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2010届高三化学每周精析精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2010届高三化学每周精析精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10届高三化学每周精析精练: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选择题

1.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发展前景良好,用氢作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倍受青睐。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三号”,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加快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氢能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原料来源广②易燃烧、热值高③储存方便④制备工艺廉价易行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2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3.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4. 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煤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电解熔融Al2O3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TNT爆炸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D.镁条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6.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B.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

D.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8.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9.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解是吸热反应

10.下述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C.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限制使用电动车

11.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煤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电解熔融Al2O3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TNT爆炸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

D.镁条燃烧时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12.下列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放热反应的是()A.皂化反应B.铝热反应

C.中和反应D.可逆反应

13.北京时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8日下午回到美丽的地球。“神舟”七号汇集了大量最新科技,发射火箭的常规推进剂为四氧化氮和偏二甲肼(C2H8N2),5.00g C2H8N2完全燃烧可放出212.5kJ热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火箭点火后,喷出的红色火焰是金属的焰色反应产生的

C.火箭燃料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D.偏二甲肼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2H8N2(g)+2N2O4(g)=2N2(g)+2CO2(g)+4H2O(g);△H=-2550kJ/mol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B.充电电池放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C.放在冰箱中的食品保质期较长,这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关

D.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吸收能量就可以进行

1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稀溶液中1mol酸和1mol碱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B.在101kPa时1mol物质燃烧时的反应热叫做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

C.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D.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则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16.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 kJ?mol-1,当它氧化生成1g水时放出的热量是()A.26.0 kJ B.51.9 kJ C.155.8 kJ D.、467.3 kJ

17.试直接判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1/2H2(g)+1/2Cl2(g)=HCl(g);ΔH=-91.5Kj/mol

B.1/2H2(g)+1/2Cl2(g)=HCl(g);ΔH=+91.5Kj/mol

C.H2(g)+Cl2(g)=2HCl(g);ΔH=-183Kj/mol

D.2HCl(g)=H2(g)+Cl2(g);ΔH=+183Kj/mol

18.相同温度时,下列两个反应的反应热分别用ΔH1 、ΔH2表示其关系正确的是()

①H2(g)+ 1/2 O2(g)=H2O(g) ΔH1= -Q1kJ/mol

②2H2O(l)=2H2(g)+ O2(g) ΔH2= +Q2kJ/mol

A. 2 Q1>Q2

B. Q1=Q2

C. 2Q1

D. 1/2 Q2=Q1

19.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20.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C6H12O6(葡萄糖aq)+6O2 6CO2+6H2O

B. CH3COOH+KOH CH3COOK+H2O

C. A+B C+D;△H<0

D.破坏生成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小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

21.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 1的是

A.2H2(g)+O2(g)=2H2O(g),△H 1;2H2(g)+O2(g)=2H2O(l),△H2

B.S(g)+O2(g)=SO2(g),△H 1;S(s)+O2(g)=SO2(g),△H2

C.C(s)+ O2(g)=CO(g),△H 1;C(s)+O2(g)=CO2(g),△H2

D.H2(g)+Cl2(g)=2HCl(g),△H 1;H2(g)+ Cl2(g)=HCl(g),△H2

22.炽热的炉膛内有反应:C(s)+O2(g)=CO2(g);△H=-392kJ/mol,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C(s)+H2O(g)=CO(g)+H2(g);△H=+131kJ/mol,CO(g)+1/2O2(g)=CO2(g);△H=-282kJ/mol,H2(g)+1/2O2(g)=H2O(g);△H=-241kJ/mol,由以上反应推断往炽热的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

A.不能节省燃料,但能使炉火瞬间更旺

B.虽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但可以节省燃料

C.既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能节省燃料

D.既不能使炉火瞬间更旺,又不能节省燃料2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

A.2H2(g)+O2(g)=2H2O(g);△H=-Q1;2H2(g)+O2(g)=2H2O(l);△H=-Q2

B.S(g)+O2(g)=SO2(g);△H=-Q1;S(s)+O2(g)=SO2(g);△H=-Q2

C.C(s)+1/2O2(g)=CO(g);△H=-Q1;C(s)+O2(g)=CO2(g);△H=-Q2

D.H2(g)+Cl2(g)=2HCl(g);△H=-Q1;1/2H2(g)+1/2Cl2(g)=HCl(g);△H=-Q2。24.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在室温下将1mol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1kJ,而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uSO4?5H2O(s)=CuSO4(s)+5H2O(l);△H=+Q2kJ/mol,则Q1与Q2的关系是()

A.Q1>Q2

B.Q1<Q2

C.Q1=Q2

D.无法确定

25.已知:

(1)Zn(s)+1/2O2(g)==ZnO(s);ΔH=-348.3kJ/mol

(2)2Ag(s)+1/2 O2(g)== Ag2O(s);ΔH=-31.0kJ/mol

则Zn(s)+ Ag2O(s)== ZnO(s)+ 2Ag(s)的ΔH等于()

A.-317.3kJ/mol B.-379.3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26.2008年8月8日点燃奥运会主火炬。火炬以中国传统祥

云符号和纸卷轴为创意,火炬使用的燃料为丙烷。已知

25℃,101kPa下,拆开1molC-H中的化学键要吸收

415kJ的能量,1molC-C中的化学键要吸收331kJ的能

量,拆开1molO2中的O=O键要吸收498kJ的能量,形

成水分子中的1mol H-O键要放出465 kJ的能量,形成

二氧化碳分子中的1mol C=O键要放出798kJ的能量(丙

烷燃烧过程中不考虑其它能量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炬中丙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 4H2O;△H=-2036kJ/mol B.C3H8(g)+ 5O2(g)=3CO2(g)+ 4H2O(g);△H<-2036kJ/mol

C.火炬中丙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 5O2(g)=3CO2(g)+ 4H2O(g);△H=

2036kJ/mol

D.火炬中丙烷燃烧的能量变化可用如下图所示表示

27.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 kJ?mol1

B. C2H2(g)+5/2O2(g)=2CO2(g)+H2O(l);ΔH=2b kJ?mol1

C. 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 kJ?mol1

D. 2C2H2(g)+5O2(g)=4CO2(g)+2H2O(l);ΔH=b kJ?mol1

28.分析右面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A(g)+ B(g)=2C(g);△H=a(a>0)

B.2A(g)+ B(g)=2C(g);△H=a(a<0)

