 1.2细胞形态 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运动性等。 1.3革兰氏染色 取无油迹的干净载玻片,滴上一滴无菌蒸馏水,用接种环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边缘轻轻涂几下。自然风干,在火焰上通过几次,固定涂片。滴加结晶紫液,染1min,用水冲净结晶紫液。滴加碘液冲净残水,并覆盖约lmin。用水冲去碘液,将片上的水甩干。滴加95%乙醇液脱色约20-30s,并立即用水冲净乙醇。用番红液染l-2min。用水洗净番红,风干,用显微镜油镜观察涂片。 1.4芽孢染色 取培养24h左右的菌体涂片、干燥、固定。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冒蒸汽时开始计时约4-5min。倾去染液,待载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用蕃红水溶液复染lmin,水洗。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1.5荚膜染色 按常规取菌涂片,空气中自然干燥。用1%的结晶紫水溶液染色2min。以20%的硫酸铜水溶液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残液。干后用油镜观察。菌体染成深紫色,菌体周围的荚膜呈淡紫色。2生理生化特性实验 1、尿素酶(Urease)试验 有些细菌能产生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产生2个分子的氨,使培养基变为碱性,酚红呈粉红色。尿素酶不是诱导酶,因为不论底物尿素是否存在,细菌均能合成此酶。其活性最适pH为7.0。

丝状真菌地鉴定主要根据形态特征

丝状真菌地鉴定主要根据形态特征。形态特征包括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 1、群体形态 群体形态即菌落的形态。观察菌落形态时多采用固定的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以点植法接种,即用接种针尖沾取少量孢子点植在平板上适当的位置,例如中心,或三角形的三点。然后于25-28℃培养一定时间(如2、4、7、10天)进行观察,观察时可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低倍镜、解剖镜等。 观察的要点一般包括下列几项: 1)大小:它反映生长或发育速度,通常测量菌落的直径。 2)颜色:包括菌落表面子实体、气生菌丝、菌核的颜色和基内的颜色,还应注意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3)菌落表面的纹饰:如皱纹、辐射沟纹、同心环、整个菌落致密或疏松等。 4)菌落的质地:即菌落外观呈毡状、绒毛状、棉絮状、粉粒状、革质状,有无成束状或绳状的气菌丝。 5)菌落的高度:菌落扁平或凸起,中心部分凸起或凹陷。气生菌丝的高度。 6)菌落的边缘:全缘、锯齿状、树枝状等。 7)渗出物:指菌落表面有无液滴、液滴的颜色和数量。 2、个体形态 个体形态指菌丝的特征,子实体的形态(如孢子囊。子囊壳、子囊、担子果等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如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等)。由于丝状真菌的个体大都较小,必须制成载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丝状真菌的制片比较简单,通常将乳酸苯酚(Lactophenol)液一滴,滴于

载片上,再用解剖针挑取欲观察的培养物置此液滴内,并且用针尖将其分散开勿使成团,盖好盖片即得载片标本。这种载片可保存数月,如盖片四周涂封漆则可保存数年。 1两种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 2孢子长方形,接连成链 菌丝断裂为成串的节孢子 3灰绿色,绒毛状,表面有绿色的孢子孢子圆球形,呈绿色 孢子大小(μm):3.03~4.26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表面的产孢瓶体上成链的分生孢子

身体形态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 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 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 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 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 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 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 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 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 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 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身高:受检者不穿鞋站立,用皮尺或身高测量仪测量头顶到足跟的垂 直距离,以厘米(cm)表示。 (2)体重:受检者不穿鞋,尽量去除大部分衣物,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出

