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用药汇总

糖尿病用药汇总

糖尿病用药汇总
糖尿病用药汇总

糖尿病用药汇总

一、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应用注意事项:

作为PPAR受体激动剂作用越发明确,药物价格逐渐回落,该类药物比较具有应用前景,但几个方面在应用时应该加以重视:

1、贫血的患者,女性HGB<10g/l,男性HGB<11g/l,不得使用(这点往往易被忽视,切记!!)

2、转氨酶>100,谨慎使用(在高脂血症、脂肪肝等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的情况下,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该药)

3、心功能Ⅱ级或更差的情况避免使用;

4、水肿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二、糖尿病患者出现肾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

1、胰岛素

2、磺脲类当中的糖适平(格列喹酮)

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4、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

5、TZD类

6、双胍类不能使用

三、糖尿病患者出现肝功受损的情况时可以使用的治疗方法:

1、胰岛素

2、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倍欣(吸收率极低,仅有百分之零点几),拜糖平谨慎使用(吸收率7%-8%);

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4、若为肥胖、高脂血症引起的肝酶↑,可以在监测肝功的情况应用双胍类及TZD;

5、肝功不全磺脲类及TZD类是禁忌。

四、血脂↑HDL↓选用双胍类、TZD、α糖苷酶抑制剂。

有关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使用的一些经验问题:

1、对初始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胰岛素剂量估计

全天总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2

如果保守一些可以≈ (空腹血糖mmol/l × 2)× 2/3

2、睡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u)≈ 空腹血糖(mmol/l)

一般剂量都≥8u,

3、住院期间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事件,

首先高血糖病人生命以年计算,低血糖病人生命则是以分钟计算;

其次低血糖会给病人带来心理负担,认为在医院医生的帮助下都会发生低血糖,在家里没有医生帮助的情况下可能更会发生低血糖,因此对严格血糖控制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今后的血糖控制不利。

4、对于新入院的患者主诉的胰岛素剂量,如果没有书面的材料,给予该剂量时一定要注意预防低血糖事件;

5、予混胰岛素使用前一定要混匀

6、自己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时,抽法是先短后长(这个估计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

7、胰岛素降糖作用观察(经验):大概是1u胰岛素使血糖下降1mmol/l上下,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HbA1c水平7.5-10%,推荐采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疗法”。

1、具体做法:继续口服降糖药。晚10点后使用一次中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 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 u。空腹血糖控制在4-8 mmol/L(个体化)(---摘自“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 )

2、晚10点中或长效胰岛素最大剂量不宜>0.5u/kg.如达此剂量而血糖控制不能达标者,如排除饮食等干扰因素后,应放弃该联合治疗方案,改为2次或多次胰岛素疗法。

磺脲类药物(su)降糖作用强度

●SU与受体的亲和力决定降糖强度,在常用剂量时,其强度大致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甲磺丁脲>格列波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作用强度:格列苯脲、格列美脲相当于D860的200倍,格列吡嗪相当于D860的100倍,格列喹酮相当于D860的30倍,格列齐特相当于D860的20倍。

●SU的作用强度还和与受体结合的时间长短、代谢清除率有关,也取决于β细胞的损害程度。

为预防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一般病情轻、病程短者可首先选短、中效、作用轻的药物(如达美康、美吡达),病情稳定后可选用长效药物(如瑞怡宁),当达到最大剂量,血糖控制仍不佳者,可换用作用更强的药物(如优降糖、亚莫利)。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

1,糖尿病病人发生胆囊炎要考虑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胆囊收缩舒张功能受限,胆汁淤积,则好发胆囊炎。

2,甲亢合并糖尿病病人若发生便秘:甲亢病人一般大便溏薄次数增多,但是如果发生便秘也要考虑植物神经病变,胃肠蠕动受限。当然,要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

哪些病人可以考虑将胰岛素强化治疗四次法改为两次注射法:

1 胰岛素每日用量最好在30u以下,可适当放宽至每日40u

2 改为两次注射法后胰岛素日总剂量从原剂量的2/3开始用。

3 据四次法胰岛素的分配情况决定用30R或50R胰岛素。

4 调整治疗方案二到三天后测一日的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据血糖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加服口服降糖药,或将饮食习惯做适当调整如睡前加餐直至血糖平稳。

关于糖尿病的胰岛素泵治疗:

一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症:

1 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而血糖控制不好者;

2 血糖波动大,常有高血糖和低血糖发作,难以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使血糖平稳的脆性糖尿病;

3 黎明现象明显者;

4 经常发生低血糖而又无感知者;

5 生活极不规律者;

6追求高质量生活,想要血糖得到很好控制又不愿意严格控制饮食者;

7 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及欲怀孕的糖尿病妇女;

8 合并其它重得疾病如心肌梗死重的创伤血糖持续升高者可短期用胰岛素泵治疗;

9 初发的1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用胰岛素治疗有利于保存更多残余胰岛细胞,有利于胰岛的自身修复与再生;

10 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特别是痛性神经病变者。

二胰岛素泵治疗时使用的胰岛素

1 短效胰岛素:有人和猪胰岛素两种

2 超短效胰岛素

三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每日胰岛素总剂量的估计:

1 泵治疗前使用胰岛素治疗者,据之前所用胰岛素的量和血糖的控制情况估计:

(1) 使用泵治疗前血糖控制良好,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胰岛素的推荐剂量

为之前胰岛素剂量的80%-90%;

(2)使用泵治疗前常发生低血糖,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胰岛素的推荐剂量为之前胰岛素剂量的70%-80%;

(3)使用泵治疗前常高血糖而极少发生低血糖,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胰岛素的推荐剂量为之前胰岛素剂量的100%。

2 未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据患者情况与体重决定胰岛素泵开始时的剂量:

(1)一般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从0.5U-1.0U/(千克.天)始。

(2) 病史短的1型糖尿病患者,无酮症酸中毒,初始剂量应从0.2U-0.6U/(千克.天)始;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者,应从1.0U/(千克.天)始;特别瘦小的儿童应从0.1U/(千克.天)始。

(3)病情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从0.1U-0.2U/(千克.天)始。

(4)病情重,病程长,肥胖,有胰岛素抵抗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从0.1U-0.2U/(千克.天)始。三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每日胰岛素剂量相差较大时可从两者平均值的90%开始。

降糖药物的选择条件

1.能控制血糖.

2.副作用少.

3.能保护胰岛功能.

住院期间应做OGTT及胰岛素水平测定和C肽测定来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需要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开始应用3R1N方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防止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在禁食情况下的治疗

患某些疾病病人不能进餐,有些疾病在治疗的某个阶段不允许进餐,此时必须给病人高营养治疗维持生命,高营养的方式有深静脉灌注和肠内营养。

一.深静脉灌注胰岛素的用法:

1.分阶段灌注含糖的营养液胰岛素的使用:

静脉输入含葡萄糖液体中加用胰岛素,要模拟人体自身生理性分泌胰岛素的状态,平缓输入葡萄糖好像自身储存的糖原缓慢释放入血的基础血糖,静脉输入的胰岛素好象胰岛β细胞针对“基础血糖”所分泌的,胰岛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3—4分钟,当停止输入该液后,外源胰岛素的作用也很快消失。此时的血糖才是真正的基础血糖,仍需要一定量的胰岛素以维持基础血糖,这些胰岛素的来源一部分是病人自己分泌的,如果基础血糖控制不理想,还需要补充外源胰岛素。

因每个人对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同样降糖需要胰岛素的剂量也不同,初始时使用的胰岛素剂量比较保守,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再调整胰岛素剂量。

具体做法:

(1)针对液体内葡萄糖的胰岛素用法:

将含糖的营养液中按3—4 g葡萄糖比1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胰岛素,然后定时监测血糖,如果血糖

高,调整液体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直至血糖正常;或另开一条输液通道(或用三通连接)用针筒泵微量补充胰岛素(起始量为每小时0.5u),直至血糖正常。这种方法更安全,更简单、更方便。

