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益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益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益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益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方向分析图

中心城区山水生态城市格局设想图

中心城区景观生态与特色图

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引导图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中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1、市域空间结构与形态

(1)现状特征

①城镇分布中部、北部密西部疏,中北部呈均匀分布,西部呈首位分布

根据《益阳市统计年鉴2004》,益阳北部地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城镇密度为14.04个/千平方公里,中部地区(资阳区、赫山区)为15.50个/千平方公里,西部地区(桃江县、安化县)为7.56个/千平方公里,中部地区最大,是西部地区的两倍。非农业分口密度北部为140.1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325.17人/平方公里,西部为38.2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西部的8.5倍;人口密度北部为469.0人/平方公里,中部为661.5人/平方公里,西部为254.5人/平方公里,中部为西部的2.6倍。

②市域城镇呈现沿交通道布局态势

总体上,目前市域空间结构是以益阳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主要城镇沿重要交通轴线(公路和航道)分布,呈现出中心密集、外围疏散、规模呈等级分布的特征。沿319国道、益沅公路、益桃公路和资水航道聚集了主要的城镇,其中沿308 省道城镇最为密集。

(2)存在问题

①市域城镇空间形态分散,结构不明确,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城镇带和产业带。

②各级市镇普遍规模偏小,尤其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等城市,城市化任重道远。

③城市规模偏小导致土地使用不经济,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地均产出偏低。

④产业用地比例偏低,缺乏规模化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化滞后,对创造就业机会的贡献低。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存在问题

(1)城市形态

过去20年,益阳市中心城区不断向南发展,城市重心不断南移。80年代,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在资江沿岸;90年代后,城市中心转移至桃花仑路一带;目前城市中心进一步向朝阳路一带转移。

(2)空间结构

目前,益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还只是一个中等城市。随着朝阳开发区的建设、省级高科园区的成立,其城市骨架正在不断拉大,处于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城市空间结构不稳定、城市形态不完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3)用地结构

中心城区1995年到2004年,建设用地增长最多的是居住用地,减少最多的工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也略有增长。到2004年,居住用地比率超过了国标35%的上限,工业用地却低于10%的下限。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益阳而言,工业用地比例严重偏低。

表4-1 益阳市中心区1995年和2004年建设用地汇总

(4)用地功能布局

目前,城市中心尚不明确,也未形成规模。整个中心城区基本仍为单中心的布局结构,部分组团正在形成,但功能尚不完善;朝阳开发区的定位不明确,功能较混杂,既有市级公共设施,也有污染性及一般性工业;资阳区旧城衰败,城市功能需要更新和加强;赫山区建成区也同样功能不够明确。

(5)现状问题

①城市规模: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不适应区域城市化发展要求。

②空间结构与形态: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正在构筑,但结构和形态尚不完善。若应对特大型城市,则城市空间结构有待调整。

③用地结构: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低。

④用地布局:城市中心定位不明确,也未形成规模,组团功能不完善。

(二)市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总体思路

(1)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底,以城镇空间集聚为特征,构筑生态化、规模化的城镇空间格局,走规模化竞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采取梯度推移,避免恶性竞争,降低发展成本。

2、空间结构设想

(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态势分析

未来湖南省城镇空间将形成“一核四轴”的结构形态。

①一核

即长株潭。

②四轴

湖南省内部,受北部长三角大武汉经济区和南部“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影响,由长沙-岳阳和长沙-郴州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将是未来湖南省最主要的发展轴线。其他以长株潭为核心至常德、娄底、永州等地区形成三条次一级城市发展轴线。

益阳与长沙距离仅70公里左右,未来将成为长株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益阳未来即属于长株潭即湖南省城镇空间核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长沙-常

德城市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与常德是益阳未来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其中长沙尤为重要。

(2)市域空间结构模拟

结合市域自然地貌及城镇空间分布形态,可以将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如下模拟:即整个市域划分为雪峰山区、洞庭湖区以及山湖过渡丘岗区三大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区域,中间由资江东西贯通,构筑整个市域自然生态空间基底。依托南北向由长沙至常德的省域城镇发展轴,重点发展益阳中心城区,形成市域一级增长极核。同时,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分别沿资江向西及向东形成两到三级更次一级的增长极核,构筑由三到四级增长极核组成的中心集聚、梯度推移的整体空间发展格局,并由此形成东西向沿资江的市域城镇发展轴。

图4-1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模拟

(3)市域空间结构设想

仍依托现有城镇交通发展轴线,选择目前发展基础较好的位于发展轴线上的中心地区城镇以及位于重要交通节点地区的城镇作为未来重要的城镇空间增长极核地区,结合《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根据梯度推移、规模集聚构筑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增长极核,最终形成“四级城

镇中心、四级城镇发展轴的中心集聚、梯度推移的市域城镇空间总体格局。

①四级城镇中心

一级城镇中心:益阳中心城区

二级城镇中心:沅江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

三级城镇中心:南茅草、南县、马迹塘-武潭、安化

四级城镇中心:大通湖、梅城

②四级城镇发展轴

区域城镇发展轴:长沙-中心城区-常德方向

市域一级城镇发展轴:益阳中心城区-沅江中心城区、益阳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

市域二级城镇发展轴:沅江中心城区-南茅草-南县中心城区、桃江中心城区-马迹塘·武潭-安化中心城区

市域三级城镇发展轴:南茅草-大通湖、马迹塘·武潭-梅城

③中心集聚、梯度推移

本次规划将沿益阳沿资江的城镇发展轴线具体划分为三级,就是强化该发展轴线上中心城区的重点的层次和等级,为中心集聚和梯度推移做好路径和时序准备。要强化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发展初期阶段,必须强化非均衡发展,形成内部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否则,全面的均衡发展只能导致全面的不发展或全面的低速发展。

