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详细版)

COSO内部控制管理框架

一、控制环境 Control Environment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构成控制环境的要素:

(一)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对内部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

●如何评价?

1.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是独立于管理层的,这样必要时能够提出有挑战性甚至审查式的问题。

2. 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以特别关注和处理相关重要事件。

3. 董事的知识和经验

4. 与内、外部审计师等的会面频率和接触

5. 为董事会或专门委员会委员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和充分性,以便及时监督管理层的目标和战略、公司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重大协议的条款等。

6. 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充分、及时的信息,以便及时获知敏感信息、调查、不当行为(例如:监管

机构调查、贪污、挪用公款、滥用公司财产、违反内部人员交易法规、非法支付等)。

7. 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聘用和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8. 建立“高层管理基调”

9. 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依据其发现采取行动,包括特殊调查。

(二)管理者的品行及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①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种类

②管理者对法规的看法

③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

④对人力资源的看法

●如何评价?

1. 接受的业务风险的性质,例如:管理层是否经常介入特别高风险的业务,还是在接受风险方面非

常保守。

2. 在关键职能部门的人员流动率,例如:经营、会计和数据处理部门等。

3. 管理层对数据处理和会计职能的态度,以及对财务报告和资产安全可靠性的关心。

4. 高级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管理层相互交流的频率,特别是双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时。

5. 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和行动,包括对采取的会计处理的争议(例如:采取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会计政

策;会计原则是否被滥用了;关键的财务信息没有被披露;或会计记录被粉饰或篡改了)。

(三)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往往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关系人,他的素质(知识、技能、操守、道德观、价值观)影响内部

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如何评价?

1. 存在行为准则及其他相关可接受的商业行为、利益冲突、伦理的道德标准等的政策,并有效执行。

2. “高层管理基调”的建立--包括明确的道德指导(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3. 和在公司范围内进行沟通的程度的指导。与员工、供应商、客户、投资人、债权人、保险人、竞争

对象和审计师等的关系。(例如:管理层进行商业行为时,是否非常关注道德标准,是否也要求其他人

遵守道德标准,还是根本不关注道德问题。)

4. 针对违反政策和道德准则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采取措施的范围在公司内进行沟通。

5. 管理层对干预或逾越既定控制制度的态度。

6. 达到不切实际的目标的压力,特别是那些短期目标,薪酬多大程度上基于业绩目标的实现。

7.是否存在关于管理层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描述,或其它能说明具体工作的任务和责任的方式。

8. 分析管理层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

产权关系应明晰,组织结构抗风险

●如何评价?

1. 公司组织结构的适当性,以及其提供管理活动必要的信息流的能力。

2. 关键经理的职责定义,以及他们对自身职责的理解。

3. 关键经理人员充分具备其相关职责的知识和经验。

4. 报告关系的适当性

5. 组织结构会在何种程度上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6. 存在足够数量的雇员,特别是管理和监督人员

(五)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行

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每一个员工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单位的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更好的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何评价?

1. 雇佣、培训、晋升和员工薪酬的政策及程序

2. 员工应意识到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公司对他们的期望。

3. 对违背政策和程序的行为的校正。

4. 人力政策与相应的道德标准一致。

5. 核查候选人的背景,特别要考虑公司不能接受的行为或活动。

6. 适当的员工保留和晋升标准、信息收集技术(如:工作评价等),与行为规范或其他行为准则的关系。

(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具有本单位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影响着单位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七)信息系统

(八)权责划分

责任的分配、授权和相关的政策提供了责任和控制的基础,明确了员工各自的角色。

●如何评价?

1. 根据公司的目标、经营职能和监管要求,分配责任和授权,包括信息系统的责任和变化的授权。

2. 与控制相关的标准、程序的适当性,包括员工职责描述。

3. 职员数量的适当性,特别是数据处理和会计职能。这些职员应具备与企业规模、业务活动和系统相适应的技能水平。

4. 授权和所分配的责任相吻合。

二、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经营目标后,对实现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判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①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

②是目标实现过程中相关內外部风险分析

③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可能性

三、控制活动 Control Activities 是确保管理阶层指令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控制活动类型包括:

照不同作用,控制活动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和纠错性控制两类

控制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分为:

①业绩评价,如实际与预算、同期和行业标准的对比。

②审批,授权,确认。

③实物控制,如资产安全性,定期盘点,对计算机及数据资料的权限控制。

④责任分离,如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对业绩的独立检查的职能分离

●如何评价企业的控制活动?