(2)维持基础血糖的胰岛素用法:

停止灌注含葡萄糖液体或继续输入无糖液体,原静脉输入的胰岛素已代谢掉,此时基础血糖的维持如果病人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则需要补充外源胰岛素。方法是:

①方法一:无糖液体中加入胰岛素,调整输液速度,算出每小时输液量,初始按每小时注入0.5—1u 胰岛素配置浓度,再定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输入量(增减输液速度或增减胰岛素浓度);

②方法二:最安全方便的做法是利用针筒泵补充微量胰岛素,初始按每小时注入0.5—1u胰岛素,定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泵入量。

③方法三: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是针对基础血糖的,早、晚两次,从小剂量使用,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用量,此方法2—3天调整一次,需要经若干次的调整才能找到合适的剂量,故调整周期长,不能立竿见影。

需要指出的是: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半衰期短,需持续注射,停止注射几分钟后胰岛素的作用会消失,针对血糖的高低变化容易调整注射剂量。而皮下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半衰期长,一定要从小剂量适用,慢慢找到合适剂量。如果出现低血糖,升糖激素马上释放(索莫基反应),血糖升高,机体变化复杂,此时只能静脉再输含糖液体,调整起来非常麻烦。所以方法三不宜首选。

2.持续输入含葡萄糖营养液的胰岛素用法:

(1)将一天计划输入的液体混匀或将所有液体中葡萄糖调成一致的浓度,液体中按3—4 g葡萄糖比1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胰岛素,细水长流地慢慢输入,然后定时做血糖监测,如果血糖高,调整液体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直至血糖正常;或另开一条输液通道(或用三通连接)用针筒泵微量补充胰岛素(起始量为每小时0.5u),直至血糖正常。

如果24小时不间断输液,血糖不会有大的波动,有时可能上午血糖偏高,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上午分泌高峰所引起,适当调整上午胰岛素输入剂量。

(2)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计划液体输完,其它时间停止输液,在不输液的阶段需要基础胰岛素维持血糖浓度,如果此时血糖高,说明病人自己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可以继续启用针筒泵微量补充胰岛素。方法同上。

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基础血糖的方法和利弊同上。

二.肠内营养降糖药的用法:

通过管道(如:鼻饲)直接把食物灌入到胃肠道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食物可以多样化,营养可以均衡,灌注的食物不受心功能的限制,口服药也可灌入。

应当注意的是:滴注的食物应当均匀、不沉淀,要保证在缓慢滴注的过程中管腔不堵;用注射器分次注射的食物,保证食物的颗粒要小,堵不住管道,如果已用降糖药,食物的灌注量不足,未达到规定量会出现低血糖;灌注的糜状食物比咀嚼的食物颗粒小,消化的速度快,灌注后的血糖升得也快。

1.灌注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

(1)食物要分次灌注,模拟平常用餐的次数,可以在两次灌注之间增加灌注一次少量的食物,即三次“主餐”灌注,三次“加餐”灌注。灌注后要用水将管道冲干净,以防堵塞。

(2)口服降糖药灌注后要保证规定的食物灌注量,灌注量不足会出现低血糖。

(3)口服降糖药选择的种类和应用的顺序要根据病人胰岛β细胞的功能、并发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而定。

在胃肠营养阶段,灌注食物的量比平时进餐的量要少,降糖药的起步量要小,不能按照既往的药物用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降糖药的使用,使血糖达标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持续滴注食物胰岛素的用法:

到滴注食物的地步,病人的病情往往很重,在这种情况下不宜用口服降糖药,是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需要注意的是:

(1)滴注的食物要成匀浆状,不沉淀,不堵管,保证匀速滴入。

(2)24小时不间断滴入法,用针筒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起步量为每小时0.5u ,定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3)12小时持续滴入12小时休息法,在滴入食物的过程中用针筒泵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起步量为每小时0.5 u ,定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在停止滴入食物后,要根据病人血糖监测的情况决定是否静脉注入基础量的胰岛素,或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方法,控制基础血糖浓度。(4)以上的方法可以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代替针筒泵静脉注射胰岛素,使用的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但当停止灌注食物前4小时应先停止胰岛素的泵入或改用胰岛素基础量的注入,因皮下胰岛素代谢得慢,作用时间长(约4—6 小时),如果食物的灌注和皮下胰岛素的泵入同时停止,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快,胰岛素的作用还在持续,会引起低血糖。

3.间断滴入食物胰岛素的用法:

(1)按3次主餐、3次加餐的方法滴入食物,模拟胰岛素治疗的饮食方法。

(2)于3次主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早、晚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基础血糖. (3)可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入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

4.间断注入食物胰岛素的用法:

同间断滴入食物胰岛素的用法。

类固醇性糖尿病的胰岛素使用

一般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下午15点至晚上九点的血糖会很高最好还是用三餐前RI加睡前NPH或来得时容易调节

用胰岛素泵时可以将这个时段的基础率加大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特点是

(1)血糖是以餐后增高为主尤其是下午-睡前血糖难以控制

(2)空腹血糖多为正常或轻微增高

以甲基强的松龙为例:

作用最强是在用药后4-8小时,每日上午一次给药的模式下血糖是以餐后增高为主尤其是下午-睡前血糖难以控制严重者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明显增高。

因此早期诊断类固醇糖尿病要注意查餐后血糖。

临床上除针对性治疗外,将全日GC剂量分为上、下午两次使用也是避免下午血糖过高的一个好方法。机理或许是这样的:

较大剂量GC治疗10-14天,其内源性皮质醇分泌完全被抑制,患者体内从夜间4点—上午10点既无内源性也无外源性皮质激素的作用,在此期间由于无皮质激素的糖异生作用发生低血糖并非少见因此大剂量、长疗程GC导致的糖尿病应注意清晨和上午易发生低血糖,下午多为高血糖这一特点。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患者在确定使用胰岛素之前,必须进行糖尿病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在心理状态正常、饮食控制良好、体育运动恒定等前提下方可确定胰岛素的用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要终生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受损,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足,当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物均不能维持理想血糖水平时,要考虑胰岛素治疗。

【适应证】

1.1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用胰岛素治疗,并且必须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只有在“蜜月期”,方可减量或停用,但一般不超过1年。

2.2型糖尿病用饮食控制、运动及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或磺脲类药物失效者,以及口服降糖药物过敏或禁忌者。

3.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者。

4.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急、消瘦明显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手术等应激状态者。

5.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重度脂肪肝、肾衰竭、严重的神经病变者。6.胰岛素基因突变分泌异常胰岛素的糖尿病,

7.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垂体性糖尿病、类固醇性糖尿病。

8.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妊娠期间。

9.临床成年起病,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中胰岛细胞抗体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者,提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要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治疗方案】胰岛素治疗方案很多,应根据疾病的类型、患者的年龄、血糖控制情况、医疗条件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而改变。总之胰岛素的应用要实现个体化。

1.初始剂量的确定和调整:1型糖尿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要胰岛素终生替代治疗。初始剂量可按照0.5-0.8U/(kg?d),一般不超过1.0 U/(kg?d);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应用要根据患者是否配合口服降糖药物和有无急、慢性并发症等不同情况决定,初始剂量一般为0.2 U/(kg?d),不超过24U/d。

临床在开始用胰岛素治疗时,应先用短效胰岛素,以便于调整。可将1天的剂量控照适当的比例分配在三餐前或睡前,通常早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最大;晚餐前次之;中餐前最小。早餐前占全天总旦的30%一45%;中餐前占全天总星的20%一25%:晚餐前占全天总量的25%一30%。因为凌晨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索分泌增加,患者又不能分泌相应的胰岛素以对抗,常导致上午血糖升高,因此