C.2A + B=2 C;△H=a(a<0)

D.2C=2A +B;△H=a(a>0)

29.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等量的白磷蒸气和白磷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ΔH =+1.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1,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D.在101 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ΔH=-285.8 kJ?mol—1

30.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 △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 △H2

③Sn(s、灰) Sn(s、白)

△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1>△H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31.将V1mL1.0mol?L-1 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

C .NaOH 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 ?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32.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 ?mol-1、-1411.0kJ ?mol-1和

-1366.8kJ ?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 为( )

A .-44.2kJ ?mol-1

B .+44.2kJ ?mlo-1

C .-330kJ ?mol-1

D .+330kJ ?mlo-1

33.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

为:P —P akJ ?mol —1、P —O bkJ ?mol —1、P=O ckJ ?mol —1、O=O dkJ ?mol —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 ,其中正确的是( )

A .(6a+5d -4c -12b )kJ ?mol —1

B (4c+12b -6a -5d )kJ ?mol —1

C .(4c+12b -4a -5d )kJ ?mol —1

D .(4a+5d -4c -12b )kJ ?mol —1

34.已知在25℃,101kPa 下,1g 辛烷C8H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

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g (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 ;△H =-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 ;△H =-5518kJ/mol C .)

1(O H 9)g (CO 8)g (O 225

)1(H C 222188+=+;△H =+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22188+=+ ;△H =+11036kJ/mol

3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HCl 和NaOH 反映的中和热△H =-57.3kJ/mol ,则H2SO4和Ca(OH)2反映的中和热△

H =2×(-57.3)kJ/mol

B .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 ,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 =2×283.0kJ/mol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36.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4(g)+2H2(g)===Si(s)+4HCl(g);△H =+QkJ ?mol -1(Q >0)

某温度、压强下,将一定量的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的反应(此条件下为可逆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若增大压强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 .若反应开始时SiCl4为1mol ,则达到平衡时,吸收热量为QkJ

C .反应至4min 时,若HCl 的浓度为0.12mol ?L -1,则H2的反应速率为0.03mol/(L ?min)

D .当反应吸收热量为0.025QkJ 时,生成的HCl 通入100mL1mol ?L -1的NaOH 恰好反应

37.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 = CO2(g)+3H2(g); H = + 49.0 kJ ·mol -1

②CH3OH(g)+1/2O2(g) = CO2(g)+2H2(g); H =-192.9 kJ ·mol -1

能量

反应过程

ΔH

CH3OH(g)+H2O(g)

CO2(g)+3H2(g)

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3OH 的燃烧热为192.9 kJ ·mol -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CH3OH 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 = CO2(g)+2H2(g)的 H >-192.9 kJ ·mol -1

38.已知在25℃,101kPa 下,1g 辛烷C8H8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

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g (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H =-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H =-5518kJ/mol C .)

1(O H 9)g (CO 8)g (O 225

)1(H C 222188+=+;△H =+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22188+=+;△H =+11036kJ/mol

39.化学反应N2+3H2 = 2NH3的能量变化如题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N2(g)+3H2(g) = 2NH3(g) ;⊿H = 2(b —a)kJ ·mol -1

B .N2(g)+3H2(g) = 2NH3(l);⊿H = 2(a —b —c)kJ ·mol -1

C .21N2(g)+23

H2(g) = NH3(l) ;⊿H = (b +c —a)kJ ·mol -1

D .21N2(g)+23

H2(g) =NH3(g) ;⊿H = (a +b)kJ ·mol -1

40.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21O (g)2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 的燃烧热为283 kJ

B .右图可表示由CO 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

C .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 >-452 kJ/mo

D .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 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41.已知:Fe2O2(s)+C(s)= CO2(g)+2Fe(s) △H=234.1kJ ·mol -1

C(s)+O2(g)=CO2(g) △H=-393.5kJ ·mol -

则2Fe(s)+O2(g)=Fe2O3(s)的△H 是 (

A .-824.4kJ ·mol -1

B .-627.6kJ ·mol -1

C .-744.7kJ ·mol -1

D .-169.4kJ ·mol -1

二、填空题

42.拆开 lmol H —H 键、lmol N -H 键、lmolN ≡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 、391kJ 、946N ,

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43.1L1mol/LNaOH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44.金刚石和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燃烧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如图所示。

(1)等量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__________(填“金刚石”或“石墨”)放出热量更多,写出表示石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通常状况下,金刚石和石墨__________(填“金刚石”或“石墨”)更稳定,写出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g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36g,该过程放出的热量。45.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分

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PCl5,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其分解率α1等于_________;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α2,α2_______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先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3=_________,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的△H4______△H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C3H6)。(1)丙烷脱氢可得丙烯。

已知:C3H8(g)=CH4(g)+HC CH(g)+H2(g) △H1=156.6 kJ·mol-1

CH3CH CH2(g)=CH4(g)+HC CH(g ) △H2=32.4 kJ·mol-1

则相同条件下,反应C3H8(g)=CH3CH CH2(g)+H2(g) 的△H= kJ·mol-1。(2)以丙烷为燃料制作新型燃料电池,电池的正极通入O2和CO2,负极通入丙烷,电解质是熔融碳酸盐。电池反应方程式为;放电时CO32-移向电池的(填“正”或“负”)极。

(3)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CO2溶于水,达到平衡时,溶液的pH=5.60,c(H2CO3)=1.5×10-5 mol·L-1。若忽略水的电离及H2CO3的第二级电离,则H2CO3HCO3-+H+的平衡常数K1= 。(已知10-5.60=2.5×10-6)

(4)常温下,0.1 mol·L-1NaHCO3溶液的pH大于8,则溶液中c(H2CO3) c(CO32-)(填“>”、“=”或“<”),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47.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1)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

2SO2(g)+O2(g)2SO3(g)

某温度下,SO2的平衡转化率(a)与体系总压强(p)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2.0mol SO2和1.0mol O2置于10L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平衡后,体系总压强为0.10MP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_____。

②平衡状态由A变到B时.平衡常数K(A)_______K(B)(填“>”、“<”或“=”)。(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

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 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 △H=-1160 kJ·mol-1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总数为______(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放出的热量为______kJ。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 3<x<4,M=Mn、Co、Zn或Ni=由铁酸盐(MFe2O4)经高温还原而得,常温下,它能使工业废气中的酸性氧化物分解除去。转化流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MFe2Ox 分解SO2的化学方程式 (不必配平)。