1. 针对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有必要和恰当的政策和程序。

2. 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

四、信息与沟通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以保证企业政策和方针的贯彻实施;而信息传递有赖于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渠道。

①及时地获取,确定并交流相关的信息

②从内部和外部获取信息

③使得形成从职责方面的指示到管理层有关管理行动的发现总结等各方面各类内部控制成功的措施

的信息流

●如何评价企业内控系统中的信息系统?

1. 获取内部和外部信息,向管理层报告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2. 及时向适当的人员汇报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们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3. 信息系统的建立或修改基于对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相连—并且着眼于实现企

业的目标和业务活动层次的目标。

4. 通过承诺适当的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管理层表现出对发展必要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态度。

●如何评价企业内控系统中的沟通?

1. 向员工传达其职责和控制责任的有效性。

2. 建立沟通渠道供员工反映他们注意到的可疑问题。

3. 管理层对于员工提出的提高生产力、质量的建议或其他改进建议的接受能力。

4. 整个企业内部是否充分交流(比如,采购和生产环节的交流);信息是否完整和及时;以及信息是

否足够满足相关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的需要。

5. 是否有开放、有效的渠道,与客户、供应商和外部其他方面交流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6. 外部相关方了解企业道德标准的程度

7. 在收到客户、供应商、监管者和其他外部人员反映的情况后,管理层采取的及时和适当的应对措

施。

五、监控 Monitoring 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其范围和频率取决于风险的重大性或现有监控程序实施的有效性。

监控的方式包括:

①持续性监控,包括日常管理、监督、比较、核对等。

②独立的评估,即独立与控制活动之外,如内部审计。

●如何评价企业内控系统中的日常监控?

1. 员工在从事其日常活动时,在多大程度上能获知有关内控系统是否正常运作的信息。

2. 外部反映的情况证实内部信息或揭露问题的程度。

3. 定期将会计系统记录的结果与实物进行核对

4. 对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提出的加强内控的措施做出响应。

5. 培训、筹备会议和其他会议向管理层就内控有效性进行反馈的程度。

6. 是否要求员工定期声明他们是否理解并遵守了企业的行为准则,并且定期执行了重要的控制活动。

7. 内审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评价企业内控系统中的关于报告缺陷方面的监控?

1. 存在适当的机制,来汇集并报告发现的内控缺陷。

2. 汇报程序是否恰当。

3. 跟踪行动是否适当。

小结:

改进并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步骤:

◆通过恰当的调研和分析来了解提高公司价值的驱动力,评估公司的风险

◆为公司各层次的人员确定目标和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

◆建立对经营、财务和合规性的控制来支持这些目标

◆监督结果以确定资源的分配,从而不断提升业绩

◆定期进行调整,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介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介 1992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管理组织(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以帮助企业和其他实体评估并加强内部控制系统。此后,《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被首席执行官、理事会成员、监管者、准则制定者、职业组织以及其他人士视为内部控制方面合理的综合框架。 同时,财务报告和相关立法以及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变革。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其中,《萨班斯法案》第404号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层每年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报告。 随着情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项框架到今天仍然是有效的,遵从《萨班斯法案》第404号条款的各种规模的公众公司管理层仍继续沿用。然而,较小型公众公司在面对执行第404号条款的挑战时,承受了意料之外的成本。为了指导较小型公众公司执行第404条款,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管理组织于2006年发布了《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并非是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取代亦或修改,而是就如何应用提供了指导。就如何按照成本效率原则使用《内部控制—综合框架》设计和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指南》为较小型公众公司提供了指导(当然《指南》也同样适用于大型公司)。尽管《指南》本意上是为了帮助管理层建立和维持财务

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制定的,但它同样有助于管理层按照监管者的评估要求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更有效率地评估。 《指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要,向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介绍了整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了较小型公众公司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观点,其中描述了公司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的、较小型公众公司面临的挑战以及管理层如何使用《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此外,还从《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中提炼了20个基本原则,并介绍了较小型公众公司以符合成本效率的方式应用这些原则的相关态度、方法和实例。 第三部分提供了解释性工具以帮助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管理者可能会使用这些解释性工具以确定公司是否已有效地应用了这些原则。 高层管理人员将对第一部分“概要”和第二部分“主要观点”的概述章节比较感兴趣,并在必要的情形下参考第二部分的其它章节,而其他管理人员将把第二部分“主要观点”和第三部分“解释性工具”作为指导其具体工作的指南。 一、“较小型”公众公司的特征 尽管人们希望能够在小型、中型和大型公司之间划定一条的“清晰的界限”,但《指南》并未提供此类定义。它使用了“较小型公众公司”而非“小型公众公司”,这意味着《指南》适用于更大范围内的公司。《指南》对“较小型公众公司”的特征作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附录部分中文版