早餐前胰岛素的剂量应该最大。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和用量呈正相关,即胰岛素用量越大,其作用时间越长,早餐前的胰岛素作用可延长到下午1—2点,所以午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最小。又由于午餐前胰岛素较小,作用时间短,且一般患者睡前不再用胰岛素,故晚餐前胰岛素需要量要比午餐前多。但午餐和晚餐后及夜间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逐步减少,所以午、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不宜超过早餐前的用量,以免发生睡前和夜间低血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者.可睡前注射1次中或长效胰岛素。一般每次调整胰岛索的量不宜过多,每天加减胰岛素的量不超过8U。调整的频度不宜过快,一般应该观察3—5天,血糖稳定后再调整。除了采用上述计算方法之外,成人1型糖尿病还可以根据患者血糖和尿糖计算患者所需胰岛素的量。

(1)根据血糖调整:常常用于肾糖阂高的患者,计算方法为:

(现测血糖毫克数—80)×10×体重(kg)× 0.6=体内高出正常的糖量(mg),按2g糖需1U胰岛素给药。将根据糖计算出全天所需胰岛素总量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到三餐前。(血糖的单位换算:新单位制←→旧单位制18.0←→0.055,即20mmol/L×18=160mg/dL)

(2)根据尿糖估计胰岛素的剂量:此法适用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且肾糖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1)根据尿糖定性估计用量:先检测3—7天四次四段尿糖,然后根据其尿糖的加号(+)确定胰岛素的用量。一般按照餐前尿糖的加号给予适当的胰岛素:尿糖+给予2-4U胰岛素,++给予6-8U,+++给予10-12U,依此类推,然后再调整。凡尿糖试验阴性者不增加胰岛素的量或减去2—4L.尿糖每增加+-++可加胰岛素2-4U,尿糖试验+++-++++增加6-8U。尿酮体阳性者则应根据病情加大剂量。

2)根据24小时尿糖定量估计胰岛素的用量:一般每2g尿路给1U胰岛素,计算出所需胰岛素的总量后,可首先给所需胰岛素总量的2/3或1/2,三餐前的分配原则及用药后调整的方法同上。

(3)按生理需要量估计胰岛素的剂量:正常生理情况下每日胰岛素分泌量约24U,胰全切后或胰岛功能完全丧失者,每日需40一50U。

(4)从小剂量开始:由于影响胰岛素作用的体内外因素较多,及个体对外源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可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初用24U(早餐前10 U、中餐前6U、晚餐前8U),然后根据血糖、尿糖逐步调整剂量,方法同上。

2.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调整: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时,可以考虑减少注射胰岛素的次数,特别是对于中午注射有困难的患者,最好改为2次,以方便患者上班工作。一般改为短放加中效或短效加长效胰岛素联合使用。中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两者各自发挥作用,可将剂量相近的两种胰岛素吸入同一支注射器中、一次注射。如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混合使用,则要将2次短效胰岛素之和,按短效∶长效=2∶1—4∶1的比例改为混合胰岛素注射,例如患者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分别为14U、10U和12U,血糖控制满意,欲改为2次注肘,可先将早餐和中餐前的胰岛素总量相加,然后再确定短效加中效或短效加长效混合的具体分配。如改为短效加中效,可将早餐和中餐前的24U胰岛素改为12U短效加12U中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注射;若改为短效加长效,则将24U胰岛素按照上述比例改为18U短效加6U长效或16U短效加8U长效胰岛素。晚餐前仍然注射原来的剂量,观察一段时间再行调整。对于空服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也可根据情况将晚餐前胰岛素改为短效和长放胰岛素混合使用。混合的比例基本同上,晚餐前的长效胰岛素一般不超过10U。也可根

据情况使用预混的人胰岛素,如优泌林70/30、优泌林50/50和诺和灵50R、诺和灵30R。

3.胰岛素种类及时间的调整:胰岛素种类繁多,按照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按照纯度可分为普通胰岛素、单峰胰岛素和单组分胰岛素。单组分人胰岛素是目前质量最好的胰岛素制剂,价格较高,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经济情况考虑是否选用这种制剂.但对动物胰岛素过敏者及胰岛素抵抗者则应首选单组分人胰岛素。从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如果原来血糖控制不好者,可按照原来剂量直接换成人胰岛素,若原来血糖控制良好者,则要适当减少剂量。

短效胰岛素或短效加中效或短效加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应是餐前15-30分钟。中效胰岛素在餐前30-60分钟;但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加以调整,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胃肠蠕动缓慢,餐后血糖高峰时间后延,这类患者应适当延长胰岛素注射与进餐之间的时间间隔。又如对于容易出现“黎明现象”的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可提前到早晨6时。

另外对于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有时也可直接影响胰岛素的疗效,一般认为上肢、腹部比下肢和臀部吸收快,有入主张在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应适当调整注射与进食的间隔时间。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应当经常轮换,产生硬结或脂肪萎缩的部位应注意避免注射,否则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糖尿病酮症病人出现低钠血症,系高血糖,血液稀释所致,如果不是很低,一般不需要补充,一旦血钠很高,血糖又很高,很容易导致高渗昏迷;倒是要注意补钾。

酮症或者高渗病人通常在补液基础上予胰岛素0.1U/kg.min用微量泵泵入,到血糖下降后,停泵以前要注意予皮下注射胰岛素,一般在停泵前半小时(补充速效胰岛素)或1小时(补充中效胰岛素),因为胰岛素在体内代谢仅需5min左右,停泵后没有提前补充胰岛素,体内将有一段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空白期

低血糖的原因:

1.糖尿病人用降糖药过量。

2.功能性的:以女性多见,以餐后3-4小时明显,血糖不会太低。多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昏迷少见。

3.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A.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多有遗传性的自身免疫缺陷。特点:低血糖发生在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显著增高,可产生胰岛素抗体。

见于甲亢病人使用他巴唑后,因为他巴唑与胰岛素可以结合,导致胰岛素构型变化,胰岛素抗原改变,产生胰岛素抗体。也可见于使用青霉胺后或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病人。餐后立刻高血糖,餐后3-4小时低血糖。

B.胰岛素受体抗体:见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伴黑棘皮病。病人以胰岛素抵抗性为主,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低血糖。胰岛素分泌高峰可达到一万以上。

4.肝脏原因引起低血糖:肝癌、肝硬化。肝炎(大片肝坏死)、小儿糖原沉着症。

5.胃大部切除术后。

6.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低血糖及餐后早期高血糖,下餐前低血糖。

7.急性饮酒过度: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3-4小时后低血糖。酒精刺激肝脏丙酮酸,糖异生受影响,发生低血糖。

8.胰岛素拮抗激素相对减少如垂体功能减退

9.胰腺外肿瘤:肿瘤细胞分泌IGF,IGF可有胰岛素样生理作用,产生低血糖。

10.胰岛B细胞瘤

确定胰岛素泵的使用量:

尚未使用过胰岛素:

1DM 1日总量=体重(Kg)×0.44

2DM 1日总量=体重(Kg)×0.6

已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既往血糖控制尚可:

1日总量=用泵前使用胰岛素的1日总量×(0.75―0.8)

已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既往血糖控制不好者,按未使用过胰岛素计算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ESC/EASD新指南关于控制目标:

参数治疗目标

改变生活方式系统性教育

戒烟强制性

血压〈130/80MMHG

肾功能不全〈125/75MMHG

HBA1C 〈=6.5%

静脉血糖〈6.0MMOL

胆固醇〈4.5MMOL

LDL 〈1.8MMOL

HDL 男性〉1.0MMOL,女性〉1.2MMOL

甘油三酯〈1.7MMOL

糖尿病初诊的患者,临床上已经不仅按HbA1c的多少治疗了。主要根据

1. 临床表现(三多一少)、体重、年龄等;

2.胰岛功能的测定;

3. GADAb、ICA、IAA测定;

4. 有没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先区分1型和2型DM。对于初发的2型糖尿病多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一般两周后复查F-CP和P-CP,撤泵观察血糖,根据血糖情况,是仅控制饮食、锻炼,加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通过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后,30%-40%的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不需要药物治疗,F-CP和P-CP 较入院时明显恢复,即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剂量也比不用泵强化治疗患者的剂量要小。难治性肾综病人合并有类固醇相关性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差是因为胰岛素量用得太少