48.“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 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 。(填字母)

a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 .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 .采用节能技术

d .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 .6CO2 + 6H2O 光合作用

b .CO2 + 3H2催化剂 CH3OH +H2O

c .CO2 + CH4 催化剂

CH3COOH d .2CO2 + 6H2 催化剂CH2==CH2 + 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3)文献报道某课题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研究过程如下

反应结束后,气体中检测到CH4和H2,滤液中检测到HCOOH ,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和Fe3O4。CH4、HCOOH 、H2的产量和镍粉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仅改变镍粉用量,其他条件不变):

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HCOOH 是CO2转化为CH4的中间体,即:CO2ⅠHCOOH ⅡCH4

①写出产生H2的反应方程式 。

②由图可知,镍粉是 。(填字母)

a .反应Ⅰ的催化剂

b .反应Ⅱ的催化剂

c .反应Ⅰ、Ⅱ的催化剂

d .不是催化剂

③当镍粉用量从1 mmol 增加到10 mmol ,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 a .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反应Ⅱ的速率不变

b.反应Ⅰ的速率不变,反应Ⅱ的速率增加

c.反应Ⅰ、Ⅱ的速率均不变

d.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得快

e.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Ⅱ的速率增加得快

f.反应Ⅰ的速率减小,反应Ⅱ的速率增

49.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一次增大。W、Y 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周期第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

H2O(g) (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s)+O2(g)=FeO(s) △H=-272.0kJ·mol-1

2X(s)+O2(g)=X2O3(s) △H=-1675.7kJ·mol-1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50.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期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 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是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

的氯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 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

(6)在298K下,Q、T的单质各1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kJ和bkJ。又知一定条件下,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molQ的单质,

?= (注:题中所设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则该反应在298K下的H

51.磷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广泛应用。

(1)同磷灰石[主要成分]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5(PO4)3F(s)+21SiO2(s)+30C(s)=3P4(g)+20CaSiO3(s)+30CO(g)+SiF4(g) ;?H

①上述反应中,副产物矿渣可用来。

②已知相同条件下:

4Ca3(PO4)2F(s)+3SiO2(s)=6Cas3(PO4)2(s)+2CaSio3(s)+SiF4(g) ;△H1

2Ca3(PO4)2(s)+10C(s)=P4(g)+6CaO(s)+10CO(g);△H2

SiO2(s)+CaO(s)=CaSiO3(s) ;△H3

用△H1、△H2和△H3表示?H,?H= 。

(2)三聚磷酸可视为三个磷酸分子(磷酸结构式见右图)之间脱去两个水分子产物,其结构式为。三聚磷酸钠(俗称“五钠”)是常用的水处理剂,其化学式为。(3)次磷酸钠(NaH2PO2)可用于化学镀镍。

①NaH2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化学镀镍的溶液中含有Ni2+和H2PO2-,在酸性等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

(a)Ni2+ + H2PO2-+ →Ni++ H2PO3-+

(b)6H2PO-2 +2H+ =2P+4H2PO3+3H2↑

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并配平反应式(a)。

③利用②中反应可在塑料镀件表面沉积镍—磷合金,从而达到化学镀镍的目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化学镀。请从以下方面比较化学镀与电镀。

方法上的不同点:;原理上的不同点:;化学镀的优点:52.废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

(1)下列处理印刷电路板非金属粉末的方法中,不符合环境保护理念的是(填字母)。A.热裂解形成燃油B.露天焚烧

C.作为有机复合建筑材料的原料D.直接填埋

(2)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Cu(s)+2H+(aq)=Cu2+(aq)+H2(g) △H=64.39kJ·mol-1

2H2O2(l)=2H2O(l)+O2(g) △H=-196.46kJ·mol-1

H2(g)+O2(g)=H2O(l) △H=-285.84kJ·mol-1

在H2SO4溶液中Cu与H2O2反应生成Cu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印刷电路板的金属粉末用10℅H2O2和3.0mol·L-1H2SO4的混合溶液处理,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见下表)。

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反应温度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4)在提纯后的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制备CuCl的离子方程式是。

53.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氩气,平衡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使用催化剂反应的△H(填“增大”、“减小”或“不改变”)。

(2)已知:O2(g) = O2+(g)+e-?H1=1175.7 kJ·mol-1

PtF6(g)+e-=PtF6-(g) ?H2=-771.1 kJ·mol-1

O2PtF6(S)=O2+(g)+PtF6-(g) ?H3=482.2 kJ·mol-1

则反应O2(g)+PtF6(g) = O2+PtF6-(s)的?H=_____________ kJ·mol-1。

(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已知25℃时Ksp[Mg(OH)2]=1.8×10-11,KsP[Cu(OH)2]=2.2×10-20。

(4)在25℃下,将a mol·L-1的氨水与0.01 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时溶液中c(NH4*)=c(Cl-)。则溶液显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 的电离常数Kb= 。

三、计算题

54.已知有amolC和bmolO2(a>2b),充分反应后,将得到的可燃性物质提取后再次燃烧,充分反应。可燃性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p%被mg、0℃的水吸收,使之沸腾。若已知1molC 燃烧成CO2放出的热量为qJ,试求1molC燃烧成CO所放出的热量约为多少?(c=4.2×103J/kg·℃)

55.接触法制硫酸的流程可表示如下:

问:(1)热交换器在制硫酸的过程中有何重要作用?

(2)若以T1、T2、T3、T4分别表示进出热交换器的气体温度,且T1=80℃,T3=600℃、T4=250℃,求进入接触室后的SO2、O2混合气体的温度T2(设进、出热交换器的气体的平均比热均为0.8kJ/(kg?℃))。

(3)假定每天进入接触室的混合气体为20t,问与不用热交换器相比较每年至少可节省多少吨含碳80%的优质煤?(已知煤的供热效率为20%,C(s)+O2(g)=CO2(g);ΔH=-393kJ/mol)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水是广泛的氢来源,但是氢气储存不方便,制备时候要消耗大量能源

2.答案:A、B

解析:葡萄糖氧化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错;选项D应该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错。

3.答案:D

解析: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燃烧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都正确;白炽灯工作时,电能不全部转化为光能,还有热能。

4.答案:B

解析:煤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这不是煤中的全部化学能,因为其主要燃烧产物CO2中仍有化学能,A项正确。电解物质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项错误。TNT(三硝基甲苯)爆炸时,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动能,C项正确。镁条燃烧时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的白光,故镁条的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光能。

5.答案:C

解析: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一定”太肯定,常常是错误的标志.

