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一座纪念公园、一位历史人物、一种史学方法

——浅谈《罗斯福新政》的异构设计

嘉定中光中学朱真背景: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所谓历史课程的思想意识,是指?在遇到人、人与社会及其相关问题时有历史的觉察,即从社会演变与发展及其经验的视角看,应当倾向从什么方向去思考、探索和努力,这是长期的历史课程学习所获得的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1]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鉴证识史、论从史出和把一切人与社会问题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求真意识? [1]是其重要内容。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课程改革要求、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要注重强调?坚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成长经历? [2]。根据文件精神,上海市基层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外出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一年两次的素质教育活动,有大部分场所是在历史古迹、纪念馆或者博物馆。这些素质教育基地是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意识,实现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极佳机会。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参观,不明白如何搜集相关信息,不能进行自主思考,游有所得。笔者在教授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二十八课《罗斯福新政》时,通过模拟参观罗斯福纪念公园的方式,整合艺术资料、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不同类型史料,对如何参观历史纪念馆进行了一番尝试

情景:

师:我们已经知道,要获取历史信息,可以通过文献、考古、网络等多种途径,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地方汇集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那就是博物馆、纪念馆。我们素质教育活动都去过哪些纪念馆或者博物馆?

生1:绍兴的鲁迅纪念馆。

生2: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

生3:徐家汇的光启公园。

师:学校组织或者我们同学以自助游的形式去过很多的历史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其历史信息?我们又如何去评判这些历史信息的价值?今天,我们通过模拟参观美国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公园,来了解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段历史,并尝试着学会如何参观历史纪念馆。

罗斯福纪念公园是为了纪念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而修建的,我们在公园的大门前可以看到公园园名及罗斯福真人大小的雕塑。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罗斯福有什么体貌特征,他总统任职有多久?

生1:罗斯福是坐在轮椅上的。

生2:他就任总统从1933-1945,长达12年。

师: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症,罗斯福下身瘫痪,看上去是如此的弱小,但他却获得民意支持,成为美国历史上任职年限最长的总统,无比强大。

材料一: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罗斯福首次就职演说

罗斯福公园第一区水文景观铭文雕塑《饥饿、绝望》——乔治〃塞格尔师:1933年,罗斯福第一次就任总统时,美国民众的心态是怎样的?

生:恐惧。

师:他们恐惧的是什么?

生:饥饿。

师:既然饥饿,为什么雕塑中的农民却不去耕作?

生: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业生产亏损严重,几近停滞。

师:我们注意观察在职业介绍所排队的场景,门还没打开,这反映了什么?

生:介绍所还没上班,就有人等在那了。

师:那说明什么呢?

生:工作很不好找,失业的人太多了。

师:我们再注意观察雕塑中人物的神态表情,是什么样子?

生:很麻木、茫然,甚至有点绝望。

师: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现象?

生: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师:1933年,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就任美国总统的?

生:金融瘫痪;产品过剩;失业增多;矛盾尖锐;民众绝望。

师:进入罗斯福公园的第一区,好像略感压抑,但我们转向下一片区,却会发现一些新的不同。

雕塑《炉边谈话》——乔治〃塞格尔雕塑《蓝鹰》——乔治〃塞格尔

雕塑《新政》(局部)——乔治〃塞格尔《田纳西水坝》——罗伯特〃格拉哈姆师:我们看第一个雕塑反映的是什么场景?

生:一个人在听收音机。

师:他的姿势和神态如何?

生:身体前倾,说明他很认真。表情很严肃,说明听得不是音乐或者娱乐类的广播。

师:从之前的“绝望”,到这幅雕塑表现出来的“希望”,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显现出对美国人民极大的鼓舞作用。

材料二:亲爱的朋友们…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第一次?炉边谈话?师:罗斯福以什么身份与民众对话?

生:朋友。

师:为什么以朋友的身份谈话?

生1:可能之前总统不被人们信任,再说自己是总统反而不好。

生2:也可能刚上任,为了获取民众好感。

师:罗斯福认为银行是个怎样的行业?

生:能进行投资,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

师:他希望民众怎样?

生:将钱存进银行。

师:那当时美国人为什么不把钱存进去呢?

生:经济危机导致很多银行倒闭,存进去的钱可能都取不出来了。

师:你听了这样的炉边谈话,会把钱存进银行吗?

生1:会,总统这么说了,肯定会负责的。

生2:之前也有总统,我不能光听一句谈话,就信任他。

师:美国民众也有这样的意见分歧,特别是对自己经济权益的担忧。我们从教材中找找,罗斯福在发表谈话的同时,还对银行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停业整顿,关闭小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等。

师:你们现在敢把钱存进银行了吗?