这种难控制的病人应首先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当然要用人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或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或睡前中效,或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加早餐前来得时。因为糖皮质激素是拮抗胰岛素的激素,胰

岛素量当然要大,每天测七段到八段血糖,根据血糖增加胰岛素的量。

其他白蛋白加利尿剂

肾病治疗

中药治疗

一般胰岛素用量的调整在三天血糖较平稳之后根据血糖尿糖水平调整,1mmol/l血糖值换算2u胰岛素,尿糖(+)换算4u胰岛素。

如何减少α糖苷酶抑制剂的胃肠道副作用

卡博平晚上口服50毫克一周早晚各服50毫克一周早中晚各服50毫克一周最后早中晚各服100毫克

葡萄糖代谢异常显然是导致DN最主要病因,但近年来许多研究DN时,肾脏局部RAS系统过度兴奋是本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控制过度兴奋的RAS成为治疗DN的首选措施。

一、DN与肾脏局部RAS状态

局部RAS是指Ang2不是循环而来,而是在特殊组织中产生,其产生的Ang2并不作用于远处,而直接作用于产生的部位或其邻近组织而言。

根据许多直接测得的数据,肾组织中ANG2水平大约较血循环中高3-5倍,而肾间质中的ACE活力或ANG2水平则较血中的高达60-80倍,极高浓度的ANG2不仅说明其在局部产生,同时还说明其在局部功能调节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糖尿病时肾脏局部RAS过度兴奋的机制

1、近端肾小管高糖下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为刺激近端肾小管血管紧张素原变为ANG2的关键。

2、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时该细胞产生ANG2大量增加,可能是通过刺激其中ACE而诱发。

3、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足突细胞多数人认为糖尿病时异常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压力过高或牵张刺激引起。

4、肾小管间质蛋白尿在肾小管重吸收以及蛋白糖基化高级产物在间质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RAS。

三、糖尿病时肾脏局部RAS兴奋的后果

1、高血压;

2、肾小球硬化;

3、蛋白尿;

4、心血管病变;

5、胰岛中RAS兴奋免疫组织学证实胰岛中可检出ANG2,有人相信胰岛中RAS兴奋在糖尿病时也参与了胰岛素分泌障碍及其后果。

四、全面阻断局部RAS可延缓和减轻DN发展和临床情况

ARB药物可阻断局部ANG2的作用试验表明:ARB较其它降压药(不含ACEI或ARB)治疗二型糖尿病DN,可使病情明显减轻或延缓病情。

五、发挥ARB对T2DM DN的最大作用达到最理想降压目标,特别是降低收缩压固然是ARB保护肾脏的关键之一,尽量降低蛋白尿程度更是其延缓ESRD及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空腹在16mmol/l的患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多已完全被抑制,不能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的患者血脂紊乱常表现为甘油三酯明显增高,往往是由于胰岛素被严重抑制,依赖胰岛素的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所致,糖毒性消除后,可自行恢复。

长期卧床,血循环差,组织间液水肿的患者胰岛素泵的效果不好。

糖尿病足的病因:血管病变(缺血),神经病变,感染,诱因,解剖因素。治疗上最关键为下肢血循环情况(ABI指数,氧分压情况),应加强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凯时+培达),两类药物有协同作用,可使缺血区与供血区逐渐形成明显的分界线。同时,可局部及全身用高压氧治疗(改善氧供,并抑制厌氧菌生长,但有肺炎的患者禁用)。糖尿病溃疡的愈合要注意消除水肿(如抬高患肢,超声理疗)。

糖尿病足感染的深度区分,1、皮肤,皮下;2、肌肉、3、肌腱、4、骨膜、5、髓腔。而跟骨为最大的松质骨,最易被破坏,可能早于肌腱。

糖尿病肾病晚期阻止肌酐升高几点措施:1、促蛋白合成,如雄激素,2、减少蛋白分解(提供足够能量,控制感染,保证肾小球灌注量,出入水量要平衡,间断利尿),3、降低蛋白摄入,加用α酮酸。4、肠道透析。

妊娠时高血糖可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超成一系列损害:1、高胰岛素血症脂肪、肌肉合成增多,影响神经发育,造成胎儿畸形,巨大胎儿,智力低下。2、高胰岛素血症干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导致胎儿肺成熟迟,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致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糖尿病母亲产下的婴儿出生后应常规服葡萄糖水)

妊娠26周后的孕妇带胰岛素泵不宜埋管于腹部。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糖高的临床特点:用药时血糖高,停药后很快恢复,一般以空腹与早晨血糖升高为主。

一般一日胰岛素的总量≈体重(Kg)X0.4

分配原则:早饭前量>晚饭前量>午饭前量(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Ac 15' ih)

夜睡前一般6u中效胰岛素.(原因要防止夜间低血糖)

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饮食、降低体重和增加活动)贯彻始终;

2.降糖不能力求一下达到正常水平,人体有个适应过程;

3.监测每日的七次血糖,再调节胰岛素的用量;

4.防低血糖症,嘱患者有饥饿感时,及时查血糖来区分低血糖反应, 是低血糖症.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FPG<6.0 mmol/l

PPG<8.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

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要注意,水肿,加重充血性心衰

胰岛素的代谢途径;

内源性:肾约30%肝60% 外周组织 10%

外源性:肾约60%肝30%外周组织10%

磺酰脲(SU)类药

磺酰脲类药临床应用至今已有40余年。

1、作用机理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后者与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结合,与胰岛β细胞内葡萄糖代谢产生的ATP作用,促使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关闭,钙离子通道开放,导致胰岛素分泌。

2、结构

磺基与酰脲基的结合是降糖作用的基团,R1和R2的种类决定了各种SU的作用强弱与长短。

3、种类

●第一代:始于50年代,主要有甲磺丁脲(D860,常用量:0.5~3.0g/d)和氯磺丙脲,后者现已不用。

●第二代:始于60年代末,主要有格列苯脲(优降糖)2.5~15mg/d,格列齐特(达美康)80~160mg/d,格列吡嗪(美吡哒或优哒灵2.5~20mg/d、瑞怡宁5~10mg/d),格列喹酮(糖适平)30~180mg/d,格列波脲(克糖利)25~30mg/d。90年代末,新一类SU药有格列美脲(亚莫利),2~6mg/d,自小剂量开始顿服或二次分服。低血糖反应较少见。

4、降糖作用强度

●SU与受体的亲和力决定降糖强度,在常用剂量时,其强度大致为:格列苯脲>格列齐特>甲磺丁脲>格列波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作用强度:格列苯脲、格列美脲相当于D860的200倍,格列吡嗪相当于D860的100倍,格列喹酮相当于D860的30倍,格列齐特相当于D860的20倍。

●SU的作用强度还和与受体结合的时间长短、代谢清除率有关,也取决于β细胞的损害程度。

5、常用SU类药物(表2—1)

表2—1常用SU类药物

药名 mg/片半衰期每日剂量每日服代谢排泄

(h)范围(mg)药次数产物

D860 500 3~8 500~3000 2~3 无活性肾

优降糖 2.5,5 10~16 2.5~20 1~2 无活性肾80%

及弱活性胆汁20%

格列吡嗪 5 2~4 5~30 2~3 无活性肾80%

(美吡哒) 胆汁20%

格列齐特 80 10~12 40~320 2~3 无活性主要由

(达美康) 及弱活性肾70%

格列喹酮 30 1.5 30~320 3 无活性肾5%

(糖适平) 胆汁95%

格列波脲 25 6~10 25~100 2~3 无活性肾70%

(克糖利)及弱活性

格列美脲 1,2和 9~10 1~8 1~2 无活性肾60%

(亚莫利) 4 及弱活性胆汁40%

6、主要不良反应

●低血糖:大多见于剂量过大、不定时进饮食、大量饮酒、年老体弱或消瘦者及肝肾功能损害者。

●高胰岛素血症和体重增加。

●消化道反应:药物性肝损害较少见。

●过敏反应:以皮肤为主。

7、SU的临床应用原则

(1)适应症

经饮食和运动治疗2~4周以上,血糖尚未控制的2型病人,可单独或与其他OAD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

