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本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本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本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本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参考文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前言

20xx年10月6日,榆林神木县四卜树村陕京输气管

线因意外创伤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

亡,但导致方圆10公里内4000余群众紧急疏散,200万

方天然气泄漏,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20xx年11月17日,长庆油田分公司靖西输油管线发

生一起盗窃管道原油的重大刑事案件。这起盗窃案件致使

大约近千吨原油泄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管

道建设方兴未艾,尽管人们采取了多种防腐和防范措施,

但管道泄漏仍时有发生。某带压堵漏公司每年上万起的堵

漏工作量,证明石油天然气的泄漏事故频率远大于火灾事故频率。所以,系统研究石油天然气泄漏事故的技术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石油天然气管网泄漏形态

研究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技术对策的前提是将此类泄漏科学分类,然后针对每一类泄漏研究相应技术产品,从而形成解决不同泄漏形态的立体带压堵漏技术。

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根据压力等级进行划分,可以有如下几种:

1、真空管道(0MPa以下)

2、低压泄漏(0---1.6MPa)

3、中压泄漏(1.6---10MPa)

4、高压泄漏(10---100MPa)

5、超高压泄漏(100MPa以上)

根据压力等级所作的泄漏形态分类决定相应堵漏产品

密封的级别。高压泄漏形态要求相应堵漏产品的密封级别要高。

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根据发生位置不同进行划分,可以有如下几种:

1、直管泄漏

2、弯头泄漏

3、三通泄漏

4、法兰泄漏

5、异径接头泄漏

6、阀门泄漏

7、罐体泄漏

8、其他泄漏

根据发生位置所作的泄漏形态分类决定相应堵漏产品的结构形式。特殊位置的泄漏如弯头、接头等位置,要求相应的堵漏产品有较好的适应性。

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根据致因不同进行划分,可以有如下几种:

1、腐蚀泄漏。这是陆上油田石油天然气管网泄漏的主要原因。

2、意外创伤泄漏。包括不法分子破坏和工程施工机械误伤等原因造成的泄漏,这类泄漏在长距离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处理中最为棘手。

3、因设计不当造成的泄漏。

根据致因所作的泄漏形态分类决定相应堵漏产品对管线本体的保护形式。如:注剂式密封产品在解决腐蚀泄漏时要采用双层卡具,以保护高压密封注剂对管线本体的冲击,防止密封注剂对本体的破坏并流入管道内。

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也可以根据输送介质和温度的不同进行划分,泄漏分类是研究立体带压堵漏技术的前提。

二、堵漏技术简介

针对多种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泄漏形态,应有相应的带压堵漏技术,这里重点介绍钢带拉紧技术、快速捆扎技术、低压粘补技术、注剂式密封技术、快速止窃技术、堵焊技术、管线带压修复技术。

(一)、钢带拉紧技术

对于压力等级在1.6MPa以下的泄漏,传统上多采取卡箍止漏法。这种方法的预制时间长,对现场的应变能力差,类似三通、法兰根部、直管凹凸不平处或位置狭小处都难以适用。钢带拉紧技术较好的克服了这些缺陷。

钢带拉紧技术产品定型无需预制,克服了卡箍预制时间长的缺陷。对泄漏现场应变能力强,可广泛应用于压力在1.6MPa以下的直管、异径管、三通、法兰焊口、弯头、阀体等各个位置。

韩国产管道连接修补器、专利产品复合堵漏器、成型堵漏钢带属于钢带拉紧技术中的系列产品。

20xx年8月13日,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小集联合站沉降罐出口管线弯头焊缝泄漏,介质:油气水混合物,压力:1.2MPa,采用钢带拉紧工艺20分钟成功带压堵漏,避免停产换管线,消除动火电焊的安全隐患。

(二)、快速捆扎技术

所有堵漏产品可以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即固持部分和密封部分。两部分共同作用才能在泄漏处形成新的密封体系,从而产生堵漏效果。大部分堵漏产品的固持部分和密封部分是相互独立的,而捆扎带是固持部分与密封部分合为一体的堵漏产品,在捆扎时,随着捆扎带的增厚,能不断产生挤压力,从而达到快速捆扎堵漏的目的。

捆扎技术的适用对象和特点:

1、可用于喷射状态下的直管、弯头、三通、活节头、法兰缝、法兰焊口等位置,对于小管径的堵漏效果比较好。

2、适用压力1.6MPa以下。

3、堵漏后对泄漏处具备加强修复作用。

20xx年8月20日,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二矿十一队H106—6站的出口复合管泄漏,介质:油气水混合物,压力:1.2MPa,温度100℃。采用快速捆扎工艺30分钟成功带压堵漏,减少原油损失5吨,节约维修成本5000元,减少环境污染面积100平方米。

(三)、低压粘补技术

低压粘补技术即化学粘合技术,通常在常温下施工,不需要专门设备和能源,因此又被称冷焊技术。

治理石油天然气管道泄漏所采取的低压粘补技术是利用成熟的胶粘剂进行堵漏,现有的胶粘剂均不易直接带压粘补,现场应用中的难点是研发一种导流装置,实现带压粘补。专利产品导流帽就是这样一种导流装置。

保证低压粘补的成功率,需要备齐必要的辅助工具,

采用适当的辅助工艺,选择合适的胶粘剂,做好精细的表面处理。

20xx年9月19日,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一矿29队史100注水站1﹟罐底部泄漏,介质:污水,压力:0.2MPa,采用低压粘补工艺30分钟成功带压堵漏,节约维修成本5000元,减少了环境污染。

(四)、注剂式密封技术

一般来讲,对于治理压力在二、三兆帕以上的石油天然气泄漏以及法兰、阀门等疑难位置的泄漏可以采用注剂式密封技术。注剂式密封技术是石化行业比较成熟的堵漏技术,而且是该行业带压堵漏的代名词。因为注剂式密封工艺具有耗时长的缺点,所以在解决石油天然气泄漏时该技术一般作为最后选择。

注剂式密封技术通过在预制的夹具和泄漏本体间注入密封注剂,而建立新的密封体系。在注剂压力远远大于泄

漏介质压力的条件下,泄漏被强行止住,密封注剂自身能够维持住一定的工作密封比压,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坚硬的、富有弹性的新密封结构,达到重新密封的目的。

注剂式密封技术尤其经过石化企业二十多年的应用,在堵漏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复杂多样的泄漏现场也为该技术提出了新的应用难题:

1、如何提高夹具对泄漏本体的适应能力?这个难题不予解决,就无法为不可控点预制夹具,提高该工艺的操作速度。

2、如何提高夹具对泄漏本体的保护能力,不使密封注剂对泄漏本体形成冲击破坏?

3、现场缺乏能够补注和注入微缝的密封注剂。这些应用难题的存在限制了注剂式密封技术在堵漏领域的应用范围,妨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近期,我们注意到: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目前,世界油气生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技术挑战:一方面是大量已探明资源因为没有更加有效的开采方法而滞留在地下;而另一方面还要克服越来越严峻的地质、地理环境去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面对风险和挑战,各个国家和石油公司将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措施。 一、常规资源开采技术 据统计,美国尚未开发的技术可采石油资源约为4000×108bbl ,包括未发现的、适合CO 2提高采收率的轻质油、非常规石油资源(深层重油和油砂)以及油藏过渡带的剩余油等。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220×108bbl (占2%),每年原油产量大约为20×108bbl (图1)。各种资源的开发状况及未来技术可采量如表4所示。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图1 美国原始、已开发和未开发石油资源概况目前无法采出 54% 先进EO R 技术增加的可采量 16% 未发现/储量增长14% 累计生产14% 探明储 量 2% 面对这种资源状况,美国为保障能源安全,降低 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并保持能源行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作为EOR 技术的领先者,必然进一步研究与发展EOR 技术,并经济有效地用于开发美国本土愈加宝贵的剩余石油资源。 从表4可以看出:在已发现的5820×108bbl 地质储量中,已生产或探明2080×108bbl ,剩余3740×108bbl ,其中1100×108bbl 要靠应用适当的EOR 技术来开采;在未发现的3600×108bbl 石油地质储量中,1190×108bbl (陆上石油430×108bbl ,海上石油760×108bbl )可通 过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开采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先进的EOR 技术还可再增加600×108bbl 的技术可采储量。在已发现油田中,未来地质储量的增长可达2100×108bbl ,其中,应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技术采出710×108bbl (陆上石油600×108bbl ,深海石油110×108bbl ),靠先进EOR 技术再采出400×108bbl 。对于地质储量800×108bbl 的油砂,通过EOR 热采技术进步,可增加技术可采储量100×108bbl 。过渡带中1000×108bbl 的剩余油,通过EOR 技术可采出20%。 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曾在1976年和1984年分别开展了EOR 技术潜力评估等研究,并对EOR 技术寄予较高期望(分别实现EOR 产量300×104bbl/d 和200×104bbl/d ),但这些预期并未实现。美国EOR 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92年,达到了76.1×104bbl/d ,目前是68×104bbl/d 。研究试验了多种技术,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成功的两项是CO 2混相驱技术及蒸汽热采技术(蒸汽吞吐、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 在美国能源部的资助下,美国国际先进资源公司(ARI )就现有“最先进的”CO 2-EOR 技术对美国10个 表4 美国各类石油资源原始资源量、已开发资源量 及未来可采资源量 注:不包括油页岩资源。 (单位: 108bbl )