P109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间的关系 1992年,COSO(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建立了内部控制结构,并提供评价工具,从而使企业和其他主体可以评估其控制系统。该框架定义了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过程,该控制过程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职工的影响,旨在提供合理保证,以实现下列目标: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本附录概述了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间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的拓展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则更为深入,它扩展和详述了内部控制的范畴,这使企业风险管理成为了更加全面关注风险的更加健全的概念。由于企业主体和其他组织只关注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目标分类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细分了三种目标—运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企业风险管理也细分了三种类似的目标类别—运作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类别被认为与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表的范畴被明显的扩展,涉及了主体编制的所有在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报表。包括管理层内部使用的报告和那些对外发布的报告,以及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监管申报材料等, 其范围也从财务报表拓展为不仅包含更加广泛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含非财务信息。 P110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增加了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即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来源于主体的规划,同时运营、报表和合规性的目标都要与之一致。企业风险管理被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其他三类目标的实现。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还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概念。风险偏好是在主体实现目标或制定规划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广义风险的数量,它为战略制定及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在确定风险承受能力过程中,管理层需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相协调。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经营有助于确保该主体能保持在它的风险偏好之内,进而确保该主体将会实现其目标 风险组合观点 风险组合未包含在内部控制框架之内。对企业内每个单位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单位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企业总体来看,总风险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因此,应从企业总体的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 组成部分 在加强关注风险的同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扩展为四个组成部分—目标设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内部环境 在论述环境组成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了一种主体风险管理理念,即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描述了主体如何考虑风险,反映了它的价值观,并影响其文化和经营风格。如上所述,此框架包含了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明确的印证了这一点。 考虑到董事会的决定性作用及其构成,为了使企业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

内部控制五要素

按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分为以下五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监察 中国的《内控规范》借鉴了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所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内部监督 详解: 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项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

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5要素)简介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水门事件后,内部控制理论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分歧却由来已久,立法者、监管者和商人的不同利益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立场。90年代初成立的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套成体系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标志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赢得了各方的好评。 一、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诞生 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CPA),在反贿赂条款之外,又规定了与会计及内部控制有关的条款。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人员责任委员会发布了《报告、结论与建议》。随后,在1980、1982、1984年先后颁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第43号、第48号。财务经理人员协会(FEI)发布了《美国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其内部控制的报告书。 1985年,由AICPA、美国审计总署(AAA)、FEI等机构共同赞助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即tread-way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旨在研究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领域,其中包括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Tread-way委员会就内部控制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倡议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因此,Tread-way委员会的赞助机构成立了私人性质的COSO,其组成人士包括美国会计师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金融管理学会等专业团体的成员。1992年,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 二、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内容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报告中提出的观点,超越了内控思想的以往理论棗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等理论。 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在公司内进行的,旨在为经营的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实际上,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的最高层参与到整个机构的运作中,以实现组织目标。而所谓的可靠性则指财务报告的一致性、可比性以及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下列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测(Monitoring)。 控制环境包括最高管理层的完整性、道德观念、能力、管理哲学、经营风格和董事会的关注、指导。其特征是先明确定义机构的目标和政策,再以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然后,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最后,向员工澄清有效控制和审计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高级领导层需对文件控制系统作出承诺。 风险评估是在既定的经营目标下分析并减少风险。这一环节是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独特之处。虽然,多年来,美国银行一直使用复杂的模型技术(诸如“紧张检验”、“Monte Carlo模拟”和“风险价值”法)测算风险,但把风险评估作为要素引入到内控领域,这还是第一次。 相比之下,控制活动则是人们较早关注的方面,它包括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实施的政策

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一、导言 中航油巨亏事件,对国内外相关各方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和深远影响。由于中航油的国企背景,该事件对我国的国家信用以及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前景都产生了负面作用。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期发生在国内的伊利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以及金正数码和深圳石化原董事长被捕等事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就在此时,国际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年底,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废除了沿用很久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颁布了一个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此报告虽然保留了部分传统内部控制的某些概念,但不论在框架上、还是在要素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突破。 在如此赞誉之下的新内部控制框架,它出台的背景与动机又是什么?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它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带来什么意义?这是我们需要分析的内容。 二、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解读 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企业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储稀梁,2004)。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