(2)禁忌症及不适应症

●1型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

●已有明显心、脑、肝、肾、眼部并发症者。

●2型糖尿病病人伴应激状态者(如感染、手术、创伤、妊娠、分娩等)。

(3)选择

要考虑药物的作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代谢与排泄途径、不良反应、病人年龄、活动强度等。

长效:优降糖(作用最强)、氯磺丙脲(已不用)、瑞怡宁、格列美脲。

中效:达美康、克糖利、糖适平(对肾脏影响较轻)。

短效:D860、美吡达。

为预防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一般病情轻、病程短者可首先选短、中效、作用轻的药物(如达美康、美吡达),病情稳定后可选用长效药物(如瑞怡宁),当达到最大剂量,血糖控制仍不佳者,可换用作用更强的药物(如优降糖、亚莫利)。

如单独应用SU类药物无效或出现继发性失效时,可以加用双瓜类或α糖苷酶抑制剂,一般不主张不同SU类之间重叠应用;对高血糖难控制或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人也可在口服SU类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一般白天服用SU类降糖药,于睡前加用一剂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常能达到良好的控制。

格列喹酮(糖适平)95%由胆汁经肠道排出,但肝功能不良特别是有胆汁淤积者尿中排出可增加至40%。本药特别适用于伴有糖尿病肾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和老年病人。

格列苯脲价格便宜,降糖作用最强,但半衰期长,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

格列吡嗪作用温和,起效快,半衰期短,降餐后血糖相对较好;新近应用于临床的瑞易宁是格列吡嗪控释片,作用效果持续达20小时以上,每日只需服用一次;

格列齐特作用缓和,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预防作用;

格列美脲(亚莫利)是一种新型的磺脲类降糖药,它虽然与其它磺脲类药物一样通过和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结合,调节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它们结合的膜受体蛋

白不同,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65KDa亚单位特异性结合,其它磺脲类药物则与140KDa亚单位结合。格列美脲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和分离的速度分别比格列苯脲快2.5~3倍和8~9倍,而亲和力却比格列苯脲低2~3倍,因此格列美脲与膜受体的作用时间较短。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持久,在治疗剂量(1~8mg)每日只需给药一次就能良好地控制24小时的血糖浓度。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此,对老年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吡嗪,且应从小剂量用起。

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推荐:

1. 原先口服降糖药--起始剂量10IU/天;

2. 原先NPH QD--起始剂量同原先使用的NPH;

3.原先NPH BID--起始剂量即原先NPH每日总量减少20~30%;

4.预混胰岛素--剂量按其中NPH的剂量及注射次数换算。

剂量调整方案:每3天增加2IU,直至FBG<100mg/dl,随后根据HbA1C调整口服药或餐时胰岛素,使HbA1C<7%.

糖尿病性低血糖症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关键在于如何采取防范措施,以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稳定。主要防范措施如下: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2)善于觉察不自觉低血糖反应,患者于发作前如能少量加餐,常可有效地预防。

(3)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4)随时携带病历卡片(注明患者的姓名、地址、病名、用药),以备发生低血糖时供急救参考。(5)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一些食品(如糖果、饼干等),以备急用。

(6)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晚上睡前加一次餐。若尿糖为阴性,应加主食50克;(+)时,加33克;(++)时,加25克。这样的加餐方法,既可防止餐后引起的高血糖,又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7)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使他们了解并掌握低血糖的一些基本知识,做到定期复查血糖、尿糖。一旦出现低血糖的先兆,及时进食和饮糖水

探讨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

探讨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05T12:03:30.587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12期作者:王汉琴 [导读] 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的药品进行分析以及用药指导。结果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适当,疗效显著,远离了并发症。结论对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需根据病情,合理安全用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王汉琴 南京市建邺区双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性。方法选取我中心 2012 年 5 月—2014 年 5 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对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的药品进行分析以及用药指导。结果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适当,疗效显著,远离了并发症。结论对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需根据病情,合理安全用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用药安全性;用药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会引起蛋白质、脂肪、糖等代谢紊乱,导致心脏、血管、眼、肾等器官的损害。为了及时安全地控制血糖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的良好治疗,必须合理选择糖尿病药物,采取适当的方式用药,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性。选取我中心 2012 年 5 月—2014 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54例,其中男112例,女142例,单纯性糖尿病患者130例,有不同糖尿病并发症患者124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研究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合理性,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 1.2用药情况 仅使用一种药物的多为胰岛素类 85 例。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患者 145 例,包括二甲双胍类和磺酰脲类 1 联用 62 例,二甲双胍类和瑞格列奈类联用 38 例,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25例,使用阿卡波糖类和胰岛素类联用21例,使用二甲双胍类和格列酮类,使用三种及三种以上药物多为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二甲双胍的联合应用 24 例。用药情况基本合理,符合治疗糖尿病的要求。 2用药分析 治疗的25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基本合理,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糖尿病不仅在控制饮食、运动,监测血糖,药物和糖尿病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治疗,更要重视药物治疗的用药选择及有效安全。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是否肥胖等病理,来选择合理安全的药物,尽早进行治疗,达到满意效果。分析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用药。 2.1单独用药 ①单独用药,多为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对不同的糖尿病都有降糖作用,而且起效快。研究表明胰岛素可促进机体对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的酵解合成糖元转化为脂肪,抑制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从而迅速下降血糖。②二甲双胍类药物可以对肌肉等组织加强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葡萄糖的产生,抑制肝糖原的产生,具有降血脂的作用。③磺酰脲类药物是使用广泛的口服降糖药,可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出胰岛素,使血糖化为血红蛋白,促进降糖作用。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抑制小肠中葡萄糖苷酶,阻止碳水化合物分解,减少对葡萄糖的吸收,控制饭后血糖升高。 2.2联合用药 ①二甲双胍类和磺酰脲类联合,可使血糖化为血红蛋白,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②二甲双胍类和瑞格列奈类联合,瑞格列奈起效作用快,选择胰岛β细胞 SUR较高,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适用于糖尿病肾病及老年患者。③二甲双胍类和格列酮类联合,能够对胰岛素β细胞功能改善。④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可以降低空腹、饭后的血糖值。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及身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达到用药安全性,有效降低血糖。 3用药指导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采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时,需要考虑、了解患者的血糖值,患者是否伴有并发症,对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是否合理等安全性问题。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要求都需要注意。因此,合理使用降糖药,必要的用药指导,也是提高用药安全有效的作用之一。 3.1注射胰岛素 因为胰岛素会在胃中被破坏,所以只能采取注射的方式。在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注射的剂量、时间、方法与注射部位。为防止注射部组织变硬,要经常变换部位,加强胰岛素的吸收。注射后应在15~30min内再进食,避免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3.2口服降糖药 对于口服的降糖药物种类比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和药物不同特点来选择用药,例如肥胖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二甲双胍类,饭后高血糖患者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口服用药也应注意用药的时间,像二甲双胍类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需要指导患者在饭后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不能与抗酸药、消化酶等同时服用,应指导在进第一口食物时咀嚼服用,同时避免降低降糖的作用。 3.3药物的相互作用 降糖药物联合以及伴有并发症用药之间的联合,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相互的作用,用药剂量的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用药时危害很大,如果多量饮酒对肝内药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胰岛素与口服药物产生低血糖的现象,严重会造成死亡;如果少量多次饮酒却可以促进药酶的分泌,降低了治疗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期间必须禁止饮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使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保证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4结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疾病,除了控制饮食和运动的方式,合理采用药物降糖、预防并发症,已是现代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选择合理的药物,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关于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的作用及副作用必需掌握,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要