中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中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雷振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一、油气地球物理勘查主流技术—油气地震勘探 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从1845年Mallet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1922年明特罗普地震勘探公司,利用机械式地震仪在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913年由Reginald Fessenden提出了反射法地震勘探,1924年利用单次覆盖地震资料首次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穹隆油田,50年代W.H.Mayne发明了共深度点(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叠加技术,美国Conoco公司发明了地震可控震源,1967年Exxon 石油公司在休斯顿附近的Friendsword油田进行了首次3D地震测量。 我国第一个石油地震勘探队是在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翁文波的指导下1949年筹备的,1951年在上海成立后开赴陕北地区进行工作。我国地震勘探仪的发展以引进为主,自制为辅与国外同步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管技术、60年代的半导体器件构成的模拟技术、70、80年代的数字技术和90年代后的网络遥测技术等四个发展阶段。目前制约整个地震数据采集环节的关键在于地震检波器和地震信号传输电缆,我国是地震检波器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价值的勘探目标的尺度变得越来越小,非构造、复杂和隐蔽的油气藏成了勘探的主要对象,为寻找复杂和隐蔽的油气藏,开始了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大研究领域:(1)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2)改善深层数据品质(尽量宽的动态范围和频带)。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高分辨率地震、3D/4D地震、VSP地震与井间微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高精度地震信号处理技术、地下成像技术、处理解释一体化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四大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四维地震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导师介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李德生,男,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AAPG国际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研究方向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翟光明,男,北京大学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构造和含油气沉积盆地。 ——王涛,男,莫斯科古勃金石油大学毕业,研究方向为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胡见义,男,莫斯科石油学院硕士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突出贡献奖、孙越琦能源大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研究方向为石油地质与勘探,油气藏形成分布与分布理论。 ——戴金星,男,南京大学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地球化学。 ——邱中建,男,重庆大学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石油及天然气成藏,石油勘探战略问题。 ——贾承造,男,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孙越琦能源大奖、国家“九五”攻关先进个人,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方向为盆地构造地质与油气勘探。 ——童晓光,男,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技术顾问。研究方向为为石油地质与勘探。 ——赵文智,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毕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天然气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含油气系统评价。 ——顾家裕,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石油地质学和沉积储层。 ——靳久强,男,德国国宾根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研究,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盆地动力学分析与模拟和区域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薛良清,男,美国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非洲地区勘探项目组主任。研究方向为沉积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和层序地层学与沉积体系分析。——宋岩,女,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所博士毕业,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煤层气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天然气藏形成条件和煤层气成藏与富集规律。 ——张水昌,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油气生成及成藏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海相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评价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地质应用。 ——赵政璋,男,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硕士毕业,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为砂体成因与沉积环境,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和地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现状 1、国外油气勘探理论进展: “合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 G Dow在1972年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后,后来经Perrodon(1984),Demason(1984),Meissner(1984),Ulmishek(1986)及Magoon(1987、1988、1989)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烃源岩与形成石油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研究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考虑与油藏的关系,对含油气区带和远景圈闭的研究强调应用现有的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现今存在的圈闭”。含油气系统一词代表了所有形态的烃类(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而系统则代表了所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以及所有成藏作用(圈闭的形成、石油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 “层序地层学”概念早在1948年Sloss,Krumbein及Dapples等就提出了。后经Vail(1977,1988),Payton(1977),Posarnentier(1988),Galloway(1989),Sagree(1988),Wagoner(1988)等人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入到系统化与综合化阶段,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il and Posamentier,1988)和成因层序地层学新学派(Galloway,1989)。以最大水进面(海泛面或湖泛面)泥岩作为层序边界,强调在海平面或湖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所完成的进积—退积—加积作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单元,层序内部具有向上变粗再变细的演化序列;1994年,Cross等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产出位置和发育情况。2002年AAPG年会对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为:①提出运动学层序和体系域、地球半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深海盆地千米级规模的海平面变化、深海页岩层序识别和陆架边缘崩塌基准面及崩塌层序等新理论,提出气候变化是高频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验证了米兰柯维奇旋回中40×104a离心率周期造成海平面变化的理论;②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方面以及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团闭预测、储集层和油气藏精细描述、烃源岩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及中国勘探现状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及中国勘探现状 一、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图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注:加拿大油砂属于“剩余探明储量”,处于“积极开发状态”的储量较少(数据始于1999年)。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 二、储量接替率与开采成本 储量接替率是指年度全部新增净储量除以当年油气总产量之值,储量接替率大于1 意味着公司不需动用原有储量,只要靠新增储量就能满足开采,这样公司的总储量越滚越大,总开采年限变得非常长,因此国际市场一般会给储量接替率大于1 的公司较高的估值。 图2 世界石油公司储量接替率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图3 全球石油公司总储量排名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图4 世界石油公司开采成本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三、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情况 1、技术进步和理论创新促使油气勘探空间广阔最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在勘探开发技术