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五大学会共同组成的Treadway 委员会,于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并被世 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尽管如此,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如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 风险管理相结合(朱荣恩,贺欣,2003)。2004年10月份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框架就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与传统内部控制内容相比,新框架有了较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内涵的发展 1992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1)是一个过程;(2)受人为影响;(3)为了达到三个目标;(4)合理保证。 这个定义尽管非常宽,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又比较模糊,存在某些片面性。故原COSO报告1992年出版后不久,就有声音批评该报告缺乏保障资产的概念。例如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这个文件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强调还不够,它丧失了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估的机会。美国前总审计长查尔斯.鲍雪(Charles Bowsher)曾经说:“对有效控制的最大需求可能是在信贷组合领域。……一份没有丝毫谈及信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c o s 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 框架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前沿译丛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美)COSO 制定发布 方红星王宏译 大连 制定发布机构简介 COSO是Treadway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即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通常根据其首任主席的姓名而称为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简称。Treadway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5个组织于1985年发起成立。1987年,Treadway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建议其发起组织共同协作,整合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1992年,COSO发布了着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作出局部修订),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反馈、研究和修改,2004年9月发布了最终的文本。本书就是按照2004年9月正式发布的文本进行翻译的。 译者简介

方红星,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兼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友会计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兼职有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及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王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文版前言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演进过程之中,COSO的突出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它在1992年所发布的、并于1994年作出局部修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 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撰文介绍了相关的情况。诚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没有立即取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但是它涵盖和拓展了后者。因此,对新的框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4年9月,正式的最终文本发布之后,由于着作权保护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国内很难取得该框架最终定稿的版本。而许多学者继续按照征求意见稿来进行转述、介绍和研究,已经显得不合适了。为此,我们通过积极联络和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正式授权,得以将这份重要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公开出版。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前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司丑闻爆发之后,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立法行动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概莫能外。我国的有关部门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积极尝试。目前,关于研究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指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的内控魔方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COSO的内控魔方 清华大学 宋逢明教授

中国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 2008522保监会等五部委于年月日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文) 2.五部委又于2010年4月26日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财会【2010】11号文)

关于COSO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是由左列五个民间机构联合 发起的组织,旨在提供企业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思想 指导和管理架构。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Framework) Integrated Framework (ICIF: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Internal Control ●首次发表于1992年 ●金融危机后被广泛接受 ●在美国使用非常普遍 ●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被 普遍使用 原始的COSO内控魔方

2012年的修订版 商业环境的变化内控整合框架的相应变化 修订时间表(正式发布时间已推迟)201020112012 9月-1月2月-10月12月-3月4月-12月 有关方面的 审阅和评估设计和构建 公开 征求意见完成定稿

内部控制的定义 ● 定义:内部控制是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活动所影响的企业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是为实 现以下三类企业运行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障: 1企业运行(操作)的有效和效率1. 2.报告的可靠性 3. 合规性(符合法律和监管要求) ● 内部控制的涵义: 1.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控制过程 内部控制是个管理控制过程 2.内控是受人们活动影响的,不只是手册或一套规章制度3.为实现企业运行目标提供合理而非绝对的保障 4.内控与三类运行目标(运行操作、报告和合规性)配套 5. 内控要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

(管理)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版)-中文版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执行纲要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充满挑战的;每天保持制度运行的效果和效率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崭新且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型,对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依赖,日益繁多的监管要求和检查,全球化和其他挑战要求每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都能够更加敏捷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运营和监管的环境。 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对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守外,还要求判断力。管理层和董事会通过其判断来决定多少控制是充分的。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每天通过其判断,在组织内选取,推进和实施各类控制。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以及其他的员工,通过其判断来监控和测试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本框架在内部控制方面,对管理层,董事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和其他与组织产生互动关系的相关方有所帮助,且不会过分死板;而这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构成要素的理解,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时机的洞见。 翻译:@注册内审师