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方法

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方法 一、口服降糖药物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 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 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 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 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 二、胰岛素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 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 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

(1)食物原料不要过于精细,精细和深加工的食物,吸收可能会比较快,而粗粮,相对来说,升糖指数更低。比如吃糙米,糙面比精米、精面要好。 (2)烹调食物尽量简单,生吃比熟吃好(当然是可以生吃的),烹调时间尽量短。比如大米长时间煮成粥,其升糖指数高,而米饭的升糖指数则低于稀饭。 (3)各类食物应尽量选择含水、含汁液少的食物,有助于控制升糖指数。 (4)食物带皮吃更好。比如常见的水果蔬菜,在清洗干净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削皮。 一、粮食要严格按照规定量吃,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还要均匀地吃(即每顿饭都要有粮食、蔬菜、蛋白质)。 二、由于每个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有差异,一些数据只是框架、参考,在实际应用中要固定主食,用副食调节体重,超重时减少副食量,体重轻时增加副食量,当达到理想体重时,吃副食的量以体重不增不减为合适。 三、蔬菜中的土豆、白薯、山药、藕、荸荠、芋头、蚕豆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应算作主食,不应算作蔬菜。 四、市场上所谓“无糖食品”实际上是“无蔗糖食品”。其中的甜味是甜味剂的味,不是糖,但制作食品所用的粮食、馅中的豆沙及奶中原有的乳糖仍可转变成葡萄糖。 五、甜味剂是非糖食品,一般不会升高血糖,但吃后也需测血糖来证实。甜味剂不能作为低血糖时的急救食品。 六、当血糖尚未控制好时暂不要吃水果,当血糖控制达标后再试着吃水果,即在两顿饭之间血糖最低时吃水果,于吃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吃什么水果,吃多少量,以血糖不高为标准。

糖尿病人的健康指导

糖尿病人的健康指导 患者查出得了糖尿病,一定不要紧张及恐惧,虽是终身疾病,但只要血糖控制的好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样长寿。 一、需要坚持的八个方面: 1. 合理膳食:饮食控制是最基本的一项治疗措施,也是治疗 的基础。多吃菜,少吃粮,一天不要超五两(一般人),粗细搭配,不易升糖。不吃油炸食品和含糖量高的水果。 2. 适量运动:这是防止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运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强身健体,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 3. 戒烟限酒:吸烟有害,它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造成血糖和血压的升高,诱发令人生畏的心、脑血管疾病。 4. 心理平衡:在任何情况下,要做到心态平和、乐观,淡薄名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世无争,少求寡欲,其乐融融。这对平稳地控制血糖和血压特别有利。 5. 坚持服药:吃什么药,怎样吃,要听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的,不要轻信广告和偏方。 6. 自我监控:患者要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要定期检测自己的血糖、尿糖、血压等指标

7. 定期复查:患者要和医生很好的配合,定期检测糖化血红 蛋白、血脂、心、肝、肾、眼底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有无并发症等。 8. 学习有恒:坚持学习糖尿病有关知识,接受防治糖尿病的教育。 二、看病的八项注意: 1. 至少每月到医院复诊一次。 2. 到医院复查时,应同平时一样服用降糖药。如停用药物会误导医生加大用药剂量。 3. 除了查空腹血糖外,还要同时查餐后2小时血糖。 4. 不能只查尿糖。有些人肾糖阈发生改变,尽管尿糖阴性,但血糖已大大超过正常值。 5. 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的控制情况。 6. 每半年或一年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查体,以便及时发现、控制并发症。 7. 到正规医院接受内分泌医生的正规治疗,只凭偏方或降糖 保健品等控制病情不可靠

糖尿病患者用药原则

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两类胰岛素促泌剂的选药原则如下:可以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瑞格列奈);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瑞格列奈;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升高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老年人伴有血粘度升高者宜选用格列齐特。 双胍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的适应证如下。(1)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超重或肥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2)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助于降糖、减少胰岛素用量。(3)与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阿卡波糖有协调作用。(4)在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促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5)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双胍类降糖药禁忌证如下。急性并发症、应激状态(外科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损害、妊娠;缺氧性疾病,如心衰、慢性肺部疾患;胃肠道疾病;高龄;酗酒;使用静脉造影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通过提高靶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改善糖代谢及脂质代谢,能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他类口服降糖药(促泌剂、双胍类、阿卡波糖)合用,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以使胰岛素用量减少30%。此类药物禁用于反复水肿的患者、肾功能损害3级以上者、肝功能损害者。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食物中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为复合糖,包括分子量小的低聚糖(寡糖)及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复合糖必须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处被α-糖苷酶作用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淀粉,必须经过α-糖苷酶作用分解。α-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同时减轻餐后高血糖对β细胞的刺激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黄酰脲类或双胍类联合使用提高疗效;对于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血糖不稳定者,可合用阿卡波糖,但如果两者联合使用应当减量,防止低血糖发生;可应用与糖耐量异常的干预治疗。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肠道疾病与肠功能紊乱者慎用;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联合使用时仍可发生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导致的低血糖必须用葡萄糖处理;有严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感染发热者、孕妇、哺乳者不用;18岁以下儿童、有恶性肿瘤者不宜使用。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剂、考莱希胺、肠道吸附剂及消化的酶制剂,如淀粉酶、胰酶,因为可能会消弱α-糖苷酶抑制剂的疗效;同时服用新霉素可使餐后血糖降低更明显。 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由降糖药本身的药理作用决定,不同的降糖药,服用时间也不同。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糖尿病患者随意调整服药时间,导致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甚理想。糖尿病患者须了解5种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用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而且还可避免或减少其副作用。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在餐前30分钟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在早晨空腹服用,每日仅需服药1次,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等)也可在餐前1分钟(即与第一口饭同服)服用,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大打折扣,起不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也应于餐前1分钟服用(即与第一口饭同服)。双胍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苯乙双

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

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诊断为糖尿病后不要病急乱投医,尤其是不能盲目服药,因为糖尿病的治疗个体化很强,患者血糖、血脂、肝功等情况不同,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不同,治疗的方案也都是不同的,所以叫“同病异治”。糖尿病的治疗,除少数患者为胰岛索依赖型而必须注射胰岛素外,大多数,只需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口服一些降糖药而使病情得到控制。在目前来说,糖尿病是要终生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用降糖药物,须注意以下几点。 1.胰岛素替代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长期替代治疗,由于胰岛素在胃中被破坏,故只能注射,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注射时间、注射方法和剂量,注射部位。 1.1注射部位 应选择皮肤松弛处如上臂、大腿或腹壁的皮下脂肪层,较常见注射部位皮肤萎缩,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局部组织硬化,影响吸收。身体部位不同,药物吸收速度也不同。由快到慢的次序是:腹壁、前臂外侧、大腿前外侧。注射后15—30min内进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在使用混合型胰岛素前,应将药物上下颠倒摇晃,使药液充分混匀,然后马上注射。 1.2速效胰岛素 严格地讲应为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优泌乐、诺和锐等。研究表明,速效胰岛素在给药5—10min内即可发挥降糖作用,作用可持续3。5h,故应在餐前5min左右注射。这样可使胰岛素吸收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同步,从而获得最佳疗效,并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1.3短效胰岛素 即普通胰岛素,如诺和灵R、常规优泌林等。研究表明,短效胰岛素一般在用药O.5h 后达到血药高峰浓度,作用持续3—6h,故应在餐前半小时给药。这样可使餐后高血糖的危险度减至最小,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减至最低。 1.4中效胰岛素 如诺和灵N、中效优泌林等。研究表明,中效胰岛素在注射后2~4h起效,作用持