生:政府插手,进行担保,这次敢了。

师: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这在美国历史上,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同学们利用教材,结合罗斯福纪念公园第二区的一些景观,总结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生:规范金融秩序;调整工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

师:罗斯福执政后,以国家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方式,颠覆了一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被称为“新政”。以此为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阶段。但当时,是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罗斯福的这种“新政”呢?

材料三: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师:材料中反对罗斯福的理由是什么?

生:太迁就工人,是学共产主义的。

师:什么人会如此反对?

生:美国的资本家。

师:为什么反对?

生:新政提高了工人的权利,触犯了资本家的利益。而且罗斯福的政策不同于之前对经济的自由放任,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师:这反映了罗斯福推行新政在当时评价如何?

生:有效地阻止了经济危机的蔓延,受到普遍欢迎,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支持,但也有一些资本家强烈反对。

师:走过主题为“新政”的第二区,我们就看到了罗斯福纪念公园的第三区,大家觉得设计者是如何看到“新政”的。

生:肯定的,赞赏的。

师:你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绿化植被,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再说了,如果不是肯定罗斯福,干吗专门建个公园纪念他?

师:我们通过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可以看出二战后建成的罗斯福公园的设计者或者投资方是欣赏罗斯福的。但同学们不要以为欣赏才会修个纪念馆,有的反面人物也有纪念馆,用来警醒世人的。

从开始实施新政有些资本家反对,到新政实施10多年后,颇受赞誉,为什么?

生:在刚开始实施阶段,新政直接触犯了资本家利益,所以强烈反对。但实际上新政是从美国资产阶级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考虑的,所以在推行一段时间后,效果明显,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肯定他了。

材料四:奥巴马总统办公桌上的书籍之一。

——当当网对乔纳森?阿尔特《危机1932:罗斯福百日新政与美国决胜时刻》一书的介绍师:且不论奥巴马办公桌上有没有这本书,罗斯福新政为什么值得奥巴马去了解?

生:罗斯福新政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师:只有历史意义吗?

生:奥巴马上台也是美国金融危机,和罗斯福上台有相似之处。

师:那怎样呢?

生: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来应对今天的经济危机。

师:身处21世纪的同学们,对罗斯福新政有了新世纪的评价,真的太难能可贵了。从1933年新政开始,到二战后建立罗斯福纪念公园,再到今天同学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我们发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什么特点?

生:随着时间不同,不断变化。

师:同一时间就一定一样吗?

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师:回到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罗斯福和他的新政的?

生:参观罗斯福纪念公园。

师:具体一点?

生:通过公园的设计、雕塑、铭文、雕刻等等。

师:那了解到的都是完全真实的吗?

生(思考):反映的是设计者眼中的罗斯福和新政。

师(总结):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不仅学到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而且学会了如何去参观纪念馆、纪念公园,里面的雕塑、铭文、设计等等都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绝不是草草的照张相,在此一游就结束了。但要注意的是,纪念馆也好,纪念公园也好,他们反映的历史不见得就是完全真实的,特别是一些艺术作品,尤其如此。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了解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还要寻找尽量多的资料进行印证。

反思: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学历史教师要“克服牵强附会的‘粘贴’现象;要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3]笔者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对于“如何实现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主要有以下体会:

1.关注身边,发现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规定,上海市中小学校,每学年有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奔赴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进行实践学习,尽管学校在活动出发前,将要去的景点介绍用文稿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但他们往往只是随意看看,在参观的时候无所适从,只是匆匆照相,回来写的游记常常也是言之无物。笔者多次带队班级进行素质教育活动,对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参观,不能真正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而深感惋惜。社会实践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

2.广泛涉猎,注意积累

罗斯福公园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座纪念公园,它的名气远远不如周边的林肯纪念堂等其他景点有名,专门的历史书籍上也鲜有提及。笔者是在浏览摄影专业论坛,蜂鸟网的游记随拍中偶然看到的,觉得很有特点,专门将资料保存下来。在真正着手备课的过程中,遗憾的发现,拍摄照片的作者虽然对公园有所介绍,但缺乏历史的角度。为了备课需要,笔者针对罗斯福公园的相关内容进行大海捞针般的寻找,终于在2009年7月《山西建筑》杂志上,寻得了两位研究生撰写的《谈罗斯福纪念花园》一文,总算将素材缺陷勉强补足。