上均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在物探技术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四维地震监测技术等获得了应用,如西气东送的主力气田-克拉2 气田,其勘探的发现主要得益于高分辨率的山地地震技术的突破;在测井技术上,成像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等获得了应用;在钻井技术上,欠平衡钻井技术,多分支井,大位移井等获得了应用。南堡就是中国油气勘探技术进步的典范,我国对冀东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始于1988 年,但在其后14 年间的自营勘探和合作勘探中,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从2002 年开始,中石油调整部署,转变勘探思路,强化精细三维地震勘探,配套应用大位移斜井和水平井钻井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才最终得以克服了众多地质勘探和工程施工方面的难题,将这一世界级油气田挖掘出世。理论创新在中国的油气勘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沉积盆地很复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盆地一般都具有多构造层系;二是多次构造活动,不同类型盆地叠加;三是成藏条件一般有三多一大:生烃层系和储集层系多、运移聚集期多、断层多,陆相岩性变化大。这就决定了油气勘探的历程会相对漫长。一套层系、一种类型或一个领域所取得的认识,不能完全用来指导新层系、新类型和新领域的勘探,需要勘探家不断认识、不断探索。 2、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潜力还很大目前中国的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42%,尚有58%的石油可采资源有待探明,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探明程度在30%~60%为勘探中等成熟阶段,是储量高基值的发展期。因此,我国石油勘探潜力还很大,储量的增长正处于高基值发展期。天然气勘探正处在早期勘探阶段,探明程度低,只有23.3%,潜力大,发现大气田的几率大。如十五期间,发现和探明了8个1000 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2000 亿立方米以上的有5 个。其中中国的海相地层探明率尤其低。所谓海相和陆相的区别,陆相是由河流和湖泊沉积而成,而海相则是由海洋沉积而成。世界上大部分油气田发现在海相地层,而中国的海相,由于其5 个特殊的原因-时代老,有机质丰富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勘探目的层埋藏深,油气藏保存条件差-使得国内海相地层的勘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根据全国第三轮油气勘探的数据,海相地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有石油资源量92 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超过17 万亿立方米;石油资源探明程度约4. 3 %,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约5.5%。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01T16:58:26.2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王建伟 [导读]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 江苏华东八一四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 212002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的油气数量的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够在现有储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开发。目前,我国与国际上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里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需求与应用:勘探案例 自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能源的依赖逐渐加大,作为目前人们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的供能物,石油已经成为我们赖以生活的能源之一。我国目前处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上的。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家,我国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这种影响都是糟糕的。为了能够摆脱这种糟糕的影响,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提升乃至突破,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都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要想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就要重点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提升石油生产过程中效益成本比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方向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油气田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剩余油其本身的分布十分分散,而现有的监测油藏技术较为落后,使得老油气田的采收率较低;其次,因为我国各种地形地貌兼备,对于多种不同地表条件的勘测,所需要用于应对的技术手段也相应不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形条件,现有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困难;最后,老油气田周围存在的新油气田由于勘探技术不够全面而难以被检测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现有的监测技术,对于全地貌、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补充性的技术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震勘探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进行大地对人工地震波的响应的观测与分析,从而可以判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及形态,这就是地震勘探技术。其中代表性的技术如高密度空间采样、多波多分量勘探、时移地震勘探及井中地震勘探等,将这些技术分别对应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施工条件,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有效提升了复杂情况下我国的油气勘探能力。 2.1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的应用 所谓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指通过野外采集来进行地震波场的空间采样。这一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另一方面,由于其不组合其他信号的激发与接受,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信号的真实性,不对信号进行改写,避免了有效波受到影响。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从横向、纵向两种方向提升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野外采集时,小面元的采集结果要好于大面元,这是因为小面元采集可以极大的减缓反射波的干扰,与此同时也起到促进成像和压制干扰的作用。现阶段,高密度空间采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足够可靠的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 所谓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就是采用多分量激发和接收,综合利用纵波、横波以及转换波等多重好地震波反馈的信息,对构造成像进行改善,检测储层裂缝以及预测油气等的地震技术。其中转换波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事实上,在仅仅使用纵波进行勘探的情况下,勘探的操作十分简单,成本也低,但随之也带来了无法辨别亮点存在以及进行油气田的预估等问题,引入转换波之后,操作以及成本的提升都不大,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价值。 2.3时移地震技术 时移地震技术是指对不同的时间内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学科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推断油气田内的油气分布状况等关键信息,如储层流体变化、油气流向、剩余油分布等。但是由于这项技术本身的特点,它要求储层孔隙吼道中的流体成分以及饱和度的物性参数有明显变化,于是,它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需要使用对象需要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2.4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其中,垂直地震技术由于表现优异的勘探效果而常常得到使用,而另一种方法及水平地震技术使用则较少。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由新一代裸眼井测井、套管并测井、随钻测井以及井中地震等多方面的技术组成,对于评价油气层、发现油气藏并对其特性进行描述等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水平。常用于追踪裂隙、研究油藏研究储集层物性等方面。 2.5综合解释方面的技术 所谓综合解释,是指在我们通过各项技术取得地震资料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如何运用与之关联的理论知识,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建模来进行相关的解释,从而为油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持。习惯上,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利用地震勘探所得各项资料,对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的种类进行判断,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其次是沉积体系以及储层地震相应特征的研究,依次进行相分析、等时地层格架构建,并对构建得到的构架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响应特征;最后是融合多种单一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多属性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质模型以及上述两个部分的研究结果,以完整呈现出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全貌。 三、勘探案例 为了探究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扶余油田的改造性勘探开发,来进行研究。 之所以选择扶余油田,也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代表性。复杂的地表结构、较大的采集难度等。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综合采集、处理以及解释等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了地震资料的质量,为未来高难度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按照地震资料分析,可以知道油田有着清晰的构造,确定了油田剖面的断层以及断电,为之后油气田的快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日趋成熟,带来的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人们对从以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掌握。各项综合技术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完善,是当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举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Petroleum Geology》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宋荣彩制定(修订)时间:2010年2月所在单位:能源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大致知晓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萌发对从事油气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化工原料,国际贸易物资;世界及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概况——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内容、性质及主要相关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和油气工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油气矿产的基本特点;大致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内容梗概。对油气行业的现状,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油气资源的展望和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可作适当介绍和讨论。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