对于管理层和董事会,本框架提供: 一套工具,将内部控制推广到各类型的组织,无论行业或法律形式,无论在组织层面,经营单元层面或职能层面; 一种原则导向的方法,能够灵活设计,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并留有判断空间——这些原则可在组织层面、运营层面和职能层面应用; 一些要求,具体阐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和原则是如何存在和发挥作用,如何在一起产生协调作用; 一套工具,识别和分析风险,开发和管理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且更关注反舞弊措施; 一个机会,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扩大应用范围,满足各种其他的报告、运营和遵循目标; 1.一个机会,清理那些在降低风险方面价值不大的无效,冗余和 低效的控制。 2.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组织的其他相关方,本框架的应用可使 其: 对于董事会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管更有信心; 对于组织实现目标更有信心; 对组织识别,分析和应对来自商业与运营环境风险与变化的能力更有信心; 翻译:@注册内审师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执行纲要2013版(中英文对照)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Executive Summary 执行纲要 Internal control helps entities achieve important objectives and sustai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COSO’s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Framework)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 that adapt to changing busines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s, mitigate risks to acceptable levels, and support sound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challenging; operating that system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very day can be daunting. New and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greater use and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 increasing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crutiny,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challenges demand any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be agi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business, operating and regulatory 翻译:@注册内审师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执行纲要2013版(中英文对照)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Executive Summary 执行纲要 Internal control helps entities achieve important objectives and sustai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COSO’s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Framework)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 that adapt to changing busines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s,mitigate risks to acceptable levels,and support sound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challenging;operating that system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very day can be daunting.New and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greater use and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increasing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crutiny, globalization,and other challenges demand any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be agi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business,operating and regulatory 第1页

新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_王怡心.

41 2013.3中国内部审计 一、背景说明 COSO 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亦即所谓的旧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一些内容增补。该框架逐渐得到世界 各国内部控制准则制定机构的认同,成为国际通用的内部控制准则。特别是为遵循美国《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2002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国上市公司都以COSO 框架为准则来设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推动了C O S O 内部控制框架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台湾于2002年11月18日发布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处理准则》,经过六次修订,最新版本于2011年12月21日发布,也是在借鉴COSO 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内部控制落实条款制订而成的。 自旧框架发布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新的科技应用和复杂组织结构以及愈加严格的治理要求,促使企业在满足COSO 旧框架的营运、合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越 来越重视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关 注范围扩及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此外,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发生的一系列舞弊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也要求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准则。 为顺应形势要求,2010年9月COSO 委员会启动了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审核与更新,并聘请 新C O S O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介绍

◆王怡心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作为项目计划执行单位,着手新框架的 制订工作。为确保能够广泛代表各方意见,COSO 委员会还成立了一个由实务界、学术界、政府机构和非营 利组织代表们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2010年9月至2011年1 月,COSO 委员会对700多个旧框架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应意见大部分支持对旧框架进行修订和更新,但不建议重新再造新框架。2011年12月,COSO 委员会发布了新框架的征求意见稿来公开征求意见。 二、新框架的改变重点 C O S O 委员会认为旧框架中关 于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素在现有环境下仍然有效,所以新框架在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估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标准以及专业判断的运用等方面与旧框架保持了一致。针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实践方面,旧框架的重点在于“知悉与建立”,新框架的重点在于“承诺与落 实” ,请参阅表二的COSO 新旧原则比较表。新框架的变化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着重“原则导向”的方法新框架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旧 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17项总体原则(请 参阅表一和82个相关属性,其内容为部分延续、部分新增、部分 修改和部分删除。17项总体原则和五项基本要素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适用于所有的组织;82

2013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英文对照版

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Executive Summary 执行纲要 Internal control helps entities achieve important objectives and sustain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COSO’s 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Framework) enables organizations to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develop systems of internal control that adapt to changing business and operating environments, mitigate risks to acceptable levels, and support sound decision making and govern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challenging; operating that system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every day can be daunting. New and rapidly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greater use and dependence on technology, increasing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crutiny,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challenges demand any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to be agile in adapting to changes in business, operating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s.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充满挑战的;每天保持制度运行的效果和效率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崭新且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型,对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依赖,日益繁多的监管要求和检查,全球化和其他挑战要求每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都能够更加敏捷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运营和监管的环境。 An effectiv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demands more than rigorous adherence to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it requires the use of judgment. Management and boards of directors use judgment to determine how much control is enough. Management and other personnel use judgment every day to select, develop, and deploy controls across the entity.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auditors, among other personnel, apply judgment as they monitor and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对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守外,还要求判断力。管理层和董事会1通过其判断来决定多少控制是充分的。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每天通过其判断,在组织内选取,推进和实施各类控制。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以及其他的员工,通过其判断来监控和测试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1本框架使用“董事会”一词,泛指治理层,包括:董事会,理事会,一般合伙人,所有者和监事会等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设计1.doc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设计1 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设计 作者:李春献徐华字数:2811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第10期 窗体顶端 所谓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协会(IMA)等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目前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权威的专业机构对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最新解释,可以作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依据。 一、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