有害生物防制员高级理论鉴定试卷

职业技能鉴定 有害生物防制员高级(三级)理论鉴定试卷 注 意 事 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每题2分,满分60分。) 1、蚊虫属于那类昆虫( )。 A 、双翅目 B 、半翅目 C 、鳞翅目 D 、膜翅目 2、蚊虫和苍蝇都属于以下那类昆虫( )。 A 、双翅目 B 、半翅目 C 、鞘翅目 D 、膜翅目 3、雄蚊虫通过摄取( )为生。 A 、植物叶汁 B 、血液 C 、牛奶 D 、矿泉水 4、雌蚊虫主要通过摄取( )为生。 A 、植物叶汁 B 、血液 C 、牛奶 D 、矿泉水 5、雌雄蚊虫区别外型看( )。 A 、喙 B 、触角 C 、大小 D 、颜色 6、蚊虫幼虫最适宜的水温是多少 A 、8℃ B 、30℃ C 、28℃ D 、40℃ 7 、蚊虫的平衡棍作用是( )。 A 、加快速度 B 、平衡身体 C 、减少重量 D 、无作用 8、蚊虫幼虫喜欢孳生在PH 值为( )的水体中。 A 、PH6.5-7 B 、PH3-5 C 、PH8-9 D 、PH9-13 9、蚊虫喜欢叮咬穿( )颜色衣服的人。 A 、白色 B 、黄色 C 、淡色 D 、深色 10、蚊虫不喜欢叮咬穿( )颜色衣服的人。 A 、红色 B 、蓝色 C 、淡色 D 、深色 11、伊蚊越冬场所在 ( ) A 、楼梯下 B 、河流 C 、室内 D 、小容器积水中 12、大多数雌蚊一生平均能产卵( )。 A 、200—500 B 、20—60 C 、100—250 D 、150—180 13、库蚊的卵是园锥形,无浮囊,且( )。 A 、单个散产,浮于水面 B 、单个散产,沉于水下 C 、有浮囊,浮于水面 D 、成筏状,浮于水面 14、按蚊的卵是船形,且( )。 A 、个散产,浮于水面 B 、成筏状,沉于水下 C 、有浮囊,浮于水面 D 、成筏状,浮于水面 15、蚊虫对杀虫剂最敏感是( )阶段。 A 、成虫 B 、卵 C 、蛹 D 、1—3龄 16、蚊虫进入人房吸血后,稍停息,仍飞往野外的,是( )。 A 、家栖性蚊虫 B 、半家栖性蚊虫 C 、野栖性蚊虫 17、蚊虫幼虫期的长短与( )有关。 A 、水温 B 、水量 C 、食物 D 、营养和水温 18、蚊虫蛹期的长短与( )有关。 A 、水温 B 、水量 C 、矿物质 D 、营养 19.雌蚊一般在羽化后24小时按以下( )顺序进行活动。 A 、吸血、群舞、交配、卵巢发育 B 、吸血、交配、群舞、卵巢发育 C 、群舞、交配、吸血、卵巢发育 D 、卵巢发育、吸血、群舞、交配 20、蚊虫从蛹变成成虫的过程称为( )。 A 、变化 B 、羽化 C 、蜕化 D 、蛹化 21、白纹伊蚊喜欢孳生在以下那类水体中( )。 A 、缸罐、轮胎、河流、粪缸等 B 、缸罐、轮胎、竹筒、盆桶 C 、轮胎、河流、稻田、池塘等 D 、缸罐、机器零件、下水道等 22、蚊虫能否越冬取决于(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 D 、雨量 23、与蚊媒病有关的蚊种全国有( )种。 A 、9 B 、15 C 、31 D 、58 24、多数伊蚊以( )方式越冬 A 、卵 B 、成虫 C 、蛹 D 、幼虫 25、地球上蚊虫到处都有,只有( )未发现。 A 、西藏 B 、东北 C 、上海 D 、南极洲 26、成虫开始活动的温度是( )。 A 、8℃ B 、10-15℃ C 、25℃ D 、30℃ 27、蚊虫的生命周期顺序是( )。 A 、蛹、幼虫、成虫 B 、蛹、幼虫、成虫、卵 C 、蛹、幼虫、卵、成虫 D 、卵、幼虫、蛹、成虫 28、蚊虫的平均生命周期是( )。 A 、14天 B 、2个月 C 、6个月 D 、一年 29、中华按蚊的成蚊吸血活动属( )。 A 、黎明型 B 、白天型 C 、黄昏型 D 、黎明和黄昏型 30、蚊虫幼虫最适宜的水温是( )。 考 生 答 题 不 准 超 过 此 线