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 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读书报告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并且油气成藏,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成因及特征,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述,为生、储、盖、运、圈、保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富集;构造;地层 0 前言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地处扬子板块西缘,为一北东向呈菱形的构造盆地,是典型的沉积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与周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齐岳山和大娄山及大凉山组成盆山结构[1],内部则有以华蓥山为主的北东向雁列状山脉,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9×104km2。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油气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众所周知,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和发展对油气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控制作用。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2]。四川盆地富含油气,并且油气成藏,即油气从分散有机质生成后还有运移和聚集过程。生、储、盖、运、圈、保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因素[3]。四川盆地油气富集与其地质因素密不可分。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是古特提斯对中国板块施加压力环境下发育起来的大型不对称箕状压性断陷盆地。从晋宁运动到喜玛拉雅运动盆地定型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主要有:①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②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玄武岩大量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③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④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种拉张-过渡反转-挤压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四川盆地这种叠合盆地更为明显。在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上,从边缘向刚性地块中间,出现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古隆起边缘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十个重大转变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的重大转变!(转) 中国石油勘探年会,2010年12月7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赵政璋副总裁主持并做主题报告,周吉平总裁做了重要讲话,邱中健、贾承造院士参加并讲话。中国石油勘探界25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2010年勘探工作,部署2011年勘探任务。可谓是中国石油一年一度上游业务的最重要会议。 众所周知,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一是资源战略,二是市场战略,三是国际化战略。这三大战略作为中国石油顶层战略设计,其智慧和含金量已经得到成长性实践成果的验证,充分说明其顶层战略设计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最大限度的获取地下油气资源,是“资源战略”的本质。从深层次讲,作为能源公司把获取油气资源做为第一战略,如同解放初期农民获得土地一样同等重要,所以说油气资源是能源公司生存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是“一把手”工程。为什么提“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本次勘探年会,勘探成果丰厚,连续六年油气储量快速增长,一再刷新储量增长纪录,特别是重大发现的启示、勘探成功案例的启发,勘探经验的介绍,勘探专家的点评,使人们深深感到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认识、思路、理念、理论、战略、战术和勘探对象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这些变化是中国百年来油气勘探厚积薄发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勘探家面对资源现实企足而待的自然结局。具体讲建筑在窗体顶