(4)未来大益阳都市区设想

一方面,益阳省域城市发展轴线过短,经济腹地过小,不利于未来发展;另一方面,益阳中心城区与桃江联系便捷,建成区之间仅10-15分钟路程。为强化益阳中心城区的规模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可考虑将桃江设区,与现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一副双中心的未来大益阳都市区城镇空间结构。本次规划在空间形态结构和产业发展、交通网络等方面适当强化了与桃江的联系,并建议未来在条件成熟情况下着手大都市区空间战略规划。

(三)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1、总体思路

(1)明确自然生态基本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规模集聚;

(2)提出不同阶段空间结构演变路径,强化规划可操作性;

(3)保证空间速度、规模与结构适度弹性,适应市场不确定性;

(4)构筑极差成本空间单元,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需求;

(5)根据不同阶段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需求,选择成本洼地确定空间发展时序和重点。

2、中心城区概念及范围界定

本次中心城区范围界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1)自然分隔。现状城市建成区周边被洪山竹海、寨子仑-碧云山-四方山与洞庭湖包围,形成相对完整的自然地域范围。(2)交通联系。考虑中心城区服务半径,至中心城区约15-20分钟

路程,距离约15公里左右。(3)行政完整。不跨越资阳与赫山区,不分隔各城镇。由此确定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资阳4个街道办、长春镇、6个镇乡,赫山区5个街道办和9个镇乡,总面积为916.6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中心区、外围专业镇及周边农村居民点,本次规划仅研究中心区+专业镇,构成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框架。由于外围专业镇随着中心区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如沧水铺镇随着中心区向东南发展,将由专业镇转化为中心区。因此,本次研究首先以中心区空间发展为重点,再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1)阶段战略重点

益阳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中心区的发展也将经历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全市工业化初期(中心区工业化中前期)、中期(中心区工业化中后期)和后期(中心区后工业化时期)。中心区未来发展应分阶段确定城市和空间发展与建设重点。其中城市发展重点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本阶段城市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同时兼顾下一阶段城市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图4-2 “中心区-专业镇-农村居民点”三级城镇空间单元结构模拟表4-2 中心区阶段城市发展重点

中心区各阶段的城市发展战略为:

第一阶段:未来10-15年时间,中心城区应该以工业化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手段,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创造就业机会。应该努力降低工业进入的门槛,促进工业园区之间的分工和协助,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做大做强工业生产规模,完成初始积累,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同时,城市必须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和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城市防灾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着眼于为下一阶段发展重点的转移做准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适时完成未来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准备工作。

由于迅速的工业化,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包括保护敏感的生态地区、保护风景名胜资源、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和保护城市历史地区。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完成此类资源的基本评价,并划定保护区域。为第三阶段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预埋伏笔。

第二阶段:接下来的10-15年时间,中心城区应该逐步将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重点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建设和完善功能强大的城市中心区,扩大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建设城市副中心。

同时,应该进一步推进和完成工业化进程,并适时进行产业升级,将部分低端产业向市域范围转移,中心城区内保留高端产业。部分工业用地经过城市更新改造转变使用功能,为第三产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城市防灾设施和一般性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城市财力的积累情况,对于城市生态网络的建设、环境治理和城市特色的挖掘、建构和发展也应该适时加强。

第三阶段:在以后的10-20年及更长的时期内,中心城区应该逐步将城市发展重心由发展第三产业向提升生态环境和强化城市特色转移,重点建设适宜生活的环境和创造具有魅力的城市空间。将城市的生态网络与休闲生活空间结合,将城市的自然山水体系与城市特色空间结合。

此外,应该继续提高城市服务体系的功能和效率,提高基本保障体系的安全性。

(2)建设用地规模

现状益阳中心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00平方米,考虑到未来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需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远期应控制在国标上限120平方米内。根据城市化阶段分析和产业、经济、人口研究,未来中心区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都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也按三个阶段预计。以下以中等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对用地规模需求进行预计:

表4-3 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需求预计(以中速度方案为例)

表4-3 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需求预计(以中速度方案为例)

因此,以中等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未来益阳中心区建设用地规模需求的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70-75平方公里,第二阶段约100平方公里,第三阶段约145平方公里,分别相当于典型的大城市用地规模、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过渡的用地规模(门槛规模)、典型的特大城市用地规模。以中等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情况(主要是经济与人口增长速度)及时调整。

(3)城市空间结构

①“速度-规模-结构”理论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具有不确定性,且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作用,形成以下作用关系: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用地扩张→空间结构调整。为增强城市空间对不同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应性,空间规划应重点研究在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规模下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及相应的空间形态和用地布局框架,即“速度-规模-结构”理论。

②结构调整战略

益阳中心区现状人口约40万人,是标准的中等城市。因此,益阳中心区未来将可能需要跨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步台阶。由此,本次规划提出:根据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需求分阶段建立相应的具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结构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

A、人口规模第一级(40-70万人):(进一步)构筑和完善大城市空间结构。

B、人口规模第二级(70-90万人):结合发展速度或进一步完善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速度较慢)或着手构筑特大城市空间结构(中等或较快发展速度)。

C、人口规模第三级(90-120万人):(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

D、人口规模第四级(120-150万人):进一步完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表4-4 不同阶段不同增长速度下的空间结构战略

(4)空间发展方向

①用地发展条件分析(适宜性评价)

本次规划强调在选择空间发展方向时,应首先选择综合成本最低的发展空间,因此,用地发展条件的分析实际上也即通过综合成本的比较。

A、水文条件:防汛排涝安全性分析

益阳中心区资江以北地势较低,邻近江边的用地标高多在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线(海拔高程39.53米)以下;资江以南多为丘陵坡地,地势较高,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