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Anopheles (Cellia) dirus Peyton et Harrison, 1979(图版34) Anopheles (Cellia) dirus Peyton et Harrison, 1979. Mosq. Syst. 11: 41. [模式产 地:泰国巴真(Ban Bu Phram, Prachin)] Anopheles (Cellia) dirus Peyton et Harrison, 1979. Deng, et al. (邓达等), 1982, Acta zootax. sin. (动物分类学报) 7:332;Sucharit & Choochote, 1983, Mosq. Syst.15: 90;Yu et al. , (俞渊等), 1984, Acta Entomotax.(昆虫学分类学报) 6:323; Dong (董学书), 1993, Mosq. Fauna Yunnan (云南蚊类志)Ⅰ:180. Anopheles leucosphyrus Doenitz, 1901. Insektenborse 18: 37; Luh (陆宝麟), 1957, Chinese J. Zool.(动物学杂志) 1 (2): 101; Meng (孟庆华), 1957, Taxon. Bion. Contr. Chiense Anopheles(中国按蚊的分类习性与防治), p. 50. Anopheles leucosphyrus balabacensis Colless, 1956. Trans. R.. ent. Soc. Lond.108: 37. Anopheles (Cellia) balabacensis Colless, 1957. Proc.R. ent. Soc. Lond. (B)16:135; (邓达等), 1974, Acta ent. sin(昆虫学报) 17:46; Luh (陆宝麟), 1974, Handb. Identif. Chinese Anopheles(中国按蚊鉴定手册), p. 6; Reid, Stud. Inst. med. Res. Malaysia31: 291. 鉴别特征足股、胫和跗节1都有白点;后足胫节与跗节l关联处有一显著的宽白环。翅副分脉白斑通常不扩展到前缘脉和亚缘脉;前缘脉亚缘白斑通常比亚端白斑为窄。幼虫头毛2-C和4-C毛基间距较小;4-C通常伸达或接近3—C毛基水平;胸毛1-P具发达基瘤;3-P位于2-P基瘤上。 形态描述 雌蚊小型至中型蚊虫,翅长3.0—3.9mm。头:头顶具淡色斑,顶刚毛单排,形成额突丛。触须基部粗糙,具4个白环;端白环最宽,为端黑环的l—2倍;其余3个白环较窄。喙除唇瓣淡黄色外一致暗色。触角梗节内背内侧有1—2片细白鳞,鞭分节有较多鳞片。胸:暗黑色,中胸盾片具3对明显黑色斑;小盾片中间1/3部分为暗色区。平衡棍上覆盖有白色鳞片。翅:各纵脉上黑、白斑较多,并多变异。前缘脉具7个白斑,包括分脉前白斑、膊白斑和膊前白斑;亚缘白斑通常比亚端白斑为窄。Ⅴl的分脉前黑斑、中黑斑(亚缘黑斑)和亚端黑斑各有2—4个白色间断;副分脉白斑不扩展到前缘脉和亚缘脉。Ⅴ3具白斑7—9个,Ⅴ5具白斑5—7个;Ⅴ5.1和Ⅴ5.2具白斑4—6个,Ⅴ6具白斑5个以上。足:股、胫节和跗节1—2具显著白色星状斑点。后足胫节末端和跗节1基端具一宽可眼见的白环。跗节1—4走具端白环,节2—4还有基白环;中跗节1—4仅有窄端白环;后跗节1—4都有端白环或尚有基白环,节5末端通常淡色。腹:节Ⅰ背板淡褐色,节Ⅱ—Ⅶ淡褐色。腹板黑褐色。节Ⅲ—Ⅳ中央两侧有明显舌形白斑。 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相似。触须节4具单排刚毛,端和亚端白环宽,中间具窄黑环。尾器:抱肢基节具亚基刺4—5根。小抱器背叶棒状构造末端略膨大;腹叶具端毛l—2根,亚端毛1—3根;各毛都细短。阳茎末端叶片7—9对,其中2—4对叶片有锯齿。 蛹腹毛1-Ⅱ—Ⅳ分5—8枝;1-Ⅴ—Ⅶ不分枝或分2—3枝;5-Ⅲ—Ⅶ分4—8枝;9-Ⅳ—Ⅶ短粗刺状;9-Ⅷ羽状。 幼虫头:2-C通常长而简单,偶有末端具细侧芒或分叉;3-C不分枝;4-C 简单,极少于末端分枝,末端伸达或接近3-C基部水平;3-C和4-C毛基的间距宽,为0.059—0.115mm,平均0.086mm,为2-C和3-C间距的1.6-4倍宽。5-7 C