端的顶层战略设计,是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理念发生了飞跃式的突变,是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醍醐灌顶式的挑战和冲击。概括的总结近年油气勘探的实践和年会上介绍的勘探成功案例,可归纳为“十大转变”。 1、从高峰生烃到全过程生烃的转变(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邱中健院士讲,“生油(气)层”成为勘探开发的可能。页岩气勘探的实践说明,存在于原生地层中的烃类,可以形成有价值的天然气,而且80%的油气资源存在于原生地层。油气勘探的常识是“生储盖”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过去认为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即人们说的储层(砂岩、碳酸盐或火山岩)。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实践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即在油气生成的原点找油气,不能不说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对传统找油找油气理念和理论的挑战。 2、从局部(圈闭)勘探评估到大面积评估的转变。 油气勘探的第一道程序,是对油气勘探对象进行评估。过去勘探的对象一般集中对局部圈闭进行评估,评估的基本依据,看是否存在“生储盖”的条件,假若存在就可进行油气勘探,反之亦然。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实践告诉我们,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致密(低渗透)天然气气藏,并没有明显自然边界,更没有什么“圈闭构造”可言,最多是岩性“致密带”阻隔,用邱中健院士的话讲“岩性油气藏一般是有

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

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 摘要:近些年来,陆地油气资源逐渐面临枯竭,大家都将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本文通过对几种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描述,介绍一下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新发展 1.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传统海域辖区总面积近3×106km2[3,4]。以300 m水深为界,浅水区面积约1.46×106km2、深水区面积约1.54×106km2{2]。南海我国传统疆界内石油地质储量为1.6439×1010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4029×1013 m3,油当量资源量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23 %,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300 m以下深水区盆地面积为5.818×105km2,石油地质储量为8.304×109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493×1012m3。目前我国在南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北部4个盆地,面积约3.64×105km2[3,4]。 陆地油田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大部分已进入勘探开发的后期,受勘探资源枯竭以及油田开发规律的影响,陆地油田产量增长难度较大,不仅如此,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陆地典型老油田的产量已进入递减阶段。图1给出了1971年到2013年全国石油产量构成柱状图,全国石油产量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以陆地油田为主的公司年产油增长缓慢,自1990年以来,全国石油增长总量的60 %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我国近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的程度远低于陆地,尚处于蓬勃发展期,近海油气田将是我国油气产量主要的增长点。当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年产油气当量规模在5×107t,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国内海上将建成1×108t油气当量年产规模,未来17年将增加一倍的产能,届时近海油气产量在我国石油产量构成中的比重将更加突出,近海油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