6.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C项错。

7.答案:B解析: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如可燃物的燃烧反应,A选项错误;原电池

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C选项错误;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D选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8.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质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总能量是指所有反应物或所有生成物,而不是其中某些反应物或某些生成物,所以A、B是不正确的;而有的放热反应在开始时也是需要加热的,例如炭的燃烧。9.答案:D

解析:A组见上一题目分析,有些化合反应也是吸热反应,例如炭和二氧化碳化合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故B不正确,催化剂是用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它不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自身的能量,故不影响反应热,像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都是放热反应,故C也是不对的。CO2和CaO的化合反应与CaCO3的分解反应是相反过程,故D正确。10.答案:B

解析: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时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私人汽车代替公交车会使汽油的消耗量增加,带咯啊的空气污染物增多,限制使用电动车会增加有害气体的排放。因此正确的选项为B

11.答案:B

解析:煤是重要的能源,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但这不是煤中的全部化学能,因为其主要燃烧产物CO2中仍有化学能,A项正确。电解物质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不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项错误。TNT(三硝基甲苯)爆炸时,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动能,C项正确。镁条燃烧时放出大量热,产生耀眼的白光,故镁条的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光能,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本题以中学化学课本里几类典型而又重要的反应为背景,意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及及其与其它各型反应间的关系作基础性考查。其中,只有铝热反应铁定是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可逆反应则不一定,皂化反应和中和反应一定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13.答案:C

解析:燃烧反应是发光发热的放热反应,但不一定有氧气参加,如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燃烧,A项错误;火箭点火后喷出的红色火焰是四氧化氮分解生成的二氧化氮,B项错;火箭燃料燃烧后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由于燃烧后产物中混有少量二氧化氮,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C项正确;据题意知C2H8N2应为液态不为气态,即热化学方程式中应为C2H8N2 (l),D项错误。

14.答案:C解析:A项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但不能填埋处理因为电池里的重金属会污染土地,人吃了这些土地里的蔬菜后,,就会引发疾病;B项充电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D项有的燃烧反应是需要吸收一定热量才可以反应的比如碳的燃烧。

15.答案:C

解析:在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1molH+和1molOH-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不能为分子个数,因为几个分子是不能有很大的热效应的.

16.答案:A

解析: 1 mol C6H1206燃烧生成6 mol H20,可算出生成1 g水放热约26.0kJ。

17.答案:B

解析:本试题数据不需要计算!但一定要注意符号是“+”还是“—”.氢气和氯气化合是要放热的,焓变是“—”.

18.答案:C

解析:反应热本来是两倍关系,但是水的状态不同,焓变也不同

19.答案:A

解析: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化学反应必为吸热反应。结合平时对反应的认识就可判断。B、C、D项为放热反应,A为吸热反应。

20.答案:D

解析:A显然是供热的反应,B为中和放热反应,C是焓变小于0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破坏全部化学键所需能量可以理解为所具有的能量.

21.答案:B

解析:要了解焓变“+”和“—”以及数值大小的关系,气体状态所具有的能量比液体状态所具有的能量高,液体状态所具有的能量比固体状态的高。

22.答案:A

解析:本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能否使炉火瞬间更旺,由于往炉膛内通入水蒸气时,有如下反应发生:C(s)+H2O(g)=CO(g)+H2(g),生成的CO和H2都是可燃性气体,故能使炉火瞬间更旺。二是能否节省燃料,根据盖斯定律,C(s)+H2O(g)=CO(g)+H2(g);△H=+131kJ/mol,CO(g)+1/2O2(g)=CO2(g);△H=-282kJ/mol,H2(g)+1/2O2(g)=H2O(g);△H=-241kJ/mol,三个方程加合在一起即得总反应式C(s)+O2(g)=CO2(g);△H=-392kJ/mol,故与相同量的炭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同,因此不能节省原料。

23.答案:AC

解析:A中,由于气态水转变为液态水要放出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要多,即Q2>Q1;B中,由于固态硫转变为气态硫要吸收热量,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即Q1>Q2;C中,生成CO放热,因氧气过量会与CO 反应也放出热量,所以Q2>Q1,D中Q1=2Q2。

24.答案:D

解析:由已知得CuSO4?5H2O(s)=Cu2+(aq)+SO42-(aq)+5H2O(l);△H=+Q(Q>0)……①,CuSO4(s)=Cu2+(aq)+SO42-(aq);△H=—Q1……②,

①—②得CuSO4?5H2O(s)=CuSO4(s)+5H2O(l);△H=Q1+Q,根据盖斯定律:Q1+Q=Q2,故D正确。

25.答案:A解析:由已知⑴、⑵热化学方程式可知:⑴—⑵即可得出答案。

26.答案:D

解析:C3H8分子中含有两个C-C键,8个C-H键,C3H8在燃烧过程中所有的化学键均要

发生断裂,1mol C3H8吸收的热量=2×331kJ+8×4151kJ=3982kJ,5mol O2吸收的热量=5×498kJ=2490kJ,生成的3 mol CO2和4mol H2O放出的热量=3×2×798kJ + 4×2×465 kJ=

8508kJ,故1mol C3H8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g)放出热量=8508kJ-6472kJ=2036kJ,故火炬中丁烷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 3O2(g)=3CO2(g)+ 4H2O(l);△H=-2036kJ/mol。选项A,没有注明物质的状态错误。选项C中△H忽视“-”错误。选

项B,因H2O(l)→H2O(g)吸收热量,故生成H2O(g)放出更少的热量,△H值越小,放出热量越多,故有△H>-2036kJ/mol。选项D,因C3H8(g)完全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

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正确。

27.答案:C

解析:焓变为“-”值,1mol乙炔应该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2b kJ. 28.答案:B

解析:A物质和B物质生成C物质,能量变低,放热所以B选项对.不标明状态都不是正确的热化学方程式

29.答案:C

解析:白磷蒸气变成白磷固体要放热A错,金刚石变成石墨稳定要放热,B错,2g H2和2molH2显然不同,热化学方程式中是2molH2,D错

30.答案:D

解析:②-①可得③,△H2-△H1>0,故△H2>△H1 ,A错,根据③,在常温下,灰锡会向白锡转化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C错,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会自行毁坏。