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 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3 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 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要求各子系统的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总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 1 营造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企业控制环境包括公司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

《企业内部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是从早期()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A.科学管理 B.内部牵制 C.内部审计 D.管理控制 2.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又称三要素阶段,其中不包括()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会计系统 D.控制程序 3.COSO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是在()发布的,该报告是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A.20世纪80年代 B.1992年 C.2002年 D.2004年 4.()是指主体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5.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款(SOX 404)及相关规则采用的是()。 A.内部控制体系 B.内部控制结构 C.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6.相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ERM框架的创新之处不包括()。 A.新提出了一个更具有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 B.新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 C.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D.提出了风险评估概念 7.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控制活动的类别可分为()。 A.经营、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 B.经营、信息及合规三个类别 C.信息、财务报告及监察三个类别 D.经营、信息及监察三个类别 8.代表了成熟阶段的研究成果,堪称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是()。 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准则公告第55号》 B.英国《综合守则》 C.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D.特恩布尔委员会的特恩布尔报告 9.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框架是由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估指引和审计指引四部分组成的 B.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 C.内部控制评估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提供的指引 D.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10.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内容,下面有关内部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内部控制的思想是以风险为导向的控制 B.内部控制是控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都需要参与进来,但不包括员工 C.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是对风险的管理 D.内部控制是一种合理保证 (二)多项选择题

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文

2020/3/27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执行纲要 内部控制帮助组织达到重要的目标,维持和改进业绩。科索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使得组织能够开发有效果且有效率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商业和运营环境,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促进规范决策和组织的治理。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充满挑战的;每天保持制度运行的效果和效率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崭新且不断更新的商业模型,对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依赖,日益繁多的监管要求和检查,全球化和其他挑战要求每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都能够更加敏捷地适应不断 变化的商业、运营和监管的环境。 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除了对制度和流程严格遵守外,还要求判断力。管理层和董事会通过其判断来决定多少控制是充分的。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每天通过其判断,在组织内选取,推进和实施各类控制。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师,以及其他的员工,通过其判断来监控和测试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本框架在内部控制方面,对管理层,董事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和其他与组织产生互动关系的相关方有所帮助,且不会过分死板;而这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构成要素的理解,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时机的洞见。

对于管理层和董事会,本框架提供: 一套工具,将内部控制推广到各类型的组织,无论行业或法律形1 2020/3/27 式,无论在组织层面,经营单元层面或职能层面; 一种原则导向的方法,能够灵活设计,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并留有判断空间——这些原则可在组织层面、运营层面和职能层面应用;一些要求,具体阐述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和原则是如何存在和发挥作用,如何在一起产生协调作用; 一套工具,识别和分析风险,开发和管理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且更关注反舞弊措施; 一个机会,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扩大应用范围,满足各种其他的报告、运营和遵循目标; 一个机会,清理那些在降低风险方面价值不大的无效,冗余和低效的控制。 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组织的其他相关方,本框架的应用可使其:对于董事会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管更有信心; 对于组织实现目标更有信心; 对组织识别,分析和应对来自商业与运营环境风险与变化的能力更有信心; 更了解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要求; 更了解管理层如何通过其判断清理那些无效,冗余和低效的控制。内部控制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和整合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总体框架构建——以中国联通公司为例汇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总体框架构建——以中国联通公司为 例 姚晓蓉 一、研究背景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于2008年10月15日由原中国联通红筹公司、中国网通红筹公司合并成立。其前身之一的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我国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全面电信基本业务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对我国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引入竞争、促进国内电信事业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重组前的中国联通于2000年6月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生指数股,之后又于2002年10月回归国内A股市场,成为国内唯一的海内外三地上市的电信企业。 作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联通,自2006年年报开始必须按《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OX)的要求,向美国相关机构提交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以及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报告。同时身为国内A股的中国联通,必须从2009年7月1日起按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中国联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是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加强监管的客观要求。 中国联通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网络、资产、收入规模都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在美国、香港、上海三地成功上市,成为我国一家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但与业务快速发展和企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公司原有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重发展,轻管理,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一定漏洞。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我国于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规范了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中国联通自2003年底开始按照《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404条,围绕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真实性、遵从法律法规三个目标,建立了一套渗透所有业务及场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控机制以及控制责任体系。本文以此为例来论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总体框架构建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联通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