腹簇按蚊

腹簇按蚊(冠氏按蚊、可赫按蚊)Anopheles (Cellia) kochi Donitz, 1901(图版4l ) Anopheles kochi Donitz, 1901. Instekenborse 18: 36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巴东(Padang Sumatra)] Anopheles ocellatus Theobald, 1901. Monogr. Cul. 1: 174. Cellia flava Ludlow, 1908. Can. Ent. 40: 32. Christophersia halli James,1901. Paludism 1: 33. Anopheles (Myzomyia) kochi Donitz, 1901. Christophers, 1933, Fauna Br. Ind. , Diptera 4: 172; Feng (冯兰洲), 1938, Pek, nat. Hist. Bull. (北京博物学杂志), 12: 175; Luh, (陆宝麟), 1957, Chinese J. Zoll.(动物学杂志), 1 (2): 101; Meng (孟庆华), 1957, Taxon. Bion. Contr. Chinese Anopheles (中国按蚊的分类习性与防治),p. 49. Anopheles (Cellia) kochi Donitz, 1901. Stone et al. , 1959, Synop. Catalog. World Mosq. , p. 46; Lei(雷心田), 1989, Mosq.Fauna Sichuan (四川省蚊类志), p. 62; Dong (董学书),1993,Mosq. Fauna Yunnan (云南蚊类志),Ⅰ: 221. 鉴别特征腹节Ⅱ—Ⅶ腹面各具一对突生的黑鳞簇。幼虫头毛2-C具细侧芒;3-C简单;前胸毛1-P和3-P无明显基瘤;腹毛Ⅰ—Ⅱ为不很发达的掌状毛。 形态描述 雌蚊中型黄色或黄棕色蚊虫,翅长3—4mm。头:头顶鳞片淡色;后头鳞 棕褐色。触须具4个宽白环,部分为金黄色,部分白色,并为每节基部窄黑环所分隔。喙前半黄色,但唇瓣后具小暗色环,后半色暗,基部腹面有一显著深褐鳞簇。触角梗节有细白鳞,鞭分节1背面具白鳞。胸:前胸背片端部具暗鳞和黄鳞杂生的鳞簇;后背片光裸。中胸盾片具黄鳞,外侧缘和肩窝部分鳞片宽,中央部分以窄弯鳞为主,前突中央白鳞簇较为发达,正中纵条和中侧纵条不太明显,但具明显的4个“眼点”;小盾片具淡色鳞和毛状鳞片。无气门鬃。翅:色淡黄而有较小的黑斑,多呈点状或仅有几片鳞;前缘脉具白点7—8个;亚缘脉和亚端白斑宽。Ⅴ2、Ⅴ3、Ⅴ4、Ⅴ5大部分淡色;Ⅴ6具3个黑斑。足:各足股、胫节及跗节1—2具明显白斑点。前股节基段明显膨大。前跗节1—3具端白环,2—4节有基白环或基白斑;中跗节1—3有较窄端白环;后跗节l有端白环,节2—5有端白环和基白环;节5末端白色。腹:灰棕色,腹节Ⅱ—Ⅳ背板中部和后缘以及节Ⅴ—Ⅷ背板的全部具淡色鳞片;节Ⅱ—Ⅶ腹板基中部有一明显舌形斑,并各具一对突生的黑鳞簇。 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相似。触须顶端两侧具短的缘毛。尾器:抱肢基节具金色鳞片,腹端并常有暗鳞;亚基刺5根,其中3—4根位于内下方,1—2根位于上方,较细长小抱器背叶棒状构造末端略为膨大,并稍向内弯;腹叶顶毛较长,亚顶毛短。阳茎叶片6对,其中1—2对叶片具少数锯齿。 幼虫头:2-C有稀疏侧芒;3-C简单,偶有稀疏侧芒;4-C简单或末端分2枝;5—7C不很发达,分枝较少;8—9C不分枝或分2—3枝。胸:胸毛1-P无明显基瘤,分3—10枝;3-P不分枝,无基瘤;3-T形成不很发达掌状毛,叶片茅形。腹:腹毛1-Ⅰ—Ⅱ为不发达的掌状毛,与胸毛3-T近似;1-Ⅲ—Ⅶ为发达的掌状毛,叶片的叶丝短。6-Ⅳ—Ⅴ通常分2—3枝。气门梳具3—4长齿;腹毛1-X约与尾鞍等长。 地理分布海南(5♂♂,10♀♀,10L)、广西(5♂♂,10♀♀)、云南(30♂♂,30♀♀,30L)。其他记载地区台湾、贵州、四川(陆宝麟等,1988;雷心田,1989)。国外: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津宾和泰国。

