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1 / 5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

心罚又称“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起那种遭教师体罚的幼儿,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体罚幼儿还要坏的后果。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惩罚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罚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罚的表现

在幼儿的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威胁恐吓。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安。“再不听话,我们游戏时就不带你去”;“你又打人了,走,到某某班去”;“再哭,把你关到老鼠间去。”“再打人,叫警察叔叔抓你。”“看见没有,你们不听话,我也要把你们送到别的班上去的。”吓得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灾难落到自己头上。

2、对孩子的忽视、冷落和拒绝。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惩罚。常见于教师对能力较差、性格孤僻、少

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等。同时,还表现为教师对幼儿正当权利的剥夺:如教师为教学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安全剥夺幼儿户外活动的权利,为所谓效果剥夺幼儿回答问题及表现的权利。

3、武断夸大。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

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的评判,因此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说。“A和B打架了”时,若教师认为A是调皮爱惹事的,教师便毫不犹豫地把A叫来。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

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没有看你干过一件好事。”“你就不会象……”“怎么这样”。“怎么

2 / 5

搞?你每次画画都要老师帮忙,从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次。”“怎么干坏事总有你的份。”等等。

4、过高的期望值。教师不能以“平常心”来观察、了解幼儿,

而是对幼儿怀着过高、过重的期待,过分严格的要求。表现为教师对幼儿过度肯定“……最好”“一定要做第一”或对幼儿的行

为总是不满意“……更好”“不错,但是……”。不管教师出于一己私利,还是帮助幼儿的目的,这都违背了幼儿的天性,易导致幼儿自负,经受不了挫折,或者使幼儿丧失自信,迷失自我

二、心罚的危害

1、损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

要概括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1)生理需要;(2)安全和保护的需要;(3)对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需要为人的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一旦满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就产生了。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前者指的是自信、自强、求成,后者包括受人注意、接受、承认、赞许、支持等。

幼儿尽管年幼,但却依然有着强烈的自尊,需要受人关注,被人赞许。教师的忽视、冷漠使幼儿感受不到爱,教师的威胁、恐吓使幼儿没有安全感,教师的辱骂、贬低摧毁着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有些幼儿在教师的辱骂、嘲讽下做鬼脸、笑,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实质上在掩饰自己受伤害的心灵。心罚使幼儿远离幸福与自尊,使幼儿体验不公平、焦虑、悲伤,导致幼儿自尊被打击,智慧被抹杀。从而丧失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自信心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幼儿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的。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转化为自我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赞许与肯定更是直接影响着幼儿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长期接受别人对自己低水平、否定的评价,幼儿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会认为“我什么都不行”“别人都比我好”“反正我已经这样了”,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一旦自信心缺失,幼儿的行为会变得极端,要么倾向于攻击性,要么惧怕、

退缩,甚至对自己能力也产生怀疑。

3 / 5

2、使幼儿产生心理障碍

俗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未成年的幼儿对教师存在着崇拜、信赖和感情。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认可。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惩罚会严重的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抑郁、自卑、人际敏感、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神经衰弱症、偏执、强迫症状,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

同时,心罚还是幼儿许多不良行为的根源,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对幼儿心理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甚至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10种处罚xx的方法

1、暂时剥夺玩的权利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如果孩子的表现不佳,父母可以暂时剥夺孩子的权利,这样会令孩子有所警惕。

2、让他在一旁xx坐着

当孩子在家里哭闹不安时,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大声斥责孩子,更忌体罚孩子,若孩子真的有错,妈妈应按下怒火,然后请孩子在一旁安静坐着,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再说。

3、限制他的活动范围

有些宝宝在家中调皮捣蛋,喜欢爬高爬低,而家中又有很多危险的地方存在,此时,妈妈应该限制宝宝的活动范围,一方面是处罚他做那些危险或不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他的安全。

4、用隔离方式

4 / 5

如果家中有一个以上的宝宝,许多时候他们吵闹起来,便很难

控制,此时,父母可以将吵闹的宝宝带离现场,用隔离方式,让宝宝渐渐冷静下来,再安抚宝宝。而用隔离方式,也可以让宝宝反省一下。

5、和孩子讲道理

孩子年纪太小时,父母不可能和他讲道理,因为他不会明白。但对于较大的孩子,若做了错误的行为,父母除了处罚他之外,也要和他说道理,让他知道错在那里,才能够改过。

6、面壁站立

有时,孩子真的做了些很过分的事,妈妈为了让他深刻地记得自己的错处,不妨叫他面壁站2、3分钟,让他自己思考一下,到

底做错了什么事。但用这种方式时,时间不可过长,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7、转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宝宝在生活上有错误的表现时,妈妈可以用满足宝宝正常欲望的方法,来取代不良的欲望。譬如,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时,

妈妈可以带孩子到公园游玩,以转移其注意力。

8、带离吵闹现场

有些孩子在家中一个人时,很容易会吵闹不安,或打扰其他人,这时妈妈可带孩子离开,陪他玩、讲故事给他听。切勿一开始便责打孩子,应先了解他吵闹的原因,或许孩子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觉得没有安全感才哭闹的。

9、准备纸笔让xx涂鸦

有些宝宝,总喜欢在家中乱涂乱画,家中的墙、桌面,满是宝宝的笔迹,令妈妈烦恼不已。因此,妈妈们不妨预备纸笔,叫孩子画在上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知道,要画画时,便要画在纸上面。

10、叫孩子协助做家务

5 / 5

孩子精力充沛,当感到无处发泄,很容易便会把家中弄得一团糟,慢慢更会养成坏习惯。所以,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方面的错误时,不妨叫宝宝帮忙收拾,一方面当作处罚,另一方面,也可协助宝宝养成收拾的好习惯。@@@@@游戏又开始啦,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起来了。沈国徽发现所有的岗位都已经有人了,于是他找了个小椅子坐下来,东看看,西看看,我想他肯定准备去做小客人吧。没想到他居然拿起一些没人坐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间,排成一条长龙,我惊愕地问:“你想玩什么?”他说:“玩开汽车!”“那你自己想办法玩吧!”我很高兴

有这样孩子自己生成的主题。

一会儿,我再看开汽车的游戏时,发现只有沈国徽和奚梦艳在那里,没有“司机”和“售票员”,没有开车、停车、上车、下车的游戏情节,也不见有其他小朋友参与,一会儿奚梦艳也走了,只留下沈国徽一个人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我决定参与其中,和他们共同游戏。我和沈国徽在“百宝箱”找到一个象方向盘一样的盒盖,然后他做司机,我做售票员,有趣的“开汽车”游戏就这样开始了。在我的吆喝下,很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有的说去吃肯德鸡,有的说去易初莲花,也有的说去上海买衣服,“汽车”的生意顿时好起来。

游戏中,孩子们兴趣很高,张东升甚至要求做红绿灯。趁着孩子们的这股热劲,我让他们拿来自己的玩具汽车,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我是小司机”的主题。

反馈与思考:

二期课改,教师成了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然而游戏的自由特征更使游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偶发事件中往往隐含着教育价值的可能,我们应发现和捕捉这样的机会,并给予积极回应,我想,孩子生成活动后,老师的回应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新中班的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老师可能更适合以玩伴的身份给孩子以支持,这也是对孩子生成活动的一种积极回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