糖尿病治疗用药

一、西医 1、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糖尿病治疗的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过上述值为血糖控制差。 近年来虽对遗传问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等许多病因学上问题进行研究,但至今尚乏病因治疗措施,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仅对少数早期Ⅰ型病例有效,胰岛移植及胰腺移植仅初见成效,人工胰脏(胰岛素泵),虽能较好控制代谢,但对长期防治慢性并发症尚乏可靠数据。因此,临床上对于患者的治疗目的着重于严格控代谢紊,尤其是高血糖症,纠正肥胖和高血压等并存症,促进β细胞功能恢复,保证正常生长发育与妊娠过程,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自从93年美国多中心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临床研究(DCCT)结果发表以来,严格控制高血糖可以明显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50%~70%,已为各国糖尿病医务人员所接受而不再怀疑。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让>50岁的对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对象,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 教育内容中尚需包括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尿糖和血糖仪检测方法,必须注意胰岛素治疗者,还应学会无菌注射法,低血糖反应及初步处理等。 (二)饮食治疗 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营养料及适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配比例。根据患者具体需要和生活习惯等估计如下: 1.按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从表2得出标准体重。 或应用简单公式算出标准体: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2019年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认证考试答案

建议你们可以下载下来,打开文件用查找关键词找题目答案 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4% (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3、(单选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主要管理对象为: A.1型糖尿病患者 B.≥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 C.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D.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 正确答案:B 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是: A.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戒烟戒酒、血糖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按摩理疗、血糖监测 C.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按摩理疗、教育及心理治疗 D.健康教育及心理改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正确答案:D (单选题)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既往( )的血糖控制状况: 2-3月 1、(单选题)糖尿病确诊方法是: 2、(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4、(多选题)关于OGTT的具体实施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受试者需空腹8-10小时 B.无水葡萄糖82.5g溶于300ml水中 C.试验过程中,患者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 D.从服用完糖水后开始计时,进行静脉采血 E.实验前3天,患者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正确答案:AC 1、(单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3、(单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 ) Kg/m2: 4、(单选题)女,45岁。轻度肥胖,无明显口渴、多饮和多尿现象,空腹血糖6.8mmol/L。为确定是否有糖尿病,最应该做的检查是: 5、(多选题)关于OGTT的具体实施方法,下列正确的是: A.受试者需空腹8-10小时 B.无水葡萄糖82.5g溶于300ml水中 C.试验过程中,患者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 D.从服用完糖水后开始计时,进行静脉采血 E.实验前3天,患者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正确答案:AC 1、(单选题)女,45岁。轻度肥胖,无明显口渴、多饮和多尿现象,空腹血糖6.8mmol/L。为确定是否有糖尿病,最应该做的检查是: 2、(单选题)以下关于随机血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3、(单选题)以下哪项可以确定为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4、(多选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是:

糖尿病用药指南

糖尿病【用药指南】及药品知识

---------------------------------------------------------------------------------------------------------- ◆医院分级与分等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病床数在100张以内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病床数在101张--500张之间)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企事业单位及集体、个体举办的医院的级别,可比照划定。 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实际执行中,一级医院不分甲、乙、丙三等。三级特等和三级甲等是等级医院中最具权威的医院。 ---------------------------------------------------------------------------------------------------------- ◆什么叫甲类药?什么叫乙类药? 甲类药是指临床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低的药品。价格由国家计委批准,全国统一 乙类药是指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略高的药品。价格由省级计委批准,省内统一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简称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1、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例如抗癌药物等。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处方药只准在专业性医药报刊进行广告宣传,不准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 非处方药:简称OTC(英文缩写),即“柜台购买的药品”,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 红色“OTC”表示为甲类非处方药,绿色“OTC”表示为乙类非处方药。其中,乙类非处方药更安全些。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甲乙两类OTC虽然都可以在药店购买,但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乙类非处方药除了可以在药店出售外,还可以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由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两部分组成。“甲类药品”的药物是指全国基本统一的、能保证临床治疗基本需要的药物。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乙类药品”的药物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部分支付费用的药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经济水平和用药习惯等进行适当调整,这类药物先由职工自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给付范围。简单说,甲类100%报销,乙类只报销一部分。 ◆薄膜衣片和糖衣片和胶囊 薄膜衣:只是单纯的药外衣.薄膜衣膜的包衣材料是高分子材料; 糖衣:是外面的一层含糖分的药外衣。这几种类型的药一般包糖衣1:有不良气味的.2;容易受潮的,怕光的,怕空气的.3;为改善药品的外观的.4;方便识别的.。 胶囊:胶囊剂是药品的一个剂型,就是用胶囊把药品封装起来,可以达到掩盖不良气味、易服用的效果 代号——WHO:世界卫生组织;FIP:国际药联;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药品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UP: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ADR: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名称:化学名是根据药品的化学成分确定的化学学术名称。通用名是国家医药管理局核定的药品法定名称,与国际通用的药品名称、我国药典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药品标准中的名称一致。商品名由生产厂家来定,首先经商标局批准为商标,再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部门批准即可。

治疗糖尿病药物大全

糖尿病用药大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我们不主张单靠运动、饮食、日常护理来控制病情,因为这些治疗方法也可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不住病情。这是也 就需要搭配药物治疗了。以下是对一些常用药的介绍。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西药治疗糖尿病有哪些 磺脲类: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 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 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为 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就像人为的造成“少吃多餐”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故适宜那些单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餐前即服或与第一口饭同服,且膳食中必须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面粉等)时才能发挥效果。 噻唑烷二酮:迄今为止最新的口服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该类药物应 用过程中须密切注意肝功能。 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近年开发的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餐后 血糖有效好效果,故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进餐前服用。 胰岛素

胰岛素的种类非常繁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根据胰岛素作用时间分类: 短效胰岛素:即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 分钟,作用高峰为2~4 小时,持续时间5~8 小时。 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4 小时,作用高峰6~10 小时,持续时间约12~14 小时。 长效胰岛素:又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 小时,作用 高峰14~20 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 小时。 预混胰岛素: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 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根据胰岛素来源分类: 牛胰岛素:自牛胰腺提取而来,分子结构有三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疗效稍差,容易发生过敏或胰岛素抵抗。动物胰岛素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患者可以轻松负担。 猪胰岛素:自猪胰腺提取而来,分子中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因此疗效比牛胰岛素好,副作用也比牛胰岛素少。目前国产胰岛素多属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并非从人的胰腺提取而来,而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少,但价格较贵。进口的胰岛素均为人胰岛素。国内日前也渐渐开始具有生产人胰岛素的能力了。 根据胰岛素浓度分类: U-40: 40单位/毫升