中华按蚊CYP4G17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华按蚊CYP4G17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闫正文,张玉娟,周勇,陈斌 (重庆师范大学昆虫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1331) 摘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广泛分布于所有需氧生物体中,参与生物体内多种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因其在昆虫抗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转录组,通过同源性搜索鉴定出一条中华按蚊CYP4家族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将该基因命名为 AsCYP4G17(GenBank登录号:KP004246),该序列全长1962 bp,其中编码区1671 bp,编码556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冈比亚按蚊CYP4G1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Identity=89%, Similarity=94%)。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3.48 kD,等电点为7.70。该蛋白第20~39位氨基酸为疏水区,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显示该蛋白质位于细胞质中。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基因含有两个相位2型内含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中华按蚊CYP4G17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对阐明昆虫杀虫剂抗性机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关键词:中华按蚊;CYP4G17;鉴定;生物信息学分析 疟疾是一种以按蚊为传播媒介的虫媒传染病,是最重要的媒介传播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1]。仅2012年,全球就有2.07亿人感染疟疾,造成约62.7万人死亡。蚊媒的控制是防止疟疾传播的有效方法。目前蚊媒控制主要通过室内滞留喷洒和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2]。然而随着杀虫剂的广泛使用,许多蚊媒已经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这对蚊媒传播疾病的控制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尤其是对疟疾的控制。因此,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疟疾传播媒介[3],研究表明其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而且在中国和韩国,中华按蚊已对拟除虫菊酯表现出高水平的耐药性[4]。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主要包括行为抗性和生理抗性,如蚊虫倾向于回避杀虫剂,表皮穿透性的降低,靶标位点敏感度降低和解毒酶活性增强。而在蚊虫中抗性主要与靶标位点敏感度降低和解毒酶活性增强有关[5]。昆虫体内主要包括3类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CE)[6]。其中,参与杀虫剂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是昆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机制,该机制也造成大多数媒介昆虫对杀虫剂产生高水平抗性和交互抗性[3]。就目前广泛使用的菊酯类杀虫剂而言,