特级教师樊汉彬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师最缺什么?》一文中,回答如何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深厚学养和气质风度时,说到,?首先多读书,精藏书,增学养......其次多思考,勤笔记,长学识。?[4]多读书,增学养,就是要求我们广泛涉猎,与时俱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多思考,勤笔记,就是要求我们注意积累,有意识的去发现身边的历史素材,特别是能够用于教学中的历史素材。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学习情景?等手段,变“客观的历史”为学生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在“体验、感悟、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内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5] 罗斯福纪念公园是一座现代设计的历史纪念公园,本节课的设计,采用模拟参观的形式,拉近学生与上世纪初的历史之间的距离。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利用现实中存在的铭文、雕刻、雕塑等,配合使用文献资料、漫画资料和历史照片,营造出经济大危机状态下美国的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从现实走进历史。教学的最后,提出在21世纪金融危机下,罗斯福新政的借鉴价值,让学生从历史又回到现实,思考罗斯福新政在今天的意义。从现实走进历史,创设了历史情境,从历史走向现实,达到了学史致用。

4.设问指引,启发思考

史料教学法是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找到好的史料,只是完成了史料教学的一半,更多的,或者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去运用这些典型的好材料。

在利用乔治·塞格尔的雕塑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时,开始的设计是直接提问,雕塑《饥饿、绝望》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丢下去,学生一片茫然,或者直接翻书本照本宣科地回答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思考后,笔者进行了调整:与之前材料给出的铭文联系,提问,美国人民害怕什么?学生看到雕塑的名称,很自然的说,害怕饥饿。接着提问,既然饥饿,为什么雕塑中的农民却不是在耕种?雕塑中的门是什么状态?说明当时的就业情况如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雕塑中人物的表情如何?到接下去讲授同样是乔治·塞格尔作品《炉边谈话》时,启发学生思考,同一位雕塑家,不同的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神态有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特级教师孔繁刚老师在谈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时,提出了“四有”说,即有知识、有细节、有思考、有情感。有细节的历史,才会是真实的历史。注重细节,层层递进的设问,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将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5.主旨明确,结构完整:

本节课设计,以模拟参观罗斯福公园为主线,辅助以大量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的介绍,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层层展开。以提出如何参观纪念馆导入,以纪念馆中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及其真实性作为结尾,用史学方法论进行首尾呼应。教学过程整体性强,不仅着眼于教材中知识点,更从常态课落实方法论教学上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当然,在四十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难免有所遗漏或者遗憾之处,笔者将会不遗余力,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意识,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

注释:

[1]:《上海市高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3页。

[2]:《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德〔2010〕2号)。

[3]:《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9页。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第28页。

[5]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第001页。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_1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 教学原则与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选择)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的。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 启发性原则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启发式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 1 / 4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自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3 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4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古代《学记》中就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主张: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这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布鲁纳等也都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 因材施教原则(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裴斯泰洛奇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如何正确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如何正确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研究?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二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三是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四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问题。综观历史上的人物, 形形色色,多姿多彩。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对历史 人物该如何评价呢?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学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这个问题。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却往往带有主观因素。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用史实说话,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客观公正、全面具体地加以评价,不能歪曲事实,更不 能伪造事实。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很多人只偏重史实而不注重结论性的评价,这等于写 历史人物的生平而不是评价,对于人物的评价可以先写结论性评价后写史实,倒过来亦可, 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不能主观臆断、捕风捉影,也不能靠堆砌材料和史实,应当 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全面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类法 采用分类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 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比如评价 唐太宗。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大 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 的负担。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教育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民族关系方面: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唐太宗 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 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期法 采用分期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 如对左宗棠的评价:参加洋务运动,创办的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做出 了重要贡献;镇压太平天国;1878 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 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收复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对唐玄宗的评价也可采用此法,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腐朽昏庸,出现了天宝危机, 使唐朝由强盛转为衰弱。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 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问题很多,如英雄史观、道德史观、主观主义以及以假代真、有评无据、以偏概全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 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 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顺应历史发 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长统,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他主张“限夫田以断并兼,急农桑以丰委积,严禁令以防僭差,察苛刻以绝烦暴”;“政不分于外戚之家,权不入于宦竖之门”;“核才艺以叙官宜”;反对“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他认为:“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助焉。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能亲百姓,训五品,和万邦,藩黎民……实德是为,而非刑之攸致也。至于革命之朝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期业;奸宄之成群,非严刑峻法则不能破其党。” 材料二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但他又认为东汉“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臣所致然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仲长统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这一观点。(7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身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9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詹姆斯·瓦特1776年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1784年4月,英国政府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书。……经过无数次实验,阿克莱特于1768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次年申请了专利。1771年,他在诺丁汉郊区建了一家棉纱工厂,雇用了五千多名工人,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机