31.答案:B解析: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对,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H2+CuO H2O+Cu是吸热反应,D错,从表中分析当加入HCl溶液5mL、NaOH溶液45mL反应后温度为22℃,故实验时环境温度小于22℃,A错,加入HCl溶液30mL反应放热最多,应是酸碱正好中和,故C(NaOH)=1.0mol/L?30mL /20mL=1.5 mol/L,C错。

32.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C2H4(g)+3O2(g) 2CO2(g)+2H2O(l);△H=-1411.0kJ?mol-1,

C2H5OH(1)+3O2(g) 2CO2(g)+3H2O(l);△H=-1366.8kJ?mol-1,将上述两个方程式相减得:C2H4(g)+H2O(l) C2H5OH(l);△H=-44.2kJ?mol-1。

33.答案: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P4中有6mol的P-P,5mol的O2中含有5molO=O,1mol的P4O10 中含有4mol的P=O,12mol的P-O,所以△H=(6a+5d-4c-12b)kJ?mol-1。

34.答案:B

解析:1 molC8H18 燃烧放出热量48.40kJ/g×114g=5518kJ。2molC8H18放热为11036mol,但是一定要注意符号是“+”还是“—”.

35.答案:B

解析:选项A中中和热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强酸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与酸和碱的元数无关;选项C中加热是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反应是为否放热和吸热无关,如:Fe+S FeS,它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中燃烧热是指1mol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这里的稳定化合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化合物稳定,如C燃烧可生成CO和CO2,其中CO2比CO稳定,二是化合物的状态稳定,如气态的水就不如液态的水稳定。

36.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左移,减小SiCl4转化率,A错;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实现完全转化,放出的热量一定小于QkJ,B错;反应至4min时,HCl的浓度为0.12mol/L,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HCl)=0.03mol/L.min,换算为v(H2)=0.015mol/L.min,C错;当放热0.025QkJ时,说明反应的SiCl4为0.025mol,生成HCl 0.1mol,其与100mL1mol/L的NaOH恰好反应,D正确。

37.答案:D

解析:本题以燃料电池为载体考查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CH3OH燃烧热应指1 mol甲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题中电池反应甲醇生成氢气,不符合定义,因此选项A错。反应①是吸热反应,而上图所示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选项B也错。由反应①②可知,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有的是放热反应有的是吸热反应,选项C错。液态甲醇能量低于气态甲醇,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少,因△H 为负,所以△H>-192.9 kJ?mol-1。选D。

38.答案:B

解析:1 molC8H18 燃烧放出热量48.40kJ/g×114g=5518kJ。2molC8H18放热为11036mol,但是一定要注意符号是“+”还是“—”.

39.答案:B

解析:根据△H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吸收热量减去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热量。可得出⊿H =2(a—b—c)kJ?mol-1

40.答案:C解析:A项,燃烧热的单位出错,应为kJ/mol,错;图中的量标明错误,应标为2molCO和2molCO2,故错。CO2气体的能量大于固体的能量,故C项中放出的能量应小于452kJ,而△H用负值表示时,则大于-452Kj/mol,正确;将下式乘以2,然后与上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CO与Na2O2的反应热,所得热量为57kJ,故D项错。

41.答案:A

解析:(2)=(1)就可得2 Fe(s)+ O2(g) = Fe2O3(s),则ΔΗ= ΔΗ2-ΔΗ1=-824.4 kJ?mol-1。

42.答案:-92kJ/mol、-30.6kJ/mol

解析:N2(g)+3H2(g)=2NH3(g),因拆开lmol N—H键和生成lmol N—H键吸收和释放出的能量相等,所以此反应的反应热计算如下:

2×3×391kJ/mol-946kJ/mol-3×436kJ/mol=92kJ/mol

而lmol H2只与1/3mol N2反应,所以反应热△H=-92/3kJ/mol=-30.6kJ/mo,则此题lmolN2生成NH3的反应热△H = -92kJ/mol。

43.答案:ΔH1>ΔH3>ΔH2

解析:浓硫酸放热最多,所以ΔH2最小;醋酸是弱酸,电离时还要吸热,放热最少,所以ΔH1

最大

44.答案:(1)金刚石(1分)C(石墨s)+O2(g)=CO2(g);△H=-393.5kJ/mol(2分)

(2)石墨(1分)C(石墨s)= C(金刚石s);△H=+1.9 kJ/mol(2分)

(3)252.0kJ(3分)

解析:(1)从图像上很显然可以看出金刚石能量比石墨高,所以等量金刚石和石墨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热量更多,根据燃烧热定义,石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根据图像反应放出的总热量为110.5+283.0=393.5kJ,所以,表示石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O2(g)=CO2(g);△H=-393.5kJ/mol

(2)因为金刚石能量比石墨高,根据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石墨更稳定。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热量,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吸收热量395.4-393.5=1.9kJ,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 C(金刚石s);△H=+1.9 kJ/mol

(3)12g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36g,根据碳原子守恒,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生成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36g/mol,利用十字交叉法求算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的比所以混合气体中CO和CO2各0.5mol,该过程放出热量为110.5+283.0/2=252.0kJ。

45.答案:(1)P(s)+32Cl2(g)===PCl3(g);△H=-306kJ?mol-1。(2)PCl5(g)===PCl3(g)+Cl2(g);△H=93kJ?mol-1。25%;大于。

(3)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4)-399kJ?mol-1;等于。

(5)PCl5+4H2O===H3PO4+5HCl。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1molP在Cl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306kJ?mol-1,所以P(s)

+32Cl2(g)===PCl3(g);△H=-306kJ?mol-1。

(2)中间产物PCl3和未完全反应的Cl2的总能量高于最终产物PCl5的能量,其△H=-93kJ ?mol-1,所以PCl5(g)===PCl3(g)+Cl2(g);△H=93kJ?mol-1;分解率α1=0.80mol-0.60mol0.80mol×100%=25%,又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PCl5

的分解率增大。即:α2>α1。

(3)由图可知,P与Cl2反应生成PCl3,PCl3和Cl2进一步反应生成PCl5,都是放热反应,分两步进行且第二步降低温度,有利于PCl5的生成,防止PCl5的分解。