多斑按蚊

多斑按蚊Anopheles (Cellia) maculatus Theobald, 1901(图版43) Anopheles maculatus Theobald, 1901. Monogr. Cul. 1: 171. [模式产地中国香港]Myzomyia hanabusai Yamada, 1925. Sci. Rpt Inst. inf. Dis. 4: 471. Anopheles maculatus var. hanabusai Yamada, 1925. Ho(何琦), 1938, Ann. Trop. Med. Parasitol.32: 402. Anopheles (Myzomyia) maculatus Theobald, 1901. Christophers, 1933, Fauna Br.Ind. , Diptera 4: 278; Feng (冯兰洲), 1938, Pek, nat. Hist. Bull. (北京博物学杂志), 12: 176; Luh, (陆宝麟), 1957, Chinese J. Zoll.(动物学杂志), 1 (2): 102; Meng (孟庆华), 1957, Taxon. Bion. Contr. Chinese Anopheles (中国按蚊的分类习性与防制), p. 68. Anopheles (Cellia) maculatus Theobald, 1901. Stone et al. , 1959, Synop. Catalog. World Mosq. , p. 47; Reid, 1968, Stud. Inst. med. Res. Malaysia 31: 353; Rattanarithikul & Green, 1987, Mosq. Syst. 18: 251; Ji & Lu (姬淑红、陆宝麟), 1991, Acta ent. sin.(昆虫学报) 16: 225; Dong (董学书), 1993,Mosq. Fauna Yunnan (云南蚊类志),Ⅰ: 194. 鉴别特征各足股、胫和跗节l或1—2有白点,后跗节仅节5全白;至少部分腹节背板有鳞片;雌蚊触须端黑环为亚端白环的1/3—1/2宽。幼虫头毛2—3C具细侧芒;胸毛11-P正常;腹毛1-Ⅲ—Ⅶ叶片叶丝不超过叶身的1/2长,与达罗毗按蚊不易区分。 形态描述 雌蚊中型灰色蚊虫,翅长3.1—4.2mm。头:头顶具白色竖鳞,后头竖鳞深褐色;额簇发达。触须具3个白环;端白环和亚端白环宽;端黑环约为亚端白环的1/3—1/2宽;中部亚端黑环有少数白点或白鳞片。喙一致暗色。触角梗节背侧有细白鳞;鞭分节l有少数白和暗鳞,节2仅有少数淡色鳞。胸:前胸前背片有l—2淡色鳞片;后背片光裸。中胸盾片暗灰色,有中央纵条,中侧纵条不明显;具淡色较宽的或窄弯鳞,两侧角有明显的黑鳞簇;小盾片中央有淡色鳞。无前侧鬃;气门鬃4—8根。翅:前缘脉共有7个白斑;Ⅴl基部全淡色或有棕色鳞片;Ⅴ2柄长约为Ⅴ2.1的2倍宽,近分枝处一致白色,Ⅴ2.1和Ⅴ2.2各具2个黑斑;Ⅴ3在末端有一黑斑,基部2个黑斑;Ⅴ4基段白色,中段有2黑斑,一近分叉处,4.1具2黑斑,Ⅴ4.2仅有一个黑斑;Ⅴ5大部淡色,Ⅴ5.1有2—3黑斑,Ⅴ5.2仅近末端有一黑斑;Ⅴ6有3个黑斑。各纵脉末端都有缘缨白斑。足:各足股、胫节以及后跗节1具白星斑;节5全白。 雄蚊一般形态与雌蚊相似。触须外侧有斑点。腹节Ⅵ—Ⅷ背板有黄鳞。尾器:抱肢基节具鳞片,具亚基刺4—5根,其中一根较粗长,末端扁宽。小抱器顶毛粗壮,比棒状构造略长;亚顶毛短;端毛内侧有许多小毛。阳茎叶片6—7对,其中4—5对刀状,一侧有锯齿。 幼虫头:头毛2—3C具明显侧芒;4-C不分枝,偶有末端分2枝;5—7C不很发达,分枝较少,例如5-C仅分12—15枝6—7C的分枝稍多;8-C不分枝或分2枝,9-C分4—7枝。胸:前胸毛1—2P粗壮、具羽状分枝,有明显的基瘤;3-P简单;3-T多数具3—6普通毛状分枝。腹:腹毛1-Ⅰ具普通毛状分枝;1-Ⅱ已分化为掌状毛,具13—17柳形叶片;1-Ⅲ—Ⅶ为发达的掌状毛,叶片叶丝不超过叶身的l/2长。腹毛1-Ⅹ细长,超过尾鞍长;气门梳具长齿3—4个。 地理分布安徽(1L)、海南(9L)、云南(30♂♂,30♀♀,30L)。其他记载地区: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广西、贵州、西藏(陆宝麟等,1988)。由于过去记载的多斑按蚊是广义的,可能包括了多斑按蚊种团的其他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