糖尿病患者用药教育

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 在目前来说,糖尿病是要终生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 用降糖药物,须注意以下几点。 1.胰岛素替代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长期替代治疗,由于胰岛素在胃中被破坏,故只能注 射,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注射时间、注射方法和剂量,注射部位。 1.1 注射部位 应选择皮肤松弛处如上臂、大腿或腹壁的皮下脂肪层,较常见注射部位皮肤萎缩, 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防局部组织硬化, 影响吸收。 身体部位不同, 药物吸收速度也不 同。由快到慢的次序是:腹壁、前臂外侧、大腿前外侧。注射后 以免发生低血糖。在使用混合型胰岛素前,应将药物上下颠倒摇晃, 然后马上 注射。 1.2 速效胰岛素 的危险。 1. 3 短效胰岛素 后达到血药高峰浓度,作用持续 3— 6h ,故应在餐前半小时给药。这样可使餐后高血糖 的危险度减至最小,低血糖反应发生率减至最低。 1.4 中效胰岛素 如诺和灵N 、中效优泌林等。研究表明,中效胰岛素在注射后 2?4h 起效,作用持 续 lOh 以上。临床一般采用白天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 (或者口服降糖药 ),配合睡前注 射中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 之所以选择睡前注射, 是因为这样既可有效地控制夜间直至 次日的空腹血糖, 又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临床效果较好。 对于全天基础胰岛素缺 乏的病人, 也可在早餐前和睡前分别注射中效胰岛素, 然后在白天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 素 (或者口服降糖药 ) 。 1.5 长效胰岛素 严格地讲应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即甘精胰岛素 ),如来得时、长秀霖等。长效胰岛 素注射后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可维持 24h ,每日仅需注射1次,便可提供全天基础 胰岛素的分泌, 因而可以固定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注射,十分方便、 灵活。 通常还需 在三餐前配合使用短效胰岛素 (或口服降糖药物 )。 15— 30min 内进餐, 使药液充分混匀, 严格地讲应为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优泌乐、 诺和锐等。 研究表明,速效胰岛素在 给药 5— 10min 内即可发挥降糖作用,作用可持续 3。5h ,故应在餐前5min 左右注射。 这样可使胰岛素吸收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同步,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并减少低血糖 即普通胰岛素,如诺和灵R 、常规优泌林等。 研究表明, 短效胰岛素一般在用药 O .5h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糖尿病联合用药原则 1.早期、小剂量、联合用药(一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 2.联合用药只限于“非同类药物”之间联用,同类药物不得联用(如消渴丸与格列齐特;优降糖与达美康,瑞格列奈与格列美脲)。 调整原则 1.在无禁忌症、无配伍禁忌或无严重不良反应(顾客不可耐受)的用药方案下,如果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可以考虑增加血糖仪、预防保健及并发症产品的销售。 2.有些消费者原来服用的是非正规产品,大多是非法添加药品的保健品和某些假冒国药准字的中药产品(往往添加了大量的格列本脲等促泌剂),实际上此类产品就是假药。一旦确定顾客服用假药,不允许在继续服用的时候给予其它联合用药指导,必须坚决替换掉,给予全新的联合方案。替代此类产品的最佳药品是格列美脲,起始剂量根据原非正规产品剂量而定。(切记:需要请教辅导老师后确定) 3.顾客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根据最近的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能只根据1个血糖值来调整用药方案。任何血糖值的异常都要全面分析,糖尿病“五驾马车”治疗是否合理,在排除饮食、运动、情绪等非药物因素的前提下,考虑药物因素。 4.用药方案的调整必须兼顾空腹与餐后血糖,合理方案使用后要继续监测血糖谱,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临床中与用药有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临床病情需要但并未给与的药物治疗。 ②接受了错误的药物治疗。 ③接受了正确的治疗药物,但所用剂量过低。 ④接受了正确的治疗药物,但所用剂量过高。 ⑤正在经历一个药物的副反应。 ⑥正在经历一个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⑦没有按处方服药。 ⑧没有在药师指导下应用药物。 一定是要给予会员综合解决方案,包括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节,从而带动血糖仪,降糖药品,并发症品种,预防保健等产品的服务。 每确定一个新的治疗方案都需要考虑以下6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没有,请反复。(如图) 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

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

磺脲类促泌剂 (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只需每日口服1次。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浓度。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很快即被完全吸收。血浆半衰期为1.5小时,代谢完全,其代谢产物不具有降血糖作用,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胆道消化系统排泄。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且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以上为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强度从强至弱的次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 非磺脲类苯茴酸类衍生物促泌剂 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早相分泌缺陷,对降低餐后血糖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发现,瑞格列奈治疗组的I相胰岛素分泌可恢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瑞格列奈还可以恢复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瑞格列奈(诺和龙):该药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不引起肝脏损害,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对该药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二甲双胍类 盐酸二甲双胍是首选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不刺激胰岛β细胞,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2型糖尿病人降血糖作用明显。它不影响胰岛素分泌,主要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葡萄糖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延迟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由此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此外,本品具有增加胰岛素受体、减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还有改善脂肪代谢及纤维蛋白溶解、减轻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利于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超重和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也可用于对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α-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本类药物竞争性抑制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及蔗糖酶,阻断1,4—糖苷键水解,延缓淀粉、蔗糖及麦芽糖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降低餐后血糖。其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一)糖-100:主要成分BTD-1是调节饭后血糖急速增加的大豆发酵提取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MORI利用脱脂豆粕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MORI产生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小肠绒毛里面的α-葡萄糖苷酶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二)阿卡波糖(拜唐平):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可用于各型糖尿病,以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餐后血糖,亦可用于对其它口服降糖药药效不明显的患者。 (三)伏格列波糖(倍欣):为新一代α糖苷酶抑制剂。该药对小肠黏膜的α—葡萄苷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苷糖酶)的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来源于胰腺的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也可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合用 胰岛素增敏剂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精选.)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 主讲人:赵米米 主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糖代谢障碍、蛋白质过多分解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4.潜在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 5.知识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关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①三餐热量分配②食物的选择 2.运动治疗的护理(1)要求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需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3)作用及其预防: 1)常见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运动系统损伤。副作用的发生主要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 2)副作用的预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动前须卫人网原创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 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 身携带甜点心及病卡以备急需。 3.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低血糖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

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4.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进行皮下注射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 (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5.并发症的护理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护士应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每l~2h留取标本送检尿糖、尿酮体及血糖、血酮体等。 (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然后进食含糖食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指导 一:疾病知识指导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因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 二:护理知识指导 1心理支持与自我调试指导:了解和认识糖尿病,正确对待糖尿病,从而积极配和医护人员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应该坚信,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如果控制良好,仍然可以享受正常人同样的寿命。 2饮食与营养指导: 1)控制总热量,必需防止热量过多。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热量标准来计算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量。

精选-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 1、糖尿病基础知识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是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是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精神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碍造成的。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为主。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 mmol/lL;②空腹血糖≥7.0 mmol/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 h血糖≥11.1 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 2、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又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悲观失望、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厌世心理,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治疗工作,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心理,对患者表示理解、尊重和真诚,引导患者走出误区,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现实,配合治疗和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知识,通过血糖和尿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做好患者饮食指导 血糖控制虽与药物治疗有一定关系但饮食调控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是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减少症状的重要途径。糖尿病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其目标是;在给患者以足够而且均衡的营养的基础上,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尽可能地减少胰岛β细胞的负担,消除糖尿病的症状,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的健康和活动能力,与正常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通过对饮食结构的调整达到辅助加强治疗效果,减轻糖尿病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 4、运动指导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消除焦虑、振作精神、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脂代谢,调节体重,防止并发症的产生,运动后应有舒畅感且适当进食,避免出现低血糖,一般Ⅱ型糖尿病早期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就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依照患者身体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最好采用有氧运动,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最好选择在餐后1 h进行。 5、用药指导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 降糖药可有以下几种 1 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主 要用于新诊断的非肥胖型患者 2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 3格列酮类:如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 4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用于肥胖的患者 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二甲双胍 为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作用较苯乙双胍弱。降糖作用可持续8小时。 适应症 (1)二甲双胍片首选用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2)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3)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用法和用量 由于剂型及规格不同,用法用量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1)偶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乏力等。(2)偶有疲倦、体重减轻、头痛、头晕、味觉异常、皮疹、寒战、流感样症状、心悸、潮红等现象。(3)罕见乳酸性酸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意识障碍。 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及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超过1.5mg/dl)、肺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重大手术以及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情况、酗酒、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合并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2.格列本脲 中文名称:格列本脲 中文别名:优降糖;达安疗;达安宁;乙磺己脲;优格鲁康;氯磺环己脲。用途:降血糖药,用于中、轻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 格列本脲通过增加门静脉胰岛素水平或对肝脏直接作用,抑制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肝生成和输出葡萄糖减少;口服吸收快,蛋白结合率很高,为95%,口服后2~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持续作用24小时。 适应症同甲苯磺丁脲。但降糖作用强250~500倍,易产生低血糖反应。对老年患者应首先用甲苯磺丁脲,或从小剂量开始用该品。用于饮食不能控制的轻、中度NIDDM。格列本脲片:该品为降血糖药。作用是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慎用情况 1.体质虚弱、高热、恶心和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老年人。 2.用药期间应定期测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和肝、肾功能,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适应症 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胰岛B细胞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功能,并且无严重的并发症。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肥胖型)的糖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