(4)由盖斯定律可知,即△H3=-399kJ?mol-1。

(5)PCl5与水反应生成H3PO4和HCl,化学方程式为:PCl5+4H2O===H3PO4+5HCl。46.答案:

(1)124.2

(2)C3H8+5O2=3CO2+4H2O 负

(3)4.2×10-7 mol?L-1

(4)>HCO3-+H2O=CO32-+H3O+(或HCO3-=CO32-+H+)、HCO3-+H2O=H2CO3+OH-,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解析:(1)将第2个方程式颠倒反写,然后与第1个方程式相加,即得所求的反应C3H8(g)====CH3CH=CH2 (g)+H2(g),△H也随方程式的变化关系进行求算:△H=-△H2+△H1=124.2kJ.mol-1。

(2)以丙烷为燃料制作的新型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方程式为C3H8十502=3C02+4H20,因电子从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入了电池的正极,故电池的正极是电子富集的一极,故带负电荷的离子C032-在电解质溶液中应移向电池的负极而不是正极。

(3)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公式可知:K1=c(H+)c(HCO3-)/c(H2CO3)=10-5.60×10-5.60/l.5×10-5=4.2×10-7mol. L-1。

(4)0.1 mol L-1NaHCO3溶液的pH大于8,说明溶液呈碱性,即c(OH-)>c(H+),因在NaHCO3溶液中存在着两个平衡:电离平衡HCO3- CO32-+H+,水解平衡:HC03-+H20 H2CO3-+OH- ,其余部分水的电离忽略不计,由c(OH-)>c(H+),说明水解过程大于电离过程,从而推出c(H2CO3)>c(CO32-) 。

47.答案:(1)①800L?mol-1 ②=(2)1.60NA(或1.6NA)173.4 (3)MFe2Ox+SO2→MFe2O4+S

解析:(1)据题意当容器中总压强为0.10MPa时,SO2的平衡转化率为0.80,据此可计算得出平衡时c(SO2)=0.040mol?L-1;c(O2)=0.020mol?L-1;c(SO3)=0.16mol?L-1。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式:K= =800L?mol-1;只要温度不变,平衡常数就不改变,在此变化过程中,只有压强的改变,温度未发生变化,故K(A)=K(B)。

(2)用标准状况下4.48LCH4还原NO2 至N2,4.48LCH4的物质的量为0.20mol,在此过程中CH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有-4价升高到+4价,转化为CO2,失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0.20mol×8= 1.60mol,故转移电子数为1.60NA。由题目给知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得出CH4还原NO2至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 kJ?mol-1,则0.2molCH4反应放出的热量为867 kJ?mol-1×0.2mol=173.4kJ。

(3)此题中反应物已知为MFe2OX和SO2,反应后生成MFe2O4,由MFe2OX转化为MFe2O4,氧原子数增加,故SO2失去氧原子转化为S,反应式为:MFe2OX+SO2=MFe2O4+S。48.答案:(10分)(1)abcd (2)a c

(3)①3Fe+4H2O Fe3O4+2H2 ②c ③e

解析: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可以控制源头,也可以吸收大气中CO2,

光合作用利用了太阳能为最节能,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有机物,为原子利用率最高。由反应原料为铁和水,故3Fe+4H2O Fe3O4+2H2,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根据CH4、HCOOH、H2的产量和镍粉用量的关系图可知,反应Ⅱ的速率均增加得快。

49.答案:(1)二V A弱(2)1s22s22p63s23p4 大

(3)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4)3FeO(s) + 2Al(s) Al2O3(s) + 3Fe(s) △H=-859.7KJ/mol

解析:首先推出题中几种元素,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在结合原子序数的大小可知,W是氮元素,Y是硫元素,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根据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所遵循的原则,可以写出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X为铝元素,Z能够形成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推知Z为铜元素,两种氧化物分别为Cu2O和CuO。

50.答案:(1)(2)弱于

(3)S+2H2SO4(浓) 3SO2↑+2H2O

(4)2H2O2 2H2O+O2↑(或其他合理答案:)

(5)NaNO2

(6)(3a –4b)kJ/mol

解析: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性质,涉及化学用语、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热化学的知识。从给出的表,结合T在周期表的位置与族数相等这一条件,不难得出T为Al,Q为C,R为N,W为S。(1)T为Al,13号元素。(2)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为硫酸强于碳酸,则可得非金属性S强于C。(3)S与H2SO4发生归中反应,从元素守恒看,肯定有水生成,另外为一气体,从化合价看,只能是SO2。(4)比R质子数多1的元素为O,存在H2O2转化为H2O的反应。(5)N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NO,2NO+O2=2NO2,显然NO过量1L,同时生成1L的NO2,再用NaOH吸收,从氧化还原角度看,+2价N 的NO与+4价N的NO2,应归中生成+3N的化合物NaNO2。(6)C +O2 CO2 △H=-a kJ/mol①,4Al+3O2=2Al2O3 △H= -4bkJ/mol②。Al与CO2的置换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为:4Al+3CO2 3C+2Al2O3,此反应的△H为可由②-①×3得,△H=-4b-(-3a)=(3a-4b)kJ/mol。

51.答案:(1)水泥;△H1—3△H2+18△H3(2),Na5P3O10,(3)+1;2Ni2+ + 1H2PO2-+ 1H2O → 2 Ni+ +1H2PO3-+ 2 H+(4)化学镀中镀件直接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反应;电镀通过外加电流,在镀件外形成镀层;化学镀是利用化学腐蚀反应;电镀是利用电解池,外加电流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装置简便,节约能源,操作简便。

解析:(1)①由方程式可以看出副产物矿渣应该是CaSiO3(s),结合炼铁我们不难得出答案是制水泥。

②运用盖斯定律,反应1—反应2×3+反应3×18=总反应,则△H=△H1—3△H2+18△H3 (2)结合题意三聚磷酸钠(俗称“五钠”)可知产物三聚磷酸应含有五个羟基,即三个

磷酸分子之间有三个羟基相互反应脱去两个水分子,所以三聚磷酸的结构式为

,三聚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5P3O10。

(3)①因为Na、H的化合价为+1,O为—2,所以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P的化合价为:+1。

