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文言实词“走”详细释义

导读:TAG:文言实词走文言实词“走”释义

走为会意字。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就是跑的意思。

下面举例说明“走”字的各个意项。

No.1疾行,即跑

例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飞沙走砾。――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No.2逃跑

例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战国策·燕策一》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史记·项羽本纪》

No.3使之逃跑

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No.4奔向、趋附

例如:窃计欲亡赵走燕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淮南子》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晁错《论贵粟疏》

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No.5走向,趋向

例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唐·杜牧《阿房宫赋》No.6快

例如: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No.7仆人,“我”的谦辞

例如:走虽为敏

太史公牛马走(给太史公当牛作马的仆人)

说明:在文言文中,“走”的意项发展较多,翻译时应使用与之对应的词,切勿疏忽大意,造成误解。比如本文第五个意项,在百度百科中归入到第四个意项中,就是忽略了主语的不同所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

专题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6)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 (1)西被于流沙《史记夏本纪》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右为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5)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4)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滑稽列传》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已,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8、病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王志群[博客]字, 阅读, 评论 本文收录在: 教研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地含义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何可胜道也者:尽.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答案】(胜,能承受,“中人”,普通人)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同"避",躲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答案】(辟,征召) .下列各组加点地字解释错误地一项是 .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答案】(伐,功业)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直前诟虏师失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信造化之尤物也

【答案】、(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地人.项"信臣",忠臣;项"信"副词,确实)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哭声直上干云霄 .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答案】、(都是动词,求取之意.项"干",冲犯,项读à,才干) .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地两项是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答案】、(都是拜访之意.项,超过;项,经过;项,动词,责怪) .下列加点地词都属于偏义复词地一组是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①④⑥⑧.②③⑤⑦ 【答案】(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地问题)b5E2R。 .对下列句子中"报"地解释,完全正确地一组是 ①阙然久不报(报告),幸勿过.(《报任安书》) ②庙成,还报(报告)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③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回复).(《左传·成公三年》).④为善者天报(报答)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报复)之以祸.(《苟子·宥坐》)) ⑤投我以木瓜,报(回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⑥报(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 p1Ean。 .②④⑤⑥.①②③④.③④⑤⑥.①③④⑤ 【答案】①回答③报答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 ..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 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 ..,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发言 ..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参考答案】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13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论以后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首先是积累,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其次,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D 勒

石记之而还。勒:铭刻,可以联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解释为:刻。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三、根据读音推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再联系上下文,也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而“顿”并无“不锋利”的意思,此意应为“钝”的含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因此推断“顿”通“钝”,含义是“不锋利”。 四、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一定要有化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的意识。如:文言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正确了解词义。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测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句,并尝试总结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一些方法。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柳宗元 二、考点阐释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巩固练习】解释加点字,并说明理由: (2005湖北卷)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易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文言文分点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考点精讲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考点解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常考题型】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推断)和翻译题上。(注:由于翻译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本专题将专门探讨选择题。) 金题回顾1.(2008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金题回顾2.(2009年广东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 二、尝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③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

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ttmbworddoc

2010高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八: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近几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 1、(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

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030412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 忽奔腾而砰拜, 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 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 于时为阴;又兵象也, 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 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 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 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 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夷, 戮也, 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 有时飘零。人为动物, 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 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 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骤.至骤:突然 B.天高日晶.晶:亮 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 “恨”是“怨恨”的意思。 一、课内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然是这样的意思,古文中常出现,如《劝学》中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的句子。B.及是等到到了……的时候的意思,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项羽本纪》中有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的句子。C.制,句中将制理解成节制,显然不合语境,结合下文,应解释为制度。D.诫是个常用词,古文中既可理解成告诫,也可以理解成警告。警告这一义项至今还保留在一些词语中,如诫勉。答案:C。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以前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关系被征召随军。当初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在十七八岁,在邺下有品行纯洁的名声,善于品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后来随军到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命令他断绝同客人往来。起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一个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区的名士是谁呢?投降的人

高三语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教学大纲》和《阅读和考试大纲》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1、句意推断 文章阅读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确定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与否。 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而对“优待”的意思是“给以好的待遇”。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2、上下文推断 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推断词的含义时,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也就是说,李广是因为“失道”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而自杀。由此可知,把“竟死”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一直到死”。 3、类似句例推断 作为“常见实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4、语法功能推断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含义,也可准确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到底是名词“木材”还是动词“打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其语法功能来进行判断。加点词语“樵”的前面有动词“取”,这就足以说明“樵”必定是动词“取”的宾语。既是宾语,它就只能是名词“木材”。再结合句意来理解,“取樵”之后是“炊爨”,“炊爨”就是做饭。说“取木材做饭”合情合理,而说“取打柴做饭”则文理不通。 5、现代意义代入推断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从字形上看与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阅读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一种非常有效的解答方法就是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进行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