高中历史选修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中历史选修4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国第34代君主 13岁即位(前247年)21岁亲政(前239年) 2、原因: 2)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3)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补充材料: 修建郑国渠 修水渠计划是韩国的“疲秦计” ,秦国组织10万人修建郑国渠。连通了泾河、洛水,灌溉关中大片良田。后嬴政识破了韩的阴谋,下达“逐客令”。李斯规劝后,秦王幡然醒悟,撤销“逐客令”。而“疲秦之计”也成了强秦之策 3、进程: 1)先灭弱韩:前230年 2)离间灭赵:前228年 3)水灌灭魏:前225年 4)王翦灭楚:前223年 5)北灭燕国:前222年 6)完胜灭齐:前221年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权至尊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 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消极: 建立地主阶级对人民的专制统治 奠定历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 2、全面统一: 1)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域 2)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发展 3)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 4)统一驰道:——促进交通发展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高考历史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 (2017·全国卷Ⅱ)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方法是:夹叙夹议,一边叙述人物事迹,一边评价人物。 一、请简评华盛顿 1、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了独立,是美国的开国元勋; 2、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在美国建立了较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开创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先河,是伟大的政治家; 3、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摒弃了终身总统制,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国父。 二、华盛顿的事迹 1、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了独立 2、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在美国建立 了较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开创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先河 3、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摒弃了终身 总统制,

三、简评拿破仑 1、拿破仑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法国政 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独裁者。 2、在位期间,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 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 3、他又是一个侵略者。进行对外战争时乘 机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导致帝国覆亡。 四、拿破仑的事迹 1、拿破仑177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法国政 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和颁布了《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在位期间,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 队,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保卫了法 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也损害了被侵略 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3、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 4、1815年,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的政 治生涯。 五、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 建势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 时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 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因此,它既有保护、 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进步性正义性, 又有侵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性非 正义性。 六、简述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颁布了《法典》,巩固资产阶级 统治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了法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进行战争,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 盟的军队,趁机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

【教师资格证】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实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年龄小的学生用的几率大 2、代表人物:荀子,夸美纽斯 3、分类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4、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化语言) 选教具,加讲解,防滥用,重语言 (二)启发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善提问,重实际,扬民主,调积极 (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2、代表人物:《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重系统,需灵活,主次分明,层次清 (四)巩固性原则 1、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先理解,后巩固,重视复习多扩充 (五)量力性原则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赞科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要求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 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如下图所示) 分述如下: 1事迹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线索提要: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线索提要: 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线索提要: 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③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

历史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历史课的点面交*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点,即座标。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本章重点 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 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 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 (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 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 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 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 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 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 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

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 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 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 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 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 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 (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 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 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4)、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形态: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3、选用依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方法

《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学设计

《讲历史人物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卡片提示,将故事内容讲清楚。 2.能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将故事讲得更生动。 二、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话题(PPT出示课题名称) 导入:这一单元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纪昌学射》《凿壁偷光》《管宁割席》……这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千百年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故事? 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故事题目。 这节课,让我们开一次故事会,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共读要求,同悟方法(读口语交际内容),课件出示口语交际要求:讲故事要求: 1.好好读故事。 2.把故事重要信息写在卡片上。 3.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 倾听的要求: 1.有礼貌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述。 2.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范文引领,学习方法 1.读《唐伯虎画雀》。 (1)读熟故事,了解内容。 (2)提取重要信息,做成卡片(共同梳理PPT出示)。 (师交流什么是重要信息,就是能帮助我们理清文章脉络,记住故事内容的信息。比如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文章的主要事件、故事的主要情节。)自读文章,共同提取重要信息。 船夫扇风唐伯虎爱扇题画涂成墨团 船夫生气墨团变麻雀船夫后悔

扇风听声 (3)使用恰当语气和肢体语言,讲故事。 2.试着根据要求讲故事,听众认真倾听。 3.听众提出建议,讲故事的同学自我评价,梳理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法。 (四)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讲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 2.评出组内最优秀的讲故事能手。 评价标准(表格出示): (五)小组评议,全班展示 1.公布各小组获胜者名单,PPT展示。 2.组织全班评比(再次出示评价标准,将获奖名单用PPT出示)。 3.教师总结:我们给别人讲故事时,要想把故事讲得吸引人,除了故事的清楚、完整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 (六)作业布置 回家后将今天讲的故事再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提提意见,改进后再讲讲。 三、板书设计 讲故事 好好读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写在卡片上 根据卡片提示讲故事 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分析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1-06-17T16:04:21.7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上供稿作者:魏衍昌[导读] 当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 ◆魏衍昌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256400 当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我在上初中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探索了一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现拿出来和同行探讨。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