②由得失电子数目守恒(2—1)×2=(3—1)×1,可知Ni2+ 和Ni+的化学计量数为2,H2PO2-和H2PO3-的化学计量数为1,再由电荷守恒2×2—1=2×1—1+2×1,可知H+在方程式的右边,H2O在方程式的左边,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和1。即总方程式为:2Ni2+ +1H2PO2-+ 1H2O → 2 Ni+ +1H2PO3-+ 2 H+

③比较化学镀与电镀应该从反应环境和条件以及反应实质和产物方面去分析归纳问题,从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计算练习

物 质贮藏的能量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计算练习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标明各物质的状态,并用△H 表示热量的多少。 一个化学反应式中,△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 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气态>液态>固态。 C (石墨)+O 2(g )=CO 2(g ) △H= —·mol -1该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1molC 与1molO 2反应完全转化生成1molCO 2时放出热量。 一、选择题 1.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 ( ) A .分子个数 B .原子个数 C .物质的质量 D .物质的量 2.已知25℃、101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 (石墨)+O 2(g )=CO 2(g ) △H= —·mol -1 C (金刚石)+O 2(g )=CO 2(g ) △H= —·mol -1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B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C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 D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 3.分析右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2A+B==2C ;△H0 D .2A(g)+B(g)==2C(g);△H<0 5.天然气(CH 4)和液化石油气(C 3H 6)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 4+2O 2== CO 2+2H 2O ;C 3H 6+5O 2 ==3CO 2+4H 2O 。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的,应采用的正确措施是 ( ) A .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 .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C .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 D .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 6.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 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

苏教版化学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专题二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案 1、教学目的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认识化学 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联系。 2. 掌握用图表表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的方法,培养阅读 图表的能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立科学的能量变化观念。 二、教学模式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举例,列举不同能量转化形式——化学电池、自热饭盒、太阳能热水器、电水壶等,引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形式是热量的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通过对书上列举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同时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角度分析物质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介绍化学反应的键能变化,从微观角度讨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简单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区别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教学难点:键能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4、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短片——广告:自热饭盒 [提问] 已知自热饭盒的底部放有CaO粉末和H2O,请问自热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 ... [分析] CaO粉末和H2O反应生成Ca(OH)2 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形成了自热饭盒。 [PPT] 能量转化的图片 [提问] 以上所有图片和情境,说明了什么问题?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呢?

[总结] 研究表明,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PPT]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学生实验] 通过两个小实验来切实感受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实验一:向试管中放入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约5mL稀盐酸,用手感知试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实验二:在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约20g经研磨的氢氧化钡晶体,然后加入约10g氯化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充分混合。用手摸烧杯外壁,反应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提问] 两个实验有什么实验现象?通过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 你能判断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吗?如何判断?[总结] 实验一:试管外壁发烫,温度升高,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实验二:烧杯外壁温度降低,温度降低,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讨论] 根据已学内容和生活经验,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镁条的燃烧 (2)高温煅烧石灰石 (3)氧化钙与水的反应 (4)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提问] 你们能否将我们已经学过的反应按照吸放热归类了呢?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哪些?放热反应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 [PPT] 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燃烧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a. Ba(OH)2·8H20(s)+2NH4C1(s)=BaC12(aq)+2NH3 (g)+1OH20 (1) b. C(s)+CO2(g)=2CO(g) c. C(s)+H2O(g)= CO(g)+H2(g) d.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板书] 一、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旧的化学键和新的化学键过程。 2、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 ①断开化学键:能量②形成化学键:能量 二、反应物、生成物的能量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 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化学上把有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①从宏观上看:∑ E(反应物) ∑ E(生成物) 。 ②从微观上看: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2、化学上把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①从宏观上看:∑ E(反应物) ∑ E(生成物) 。 ②从微观上看: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四、反应热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符号:用△H表示,单位: 3、△H<0时,为反应;△H>0时,为反应。 4、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5、常见的放(吸)热反应: (1) ;(2) ;(3) ;(4) 。 6、常见的吸热反应 (1) ;(2) ; (3) ;(4) 【练一练】判断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1.镁条的燃烧。 2.高温煅烧石灰石。 3.氧化钙与水的反应。 4.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高温下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6.炸药爆炸。 7.Ca(OH)2和NH4Cl的反应。 8.炽热的碳与H2O的反应。 9.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 五、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 ①标明物质的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gas)、液态 (liquid)、固态(solid)。 ②用△H 标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值,吸热为正值, 数值与测定条件有关。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或简单分数。 ④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①不需注明反应条件,但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气态 l:液态 s:固态); ②△H表示反应热,“ — ”表示放热,“ + ”表示吸热,单位一般采用kJ/mol;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取分数,数值与ΔH数值要对应; ④应注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则指25 ℃、101 kPa。 六、从微观算△H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 【知识储备锦囊】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 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 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 (还原性强)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

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 2Cl — + 2Fe 3+ 则:氧化性: Cl 2 >Fe 3+ ;还原性:Fe 2+ >Cl —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Br 2>Fe 3+ >I 2>S 还原性:S 2- >I ->Fe 2+>Br - 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 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还原性强) (还原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 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 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1、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 2、燃烧热、中和热(中和热的测定) 3、盖斯定律简介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他如光能、电、声等) 1、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吸热反应:⑴氢氧化钡+氯化铵,⑵C+CO2,⑶一般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⑷电离,⑸水解。 3、常见放热反应:⑴、燃烧反应⑵、金属+酸→H2⑶、中和反应⑷、CaO +H2O ⑸、一般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4、能量变化的原因 ⑴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反应,两者吸收和释放能量的差异表现为反应能 量的变化。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大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放热。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小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吸热。 【阅读】教材P35 H2+Cl2=2 HCl中能量变化数据。 ⑵根据参加反应物质所具能量分析。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 二、反应热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反应热。 2、符号:反应热用ΔH表示,常用单位为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做量热计。 4、用ΔH表示的反应热,以物质所具能量变化决定“+”、“-”号。 若反应放热,物质所具能量降低,ΔH=-x kJ/mol。 若反应吸热,物质所具能量升高,ΔH=+x kJ/mol。

用活化能图分析,使学生了解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只与始态、终态有关,过程中能量大于初始、终态能量。 (用Q表示的反应热,以外界体系能量变化“+”、“-”号。 若反应放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升高,Q=+x kJ/mol。 若反应吸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降低,Q=-x kJ/mol。) 5、反应类型的判断 当ΔH为“-”或ΔH <0时,为放热反应。 当ΔH为“+”或ΔH >0时,为吸热反应。 三、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一般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一般化学方程式只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既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分子数、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只能用整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用分数。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 (2)注明物质状态 (3)根据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能量变化数值,以ΔH=±x kJ/mol表示。 4、注意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及计算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及计算}} 一、有关概念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放热、吸热的本质时,要注意四点:①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的总能量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而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不同导致发生了能量的变化);②反应中能量守恒实质是生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旧化学键断裂的能量而转化成其他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⑴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⑵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 (3)反应热,通常是指:当一个化学反应在恒压以及不作非膨胀功的情况下发生后,若使生成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符号ΔH ,单位kJ/mol (4)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的总能量,则在反应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的形式释放,这就是放热反应,反之则是吸热反应; (5)盖斯定律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而这可以看出,盖斯定律实际上是“内能和焓是状态函数”这一结论的进一步体现。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尽管盖斯定律出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前,但亦可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推导出。 由于热力学能(U)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所以ΔU和ΔH只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历程”无关。 可见,对于恒容或恒压化学反应来说,只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确定了,反应的热效应Qv或Qp也就确定了,反应是否有中间步骤或有无催化剂介入等均对Qv或Qp数值没有影响。 … 使用该定律要注意: 1、盖斯定律只适用于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过程,各步反应的温度应相同; 2、热效应与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本性、聚集状态、完成反应的物质数量,反应进行的方式、温度、压力等因素均有关,这就要求涉及的各个反应式必须是严格完整的热化学方程式。 3、各步反应均不做非体积功。 4、各个涉及的同一物质应具有相同的聚集状态。 5、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或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盖斯定律的本质:方程式按一定系数比加和时其反应热也按该系数比加和。 盖斯定律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通过实验测定有困难,可以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出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练习题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Ⅰ.学习重点: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从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Ⅱ.训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要使燃料燃烧只需要大量的氧气 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大气 2.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矿物燃料是() A.水煤气 B.CO C.石油 D.天然气 3.下列不是化工能源的是() A.氢气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4.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5.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Ba(OH)2·8H2O与NH4Cl反应 D.锌粒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 6.金刚石和石墨比较,能量“贮存”高的是() A.石墨 B.金刚石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7.酸雨形成主要是由于() 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8.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量越大越好 B.固体燃料块越大越好 C.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 D.温度必需达到着火点 二、填空题 9.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为,特别是燃料所产生的能量。 10.造成环境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产生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部分被氧化成,并形成酸雾,随雨水降到地面形成,会使土壤而伤害农作物。 11.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目前不少城市将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水煤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使用的优点是。 三、简答题 12.甲化合物含纳%,含氧%,含氮%,加热后转化为乙化合物,它含钠%,含氧%,含氮%,问甲和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甲和乙哪种化合物更稳定。 13.已知石墨和金刚石燃烧化学方程式如下: C(石墨S)+O2(g)=CO2(g) C(金刚石S)+O2(g)=CO2(g) 质量分别为12g的石墨、金刚石在某一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各自放出的热量为、,问:对于单质来说,稳定的单质是石墨还是金刚石?简述理由。 四、计算题 14.已知100g CaCO3(S)分解生成CaO(S)和CO2(g)需要178kJ热量,12gC(S)燃烧生成CO2(g)放出热量,如果把 CaCO3煅烧成CaO(S),在理论上要用C(S)燃料多少kg? 参考答案 一、1.AD 二、9.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化石燃料及其制品 10.煤,SO3,酸雨,酸化 11.C+H2O(g) 高温 CO+H2,便于输送,使用方便,热效率高。 三、、NaNO2乙

化学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时沪科版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共4课时) 第4课时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电池生电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生电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不同的电池,发现电池结构的共性。 (2)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经历探究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实验现象经历探究电池生电的原理。 (4)通过实验研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电流产生的原理。 2.难点 原电池中电流产生的原理。 三.教学用品 锌片、铜片、碳棒、稀硫酸(1mol/L)、饱和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99%)、导线、电流表、培养皿、洗瓶、烧杯。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电池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各类电池的结构;然后自主构建原电池。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2.教学流程

3.教学流程说明 (1)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①观察生活—发现电池结构。 ②自主实验,构建电池—发现电池构成的条件。 ③对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发现电池工作的原理。 ④应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以下问题,教师应视情况给予适当的解释或引导: ①理论上讲,在“Zn/Cu/稀硫酸”原电池中应该观察到Cu上有气泡,Zn 上无气泡,但若Zn片的纯度不够,则Zn上也能观察到气泡。 ②有一些原电池不是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而是空气中的一些成 分参与了反应,如吸氧腐蚀等。 ③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把两个电极直接接触或变化两电极间的距离,发 现电流的强弱不同。还有的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原电池的电流会越来越弱。这些现象仅利用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的,可以鼓励他们请教物理老师,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3)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对教学过程可做以下调整或补充: ①课堂引入可改为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会比较容易上手。 ②课堂最后可增加“废电池的危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③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如:调查废电池回收的现状、原电池电流 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电池发展史、形形色色的电池等,让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后得到延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_说课稿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案 高二化学组韩国祥20130825 一教材和课标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本节内容还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2、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思路和策略: 本节课属于理论课型,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实验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实验原理】 本模块包含两个实验: 1、铝和稀盐酸反应 0)(3)(l l 2l(aq)6l(s)223?H +↑+?→?+,l O H g NH s Cl B s O H OH Ba s C NH 。为吸热反应。 【实验仪器与药品】 50mL 烧杯、普通试管(15*150)、温度计(-20℃~110℃)、研钵(60~90mL )、细砂纸 6mol/L 的稀盐酸、Ba(OH)2?8H 2O 晶体(AR)、NH 4Cl 晶体(AR)、铝条、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铝和稀盐酸反应1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3-5mL 6mol/L 的盐酸,再插入打磨的铝条,观察现象,并将温度计插入反应体系中测量反应前后试管内温度变化。 2、氯化铵和八水合氢氧化钡晶体反应2 (1)将100mL 烧杯放置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 (2)称取20g Ba(OH)2?8H 2O 晶体,于研钵中研细后置于烧杯中。再称取10g NH 4Cl 晶体,倒入烧杯中,并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气味。用手触摸烧杯底部。片刻后,试着拿起烧杯,观察并记录现象。 【注意事项】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29 2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30

高二化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